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比较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二)古代教育的特点
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
如《论语》载·樊迟问孔子“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子忿然曰:“吾不如老圃”,迟走后,子对其他学 生说:“小人哉,樊须也。”并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 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 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孟子曰:“劳心者治人,劳力 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于人,治于人者食人。”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 教育(13、14世 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出 现开始)
01
04
科学民主的呼 声不断高涨。
03
文化特别是自然科 学得到很大发展。
02
生产力发展迅速,大机器 生产促进生产率迅速提高。
资本主义社会 的几个特点:
(二)学校教育的特点
01 学 校 教 育 逐 渐 普 及 。
03
普及教育主张最早出现于孔子的
“有教无类”。提出交少许学费就
可入学。他说:“自行束修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最早创办私
学)。古雅典梭伦提出:“父亲有
送子女入学的义务”。
02
14—16世纪,地中海沿岸的意
大利和大西洋沿岸的英、法等地,
欧洲中部的德国等地工场手工业和
商业迅速发展,城市也发达起来,
剌激航海业——国际贸易和掠夺殖
民地的发展。
1
神话起源:教育由人格化的神创造,教育要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 于天。
2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思维导图
四书五经
对比
教会学校:七艺:三科+四学 骑士学校:七技
2
永恒性
历史性
民族性
社会属性:
生产性 长期性
相对独立性
继承性
不平衡性
教育的功能
1
按照作用对象 按照作用方向 按照呈现形式
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 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正向功能 负向功能 显性功能 隐藏功能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下)
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发展
神话起源说
朱熹最早提出
生物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
古印度:宗教教育
古希腊:
斯巴达:尚武 雅典:尚文
封建社会
西汉:太学,鸿都门学;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二馆
近代教育 20世纪以后
宋元:书院 明清:1905年废除科举 国家重视、干预教育、公立教育崛起 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教育世俗化:与宗教分离 教育精制化 全民化 民主化 多元化 现代化 终身化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上)
教育概述
“教育”的由来
孟子《孟子·尽心上》最早提出 许慎《说文解字》最早解释
教育的定义
广义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教育:学校教育
教育者:主导作用
教育的基本要素
受教育者:主体作用
教育影响:教育手段,教育内容 中介
教育的本质及社会属性
本质属性: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利托尔诺、沛西能 正式提出 孟禄 米丁斯基、凯洛夫 最科学
口诀:本能生利西 心理仿孟禄 米凯爱劳动
原始社会 古代社会
教育在生产劳动中进行。教学内容单一,不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夏:庠、序、校
教育学 PPT
二、教育学的任务
• (一)理论建设 • (二)实践运用 • 因材施教 • 教育改革 • 理论转化
(一)理论建设
• 1、批判和继承传统的教育理论,立足 现实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学逻辑体系 传统-现实-未来-虚拟
• 2、学习和消化西方教育学理论,构建 有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
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 一、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一)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
(二)政治制约教育制度
(三)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 的内容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一)宣传思想,形成舆论 (二)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 (三)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0下载券文档一键搜索 VIP用户可在搜索时使用专有高级功能:一键搜索0下载券文档,下载券不够用不再有压力!
内容特 无限次复制特权 权 文档格式转换
VIP有效期内可以无限次复制文档内容,不用下载即可获取文档内容 VIP有效期内可以将PDF文档转换成word或ppt格式,一键转换,轻松编辑!
