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孟子》
孟母三迁
老子 ,姓李,名耳, 又称老聃,春秋末期人,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要观点: 1、一切事物都有相互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对立双方 —— 辩证的思想 可以互相转化;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崇尚“自然”,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侵扰 百姓。
《老子》也称为《道德经》体现了老子的思想
B孟子
①墨家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c”仁政”、“民贵”、 2、人与自然 “君轻” (儒家、法家) C老子 和谐相处 ②法家 D墨子 E韩非子 F孙子
d“兼爱”、“非攻”
③道家
e“法治”、中央集权
3、平等博爱、 热爱和平 4、依法治国 5、教育公平 6、以人为本
④儒家 ⑤兵家
f事备而后动 g以德教化人民 h有教无类
孔子讲学图
课文反映了孔子的哪些重要思想?在今天对我们有什么借鉴作用。
1、政治上: (1)提出了“仁”的学说。
体贴民情、爱惜民力、反对残暴统治的刑杀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b、要“克己复礼”。即加强个人修养,使 …… ——以 人为本,和谐社会,轻徭薄赋——(仁、礼、德)
a、爱人:关心和爱护他人;
人与人和谐相处
庄
战国时期,庄子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 道家思想,著有《庄 子》一书,后人称他 为庄子,把他和老子 合称为老庄。
子
庄子说,放开四足自由奔跑是牛马的天性,给牛穿上鼻 环,给马套上笼头,这是违背自然的行为。
主张重视人的天性,顺其自然。
墨子
墨家的创始人,战国前期
“兼爱”——爱一切人,视人如己, 墨子的思想主张 互助友爱 . “非攻”——反对战争
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①主张“法治”,主张用严酷法律 主张:统治人们 ②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用 严酷的刑罚镇压人们的反抗,以维护 国家统治。
战国百家争鸣有哪百家
战国百家争鸣有哪百家百家争鸣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最后结果。
战国百家争鸣有哪百家百家争鸣是各个学术流派的思想家们提出的观点总称。
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即: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百家争鸣中“百家”儒家:儒家应该是诸子百家中我们最熟知的一个学派了,作为百家争鸣最终的胜利者,汉武帝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行为,奠定了两千多年来,儒家一家独大的地位。
儒家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于重教化、轻刑罚,孔子强调君主要推行“德治”和“仁政”,来建立“大同社会”。
墨家:墨家,是诸子百家中非常特殊的一家,他们在辩论、科技和武技方面都造诣颇深,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曾经说过:“天下之言,不归杨(杨朱,道家代表人物)则归墨(墨子)。
”可见,在先秦时期,墨家的影响力是相当巨大的。
墨家的学说也非常有意思,诸如强调人人平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推崇节俭、重视科学技术等等,墨家的这些思想放到那个混乱的时代,显得是那么不可思议。
为了践行自己的诺言,墨家的子弟们穿梭于诸侯之间,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弱小的国家抵抗大国的入侵,为此,他们甚至不惜慷慨赴死。
正是因为这份信念,墨家站在了诸侯们发动的兼并战争的对立面,遭受了重创,以至于后面人才凋零,曾经强大的墨家逐渐淡出了世人的视野。
农家:农家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农业之官,他们重视传播耕种和养蚕的知识,以期望能帮助更多农民达到自给自足的目的。
在诸侯忙着争霸的年代里,农家的出现,其实也从侧面体现了老百姓渴望和平,向往安居乐业生活的朴素价值观。
值得一提的是,在农家的理念里,他们希望诸侯们也和老百姓一样,到田间劳作,这很显然触犯到了贵族阶层的利益,这也是为何农家难以崛起的重要原因。
杂家:所谓杂家,指的是“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无所不包”的意思,说得好听点这叫做采百家之所长,说得不好听就是说杂家这个学派属于大杂烩的概念。
杂家这个学派,属于那种两极分化相当严重的学派,强的有帮助商鞅为其“谋事画计,立法理民”的尸佼,也有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相国吕不韦,但这样的毕竟凤毛麟角,历史上绝大多数杂家弟子都属于默默无闻那种。
【知识深化】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争鸣①天人之争:孟子主张人性和天性相通,天性都具有仁、义、礼、智的特征,荀子主张“天人之分”,强调天作为自然的客观性,同时要“制天命而用之”,突出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动性,道家主张”顺自然“②性善和性恶之争:孟子是性善论。
认为人性本善,品质之所以会变坏,受环境影响,注重后天道德修养的提高和扩充,强调自觉性,荀子主张性恶论,应该注重后天的学习,使人性趋善,强调必要性③德治和法治之争:法家主张国君依国家政权实行法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乎自然,儒家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天下④用兵和寝兵之争:墨子“非攻”思想并不是一概反对战争。
而是关注战争的正义与否,儒家主张政治因素和民心背向对战争的影响⑤义利之辩:孟子继承孔子思想,把义、利对立起来,荀子冲破儒家义利观的束缚,将义利与社会现实相联系,认为对利的追求为人的本性,但要有度,用礼约束欲望⑥富国和富民之争:儒家主张民富要先于国富,两者要有机的结合,道家反对统治阶级干预民众的经济活动,法家主张富国,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实现国富兵强,开拓国土为目的⑦国家体制之争:孔子认为典型的政治模式是西周的分封制,通过亲疏尊卑贵贱上下的严格划分,来确定中央和地方的权位分配,道家主张小国寡民,民众老死不相往来,法家主张专制集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⑧人生态度之争: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
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超越现实功利,墨家追求功名利禄共鸣①中心议题:如何得到统治者重视,从而治理国家,重建社会秩序(诸子百家言论都能体现其政治诉求)②虽各抒己见:思想有排他性,强调思想统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③托古心态:用古老的传统、先圣先贤的名号增强本学派思想的权威性④普遍主张:立君为民,天下为公,基本上都认为君主存在的前提是为天下苍生谋取利益和福祉合流①理论上合流:如:荀子的礼法并用②实践上合流:如:古代治国思想中的“外儒内法、剂之以道”本质①孔孟的“以德治国”方案的本质是道德救世。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一、引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是各国争霸的时期,也是思想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思想家和学派,形成了著名的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包括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
二、儒家学派1.代表人物与思想观点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他提出了“仁”的概念,主张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伦理体系。
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2.影响与贡献儒家学派重视教育,提倡以“仁爱”来培养人才,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思想观点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道家学派1.代表人物与思想观点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立者,他提出了“道”的概念,主张自然无为、反对人为的权谋和战争。
