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
2024年年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年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本册教材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如数的认识、加减法的运算等。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发现数学规律,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包括整数的加减法、简单的乘除法。
基本的几何图形认知,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如简单的逻辑推理、分类与计数等。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尤其是在解决几何问题时。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减少计算错误,培养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或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复习相关知识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新课的知识点,包括概念、原理、公式等。
结合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新知识。
3. 互动探究设计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合作与交流能力。
4. 巩固练习布置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点。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强化正确的计算方法。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
强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意义,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实验操作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1.2《进位加》教案(表格版)
进位加这个算式的个位相加是什么样的情况,你会计并捆,捆了?引导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尝试用竖式师生共同总结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现个位相加等于12,比10大,思考计算方法。
3.小组合作,试做后汇报做法。
方法1:数一数。
方法2:用小棒摆一摆。
3捆小棒与3捆小棒合起来是6捆,就是60根。
5根小棒和7根小棒合起来是12根,60根加上12根就是72根小棒,所以35+37=72。
……4.明确:7根加上5根是12根,把10根小棒捆成1捆,12根就变成了1捆零2根,和6捆加在一起就变成了7捆零2根。
5.用竖式计算,并交流计算过程,明确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
6.交流算法后明确:当个位相加满十的时候,要向十位进1,十位相加的时候,要加上进位的1。
满进(最(3.说一说计算过程。
25+38=67+16=29+48=28+46=自程。
4.一辆玩具车架玩具飞机明买了一辆玩具车和一架玩具飞机,一共花了多少钱?38+46=84口答:一共花了元。
固提。
分1.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
2.下面的计算对吗?先判断,再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1.独立完成,并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
2.过程:第一题中个位相加满十没有向十位进位;第二题中个位的5.堂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35+37=72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妈妈去超市买水果,买水果花了45元,还剩下39元,妈妈原来一共有多少。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表格版)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观察情境图,明确双臂脚长等做单位可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测量课桌的长,然后用桌的)分小组实际操作,1角硬币、曲别针等测量数统一用相同的小方块用不同的物品个物体,测量的结果不同;用相同的标准测量同一个物明确测量物体长度时应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先独立找,然后同桌交流,得出:首先找到”到之间的长度就是思考后明确: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然后小得出:小正方体的边长、图厘米,厘米一粒花生米的长、田字格的宽、橡皮的厚、透明胶厘米。
动手测量,验证估测结果,以小组为2.用食指的宽量一量下面实际物品的长度。
的长大约相当于()个食指的宽度。
的宽大约相当于()个食指的宽度。
自己填一填。
3.观察尺子填空。
(1)在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3”是(3)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6”是(5)厘米。
(2)在尺子上,从刻度“2”到刻度“5”是(3)厘米,从刻度“7”到刻度“4”是(3)厘米。
(3)在尺子上,从刻度(1)到刻度(4)是3厘米。
(答案不唯一)4.看一看,铅笔长几厘米?8厘米5.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P5) (1)亮亮的身高是120(厘米)。
(2)一个杯子高13(厘米)。
分钟)认识厘米课桌面3拃长课桌面5拃长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应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
要想知道较短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的尺子进行测量。
1.下面这把尺子只有3个刻度,它可以直接量出哪几种长度?可以直接量出3种长度,分别是3厘米、5厘米和2厘米。
2.数学活动:想办法测量手腕一圈的长度。
可以用纸条绕手腕一圈,然后量出纸条的长度就行了;也可以用绳子先量手腕的长度,再量绳子的长度,就行了;还可以用皮尺量。
(方法不唯一)。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
2. 学会简单的几何图形和测量。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能力。
二、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内容包括:数的认识、加减法、表内乘除法、几何图形、测量等。
三、教学资源1. 教科书2. 教师用书3. 学生用书4. 课件、教具等四、教学建议数的认识1. 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认识数,建立数的概念。
2. 引导学生通过数数、排列等方法,理解数的顺序和大小。
3.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的应用。
加减法1. 利用实物、图片等,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 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加减法。
表内乘除法1. 通过实物、图片等,让学生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2. 利用表内乘除法的规律,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3.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乘除法的应用。
几何图形1. 利用实物、图片等,让学生认识各种几何图形。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了解几何图形的特征。
