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总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上第六单元《解决“归总”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上第六单元《解决“归总”问题》教学设计

识,为本节课的内容学习做好铺垫。

]【环节二:自主探索,感知归总问题总量相等的特点。

】1.出示例题: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

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2.引导学生读题,找已知的数学信息和问题,理解关键词“正好”“用这些钱”的意思。

3.尝试用画图的方法表示题意。

活动要求:(1)用画图的方法把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表示出来。

(2)四人小组交流:图里的每一部分分别表示题目的哪个信息或问题。

4.展示学生画的图,并进行对比和交流。

(1)思考:为什么第二条线段和第一条线段同样长?得出:买6元一个碗的总价钱=买9元一个碗的总价钱(2)明确:在这一题,示意图不能清楚地表示题意,所以选择用线段图表示。

5.分析与解答(1)修改线段图。

(2)结合线段图,列式解答。

(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汇报:请学生在黑板上列式,并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学生思考:为什么第一道算式的36,可以用到第二道算式呢?这样的解答有道理吗?根据题目中哪两个信息,你知道可以先求出6个碗多少钱?(4)小结:通过题目中两个相关联的信息,找出先解答的中间问题,能帮助我们顺利解答两步计算的题目。

[设计意图:加强画图方法的指导和读图能力的培养。

通过线段图中两条线段的长度同样长,突出总价钱不变,用同样的钱买两种不同价钱的碗,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找出题目中的中间问题,抓住解题的关键“买碗的总价钱”不变。

]【环节三:比较归纳,构建归总问题的模型】1.相同情境的比较。

(72 页做一做)(1) 出示题目:小华读一本书,每天读6页,4天可以读完。

①如果每天读8页,几天可以读完?②如果他 3天读完这本书,平均每天读几页?(2)列式解答,补充第①题的线段图。

(先出示第一条线段,表示每天读6页,4天读完。

让学生继续画第二条线段)(3)汇报订正:为什么两条线段同样长?(4)比较两小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点?相同:书的总页数是固定不变的,先求这本书有多少页。

归总问题教案

归总问题教案

归总问题教案问题归纳是一个重要的思维技能,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下面是一个针对问题归纳的教案,具体内容如下:一、教学目标1.了解问题归纳的定义和重要性;2.掌握问题归纳的基本方法;3.通过实例练习,培养学生的问题归纳能力。

二、教学准备1.黑板、白板以及相应的书写工具;2.教学课件和实例练习题。

三、教学过程1.引入导入(5分钟)教师用一个有趣的问题引入,例如:小明发现家里的电视机突然不能用了,他经过一番观察发现,家里的电视机和卧室里的灯是用同一个插座的。

他猜想是不是他一开灯,电视机的电量就会减少。

然后,教师向学生提问:“这个问题涉及到哪些方面的知识?”学生可以回答电力、电路、电能等等。

2.讲解问题归纳的概念和方法(10分钟)教师简单介绍问题归纳的概念和方法,并展示一些问题归纳的实例。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问题归纳?”学生可以回答找出问题的关键点、总结规律等。

3.分组讨论实例练习(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问题归纳的实例。

例如,学生可以讨论:下面一组数的关系:1、4、9、16、25……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发现,这组数是依次递增的平方数。

然后,教师要求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结果。

4.展示讨论结果(10分钟)教师邀请每个小组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并将结果整理在黑板或白板上。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总结这些讨论结果,并引出问题归纳的一般方法。

5.课堂练习(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问题归纳的练习。

例如,学生可以尝试归纳如下一组数的规律:2、4、8、16、32……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发现,这组数是依次递增的2的倍数。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尝试不同的方法。

6.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强调问题归纳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提高自己的问题归纳能力。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导入、讲解概念和方法、分组讨论、展示讨论结果以及课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归纳的概念和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问题归纳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归总问题|北京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归总问题|北京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归总问题|北京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归总问题|北京版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关于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归总问题的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北京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4章的第1节,主要内容是归总问题。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归总问题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归总问题的概念,能够识别和分析归总问题;2. 掌握归总问题的解题方法,能够运用归总问题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归总问题的解题方法,能够独立解决归总问题。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将归总问题运用到实际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归总问题的解题方法,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PPT、黑板、粉笔、归总问题的实例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在课堂上引入一个实际情境,比如学校的图书馆,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图书馆中的归总问题。