阅读页去广告
1、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 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2、社会文化的发展促使了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
3、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 的变化
4、社会文化的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 形式的变革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 (一)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 段 (二)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
4、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主要 是灌输与死记。
5、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
三、现代教育形态
(一)现代教育的特点 1、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 2、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 3、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 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知识点汇集
教育知识与能⼒章节知识点汇集第⼀章教育的产⽣与发展⼀、教育的含义与构成要素:1、在我国,最早使⽤教育⼀词的是孟⼦。
1901年5⽉,罗振⽟创办《教育世界》,教育成为常⽤词。
2、教育的层次:(1)教育是⼀种影响活动:教育是发⽣在⼈与⼈之间的,可以是⼀个⼈或⼀群⼈对另⼀个⼈或⼀群⼈的影响,不包括动物界、⾃然界对⼈的影响;(2)教育是⼈与⼈之间的⼀种影响活动;(3)教育是⼈与⼈之间⼀种有意识的精神影响活动;(4)教育是⼈与⼈之间的⼀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5)教育是使⼈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6)教育是⼀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式使⼈不断向上的活动;(7)教育发⽣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现形式;(8)教育有时候特指思想品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
教育从⼴义上讲是⼀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的的促进⼈和社会发展的活动,从狭义上讲特指学校教育。
3、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场所。
(1)教育者:专职和兼职教师,三个职责:辅助、指导、管理;(2)受教育者:学⽣,被动、受控制的地位。
受教育者是⼀个具有能动性的⼈,所有教育施加的影响需要受教育者内化才能变成现实;(3)教育内容:各种各样的知识、经验、技能与技巧;智⼒开发、品德发展、体⼒增强、⼼理健康、价值形成等;(4)教育场所:学校、家庭、社区、博物馆、电影院、⼯⼚等。
4、教育的系统结构(教育形态):(1)第⼀层次:国家或地⽅⼀级的领导机关、教育⾏政部门及其⼯作⼈员。
任务是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内化为学校教育系统的要求,对学校教育系统作出质的、量的与结构的规定,确定学校教育系统的总⽅案,兵督促、检查⽅案的执⾏,按照实际情况加以调整。
(2)第⼆层次:学校领导机构及其成员。
任务是把上⼀层次制定的学校教育系统的总⽅案分别内化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具体⽅案。
(3)第三层次:教师。
任务是把学校⼯作的总⽅案内化为每个教师的⼯作⽅案、教育认识与⾏为。
第一章 教育及其本质
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教育是什么?这是教育学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也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的问题。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教育的起源问题,是教育基本理论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迄今为止,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生物起源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活动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传授活动。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不仅是人类社会所特有,而且早就存在..................................于人类产生之前的动物界了。
.............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勒图尔诺、英国的沛西·能。
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在其所著的《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他把老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照顾都说成是一种教育。
认为人类教育是承受动物教育活动基础上的改善与发展。
他还把生物生存竞争的本能,说成是教育的起源和存在的基础。
动物为了自己的物质的保存与发展,出自一个“自然和自发”的本能,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小的动物。
若取得一些新的倾向,通常只要让年幼动物反复地练习并恰当地利用奖励也就够了。
英国的沛西·能在其所著的《教育原理》说: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不管这个——有教育,甚至高等动物中间,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我所以把教育称之为生物学的过程,意思就是说,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相适应的种族生活的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待周密的考虑供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生物起源说的依据:观察动物生活状态——比较研究——发现动物本能式求生技能学习——提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是本能的活动。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节 教育概述⼀、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词源“教”和“育”⼆字最早出现在我国的甲⻣⽂中。
“教”字意含有⼈在执鞭示范演⼘,督促着站在旁边的孩⼦学习;“育”字则如妇⼥养育孩⼦之形。
可⻅,我国古代象形字就赋予了“教育”⼀词“示范”“培育”之义。
⼀般认为,最早将“教”“育”⼆字合起来使⽤的是孟⼦。
(⼆)教育的概念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教学论》中指出,只有受过⼀种合适的教育之后,⼈才能成为⼀个⼈。
杜威提出了著名的“教育即⽣活,教育即⽣⻓,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的观点。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指出,教育绝⾮单纯的⽂化传递,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个⼈格⼼灵的“唤醒”过程。
教育不但要把⼈隐藏的能⼒与⾃我的本质挖掘出来,还要使之显现于⼈的有规则的社会⽣活之中,这是教育的核⼼所在。
