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论文

合集下载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的研究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的研究

( 上接第 1 9页 )
关 系 到试 验 段 的成 败 ; L S P M 采 用 高 粘 度 改性 沥青 , 混 合 料 生产 温 度 和 出厂 温 度 较 高 , 尤 其 是 混 合 料 出 厂 温 度 与 废弃 温 度 相 差不 大 , 较 难 控 制 。 在 昆 合 料 施 工 方 面, L S P M为骨架空隙型结 构 , 9 . 5 m m 以 上 粗 集 料 比 例在 7 0 %左 右 , 摊 铺 时 应 尤 其 注 意 减 少 混 合 料 的 离 析, 混合料 碾压应遵循“ 高频 、 低 幅、 紧跟 、 慢碾 ” 的 方 式, 以保 证 L S P M 的 骨架 结 构 。 ( 4 ) L S P M 为 透 水 性 混 参考文献 : [ 1 ] 王松根等. 大粒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 ( L S P M) 柔性基 层设计与施工指南[ M ] . 北京 : 人 民交通 出版社, 2 0 0 5 . [ 2 ] J T G F 4 0 — 2 0 4, 0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s ] ・ [ ] 王松根 , 房建果 等- 大碎石沥青混合 料柔性基层在路 面补强中的应用研 究[ J ] ・ 中国公路学报 , 2 0 4, 0 1 7 ( ) : 1 0 一
本 文 采 用 相 同级 配 、 沥 青 用 量 分 别 在 使 用 低 标 号
沥青 、 普 通 沥 青 有 无 高 模 量 添 加 剂 的 情 况 下 通 过 汉 堡、 动 态 模 量试 验 进 行对 比分 析 , 就 高温 稳 定 性 ( 抗 车 辙性能 ) 而言, 使 用低 标 号 基 质 沥青 效 果 是 最 好 的 , 但 掺加 适 量 的 高 模 量 添 加 剂 对 沥 青 混合 料 的 高 温 稳 定 性 也 有 显 著提 高 。 由于 沥青 混 合 料采 用 了相 同 的级 配 、 相 同 的沥 青 含量 , 汉堡 试 件 的 车辙 变 形 深 度 只 与 沥 青 有 关 。参 照

沥青路面的温度稳定性与改善措施

沥青路面的温度稳定性与改善措施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 , 是指沥青混合料在夏季高温( 通常为路 劳 的作 用 造成 的 。 31 反射裂缝 在我 国, .. 3 还存在第三种模式的裂缝 , 那就是 由于 表温度 6 ℃ ) 下 , O 条件 经荷载 车辆长期重复作用后 , 不产生车辙 、 推 水泥、 石灰 、 粉煤灰 稳定类的半刚性基层 的收缩中, 或者 已经开裂 了的 移、 波浪、 拥包 、 泛油等病害的性能。 半 刚性 基 层在 裂 缝 部位 的应 力集 中与沥 青 面 层 的低 温 收缩 、 载 作 用 荷 21 高 温 稳 定性 病 害 及 原 因 . 使温度 裂缝较多地产生。这些裂缝实际上是温缩裂 211 推 移 、 包 推 移 、 包 主 要 是 由 于 沥 青 混 合 料 路 面 在 水 产生的综合作用 , .. 拥 拥 平荷载作 用下抗剪强度 不足所 引起的。导致此类沥青混合料抗剪强 缝 和半 刚性 基层 收 缩裂 缝 的 反射 裂 缝 的反 射 性裂 缝 的综 合 裂缝 。 314 冻缩裂缝 冻缩裂缝主要是路基冻胀及收缩产生 的开裂 。 .. 度不足的内在原因主要有 : 混合料用油量过 大 , 细集料 或填 料过 多 , 沥青标号选择不合适 , 在沥青混合料铺筑之前表面平整度差 , 下层 这种裂缝在 路面 与路肩交界处最常见。 上 32 影响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 性的 因素 影响沥青 混合 料低温 - 间光滑接触 , 无层问黏结力等 , 实际的原因则是其 中一种或数种原 因 材 感时’ 老化性能 性、 的共同作用。 外界原因可能是夏季高温时问长、 其 交通量大、 车速慢 , 抗裂性的主要 因素有 : 料特性如沥青的感温性 、 等, 路面结构几何尺寸如面层 的厚度等 , 气温等环境因素如温差等。 特别是刹车较多的路段 , 易产生推移 、 拥包等。 33 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 的改善措施 混凝土 的低 温变形能 . 21 泛油 泛油 是指沥青 混合 料 内部 多余 的沥青在 车辆荷载 .. 2 作用下向沥青路面表面 迁移 的结果。泛油 的主要原 因是沥青用量过 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沥青材料的低温性质、沥青与矿 料的粘结强 度、 级配类型以及沥青混合料 的均匀性。 应从设计与施工两个 方面来 大 或压 实沥 青 混合 料 的残 留空 隙 率 太 小。 21 车辙 车辙 是路面行车道 轮迹带在车辆 反复荷载作 用下 进 行考 虑。 .. 3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研究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研究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研究摘要:高温稳定性一直以来都是沥青路面研究的重点,车辙问题在各等级公路中也是层出不穷。