3.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测量1. 让学生了解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的基本技能。
3.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测量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出勤、参与度、发言等。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的作业态度、正确率等。
3. 考试成绩:学生的考试成绩。
六、教学时间第一单元数的认识1. 数的认识(1课时)2. 数的顺序和大小(1课时)3. 数的组成(2课时)第二单元加减法1. 加法(2课时)2. 减法(2课时)3. 加减混合运算(1课时)第三单元表内乘除法1. 乘法(2课时)2. 除法(2课时)3. 乘除法混合运算(1课时)第四单元几何图形1. 认识几何图形(2课时)2. 几何图形的特征(2课时)第五单元测量1. 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1课时)2. 测量基本技能(1课时)七、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以上为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全册92页,表格式)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境设置,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师: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天,大家桌面上都摆着崭新的课本,你知道你的这本课本有多 长吗?(让学生分成两组测量,可以用学生准备的东西比一比,量一量。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在刚才的实际测量中,有的同学说书有 6 颗回形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书有 1 根铅笔那 么长,有的同学说书有 2 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课本的长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 为什么吗? 在师生交流中得出结论:虽然都是测量课本的长,但是每个人所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 所以量出的长度也不同。 师:要想准确地量出课本的长应该怎么办?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是经常用到什么工具?(尺子)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同学 们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在黑板上贴出直尺放大图,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赤字上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分别对着一根长的刻度线,是数字 几,我们就把它叫做刻度几,也就是几厘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 1 厘米。 (1)在直尺上找。 师:那么你知道 1 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把它表示出来。 师生共同交流得出:首先在直尺上找到刻度“0” ,从刻度 0 到刻度 1,这中间的长度就 是 1 厘米。 师:除了刚才找出的这段是 1 厘米,你还能找到哪段是 1 厘米吗? 学生思考后交流得出:直尺上从刻度 1 到刻度 2、从刻度 2 到刻度 3„„都是 1 厘米。 师: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 1 厘米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2)在生活中找 1 厘米。 师: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到了 1 厘米,下面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 长度大约是 1 厘米?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交流) (3)用手比。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
(2)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了解它们的特征。
(3)学习长度、面积的测量和单位转换。
(4)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2)采用游戏、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良好学习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热情。
(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3)培养学生诚实、勤奋、细致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加减法(1-4课时)1. 认识加法和减法2.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3. 加减法运算的计算法则第二单元:认识几何图形(5-6课时)1. 认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2. 了解几何图形的特征和分类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第三单元:长度和距离(7-8课时)1. 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2. 学习测量物体的长度3. 掌握长度和距离的转换第四单元:面积的认识(9-10课时)1. 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2. 学习测量物体的面积3. 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单位转换第五单元:数学游戏(11-12课时)1. 设计数学游戏,巩固所学知识2.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3. 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加减法运算的计算法则、几何图形的特征、长度和距离的测量、面积的计算和单位转换。
2. 教学难点:加减法运算的计算法则、长度和距离的转换、面积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几何图形的特征和加减法运算的计算法则。
2. 运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3. 采用分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4. 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4.2《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案(表格版)
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仔细观察,收集图中的束信息,发表自己的想法,提
2.找杯盖。
(连一连)
3.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算
式。
4.
引导学生讨论:你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5.教学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师结合课件说明。
6.组织互动:小组内互写乘法算式,并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气球?3.根据课件出示的问题,列出算式。
(5×4.思考后交流,说明喜欢用乘法计算的理由。
5.根据教师的说明,理解并记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6.小组内互写乘法算式,并的名称。
3.下面是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馆吉祥物海豚宝宝和海豚精灵。
一共有多少个吉祥物?