2. 讲解:我会通过PPT和黑板,向学生讲解归总问题的概念和解题方法。

我会用一些实例来说明归总问题的解题步骤,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练习:我会给学生一些归总问题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解决。

我会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我会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归总问题的解题方法来解决。

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六、板书设计我在课堂上会使用板书来辅助讲解和展示归总问题的解题步骤。

板书设计会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学校图书馆有6个班级的学生,每个班级有30名学生。

请问学校图书馆一共有多少名学生?2. 学校图书馆有2个班级的学生,每个班级有20名学生。

请问学校图书馆一共有多少名学生?答案:1. 学校图书馆一共有180名学生。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归总问题》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归总问题》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归总问题》教学反思本节课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角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

学生学得愉快、主动,并且还表现出余兴未尽的积极状态。

现简单反思如下: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学习数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

本课从离学生最近的真实生活情境切入,让学生自己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并产生要解决这一问题的迫切愿望,从而使学生进入主动探究问题的的积极状态。

当结论得出后,又返回生活,引导学生自主解决一些与此有关的生活实际问题。

从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力量。

2、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现代教育观要求学生不仅是要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

这就是要把“已有结论的数学”当作“未有结论的数学”来教,时时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机会。

本课中不仅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且在提出问题后,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实验、证明、交流活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

3、让学生感悟“猜测”的思维方式在数学学习中的运用。

猜测是人的思维在探索事物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

本课中两次在探索的关键处都让学生凭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直觉进行猜测,再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这样做,不仅为问题的探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一种探索知识的有效方式。

4、在两次实验的过程中获得探索成功的喜悦。

当学生第一次实验产生一些初步的想法时,教师相机引导其进行更深入的探索,进行第二次实验,在两次实验后再综合意见,得出结论。

这样做,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结论的严密性,而且从中也让学生获得探索成功的喜悦感受。

9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归总问题(一等奖创新教案)

9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归总问题(一等奖创新教案)

9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归总问题(一等奖创新教案)第9课时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归总问题(教案)教学内容教材第72页例9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 掌握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2. 经历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会画线段图分析“归总”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演示法等学法:合作探究法、练习巩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

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师:这个问题熟悉吗?还记得怎样解答吗?(学生自由发言)揭示课题:这是上节课我们研究的先求单一量的实际问题,大家还画了图帮助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一些新的实际问题,看这些实际问题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区别?设计意图复习先求单一量的实际问题,为与下面先求总量的实际问题形成对比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探究点归总问题1. 阅读与理解。

(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例9)6元一个的碗,妈妈买了6个。

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师:读一读这道题,你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发言)预设:已知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

要求“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

师:“用这些钱”是什么意思?你还能通过画图来帮助理解吗?2. 分析与解答。

请学生们尝试画一画线段图。

(教师巡视,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师:我们一起来画一画。

(在画图的过程中,教师讲解清楚画图的步骤以及线段表示的含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题意)师:仔细观察线段图,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预设:要先求买6个碗的总价钱:6×6=36(元)。

再求可以买几个9元一个的碗:36÷9=4(个)。

师:你们能将分步算式写成综合算式吗?预设:综合算式:6×6÷9=36÷9=4(个)3. 回顾与反思。

第六单元第7课时《归总问题》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第7课时《归总问题》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第7课时归总问题
教材分析:
“归总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归总问题”沿用了例8“归一问题”的情境,编排思路与例8大体相同。

不同的是,画图的方法由示意图改为更为抽象的线段图,为今后借助线段图分析更复杂的数量关系打下基础。

线段图通过用上下两条长度相等的线段并平均分成相应的份数,既能很好地表明总量一定的数量关系,还能体现每一步中单价与数量的关系。

“归总问题”是学生今后学习“反比例”的基础。

教学目标:
1.学会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能快速的找到中间问题,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2.学会用画线段图或罗列法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画线段图的简单明了,养成良好的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画线段图并运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归总应用题教案设计