共性:教育是培养⼈的活动,是促进⼈身⼼健康发展的过程(直接和⾸要⽬的),教育活动是顺应⼈性、社会发展之需要的。
教育的定义⼴义:⼴义的教育泛指⼀切增进⼈的知识与技能及影响⼈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如对⼈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身体素质和审美素质等的培养,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通常指学校教育,是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种有⽬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培养⼈的活动。
含义或特征①教育是⼈类特有的⼀种社会活动。
②教育是以影响⼈的身⼼发展为直接⽬标的活动。
③教育是使⼈的身⼼向着“积极”的⽅向发展。
概念:①教育是培养⼈的⼀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化、传递⽣产经验和社会⽣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②以⼈为对象以促进⼈的发展为直接⽬的的活动都是教育。
这⾥的发展包括丰富的内涵:知识·技能·品德·性格·能⼒·兴趣·情感·意志·身体健康等等。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概念:“教育者”是⼴义教育中的概念,即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品德等⽅⾯起到教育影响作⽤的⼈,都可称为教育者。
教育原理2(1)
教育原理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 教育一种自然现象,是人类社会独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演变: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3、大教育观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
4、教育的发展包括三个历史阶段:原始形态教育、古代社会教育和现代社会教育。
5、现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系统化制度化的教育系统。
6、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社会化、教育生产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现代化、教育多元化7、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
a.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的以影响他人身心发展为目的的人都可以称为教育者。
b.受教育者指的是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
具有主观能动性。
c.教育中介是指那些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物质和意识形态的东西。
教育中的物质中介是指教育中的器物。
意识形态中介表现为教育内容、及一些社会文化、风俗、乡土人情等,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也是教育活动的意识中介。
8.我国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育内容,同时传授一些天文,医学方面的知识。
西欧教会学校把“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作为主要内容,而在世俗封建主的学校中一“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作为主要内容。
第二章教育学的诞生与发展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的外部表现形式,教育问题是人们对某些具体的教育现象所进行的思索,教育规律是指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2.教育学就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小结:
上述六种观点,除神话起源论明显缺乏科学依据 外,其余大体可分为两类。 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都将教育看作无意识、 无目的的活动。前者强调人与动物的联系,有其合理 的一面,但进而否认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则失之偏 颇;心理起源论注意到了模仿对儿童学习的意义,也 有其合理性,但对此过于强调,又进而否认了成人在 儿童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同样失之偏颇。
(二)古代社会教育
金属工具代替石器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标志着 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古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 剩余劳动产品逐渐增多,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 级。 生产力的发展,促使脑力劳动从体力劳动中的第 一次分离,产生了官吏、僧侣、学者和艺术家等知 识分子,社会文化日渐丰富,促成了教育从社会生 产和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
在我国古代,读书、做文章是“代圣人立言”,或 解释圣书,总离不开引经据典,谁的经典学得多、记 得熟,谁就最有学问。这是一个“过去统治着现在、 权威统治着众生”的时代,教育内容具有强烈的保守 性和封闭性。即使是一些具有革新思想者,在自己的 行为上也不得不表现出这一特征,即打出古人的旗号, 采取托古改制的手段。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表现: 宓羲:教民以猎 燧人:教民以渔;钻木取火 神农:教民以耕;尝百草
2.与宗教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
原始社会生活中教育主要是以“巫”承 担:“以巫为师”。教育与原始宗教、仪式 密切联系,主要在宗教活动中进行,宗教活 动蕴涵教育意义。表现形式有冠礼(青年 礼)、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
2.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Letourneau) 沛西·能(Percy Nunn) 理论基础:生物进化论 主要观点: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而且 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不仅为人类社会所特有, 而且早就存在于人类产生之前的动物界。生存竞争的 本能是教育的起源和存在的基础。动物为了自己的物 种和保存与发展,出自一个“自然和自发”的本能, 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幼小动物。
教育学原理-项贤明--第一章-教育的本质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的词源与词义
1.中国“教育”概念的词源 在中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 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但这两字在当时没 有确定的含义,而是分别指“教”或“育”。东汉许慎的《说文 解字》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我国古代思想家的教育论说中,与“教”相伴出现的字多 为“学”。古代的“教”主要指“教学生学有关的知识”,“学 ”主要指“儿童在房子里学习有关的知识”,“教”与“学”只 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同一种事物,同一种活动,“教”与“学”是 统一的。因此,我们把“教”与“学”的词源看成是中国文化背 景下的“教育”词源。
第三节 教育的要素与形态
一、教育的要素