本文从沥青路面车辙的形成入手,就材料、路面结构和外部因素三方面分析了车辙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一些解决沥青路面高温稳定性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沥青路面形成车辙高温稳定性Abstract: the high temperature stability has been the focus of research of asphalt pavement, the rut in the level of highway problem is endless. This article from the formation of the asphalt pavement of rut, materials, pavement structure and external factors in the analysis of three rut influence factor,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solving the asphalt pavement of high temperature stability method.Keywords: asphalt road surface wheel rut form high temperature stability1. 引言随着高速公路在我国的大规模修建,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我国高等级公路的路面结构中,绝大多数的路面都是沥青路面,许多路面在通车后不久就出现了泛油、坑槽、车辙、开裂等病害现象,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车辙病害。

车辙是指路面的结构层及土基在行车荷载作用下的补充压实,以及结构层材料的侧向位移产生的累积永久变形。

它不仅降低了路面的使用寿命,还严重影响着行车安全性,表现为沿行车轨迹产生纵向的带状凹槽,严重时车辙的两侧还会隆起变形,主要产生于高温时沥青路面各层的永久变形。

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及强度机理探讨

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及强度机理探讨

L I x —z h o n g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Y a n g q u a n R o a d Ma n a g e me n t S h a n x i Y a n g q u a n 0 4 5 0 0 0 C h i n a )
Ke y wo r ds :t me c h a n i c a l p r o p e ty: h r i g h —t e mp e r a t u r e p e fo r m a r n c e;s t r e n g t h me c h a n i s m ;s h e a r
辙, 而 失稳 型 车辙 是 目前 高速 公 路 上 最 主要 的车 辙 类
型。影响车辙产生 的主要 因素 : 沥青混合料 的抗剪 强度 、 沥青路面的受力状态 、 路 面结 构类 型、 行 车荷载 的大小 、 环境条件( 温度和湿度 ) 以及交通量和行车速 度。特别是高 温条件下沥青 路面 的受 力状态对 车辙
s t r e n g t h a n d s t a b i l i t y o f a s p h a l t mi x t u r e u n d e r h i g h t e mp e r a t u r e we r e a n a l y z e d t h r o u g h t h e t h e o r y o f i n t e r n a l
的产 生 有很 大 的影 响 。
1 沥青路面高温 力学特性
温度和加荷 时间是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混合 料性质 的主要影 响
不 同温度 和加荷 方式下 , 沥青? 昆 合料会 表现出 Th e d i s c us s i o n o n hi g h— — t e m pe r a t ur e 因素 ,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

中国公路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的区分率。

例如仅从动压力角度考虑,I一2比I一1大16.6%,I一3比I一2大6.o%;但由于累积永久变形量S0为I一2比I一1大10.6%,I一3比I一2小48.o%;则其动抗压强度DCS为I一2比I一1仅大6.7%,而I一3则比I~2大36.5%。

