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各单元相关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教材相关知识点

第一单元

作家作品相关知识

1《观潮》

本文选自赵宗成、朱明元的《喜看今日钱塘潮》

2﹡《雅鲁藏布大峡谷》

作家杨逸畴水资源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地理地貌学家,科学探险家,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登山科学考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科考探险活动,前后20次上青藏高原,8次深入雅鲁藏布图库江大拐弯峡谷,5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探险。他在我国特殊、边疆、空白的自然科学领域研究中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特别在发现论证推出雅鲁藏布(图库)江下游大拐弯峡谷为世界之最,为发现雅鲁臧布江大峡谷为世界之最的第一人;发现和解释福建平潭石人碑、船帆石、花岗岩海蚀造型地貌为世界之最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地理发现和贡献。从1959年开始,前后20次进入青藏高原,1973年我国科学家第一次进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他是八人中的一个;1998年,杨逸畴先生徒步穿越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最后的90公里无人区;而作为论证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第一人,杨逸畴这个平凡的名字将被载入史册,也被永久篆刻在中国世纪坛的白色大理石壁面上。

3 《鸟的天堂》

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代表作《家》、《春》、《秋》(即〈激流三部曲〉)。

“鸟的天堂”是广东省的一个闻名中外的旅游风景区。在距广州市100公里外的新会县天马村天门河的河心沙洲上,有一株500多年历史的奇特的大榕树。相传,此树植于明代景泰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一株榕树便天堂”,一句诗概括了小鸟天堂的特点。三百八十多年前,这里原是一个水中泥墩,一棵榕树经长期繁衍,成为覆盖面积达一公顷的“独木林”,泥墩也成为绿岛。

4﹡《火烧云》

作者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县人。1932年到达上海,与鲁迅相识,来往密切。1933年写了《跋涉》、《旋风》等短篇。1935年她的代表作中篇小说《生死场》出版,这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

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它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抗日战争爆发后,她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应李公朴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她于1940年去香港,抱病勤奋写作,完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作品。1942年病逝于香港。她的作品还有《马伯乐》、《小城三月》,短篇集《牛车上》、《朦胧的期待》等。1958年出版了《萧红选集》。

作品介绍:《火烧云》节选于萧红的《呼兰河传》,文章的前几行是这样写的:"这地方的晚霞很好看,有一个土名叫火烧云。说晚霞人们不太懂,若一说火烧云,连三岁的孩子也会呀呀地向天空指给你看。"《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小说共分7章,前有序后有尾声,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第二单元

5《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宋)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背景简介: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游山西村》(宋)陆游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县)人。南宋大诗人。绍兴(高宗赵构年号)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打击,被除名。陆游是我国古代诗人中创作数量最丰富的一个,今存尊9000余首。内容极为丰富,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感情。《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一直脍炙人口,文章也很出名。作品辑在《陆游集》中。

背景简介:

这是一首纪游诗,记录了诗人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罢官归故里后一次到山西村游赏的经历。据《宋诗鉴赏辞典》介绍,此诗写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以“鼓唱是非”罪名罢归故里。诗人对官场的腐败愤恨之余,对家乡的山光水色及民间的纯朴生活产生了无限欣慰的情绪。但是,由于诗人报国之志未泯,虽闲居游赏,徜徉于山向小路上.仍不时流露出欲罢不能的抗敌复国之矢志。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评此诗说:“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此诗“颔联”已成为熟语词。

6《爬山虎的脚》

作者叶圣陶原名时绍钩,字圣陶,主要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等。江苏苏州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

叶圣陶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他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70多个春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撰写了大量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论、专著和书简。建国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