(1)教育者(教师、家长等)——教育活动中教的主体 (2)受教育者(学生、学习者)——教育活动中学的主体 (3)教育内容——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 (4)教育手段——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
第三节 教育的要素与形态
二、教育的主要形态
(一)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 正规教育是指由教育部门认可的教育机构(学校)所提供 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承担的,以影 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 养活动,有一定的入学条件和规定的毕业标准。特点是 统一性、连续性、标准化和制度化 (二)实体教育与虚拟教育 (三)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
(6)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 的改造”。
(7)巴格莱:“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讲,教育则是传递这些知识 的过程,或者说教育是传递人类积累的知识中具有永久不朽价值 的那部分的过程。”
(8)斯普郎格:“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
二、教育的概念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本质1.“教育”一词的由来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2.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3.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第三,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4.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历史性(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二、教育的基本要素(一)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或者说中介。
(二)学校教育三要素的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总之,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三、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第一章 小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请同学们对比自己过去的小学生活与当前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总结归纳出网络化社会的小学教育的特点。
第五课时
一、导入
点名汇报并交流对网络时代小学教育特征的看法。
请另一名同学上黑板板书,师生共同总结:
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来总结。
广东省精品课程
小学教育学
教 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一章 小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器材与工具
网络、视频展示仪
教学时间
共5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例如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等层次):
1.识记:小学教育发展经历的三种基本形态,教育起源的四种代表性观点,早期学校化小学教育的特点,近代西方小学教育发展的共同特点,我国现代小学教育确立和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③劳动决定说
教育劳动决定论者认为,人类社会活动,开始于“正在形成的人”为满足其生存繁衍的自然需要而进行的群体劳动,正是这种劳动将其改造成为“完全形成的人”,最终形成了人类社会。
④生活需要说
生活需要说与劳动决定说有些相似。
2.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
原始生活化的小学教育有哪些特点?
(1)两种形式:为满足生产生活实践需要的教育;为了熟悉礼拜步骤与宗教仪式的教育。
五、作业布置
请撰写一份有关个人对于选择从事小学教育的感想和体悟,题目不限,形式不限。
第三课时
一、导课
在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几段影片,请大家边观看边思考:教育起源于什么?
1.播放影片:《斯巴达300勇士》片断;《快乐的大脚》片断
2.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
各组的小组长代表本小组汇报对教育的起源进行汇报,并阐述理由。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7/10/2014
30
• 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 “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 枪、下棋、吟诗。 • 欧洲封建社会的僧侣教育和骑士教育都脱离生产 劳动,为封建地主统治阶级服务。
7/10/2014
31
4.资本主义教育
• 14世纪以后,欧洲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并很快发展 起来,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谋取他们的经济利益 和政治地位,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为旗帜, 掀起了反对封建文化,创造资产阶级文化的文艺 复兴运动。这场运动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科学理 性反对蒙昧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以 平等反对等级观念,重视现实生活,肯定现实生 活的幸福和享乐,反对禁欲主义,对当时和后世 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 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提倡的新的文化和世界观 被称为“人文主义”。
• 西周时期的教育内容: •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10/2014
25
2)西方奴隶社会时期的教育
•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 的教育体系。 • 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 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 • 教育目的: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 和商人。 • 教育内容:三艺(哲学、文法、修辞)
7/10/2014
10
• (三)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教育中介) • 建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起桥梁、沟通作 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教科书 • 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
7/10/2014
11
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 相互独立、相互联系,有机结合,共同构成教育 活动系统;
7/10/2014
38
樊迟问稼——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第一章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二、比较教育学的产生
变革世界的引擎:谁是持久改变世 界的最大推手?