表明其结果受累积永久变形量s。

的影响较大。

图4不同级配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图5不同级配沥青混合料的动抗压强度此外,在计算动抗压强度的公式中关于动压力的算法问题,考虑到现行规范中仅取整个碾压过程最后15min的变形量来计算动稳定度,存在永久变形量大、动稳定度亦大的不合理情况,因此提出了式3来计算动压力,可充分反应碾压结束时的最大永久变形量对动稳定度的影响,如表3中DP的计算结果,比越大、则DP越小,与路面上车辙越大抗高温性能越差的实际情况相一致,同时也使动抗压强度DCS在评价路面的高温性能时兼顾了行车速度、累积变形量和最大永久变形量等因素,使这一高温陛能评价指标更趋合理性。

4结语(1)现行《公路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规定的动稳定度计算方法仅考虑了压实沥青混合料后15min的永久变形率,缺乏对全过程的累积变形量和最大永久变形量的考虑,使动稳定度指标在评价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2)依据公式(2)和公式(3)计算的动抗压强度DCS综合考虑了行车速率、累积变形量和最大永久变形量等因素,使这一高温性能评价指标与工程实际中车辙形成规律相一致,较之原指标更趋合理性。

(3)动抗压强度DCS指标的提出,有效避免了图1中高温性能差别明显而动稳定度基本一致的不合理情况,使之对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评价具有更好的区分率。

参考文献1.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2.交通部.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Ⅲ052--2000)[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3.沈金安.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4.郝培文等.不同沥青用量与级配组成对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的影响.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V01.18No.3(B).1998.07.199—2025.彭波,田见效,陈忠达.Superpave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长安大学学报,V01.23No.5.2003.09.21—236.E.R.Brown,StephenA.Cross.“AStudyofIn—PlaceRuttingofAsphaltPavements”,PreparedforPresentationattheAnnualMeetingoftheAssociationofAsphaltPavingTechnologists,NCATReportNo.1989—27.L.MienCooleyJr.,PrithviS.Kandhal,M.ShaneBuchanan,FrankFee,AmyEpps.“LoadedWheelTestersintheUnitedStates:StateofthePractice”.TransportationResearchE—CircularNo.E—C016.ReportNo.2000—7~∞一。

粉煤灰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试验论文

粉煤灰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试验论文

粉煤灰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试验研究摘要:论文研究了粉煤灰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能,分析了粉煤灰对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沥青混合料中加入粉煤灰可使高温抗车辙能力明显提高。

关键词:粉煤灰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随着交通量的不断增长,特别是重型车、超载车的增多和高压轮胎的使用以及交通流的渠化,使得沥青路面的车辙损坏日益严重。

因此,如何提高沥青路面的抗车辙变形能力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目前改善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的主要措施是降低沥青延度、采用低标号沥青和采用改性沥青等。

本文从沥青混合料的填料入手,通过在沥青混合料中加入粉煤灰来替代矿粉,提高沥青胶浆的粘度和劲度模量,减小在高温和重载条件下沥青混合料的变形,从而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变形能力。

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沥青混合料中用粉煤灰替代矿粉以后,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明显提高。

1 试验的原材料及性能1.1 沥青:选用伊朗产ah-90重交通沥青,技术指标如表1。

1.2 集料:粗集料采用破碎石灰岩碎石,细集料采用与沥青粘附性较好的石灰石石屑,填料采用磨细的石灰石矿粉,其物理技术指标如表2。

1.3 集料级配:为了看出粉煤灰对不同级配类型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建议的ac-20型和ac-16型级配,采用级配如表3和表4所示。

1.4 粉煤灰:本试验采用的两种粉煤灰。

一种是高钙粉煤灰,密度为2.235g/cm3。

另一种是低钙粉煤灰,密度为2.182g/cm3。

试验采用粉煤灰全部替代矿粉和一半替代矿粉的添加方式。

同时对两种粉煤灰和矿粉采用静水法进行了剥落度对比试验。

从表5可见,掺粉煤灰可以达到和石灰石矿粉相同的抗剥落效果,具有增加粘结力的作用。

2 粉煤灰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2.1 不同粉煤灰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见表6)2.2 粉煤灰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影响因素分析本次试验采用相同的油石比进行马歇尔的各项物理力学指标测试,其中ac-20型的油石比为4.0%、ac-16型混合料的油石比为4.2%。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分析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分析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分析作者:刘剑王子齐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7期摘要:通过对影响沥青路面高温稳定的材料因素、环境因素等进行分析,确定了在高温地区通过集料、矿粉、混合料类型、施工工艺等方法来提高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

