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会真记》到《西厢记》故事从一个悲剧结尾 变为喜剧结尾。 王季思的《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将《西厢记》 收录其中。 崔张的爱情从一见钟情 英雄救美 老 妇人赖婚 相思成疾 长亭送别,这一系 列的发展都充满了悲剧性。那么就需要一个结尾对悲 剧性有所消解。
源自文库
b、民族的接受心理: 才子佳人的叙事模式,是古代人们关于婚姻的理想 模式。有才学和道德的才子是人们的理想形象。佳人的形 象则符合文人择偶的标准。才子与佳人的结合不仅是个性 意义上的完美,不仅是感性生命意义上的个人实现,还是 既符合理性又符合道德,既具有个体意义又具有社会价值 的独特而又丰富的文化观念。
3、送别后:独自长徘徊,心愁车难载。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 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这个场景写莺莺送别张生后,迟迟不肯归去,怅然 若失、徘徊反侧的情景。 莺莺刚刚送走张生后,始终目 送他渐行渐远。直到张生转过一片山,山、树和暮蔼淹 没了张生。此时莺莺思念之情才有了些平复,可就在这 时,她却突然听到了一声“马嘶”,这使她已经平静了 的心骤然又涌动起离别的悲苦之情。这是“一伏一起”。 随着马嘶声的渐渐远去,莺莺的心情又开始慢慢平静下 来。
长 亭 送 别
一、《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
1、送别前: (1)十里长亭路,相思慢慢行。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 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曲词中的一个“晓”字告诉我们,长亭送别是 从早晨开始的。“碧云天,黄花地,雁南飞,霜林 醉”正是刚走出家门的崔莺莺去长亭的路上看到的 景色。这幅画面,色彩强烈。强烈的色彩下,一对 儿恋人踯躅于即将分手的路上。自然景境与人物心 境形成强大的反差,这是以美的意境营造悲的气氛。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快到长亭时,已是“疏林挂着斜晖”了。“端正 好”和“滚绣球”这两支曲子一个早上,一个晚上, 时间跨度如此之大,作者用心良苦。十里长亭路,这 对儿小夫妻从早晨走到了晚上,足见难舍之情。
(2)短暂饯行宴,有言难表白。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 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娇红记》故事简介: 申纯到舅舅家探亲,对表妹娇娘一见倾心。后二人常 以诗词往来,终剪发为誓。申回家后相思成疾,借求医之 由,又到舅舅家,与娇相会于卧室,却被舅舅侍女飞红窥 见。申回家后派人上门求亲,但舅舅却以内亲不得通婚为 由拒绝。申婚姻失意,重至曾交好的妓女丁怜怜处,丁求 申问娇娘讨一双花鞋。申来到王家私下偷娇花鞋,被红发 现,却使娇怀疑申纯与红有染。红恼恨,故意让娇母发现 申、娇二人私会,申被迫回家。后申高中进士,重至舅舅 处,欲图婚姻。但娇母监视太严,无法相见,娇与红和好 如初,红为申、娇出谋划策。但二人又为娇母发现。娇娘 父母急将娇许配给府尹之子。娇郁郁而病不久去世。申闻 讯,一病而亡。两家合葬于濯锦江边。次年清明,娇父来 到女儿坟前,见一对鸳鸯嬉戏于坟前。后人慕名而来,凭 吊感叹,名之为“鸳鸯冢”。
《娇红记》和《西厢记》被称为元代戏曲史上的双壁。 《娇红记》有情人难成眷属,有功名也难成眷属。结 局的不同,《西厢记》则是写“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今天,《西厢记》在元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无人怀疑, 《娇红记》却从近代起越来越受到冷落。 《西厢记》担荷了人类美好之愿望。
(3)、从其主题来看: 《西厢记》确有反封建礼教之思想,但这里反的并非 是“门第观念”。而是以追求爱情的自由,个性的自由来 反对封建思想对人的禁锢。最后才子佳人的团圆,打破了 “聘则为妻奔则妾”的婚姻潜规则,印证了他们追求自由 的成功,反封建礼教的成功,体现出了个人的自我意识。
