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初步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言二拍:“三言”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冯梦龙对宋话本和明代拟话本加工、编辑而成的短篇白话小说集、每部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二拍”指凌濛初应书商要求编写的两部短篇白话小说集、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共七十八篇。

三言二拍:三言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明,冯梦龙编辑、加工别人的作品而成。二拍指《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明,凌潆初独立创作的拟话本小说。

二拍:

(1)是凌濛初编撰的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2)各收拟话本小说四十篇,除一篇重复,一篇为杂剧外,实有七十八篇。(3)它在内容上更有时代气息和作家个人特色,在艺术上也更具有统一的剧作个性. (4)它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也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一。

三言:(1)指冯梦龙编辑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2)每集各40篇,共120篇。(3)它是以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具有雅俗共赏性质的新型通俗小说形态,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一。

【三言二拍】

指的是明代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简称“三言”。它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是作者凌濛初对“三言”的模仿之作。

三言:是冯梦龙编篡整理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它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每集各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它是以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具有雅俗共赏性质的新型通俗小说形态,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一。

二拍:是凌濛初编撰的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各收拟话本小说四十篇,除一篇重复,一篇为杂剧外,实有七十八篇。它在内容上更有时代气息和作家个人特色,在艺术上也更具有统一的剧作个性,它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也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一。

常州词派:(1)清中期以张惠言为代表的词派;(2)强调比兴寄托;(3)提倡“深美闳约”的词风。

嘉庆时期,常州人张惠言和周济主张恢复风骚传统,强调词的比兴寄托和社会作用。由于张惠言的重大影响,这种理论在当时相当流行,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常州词派。

常州词派:清中叶兴起的词派,创始人张惠言不满浙西派主张、强调词贵有比兴寄托、推尊词体、编有《词选》以宣传主张,后经周济弘扬、最终取代浙西派。

常州词派(1)清代嘉庆年间出现的文学派别。(2)“主寄托”,发起者张惠言,集大成者周济。(3)援引儒学诗教入词学,虽然提高了词的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词的本色,并未给词学创作带来更广阔的道路。

童心说:晚明李贽提出的,他把文学作为其反传统和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并把代表人的赤子之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童心说:(1)童心说是晚明李贽提出的。(2)李贽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并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童心说:李贽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并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童心说是晚明李贽提出的:“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他把文学作为反传统、反权威。

桐城派:清中叶最重要的散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其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为清王朝政权服务为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散文理论。方苞是桐城派的创始人,其散文理论的核心是“义法”二字;姚鼐使桐城派理论更加完整和系统化,提出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的理论,并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作家队伍。

清朝中期,以方苞、姚鼐为代表的文学流派,由于他们大多是桐城人,因此称他们为桐城派。桐城派鼓吹程朱道学,提倡唐宋八大家文体,特点是雅洁严谨,为清朝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也是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文学流派。

桐城派:产生于康乾时期、是请代占统治地位的散文流派,由方苞开创、提倡“义法”,后由刘大、姚鼐进一步发展、提出“义理、考证、文章”的理论,他们三人并称“桐城三祖”。

桐城派:(1)清中叶最重要的散文流派。(2)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3)方苞是桐城派的创始人,其散文理论的核心是“义法”二字;姚鼐使桐城派理论更加完整和系统化,提出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的理论,并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作家队伍。

前七子:指明弘治、正德时期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包括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提倡文学复古和拟古、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后七子:指嘉靖、隆庆年间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文学主张与前七子同。

南洪北孔:指清代著名戏剧家钱塘的洪升和曲埠的孔尚任,因洪的《长生殿》和孔的《桃花扇》齐名而得此称谓。

南洪北孔:是对清初历史剧作家洪昇和孔尚任的合称。洪昇是钱塘人,有著名历史剧《长生殿》传世;孔尚任是曲阜人,有著名历史剧《桃花扇》传世。这两部著作代表了清代戏剧的最高成就,并代表了清初感伤审美思潮的重要实绩。

南洪北孔:(1)是对清初历史剧作家洪昇和孔尚任的合称。(2)洪昇是钱塘人,有著名历史剧《长生殿》传世;孔尚任是曲阜人,有著名历史剧《桃花扇》传世。(3)这两部著作代表了清代戏剧的最高成就,并代表了清初感伤审美思潮的重要实绩。

清初三大家:(1)侯方域、魏禧、汪琬,号称“清初三大家”。(2)他们主张恢复唐宋散文的醇厚传统。(3)三人中以侯方域成就较为突出。

清初三大家:三位作家是侯方域、魏禧、汪琬,号称“清初三大家”,他们的散文比较注意从文章风格上纠正晚明散文的放诞的纤佻习气,主张恢复唐宋散文的醇厚传统。三人中以侯方域成就较为突出。

常州词派:嘉庆时期,常州人张惠言与其弟张琦及周济等崛起于词坛。张惠言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张恢复风骚传统,强调比兴寄托。为了矫正阳羡派的粗犷和浙西派的轻弱,他提倡“以国风、离骚之情趣,铸温、韦、周、辛之面目”,要求词要通过比兴手法达到“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并要求文辞之“深美闳约”的体式。由于张惠言的重大影响,这种理论在当时相当流行,张琦、周济、董士锡、周之琦等积极追随,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常州词派。

前后七子:(1)从明朝中期开始,诗歌掀起了一场以复古面目出现的革新活动。(2)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的“前七子提出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目的是扫荡台阁体的无聊文风。(3)后期出现了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前七子关于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观点,另一方面,他们在复古道路上比前七子走得更远。他们成员间的文学主张和创作风格差异较大,它并不是一个主张和创作实践完全统一的文学流派。前后七子:从明朝中期开始,诗歌掀起了一场以复古面目出现的革新活动。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等人的文学群体,称“前七子”。他们提出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目的是扫荡台阁体的无聊文风,力图恢复文学自身的独立地位。但由于他们的创作理论落后,缺乏创新,有泥古不化的倾向。至嘉靖、隆庆时期,出现了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在内的文学群体,称“后七子”。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前七子关于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观点,另一方面,他们在复古道路上比前七子走得更远。他们成员间的文学主张和创作风格差异较大,它并不是一个主张和创作实践完全统一的文学流派。

前七子:明代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皆为弘治进士,少年新进,多以才气自负。在京任职,常相聚倡和,研讨艺文,倡导复古。对国运危机感受敏锐、对官场腐败和士风苟且的现状深刻不满,以挑战的姿态面对政治和生活。代表作李梦阳《空同集》、何景明《大复集》。

后七子:明代嘉靖中期文学复古群体,有李攀龙、王世贞、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七人。他们的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李梦阳等前七子的文学思想。但是比起前七子,他们在学古过程中特别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

前七子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出现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李梦阳、何景明、徐桢卿、边贡、王廷相、康海、王九思。其文学主张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扫荡台阁体文风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他们在创作上字摹句窃、矜才使气,未能给文学找到真正的出路。

是嘉靖、隆庆时期文学家合称。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后七子以李、王为首,他们继承了前七子的复古文学主张,互相标榜,在当时文坛上影响极大。后七子的复古文学主张并不能为文学的发展指出一条健康的道路,但他们强调先秦、盛唐的文学模式对明代的八股文也有所冲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