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对比阅读(含答案)21866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六篇(含答案)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六篇班级:姓名: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
(16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水益涩①,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②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桑畦麦陇③,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④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⑤“雪窦山”字。
注:①涩:不通畅。
②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③陇:通“垄”。
④牧竖:牧童。
⑤髹(xi 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4分)(1)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 (2)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3)曳.舟不得进_______________ (4)遂.缘小溪______________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樵童牧竖相征逐。
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⑴屋舍俨.然. ()⑵阡陌交通()⑶不独子.其子()⑷货恶其弃于地也()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B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事元大小,悉.以咨之C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D .大道之行也长跪而谢之3 .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2分)⑴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5 .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六篇(含答案)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
(3)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译文:
4.请结合乙文中的某一处(用自己的话概述),写出乙文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
答:
六、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共17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
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
又戒日:“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日梦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渔人甚 异之:(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
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日:“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1)要通“邀”,邀请(2)交错相通(3)牵、拉(4)于是,就
2.(1)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不要)说魏朝和晋朝。(2分)
(“乃”和“无论”,错译一个扣1分)
(2)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2分)(樵童、牧竖 ,征逐,错译一个扣1分)
3.C(3分)
4.寄托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2分)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含答案)21866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一、2006包头市(课改卷)(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_____________________ 。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6. 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
7.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交通:________________ 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_______________ ,乙文则是________________ 。
9•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概括甲文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6.讲信修睦货恶其弃于地也7.交错相通门&描写阐述9.老有所终幼有所长10.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二、2008南充市:(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答案及译文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一【乙文】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了。
(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
(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
(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因为家里贫穷不能经常得到酒喝。
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他)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会留恋着而不肯离开。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寒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
(五柳先生)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很显示自己的志趣。
不把得失放在心上,用这种心态过完自己的一生。
通过对五柳先生这一假想人物的描述来用以自况的文章,抒发了陶渊明的志趣。
文中描述了一个爱好读书、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率真自然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形象。
【丙文】陶潜,字元亮,年轻的时候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又善于写作。
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以真性情而高兴。
被乡邻所看重。
曾写《五柳先生传》,在里面说:“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阳挡风,旧衣衫穿破了,盛饭的容器屡次空着,是安然自若的样子。
”他自己这么说,当时的人也这样说。
他的亲戚朋友有时带着酒菜来,陶渊明一点也不推辞。
每当喝醉的时候,就有一种与万物融为一体的释然感受。
有时如果没酒,(陶渊明)也可以不停地吟诵。
他不懂音乐,却有一张素琴,琴上也没有弦。
每当朋友们来喝酒,就弹琴唱歌,说:“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为什么非要有琴的声音呢!”参考答案:1.C 2.A 3.B 9.①这里面的人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和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②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仍然安然自若。
2.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分)3.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
(完整版)《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⑴屋舍俨.然. ()⑵阡阳交通()⑶不独子,其子()⑷货恶其弃于地也()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8.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事元大小,悉,以咨之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D .大道之行也长跪而谢之.9.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⑴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⑵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0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2分)⑴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11.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桃花源记 对比阅读 含答案解析

桃花源记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2017·海南】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林尽水源(yuán) B.黄发垂髫(tiáo)C.遂与外人间隔(jiān) D.辞去(cí)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处处志.之( )(3)乃.不知有汉(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2017·天津]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运输事业)..(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C.咸.来问讯(都) D.欣然规往..(计划)4.[2017·天津]下面的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⑴屋舍俨然..交通()..()⑵阡陌⑶不独子.其子()⑷货恶.其弃于地也()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事元大小,悉.以咨之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D.大道之.行也长跪而谢之.3.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2分)⑴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⑵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完整版)桃花源记对比阅读含答案

