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学设计含反思-《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2023秋)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学设计含反思-《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2023秋)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图表的绘制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数据的准确性和图表的逻辑性,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小蝌蚪成长相关的实际问题,例如:“小蝌蚪每天的成长变化是如何的?”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例如:“你们认为统计图表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有作用?”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3)数据分析数据背后的深层次规律。
突破方法: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数据,发现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思维。
(4)数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学生在描述统计图表时可能存在表达不清、逻辑混乱等问题,影响数学思维的展现。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数据收集实验。学生将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并记录数据,然后尝试将这些数据整理成统计图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绘制的统计图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统计图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在教学中更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指导和鼓励;
3.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4.注重课后反思,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学设计-《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2023秋)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学设计-《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2023秋)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进行自我反思。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小蝌蚪的成长》这节课中,一起探索了小蝌蚪成长过程中的数量变化,学习了如何用条形图来表示数据。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这种生动有趣的主题非常感兴趣,他们积极观察、记录,并尝试用图表来展示数据。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欣慰,因为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出问题:“小蝌蚪的数量是如何变化的?”引导学生思考。
2.新课内容(20分钟):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观察、记录小蝌蚪成长过程中的数量变化。
-引导学生用条形图表示小蝌蚪数量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图表的构成和使用。
-指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小蝌蚪数量变化的规律。
-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合理分配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个体差异带来的困难。
,以下为《小蝌蚪的成长》的详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小蝌蚪的成长》选自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六单元“数据与信息”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小蝌蚪的成长过程,通过观察图片和数据,了解小蝌蚪从孵化到变成青蛙的过程;学习使用简单的图表来表示数据,例如用条形图表示小蝌蚪数量的变化;培养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数学思维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通过探索《小蝌蚪的成长》这一主题,让学生能够:1.理解并描述小蝌蚪成长过程中的数量变化,培养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2.利用图表整理数据,发现数据背后的规律,提高数学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增强沟通能力。

新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设计教案优秀教案

新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设计教案优秀教案

新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设计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记录小蝌蚪的成长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和统计观念。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成果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对自然和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学会用数学方法记录成长数据。

2.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小蝌蚪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的特点。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小蝌蚪成长过程。

(二)自主学习1.教师发放小蝌蚪成长记录表,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2.学生分组讨论,记录小蝌蚪的成长数据。

3.各小组分享记录的数据,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探究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表示小蝌蚪的成长过程?2.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统计方法表示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3.各小组分享自己的统计方法,教师点评并指导。

4.教师出示小蝌蚪成长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四、课后作业1.观察家里的小动物成长过程,用数学方法记录并分析。

2.与家长分享本节课所学内容,交流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让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记录和分析数据,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对自然和数学的兴趣。

但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不足,如部分学生对统计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训练。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小蝌蚪是如何成长的吗?”引导学生回答,然后展示小蝌蚪成长的不同阶段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教师边展示成长记录表边解释:“我们如何记录小蝌蚪的成长呢?我们可以记录它的身体长度、体重和生长天数。

北师大版二年数学下册《第五单元 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数学下册《第五单元 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小蝌蚪的成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通过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比较大小、加减法等数学知识。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比较大小、加减法等基本数学知识,但在实际应用中,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但在团队合作中,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鼓励。

此外,学生对动物的成长过程充满好奇,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使用长度单位,比较物体长度的大小,熟练掌握加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学会关爱动物,懂得成长过程中的道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度单位的运用,加减法运算的熟练掌握。

2.难点: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长度单位和加减法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小蝌蚪的成长故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数学知识。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培养沟通能力及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小蝌蚪成长故事的课件,长度单位卡片,实物道具。

2.学具:学生作业本,彩笔,剪刀,胶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小蝌蚪的成长故事,引导学生关注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小蝌蚪成长过程中,涉及的长度单位,如“厘米”、“米”。

