中晚唐五代兵制探索
中国古代兵制13-唐朝兵制
中国古代兵制13-唐朝兵制中国古代兵制-唐朝兵制(1)唐朝初期的兵制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时,兵力仅三万余人。
李渊建立大将军府,亲任大将军。
长子建成任左领军大都督,次子李世民为右领军大都督,三子元吉为中军大都督。
在向关中进军的过程中,兵力增加很快。
李渊称帝后,沿用隋朝一整套制度,所谓“唐承隋制”,恢复隋末破坏了的府兵制即是一个例子(详见后述)。
李渊在关中地区12道设置军府,三个儿子也各开府领兵。
中央以尚书省的兵部处理军务。
军队领导权由李渊亲掌,但征战事宜则多交给三个儿子。
特别是次子秦王李世民屡担重任,重要战争多由他指挥。
地方行政则恢复隋初的州县两级制,同时沿袭隋制,在国内及边境重要地区设置总管。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李渊认为全国基本统一,为结束军事统治,废总管,改行都督制,统十州以上的设大都督府,其次分设中都督府、下都督府。
其时设大都督府的有洛、荆、并、幽、交五个州。
到太宗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都督府增至41个。
全国358个州,除京畿九个州外,全部分属这41个都督府。
都督府设都督一人,长史一人及录事、参军等员属。
都督主要负责地方军的统御,但与当地军府没有隶属关系。
(2)府兵制的恢复和发展唐朝建立之初,李渊父子就着手恢复府兵制。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开始设置军府,把关中分为12道,每道置一军,每军下辖若干骠骑府、车骑府。
军设将、副各一人,督领府兵耕战。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12军各立军号,于是,府兵制度逐渐从隋末的破败中恢复过来。
唐太宗即位后,进一步整顿和充实府兵制度,使之更加完备。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将全国划为10道,置军府634个,其中关中地区占261个,占全部军府的41%,形成“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新唐书》卷五《兵志》)的格局。
并将骠骑府、车骑府改称折冲府,以折冲都尉、果毅都尉分任正、副统将。
所有军府均隶属于十二卫府及东宫六率②。
折冲府分为三等,上府1200人,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
秦汉唐五代十国时期的军事改革
秦汉唐五代十国时期的军事改革秦汉唐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军事改革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的军事改革不仅涉及到军队组织、武器装备的改革,还包括军事战略的调整和军队文化的塑造。
下面就详细分析这段历史时期的军事改革。
首先,秦汉时期,中国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军事变革。
由于战国时期多国相互战争,使得兵器不断改进,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战争理论和兵法。
在此基础上,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开始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进一步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他建立了专门的军官选拔制度,重视军队的训练和统一指挥体系,并在军事装备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更新。
然而,随着秦朝的灭亡,中国进入了分裂和混乱的时期,军事改革也一度停滞。
在东汉时期,由于内部权力斗争的加剧,军队的统一性逐渐丧失,士兵负担过重,使得军队的战斗力大幅下降。
在这个背景下,著名的“白马之围”成为东汉末年军事衰落的一个典型象征。
然而,自唐朝开始,中国的军事改革又迎来了新的机遇。
唐太宗时期,通过制定新的兵制和军事法规,推行千人营制等改革措施,成功地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同时,唐太宗还注重军队的训练和文化建设,提高了士兵的素质和忠诚度。
五代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军队变得更加重要。
这个时期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将领,如郭威、李存勖等,他们在军事战略和组织管理上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五代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军事制度,如严刑峻法制度和以功赏为本的赏罚制度,进一步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十国时期,除了军事改革的继续外,还出现了一些地方性的军事革命。
南方各个割据政权在军事建设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尤其是南唐时期,李煜非常重视军队的整训和装备,将南唐军队培养成为一支强大的战斗力量。
总体来说,秦汉唐五代十国时期的军事改革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重要性。
虽然具体的改革政策不尽相同,但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并对后世的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段历史时期的军事改革展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智慧的辉煌和多样性。
隋唐五代军制
隋唐五代军制隋朝和唐朝是中国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重新建立、各民族进一步融合、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时期,也是府兵制进一步完备并走向败坏,军事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
