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存在的弊端及如何发展
电视民生新闻的弊端与个性化对应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的弊端与个性化对应策略2009-01-16 15:43 南方传媒研究■林海2002年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推出了第一档民生新闻节目——《南京零距离》,掀起了中国电视界“民生新闻”的热潮。
一时间,民生新闻栏目风起云涌,被众多省市电视台当成了提高收视率的法宝,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
这些民生新闻从栏目题材到播报形式都是相互雷同,但他们所取得的高收视率和收视份额成为地方省市电视媒体市场突围的有效途径。
当前民生新闻事业正处竞争白热化的阶段。
但众多栏目的同质化竞争和资源的单一,造成了电视资源和观众时间的浪费。
由于题材定位具有“民生”价值的新闻栏目,有些现时部分新闻出现媚俗、猎奇、迎合低俗、浅薄、反讥、戏说、犯罪新闻,冷漠新闻等不良倾向,其结果就是使大量民生新闻信息化、简单化,淡化了有积极意义的严肃新闻、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
从表面上看各地的民生新闻栏目的收视率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有些台的收视率甚至还超过了电视剧,但从各地的实践看,不难发现同一城市多个栏目争夺同一资源,这种内耗式的竞争只会让各自的市场空间变得越来越小。
这种不加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和市场情况的全盘克隆与跟风,虽然带来了高收视率但并不一定会带来高效益。
当民生新闻带给观众的新鲜感消失之后,一部分观众就会流失。
而面对出现的种种弊端,民生新闻如何应对呢?民生新闻惟有积极求新求变以凸显个性化的应对策略为原则,从多方面塑造自身的独特点,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样式,并为受众所接受,从而明确自我在竞争中的优势,才能使节目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民生新闻的弊端(一)报道止于平民琐事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新闻”,其主要的报道内容并不是分布在各个社会领域的各种新闻事件上,而只是集中于“日常状态下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及生活琐事上”。
大多数民生新闻栏目通篇充斥着天灾人祸、邻里纠纷、街头闹剧、奇闻趣谈等内容。
虽然,这样的新闻有其可视性,但这些并不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如果众多栏目乐此不疲、连篇累牍地重复报道这些内容,最终将是麻痹民众的感观神经,造成观众流失的同时也失去新闻报道帮助群众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功能。
20世纪80年代我国广播电视的批评报道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经历了许多批评报道,这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以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来探讨80年代我国广播电视的批评报道。
通过全面评估,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希望能够让你更全面、深刻地了解这一主题。
一、80年代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概况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迎来了快速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广播电视节目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各地方台和中央台相继成立,广播电视节目种类日益丰富,覆盖面也在不断扩大。
人们开始享受到了更多元化的广播电视节目,这对我国的传媒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80年代广播电视的批评报道然而,随着广播电视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争议。
在80年代,一些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和质量受到了批评和质疑。
一些节目缺乏创新和深度,内容浮于表面,缺乏思想性和艺术性;另广播电视行业的管理体制和制作机制也存在不少弊端,监管不力、内部审批不严等问题,都成为了广播电视批评报道的重点内容。
三、批评报道对广播电视行业的影响这些批评报道对广播电视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媒体的批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促使了广播电视行业的自我反思和改进;另相关部门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加大了对广播电视行业的监管力度,加强了内容审查和管理,推动了广播电视行业的整体提升。
四、80年代广播电视批评报道的启示回顾80年代广播电视批评报道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媒体的监督和批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促使广播电视行业更加注重内容质量和社会责任感。
自身监管和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也是必要的,只有这样,广播电视行业才能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五、个人观点与总结回顾在我看来,80年代的广播电视批评报道,虽然暴露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但也为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批评报道不仅是对问题的揭露,更是对行业的关注和期待。
通过总结80年代广播电视批评报道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脉络,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我国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弊端和发展对策
我国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弊端和发展对策作者:肖大恒来源:《速读·下旬》2016年第08期摘要:电视新闻娱乐化是一种信息传播手段,也是一种文化传播行为和经济运作方式。
它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体现了电视文化的平民性、形象性的特点,但也产生了过于追求收视率而造成成媒体告知功能的丧失、新闻报道的公信度和公正性下降、人文关怀缺失等问题,应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规范。