归总应用题教案设计

归总应用题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归总应用题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解决归总应用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归总应用题的定义:将若干个同类型的简单应用题归并为一个综合性的应用题。

2. 归总应用题的特点:题干中包含多个简单应用题,需要学生分析、概括、归纳,找出其中的规律。

3. 归总应用题的解题步骤:(1)仔细阅读题干,理解题意。

(2)分析题干,找出简单应用题之间的关系。

(4)按照解题思路,逐步求解。

(5)检验答案,确保正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归总应用题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解题步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归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体会归总应用题的特点和解题思路。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沟通能力。

4. 采用激励评价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1. 准备一些归总应用题的案例,用于教学演示和练习。

2. 准备PPT,用于展示归总应用题的解题过程。

3. 准备黑板,用于板书解题步骤和关键信息。

4. 准备小组讨论卡片,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归总应用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类问题。

2. 讲解归总应用题的定义和特点:解释归总应用题的概念,阐述其特点。

3. 解析归总应用题的解题步骤:通过案例演示,讲解解题步骤,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归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分享心得。

5.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归总应用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2. 布置一些归总应用题,让学生回家练习。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归总应用题的掌握程度如何。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是否需要调整。

3. 反思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归总问题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归总问题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归总问题教学反思一、概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是学生接触学科知识的重要阶段,而归总问题教学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归总问题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与总结。

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归总问题教学进行深入反思与总结。

二、教学实践分析1. 归总问题的提出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提出合适的归总问题。

然而在部分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在提出归总问题时,往往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问题过于抽象或者过于简单,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学生的参与度归总问题教学应当是学生主体的过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对归总问题缺乏兴趣,参与度不高,甚至出现了敷衍了事的现象。

3. 教学手段的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归总问题教学的效果。

然而在一些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过于依赖传统的讲授方式,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足。

三、思考与建议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当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相应建议:1. 提高归总问题的针对性和挑战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能力,提出更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

2. 加强学生参与,提倡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3. 丰富教学手段,结合现代教学技术,例如多媒体教学、互动游戏等,提高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归总问题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我们希望通过深入思考与总结,不断完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归总问题教学,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得成长,在实践中获得快乐。

五、实践与改进针对以上的思考与建议,我们进行了一些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改进效果。

在提出归总问题时,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能力进行了调整,增加了问题的启发性和挑战性。

《归总问题》教案

《归总问题》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归总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பைடு நூலகம்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归总问题》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将多个部分量合为总量,或者需要知道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的情况?”(例如:购物时计算总价,了解班级总人数与小组人数的关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归总问题的奥秘。
-对解答结果进行合理性和逻辑性的检查。
举例解释:
-难点在于理解如多个小组的总量如何合成整个班级的总量,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计算家庭月支出,学生可能难以发现隐藏的数量关系,如不同消费项目的总和;
-学生在解答问题后,往往容易忽视对结果的检查,需要引导学生养成检查答案的习惯,确保解答的正确性。
c.总量与总量的关系;
4.通过归总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2.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使其能够理解数量关系,发现问题的本质规律;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其次,学生在解答归总问题时,对于检查答案这一环节还不够重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这一方面的指导,让学生明白检查答案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归总问题》(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归总问题》(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归总问题》(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归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够运用乘法、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掌握归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够运用乘法、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归总的标准,运用乘法、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铅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进而引出归总问题。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际问题,找出归总的标准。

(2)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用乘法、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实践应用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五、板书设计1. 板书《归总问题》2. 板书提纲:一、教学目标二、教学内容三、教具与学具准备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六、作业设计七、课后反思六、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运用乘法、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提高题:设计一些稍微复杂的归总问题,让学生解答。

3. 拓展题: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归总问题,尝试解决。

七、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归总问题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看法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检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涵盖了归总问题的各个方面。

5. 教学难点是否突破:分析学生在解决归总问题时遇到的困难,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讲解。

6. 教学氛围是否良好:关注课堂氛围,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 教学效果是否满意: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评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归总问题)》教学详案(附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归总问题)》教学详案(附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归总问题)》教学详案(附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教学内容教科书P72例9及“做一做”,完成教科书P74“练习十五”第11~13◎教学笔记题。