引导学生认识和区分这些长度单位。

3.操练(15分钟)设计游戏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长度单位比较物体的大小。

如:用卡片表示小蝌蚪的生长长度,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较、排序。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观察实物道具,如小蝌蚪的图片,用彩笔在作业本上表示小蝌蚪的成长长度。

2023春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小蝌蚪的成长》教案

2023春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小蝌蚪的成长》教案

第6课时小蝌蚪的成长学生独自完成,让同学上黑板板书。

300-76=224 提问:十位是0怎么办》?强调:笔算减法时,尤其是计算被减数末尾连续有几个0的退位减法,个位不够减,十位是0,要从不为0的数位上退位,0退1后看作9减。

四、巩固提高完成P54~55页“练一练”1~8题。

五、总结课堂小蝌蚪的成长。

(教材第53~55页)1.进一步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连续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进一步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连续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难点: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件、计数器。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不是每只蝌蚪都可以顺利地变成青蛙,在100只蝌蚪中,一般只有20只左右的蝌蚪才会变成青蛙。

大家请看下面的调查,说说你们知道了什么。

(出示课件:教材第53页情景图)生1:我知道了在西池塘有514只蝌蚪,只有126只变成了青蛙。

生2:我知道了在东池塘有412只蝌蚪,只有89只变成了青蛙。

师:大家看得很认真,收集到的信息也不少,而且说得很有条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学会看简单的统计表,为进一步探索新知奠定基础。

】师:东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该怎样计算呢?说说你的想法。

生1:东池塘原来有412只蝌蚪,有89只变成了青蛙,求没有变成青蛙的蝌蚪只数,用减法计算,列式为412-89。

算的时候可以用画图法,先用412减去80得332,再减去9,最后还剩323。

生2:也可以借助计数器算,先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412,然后从个位上减去9,不够减,从十位借1,这样十位上现在成了0;个位上的数相减得3,还有3个珠子;十位上0减8不够减,从百位上借1,这样百位上还剩3个珠子;十位上就是10减8得2。

所以结果是323。

生3:还可以用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后再减,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借1当10再减。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小蝌蚪的成长》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小蝌蚪的成长》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小蝌蚪的成长》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加”的概念,会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2.能够正确地读音认字、会书写数字、辨别数字大小及其分类。

3.能够理解数的数量变化与数的表达方式的变化之间的联系。

4.能够正确地使用数量词指数词。

5.能够掌握减法的概念和使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使用,阶段性评价。

2.教学难点:数的数量变化与数的表达方式的变化之间的联系,如何正确地使用数量词指数词。

三、教学过程及教案1. 导入(5分钟)教师准备一份小蝌蚪成长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从而引出今天学习的主题。

2. 提出问题(10分钟)教师将图片上的小蝌蚪数量逐渐增加,然后提问:1.有几个小蝌蚪?2.再来几个小蝌蚪,是不是变成十个了?引导学生思考增加和减少的概念,引入数学加减法。

3. 讲授数学知识点(20分钟)3.1 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教师通过小视频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让学生跟随视频做一些练习。

3.2 数的表达方式与数量变化教师通过举例的方式向学生讲解数的表达方式与数量变化的联系,例如把两只小狗和三只小狗组合起来,变成了五只小狗。

3.3 数量词指数词的使用教师通过数学书的案例向学生介绍数量词指数词的使用方法,并让学生演练。

4. 数学练习(20分钟)教师让学生自行练习,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的提问,并鼓励学生互相解答,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5. 练习检查(5分钟)教师通过抽取名字学生回答问题,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数学知识。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再次强调数学知识点,并进行简单概括,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利用形象的小蝌蚪图案和数学实践讲解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尤其在机构教育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兴趣点,尤其是在幼儿园和小学初中的数学教育中应该注重在生动有趣的方式与学生互动交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小蝌蚪的成长过程中所需的数学知识,如长度、重量、时间等基本概念,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珍惜自然资源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小蝌蚪的成长过程:通过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诞生和成长,培养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

2. 长度、重量、时间等基本概念的认知:让学生在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中,学习长度、重量、时间等基本概念,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蝌蚪的成长过程、长度、重量、时间等基本概念的认知、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小蝌蚪的成长过程,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蝌蚪成长过程的图片、视频、实物等。