隋朝一、府兵制改革隋朝常备兵约60~70万人,战时征募达 130万上下。
隋朝沿袭和发展了西魏、北周府兵制。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文帝对府兵作了重要改革。
1.恢复旧姓在北周宇文泰时期,为了加强控制军队,就利用了鲜卑的血缘关系,让带兵将领改姓鲜卑姓氏,所统军人也跟着其将官改从其姓。
杨坚在掌握北周朝政后,就下令诸改姓者,悉宜复旧①,恢复了汉族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清除了私兵、部曲的遗痕。
事实上,经过北周屡次加强对军队的控制,改变了六柱国统领系统,官号与实职已经脱节,将帅由皇帝临时加以更换,军士改从其将姓的制度也无法实施下去了。
杨坚恢复旧姓的措施,赢得了汉人的支持和同情,并且利用天命、神征等,把这件事与夺取北周天下联系起来,为他的代周在军中铺平了道路。
2.整顿乡兵隋灭陈之前,又出现了乡兵。
乡兵是以乡里的大族及其笼络、胁持下的宾客、农民组成的,既具乡土色彩,又有宗族色彩。
这些乡兵流动于北自淮阴,南至广陵的战争冲要地带,其活动的时间在北周平北齐到隋平陈这段时期。
领兵的军将都是地方雄豪。
对这些乡兵,隋文帝采取了将乡兵纳入府兵系统,进而逐渐使它由地方部队变为中央直属部队的措施。
这些乡兵首领被任命为大都督、仪同、车骑将军、骠骑将军,成了府兵系统中的将帅。
乡兵纳入府兵系统后,将帅中的雄豪,虽在乡里有其势力,但在一定条件下却倾向于统一的皇朝。
当然,隋初的整顿乡兵仍属局部的短时间的措施,宇文泰时期的乡兵也仍大量存在着,私兵势力的彻底消除,尚有待时日。
隋代府兵仍然带有宗族和部曲的色彩,如蒲州还有所谓宗团骠骑。
②3.军户入籍隋以前的府兵,军士与其家属有单独的军籍,与地方政府无关,他们是世袭的职业军人。
军人军户集中居住在军府所在的军坊、乡团,随时调动,居无定处。
隋统一中国以后,战争大为减少,不再需要这样一支既有军士,又有其家属及军户的庞大队伍。
五代十国的军事政策
五代十国的军事政策唐亡前夕,朱温诛戮宦官,解散了宦官所领的神策军。
以后,朱温以宣武军节度使称帝,即以宣武镇兵为禁军,设置在京马步军都指挥使。
后唐改为侍卫亲军,置马步军都指挥使,是为侍卫司。
后周又增置殿前司,也有马步军都指挥使。
后来又置殿前都点检,位在都指挥使之上,而侍卫司分置马军和步军两指挥使,不置都指挥使。
五代各朝时常扩充禁军,军事官制也繁多易变。
后梁太祖最亲近的军队是“厅子都”,此军装备精良,凶悍异常,太原晋军十分畏惧。
立国后扩编宣武军为禁军,取禁军的精锐以成立侍卫亲军。
在首都设左右龙虎军、左右羽林军、左右神武军、左右龙骧军,均以亲王为军使,后来名称时有变动。
后唐禁军的前身是河东军,李克用以众多养子为骨干建立“义儿军”,是其最精锐的军队。
征战的主力部队是公元915年收编的魏博银枪效节军,在灭梁时发挥重大作用。
建国后在首都设立严卫左右军、捧圣左右军等。
在后唐明宗时成立侍卫亲军为禁军,以其邺都起事的兵士为骨干,又称随驾军。
其中石敬瑭还担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兼六军都卫副使。
后晋又在首都设护圣左右军,其本部军源自石敬瑭在河东起事的军队,其部属刘知远还担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
后汉军制沿袭后晋,没有很大的改变。
后周在首都设龙捷左右军、虎捷左右军。
后周世宗时改革军事制度,实施练选制度,精简中央禁军,补充强健之士,设有殿前都指挥使、水陆都部署、殿前都点检等高级军官,形成“殿前诸班”的禁军。
其中殿前都点检掌握军事实权,后来担任此职的赵匡胤在后周世宗去世后发动陈桥兵变,篡位建国宋朝。
其次是严明军纪,命兵部尚书张昭远制定新的军法。
最后是限制藩镇权力,例如禁止造军器、干预民政等等。
由于战争频繁,兵役负担沉重。
当时为了防止士兵逃亡,特在士兵脸上刺字记其军号,以便各地关津识认、追捕逃兵。
另外,各地都征派男女从事运输,无数人畜累毙途中。
后梁太祖攻打青州王师范时,甚至把征发来堆积攻城土山的民丁、牛驴一起掩埋在土山中。
刘仁恭在幽燕征发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男子自备军粮从军,共得二十万人。
五代官制军制文化
五代官制五代官制,大体上沿用唐制,中枢机构有三省六部。
如后梁尚书省设令1人,正一品,并设左右司郎中(犹唐之左右丞),又设中书门下省,置“中书门下平章事”。
梁太祖开平元年(公元907年),改唐枢密院为崇政院,三年(公元909年)改思政殿为金銮殿,置大学士一员,以崇政院使敬翔为金銮殿大学士。
后唐于尚书省设左右仆射及尚书左右丞,六部尚书,各部分司办事。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复改崇政院为枢密院,设枢密使,副使,常以宰臣兼任枢密使,如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命司徒平章事范质、礼部尚书平章事王溥并参知枢密院事。
五代各朝均置节度使,有的节度使以亲王遥领,如后唐清泰元年(公元934年),以皇子重美遥领成德军节度使,汉乾祐元年(公元948年)以皇弟勋领山南西道节度使;也有宰相遥领的,如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以侍中、监修国史郭崇韬兼领成德军节度使。
五代地方官制全采唐制,一般为州、县两级,州设刺史,县设县令。
在重要城市设府,如开封府、河南府、京兆府、大名府等。
于军事要地设大都督府,如后梁在宋州、福州均设大都督府。
后唐在全国设十大都督府。
五代注重对地方官的考课,令其忠于职守,据《五代会要·刺史》载: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三月,中书门下奏:“刺史、县令,有政绩优异,为众所知;或招复户口,能增加赋税者;或辨雪冤狱,能全人命者;或去害物之积弊,立利世之新规,有益时政,为众所推者,即仰本处逐条分明闻奏,当议奖擢。
或在任贪猥,诛戮生灵,公事不治,为政怠惰,亦加惩罚。
其州县官任满三考,即具关申送吏部,格式候敕除铨注,其本道不得差摄官替正授者。
”从之。
五代对地方官的选任极为严格,后梁、后唐皇帝都诏谕吏部注意州县官不得“姑徇私情,靡求才实”。
五代还在某些地方设“军”,成为一级行政机构。
如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在辉州砀山县置崇德军,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改旧威州为清远军,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以莱芜监为广利军等。
中国历代军事制度
士 俑
武 士
象,府兵制度进一步
俑
与均田制度结合起来.