▶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一类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正确地找到中间问题。

2.经历探索乘、除两步计算(归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有条理地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会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建立解“归总问题”的一般思路。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引入新知课件出示习题。

师:你是怎么解决的?【学情预设】预设1:5+5=10(元)预设2:2个5元相加,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式为2×5=10(元)。

师:如果用这些钱买2元一本的,可以买几本?师:我们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究的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3)]【设计意图】通过对乘法定义的复习,为后面学习“归总问题”做好铺垫,同时设置了问题来制造悬念,从而充分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新课,探究新知识课件出示教科书P72例9。

1.阅读与理解。

(1)学生自主读取信息。

师:自由读一读,你从题中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指名多名学生发言,明确已知的信息和要解决的数学问题。

【学情预设】知道了买6元一个的碗可以买6个。

求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

师:请选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将题中的信息和问题呈现出来。

学生自主呈现。

【学情预设】预设1:受前面学习的影响,学生会想到用□来表示碗,但是用一个□来表示一个碗,6个碗就是□□□□□□,无法与9元一个的碗区分开来。

◎教学笔记【教学提示】注意让学生通过画图来分析题意,并体会画线段图的简洁性。

预设2:学生有画线段图的经验,会想到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

有的可能想到画一条线段,有的可能画两条线段。

归总问题教学设计反思

归总问题教学设计反思

归总问题教学设计反思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有什么区别试读结束,如需阅读或下载,请点击购买>原发布者:dlhss1第11讲归一问题与归总问题在解答某些应用题时,常常需要先找出“单一量”,然后以这个“单一量”为标准,根据其它条件求出结果。

用这种解题思路解答的应用题,称为归一问题。

所谓“单一量”是指单位时间的工作量、物品的单价、单位面积的产量、单位时间所走的路程等。

例1一种钢轨,4根共重1900千克,现在有95000千克钢,可以制造这种钢轨多少根(损耗忽略不计)分析:以一根钢轨的重量为单一量。

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433623831(1)一根钢轨重多少千克1900÷4=475(千克)。

(2)95000千克能制造多少根钢轨95000÷475=200(根)。

解:95000÷(1900÷4)=200(根)。

答:可以制造200根钢轨。

例2王家养了5头奶牛,7天产牛奶630千克,照这样计算,8头奶牛15天可产牛奶多少千克分析:以1头奶牛1天产的牛奶为单一量。

(1)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630÷5÷7=18(千克)。

(2)8头奶牛15天可产牛奶多少千克18×8×15=2160(千克)。

解:(630÷5÷7)×8×15=2160(千克)。

答:可产牛奶2160千克。

例3三台同样的磨面机2.5时可以磨面粉2400千克,8台这样的磨面机磨25600千克面粉需要多少时间分析与解:以1台磨面机1时磨的面粉为单一量。

(1)1台磨面机1时磨面粉多少千克2400÷3÷2.5=320(千克)。

(2)8台磨面机磨25600千克面粉需要多少小时25600÷320÷8=10(时)。

综合列式为25600÷(2400÷3÷2.5)÷8=10(时)归总应用题1、全班同学平均站成6排,每排正好8人。

归总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归总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归总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本节课是___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信息窗2第2课时的内容——《归总问题》。

学生已经研究了连乘、连除、归一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更好的研究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观察课本上的情境图,结合整理表格,弄清数量间的关系,找到解题办法。

在第一、三单元学生已系统研究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为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会整理数学信息的方法;了解先乘再除实际问题(归总问题)的特征,并能熟练解决类似的归总问题。

2.经历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及步骤,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3.在探究交流中,培养合作意识、评价意识。

增强研究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是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能熟练解决归总问题。

关键在于找出数量间关系,找到解题方法。

教学思路与方法包括以下五个步骤:1.利用课本上的情境图,让学生找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能栽多少行?”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2.学生通过小组自学、交流、汇报、归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精选课本上的典型题,进行巩固练。

4.利用所学知识让学生试着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5.拓展知识,精心设计拓展练题,让知识在生活中的延伸,并发现还有我们现有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期待以后研究。