2. 学具:直尺、天平、计时器、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学习长度、重量、时间等基本概念。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测量、记录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

4.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整理、分析收集到的数据,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

5. 总结提升:通过总结小蝌蚪的成长过程,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诞生和成长,培养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

六、板书设计1.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小蝌蚪的成长2. 内容:小蝌蚪的成长过程、长度、重量、时间等基本概念的认知、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七、作业设计1. 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记录长度、重量、时间等数据,并进行分析。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作为一名资深的教师,我对于二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有着丰富的经验。

下面是我根据“小蝌蚪的成长”这一课题,北师大版教材的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到教材第二章第四节“小蝌蚪的成长”。

主要内容包括小蝌蚪的生长过程,以及它们在不同阶段的外观特征。

通过观察和描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让学生们了解动物的生长变化,并能够用数学语言进行简单的描述。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及其外观特征。

2. 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小蝌蚪在不同阶段的数量变化。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及其外观特征。

难点: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小蝌蚪在不同阶段的数量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小蝌蚪的生长图片、数学表格。

学具:学生手册、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小蝌蚪的外观变化。

2. 讲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讲解小蝌蚪从孵化到成蛙的过程,以及它们在不同阶段的外观特征。

3. 数学活动:让学生根据小蝌蚪的生长过程,用数学语言描述小蝌蚪在不同阶段的数量变化。

例如,孵化后的第一天,小蝌蚪有10只;第二天,它们的数量增加到20只,等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每组选择一个阶段,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并展示给其他小组。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小蝌蚪的成长过程1. 孵化:10只2. 第一天的变化:20只3. 第二天的变化:30只4.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根据小蝌蚪的生长过程,用数学语言描述它们在不同阶段的数量变化。

答案:1. 小蝌蚪在孵化后的第一天有10只,第二天增加到20只,第三天增加到30只,等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们通过观察小蝌蚪的生长过程,用数学语言描述了它们在不同阶段的数量变化。

小蝌蚪的成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

小蝌蚪的成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

小蝌蚪的成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蝌蚪的成长,通过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生命成长的过程和规律。

教学内容包括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生命成长的规律、观察和描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等。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和生命成长的规律。

2. 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和生命成长的规律的理解。

2. 观察和描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的能力培养。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展示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和相关图片。

2. 学生准备观察记录表,用于记录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PPT展示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2. 新课导入:教师讲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和生命成长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3. 观察活动:学生分组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 分享交流:学生分组分享观察和记录的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 总结提升:教师通过PPT总结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和生命成长的规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

板书设计:1. 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受精卵→蝌蚪→长出后肢→长出前肢→变成小青蛙。

2. 生命成长的规律:生命成长的过程是有序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规律。

作业设计:1. 观察和描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2. 思考和总结生命成长的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描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生命成长的过程和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和描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生命成长的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其他生物的成长过程,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五章第五节《小蝌蚪的成长》。

本节课主要通过小蝌蚪的成长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以及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方法,能熟练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加减法运算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正确列出加减法算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小蝌蚪的成长图片。

学具:学生作业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利用PPT展示小蝌蚪的成长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让学生说出小蝌蚪成长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2. 讲解新知识讲解小蝌蚪成长过程中,如何通过加减法计算小蝌蚪的体重变化。

举例说明,如小蝌蚪初始体重为20克,吃了10克食物后,体重变为30克,让学生理解加减法运算。

3. 随堂练习例1. 小蝌蚪初始体重为20克,吃了5克食物后,体重变为25克。

请计算小蝌蚪吃了多少克食物。

例2. 小蝌蚪初始体重为30克,减去10克后,体重变为20克。

请计算小蝌蚪减去了多少克体重。

(2)请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小蝌蚪初始体重为20克,吃了若干克食物后,体重变为30克。