工业革命
18世纪末—19世纪,科学比较教育学的发展时期, 全盘(形式)借鉴为主要特征。 (一)比较教育学产生的社会条件 大工业革命的推动: 一是生产方式的转变要培养新科技型生产者; 二是工业化是欧洲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道德价值观 念进入更新换代的转型阶段; 三是工业化形成的商业竞争、市场瓜分及战争未下,各国寻 找发展良方,加紧边改教育制度,培养人才。
(三)比较教育学产生的学术特性 贝雷迪——有目的地借鉴以变革本国教育 推动比较教育学实现了学科的质的转变,形成科学的学科分 析框架: 1.强化研究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促进本国有目的地系统借鉴 先进国家教育。 2.服务现代教育,通过比较教育研究,促进新教育的传播和 发展,为社会发展需要服务,这是新学科分析框架的关键 标志。 3.移植先进的新教育为研究目的,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研 究活动。
二、变通性教育策略的形成 (一)因素分析法研究框架的困境 1.剖析影响教育发展的各种因素,从朦胧的整体把握进入到深刻的部分分 析,有利于学习有用的教育经验。 2.建立起较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量化研究模型,使研究更科学、借 鉴更有效。 3.适应了战后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推动发展中国家改革落后教育,推 行现代教育改革运动。 缺陷: 1.认识过程上,不能从分析达到对整体的把握和对规律的洞察,用因果关 系妙策教育发展过程,却无力揭示教育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中找到 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因。 2.指导方针上,重视数量却难以从总体发展模式上指导数量发展。 3.教育实践上,倡导按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指标创办了许多所谓高水平的 一流学校,脱离了发展中国家教育实际。
二、因素分析法的比较教育特征 1.适应多元化教育发展,为现代教育改革服务。 2.创立因素分析法的学科理论分析框架。 3.推进学科建设的科学化进程。 4.成立专门研究机构和建立专业研究队伍。 5.推动世界性的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
(第一章)比较教育学发展历程
(二)因素分析法与现代教育时代转型 因素分析法所做的贡献: 使教育从宗教统治转向世俗化,倡导教育为经济服 务。 改革传统的古典学术教育制度,倡导以传授科学知 识为特征的实科教育模式。 推行大学教育改革,改革大学脱离社会体制,建立 面向地方服务的新学院。 积极推行普及义务教育。
英国教育改革,确立了以科技为主、教 育科研与生产相推动的现代教育体系。 美国:学习德国创建适应美国经济发展 的高等教育,如 颁布《增地学院法》,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德国:建立系统的中等教育体系,实行 分流型的三类中学教育体制。
三当代比较教育学学科变革与转型
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与挑战 变通性教育策略的形成 理性借鉴比较教育的形成
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与挑战 1 时代对比较教育学的新挑战 危机: 教育的严重过剩与新行业的求才若渴 传统教育与现代经济在本质上的对立
2 比较教育研究机构的新发展 20世纪 70年代:成立了许多重要的比较 教育学术团队和研究机构 如:1968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教育局 (IBE) 1970年 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TCED) 发表了《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 天》等
特点: 1 研究外国教育普遍受到重视,认识到教育的重 要性,在研究别国文献中开始讨论教育问题。 2 开始注意到别国教育中有用的经验和方法,进 行有目的的教育评论趋向。 3 开始出现了通过比较教育研究,应运用量化方 法研究,提出了改革教育中策略的现象。
有目的的探究引介的比较教育 18世纪, 随着工业化运动各种教育随之创新, 1 法国实施以传授自然科学为重要内容的新大 学的高教改革。 2 各种新型学校出现,如实科学校,培养新工业 发展所需的各科人才,引起人们的广泛反响。 3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力加强,引起社会的全 方位关注。 4 殖民地的扩张,向殖民地移植教育。
第一章第二节教育与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2.心理起源说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P.Monroe)从心理学的 角度探讨了教育的起源,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 源说。