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的修身养性。
2.影响与贡献道家学派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提出的“无为而治”观念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和社会观念。
同时,道家的思想也对中国的哲学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墨家学派1.代表人物与思想观点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立者,他强调兼爱和反对战争。
墨子主张以爱为基础的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并提出了“非攻”的原则。
2.影响与贡献墨家学派的主张对后世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伦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们的思想主张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实践和社会道德。
五、名家学派1.代表人物与思想观点孟子是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是孔子的弟子,主张“性善”和“王道”。
他强调君主应以仁爱来治理国家,并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2.影响与贡献名家学派的思想观点对中国古代政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孟子的政治思想对后世的儒家思想和社会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六、法家学派1.代表人物与思想观点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法治和功利主义,强调权谋和法律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集权主义和法制思想,主张以法律和制度来治理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概述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概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由于社会变革的浪潮、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和思想文化的繁荣而备受瞩目。
在这个时期,各种学派和思想家纷纷涌现,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和辩论,形成了著名的“百家争鸣”场景。
本文将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主要学派和思想家,并探讨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战争的时期。
战乱频繁,诸侯割据,社会动荡。
这种混乱的情形同时也给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在战争的背景下,人们对于政治、伦理、道德等问题的探讨也更加深入,思想文化得以迅速发展。
二、主要学派和思想家1.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伦理观念。
孔子提倡仁爱、礼制和忠诚,主张通过德行的提升来改变社会和政治秩序。
孔子的思想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奉为国学的重要源泉。
2. 道家学派道家学派以老子、荀子等人为代表,强调追求自然和谐与人心自由。
他们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政府应减少干预,让自然法则发挥作用。
道家学派的思想体系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和宗教发展,尤其对后来的道教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墨家学派墨家学派以墨子为代表,强调兼爱、非攻和节俭。
墨子反对战争,主张推崇爱与和平。
他提倡节俭、勤劳、公正,对各个学派的思想都有所吸收,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墨子的思想为后世的民主思想和社会改革奠定了基础。
4. 法家学派法家学派以商鞅、韩非等人为代表,注重法制和行政管理。
法家学派主张严刑峻法,以强化国家的统治力量。
他们强调权威和纪律,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建立和文化传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学派和思想家的争论和交流,推动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多样性和繁荣。
它们的理论和观念,不仅为后世各个学派提供了借鉴和发展的思路,也为中国的政治、哲学、宗教和文化传统奠定了基础。
四、结语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段辉煌的历史。
百家争鸣是哪个朝代_有什么历史背景及影响
百家争鸣是哪个朝代_有什么历史背景及影响百家争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绚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百家争鸣是哪个朝代发生的背景及影响是什么,期望对大家有所挂念。
百家争鸣的背景1、周政权衰落,富有学识的人流落民间传播知识,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自由的文士阶层,政治对于思想层面的影响自然也降到最低,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为了迎合统治者们的不同需求,包括道家、儒家、法家在内的不同学说纷纷诞生,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着不行忽视的影响。
2、土地全部制度得到了变革,作为早期土地公有制的代表性政策,井田制的消灭具有深深的时代特征。
正所谓经济基础打算上层建筑,当人们的经济状况转变后,整个社会自然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小农户不仅可以创造大量的财宝,满足国家的财政所需,大量劳动力也得以从原先繁重的劳动当中解脱出来,他们要么参军入伍,要么成为社会当中的有闲阶层并全心钻研知识。
3、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改善,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望程度大大加强,这就首先创造了浩大的教育市场,只等着人们去进行填补和占据。
另一方面,由于官学衰落,原先在官学当中任职的很多有识之士被迫开办私学以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教师的来源便得到了保障。
百家争鸣的影响1、百家争鸣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展。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进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进展的基础。
各家之间相互辩驳,又相互影响,相互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进展。
2、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进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抱负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称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3、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解放运动无疑对后世产生了格外深远的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充分体现 了社会管理者的榜样示范作用。
政见
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礼法兼 施,王霸并用),以德服人
民本思想
看到了人民的巨大力量,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 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性恶论”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礼法并用,使人向善