请学生列出加减法算式,计算小蝌蚪吃了多少克食物。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题目:小蝌蚪的成长板书内容:1. 小蝌蚪成长过程的图片2. 加减法运算方法3. 随堂练习题目及答案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本上的相关题目。

2. 请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加减法现象,如购物时计算总价,第二天称体重等,并将这些现象记录下来,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小蝌蚪的成长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以及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5.6小蝌蚪的成长(教案)-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5.6小蝌蚪的成长(教案)-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5.6 小蝌蚪的成长(教案)-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小蝌蚪的成长2.教学年级和班级: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3.授课时间:2023年3月15日4.教学时数:45分钟5.教学内容:小蝌蚪的成长6.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1. 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2. 培养观察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小蝌蚪的成长变化。

3.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5. 培养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观点和想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小蝌蚪的成长阶段:让学生了解小蝌蚪从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包括蝌蚪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成长阶段。

(2)数学知识:让学生掌握与小蝌蚪成长相关的数学知识,如数量、形状、大小、长度等。

(3)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小蝌蚪成长变化的能力,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2.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对小蝌蚪成长过程的理解和数学知识的掌握。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小蝌蚪的成长阶段:学生可能对小蝌蚪从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不熟悉,难以理解蝌蚪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成长阶段。

(2)数学知识:学生可能对与小蝌蚪成长相关的数学知识掌握不牢固,如数量、形状、大小、长度等。

(3)观察与思考:学生可能缺乏观察小蝌蚪成长变化的能力,难以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针对以上难点,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通过实物观察、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和相关的数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1. 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和相关数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 第五单元《5.5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设计 教案

二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 第五单元《5.5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设计 教案

小蝌蚪的成长教学目标1.借助数线和计数器进一步探索并掌握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多位数减法的计算道理,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把连续退位减法转化成不退位减法的过程,体验转化的思想。

3.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计算中的常见错误,养成认真、有条理的计算习惯。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会了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法(不进位、进一位、连续进位)、三位数减法(不退位、退一位)的计算方法。

重点难点掌握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导入】(一)协商约定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哪一课?生:小小图书馆。

(课件出示“小小图书馆”的电子教材)师:这一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生:学习了三位数的减法。

师: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三位数不退位的减法和退位的减法。

(演示课件)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呢?生:计算时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1。

(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师:你觉得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什么?生:三位数的减法。

师:带着前面学习的这些好的办法我们继续来学习三位数的减法,看看与上节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贴出课题“三位数的减法”)【意图: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回顾,与学生进行协商,引导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的目标。

】【讲授】(二)创设情境师:在看图找信息之前来猜个谜语,好吗?生:好!(课件出示谜语的谜面)师:谁来读一读谜面?指名学生读谜面。

师: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一种动物,你猜到了吗?是什么?生:蝌蚪!师:你们真聪明!谜底就是小蝌蚪。

(课件出示小蝌蚪)同学们,你们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吗?谁是小蝌蚪的妈妈呀?生:青蛙。

师:这个常识大家都知道,你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演示课件)小蝌蚪从卵长成蝌蚪,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到尾巴变短,变成青蛙,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这就是小蝌蚪的成长。

(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在小蝌蚪的成长中探索一些数学问题。

【意图:从学生喜爱的猜谜语的情境引入新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了解蝌蚪的生长过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小蝌蚪长成青蛙是很困难的,从而激起学生保护蝌蚪的热情。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作为一名资深的教师,我对于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下面是我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等方面进行的详细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5章第5节,主要介绍了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教材中通过插图和文字描述了小蝌蚪从出生到成蛙的变化过程,以及它们在不同成长阶段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征。

教材还提供了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如小蝌蚪的数量、大小比较等,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和练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增强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关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对数学问题的敏感度。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通过观察和比较,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难点则是如何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相结合,解决相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1. 小蝌蚪的成长插图和图片2. 小蝌蚪成长过程的视频或动画3. 数学问题练习题4. 学生分组合作所需的材料和工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小蝌蚪的成长插图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数学问题解决:根据教材中提供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和解答。