完整版)桃花源记对比阅读含答案无需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因为整篇文章都是完整的。
以下是修改后的文章: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一、2006包头市(课改卷)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XXX: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6.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交通:指道路交通。
户:指人家、住户。
8.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具体描写,XXX则是阐述了理想社会的原则。
9.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10.概括甲文的大意: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
二、2008南充市: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XXX:XXX,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XXX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XXX。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融然。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XXX上声!”注]①适:满足。
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桃花源记 对比阅读 含答案解析

桃花源记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2017·海南】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林尽水源(yuán) B.黄发垂髫(tiáo)C.遂与外人间隔(jiān) D.辞去(cí)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处处志.之( )(3)乃.不知有汉(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2017·天津]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运输事业)..(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C.咸.来问讯(都) D.欣然规往..(计划)4.[2017·天津]下面的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完整版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一)【甲】【乙】两段文,完成【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 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屋舍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犬相。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
黄垂髻,并怡然自。
(自《桃花源》)【乙】大道之行也,天下公,与能,信修睦。
故人不独其,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 壮有所用,幼有所,矜、寡、孤、独、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
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 己;力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己。
是故 而不,盗窃乱而不作,故外而不,是大同。
自《礼•礼运》)在大道施行的候,天下是人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拔出来,求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不奉养自己的父母,不 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其天年,中年人能 社会效力,幼童能利地成,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 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女子有宿。
于,人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却不一定要自己 私藏;人都愿意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自己私利。
因此奸邪之不会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生“所以大都不用关上了,叫做理想社会。
1•解下面加点的。
(4分) ⑴屋舍然 ( )⑶不独字箕子()2.下面各句子中,加点 意思相同的一是( )(2分)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之 如外人•*事元大小,悉以咨之B .男女衣善,悉.、疾者皆有所养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C ・矜、寡、孤、独 .D ・大道之行也 跪而之3. 翻下面句子。
(4分) ⑴黄垂髻,并怡然自。
⑵与能,信修睦。
4. 理解文意,用原文句填空。
(2分)⑴陶渊明在《桃花源》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种植]”的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 似白勺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_ 5. 陶渊明描的“世外桃源”地再了“大同”社会的生活貌,因此二者有多相似的地方。
《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课内外对⽐阅读练习及答案《桃花源记》对⽐阅读(⼀)阅读【甲】【⼄】两段选⽂,完成问题【甲】林尽⽔源,便得⼀⼭,⼭有⼩⼝,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
初极狭,才通⼈。
复⾏数⼗步,豁然开朗。
⼟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美池桑⽵之属。
阡陌交通,鸡⽝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着,悉如外⼈。
黄发垂髫,并怡然⾃乐。
(节选⾃《桃花源记》)【⼄】⼤道之⾏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不独亲其亲,不独⼦其⼦,使⽼有所终,壮有所⽤,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恶其不出于⾝也,不必为⼰。
是故谋闭⽽不兴,盗窃乱贼⽽不作,故外户⽽不闲,是谓⼤同。
(选⾃《礼记·礼运》)在⼤道施⾏的时候,天下是⼈们所共有的,把品德⾼尚的⼈、能⼲的⼈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氛)。
所以⼈们不单奉养⾃⼰的⽗母,不单抚育⾃⼰的⼦⼥,要使⽼年⼈能终其天年,中年⼈能为社会效⼒,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妻的⼈、⽼⽽⽆夫的⼈、幼年丧⽗的孩⼦、⽼⽽⽆⼦的⼈、残疾⼈都能得到供养。
男⼦有职务,⼥⼦有归宿。
对于财货,⼈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为,却不⼀定要⾃⼰私藏;⼈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不⼀定为⾃⼰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盗窃、造反和害⼈的事情不发⽣。
所以⼤门都不⽤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1.解释下⾯加点的词语。
(4分)⑴屋舍俨然..交通()..()⑵阡陌⑶不独⼦.其⼦()⑷货恶.其弃于地也()2.下⾯各组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项是()(2分)A.有良⽥美池桑⽵之属.属.予作⽂以记之B.男⼥⾐着,悉.如外⼈事元⼤⼩,悉.以咨之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独.以跛之故,⽗⼦相保D.⼤道之.⾏也长跪⽽谢之.3.翻译下⾯句⼦。
(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乐。
⑵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理解⽂意,⽤原⽂语句填空。
(2分)⑴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垂余阴,菽稷[粮⾷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中描述的⽥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是:⑵孟⼦有句名⾔:“⽼吾⽼以及⼈之⽼,幼吾幼以及⼈之幼”,【⼄】⽂中与之异曲同⼯的句⼦是: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同”社会的⽣活风貌,因此⼆者有许多相似的地⽅。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答案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答案桃花源记对比阅读答案《桃花源记》的光辉在于它有进步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
一方面具有反封建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明的人民性。
从而使该文成为我国古代文学遗产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对比阅读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答案一2004荆门市[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连接B.水皆缥碧:青白色望峰息心:平和的心态窥谷忘反:同“反”,返回C.有时见日:同“现” 互相轩邈:高大横柯上蔽:树木D.阡陌交通:交错相通负势竞上:凭依皆生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7.翻译句子: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分)8.选文甲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势的,《三峡》一文也有一处是写水势的,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句子是:。
(2分)9.选文乙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厌倦尘世,向往的思想,他的诗《饮酒》(之五)中“ ,”两句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