加法算式:4+4=8(个) 乘法算式:4×2=8(个)
(部分答案不唯一) 4.看图写乘法算式。
2×3=6或3×2=6
固 1.完成教材第48页“做 1.学生根据“几个几”摆出小棒,再根据所摆的小棒列出加法算式,全班交学生根据实物图概括出并列出加法算学生说出加法算式的特点,用“几个几”表示出来,再分别写出两道乘法 5.照样子画一画。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2+3+3=3×(4)4×7-4=4×(6)
2.谁说得对?奖励一面小旗。
(涂一涂)
给第1面小旗涂色。
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基于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有上。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3《认识线段》教案(表格版)
认识线段观察课件出示的场景,说一说发现:拔河的绳子被拉直了,跳绳是弯的。
学生先思考使教师手中的线变直的方法,再尝试动手操作,明确:可以用倾听教师的描述,明确 1.比一比,哪根长? 第二根长。
交流后明确:2.你能根据线段的特分一条线拉成各种形状,然后观察、感知是不是线段,并说明原因。
①形状一:②形状二: ③形状三:(2)教师用手中的线拉出一条线段,提问:谁能拉出比这条线段长(短)的线段?(3)引导学生总结线段的特征。
2.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物体可以看成是线段。
3.量线段的长度。
组织学生量一量教材第5页例6中3条线段的长度,并说一说量线段的方法。
4.教学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1)组织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一条线段,并说一说画法。
(2)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3)组织学生画一条和已知线段等长的线段。
的。
②是线段,是倾斜的线段。
③不是线段,尽管是用手拿着线的两端,但是线没有拉紧。
线段应该是直的,而这条线是弯的。
(明确线段是有长短的,可以测量出长度。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出长度。
2.寻找生活中的线段,并交流。
一根粉笔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一根针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3.动手操作,用直尺试着量一量线段的长度,并交流量线段长度的方法:线段的一个端点对准尺子的刻度“,另一个端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4.(交流画法:线段要画直,在线的两端各点上一个点表示端点,也可以用两个小竖线表示。
(小组内展示、交流,并汇报总结:从尺子的刻度“”开始,的地方,就画成了一条长厘米的线段。
()明确:应该先测量,再画线段。
3.填一填。
(1)线段是(直)的,有(2)个端点。
(2)两点之间可以画(1)条线段。
4.画一画。
(1)画一条长2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1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固 1.活动:剪毛线。
把毛线 1.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用线段设计图形,展示 5.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有几条线段?(5)条小明在纸上画了一条线段,小红又拿起了笔,在小明画的线段上画了4个小竖线,然后小红问小明:“你知道现在这条线段上又多出了多少条线段吗?”小明数了很长时间也没能数出来。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4.6《6的乘法口诀》教案(表格版)
独立计算分别有多少)小组交流、讨论,明确表格中的数各表示什个乘法算式,并计算出得数,写好)根据乘法算式,自的乘法口诀。
编制口诀后,小组内互相评可以把这些口诀按照从小到大相互介绍
(5×6=30) (6×5=30)
(3×6=18) (6×3=18) 3.我会填。
6+6+6=(3)×(6) 6×3+6=(6)×(4) 5×6-6=(4)×(6) (填法不唯一) 4.雷老师和5名小朋友做小红花,每人做了6朵,一共做了多少朵小红花? 1+5=6(人) 6×6=36(朵) 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口诀直接说得数,并说出用2个独立的六边形最少要用3个分别根、 5.在○里填上“+”或“×”。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6×6=36 口诀:六六三十六
1.同学们排成长方形队伍进行军训汇报,无论是从前往后数,还是从后往前数,小明都是第3个。
他左边有2人,右边有3人。
这支长方形队伍有多少人?