这幅画面是西风,黄叶,寒烟,衰草。离别之时还 不能共桌而食,咫尺天涯。心中多少知心话,欲说还不 能,只能无语怨西风。
2、送别时:把酒相告别,情殷意切切 [四边静]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 [四煞]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 堤。 “两意徘徊”言二人依恋难舍,但“落日山横翠”, 又不得不分手了。 [四煞]这个场景说不上新颖别致, 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十分真切地表现了莺莺的孤独思 念之情。一个女子,西楼独倚,怅望古道衰柳,心上人 迟迟不归。这个形象很使人想起古代的弃妇。 [二煞]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 栖迟。
2、《长亭送别》中的景物描写不是零散孤立的,而是相 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这就是秋景。从时间上说 是从“晓来”之晨到“疏林挂着斜晖”,再到“落日”, 最后至“残照”;就空间而言是起于“长亭路”,继而 是长亭外的近景,然后是亭外远山、古道、田野,最后 终于“残照”的天边。正因为景物之间具有纵的和横的 关联,所以既独立又作为整体一部分的几幅清秋图便构 成了秋的整体意境,又兼过渡、引起情节的作用。 景物描写又围绕着一个“情”字展开,以景造境, 情境交辉,反复烘托渲染人物心理,十分生动细腻地刻 画了崔张二人。
(4)、背后男性的审视角。 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女性作为男性的陪衬,甚至成为了男性成功的标志, 金榜题名时又抱得美人归才是“春风得意”,这也体现 出了古往今来无数士人的愿望。
小结: 1、“长亭送别”的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 探索和真实描摹。作者将艺术触角伸展到莺莺的心灵深处, 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 交织着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亲人的百 般依恋,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无限 悲戚,对逼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强拆鸳鸯在两 下里”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爱 情悲剧的不尽忧虑。
2、认为并非是狗尾续貂的观点: (1)作品针对的人群来看 元代 大众文学 功能主 要是娱 乐大众 “世俗” 文学 人 民 大 众 文 人 主 体 现代 经典 更多的强 调的是 “雅”, 满足士大 夫的审美 需求
(2)才子佳人的大团圆结尾。 a、审美的角度来看:审美主体与个体是有一定的距离的, 可称之为“审美距离”,这一定的距离便是“奇”与 “易”的统一。 “奇”意味着创造性,没有创造就没有美。“易”表 示可接受性。“奇”的让人无法接受也是无法产生美的。 崔莺莺与张生爱情的一波三折正是“奇”之所在, 结尾的“大团圆”使其做到了“易”。
草 桥 惊 梦
二、《草桥惊梦》之后第五本是否为狗尾续 貂之作?
1、认为是“狗尾续貂”之作的观点: (1)、要脱尽团圆俗套,持此观点的人主要有卓人月、 孔尚任、梁廷楠。 “天下欢之日短而悲之日长,生之日短而死之日长, 此定局也。且也欢必在悲前,死必在生后。今演剧者, 必始于穷愁泣别,而终于团圆宴笑,似乎悲极得欢,而 欢后更无悲也。死中得生,而生后更无死也,岂不大缪 耶?”——卓人月
(2)、言有尽而意无穷。持此观点的主要有:王圻、 徐复祚、祁彪佳、金圣叹。 他们认为如果以“草桥惊梦”为结局可以达到“言 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 且《西厢》之妙,正在草桥一梦,似假疑真,乍离 乍合,情尽而意无穷。——徐复祚
(3)、人生如梦,惊梦语人生。 徐奋鹏在《玩<西厢记>评》中提到:逮至觉而曰: “娇滴滴玉人何处也?”大梦一夕唤醒,空是色而色是 空,天下事皆如此矣,„其将佛教的人生观附在惊梦的 结局上。 又有认为庄周以梦蝶来说明人生的哲理,结于“草 桥惊梦”就与庄周梦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