关键词:电视新闻;娱乐化;弊端;对策新闻娱乐化现象是一股风行世界的思潮,中国媒介也受到影响。
娱乐化是新闻在大众文化和大众娱乐普及的今天的一个表现方式,是新闻的娱乐功能无限放大的后果,是大众传播发展的阶段性的“异化”。
面对这种情况,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去面对,采用积极的措施去规范。
一、过度娱乐化引发的问题新闻娱乐化不仅为新闻内容和形式带来变化,而且对大众传播的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
新闻娱乐化改变了传统的比较呆板和程式化的传播模式,给人以亲切感和人情味,满足了受众的审美要求。
但是新闻娱乐化是商业利益驱使下的一种行为,给大众传播业带来了很多困扰。
1.导致媒体告知功能的丧失娱乐化的新闻在选材方面倾向于那些“卖座的”重大事件和通俗煽情的社会新闻。
大众的精力和注意力是有限的,过多的娱乐化的新闻就会使受众没有时间或者精力去关注那些必须知道的新闻,从而无形中剥夺了大众对“必知”新闻关注的权利。
娱乐化现象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问题,“几乎全部美国商业电视,除了新闻和广告(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让人消遣);大部分畅销杂志除了登广告的那几页;大部分广播,除了新闻、谈话节目和广告;大部分商业电影,还有报纸内容中越来越大的部分都是以让人娱乐而不是以开导为目的的。
几乎全部内容都有一种普遍化游戏或愉快的功能”。
2.导致新闻报道的公信度下降从表面上看,与传统的新闻报道相比,娱乐化的报道方式给予受众更多的现场感和知情权,但实际上,其中所蕴含的危险趋势破坏了新闻客观和公正的原则。
它们呈现给受众的并非对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的真实再现,而是受到商业利益驱动的一道道信息娱乐“快餐”。
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作者:刘静妍来源:《科技传播》2014年第23期摘 ;要新闻媒体已经成为政府树立形象、增强公信力的重要手段。
当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使得时政新闻报道更加令人关注。
如何平衡党性原则和传播原则是,时政新闻报道必须要认真面对的问题。
如何克服当下报道弊端,本文提出了合理的对策和个人观点。
关键词时政新闻;媒体;意识形态;传播中图分类号 G21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 ; ; ;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8-0051-01中国的电视时政新闻从开始到现在,就一直带有强烈的党性原则,主要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和政策,因此被业界形容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年来,新闻节目报道不断推陈出新,在节目内容和播报形式上有了很大的优化。
央视《新闻联播》是国内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时政新闻栏目,各省市电视台基本都有专门播报时政新闻的栏目。
比如《北京新闻》、《湖北新闻》、《福建新闻联播》、凤凰卫视《风暴眼》、《长春新闻》等等。
而具体到某一则时政新闻而言,从标题即可区分,比如《习近平对全国党委秘书长会议作出重要批示强调狠抓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决策落地生根》、《李克强出席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的欢迎仪式》、《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建言核电和清洁能源发展俞正声主持》、《中央纪委监察部召开年度新闻发布会》、《王国生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工作》等。
电视时政新闻的播出内容和顺序研究形成了固定格式,领导职务排名决定播出顺序先后,主要领导必须有正面特写镜头、指出和强调成为稿件主要内容,这系列党性,导致时政新闻在传播过程中有两个主要弊端:其一、形式乏味。
领导讲话、重要会议、政策实施、公务活动的文稿的固定格式基本上都采用模仿央视《新闻联播》的套路。
比如2014年06月13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文稿结构是什么时间,谁主持,研究什么,领导强调或指出,出席领导点名。
广播剧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广播剧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作者:宁炜来源:《北方文学·中旬》2014年第03期摘要:作为一种传统的广播文艺节目,广播剧在我国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相比于其他形式的艺术产品,我们国家的广播剧在产量、质量、创作人员数量还有剧创作单位等方面都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题材陈旧、种类单一、缺乏创新以及播出时间有限等问题尚存在,严重制约着我国广播剧的发展。
因此,我们需创作新的广播剧作品,强调广播剧的品牌建设,注重其专业机构及人才队伍建设。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联合新媒体,拓宽传播途径。
关键词:广播剧;发展瓶颈;品牌建设一、引言由于广播剧不需要依赖视觉手段来传播,所以其情节的开展可以不受视觉画面的限定与约束,为使其有跟多的创新点、可听性强、更丰富的题材,可以加入些限定画面的电视内容。
在广播领域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且与电视剧齐头并进的广播剧,如今却发展相对滞后,整体呈现下滑的趋势,进入了瓶颈期。
所以,有必要对现阶段我国广播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研究对策,对推动我国广播事业的革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广播剧现状及发展瓶颈从广播剧诞生开始,其出现过蓬勃向上的景象,然而,广播剧作为传统的文艺节目,它的播出效果没有其它类型节目好,且如今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病态,突出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题材陈旧,缺乏创意。
电台播出的广播剧内容大多欠缺时代感,比较老套,其题材多为经典的传统剧。
如《封神演义》、《杨家将》等上百集的老故事仍为广播剧的顶梁柱剧目。
所以又影响了新的节目推出,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新作后继乏力的状态。
第二,剧目单一,没有新意[1]。
当前,在电台广播剧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是说书式广播剧,不时插播以些小说为原型的广播剧。
但情景式喜剧广播剧以及在游戏、动画等原型故事的基础上创作的广播剧则相对比较少。
第三,广播剧播出时间短。