例如:小蝌蚪的数量是多少?它们的大小比较是怎样的?学生可以分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4. 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例如:模拟小蝌蚪的生长环境,观察和记录它们的变化;或者制作小蝌蚪的手工作品,展示它们的成长过程。

六、板书设计1. 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图示2. 数学问题的解答过程和答案3. 学生实践操作的展示和评价七、作业设计1. 描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包括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学设计-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学设计-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学设计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作为一名资深的教师,我对于二年级下册数学《小蝌蚪的成长》这一课题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五章第五节的《小蝌蚪的成长》。

这一章节主要围绕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观察和记录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让学生掌握顺序数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情境中。

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对于顺序数数的方法的掌握和应用,以及对于“先再然后”的顺序词的理解和运用。

而教学重点则是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向学生们展示小蝌蚪的生长图片,引导学生们观察和描述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

2. 讲解与示范:我会向学生们讲解顺序数数的方法,并示范如何正确地数出一周内小蝌蚪的生长变化。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学生们发放练习题纸,让他们运用顺序数数的方法,数出一周内小蝌蚪的生长变化。

4. 小组讨论:我会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运用“先再然后”的顺序词,描述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小蝌蚪的成长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先再然后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们运用顺序数数的方法,数出一周内小蝌蚪的生长变化,并运用“先再然后”的顺序词,描述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和记录小蝌蚪的生长变化,学生们掌握了顺序数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情境中。

同时,他们也能够理解和运用“先再然后”的顺序词。

然而,有些学生在数数时还是会出现错误,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可以让学生们进一步观察和研究小蝌蚪的其他生长过程,如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以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关于顺序数数的方法的讲解和示范,这是学生们掌握数数技巧的关键。

我会以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向学生们讲解顺序数数的方法,并示范如何正确地数出一周内小蝌蚪的生长变化。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小蝌蚪的成长》教案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小蝌蚪的成长》教案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小蝌蚪的成长》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知道“2”的倍数的数的末尾一定是0、2、4、6、8中的一个数字,明白加、减一些同样的数时,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便于计算。

2、能力目标: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手算能力和计算速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2”的倍数的数的末尾一定是0、2、4、6、8中的一个数字。

2、提高学生的加、减同样数的技能。

三、教学难点:1、认识“2”的倍数的数的末尾一定是0、2、4、6、8中的一个数字。

2、理解“加减同样数”的概念。

1、新课导入:(1)情境渲染先从平时到学校的路上说起,同学们看到路边的小草从春天到夏天,不断地长大,变得越来越高,变得越来越壮……(2)学生观察、思考老师拿出一段青蛙的故事,讲述蝌蚪的成长。

蝌蚪长大后变成了青蛙,你们知道它的生长规律和它的特点吗?2、概念讲解:(1)“2”的倍数的数的末尾一定是0、2、4、6、8中的一个数字。

放下一张数轴,让同学们帮忙把相应的数字挂在数轴上,从而帮助同学们理解什么是2的倍数。

(2)加减同样数的概念老师将同样的球摆在黑板上,让同学们数一遍,然后再数一遍同样球的个数,从而培养学生精细的观察力,同时搭配加、减的术语,让同学们步入正确的学习状态。

(1)加减练习放下一些数学题目,要求同学们认真完成,要求发挥细心、耐心的品质。

同时,老师不要在头脑中过度计算,而是以手工计算为主,以此提高学生的手算能力和计算速度。

(2)互相关注在时间的约束下,让同学们通过讨论和答案的交流,共同找到解答之道,也可以让学生们看到自己的成绩和差异,从而激发他们的参与性。

五、课后作业:(1)按照学习要求预习下一次课的内容,习题自我练习。

(2)利用整天的时间,观察自己周围的数字,尤其要留意数字的末尾是什么。

(3)家庭作业:将生活中的各种数字拍成照片,写成有关数字的小短文,提交给老师。

六、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小蝌蚪的成长》公开课教案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小蝌蚪的成长》公开课教案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小蝌蚪的成长》公开课教案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小蝌蚪成长过程中数量的变化,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基本运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及数量的变化。