2.影响 (1)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对中国专制
主义政体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了重大作用。 (2)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但法治思想被吸收
到儒学体系中,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外儒内法”),成 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严刑峻法等主张,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限制了人们的自 由,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使文化下移, “士”阶层活跃起来。
二、主要派别 及主张
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 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 智慧纷呈。
(一)儒家——中国古代道德学说的建构
1.孔子
从“累累若丧家之犬”“孔老二”到“万世师 表”“至圣”“素王”“至圣先师”,孔子可
真是经得起多少诋毁,就担得起多少赞美。
2.孟子
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为一套系统的政治学
“仁政”
说,主张施行“仁政” (思想核心)。实质是建立小 农经济;内容是给农民以土地,不犯农时,宽刑减税
民本的民本思想,成 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主张 “性本善”
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 心,人皆有之,所以要实行“仁政”来恢复和扩充人 的善性
⇓
制出现,井田制瓦解。 3.政治: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社会变革(包括土地制度、 阶级关系、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主要流派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主要流派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主要流派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伦理观∶仁是伦理道德的总纲。
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
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
忠是尽自己的本份;恕是推己及人。
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
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份,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
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
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著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杨朱。
作品:《道德经》、《庄子》。
宇宙观∶道是无形及不可见的,是超时空的绝对精神,是宇宙最高本体及一切事物的根源。
政治观∶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民生困苦,人们必须放弃逞才、逞智、逞强、逞力、回归朴素、无知的境界,以无为治理天下,天下才能和平安定。
最终希望回复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
人生观∶万物都有对立面,物极必反。
因此,人们必须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抛弃一切礼教的枷锁,才能避免灾祸。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伦理观∶提出兼爱,主张爱不应有亲疏、上下、贵贱、等级的分别。
他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由於人不相爱。
政治观∶主张尚贤、尚同,提倡选任贤才,消除阶级念,使天下大治,主张非攻,反对一切侵略战争。
经济观∶反对奢侈的生活,主张节俭,提出节用、节葬、非乐的思想。
宇宙观∶提出非命,认为命运不能主宰人的富贵贫贱,强调只要透过后天的努力就可以改变。
为了求福避祸,他又主张尊天、事鬼。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商鞅、李斯。
作品:《韩非子》、《商君书》、《管子》法家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一、引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之一就是百家争鸣。
在这个时代里,各种学派思想纷纷兴起,不同的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争奇斗艳,形成了一场知识与思想的盛宴。
本文将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原因、影响和代表学派进行介绍。
二、百家争鸣的原因1. 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剧变的时期,社会矛盾激化,世道动荡。
这种大背景下,思想家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种学派应运而生。
2. 统治者的需要:战国诸侯争霸,求才若渴,需要智者的指导和帮助。
为了争夺政治上的主导地位,各诸侯纷纷招揽贤士,学术争论也成为了一种政治手段。
3. 学术传统的积淀:自春秋时期开始,中国就有了丰富的学术传统,许多学问成果和思想观点逐渐积累起来。
在百家争鸣的时代,众多学派以前人的成果为基础,各自发展出独特的学术观点。
三、百家争鸣的影响1. 开拓思维:百家争鸣激发了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望,推动了思维方式的多元化。
各学派各抒己见,不同的观点互相碰撞,使人们的思考更加全面客观。
2. 促进独立思考:在百家争鸣的环境中,人们开始注重独立思考,对权威的崇拜逐渐淡化。
这种倡导个体思考的精神不仅对当时的学术研究有所贡献,也对后来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文化繁荣:百家争鸣为当时的思想文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得学术研究和文化艺术得到了广泛发展。
许多著名的学术著作和文化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
四、代表学派1. 儒家学派:儒家强调道德伦理,倡导仁爱亲和,提出“君子有三畏”、“礼先于乐”等观点,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
2. 法家学派:法家提倡以法治国,注重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的建设。
代表人物有韩非子、李斯等。
3. 道家学派:道家主张追求自然之道,崇尚无为而治。
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
4. 兵家学派:兵家学派关注军事战略和统治技巧,致力于战争的研究。
代表人物有孙子、吴起等。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百家争鸣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百家争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持续了约五百年之久,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涵盖了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两个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社会政治的剧变和文化思想的多元发展,被称为“百家争鸣”的时代。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与百家争鸣的关系以及对中国历史和思想发展的影响。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正处于由封建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