为高温条件下沥青路面的设计、施工以及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字:沥青路面;材料原因;设计级配;路面结构中图分类号:U412.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引言:沥青路面因为高温引起的破坏有车辙、拥包、推挤、泛油、搓板等形式。

车辙是在高温条件下沥青路面受荷载作用,混合料发生竖向压密或混合料侧移产生的不能恢复的永久变形。

车辙的危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影响行车舒适性,二是对交通安全构成威胁。

影响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材料因素、环境因素等,要控制好车辙的发生,需要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抓住主要矛盾,使车辙得到控制[1~2]。

1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影响因素1.1 沥青性质沥青的物理性质对混合料抗车辙性能有影响。

在一定温度和加载速率下,沥青粘度越大,混合料的粘滞阻力也越大,抗剪切变形能力越强,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越好。

沥青粘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沥青的温度敏感性越低,则形成的沥青混合料相应具有更好的高温稳定性能,这种关系已被一些快速加载试验所证实。

1.2 气候因素气候对沥青路面高温稳定性的影响是通过沥青路面混合料力学性能来起作用的,由于沥青是一种感温性很强的材料,使得沥青混合料也成为温度敏感性材料,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沥青混合料路面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力学性质,较高的温度会使沥青混合料的劲度模量和抗剪能力降低,从而在车辆荷载作用下出现高温稳定性问题。

因此,针对高温多雨的山区高速公路,在修筑沥青路面时,一定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当地的实际经验来选择沥青以及进行结构和材料设计[3]。

1.3 荷载因素荷载的大小,重载和超载是沥青路面产生车辙和其它高温病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外的调查资料表明:在交通量组成中,重载占有较大比例的路段上,沥青路面的高温病害要比其它路段严重得多。

三种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试验研究

三种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试验研究
温 抗 剪 切 验 算 , 据 层 状 弹 性 理 论 , 不 利 剪 切 损 根 最
验 方法 本身 比较 简 单 , 验 结 果 直观 且 与 实际 沥 试
严 伟 华
( 山市 三水 区路 桥 建 设有 限公 司 佛 山 5 8 0 ) 佛 2 10


分析 总 结 了几 种 评 价 沥青 混 合 料 高 温 稳 定 性 能 的 试 验 方 法 , 比较 其 特 点 , 荐 车 辙 试 并 推
验 作 为评 价沥 青 混 合 料 高 温 稳 定 性 的试 验 方 法 。结 合 南 方 某 高 速 公 路 路 面 结 构 形 式 。 AC 1 、 对 一3
2 1 年 第 4期 00
严 伟 华 : 种 沥 青 混 合 料 高 温 稳 定 性 试验 研 究 三
复杂且 与路 面沥青 混合 料 的三 向受 力状态 相差甚
远, 大量 研究 表 明 , 马歇 尔试 验在 评价 路面 高温稳
地反 映沥青 混合 料 的抗永 久 变形能 力 。 ( )车辙 试验 ( 2 轮辙 试验 ) 。车 辙试验 方法 最 初是 由英 国道 路 研 究 所 ( R 开 发 的 , TR L) 由于 试
A -0和 AC 2 C2 - 5三种 级 配 沥 青 混 合 料进 行 了高 温车 辙 试 验 , 分 析 了 不 同 厚度 与 动 稳 定 度 及 永 久 并 变 形 的相 互 关 系 。
关键 词 沥 青 混合 料 高温 稳 定 性 动稳 定 度 永久 变形
目前 沥青路面 高温稳 定性评价 主要依 靠马歇 尔试验 , 大多数 国 家认 为 用 马歇 尔 方法 设计 的 但
1 3 级配 设计 . 结合南 方湿 热气 候 , 现 行 规范 级配 的基 础 在 上 , 出 了嵌 挤 密 实 型 的AC l 、 一 0 AC 2 提 — 3 AC 2 、 一 5