2. 10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3. 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蝌蚪成长过程中数量的变化及10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

2. 教学难点:理解小蝌蚪成长过程中数量变化与100以内加减法运算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小蝌蚪成长过程的图片、计数器。

2. 学具:学生自备计数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数量的变化。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小蝌蚪成长过程中数量的变化。

(2)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计数器,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基本运算。

(3)教师讲解小蝌蚪成长过程中数量变化与100以内加减法运算之间的关系。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活动,用计数器计算小蝌蚪成长过程中的数量变化。

4. 巩固提高(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及数量的变化。

2. 10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3. 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身边的生物成长过程,记录数量的变化,并尝试用100以内加减法进行计算。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否适当,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点。

2. 学生反思: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哪些地方还需要加强。

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小蝌蚪的成长优秀教学案例

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小蝌蚪的成长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呈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讲述小蝌蚪的变化。
2.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小蝌蚪的成长过程,讲解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3.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如何运用加减法解决小蝌蚪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小蝌蚪第一天长了2厘米,第二天又长了3厘米,那么两天共长了多少厘米?
4.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创设富有生活气息和趣味性的教学情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小蝌蚪的世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同时,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小蝌蚪成长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在小组讨论中的收获,总结自己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强调注意事项,巩固学生的记忆。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作业,如:小蝌蚪成长过程中的数学问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果。
4.反思与评价,促进自我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发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实施差异化教学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这种反思与评价机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促进自我提高。
5.生活化作业,拓展学习空间
本案例的作业设计紧密联系生活,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观察身边的数学问题。这种生活化的作业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课堂所学,还拓展了他们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发现数学的奥妙,提高学习兴趣。

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第6课时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第6课时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2.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如小蝌蚪数量统计、排序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重点是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地体会到关爱小动物、尊重生命的重要性。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小蝌蚪的成长故事为主线,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每个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心得的数学日记,内容可以包括: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与收获、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小蝌蚪成长过程的感悟等,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作业要求:
1.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2.作业完成后,家长要进行检查,确保孩子独立完成。
3.教师批改作业后,学生要认真查看评语,及时改正错误,巩固知识。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数序,并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对小蝌蚪的成长过程进行排序。
a.教师提问:“小蝌蚪是按照什么顺序长大的呢?你们能根据它们的大小进行比较和排序吗?”
b.学生尝试对小蝌蚪的成长过程进行排序,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观察一张小蝌蚪成长过程的图片,讨论以下问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第6课时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0-10各数的认识,理解数序,会读写0-10各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蝌蚪的成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笔算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和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三位数退位减法的简便算法。

教法、学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们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吗?其实,由于各种原因,在100只小蝌蚪中,只有20只能变成青蛙。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关注小蝌蚪的成长,好吗?一起来学习《小蝌蚪的成长》一课。

(板书:小蝌蚪的成长)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课本图,你从情境图中,知道了哪些学信息?
2.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3.东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
(1)先独立思考,列出算式;(412-89)
(2)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获得计算结果;(412-89=323(只))(3)交流计算方法;(口算、数线、拨计数器、竖式等)
4.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5.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样的竖式跟我们之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或老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啊?
6.西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
(1)先独立列式,再在小组内交流。

(514-126=298(只))
(2)指名到黑板上计算完成题目。

7.他们做得对吗?和同伴说一说。

(1)指名说说这样做对吗?如果有错误,错在哪里?
(2)学生小组讨论,指名到黑板上写出正确答案。

8.小结:竖式计算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时,要注意什么?(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1,借位点点清楚,哪一位头上有一点要减1后再计算。


三、巩固应用
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

四、回顾整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提醒同学们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五、作业布置
完成p54页“试一试”共同解决“没吹好的还有多少个?”用竖式计算
513-46= 632-278=
526-68= 215-152=
【板书设计:】
小蝌蚪的成长
用竖式计算注意问题: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减起;
(3)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上加10再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