他认为,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忽视了人的心理 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他断定原始社会的教 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 模仿既是最初的教育形式和手段,也是教育的 本质。
(3)劳动起源说
教育产生的原因
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便是教育产 生的最根本的原因。P17
传授生产经验知识和技能 蕴含教育行为的三个基本要素: 具有经验的人扮演教育者的角色 学习他人经验的人扮演受教育者的角色 经验就是教育的内容
12/29/2019
教育产生的条件
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 的条件
四是教育的多元化。体现在教育制度、教育内容 和教育方法等方面。
五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现代教育主张教育为社会生活和生产服务,为学生 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发展和生活服务。
六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科学教育与人 文教育的融合,为培养完整的人和和谐的社会奠定 了基础。
论音乐与文雅教育 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是其和谐发展教育的核心,也是他所划分 的情感教育阶段的主要内容。他认为音乐是进行美 育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智力的发展,更是道德教育 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音乐本身可培养人的良好性 格,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应学习音乐。音乐没有功利 性,给人以美的享受、道德的熏陶。亚里士多德主 张“文雅教育”。他把学科分为实用和文雅两种, 实用学科为实际生活服务,具有功利性,是不高尚 的;文雅学科没有功利性,是专供闲暇和享受用的, 是高尚的。亚里士多德重视后者。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苏联一些教育学家运用历史 唯物主义观点在阐明教育起源的过程中提出的观点, 即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 以及因材施教。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我们的教育把学生当成物,而不是有自由意志、有丰富敏感的 内心和有独特判断需要与能力的活的人。肖川博士认为,超强 社会 化的消极后果,一是消除独特性,压抑创造性,进而泯灭个性,使人 变得平庸、卑琐、谨慎和盲从,缺乏冒险、开拓、创新 的意识和能 力,缺乏责任承担能力;二是造成人格的分裂,使人具有以掩饰真实 的自我为代价的过强的“社会适应力”,造成言 不由衷,表里不一。 某教育家曾极为尖刻地疾呼: “教育不把人训练成废物就不收场!” 当然,笔者坚信中国教育有着许多优秀的传统和宝贵的经验,但也绝 非无懈可击。 最有资格比较中西方教育的人应该是那些在中西方生活多 年、 有着丰富感性体验并熟知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们。他们仔细比 较中美两国的教育,得出这样的认识与判断:中国教育更强调把孩子 培养成现实社会的价值趋向所需要的人才,教育具有强大的社会功利 性,而缺乏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美国教育更强调按照孩子自我固有的 兴趣、爱好,甚至能力倾向,把被教育者培养和发展成对个人和社会 而言均具有最大和最好可能利益的人。
3、研究范围
教育学与教育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基础理论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目的 学校教育制度
学 生 教 师 课 程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 德 育 学生评价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
教育实践理论
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问题的选择、教育研究热点领 域及教育研究方法等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老师:杨九斌 联系方式:jiubing20050926@
第一节 比较教育的产生及其在国外的发展
1
比较教育的史前时期 (1817年以前)
2 比较教育的奠基时期(1817年~19世纪末)
3 比较教育的形成时期 (20世纪上半叶) 4 比较教育的蓬勃发展时期(二战后至今)
• 比较教育史上称这一时期为“借鉴时代”,也称 为“学科倡导阶段”或奠基阶段。
• 思考:
• 比较教育首先兴起于何处?为何?
• 比较教育研究为何起初主要有政府官员实行? 这背后反映了何种问题?这种现象对比较教育 研究取向与什么影响?
三、比较教育的形成时期(20世纪上半叶)
• 迈考尔·萨德勒(Michael Sadler, 1861-