根据题意画图如下。
(○代表小明)
无论是从前往后数,还是从后往前数,小明都是第3个,就是说每一竖行都是5人。
他左边有2人,右边有3人,就是说每一横行都是6人。
5×6=30(人)或6×5=30(人)
口答:这支长方形队伍有30人。
2.填一填。
□+□+□=15△+△=12
□×△=(30)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编制口诀、整理口诀、记。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3.4 用三角尺拼角教案含反思(表格式)
第4课时用三角尺拼角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例6及练习八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角,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锐角、钝角。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通过实践探究,学生可以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美,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用三角尺拼出不同的角。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角的知识拼角。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尺。
个锐角,长长的三角尺上的两个锐角,一个大,一个小。
短短的三角尺上的两个锐角一样大。
2用一副三角尺可以拼成什么角?同桌合作拼一拼,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指导。
3汇报展示所拼出来的角。
指名学生在投影上展示拼的过程及可以拼出哪些角。
可边讲解边展示。
1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肯定是钝角。
2用锐角和锐角拼出的可能是锐角。
3用锐角和锐角拼出的还可能是钝角。
引导学生总结:一个锐角和一个直角可以拼出一个钝角;两个锐角可以拼成锐角或钝角。
四、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做。
同桌合作,然后指名学生在投影上展示拼的过程及可以拼出哪些角。
五、拓展提升用一副三角尺拼角。
(1)可以拼出(2)个锐角,分别是:∠1∠5,∠1∠6。
(2)可以拼出(6)个钝角,分别是:∠4∠1,∠4∠2,∠3∠5,∠3∠6,∠2∠5,∠2∠6 。
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一下。
七、作业布置教材练习八第13、14题。
通过练习,让学生经历拼角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第一课:认识数字 1教学目标:- 能够认识数字1,并用笔写出数字1;- 能够辨别一个集合中是否有1个物品。
教学准备:- 教材: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教具:数字卡片、纸张、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与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研究目标。
2. 引入新知:给学生出示数字1的卡片,教师读出数字1的名称,然后带领学生一起用手指写出数字1。
鼓励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导进行练。
3. 拓展探究:出示一张纸上画有一组物品的图案,让学生观察并用手指点出其中有1个物品的集合。
鼓励学生回答并展示他们的思路。
4. 巩固练:让学生用铅笔在纸上认真模仿数字1,并抄写几遍以加深记忆。
教师可以提供反馈和指导。
5. 小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并确认学生们已经掌握了数字1的认识和书写。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上与本节课相关的练题,并带回家复。
第二课:数字1的扩展教学目标:- 能够在一组物品中找出1个物品;- 能够辨别是否数量为1。
教学准备:- 教材: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教具:物品卡片、纸张、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研究的内容,与学生一起复数字1的认识和书写。
2. 引入新知:出示一张纸上画有一组物品的图案,让学生观察并点出其中只有一个物品的集合,引导学生表达“只有一个”。
3. 拓展探究:教师出示一组物品的卡片,要求学生观察并表示出其中是否有1个物品。
学生可以用手指指向正确的选择。
4. 巩固练:提供一组物品的卡片和一张纸,让学生用手指点出其中只有一个物品的集合,并在纸上用铅笔写出数字1。
5. 小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并确认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在一组物品中找出1个物品的能力。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上与本节课相关的练题,并带回家完成。
......(依次编写后续教案)总结本教案为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的全册内容,共包含多节课的教学内容。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带反思(自用表格式)
数学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XX小学(四)统一长度单位。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二、实践中认识厘米(一)认识尺子。
平时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结合教师手中清晰的尺子来说明。
1.刻度线。
2.数字。
(1)尺子上的数字中,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点)(2)加以说明,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
其他的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
3.长度单位的表示符号。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为“cm”。
(板书:厘米cm)(二)认识厘米。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2)教师归纳: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同桌互相比划1厘米。
(2)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
(3)比一比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用1厘米比较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
(4)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三)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1.测量纸条的长度。
2.教师演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学生汇报找法。
(0~1之间、2~3之间、3~4之间……的长度。
)学生想象用手来比划1厘米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数据用什么作单位?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教师演示:(二)引入新课。
1.比赛测量速度。
(1)找一生和教师同时测量黑板的长度。
看谁先测量出黑板的长度?(学生测量黑板下沿长度,老师测量上沿长度。
)(2)你们认为这样的测量比赛公平吗?为什么?(老师的尺子长,方便测量。
)2.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 教案(表格式)
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执教:
课堂随评
学科:数学
班级:二(2)
指导老师: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丰富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自由找角后汇报。
4.教学例2——画角
师边示范画角边说明,并请学生说一说师画角的方法,之后学生再自己画角。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相关练习,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角,下面谁来说一说,你知道了角的哪些知识?
总评(或反思)
学生认真观察后,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小组交流后组织全班交流,在学生发现角的共同点的基础上,师给出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请同学上台指一指,找角,巩固对角的认识。
2.实际操作,丰富认识
师:想办法把手头的纸折成一个角,看谁最先做出来!