四、隋唐军事制度 二唐朝的府兵制
唐代府兵的中央领导机构主要是12卫, 外加左右监门卫掌诸门禁卫、左右千牛卫 统皇帝侍从仪卫,共16卫.卫之下府兵的基 本单位是府.在中央有内府中郎将府,主要 在12卫中左右卫辖下的五府,取二品至五 品官员子弟充当.在地方是外府,即设在各 地的折冲府,由折冲都尉和果毅都尉统领, 由军府所在地从六品以下子孙及白丁无职 役者中挑选.
突 厥
突 厥
奚 契
靺 鞨
丹
吐 蕃
南 诏
五、宋元军事制度 一北宋军制
宋代军制主要是募兵制.当时有四种部 队:禁军、厢兵、蕃兵和乡兵. ➢禁军是皇帝亲兵,驻守京师,兼备征讨,是正 规军. ➢厢兵是各州募集的地方军,不能作战,只服 杂役. ➢蕃兵是招募的西北少数民族士兵,屯戍边疆. ➢乡兵多为当地征发,用以防守地方.
四、隋唐军事制度 二唐朝的府兵制
唐 发 兵 鱼 符
四、隋唐军事制度 二唐朝的府兵制
唐代彩绘武士俑
唐代胄甲
四、隋唐军事制度
唐朝府兵制的终结与军事格局的变化
➢唐723年开元十一年唐玄宗首先招募关中一带 府兵和白丁组成长从宿卫,代替以往宿卫京师 的府兵,后改称为彍骑.
➢737年又下令招募长守边镇的长征健儿,由国 家供给衣粮,家属愿同去者拨给田地屋宅,士兵 开始向职业军人演变.
五、宋元军事制度 二南宋军制
岳飞像
五、宋元军事制度
韩世宗 行营前护军
张俊 行营中护军
光世 行营左护军
岳飞 行营后护军
二南宋军制
吴玠 行营右护军
南宋建立
南 后,重建中
宋 央正规军,
中国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表释
中国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表释中国历史上的官制、兵制和科举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政治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国官场文化和学术传统的重要来源。
这些体制不仅为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也影响了中国人民的行为和思想方式。
官制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官职的设立、升降、选任和待遇等规定。
中国历史上的官制较为复杂,一般分为两部分:官品和官职。
官品是根据官员的实际管理能力和职责大小,按照七品制、九品中正制和八班奏议制等逐渐演变而成的一种官阶制度。
而官职则是指官员的职责和职位,一般分为文官和武官两种,文官负责治理国家、教育文化和法制等方面的事务,武官则主要承担军事指挥和防御安全的任务。
兵制是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其主要包括兵种的设置、编制、装备和训练等内容。
中国历史上的兵制经历了多次变革,从最初的封建战争到孙武兵法、三国兵制、唐朝兵制、明清朝兵制等,不断地演变和完善,以适应战争的需要和社会政治的发展。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拔人才制度,以试题考试为主,其主要目的是选拔出优秀的文化人才,并让其进入官场,担任政府的重要职务。
科举制的历史悠久,自唐代开始,至清朝的废除,持续了近千年之久,被誉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拔人才制度。
表释是中国古代官制、兵制和科举制的重要工具,是对于这些制度的基本规定和内容的详细解释和说明。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种不同的表释文献,其中最为重要的包括《唐律疏议》、《宋会要辑稿》、《元会要》、《明通鉴》和《清史稿》等。
总体来说,中国历代的官制、兵制和科举制都是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制度的历史和演变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并从中汲取宝贵的启示和经验。
中国募兵制度之府兵制——魏晋南北朝、隋唐、明
中国募兵制度之府兵制——魏晋南北朝、隋唐、明一、府兵制总揽府兵制。
把军籍与民籍分开,列入府兵籍的人家世世代代要出人当兵,而民户则只纳租调,不服兵役。
中国历史上采用这一制度的是南北朝、隋、唐、明。
从汉代至魏晋,以持续羌战伊始,大量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并先后在中国北方建立了一些政权,这些政权实行汉胡分治,为了防治汉人的反抗,这些政权基本不以汉人为兵,而世代为兵的北方民族逐渐成为府兵。
在南朝,从北府兵开始,以北方流亡到南方的人民为主,也逐步形成了世代为兵的情况。
这种情况的进一步发展便形成了府兵制。
府兵制是一种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兵役制度,起源于西魏,完善于北周、隋两朝,盛于唐太宗之时。
二、府兵制的历史沿革1、府兵制开端于西魏和北周魏晋时期,实行的是兵农分离的世兵制度,当兵者被列为兵户,世代当兵,地位低下。
宇文泰在西魏建立府兵制。
改变世兵制下国家兵户转为将领私兵的趋势,实行国家统一的指挥和训练,府兵都成为皇帝禁卫军,将领对士兵“自相督率”的现象不复存在。
西魏最初把以六镇鲜卑兵户为主的军队编制为12军,分别任命12个大将军统领。
大统三年(537年),宇文泰担任柱国大将军,总领12军。