广播剧原本应是广播文艺中的主打产品,是广播文艺节目的重头戏。
然而,当前播出的黄金档却被其他节目所代替。
广电网络建设所面临的四大问题
广电网络建设所面临的四大问题广电网络建设所面临的四大问题一、广电网络的规模和现状在我国广电网络的最初发展过程中,广电网络建设是靠从十分拮据的日常经费中一点点积累出启动资金,初装费的逐步增多才建设起来的。
后来,又经过国家的大力支持才得以不断的完善,最后,终于建设成为对世界而言无论从覆盖面积到覆盖人口数量都是其他国家不能与之进行媲美的,并且还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
我国广电网络的用户数约多达8000多万,广电网络早已完成连接全国各省的网络传输结构。
覆盖全国的广电网络传输光缆的网络结构包括多个环形结构,部分线路的铺设还采用链型结构。
如果说光缆、电线的铺设是广电网络的前期准备,那么广电网络线路的运营、维护与业务的办理就是广电网络的重中之重。
尽心尽力的维护已经铺设好的传输线路,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还以实际行动践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
求实认真踏实的营运广电网络,积极开拓新的业务平台,才能全心全意地为顾客服务。
目前,广电网络的运营的收入来源主要由广告收入、线路维护、付费频道的观看、数据服务等几个部分组成。
显然其中广告收入和线路维护占主要部分,但付费频道的观看、数据服务等方面的发展前景很大,倘若借着三网融合的趋势,完成广电网络、电信网和互联网的融合,那么,在付费频道的观看、数据服务等方面的收益将会有巨大的提升。
过去,我国的有线电视网络的经营主要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负责。
但是,现在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及相关政策的逐步开放,致使国内大量的投资者纷纷涌入这一领域。
这又极大地促进了广播电视网络的快速发展。
像其中的网络传送服务和收看专业频道两项业务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巨大数量的投资恰恰证明了广播电视网络发展值得投资,也间接的表明未来广播电视网络的重要性与发展潜力。
与此同时,广播电视网络的资产也在不断升值,对此,也可以看到资本投资者对广播电视网络发展具有足够的信心,还可以看到广播电视网络的巨大升值潜力。
二、广电网络建设的问题及相应方法第一,线路老化问题。
新闻传播模式的转型升级
新闻传播模式的转型升级一、背景介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闻传播模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革。
从传统的纸质媒体、广播电台到电视、互联网,新闻传播方式已经经历了从单向传播到互动传播、从线性传播到非线性传播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新闻传播模式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
本文将对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分析新闻传播模式转型升级的原因、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A. 新闻传播模式的发展历程在这个阶段,报纸成为主要的新闻传播工具。
报纸以文字、图片和排版为主要形式,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报纸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更加系统化、专业化,为大众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
随着科技的发展,广播逐渐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手段。
广播具有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使得新闻可以迅速传达到更广泛的受众。
广播还可以通过声音和情感传达新闻的现场感,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电视作为新的传媒形式,逐渐取代了广播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
电视具有视觉、听觉双重传播效果,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生动、直观。
电视节目还可以进行现场直播,使得观众能够实时了解新闻事件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电视也开始向网络媒体转型,形成了多媒体融合的新闻传播格局。
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互联网使得信息传播突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即时传播。
互联网还催生了许多新兴的新闻传播平台,如社交媒体、博客、微博等,使得个人也可以成为新闻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移动设备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进一步推动了新闻传播模式的转型升级。
B. 当前新闻传播模式面临的挑战信息过载: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高,但同时也导致了信息过载的问题。
人们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新闻资讯,如何在短时间内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人们很难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也给新闻传播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媒体融合: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广电网络弊端分析报告
广电网络弊端分析报告广电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广泛,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
本文将对广电网络的弊端进行分析。
首先,广电网络的弊端之一是信息传输速度较慢。
由于广电网络采用的是有线传输方式,而且需要通过电视机或机顶盒等设备接收信号,因此相较于互联网的无线传输方式,广电网络的传输速度较慢。
这导致在使用广电网络浏览网页、在线观看视频或进行其他在线活动时,用户经常会遇到缓冲的问题,影响了用户体验。
其次,广电网络的覆盖范围有限。
由于广电网络需要依靠有线电视线路来传输信号,因此其覆盖范围受到地理位置和电视台的限制。
在一些偏远地区或新建小区,由于没有铺设电视线路,广电网络无法提供服务。
与之相比,互联网的覆盖范围相对较广,几乎可以覆盖全球大部分地区,这使得广电网络在覆盖范围上存在一定的劣势。
此外,广电网络的信号稳定性也是一个问题。
广电网络存在信号干扰的可能性,当用户连接设备较多或者信号传输路径受到干扰时,信号质量可能会下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相比之下,互联网的无线传输方式在信号稳定性上更具优势,用户可以通过路由器等设备保持稳定的网络连接。