封建制度渐渐瓦解,中央政权削弱,地方势力崛起。
各个诸侯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展开激烈的争斗。
这个时期的社会动荡为思想家们提供了表达观点、争论观点的场所,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独特形式。
二、百家争鸣的起源与意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学派的观点相互交锋、互相竞争的现象。
这些思想家以不同的学派形式和思想体系,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和独特的学说。
这些学派包括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等等,每个学派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观点和主张。
这种思想多元和学派竞争的现象为中国历史和思想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三、儒家与孔子的思想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致力于实践及教育改革。
他重视道德伦理的价值观,主张人人都应该有责任和义务去追求道德的完善和涵养。
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观念的基石之一。
四、道家与老子的思想道家则主张返璞归真,追求天道和道德的自然规律。
老子被认为是道家的创始人,他的主要思想是追求“道”的境界,追求人性的自由和个体的完善。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主张远离世俗繁华,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五、墨家与墨子的思想墨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一个重要的学派。
墨子主张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念,强调社会公平和和谐。
墨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后来儒家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百家争鸣
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特点之一就是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流派的兴起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格局。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和百家争鸣的意义,以及其中几个重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起于公元前770年的春秋时代,终于公元前221年的秦灭六国,这期间延续了大约550年。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充满变革的时期。
封建制度的解体、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的发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冲击。
然而,正是在这个动乱的时期,众多思想家相继涌现,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和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蓬勃景象。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学术流派之间的辩论和竞争。
各种学派,如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纷纷兴起,并互相交锋辩论,以争夺社会的支持和思想的主导地位。
这种辩论和竞争不仅是学术思想的交流,也是政治力量的竞争,对于整个时代的发展影响深远。
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其代表人物孔子被后人尊称为“圣人”。
儒家的思想强调人伦之道,追求仁、义、礼、智、信的美德,并主张用仁爱治国。
孔子提倡“为政以德,民瘦”的理念,强调君子的道德修养和为政者的品德。
儒家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墨家是另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以博爱和无攻为核心的道德伦理,反对战争和武力。
墨子强调以兼爱、非攻为原则的社会和谐与和平,主张推行天下为公的政治制度,并提出了一些科技和工程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道家是强调返璞归真、追求天道自然的学派。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主张道法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宁静与与自然的和谐,摒弃功利主义和权谋之术。
道家的思想在后来的哲学和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除了儒家、墨家和道家外,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其他学派,如法家、名家和纵横家等,它们都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 其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庄 子所向往的社会是没有阶级压迫和战争祸害的大 同之世,这在人类思想政治史上是有深远影响 的。他追求归本自然,否定天命观,摆脱人间的 不平等,无疑为人的自我认识,提供了新启示。
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
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荀子认为人的天性
都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情欲,所
性出都来是 的恶“的善,”而是人人表为现教育欲饱,“寒今而人欲之暖性,,劳饥而而 的结果( “ 人之性恶, 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其善者伪也”)。如果 …… 辞让则悖于情性
荀子
稷下学宫
战国时代,齐
都临淄的稷下学宫,
是当时学术文化的
交流中心和诸子百
家争鸣的重要场
所。稷下学宫的创
建,稷下百家争鸣
稷下百家争鸣
的展开,不仅形成 了先秦百家争鸣的
高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而且对我国古代
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思想
在自然观方面,荀子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 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 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 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 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
顺性放任就会引起争夺 矣。用此观之,人之性
和暴乱。因此环境和教 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育对人的成长很重要。
——《荀子•性恶》
一、关于百家争鸣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 三、墨子与墨家
1、墨子生平
墨子生平
墨子(约前468—前376),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代表人物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治国的方略不同,诱发的思想文化冲突。
下面是有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代表人物,欢迎参阅。
百家争鸣代表人物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崇尚《周礼》,认为人人安份守已,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
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
其主要内容如下:伦理观:仁是伦理道德的总纲。
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