超大粒径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研究

超大粒径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研究


要: 为了研 究超 大粒径 沥青混合料( LM) SS 的高温稳 定性 , 在借鉴 大粒径 沥青混合料 ( S M) 究方法的 LA 研
基础上 , 确定 SS LM的级配 , 并以 SS B 改性 沥青作 为粘结材料 , 用车辙试验 的动稳 定度评价 SS 的 高温性 能, 利 LM 并
与普通密级配沥青混合料进行 比较 。结果表 明 : 大粒径 沥青混合料 的动 稳定度 比普通 密级 配沥青 混合料 的大 超
1 前言
表 1 9 ¥改性沥青的技术指标 B
大粒径沥青混合料 ( a e t eApa i s Lr o s lMx , gSn h t e
L A 是 指公 称最大 粒径 在 2 6 m S M) 5— 3 m之 间 的热 拌
热铺沥青} 合料 。而 现今工程 中常用 的大粒径 昆 沥青混合料公称最大粒径一般 为 2 . 3 . r 。 6 5— 7 5 m a 由于大粒径沥青混合料具有较高 的骨架稳定性 , 国 内也开展 了相关的研究。 在 研究 大 粒 径沥 青 混 合料 高 温稳 定 性方 面 , 袁 承栋等借鉴国外混合料设计方法 , 采用多级嵌挤理 论提出大粒径沥青混合料的级配 , 并通过车辙试验 比较不同级 配类型混合料 的高温性能 。陆 长兵 等借鉴国外混合料设计方法 , 通过 车辙试验评 价了 排水性大粒 径碎石 沥青 混合料 的高 温稳定 性 J 。
目前 , 国内对 密级 配 大粒 径 沥青 碎 石 混 合 料 已 经进
表2 粗集料技术指标
行 了较广泛的研究 , 但对开级配大粒径沥青碎石混 合料的研究处于铺筑试验段阶段 , 付其林等通过 车 辙 试 验 分 析 了开 级 配 大 粒 径 沥 青 碎 石 混 合 料 ( L M) O S 的高 温稳定 性及 其影 响 因 的超 大粒径 沥青 混

沥青混合料水-高温稳定性能研究

沥青混合料水-高温稳定性能研究
稳定性能更佳 。
【 关键词 】 多孔 沥青混合料 ; 汉堡浸水车辙 ; 水稳定性 ; 高温稳定性 ; 试验评价
O引 言 . 多孔沥 青混合 料 P r s sh lC nr e P C 是 一种拥 有相 互 o u A p a oce .A ) o t t 连通空隙的开级配沥青 混合料 , 有 良好 的透水 、 具 降噪效果 和优 异 的 抗滑能力[ ] 1. - 是多雨地区最适 用的路 面混合料类 型。为了保证降雨 的 2 快速下渗 ,A P C孔 隙结构丰富 , 空隙率在 2 % 0 左右 , 较之 于密级配沥青 混合 料 . 现出混合料 与水接触 的面积 大以及 内部 与水 接触的机会多 表
两个 主要特点 鉴于 P C的大孔隙结构及高温多雨 的应用环境 . 照普通密级 A 按 配沥青混合料 那样 .以高 温稳 定性或者水稳 定性这样单一 的指标来 评价其路用性 能是不全 面的 .因为这些 常规的沥青混合 料评价方 法 并不能反 映 P C在水一 A 高温综合作用下 的路用性 能。对于 P C 考 虑 A . 到多雨地 区高温稳定性 和水稳定性是 多孔沥青混合 料路用性能 的主 要影 响 因素 . 因此对 评价手 段提 出更 严格 的要 求 . 即采 用水一 高温 共 同作 用下的综合路用性能来评价 P C混合料 的性能更 为合 理和贴切 A 实际。 目前常规评价方法 中 , 高温稳定性 的评价 主要是通过车辙试验得 到的动稳定度指标来评价 : 混合料水稳定性 的评价方法较多有浸水马 歇尔试 验、 真空饱水 马歇 尔试验 、 冻融劈裂试验等 , 但都是单一的评价 试验 . 从水 、 没有 高温以及荷 载的共 同作用来综合评价混合料性能㈣ 。 为此 . 提出采用汉 堡浸水 车辙试 验对 P C在水一 A 高温及荷载综合作用 下的路用性能进行分析与评价。