最后,广电网络所提供的内容有限。
广电网络主要提供的是电视节目和一些特定的服务,例如视频点播、电视购物等。
相对而言,互联网提供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用户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浏览各类新闻、资讯、视频、音乐等内容。
广电网络在内容方面的限制也制约了其在信息获取和娱乐方面的功能。
综上所述,广电网络在信息传输速度、覆盖范围、信号稳定性和内容提供方面存在一些弊端。
尽管广电网络在一些特定场景下仍然有其优势,但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广电网络的劣势逐渐显现。
全媒体时代地市级电视台面临的困境与应对
全媒体时代地市级电视台面临的困境与应对地市级电视台处于我国特有的电视事业格局“四级办台”中的第三层级,这个层级可以说是一个夹心层,上有中央台、省级台的无情挤压,下有县市台的无序竞争,左右有新媒体的逐步蚕食,外围还有全球化带来的影视媒介国际巨头的觊觎。
地市级电视台在全媒体时代面临怎样的困境,又将如何去应对,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已成为地市级电视台媒体人思考的一个迫切问题。
一、地市级媒体面临的困境1.多重竞争之困。
全媒体时代,地市级电视台面临的竞争不再是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而是新旧媒体之间的多重竞争。
一个地级市电视台,至少有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竞争:一是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
首先,中央台、省级卫视、本省电视台其它地面频道凭借其在政策、覆盖、内容、资金和人力的优势,无情挤占地级市电视台的受众与广告市场。
这种不对等的竞争,使地级市电视台有进一步被边缘化的风险,这是全国地级市电视台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其次,地级市电视台面临着县市级电视台的竞争。
一般情况下,每个地市级行政区域内都有一个地市级电视台,若干个县市级电视台,有的在市政府所在地可能还有一个县市级电视台,形成一个地市级电视台与一个县市级电视台同处一隅的情况。
其三,地级市电视台还面临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
虽然报纸、广播与电视之间各有特色,如同三条平行线一样,相交的可能性不大,但争夺受众、广告资源等情况仍然存在。
最后,地级市电视台还面临着新媒体的竞争。
互联网技术在21世纪以来,发展迅速、普及快,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与受众的角色,挤占了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造成传统媒体的受众流失、规模减小等等困境。
2.双元体制之困。
我国的媒介管理体制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双元体制。
双元体制是一种半市场化的体制,它带来的困境有三:一是由于电视台的事业单位性质,电视台的发展大都是依赖财政拨款,但电视业的发展是一个重装备、高技术、高投入、高消耗的事业,财政投入的有限资金无异于杯水车薪,使电视台在设备更新等方面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电视台的设备老化、陈旧。
当前电视新闻评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评论环 节的薄弱及对 策
活 密 切 相 关 的 话 题 排 斥 在 外 ,加 之 记 展 开事 件的来龙去 脉 ,运用 同期声 采 群众和相关领导 , 最后 以主 者 没有很好地深人生 活 ,在选题上往 访 当事 人、
栏 目,就更加注重 了在叙的基础上加 节 目采制过程 中,要尽可能 多地 反映 饭” 的感觉 。 而作为非事件 性报道的评 大“ 评”的比重。由主持人和专家学者 各方 面人士的意见 ,尤其要让基层群 论 , 身的新 闻性就 不强, 本 如果再找不 在 主持人与群众 组成 的特 别评论 员 , 以引人注 目、 最具 众说话 , 电视 台记者 、 到好的切人点 ,更会使评论节 目新闻 参 此外 , 还 性不强的缺憾暴露无遗 。 谈论空 间的新 闻为切 人点 展开评 论 、 之 间形成沟通 、 与和互动 。 应重视观众 来信来访 ,注意搜集节 目 分析和解读 。 些栏 目“ 这 透过现象说本 要真正做 到 电视新 闻评论 的新 闻
二 选题脱 离实际及 改进思路
焦 为 目前的 电视 新闻评论 ,往往强调 大 多 仍 以央 视 《 点访 谈 》 样 板 :主 中 ,难免存在一些弊端 ,这在市 ( ) 对 “ 地 持 人在演播室 以编前语的形式作为铺 重大新闻事件或主要社会 问题” 发 县级 电视 台的节 目中表 现尤 为突 出 , 表意 见 , 结果将一些鲜活的 、 与百姓生 垫 引出事件 ,然后 以记者的采访报道
维普资讯
存 在 的 问题 及 对 策
o张 燕。
报纸 、 广播新 闻评论相 比,电视 新闻评论所应追求的效果 。 I J 新 闻评论起 步 较 晚 ,其运 作 方 ’, 式、 步骤 、 手段等 尚处在探索和 发展之
三 、评论形式单一及对策
我国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问题与对策
越好看, 才能牢牢地牵引着受众关注的 目 。 光
2 平 衡 民生 新 闻 的舆论 监 督 、
因为电视民生新 闻的亲民特质 , 受众会把 自己现实生活 中遇 到的问题 , 通过 热线、 ~ma1 E i 等方式反 应给媒体 , 而媒体则会
竭尽 全力, 督促有关单位和部 门及 时的作出回应 , 至解决 。 直 电 视 民生 新闻的舆论 监督不仅 要对 社会 的丑陋现象及不公平进行
是 民生新 闻的新闻线索,,2 0 年 《 . 0 2 南京零距 离》  ̄ k 的开播, 打造好
看 的民 生新 闻 已经成 为各 个 以新 闻34的 电视 台的追 求。 是 , , - 但 任
何 事 物 都 具 有 两 面性 ,' 3电视 民 生新 闻 发 展 到一 定 阶段 , 会 出 - 也 现 许 多不 尽 人 意的 问题 和 弊 端 。 于此 , 文 对我 国电 视 民 生新 鉴 本
文化 底 蕴 。 只有 不 断 地 创 新 , 们 的 电 视 民 生 新 闻 报 道 才 能 越 办 我
闻都排除在本土化之外 , 一律 看成 是所谓的 “ 与民生新闻格格不 入’ “ 的 时政新 闻” 于是 , 。 新闻报道的镜头就大量定格在本地发 生的市民生活小事 、 奇事 、 怪事、 丑事的客观记录 , 甚至愈通俗愈
平庸 愈离奇就愈是本土化。
3 越 位 审 判 现 象普 遍存 在 、 “ 生 新 闻 ” 在 老 百姓 的立 场 上 , 社 会 生 活 中的 非 常 态 民 站 对
事件予以报道 , 这对 于保 障个体利益 , 协调和解决 一些单凭个人
力量无法解决 的社会 问题 , 如对 民告官的司法公正与透明, 加大 对政 府治理能力与政 策运行的有效 监 督等方面大有作用。 但有 的民生新 闻过分夸 大的媒体 的这种监督功能 , 有些 地方 的民生
浅论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现状及改进对策