在板题导入环节中,通过谈话导入和情境图的展示,让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预设问题是:“把番茄苗移栽到种植区,能栽多少行?”老师:同学们真善于发现问题!现在我们来解决“能栽多少行”的问题。

出示目标:1.学会整理数学信息的方法。

2.了解先除后乘实际问题(归总问题)的特征,并能熟练解决类似的归一问题。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归总问题》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归总问题》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归总问题》教学反思1.教学反思:反思课堂教学,我觉得亮点之处有下面四点:(1)生本课堂,在探究交流中学习。

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背景出发,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感悟新知;在学习活动中人人动手、动脑、动口,主动参与探究,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自主解决问题,在交流中体验算法多样化,通过比较,优化算法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2)分层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本课教学中,我分两个层次进行。

一是学会一种新的整理问题和信息的方法——列表法和图示法;通过用列表法或画图法找清对应关系,并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及一般步骤。

二是建构归总问题模型。

通过信息整理,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运算顺序,从而从本质上来理解“归总问题”的结构特征,掌握归总问题的解法。

(3)教学设计现实、有趣。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从实际生活出发,以学生熟悉的情境信息进行展开教学,使学生更好地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激励学生大胆参与活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当堂进行加分、奖励。

在解决问题和练习环节中采用游戏方式和奖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样的设计现实、有趣,既增添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更好地展现自我。

(4)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本节课在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通过小组合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大胆交流想法。

在汇报交流、评价质疑环节中,设计时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学会质疑、学会倾听、学会评价。

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设计练习环节时,让学生经历独立读题、独立思考的过程。

为了更好地落实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情况,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汇报想法,鼓励其他同学大胆参与,进行对该同学进行补充、评价。

从本教案的设计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发挥得比较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其课堂教学效果也有了不一样的突破。

归总问题说课稿

归总问题说课稿

归总问题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归总问题的概念和特点。

掌握归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等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归总问题中总量不变的特点。

掌握归总问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从复杂的问题情境中找出总量和单一量的关系。

灵活运用归总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归总问题的概念、特点和解题方法。

2、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归总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合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入新课。

2、新课讲授结合实例,讲解归总问题的概念和特点。

分析例题,引导学生找出总量和单一量的关系,总结解题方法。

强调解题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3、课堂练习安排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4、课堂小结与学生一起回顾归总问题的解题方法和要点。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5、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资源1、教材:相关数学教材。

2、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2、作业评价: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指导。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单元解决问题(归总问题)(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六单元解决问题(归总问题)(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六单元解决问题(归总问题)(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当我站在讲台前,看着台下一双双期待的眼睛,我知道,今天我要带领他们走进数学的世界,探索归总问题的奥秘。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的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归总问题。

我们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归总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学会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归总问题的含义,掌握归总问题的解题步骤,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们掌握归总问题的解题方法,难点则是如何引导他们理解归总问题的本质,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我提前准备了PPT、黑板、粉笔等教具,同时要求学生们带来了练习本和笔,以便于他们随堂练习和记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以学生们熟悉的小明买水果的故事为例,引导他们发现归总问题的存在,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我通过PPT展示归总问题的图片和题目,讲解归总问题的解题步骤,让学生们理解并掌握归总问题的解题方法。

3. 随堂练习:我给出几道归总问题的练习题,学生们独立解答,然后我挑选几位学生上台演示解题过程,并给予评价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我精心设计了板书,将归总问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方便他们记忆和复习。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们运用归总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归总问题,并将解题过程和答案记录在练习本上。

2. 选择两道归总问题的练习题,独立解答,并填写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课堂教学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的。

实践情景引入环节的设计,是对归总问题解题方法的讲解,接着是随堂练习的安排,然后是板书设计,是作业布置。

这些环节都是本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们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归总问题说课稿

归总问题说课稿

归总问题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中的归总问题。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归总问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运算,以及解决一步计算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它是一种较为复杂的两步计算应用题,通过解决归总问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打下基础。

本节课所选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归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解题能力,但对于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尤其是归总问题,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他们在理解问题、分析数量关系以及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等方面,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导和练习。