大统八年(542年),又并为6军。
次年,因邙山(今河南洛阳北)之役败于东魏,6军损失惨重。
于是又招募关中陇右地区的豪强士族武装,使鲜卑军人集团与关陇的地主豪强武装结合起来。
此后至大统十六年(550年)以前,又任命柱国大将军7人,并宇文泰为8柱国。
但宇文泰乃军队最高统帅,都督中外军事,柱国之一的元勋则有名无实,故直接统领6军的是其他6柱国。
6柱国各辖两位大将军,仍为12大将军。
每位大将军辖两位开府,每开府领1军,共24军。
每开府又辖两个仪同,每仪同领1团,共48团。
这就是府兵制的组织系统。
府兵制创立之初,府兵由六镇鲜卑军人和关陇豪右组成,并非一般平民。
府兵另立军籍,不入民户,不承担国家赋税徭役,实行轮番宿卫和训练。
建德二年(573年),改府兵军士称“侍官”,始募百姓充当。
唐朝的军事改革与军队编制
唐朝的军事改革与军队编制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而强大的朝代,其军事实力在当时也是世界领先的。
唐朝的军事改革与军队编制是唐军强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就唐朝的军事改革和军队编制进行探讨。
一、唐朝的军事改革唐朝的军事改革是指唐太宗及其后继者对唐朝军队组织进行的一系列调整和改进。
这一改革历经数十年,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军事制度。
1. 提倡骑兵战术唐朝在军事改革中大力提倡骑兵战术。
骑兵具有机动性好、速度快的优势,能够快速地穿插敌人,进行突袭和包围,取得更大的战果。
唐朝骑兵经过长期战争的锤炼,成为一支战斗力极强的精锐部队。
2. 重视实战训练唐朝军事改革中,实战训练得到了高度重视。
唐朝设立了多个军事学府,选拔优秀的将领进行系统的军事训练,包括战术训练、兵种运用等。
这些训练使得唐军的作战能力大幅提升。
3. 防御体系建设唐朝在军事改革中加强了防御体系的建设。
针对北方的游牧民族的威胁,唐朝修筑了一系列边境要塞,如长城、边塞堡垒等,有效地抵御了外族的入侵。
二、唐朝的军队编制唐朝的军队编制经过多次改革,逐渐形成了有组织、有纪律的体系。
1. 三军组织唐朝军队根据兵种的不同,分为步兵、骑兵和水军三大类。
其中,骑兵是唐军的主力,其编制严谨,按照千人为单位编成千人队,再以百人为单位编成百人队。
2. 琉璃厂制度唐朝实行了琉璃厂制度,将士兵编成以十为单位的小队。
每个小队设有队长、副队长、副副队长等层级,以便于指挥和管理。
这种制度有效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组织纪律。
3. 性别比例唐朝军队的编制中,注重性别比例的平衡。
对于纯粹的步兵部队,男女比例大致为7:3。
这样的编制不仅充分利用了全体士兵的战斗力,同时也保证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女性士兵能够发挥自身特长。
三、唐朝的军事改革与军队编制的影响唐朝的军事改革与军队编制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提高了唐军的作战能力唐朝的军事改革使得唐军的作战能力大幅提升。
骑兵战术的应用、实战训练的加强以及优秀的军队编制,使得唐朝军队在战场上具备强大的打击力。
晚唐五代禁军的演变 晚唐五代禁军制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晚唐五代禁军的演变晚唐五代禁军制度
导语:此前,禁军是单纯就天子的近卫扈从而言的皇家禁卫军,至此,则名不符实,成为与藩镇军队相对立的,由封建中央直接掌握的武装力量的军事名称
此前,禁军是单纯就天子的近卫扈从而言的皇家禁卫军,至此,则名不符实,成为与藩镇军队相对立的,由封建中央直接掌握的武装力量的军事名称。
此后,这一名称为五代和宋朝军队所沿袭,成为封建国家正规军队的专称。
安史之乱以后,直至五代,朝廷的军队主要分成中央禁军与地方藩镇兵两部分。
唐五代的禁军,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皇家禁卫军。
其职责,除保卫京师和皇宫安全,随驾扈从外,还要担任大量的出征作战任务,是直属于朝廷管辖的中央正规军。
唐朝禁军在安史之乱以前,其主要职责就是担任宿卫任务,跟前朝别无二致,它有两个系统组成:其一,由百骑而千骑,由千骑而万骑,由万骑再到左右龙武军;其二,由北衙七营而左右屯营,由左右屯营再到左右羽林军。
左右龙武军和左右羽林军通称“羽林亲军”,为大唐天子最为信任之禁卫军。
中唐之前,充任羽林大将军的,不是皇亲国戚,就是皇帝最为亲信的将领。
故其地位,远在诸卫大将军之上。
又由于羽林军是宿卫京师、保卫皇宫的精锐之师,宫廷权利的更迭,几乎全在于谁能够真正掌握了羽林军,赢得了羽林军将士的真正效忠。
武则天依靠禁军讨伐政敌,而稳固了帝位;宰相张柬之率领禁军发动政变,方结束了女皇时代;中宗平定太子李重俊兵变,双方都依靠了禁军的向背;而李隆基能够一举消灭貌似强大的韦后集团,能够敉平太平公主的未遂政变,依靠的也是
生活常识分享。
从宋初的改革措施看唐末五代藩镇的割据统治
从宋初的改革措施看唐末五代藩镇的割据统治
樊文礼
【期刊名称】《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2(0)2
【摘要】安史之乱以后,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唐王朝遭受破坏,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