20101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浅论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现状及改进对策龚俊[摘要]笔者结合当下国内的一些典型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探讨电视民生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问题,结合笔者在实践中的思索,探讨我国地方台电视民生新闻的出路和对策。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人文关怀电视民生新闻在中国从诞生到迅速走红,俨然成为时下最流行的新闻种类。
但从起初的火爆到时下的迷茫,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着诸多问题。
电视民生新闻到底该何去何从?一、电视民生新闻现状和困境经过几年的发展,民生新闻虽与同频道其他栏目相比收视率尚可,但收视率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
观众对民生新闻栏目的评价也转向冷静,一些批判意识较强的观众甚至对民生新闻存在的合理性及其道德倾向提出质疑,这是由民生新闻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的种种弊端决定的。
1.传播手段过于庸俗化、娱乐化纵观各地电视台近几年的民生新闻,大量内容肤浅、新闻价值不高的报道充斥其中。
一些电视媒体的民生新闻,在实际操作中通过预告、宣传片等形式频繁地进行炒作。
遇到特别的案件、重大事件等题材,将事件媚俗化、娱乐化,过度渲染造势,以求吸引观众的注意,片面追求形式的轰动而忽视对新闻本质和新闻价值的追求。
比如:经常在新闻中出现的“跳楼秀”、“杀人秀”等节目,记者不但不制止该类悲剧的发生,还颇有耐心地拿着摄像机等待将整个事件的全貌展现给观众,以此追求收视率和卖点,这种做法显然是违背基本的社会公德和新闻职业道德的。
2.盲目追求高收视率导致节目低俗化现在很多台的民生新闻把过多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在了鸡毛蒜皮、街头巷尾的琐事上,仅仅满足各类原生素材的堆积,很少对这些新闻进行深入的分析。
试问大众媒体:对这些小事,受众有何必要“第一时间”知道?日常琐事是百姓生活的组成部分,但琐碎、冗长的事情并不是“民生”的全部内涵。
关注民生话题,不是堆砌生活当中的繁琐事物,也不是单纯地还原事实,而是通过对身边典型小事、典型细节的报道,赋予其一定的情感、意义和判断,倡导一种社会理智、社会观念、社会秩序、社会道德和社会风尚,以推动全民共建和谐社会的规范体系。
关于电视新闻时效性的探讨
关于电视新闻时效性的探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电视新闻在传播方式和技术手段上有了很大的改变。
电视新闻成为了人们获取时事信息最快捷、最方便的一种途径。
然而,电视新闻本身又存在很多问题和弊端,其中时效性是最为突出的一点。
时效性指的是新闻传播的及时性和快捷性。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电视新闻已经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电视新闻不能及时地反映最新的消息和事件,就会失去受众的关注和信任,进而影响收视率和市场份额。
电视新闻的时效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播出时间的限制电视新闻在播出时间上存在很大的限制,每天只有固定的时段用于播出新闻。
在这样的时间限制下,新闻编辑对于新闻的选择和编排就必须要考虑时效性和紧迫感,只有选择和播出最具代表性和最新鲜的新闻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关注。
但是一些重要的新闻事件并不一定能够在这样有限的时间内得到全面的报道和分析,从而影响了新闻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二、制作周期的影响电视新闻的制作周期比较长,需要经过采访、编辑、制作等多个环节。
在信息传播日益迅速的今天,这种制作周期已经显得过于拖沓,有时候甚至已经错过了新闻事件的最佳播出时机。
因此,一些快速制作的新闻报道已经崛起,比如“速报”等节目,以满足观众对紧急消息的需求。
三、内容的处理和分析在每个重大新闻事件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有新的信息和细节浮出水面。
因此,新闻编辑需要不断更改和更新报道内容,而这个过程往往需要不断的时间和精力。
此外,为了保证新闻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对新闻事件的分析和解读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在这个过程中,新闻的时效性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总之,电视新闻的时效性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如何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和期望,是需要各参与方共同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省级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策略探讨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415社科文化作者简介:杨健(1971-),男,汉族,吉林四平人,本科,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新闻电视问政。
省级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策略探讨杨健 周爱芬通讯作者(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武汉 430071)摘 要:省级民生新闻与区域文化,社会各界的高度融合,引起了省级民众的广泛关注,但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
因此要努力改进该节目的主题选择、计划、主持人包装等细节,以使本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省级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定位;媒体素养一、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状况民生新闻节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江苏卫视的“南京零距离”节目,新闻节目取得成功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民生新闻节目层出不穷。
例如,“直播海南”,为海南当地电视民生的新闻开创了先例,这个节目主要是关于海南最近发生的事件进行播报,首次播报人们的热点和焦点为中心的真实事件,以压倒性的优势稳居省级网络收视率榜首,为海南广播省级电视台创造了新纪录。
然而,在所有这些喧嚣声中,我们已经看到,有关民生的电视新闻节目参差不齐,却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需要仔细检查和分析它们,以便制定正确的补救措施并使节目能够持续发展。
二、省级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中的问题1、节目定位不正确。