粉煤灰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试验研究

粉煤灰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试验研究
使高温抗 车辙能 力明显提高。 关键词 : 粉煤灰 沥青混合料 高温稳定性
随着交通量 的不断增长, 特别是重型车 、 载车 的增多和高压 轮 超 胎 的使 用 以及 交 通 流 的 渠 化 , 得 沥青 路面 的车 辙 损 坏 日益严 重 。 使 因 此 , 何 提 高 沥 青路 面 的抗 车 辙 变 形 能 力是 值 得 研 究 的 课题 。 如 目前 改 善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的主要措施是 降低沥青延度 、采用低标号 沥 青和 采 用 改 性 沥 青 等 。 文从 沥 青 混合 料 的填 料 入 手 , 过 在 沥 青 混 本 通 合料中加入粉煤灰来替代矿粉, 提高沥青胶浆的粘度和劲度模量 , 减 小 在 高温 和 重 载 条 件 下 沥 青 混合 料 的变 形 ,从 而提 高 沥 青 混 合 料 的 抗 车辙 变形能力。 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 沥青混合料中用粉煤灰替代矿 粉 以后 , 合 料 的 高 温稳 定 性 明显 提 高 。 混 1试 验 的原 材 料 及 性 能 11 沥 青 : 用 伊 朗 产 A 9 . 选 H一 0重 交 通 沥 青 , 术 指 标如 表 1 技 。
1 集料 . . 2 粗集料采用破碎石灰 岩碎石 , 细集料采用与沥青粘 附 性较好 的石灰石石屑 , 填料采用磨 细的石灰 石矿粉 , 其物理技术指标
如表 2 。
集料型号
注 : 中 GA 表 示 添加 的 是 高 钙 粉 煤灰 。 C 表 示添 加 的 低 钙 粉 煤 灰 , 表 C DA
从 上 表 看 出 , AC 2 G 一 O型 沥 青 混合 料 较 普 通 的 的 A 一 0型 沥青 C 2 混合料 的密度增大 , 空隙率降低 , 沥青饱和度增大 , 矿料间隙率减少。 而D C 2 A 一 0型沥青混合料与 AC 2 一 0型沥青混合料相 比则有相 反的 趋 势 。 A 一 6和 D C一 6与 AC 1 G C 1 A 1 一 6型沥 青 混合 料 的 马歇 尔指 标相 比, 具有和 AC 2 一 0型粉煤灰沥青混合料相同的变化趋势。 加入两种粉 13 集 料 级 配 :为 了看 出粉 煤 灰 对 不 同级 配类 型 沥 青 混 合 料 性 . 煤灰 后 , A 一 O和 D C 2 G C 2 A 一 O型 沥 青 混合 料 的稳 定 度 和 流值 都 有所 能 的 影 响 ,试 验 采 用 沥 青 路 面 设 计 规 范 建 议 的 A 一 0型和 A 1 C2 C一 6 降低 。 A 一1 G C D 一 沥青 混 合料 的稳定 度都 得 到 提高 , 值 6和 AC 1 6型 流 型 级 配 , 用 级 配如 表 3和 表 4所 示 。 采 变化 不大。B C 1 A 一 6的密度、空隙率 、饱和度、矿料间隙率都介于 表3 A 2 C一 0型 混 合 集 料 级 配 G C 1 A 一 6和 D 一1 间。 而稳 定 度和 G C 1 和 D 一 6接近 , AC 6之 A 一6 AC 1 流值 介 于 两者 之 间。 ! 墨 盟 墨 : ! 规范级 睫 围 9 —0 8 9 2 8 0 7 6 5 6 4 23 — 45 1 — 33 7 0 107—26 —05— 22 —6 1~4 1~3 2 — 7 1  ̄ 8 4 3 粉煤 灰 沥 青 混 合 料 的 高温 稳 定 性 根据 我 国 的沥 青 路 面 的施 工 技 术 规 范 ,用 车 辙 试验 作 为检 测 沥 遮 堡 垦 § Z: § 里 ! : § § : : 坠 : 塑 墼 Z 表 4 AC 1 一 6型 混 合 集料 级 配 青 混 合 料 的高 温 稳 定 性 的 指标 和 方法 。 