(3分)10.选文甲描写富春江的美景时,抓住山水的特点,反映出作者的生活情趣;选文乙通过描绘桃源美丽的自然风光,来表现桃源人的生活,反映出作者的社会理想。
(3分)6.D(2分) 7.知了长久不停地叫,猿猴接连不断地啼。
(2分)8.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分) 9.田园生活(乡村生活)(1分)采菊东篱下(1分)悠然见南山(1分)10.奇(清急)(0.5分);异(高、险)(0.5分);沉缅山水(寄情山水,热爱山水)(1分);安宁、闲适(1分)桃花源记对比阅读答案二2006安徽非课改【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⑴屋舍俨然..交通()..()⑵阡陌⑶不独子.其子()⑷货恶.其弃于地也()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事元大小,悉.以咨之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D.大道之.行也长跪而谢之.3.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2分)⑴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⑵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一、2006包头市(课改卷)(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6.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交通:户:8.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乙文则是。
9.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
10.概括甲文的大意。
(一)6.讲信修睦货恶其弃于地也7.交错相通门8.描写阐述9.老有所终幼有所长10.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二、2008南充市:(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注]①适:满足。
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③畜:同“蓄”。
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24.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⑴渔人甚异之()⑵阡陌交通()⑶颖脱不羁()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25.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1分)答:26.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
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答:27.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译:24.⑴对……感到惊异⑵交错相通⑶束缚,约束⑷停止(2分)25.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分)26.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
(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
(意对即可)(2分)27.①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2分)⑵只要能体味琴中的趣味,何必一定要有琴音呢!译文:1. 羁:拘束,束缚。
2. 环堵:四壁。
多用以形容居室简陋。
3.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4.辍:停止,停下。
5.畜:同“蓄”,储蓄。
6.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7.适:满足。
8.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9.尝:曾经 10.蔽:遮挡 11.此:这样 12.解:理解13.具:具备译文:陶潜,字元亮,年轻的时候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又善于写作。
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以真性情而高兴。
被乡邻所看重。
曾写《五柳先生传》,在里面说:“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阳挡风,旧衣衫穿破了,盛饭的容器屡次空着,是安然自若的样子。
”他自己这么说,当时的人也这样说。
他的亲戚朋友有时带着酒菜来,陶渊明一点也不推辞。
每当喝醉的时候,就舒舒服服地睡觉。
从没有高兴或生气的样子,只是见酒就喝,如果没酒,(陶渊明)也可以不停地吟诵。
他不懂音乐,却有一张素琴,琴上也没有弦。
每当朋友们来喝酒,就弹琴唱歌,说:“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为什么非要有琴的声音呢!”四、2009安徽芜湖文言文阅读(15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②壹:真是,实在。
③舅: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①阡陌交通:②便要还家: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4分)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②今吾子又死焉19.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
(每格限填1字)(3分)20.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译文: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的很伤心。
孔子用手扶著车轼侧耳听。
他让子路前去询问说:“听您的哭声,真像轼一再遇上忧伤的事。
”妇女于是说道:“是的。
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
”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
”孔子对子路说:“你要好好记住,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啊!”17.(4分)①交错相通②通“邀”③你④繁重,使人难以忍受(各一分)18.(4分)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分)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2分)19.(3分)记叙(描写)虚构(想象)反衬(对比)(各1分)20.(分)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争,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得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
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
(2分)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老虎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
(2分)(意对即可)。
六、(2011年山东菏泽)【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乙】明日,宿旦子冈①。
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
②甫:刚。
③洵(xún):确实。
④浣:洗衣。
1(2分)()()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①阡陌交通()②悉如外人()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④自恨不如远甚也()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只标一处)(2分)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5.【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第二天住在了旦子冈。
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
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
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给园子浇肥,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
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颗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鸣狗跳。
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恨比他们差得远呢!答案:1.答案:①tiáo ②fǔ评分:每空1分,共2分。
2.答案:①交错通达②全③正,正在④遗憾评分:每小题1分,共4分。
3.答案: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评分:答对得2分。
共2分。
4.答案:①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②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
翻译正确,语言通顺即可。
5.答案:和谐安宁自得其乐(评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
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
”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
谷随,收舆归。
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选贤与.能()谷年十有.五()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3.甲乙两段文字都写到了老人。
你认为乙文给你带来的启示是什么?【甲】《大道之行也》【乙】《杨氏入穴》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
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枲,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杨谢而从之。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迫暮,与老人同出。
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⑴故人不独亲.其亲()⑵谋闭而不兴.()⑶此.殊不缺也()4迫.暮()2、下面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a、落:落英缤纷居民之大聚落也b、果:未果,寻病终子果来c、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d、处:处处志之故可同处3、补出下面句子中的主语:()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迫暮,()与老人出。
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