省级民生新闻电视节目必须观察观众的喜好,然后才能准确定位该节目的基调。
但是,却有许多节目盲目地跟随趋势,不足以掌握新闻报道的内容,这导致在选择主题方面存在更大的局限性。
因此,应进一步扩大关注范围,省级电视台的定位不仅为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起着指导作用。
但是,当前许多电视新闻节目未能掌握这一要素。
2、报道深度不足,新闻的价值很低,报道方法过于肤浅。
民生新闻的大部分报道都是琐事,观众每天看到的新闻无非就是邻居纠纷,夫妻之间的争吵等一些肤浅的故事和好奇的新闻来吸引观众。
关键是缺乏发现有价值新闻的洞察力,未发现事件背后的故事和原因。
关于我国广播电视传媒体制改革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广播电视传媒体制改革综述自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涌现,中国广播电视界出现了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现象,这就是我国广播电视传媒的体制改革。
从社会群众到业内编辑记者,从中央电视台到县级电视台,关于体制改革的问题仍然是当前讨论最热烈、最火爆的话题。
虽然我国的传统广电体系在上世纪80年代发挥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种体系已经渐渐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为了使我国的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地更加完善,能够更好的与国际接轨,政府和社会各界都提出了很多改革的设想和和对策,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电视传媒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我国的广播电视体制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广播电视传媒体制的概念(一)西方的广播电视体制胡正荣认为,所谓体制,是对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在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形式的总称。
广播电视体制是广播电视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
广播电视制度是由经济制度决定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由广播电视所有权、基本性质、基本目标等方面所构成的规范体系。
广播电视体制就是这一规范体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现形式,即在一定的制度范围内,广播电视系统内部所属单位责权利的具体配置和划分,以及根据这种划分所设置的机构和所形成的组织和规范。
具体来说,包括广播电视机构的设置、经营方式、经费来源等内容。
[1]121-122张海潮认为,按照广播电视的传统理论,世界上的广播电视管理体制,一般划分为三种模式:国家经营型,公共机构经营型,私营商业型。
依据这种划分方式,我国的广播电视体制属于国家经营型,即广播电视台所有权归全民所有,由执政党和政府来领导,并规定其工作任务,任命领导人,经费全部或大部分来自政府拨款。
[2]86金冠军、郑涵总结,西方公共广播电视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国有社会公营体制:国有社会公营广播电视体制是指以资产国家所有和经营活动由公司在社会参与下自主进行为基本特点的一种体制。
新闻传播媒介多样化的利与弊
新闻传播媒介多样化的利与弊前言新闻传播媒介多样化是信息技术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由新闻传播的时效性所决定的。
现代社会,在科技发展带动下的新闻传播市场作用下,传播媒介多种多样,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方式应运而生,不同传播方式之间的交叉与互补日益频繁。
但是,由于市场监督与管理的滞后性,使新闻在传播过程中衍生出了诸如虚假新闻、色情泛滥、报道角度异化、侵犯个人隐私以及知识产权、导航系统失效、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等诸多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如何及时监管和治理是现代新闻传播主管机关面临的严峻问题和挑战。
新闻传播概述新闻传播学。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新闻学在德国和美国形成学科,20世纪40年代传播学在美国形成学科。
新闻学在中国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以及中国新闻学教育的开端,通常以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作为标志;而1978年7月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刊物《外国新闻事业资料》首次公开介绍传播学,通常被视为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起点。
新闻是信息的一大类别,新闻和新闻的传受是新闻学的逻辑生长点;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广义的信息和信息交流现象。
两门背景不同但又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的交融,适应了社会信息化的现实,打开了研究的广阔思路。
信息交流渗透到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是形成人类关系的材料,是流经人类全部历史的水流,延伸着人类的感觉。
新闻学和传播学的整合、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新闻传播媒介及发展历程。
新闻传播媒介是指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的中介,是新闻信息的物质载体,是用来表达某种含义的静态的或动态的任何物体和物体排列。
新闻传播媒介包括许多种类,如报纸、电视、电台、网络以及刚刚兴起的手机微博等,而不同传播技术具有各自的利与弊。
报纸是近代以来历史最为悠久的新闻传播媒介,它是以刊出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出版物。
报纸作为视觉媒介传播物,具有保存和选择性强、适合传达深度信息等优势特点,但也存在制作程序多而复杂、时效性较差、感染力不及音像传播逼真等不足。
试论信息时代广播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对策