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
忠是尽自己的本份;恕是推己及人。
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
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份,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
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方法。
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著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人之异於禽兽者,几希。
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的本性而行,必会引起纷争。
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为善去恶荀子强调通过礼治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安守本份,社会便能安定。
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被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成为中国传统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代表人物: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代表作:《论语》思想: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孔子,名丘,字仲尼。
据史记所说,他生於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於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
和谐关系、道德修养和法治精神。同时,我们也需要 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思想和观点,以更好地应对当今 社会的挑战和发展
百家争鸣的背景
百家争鸣的背景
百家争鸣的背景主要有两个面:一周朝的衰落, 二 是社会矛盾的激化。随着周朝的 衰落,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和矛盾不断加剧,社会动荡不安。同时,随着社会矛盾的 激化,人们开始对传统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产生怀疑和反思。在这样的景下,各种 思想流派和学派应运而生,提出了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道德修养
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伦理观
2
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的墨家思想
墨子的墨家思想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3,658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 一,他的思想主张以法治国, 认 为法律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手段
他主张建立强大的中央政权,实 行严格的法律制度,对违法者进
感谢您的莅临
老子的道家思想
老子的道家思想
1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强调 顺其自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
的规律,不要过度干预和控制
2
他的思想对后世的政 治哲学、文学艺术和 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孔子的儒家思想
孔子的儒家思想
1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之-, 他的思想 主张"仁爱"、"礼义"、 "忠恕"、 "中庸",
百家争鸣是指 春秋战国时期
-
1 老子的道家思想 2 孔子的儒家思想 3 墨子的墨家思想 4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5 荀子的儒家思想 6 百家争鸣的影响 7 百家争鸣的背景 8 百家争鸣的意义 9 总结
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二、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五目, (一)儒家:自主阅读第二——五目,完成并记住下表内容。 儒家:自主阅读第二 五目 完成并记住下表内容。 时间: 分钟 分钟) (时间:5分钟)
代表 人物 孟子
政治主张
人性论
其他主张
舍养浩然 之气, 之气,舍生 取义, 取义,先义 后利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 用之
历史地位
认识: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时代背景。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 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 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由此出现了借助铁农具 制走向瓦解 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这一变化促使井田制走向崩溃。 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这一变化促使井田制走向崩溃。 材料二 春秋时期,有些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 春秋时期,有些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宗法分封制度的原 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失去天下共主 则遭到破坏,原为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受到削弱, 则遭到破坏,原为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受到削弱,诸侯不断擅自 分封,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也频繁发生,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 分封的地位。 ,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也频繁发生, 的地位。 的地位。 的地位。 材料三 诸侯争霸战争。 诸侯争霸战争。 春秋时期,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打着“尊王” 春秋时期,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 争霸战争。 争霸战争。 材料四 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 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一批士人冲破礼 法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的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觉醒。 法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的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觉醒。 时代变化士阶层兴起,使得思想活跃。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背景: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③阶级关系:“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主要流派: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韩非子。
墨家:墨子。
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构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⑴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⑵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德”。