这种局面直到宋初,持续了二百余年。
在这期间,藩镇内部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统治制度,直至宋初经过改革,才被打破。
本文试从北宋初年的改革措施入手,对此进行一些探讨。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太祖建隆二年七月条载: 初,上既珠李筠及[李]重进,一日,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悬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
【总页数】14页(P32-45)
【关键词】唐末五代;都知兵马使;马步军都指挥使;藩镇割据;方镇;建隆;支郡;观察使;北宋初;孔目官
【作者】樊文礼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相关文献】
1.唐末五代宋初敦煌地区乡规民约考析——以敦煌出土汉文收养文书为例 [J], 李博
2.十年来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研究综述 [J], 何根海
3.唐末五代宋初写经书迹考察 [J], 张永强
4.唐末五代宋初写经书迹考察 [J], 张永强
5.唐末五代宋初慕容家族对玉门地区的管控——以敦煌文献和壁画为中心 [J], 程嘉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穷兵黩武:五代十国时期的藩镇兵和乡兵
穷兵黩武:五代十国时期的藩镇兵和乡兵五代十国延续了唐代的制度,在各个地方都设立有节度使。
而这些节度使的权利和唐朝一样也可以组建军队,这些军队被统称为藩镇兵。
这些藩镇兵的招募、训练、衣粮、兵甲、分派、作战等都由所属藩镇负责,属于私兵性质,而这些私兵也是藩镇得以长期存在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虽然统称为藩镇兵,但根据他们驻守地点、军事任务的不同也能分为牙军、牙外军、外镇兵、州兵等不同性质的军队。
牙军属于跟藩镇最亲近的队伍。
唐朝后期开始各地的藩镇都会在节度使治所建立牙城,而牙军就是专门用来保护牙城、藩镇的军队。
后梁建国的时候,梁太祖朱全忠(即朱温)为了控制住魏博节度使而带兵将魏博节度使最亲近的8000名牙兵杀戮殆尽。
牙兵长期驻扎在节度使治所牙城之内,主要用来保卫牙城和节度使,各藩镇为了保证战斗力会注重挑选强壮善战的青壮年充当牙兵,可以说是藩镇最精锐的部队。
而由于他们在藩镇内部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因此牙兵也享有各种政治、经济上的特权。
不过在五代十国这个特殊历史时期,下克上是很常见的戏码,即便牙军也不例外,经常起兵作乱甚至反杀主帅。
比如五代魏博镇经常作乱的银枪效节军、后梁作乱的襄州牙兵王求、天平节度使牙兵反叛杀死藩镇王檀、成德大将张文礼带领千余名牙兵谋害节度使王镕、后汉赵思绾纠结千余牙兵反叛长安。
除此之外还有牙外军,牙外军是各藩镇在治所会府外围的罗城所部署的不对,又叫外营兵。
外镇兵是节度使在州治之外所属各州县驻扎的地方部队。
后唐秦州有十一镇,延州有白安镇,后晋魏州有夏津镇,后周陇右防御使管辖着三县五镇,这些地方都有外镇兵驻守。
外镇兵的主将被称为镇将或者镇遏使,镇将不仅有统领镇兵的权利,还兼管着中央度支、户部、盐铁使在地方上所设的场院并主管场务,有的还在县、乡自主征收税赋。
后梁太祖朱温路过朝邑县时便亲眼看到当地镇将权势还在县令之上,地位之高已成为一方霸主。
州兵是由州刺史直接统领的军队。
五代时期各州有多少军队因缺反记载而没有明确数字,但估计最少也有几百人。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源远流长,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制度和发展演变。
下面将从夏商周到明清时期,介绍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的演变过程。
夏商周时期的兵役制度主要以诸侯为中心。
在夏朝,诸侯作为一方军事首脑,有义务动员自己的众多部队参与各种战争活动,包括守卫国家边境和宫廷安全等。
同时,夏朝也有设立各级兵役官员负责兵役招募和管理的制度。
到了商朝,兵役制度出现了明显的封建化趋势。
商朝贵族势力逐渐加强,他们通过与各地土地所有者联姻,使得土地经营和战争权力相结合。
因此,商朝的兵役制度主要依靠领地的土地所有者征召部队,进行军事行动。
周朝是中国古代兵役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
周朝实行的军制主要有三级:夫,负责自卫防御;士,主要承担了实际的军事任务;而卿则是各地诸侯国的军事首脑。
周朝的兵役制度以征召户籍制为主,即按照土地面积、户籍档案等进行兵员征召。
随着战争的频繁,周朝的军制也越发臃肿,兵员征召规模庞大,参战者的兵费等待不断加大。
秦朝的兵役制度实行了征召制。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兵役制度进行了大规模的。
秦朝实行“屯田制”,通过将军民分开居住以及对兵员进行编制,有效地控制了兵力的数量和质量。
在隋唐时期,兵役制度逐渐由家族制转变为地方制,并进一步实行征召制。