信 息时 代高校 校 园广播 面 I 临的挑战 广播 是重 要 的宣传 手段 之一 , 是信 息传 播不 可 缺少 的载体 , 也是 文化 生 活的 重要组 成部 分 。但是 , 随着 互联 网 的快速 发展 , 广播 原有 功 能逐 步走 向弱化 已经 是不 争 的事 实 。 1 、网络 传媒 对广 播 的冲击 作 为高科 技 新兴媒 体 的 网络 , 以其 时效 性强 、 正 互动 性强 、 图文并茂 等 特点 , 对传 统传 媒构 成 了极大 的 冲击 。 校 的新 闻 、 学 动 态事 件都 在第 一 时 间出现 在校 园 网上 ,而 广播 因其 具有 制 作 播 出周期 , 广播 新 闻变为 旧 闻 , 使 常常 处 于慢半 拍 的尴尬 境地 。 同时 ,有关 职能 部 门都 可在 自办 的网络 或主 页上 传播 新 闻 ,发 布 通告 。这 给广 播 的生存 带来 了很 大 的压力 。 2 、电视 、报 刊等 对广 播 的压力 电视 电脑 网络 的 出现 ,使新 闻的视 觉 冲击力 和 现场感 大 大 增 强 ,成 为群众 欢迎 的一种 传媒 形式 。报 刊 以其 非线 性传 播 的 特点 ,仍受 广 大群众 的关 注。从 对 群众 的调 查看 , 目前 广播 依 然是群 众 获取 消息 的 主渠 道。但 由于广 播 自身 的局 限性 ,较 电 视的 动 、 刊 的恒 、网络的快 ,广播 的时 效性 面临更 大 的挑 战 。 报 3 、广播 内容 面 临的 挑战 广 播 的服 务对 象为 社会 群众 ,他们 文化 层次 高低 不 同 ,思 维敏捷 活跃 ,接受 能力 强 ,知识 面 广 。高素 质 的收 听对 象对 节 目的 编辑 、制作 也 提 出 了高要求 ,但 目前广 播普 遍存 在 节 目设 置单 一 、内容 简单 枯燥 、流行音 乐 多 、可 听 不 强 、缺 乏广 播 应 有 的 “ 动活 泼 ”的风 格 。 生 二 、广 播发 展对 策 为 了迎 接来 自各方 的挑 战 ,当前广 播应 主 动 出击 ,发挥 自 身优势 ,开 拓创 新 ,拿 出相应 得对 策 ,着力 解决 以下 问题 : 1 、规 范管理 ,从根 本上革 除 广播松 散 、随 意 的运作 方式 治病 寻根 ,领 导不 重视 、没有严 格 规 范的 管理 ,是 造成 广 播 在 群众 心 目中 可有 可无局 面 的 主要原 因 。主 管部 门还 要对 广 播 台 ( ) 达宣 传任 务 ,提 出各 个 阶段 的宣传 报 道重 点 ,研 站 下 究策 划重 大宣 传 活动 ,要 经常 对广 播 台 ( )的宣 传工 作进 行 站 检查 、指 导 、督 促 、考核 ,保 证其 工作 规 范 、有 序地 运行 。 2 、找 准定位 ,以高 值信 息 、优质 节 目打造 广播 发展 空 间 广播 可 以利用 自身优 势 ,充分 调 动广 大群 众 的参 与意识 , 采编 人员 要把 话筒 对 准改 革发 展 ,多 反映 他们 的工 作 和生 活 , 把 日常的 宣传报 道搞 好 、 搞活 , 传播 群众 最 为关心 的高 值信 息 , 增强 宣传 的吸 引力 和感染 力 。 广播 播音 时 间短 且不 连续 。要 想充 分 利用 短暂 的播 音 时间 尽可 能播 出优 而 全 的信息 ,取 得 最佳 的宣 传效 果 ,还必 须 在节 目设 置上 巧作 安排 :每天 安排 新 闻节 目,播 出丰 富多 彩 的信息 满足 听众 了解 国内外 大事 ,国 内外 动 态 的需求 ,充 分 发挥 广播 的新 闻喉 舌作用 和舆 论 导 向作用 。 3 、广 播应 向准 媒体 化 的方 向发展
我国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我国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网络媒体已经迎来了全新的时代,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发展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利用全新的科技和新媒体的特点促进了我国的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但是目前由于新媒体发展时间较短,我国的广播电视新媒体还存在很多问题,对自身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阻碍,本文对我国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简要的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未来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我国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现状;未来趋势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工程促进了我国广播电视新媒体快速发展,同时对于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所以说广电媒体要想在信息时代下得到快速的发展,就必须对自己的产业链以及结构框架进行全面的升级,积极的与先进的技术相互结合,促进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传播速度快速,影响范围广泛,成为人们接受信息和新闻的重要工具之一,所以说广播电视新媒体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认清自身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1我国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分析1.1 人才结构单一,缺乏专业的新媒体人才广播电视新媒体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所以说相关的专业人才比较匮乏,无法满足当今的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新媒体行业的发展需要。
虽然广播电视与新媒体都有着相同的工作要求和目的,但是二者之间的工作方法和所使用的工具截然不同,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不断进步,目前,许多负责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的专业人才在之前都是负责传统媒体相关工作的,对于新媒体行业的工作要求和目的没有足够深入的了解,所学的专业知识也不适用于当前的广播电视新媒体行业,所以说目前我国的新媒体行业发展缺乏专业的人才,并且行业内部的人才结构过于单一,对我国新媒体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1.2 跟风,同质化现象严重目前在广播电视新媒体行业存在着跟风同质化严重的问题,一旦出现某种类型的节目获得了较好的收视率以及口碑,那么接下来会有很多相似的节目涌入我国的广播电视新媒体市场大大降低了新媒体领域的要求和门槛,使得相关企业在出台节目的过程中缺乏创新和大胆的想象,导致很多粗制滥造的节目呈现在大众视野当中,严重降低优秀的广播电视新闻与行业在人们心中的声誉。
新闻报道失真与改善
新闻报道失真与改善摘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应知道的基本准则。
但随着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来临,为我们带来种种益处的同时,也泥沙俱下,带来很多弊端。
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媒体或个人为追求眼球效应,追求商业利益,不惜制造新闻噱头、制造假新闻。
新闻失真,长久下去,必将媒体推向一个尴尬的境遇:媒体公信力受损。
关键词新闻失实;利益;制约;职业道德所谓新闻失实,是指新闻报道脱离和违背客观事实未能反映事实真相的现象。
新闻失实一般分为故意失实和非故意失实两类。
虚假新闻成了新闻传播中的一个痼疾,新闻传媒的信誉和新闻工作者的形象,也所以受到严重损害。
一、虚假新闻的主要表现形式1.政治需要,公开造假从历史上看,重大的失实报道大都有其政治背景和政治原因。