①“仁”即“仁者爱人”,“礼”就是要“克己复礼”,,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对鬼神敬而远之”解决现实问题(3)政治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这种思想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3.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①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②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伦理观:“性本善”。
④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4.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①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提出礼法并施“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③“性恶论”,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繁荣的时期,也是各种学术流派迭起纷争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众多学者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并探讨其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
一、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流学派,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和孟子。
他们强调以仁爱为核心的伦理观念,提倡“仁者爱人”,推崇“君子”为典范。
儒家学派注重教育和修身养性,主张实践和实践的重要性。
他们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君臣上下和睦相处,道德风尚盛行。
二、道家学派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道家学派强调天道自然,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人为的干预。
他们提出“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强调追求自由和无拘无束。
道家学派反对权力和权威,认为追求个人自由才是至上的价值。
他们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没有战争、没有规矩束缚的社会,追求自由和无拘无束的境界。
三、墨家学派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墨子。
墨家学派注重实际应用和实践,主张实事求是和务实。
墨家学派提出兼爱的思想,认为爱应该是普遍的,人人平等。
他们主张均贫富,反对战争和武力。
墨家学派关注社会公平和福利,主张创建一个无私的社会秩序。
四、法家学派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商鞅。
法家学派强调法治,主张制定严格的法律和法规来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他们认为,权力应该集中在一部分人的手中,通过法律的制约来实现权力的运行。
法家学派关注国家的稳定和治理效率,主张以法律为准绳,整顿官员,加强纪律,提升统治力。
五、名家学派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公孙龙。
名家学派强调辩论和辩证的思维方式,主张观察问题多角度思考,避免片面和偏见。
他们注重言辞和表达的艺术,倡导用言辞进行辩论和争论。
名家学派关注思想和言论自由,主张通过辩论来推动思想的发展。
六、纵横家学派纵横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纵横家学派注重实用主义和政治实践,主张以实际效果为导向,追求国家的实力和利益。
他们通过矫正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谋划国家的战略和政策。
百家争鸣
儒家2号人物:孟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孟子· 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 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梁惠王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尽心上》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墨家: 兼爱非攻
古为今用
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 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 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 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 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 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 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 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 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一儒,乙一墨,丙一法,丁一道 B.甲一道,乙一儒,丙一墨,丁一法 C.甲—儒,乙一法,丙一墨,丁一道 D.甲一道,乙一墨,丙一法,丁—儒
政令.思想.言行等要与圣王的意志相同一
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 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
知识· 梳理
学派 代表人物 历史时代 主要思想
“仁”和“礼”;提出“德政”; 文化教育(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提出“德政”;主张“民贵君轻” “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 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道是核心和根本;辩证法思想;小国 寡民
概念呈现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 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指思想流派之多,主要有儒家、道家、墨 家、法家、兵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小 说家等十家; “争鸣”指争论和辩难,是指当时社会 上和学术上的各种不同见解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释义:诸子百家与百家争鸣
1、诸子百家:先秦至汉初学术思想流派的总称。
2、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都发生剧烈变化,一批杰出思想家各
自提出关于自然、社
会和人生的主张,形
成派别之间相互竞
争、相互学习、相互
吸收的形势。
二、百家:人物及思
想(见右图)
三、争鸣:相互竞争,
相互学习
1、相互竞争:
(1)墨子……反对儒家有层次、差等的“仁爱”……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反对儒家倡导的厚葬和礼乐建设,认为这都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参见教材P7)
(2)庄子相对主义思想更加强烈,……几乎抹杀了一切对立事物的界限。
由此他反对社会进步,否定文化知识,痛恨仁义礼乐,主张恢复人的自然本性,
2、相互学习:韩非辩证法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老子的影响,但与老子较多地强调对立面转化(老子认为转化是无条件的),韩非更重视对立面的冲突、斗争因素。
道家和法家代表中国思想传统的两个极端:道家认为,人本来是天真无邪的,法家则认为人生来性恶。
“无为,而无不为。
”这是道家的思想,它也是法家的思想,在韩非子和法家看来,君王应当具备的一项品质便是“为无为”,自己表现出“无为而治”,不需要动手做任何事情,一切需要办的事情都假手别人去做。