此外,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归总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归总问题的解题方法,并能正确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归总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上数学归总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三上数学归总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三上数学归总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摘要:一、引言二、教学内容回顾1.教学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学方法三、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2.不足之处3.改进措施四、结论正文:二、教学内容回顾1.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归总问题的解题方法,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次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2.教学重难点本次教学的重点是归总问题的解决方法,难点是如何将归总问题分解为简单的步骤。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难点,我采用了分步骤讲解的方法,让学生逐步掌握解题技巧。

3.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这些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提纲】三、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在本次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归总问题的解决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提问。

这表明我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不足之处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他们仍然难以将归总问题分解为简单的步骤。

此外,我在课堂上的提问方式也需要改进,以便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3.改进措施针对上述不足,我计划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针对学生难以将归总问题分解为简单步骤的问题,我将进一步加强实例讲解,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掌握解题方法。

(2)在课堂提问环节,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提纲】四、结论总的来说,本次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反思和改进,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上数学归总问题课后反思

三上数学归总问题课后反思

三上数学归总问题课后反思摘要:一、引言二、课后反思内容梳理1.学生掌握情况分析2.教学方法反思3.课堂管理反思4.教学效果评价三、问题成因分析四、改进措施及策略1.针对学生掌握情况的问题2.优化教学方法3.提高课堂管理水平4.增强教学效果五、结语正文:一、引言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特别是课后反思环节。

本文旨在对三上数学归总问题课后反思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找出问题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及策略。

二、课后反思内容梳理1.学生掌握情况分析在本节课中,学生对数学归总问题的理解程度不尽相同。

一部分学生能够迅速掌握解题方法,并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另一部分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导致课后作业和测试成绩不尽如人意。

2.教学方法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讲解方式可能并未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

一味地追求速度,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部分学生难以跟上教学进度。

3.课堂管理反思课堂纪律良好,但对学生个体的关注程度不足。

在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迷茫,未能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使得他们在学习中逐渐丧失信心。

4.教学效果评价从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反馈来看,教学效果并未达到预期。

对于掌握困难的学生,需要进一步降低教学难度,让他们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逐步提高。

三、问题成因分析通过对课后反思内容的梳理,我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方法单一、课堂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对学生个体关注不足以及教学评价失衡。

四、改进措施及策略1.针对学生掌握情况的问题,下一节课我将调整教学节奏,分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适合自己的学习速度下掌握知识。

2.优化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同时,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3.提高课堂管理水平,规范课堂纪律。

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4.增强教学效果,通过课后辅导、家长沟通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教学质量。

《“归总”问题》教学设计

《“归总”问题》教学设计

《“归总”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能正确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即先求什么)。

(二)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学会利用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二、目标解析例9沿用了例8的情境,编排的思路与例8大体相同。

不同的是,画图的方法由示意图改为更为抽象的线段图,为今后借助线段图分析更复杂的数量关系打下基础。

总价相等这一数量关系用形象示意图(离散的图形)无法呈现,而且当数据很大时画起来也很麻烦。

线段图通过用上下两条长度相等的线段并平均每分成相应的分数,既能很好地表明总量一定的数量关系,还能体现每一步中单价与数量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解决含有“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四、教学准备课件、直尺五、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1.自主提问。

出示: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

(1)你发现了什么信息?(2)根据信息提出合适的问题,并口头列式解答。

2.揭示课题。

出示: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师:这个问题跟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归总”问题是用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通过解答复习的内容,将两步解决的一个问题化为两问的问题,逐个解决,降低了难度,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顺利过渡。

(二)尝试探索,学习新知1.阅读和理解。

(1)出示例9的完整问题,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2)交流。

①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②你能用示意图的方式表示出来吗?预设一:画形象示意图表示题意。

预设二:画线段图表示题意。

③展示学生画的示意图,并进行对比和交流。

第一幅图不能表示清楚题意,看不出买6元一个的碗和买9元一个的碗用的是同样多的钱。

第二幅图画的线段总长度是一样的,表示买6元一个的碗和9元一个的碗用的是同样多的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总问题》第一部分:教学设计基本内容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信息窗2第2课时的内容—《归总问题》。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连乘、连除、归一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更好的学习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课本上的情境图,结合整理表格,弄清数量间的关系,找到解题办法。