➢ 为比较教育的发展在一开始奠定了一个不断科学化 的发展方向。
➢ 他所提出的一系列比较的研究方法,尽管还不具备 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的品质,但毕竟明确地把比 较教育的研究方法体系化了,这就为比较教育摆脱 无结构的比较和散漫的评论,进而建立自己的方法 论体系迈出了第一步。
• 库森(Victor Cousin,
• 《演说家》 、《共和政体 》
• “一个名符其实的雄辩家,必须能够就眼前任何 问题,任何需要云云语言艺术阐述的问题,进行 演说,以规定的模式,脱离讲稿,伴以恰当的姿 势,得体、审慎地进行演说。”
马可·波罗
(Marco Polo, 12541324)
意大利旅行家 《东方见闻录》
玄奘(602-664)
• 比较教育的真正价值主要还不在于从别国的 教育中移植某一个片段,而是在于分析和理 解别国教育制度中体现的精神,在于从深入 的分析比较中发现教育的普遍规律,从而找 到改善本国教育的途径。
• 方法论
• 十分重视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认为要联系各国教育 的不同社会环境来对不同国家的教育进行分析比较。
• 反对孤立地研究教育,明确提出了“民族性”概念和研 究校外事物的主张。
• 薛福渐记(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
奠基时期的特点
❖ 本阶段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介绍外国教 育经验,作为改进本国教育制度的借鉴。
❖ 但这一时期的考察大多是表面化的、百科全书式 的,往往忽视别国教育与当地社会生活的联系, 忽视对别国的教育经验在本国的可行性的深入讨 论。
《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
• 1.建立和研究比较教育的必要性和设想 • 四条建议 : ❖ 组织一个国际教育协会,聘任常任公务人员,承担比较教育
资料的搜集工作; ❖ 用问卷的方式向各国收集教育资料,提供国际教育协会分析
研究,以提出适当的教育改革建议; ❖ 建立师范学校教育体系,用最新的方法培训教师; ❖ 发行各种语言的教育期刊,传播教育改革经验。
• 《第七年报告》
• 赞赏了普鲁士学校出色 的教学方法和非强制性 的纪律。
• 田中不二磨( 1845-1909 )(明治时 期人,1875年被提升为日本文部次长)
• 《理事功程》
• 1871年参加日本使节团对欧美的访问,考察了 欧美教育制度,对日本教育的发展起了一定 的促进作用。
• 中国:洋务运动,兴西学,学洋技
1792~1867,法国比较教育学家 ,外国教育情报调查人 )
• 受法国教育部长之命考察普 鲁士的教育,并写出了《关 于普鲁士公立教育情况的报 告》,为法国政府制定初等 教育制度的基本法——《基 佐法案》(1933)提供了重 要参考。
• 霍拉斯·曼(Horace
Mann, 1796~1859,美国 马萨诸塞州的教育督察长 , “公立教育之父”)
• 任何出色有效的教育都是深深植根于民族历史之中的, 因而总是反映出一定的民族特性,理解这种反映在教育 中的民族性,将促使我们更好地研究和理解我们自己的 教育制度,从而也更有效地吸收利用国外的教育经验。
• “学校以外的事情甚至比学校内部的事情更重要,并且
校外的事可以支配和说明校内的事” 。
• 美国比较教育学家诺亚和埃克斯坦称这一时 期的教育比较为“旅行者见闻”(travellers’ tales)。
二、比较教育的奠基时期(1817年~19世纪末)
马克·安托万·朱利安 (1775-1848 ,见习记者、见习外交官
,1817年以后专心从事文化教育事业。 “比较教育之父” 、“ 国际教育研究的先驱” )
1943,生于英国南约克郡,曾进入牛津大学三一 学院学习,师从历史学家汤因比和政论家罗斯金。 “因素分析时代”的先驱)
• 《我们从对别国教育制度的研究中究竟能学 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1900)
• 目的论
• “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不应当是直接地借用 国外教育制度和教育经验,而是在研究别国 教育的基础上,以改善本国的教育为目的。 ”
唐代僧人,7世纪中期 到印度学习佛教
《大唐西域记》
史前时期的特点
❖ 主要是旅游者、访问者的观感描述,并做一些印 象性评论;
❖ 随意性强,主要是出于一种兴趣和个人爱好; ❖ 比较零散,不成系统,很多比较主要出自其他目
的,如抨击本国政府不重视民生,国家治理有问 题,通常采用一些教育例子来说明; ❖ 几乎没有实际应用目的。
2.比较教育研究的调查表格
影响和历史贡献
➢ 第一次系统地倡导和阐述了建立比较教育的基本设 想,他的《纲要》被比较教育界广泛公认为最早系 统阐述关于比较教育设想的序言性草案。
➢ 最早提出“比较教育”这一术语,为比较教育作为 一门教育学科或一个教育研究领域的形成作出了开 创性的工作。他的开创性工作使比较教育的研究工 作结束了以前那种零散地夹杂于别的学科研究或纪 实性文艺作品中的无序状况,找到了自己的生长点 。
一、比较教育的史前时期 (1817年以前)
• 比较教育的根源存在于更遥远的 历史之中。
色诺芬(
Xenophon,公元前 430-前355,希腊历 史学家)
苏格拉底的学生,著 有《回忆苏格拉底》 、《波斯国王塞勒斯 传》 等。
• 西塞罗(Cicero,公元
前106-前43年,)
• 古罗马著名教育家、散文家 、政治活动家,雄辩术的倡 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