四、评价: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繁荣期,为文化宝库贡献精彩内容;是中国思想文化取得进步的重要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知识分子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各个思想学派和哲学家涌现出来,为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以及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影响。
一、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自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漫长而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不稳定,各诸侯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和斗争。
这种动荡的局面为思想家和学者提供了一个充满思想交流和争鸣的环境,也成为不同学派和思想的滋生地。
二、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1.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自孔子创立以来,一直以影响广泛而闻名。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不仁者败人”的思想,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的弟子们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形成了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主流的儒家学派。
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等。
2. 道家学派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他提倡“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老子的《道德经》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此之外,庄子也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3. 墨家学派墨家学派由墨子创立,提倡“兼爱”、“非攻”等思想。
墨子强调爱与和平,在当时的战乱时期提出了重要的理念,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 名家学派名家学派由名实学创始人申不害所创立,名家学派的核心理念是“名实合一”。
他们强调言辞的准确性和逻辑的严密性,并对辞章之法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5. 法家学派法家学派由商鞅等人创立,强调法治和重视实际运用。
法家学派的主要思想为“法治”,即通过制度和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6. 兵家学派兵家学派主要由孙子等人创立,强调兵法的运用和实践。
他们的著作《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的重要代表之一,对后来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丰富的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设计)长治县二中张红星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思想对中国回世影响深远,在世界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至今仍然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
其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理论要求度高。
(2)教材的内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孔子和老子》与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由于这两课都讲的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在时间上、内容上有链接性,所以作为复习课,这两课可并在一起复习学习,形成系统的学习体系,可以使学生系统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二、学情分析:本校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薄弱,加之处在会考前的复习阶段,时间短,复习任务重。
复习阶段,学生对重新学习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如何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寻找既能提高复习效果,又能使学生对重新复习的知识不感到枯燥,就显得尤为重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普遍对历史科知识存在极强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所以教学这节课内容要兼顾学生的趣味性、哲理性、探究性的综合运用,以此带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升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1. 知道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思想主张。
知识点要求牢固掌握,历史概念内涵要正确把握,特别要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
2.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四、复习重点: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思想主张。
五、复习难点:探究诸子百家思想的核心内涵和意义。
六、导学策略:由现实生活中学生常见的问题入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引导学生依据学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或情境完成对本节课历史知识的自主学习和引深探究,最后再从学习历史的情境回归现实。
七、教学用具:多媒体八、教学过程:(五个环节)1、第一环节:教师展示问题,引发思维(用多媒体展示案例)最近咱们学校的学生公寓楼里脏乱差、浪费等问题比较严重,尤其是一些男生宿舍屡上红榜。
尽管学校政教处屡屡通报批评,但一些宿舍的脏乱差现象和某些学生的浪费现象依然如故。
请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别出发,分别给出解决办法。
儒家:_______法家:_______ 道家:_______墨家:_______(这一环节问题在叫学生解答时,学生感觉难答。
我及时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入第二环节学习。
)2、第二环节:学生识图,自学讨论归纳填写图表,达到温故知新。
这是本节课的展开环节。
主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为生生互动,为下阶段深入探讨打下基础。
这一环节内容不难,学生能够独立完成。
学习内容如下:(1)多媒体展示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图片:用你的“火眼金睛”能辨别出他们是谁吗?(2)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代派别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地位或评价春秋儒家道家战国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3、第三环节:师生共同探究,深化思维这是本课中心环节。
既要师生互动,又要生生互动,师生围绕重难点共同探讨,二者的作用都充分体现。
问题分四个回合展开。
(1)第一回合,学生回答:在你熟知的诸子百家中,你认为哪些学派的思想影响较大?简述理由。
这种判断学生容易得出。
接着要进一步引深学生思考:“简述理由。
”让学生各抒己见,提升思维层次。
(2)第二回合,思考讨论:百家争鸣的焦点有哪些?“诸子百家”有何共同的思想主张?这两个问题让学生直接回答有些困难,毕竟学生基础差。
这种情况下,采用提供材料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化难为易。