辙 试 验 方法 简 单 , 试 验 结 车 其 果 直 观 而且 与 实际 沥 青 路 面 的车 辙 相 关 性甚 好 。 为 了评 价 粉 煤灰 沥 旦 鱼 旦 旦 璺 2 鱼 璺 旦 Z 墨 青 混 合 料 的高 温 稳 定 性 ,本 次试 验 测 试 了不 同级 配 不 同粉 煤 灰 和 不 规范级 醚 围 109~ 6 9 08 4 6 0 4 33 ~ 67 1  ̄4 4 8 0 10 7— 26 —03 —2 2— 81—692  ̄ 5 1  ̄ D 0 8 同沥 青 的 混合 料 的动 稳 定 度 。 车辙 试 验 试 验 测 试 温 度 为 6 ℃ , 压 O 轮 试验采 用级配 10 9. 60 4 1 34 24 1 00 5 8 7 3 3 5 7 塑 为 O7 a lMp 。在沥青混合料 中加入两种粉煤灰 以后 , 动稳定度都得到 14 粉煤灰 : . 本试验 采用 的两种粉煤灰。一种是高钙粉煤灰 , 密 了不 同程度 的提高。B C 6的动稳定度 介于 G 一 6和 D C一 A 一1 AC 1 A 度 为 22 5 /m。另 一 种 是 低 钙 粉 煤 灰 , 度 为 21 2 /m。试验 采 .3 gc 。 密 .8 gc 。 1 6之间 ,主 要原 因是 低 钙 粉 煤灰 与 沥 青主 要发 生 物 理 吸 附 的 作用 , 用 粉 煤 灰 全 部 替 代矿 粉 和 一 半 替 代 矿 粉 的 添 加 方式 。 同时 对 两种 粉 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 所以具有和前面马歇尔指标相 同的变化规律 。 煤灰 和 矿粉 采 用 静水 法进 行 了 剥 落 度 对 比试 验 。 从 表 5可 见 , 粉 掺 4 粉 煤 灰 沥 青 混合 料 高 温 稳 定 性作 用机 理 研 究 煤灰 可 以达 到 和 石灰 石矿 粉 相 同 的抗 剥 落 效 果 ,具 有增 加 粘 结 力 的 沥青 混 合 料 的 高温 稳 定 性 主 要 源于 沥 青 结 合 料 的高 温 黏结 性 和 作用。 表 5 粉煤灰与石灰石矿粉对沥青的剥落度对 比 矿 料 的嵌 挤 作 用 ,但 是 仅 仅 依 靠 沥 青胶 结 作 用 仍 无法 承 受 车辆 荷 载 的水平推挤力和剪切力的作用 ,此时粗细集料和矿粉组成的矿料级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试验检测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试验检测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试验检测方法及其影响因素[摘要]本文介绍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方法,分析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车辙;动稳定度一、概述沥青混合料是一种典型的流变性材料,它的强度和变形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所以沥青混凝土路面在夏季高温时,在重交通荷载的重复作用下,由于交通的渠化,在轮迹带逐渐形成变形下凹、两侧鼓起的所谓“车辙”,这是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最常见的病害。