因为在第一、三单元学生已系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为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三、教学目标1.学会整理数学信息的方法;了解先乘再除实际问题(归总问题)的特征,并能熟练解决类似的归总问题。

2.经历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及步骤,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3.在探究交流中,培养合作意识、评价意识。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1.教学重点:学会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能熟练解决归总问题。

3.关键:找出数量间关系,找到解题方法。

五、教学思路与方法1.利用课本上的情境图,让学生找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能栽多少行”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2.学生通过小组自学、交流、汇报、归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精选课本上的典型习题,进行巩固练习。

4.利用所学知识让学生试着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5.拓展知识,精心设计拓展练习题,让知识在生活中的延伸,并发现还有我们现有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期待以后学习。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及有效实施第一环节:板题导入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种过蔬菜吗(课件出示一些蔬菜种植图片)你想去苗圃园区看一下蔬菜种植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番茄种植园区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情境图。

2.阅读情境图,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谈话:观察情境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预设:苗圃里有12行番茄苗,每行有60棵。

把它们全部移栽到种植区,每行栽9棵。

(教师适时板书)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预设:把番茄苗移栽到种植区,能栽多少行师:同学们真善于发现问题!现在我们就来解决能栽多少行这个问题好吗(师板书:能栽多少行)3.出示目标:(1)学会整理数学信息的方法。

(2)了解先除再乘实际问题(归总问题)的特征,并能熟练解决类似的归一问题。

4.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45页的“红点”的内容,将需要的条件和问题在练习本上整理,思考:(1)你是怎么整理需要的条件和问题的与小组成员交流交流(2)方框里的两种方法,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还有没有其它的做法与同伴交流交流。

6分钟后,汇报自学成果!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汇报交流1.整理信息和问题:感受整理的简捷与必要。

师:与这个问题有关的信息有哪些谁说一说预设:苗圃里有12行番茄苗,每行有60棵。

把它们全部移栽到种植区,每行栽9棵。

谁能把信息和问题用最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吗预设:12行,每行60棵,若每行9棵,能栽多少行师:听了这两个同学的说法,你有什么感受(师再重复一遍学生发言,一个完整读一遍,一个简单一些)预设:第二个同学说的比较简单明了,好懂。

师:还能更简洁吗请同学们再说一遍我们记下来好吗预设:12行、60棵;9棵、多少行(师板书)2.展示整理成果,学习整理方法。

师:我们看一看这几个小组的整理情况(事先收集好)。

哪个代表来说说你们的方法。

展示学生作品一:预设1:我们列了表格,60棵和9棵都是每行的棵数,12行和行都是行数。

这样把60棵和12行对应,把9棵与棵对应。

小结:大家可以看出在这个表格中第一横行是每行的棵树(板书棵数),第二行是行数(板书行数)。

像这样的整理方法可以叫列表法。

(板书:列表法)展示学生作品二:60棵 → 12行9棵 → 行预设2:我们的方法是这样的3千克对应的钱数是18元,就用箭头连起来。

9千克对应的钱数是元,也用箭头连起来。

小结:这位同学是用了画图的方法,也清楚的表示了数学信息间的关系。

(板书:图示法)课件展示出两种规范的整理方法:列表法 画图法教师小结:无论是列表还是画图,都注重了寻找信息与信息,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对应关系。

对信息和问题的整理有利于我们列式解决问题。

2.二次探究——确定解题思路,列式计算⑴自主学习,小组探究教师明确探究任务:通过对信息和问题的整理大家已经把这个问题分析的很清楚了,怎么解决能栽多少行这个问题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想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然后列式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按要求列式计算,小组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搜集汇报交流素材。

⑵汇报交流,评价质疑找二生板书(一生分步,另一生综合)预设1:12 × 60 = 720(棵)720 ÷ 9 = 80(行)预设2:12 ×60 ÷ 9= 720 ÷ 9= 80(行)谈话:请这两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自己的想法。