而“左”的思想路线往往是新闻造假的理论依据,也是产生虚假新闻的重要原因。
林彪、“四人帮”一伙在文化大革命中鼓吹什么“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提出“事实要为政治服务”,而且主张“只要是政治需要,事实没有的能够加上去”,等等。
这些谬论成了文化大革命中新闻造假的“理论依据”。
在我国的新闻队伍中,现在仍有一些人依然习惯于过去的思维方式和报道方式,以“政治需要”为借口,不讲客观事实,不计传播效果,任意地制造典型,编造新闻,搞虚假报道。
产生虚假新闻的社会原因主要表现在党风和社会风气不正。
例如,一些领导干部爱听恭维话,好大喜功,任意拔高。
只希望报道自己的成绩、功劳和经验,容不得批评意见。
这就造成了很多新闻媒介常常只报喜不报忧,只讲成绩不讲问题的情况,使得群众产生了一种新闻报道不真实、不可信的总体印象。
社会上存有的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对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也有很大影响。
3.唯利是图,弄虚作假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商业化倾向侵蚀媒体,一些媒体和个人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片面的吹嘘,夸大,甚至为追求利益不惜造假。
湖南平江县电视台记者吴华散播发现“华南虎”的消息,经林业部门调查,确定是当地石牛寨风景区投资商伙同县旅游局局长、县电视台记者吴华和石牛寨风景区负责人为了制造轰动效应,不惜造假策划上演了“疑似华南虎”闹剧,在全国引起了较为恶劣的影响,也严重败坏了新闻记者在人民群众当中的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存在的弊端及如何发展新闻分为广播新闻和电视新闻两个部分。
其中广播新闻是指利用广播手段对某些新近发生、发现、变动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传播而同样的电视新闻则是利用电视手段对某些新近发生、发现、变动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传播。
两者所要达到的目的是相同的只是传播新闻的媒介不同而已。
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在技术领域和应用领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80年代开始推出了录播方式为直播方式使我国广播电视新闻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1980年5月开播标志性节目——至今大家熟知的《新闻联播》已有32年的历史。
90年代尤其后期中国广播电视进行了重要的转型时期观念上、思想上、节目上都做出了很大突破。
适时的应对了广大群众的需求。
更务实、更纪实、更艺术、高度参与的节目陆续出台。
《东方时空》标志着中国电视进入栏目化阶段品牌意识进入电视节目。
之后各种纪实栏目相应而出。
1996年的《实话实说》节目突破了电视单方“诉说”观众被动接受的方式开启了人机对话的先河标志着电视谈话节目崛起。
人们开始有参与意识。
结束了电视只有说教的模式。
但是广播电视新闻也随着时间的迈进而出现弊端,关于推进数字化、网络化、产业化的问题。
这个是广播电视行业非常关心的重大的问题也是决定广电事业今后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在推进广播电视新闻事业不断发展的路途上主要出现一下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新闻传播发展的不平衡。
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不同地域差距拉大。
具体而言,是城市与农村的不平衡,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不平衡。
沿海地区、城市地区,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却拥有绝大部分的新闻接受工具电视机、收音机。
反之,占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内陆地区,拥有的电视机、收音机却极为少数。
第二个问题信任危机与职业道德问题。
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及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媒介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权威,其观点、意见往往成为读者观察现实、评断是非的根据。
但80年代以来,新闻媒介的权威性被大大地削弱了。
人们不再把它等同于政策文件,而是把它当作了解信息的工具。
这一变化并不是件坏事,而是新闻媒介其本质功能的回归。
但是新闻媒介作为信息传播工具又没有充分尽其责任。
中国新闻界面临的信任危机,除了政治上的原因外,在很大程度上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意识的淡漠直接相关。
第三个问题是观念问题。
观念问题包括传统观念问题、市场观念问题、消费观念问题。
传统观念由于我们这个系统一直是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里走过来的过去对广播电视媒体的认识上政治意识、形态意识、喉舌意识是非常强大的。
所缺乏的恰恰是现在所需要的而现在所需要的又是我们恰恰长期以来所不具备的。
比如说在发展产业的问题上我们很多观念跟不上。
还是用一种计划经济思维政府行为的一种思路。
第四个问题是市场问题。
市场问题里面包括市场主体、市场需求、市场机制和市场的培育问题。
广电长期以来都是事业单位“局”是政府部门“办”的实体是事业单位。
我国最缺的是市场主体真正的市场主体。
要发展产业没有市场主体那是不可能的网络公司现在已经逐渐成为广电行业的市场主体这是可喜的现象。
但是应该说广电行业里头这个市场主体是太少了好
多观念还不能够接受事业单位转为企业甚至于心理上有一种恐惧感觉得“铁饭碗”没有了。
所以想要发展产业必须要解决市场的问题。
为解决以上问题。
政府应当规范提升新闻传播政策。
针对地区发展不平衡,要努力发展好农村和内地的教育,不仅要全面消灭文盲,更要引导他们关心新闻,提高个人素质。
另外,还要升级新闻传播载体的传播速度,并且争取全国新闻覆盖。
特别使偏远山区的人民也能接收到新闻节目。
关于新闻媒介权威性减弱,特别需要政府加强管理,制订新闻事业的法律法规。
新闻工作者也要提高职业道德。
拒绝“有偿新闻”,拒绝虚假新闻,拒绝隐瞒事实,规范新闻工作者的行为,以恢复新闻职业的荣誉与尊严,提升新闻媒介的公信力,是新闻界面临的重要工作。
为解决内容提供的问题,应该说现在网络的发展和内容的提供商相对来讲后者更加的滞后就是发展数字电视。
其实在内容提供上应该说是广电的优势,几十年来有支庞大的编播队伍在不断的制作大量的节目。
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严重的不适。
每个台所制作的节目仅仅为了自己在台里面播出为目的,所以一方面成本很高一方面利用率很低。
在政策上,发展有线电视、数字电视、付费电视都需要有国家相应政策的扶持,特别是在初始阶段,需要的政策扶持包括税收政策、物价政策、最终的投入机制融资政策等等,都需要相应政策的扶持。
11级新闻采编与制作
11103016刘昌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