唐朝实行的兵役制度主要是以州县作为单位进行兵员征召,各州县根据口籍书册进行清查,并根据征召人数列出兵员名单。
唐朝的兵制还实行了赋役制度,即贵族和富人需要提供兵器、战马等资源,以充实国家军力。
宋朝时期,兵役制度变得更加精细和多元化。
宋朝通过编制兵籍来确保兵员数量和质量,并通过雇佣制度来组织部队。
此外,宋朝还创立了军学制度,即将武艺传授给年轻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军事科研和训练体系。
明清时期,兵役制度进一步细化和专业化。
明朝在兵员征集上实行了“募兵制”,即通过公开提供军职和户口的方式来扩大招募范围。
明朝还通过选拔优秀的士兵来拨给他们军职和土地,并成立了行辕、兵备道等机构来实行军事管理和监察。
唐朝的军事制度和武器装备
唐朝的军事制度和武器装备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它的军事制度和武器装备也是当时古代世界最为发达的。
唐代军事制度分为五品、十四级军官制度和官兵合一的后唐制度。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唐朝的军事制度和武器装备。
一、唐朝的军事制度唐朝军队分为禁军和藩镇军,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藩镇军则由地方官员控制。
禁军分为左右两翼,中央,分别掌握兵权。
唐朝军事制度的最高指挥官是大将军,其下分为五品、十四级军官制度。
五品军官制度中有著由上至下的等级,第一品位是太师、太傅和太保等,第二品位是司徒、司空和司闵等,第三品位是尚书令、侍中和宰相等,第四品位是中书令等,最后第五品位是从一品的大将军、太尉等。
十四级军官制度叙述了唐朝内部的军官等级关系,最高的是大将军,下面依次是侍中,大都督,刺史、使持节兼太常少卿,使持节兼侍中,太史令,少府少监,玄宗朝建立的和五品相差不多的从一品军官(太府卿、太仆少卿、司农卿、大匠卿等),并录从二品篇(中郎将、大将、左卫将、笃车校尉等),从三品翻译士,从四品缙、军官中丞等,从五品(级别最低)的护军、中军校尉等。
唐朝末期的后唐建立了官兵合一的制度,官员兼军职,军队的工作与管理进一步得到了加强。
二、唐朝的武器装备唐代的武器装备主要分为“弓箭、刀枪以及防具”等几个方面。
弓箭是唐朝军队的主要武器,相信大家在历史故事中听得比较多。
唐代的弓箭技术非常发达,它有四散弓、弩,细针箭、密封箭、火箭、削木箭等多种类型。
四散弓可以对敌人进行扫射,弩则可以击穿甲壳。
唐朝的弓箭十分重要,因为它是攻城略地的必备武器。
刀和枪的种类也非常多,有长刀、短刀、朝天刺、大刀、白花枪等等。
唐代的刀、枪铸造技术非常先进,做工精美,锋利耐用。
防具也非常重要,唐代战士的防具主要有战袍、铁衣、铁甲等,它们兼有防御、隔热、隔刺、阻挡箭矢等多种功能。
唐代的铁甲铸造技术也非常出色,可以制造不同重量、不同材质的铠甲,保护士兵的安全。
总结唐朝时期的军事制度和武器装备是当时古代世界最为先进的,它不仅为唐代的统治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也为中国的古代史留下了丰富而有趣的故事。
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演变导言: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演变是一个历经千年的过程,从最早的城邦部落军队到强大的帝国军队,中国军事制度的发展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转折。
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探讨古代军事制度的起源、战国时期的变革、统一的秦汉时期军制、以及唐宋时期的演变。
一、军事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战国时期,当时诸侯国采用的是部落制度和城邦制度。
这些早期军队主要由当地豪族和贵族组成,武器装备简单,但战斗力却相当强大。
由于缺乏统一的军事指挥和组织,这些军队往往只限于本地的战斗,难以形成统一的作战力量。
二、战国时期的变革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各诸侯国开始进行各种实验和创新,旨在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组织能力。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齐国的孙武《孙子兵法》和楚国的吴起《吴子兵法》。
这两本兵法书籍详细论述了军事组织、兵员培训和战术战略等方面知识,对古代军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秦汉时期的军制统一秦朝的统一战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也为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施了军功爵位制度和土地制度,建立了以郡县为基础的军事组织。
这一制度在汉朝得到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基石。
汉朝时期设立了郡县制军队,军队编制严密,分工明确。
同时,汉朝也加强了对军事教育的重视,设置了军事学府,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将领和军事人才。