预设1:第一步我是先求苗圃里一共有多少棵番茄苗,第二步再求移栽到种植区能栽多少行。

预设2:我是这样想的,先求苗圃里一共有多少棵番茄苗,再求移栽到种植区能栽多少行。

小结:这两个同学的虽然一个是分步算式,一个是综合算式,但是他们的思路是不是都是一样的(学生回答:是)是的,它们都是先求苗圃里一共有多少棵番茄苗,然后再求移栽到种植区能栽多少行。

这道题的思路是清晰的,要求所要求的问题,必须先求出一共有多少棵苗圃。

第三环节:学情诊断(一)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自主练习第5题。

(1)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5题。

仔细阅读题目。

(2)摘录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先独立完成,列出算式,再小组对照。

(3)汇报交流,说一说你的思路。

【设计意图:本题是对所学内容的一个直接应用,学生独立完成也可,关键让学生说一说解题过程,以及整理问题用的办法】2.自主练习第6题。

(1)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6题。

生独立完成,用表格整理信息。

(2)班内交流总结:我们先来看整理信息和问题的方法,找准对应关系了吗(3)列出算式。

关键找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

(二)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1.自主练习第11题。

(1)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11题。

要求学生读懂题意再做题。

(2)先整理问题和条件,再说说解题思路。

(3)列式计算。

(4)汇报交流时点引导学生说清解题思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自主练习第13题。

(1)先整理问题和条件。

(2)小组交流,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3)学生独立解题,教师巡视指导,做后全班交流。

(三)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自主练习15题。

(1)课件出示自主练习15题。

先独立审题。

分小题处理。

(2)解决第一问,寻找信息,整理信息和问题。

列出算式。

(3)解决第二问,寻找信息,整理信息和问题。

列出算式。

(4)汇报时让学生重点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和过程,要求什么,先求什么,表达清楚。

第四环节:归纳小结1.师课件展示思路图:请同学们观察,这种想法其实就是一种分析思路。

质疑:请同学们看一看这种分析的思路有什么特点边看边体会一下。

预设:这是从问题到信息去想。

质疑引导:谁能说一说从问题出发怎样去分析呢预设:要求能栽多少行,先求一共有多少苗圃只有求出这个问题,才能解决可以从问题开始想起,确定要求什么,必须先求什么?列式计算求出答案。

12 ×60 ÷9= 720 ÷9= 80(行)把番茄苗移栽到种植区能栽多少行?番茄苗的总棵数每行栽的棵数(9棵)苗圃里番茄苗的行数(12行)每行的棵数(60棵)答:移栽到种植区能栽80 行。

所求问题。

那要求出一共有多少苗圃,就得用到其中的数学信息了,即:每行60棵,有12行苗圃。

2.总结解题步骤。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解决问题中,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与步骤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预设:先整理了信息和问题,然后想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列出算式。

谈话:通常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讲解时同步出示课件)(1)弄清题中每个条件的含义,明确要求的问题。

(2)用列表或摘录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理清数量关系。

(3)确定解题思路,即可以从问题开始想起,确定要求什么,必须先求什么(4)列式计算求出答案。

第三部分:教学资源说明本课教学资源由教学平台资源和flash动画以及图片构成。

第四部分:反思1.重在学生交流探讨。

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背景出发,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感悟新知;在学习活动中人人动手、动脑、动口,主动参与探究,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自主解决问题。

2.分层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本课教学中,我分两个层次进行。

一是学会一种新的整理问题和信息的方法——列表法和图示法;通过用列表法或画图法找清对应关系,并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及一般步骤。

二是建构归总问题模型。

通过信息整理,分析“每行棵树、行数、总棵树”三种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运算顺序,从而从本质上来理解“归总问题”的结构特征,掌握归总问题的解法。

成功之处:重视教师的概括和引导。

教学中教师应该适时的根据学生的汇报和交流,进行梳理、引导、概括,同时还应该针对重难点,进行精讲点拨。

组织教学活动要扎实。

如小组交流的时间要充分,交流汇报要让学生充分发言和质疑,教师的精讲要重点明确。

尚需提高之处:如何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列表法和画图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