(阅读资料一)四大学派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孔子: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克己复礼;有教无类;性相近等。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等。
荀子:德主刑辅(礼法并用);民水君舟;性恶论;制天命而用之等。
老子:“道”是万物的本源;对立双方可互相转化;“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顺应自然等。
庄子:万物相对论和精神自由论等。
韩非子:依法治国;运用权术;君权至上(民轻君贵);性恶论等。
墨子:兼爱;非攻;节俭;尚贤等。
思考问题1:百家争鸣的焦点有哪些?(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下列提示,得出结论)提示一:孔子“仁者,爱人”;孟子“民贵君轻”;荀子“民水君舟”;墨子“兼相爱”;韩非子:“民轻君贵”等。
他们主要论述的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提示二:孔子“德治”;孟子“仁政”;荀子“德主刑辅”;老庄“无为而治”;韩非子依法治国;墨子尚贤等。
这些思想家的主张突出讨论的是如何治国。
提示三:荀子“制天命而用之”;老庄顺应自然等。
他们讨论的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提示四:孔子“性相近”;孟子“人性善”;荀子“人性恶”;韩非子“人性恶”等。
这些主张主要探讨的是人的本性如何。
在师生共同探讨上述四个提示之后,教师引用名家观点加深学生对问题1的认识。
即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观点:百家争鸣的核心问题就是两个:一个是如何治国,一个是如何做人。
(阅读材料二)✧孔子:“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示民有君主之别也”“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同谊也。
”✧老子:“天下”统一于“道”。
✧孟子:“天下定于一。
”✧荀子:“四海之内若一家。
”✧庄子:“一心定而王天下。
”✧韩非子:“进兼天下”“一匡天下。
”✧墨子:“一同天下。
”思考问题2:以上材料反映了先秦诸子怎样的共同主张?引导学生从提供的材料里面挖掘信息:天下大一统。
(3)第三回合,引深思考:“百家争鸣”是不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是不是思想解放?(第一问引导学生依据下列材料,分组讨论解答;第二问学生不难判断。
)材料一一般认为,人文主义就是以人为中心看问题,关注人,重视人,肯定人的价值和作用。
材料二在殷商时代,崇信鬼神是商人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事奉鬼神是商王室的主要任务,而利用甲骨占卜是沟通鬼神与商王关系的重要手段。
从殷墟甲骨卜辞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商王朝的大事小情,都要通过甲骨占卜来领悟商人诸神的神谕神命以决定事情的可行性。
材料三祖先崇拜在周初统治者的思想中最突出、最重要,《诗经.周颂》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周人的祖先之颂.这些被颂的祖先,作为宗庙祭祀对象,他们是神灵,但在历史上,他们又是实实在在的人.(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主要锻炼学生分析材料信息能力、提炼概括能力和思维的准确性。
)(过渡)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让我们从这个角度探究一下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
4、第四环节:讨论:春秋战国时代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这种现象?百家争鸣体现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哪?解答第一问不难:让学生阅读第二课导言内容和课后“阅读与思考”材料,教师列出提示提纲,学生基本能解决。
背景提纲提示: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政治——(分封制)崩溃思想——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和(文化)的觉醒社会——最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阶级——(士)的崛起解答第二问:让学生阅读第二课最后一段,概括归纳历史意义,这个问题容易解决。
对百家争鸣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讨论,教师加以提示,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
(总结)历史意义: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现实意义: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例如: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历史发展观——“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墨家的兼爱、非攻、节用——和谐社会庄子天命观——可持续发展师问:学习探究完以上二、三、四环节内容后,同学们是不是就能解决第一环节的问题了?生答:是。
师问:谁来说说?学生甲: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学生乙: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学生丙: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学生丁:墨家:这是没有能人管,缺乏节约意识,主张选举贤能的人管理,加强节约观念宣传(学习完第二、三、四环节,最后再引导学生回头解决第一环节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热情。
)5、第五环节:课堂练习,进行知识迁移和能力训练学按:选择一些典型高考题和联系生活紧密的题作为练习环节,主要因为训练高考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题感和历史思维。
1).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2).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3.)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A儒家B法家C墨家D道家4.)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D民水君舟5)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会选择投入哪个派别门下?简述你的理由。
6)你所选择的学派的学说观点,在今天是否仍有借鉴价值?举例加以说明。
九、板书设计(时代派别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地位或评价春秋儒家道家战国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二)诸子百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三)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十、教学反思本节课是节复习课,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主题,融合了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2课的内容。
这个学案的设计意图在于如何在学生已学过这两课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探究历史知识深度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衔接,改变传统的枯燥无味的历史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上来了,勇于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多了。
尽管学生的表现还不是很令人满意,但是对于我们所教的这些成绩基础非常薄弱的学生来说,能显现出这样的课堂学习效果,我认为是非常的不错了。
这也说明这个学案的设计切合了学生的需求,是真正的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由此我深刻认识到只有没有教师包办式的、满堂灌式的课堂,学生的主动学习性才能真正的得以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