四、唐宋时期的演变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制度演变的最后阶段,也是中国军事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
唐朝实行了军阀制度,军队由中央直接控制,一方面加强了皇权的集中,另一方面也确保了中央政权的稳定和强大。
宋朝时期,采用了军民合一的兵役制度,将军队编制与地方军队相结合,军队的动员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同时,宋朝还注重军事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许多创新的军事装备和战法,为中国军事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结论: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演变是一个逐步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唐代兵制的演变与中古社会变迁_张国刚
唐代兵制的演变与中古社会变迁张国刚唐五代兵制的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从征兵制走向雇佣职业兵制,其军队编制与兵士待遇亦随之变化。
唐代前期兵役制度重视兵士的身份和家庭经济条件;后期则重视应募者的武艺技术。
中古社会历史的这种变革,体现了国家通过权力直接控制臣民的制度在转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宋社会变迁的历史大趋势。
关键词 唐代 兵役制度 唐宋变革作者张国刚,1956年生,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北京 100084)。
5新唐书6卷505兵志6是/二十四史0中的开创之作。
这不仅说明/兵0的问题在所志的唐代和作者所处的宋代具有特别的重要性,也体现出欧阳修不凡的史识。
但遗憾的是,欧阳修所修5兵志6,不重视/制0,而是着眼于/治0。
所谓/若乃将卒、营阵、车旗、器械、征防、守卫,凡兵之事不可悉记。
记其废置、得失、终始、治乱、兴灭之迹,以为后世戒0。
说明他写作5兵志6乃是从垂戒资治的考虑出发,其具体制度内容却大多省略。
近代以来,中国学者研究唐代兵制主要关注于资料层面,而且受到5兵志6的影响很大。
从晚清及民国初年连续对折冲府数目的考订,到唐长孺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5唐代兵志笺证6,¹都偏重于资料考证、整理与疏释。
陈寅恪、岑仲勉、谷霁光等的研究为5兵志6所局限,多集中于府兵制度。
º日本学者对唐代兵制的研究从一开始就走了另外一条思路,即努力探讨府兵制之外的新兵制。
首先这要追溯到滨口重国在1930年发表的5从府兵制到新兵制6的大作,»具体描述了府兵制破坏后一些新兵制的出现过程。
滨口的研究筚路蓝缕,难免有些粗糙;但他的研究指明一个方向,即把探究唐代从府兵制破坏后所发生的兵制变化作为研究重点。
¼后来的日本学者如玉井是博、日野开三郎、菊池英夫等人都只是在局部纠正、完善、补充滨口的观点,或者进一步深入讨论滨口的论文所提出的问题。
½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对敦煌吐鲁番文书#178#¹º»¼½唐长孺:5唐书兵志笺证6,科学出版社,1955年。
汇总中国古代军事制度是怎样的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是怎样的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古称“军制〞、“兵制〞。
它随着国家、军队的产生而产生,并与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表达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效劳。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国古代军事制度中国古代统治阶级为夺取和稳固政权,在组织、管理、使用、开展和储藏军事力量的活动中形成的一整套制度。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古称“军制〞、“兵制〞。
它随着国家、军队的产生而产生,并与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表达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效劳。
从夏朝到清朝道光年间,中国军制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大开展阶段,它随着政治制度的变化,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开展演变。
主要内容包括:军事体制、编制、管理教育、训练、军事职官、兵役发动、军队调发与战时指挥、粮饷兵器与马政保障等各项制度。
其根本作用在于保障军事建立,以便有效地准备和实施战争,确保统治权的稳固与开展。