学生做活动角。
师:要使你做的角和同桌做的角一样大,你们应该怎么做?通过什么办法就能知道两个角一样大了呢?下面请同桌两人合作探索一下。
教学重、难点
在直观认识角的活动中,形成关于角的正确表象
教(学)具准备:
三角板一副、折纸用的纸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呈现教材的主题图。
师:仔细观察,你在校园里看到了什么?你能在校园里找到我们在数学课上学过的图形吗?可以找到哪些图形?
师:很好!大家都很善于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校园。其实,校园里还藏着一种图形?你们瞧(在主题图的钟面上、剪刀上、双杠上呈现色线,标示出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备课人:副备课人:课题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1.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2.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教学难点的长度。
教具准备尺子、小剪刀、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师生活动补充设计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境设置,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师: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天,大家桌面课题组测量,可以用学生准备的东西比一比,量一量。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在刚才的实际测量中,有的同学说课桌有5扎那么长,有的同学说课桌有3扎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课桌的长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在师生交流中得出结论:虽然都是测量课桌的长,但是大人和小孩的手指的长度不一样长,所以量出的长度也不同。
师:要想准确地量出课桌的长应该怎么办?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是经常用到什么工具?(尺子)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尺子。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在黑板上贴出直尺放大图,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交流中使学生明白:尺子上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分别对着一根长的刻度线,是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做刻度几,也就是几厘米。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
(1)在直尺上找。
师: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把它表示出来。
师生共同交流得出:首先在直尺上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除了刚才找出的这段是1厘米,你还能找到哪段是1厘米吗?学生思考后交流得出:直尺上从刻度1到刻度2、从刻度2到刻度3……都是1厘米。
师: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1厘米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2)在生活中找1厘米。
师: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到了1厘米,下面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汇报,师生共同交流)(3)用手比。
师:小朋友们,你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吗?拿出你的手指在直尺上量一量,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再用两个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脑子里。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启发学生发现从刻度0到刻度3、从刻度4到刻度7……都是3厘米,让学生比划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大约的长度)师: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
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3.用厘米量。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①教师在黑板上贴上一张纸条(这是书上放大的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②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①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②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③量一量拃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一的1-3。
1.第1题,看一看,填一填。
2.第2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分别量出手掌宽、1扎长、一步长分别大约是多少厘米?3.第3题,让学生用尺子分别量一量铅笔的长和筷子的长。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学生交流后强调: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初步学会了用尺子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左端,看有段对准尺子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五、布置作业。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尺子量。
可后或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认识厘米,用厘米量1厘米,2厘米,3厘米,5厘米教后反思主备课人:副备课人: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直到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教具准备米尺、软尺、绳子师生活动补充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问学生自己的那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新|课|标|第|一|网2.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边和短边各是多少厘米,并在小组内交流测量的结果。
3.让学生自己估计一下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再让学生用尺量一量,并把结果告诉大家。
4.让一名小朋友用厘米尺量黑板的长,另一名小朋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
发现了什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
二、探究实践,体验活动。
1.认识米。
(1)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
①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就是前面讲的米尺。
它的长度是1米。
让小朋友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米尺,和自己的学生尺比一比,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进行验证)②刚才我们认识了米尺,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绳子,把它拉直,仔细看一看,再闭眼想一想,1米有多长?(可以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等方法来记住1米的长度)③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交流,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物体)④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2)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
新|课|标|第|一|网师:刚才大家认识了米,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师: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100厘米)小结:1米也也就是100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2.用米量。
(1)出示卷尺。
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
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较长的距离。
(2)让两个小朋友合作到展示台上量出每条绳子的长度。
小结: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一般用米尺或卷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一直量到物体的另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这样才能量准确。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练习一的第4题。
2.课后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宽,讲台的长、宽,并把它记录下来。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在共同交流中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去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还知道了1米=100厘米)五、布置作业。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量。
课后或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认识米和用米量1米,2米,3米,5米 1米=100厘米教后反思主备课人:副备课人:课题认识线段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认识线段的特征,并体验画线段的方法以及估算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的长、能用刻度尺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教具准备尺子,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吸管、铅笔、绳子。
师生活动补充设计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
出示一幅图,上面有很多路有直的弯的。
师:走哪条路比较近?为什么?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1.认识线段。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直尺、直的弯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等)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自由发言)小结:像这样直直的线,我们就叫它线段。
每条线段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的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表示线段的端点。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2.找线段。
师: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并说一说、评一评。
)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