奴隶社会军事制度据?尚书·甘誓?载,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产生,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局部军队同时产生,并且建立了战时军队编组与奖惩制度。
夏王掌国家军政大权,主要政务官“六事之人〞,战时便是统军将领。
根据甲骨文记载,商朝以商王为最高军事统帅,以贵族大臣和方国首领为高级军事将领。
商军出现了“师〞的编制单位,建立了“登人〞、“登众〞的兵役、发动制度和以射、御、田猎为内容形式的训练制度。
军队分车兵和徒卒,以车兵为主,主要装备是畜力驾挽的战车。
西周军制比夏、商有了很大开展,中央常备军力量扩大,拥有“西六师〞、“成周八师〞和“殷八师〞,共22个师。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各诸侯国和一些贵族大臣虽有少量军队,但要听从周王统一调遣。
奴隶社会军制的特点是:①与王权为中心的政治制度相适应,王是最高军事统帅,常常亲自统军出征,方国诸侯的军队虽有一定独立性,但战时要听王的调用;②常备军由王卫队开展演变而来,并不断扩大,在征战中起主要作用,战时军队主要靠临时征发;③实行奴隶主贵族血缘种族兵役制和军政一体、文武不分的民军制;④军政官吏实行世卿世禄制,与宗法制度相适应。
中国古代兵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兵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兵制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聚落阶段
在原始社会和夏商时期,中国没有明确的兵制体系,部落和军队由酋长或部落首领统领,主要以狩猎和战争为生。
2. 封建阶段
周代开始,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兵制也开始逐渐形成。
封建的军队分为两类,一是君主的征伐军,二是一些没有得到封地的将领自行举起的民间军队。
3. 秦汉阶段
秦汉时期对中国兵制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秦朝的秦始皇制定了一整套军事制度,包括军籍制、兵役制、兵器制、法律制等,打下了中国封建时代的基本制度。
汉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军队更加规范化,并在西域地区设立了新军,开创了边疆驻军的先河。
4. 隋唐阶段
隋唐时期,中国兵制继续完善。
唐朝的军制是对秦汉制度的继承和十分完善的发展。
唐代军队大规模使用铁骑,成为唐王朝征战吐蕃及西域的主力。
5. 宋元明清阶段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宋元明清等时期,中国的兵制还有所改革和重构。
宋代的军制逐渐走向完备,开创了中国近代的军事思想;元朝采用蒙古的兵制,实行类似于万户侯制的军防制度;明朝以“削江南充北疆”为目标,采取严格的军队编制和训练制度;清朝则实行满蒙军制,鼓励民兵组织,这使得整个明清时期,中国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
黑云长剑、从马直、决胜军、落雁都,细说五代十国独特的亲军制度
一、亲军的产生:遏制牙兵亲军的称呼在唐朝初年就已经存在,但是当真正盛行于世,是在晚唐时代才出现。
中唐以来,向为藩镇节帅倚重的牙兵,愈益骄横难制,废置主帅,如同儿戏。
有鉴于此,节帅为巩固其地位,有必要在牙军之外,另外设立一支精干的武装力量,是为亲军。
从这时候起至五代结束,节帅麾下普遍设置亲军。
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周宝任镇海节度使时。
“润州衙军以军额号镇海军,宝复置亲信号决胜军,处之后楼,使其子总之。
众号为后楼军,其衣食粮赐数倍于镇海,士卒颇有怨望,因恣横于外。
周宝严令镇压,后激起镇海军反叛。
宝闻乱,率家属袜拓芙蓉门,召后楼军日:后楼军儿即能救我乎?后楼闻之,亦同叛,宝遂奔”。
是时,周宝别置亲军,明显具有遏制牙军的意图。
将亲军与牙军并立于麾下,并利用亲军抗衡牙军,以此确保节帅权力的正常行使,甚至身家性命无虞,无疑是节帅设置亲军的初衷。
殊不料,关键时刻具有警卫队性质的精锐亲军竟然倒戈击,终致周宝无奈出逃。
由此看来,虽然节帅视亲兵为腹心,寄望凭此挫抑牙军的骄横跋扈,庇护身家性命,但有时却事与愿违。
利用亲军抑制牙军的安排,也见诸其他藩镇。
“唐僖宗文德元年(888)二月,魏博(乐)从训聚亡命五百余人为亲兵,谓之子将。
牙兵疑之,籍籍不安”。
胡三省注曰:“魏博牙兵始于田承嗣,废置主帅率由之。
今乐从训复置亲兵,牙兵疑其见图,故不安。
”颇类似于节帅贴身保镖性质的亲军一经设立,即引起牙兵的不安,足见亲军对牙军的牵制与震慑。
亲军在这里也被称作“子将”。
前引周宝的例子,已经说明亲军有时也有可能背叛主帅,而后梁时期更曾发生过亲军诛杀节帅的事例。
“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琅邪忠毅王王檀,多募群盗,置帐下为亲兵。
己卯,盗乘檀无备,突人府杀檀”。
王檀召募群盗设立亲兵,本意在于保卫自身安全,最终却引来杀身之祸。
可见,亲军同样具有骄兵习气,倘若统驭不当,节帅地位、性命依旧无法依靠亲军而得以保全。
被寄予捍卫节帅之责的亲军,无法对抗牙军、履行使命的情形,也有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