众多研究表明,动稳定度能较好地反映沥青路面在高温季节抵抗形成车辙的能力。

二、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检测方法检测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方法有很多,如:最常见马歇尔稳定度试验和三轴压缩试验。

由于三轴试验较为复杂,所以马歇尔稳定度被广泛采用,并且已成为国际通用的方法。

辽宁高速公路有着的多年经验,我省采用车辙动稳定度试验(以正式列入《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来评价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能力。

1、原理沥青混合料的车辙试验是试件在规定温度及荷载条件下,测定试验轮往返行走所形成的车辙变形速率,以每产生1mm变行的行走次数即用动稳定度表示。

2、试件成型车辙试件采用轮碾法制成,尺寸为300mm*300mm*50-100mm。

(厚度根据需要确定)。

也可以从路面切割得到需要尺寸的试件。

碾压轮为与钢筒式压路机相似的圆弧形碾压轮,轮宽300mm,压实线荷载为300N/cm,碾压行程为试件宽度即300mm,经碾压后的试件的密度应为马歇尔试验标准击实密度的100±1%。

3、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方法将试件连同试模一起,置于已达到试验温度60℃±1℃的恒温室中,保温不少于5h,也不得超过12h。

之后,将试件连同试模移置于车辙试验机的试验台上,试验轮在试件的中央部位,其行走方向必须与试件碾压方向或行车方向一致。

启动试验机,使试验轮往返行走,时间1h,记录仪自动记录变形曲线及时间温度。

DS={(t2-t1)*N/(d2-d1)}*C1*C2式中:DS--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次/mm)d1—对应于时间t1(一般为45min)的变形量(mm);d2—对应于时间t2(一般为60min)的变形量(mm);C1--试验机类型修正系数,曲柄连杆驱动加载轮往返运行走方式为1.0;C2--试件系数,试验室制备的宽300mm的试件为1.0;N—试验轮往返碾压速度,通常为42次/min。

浅谈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影响因素及简要分析

浅谈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影响因素及简要分析

浅谈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影响因素及简要分析公路和城市道路,绝大多数是沥青路面。

随着日益超载加载的运输型汽车的在公路上的不断涌进,有一些沥青路面在开通后不久就出现了车撤,裂陷,坑槽等不同程度的路面破坏,这不仅仅影响到行车的安全性,舒适性,还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研究抗车辙性能良好的沥青混合料是减小沥青路面车辙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促进现代公路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的有利途径。

标签: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影响因素;车辙试验沥青混合料是由典型粘弹性材料沥青胶结矿料及填料构成的路用材料,在高温及荷载作用下会产生流动变形,流动变形的不断累积就形成车辙,沥青混合料应具有良好的高温抗车辙性,以满足实际路用性能要求。

影响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的因素有很多,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方面。

在荷载、气候难以预测控制的情况下,通过合理的混合料设计,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性能是可行的办法。

1.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影响因素1.1 沥青性质沥青的物理性质对混合料抗车辙性能有影响。

在一定温度和加载速率下,沥青粘度越大,混合料的粘滞阻力也越大,抗剪切变形能力越强,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越好。

沥青粘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沥青的温度敏感性越低,则形成的沥青混合料相应具有更好的高温稳定性能,这种关系已被一些快速加载试验所证实。

1.2 气候因素气候对沥青路面高温稳定性的影响是通过沥青路面混合料力学性能来起作用的,由于沥青是一种感温性很强的材料,使得沥青混合料也成为温度敏感性材料,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沥青混合料路面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力学性质,较高的温度会使沥青混合料的劲度模量和抗剪能力降低,从而在车辆荷载作用下出现高温稳定性问题。

因此,针对高温多雨的山区高速公路,在修筑沥青路面时,一定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当地的实际经验来选择沥青以及进行结构和材料设计。

1.3 荷载因素荷载的大小,重载和超载是沥青路面产生车辙和其它高温病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外的调查资料表明:在交通量组成中,重载占有较大比例的路段上,沥青路面的高温病害要比其它路段严重得多。

橡胶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提高措施研究

橡胶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提高措施研究

橡胶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提高措施研究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高温下的橡胶沥青混合料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其高温稳定性已经成为影响应用效果的关键因素。

为了提高橡胶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科学家们研究了多种添加剂和技术处理方法,以期达到有效改善橡胶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能。

一般来说,橡胶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可以通过添加合适的添加剂来改善。

一些研究工作表明,添加适量的热延迟剂、矿物油或碳酸酯类添加剂可以显著提高橡胶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从而提高使用性能和耐久性。

此外,橡胶沥青混合料中的颗粒和夹杂物也会影响其高温稳定性,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的洗涤和筛选是改善橡胶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重要措施。

另外,改善橡胶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还可以通过改变其制备工艺来实现。

比如,在制备混合料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碳酸酯添加法,通过加入不同比例的碳酸酯来控制颗粒尺寸,从而达到提高橡胶沥青混合料的热稳定性。

此外,也可以尝试采用高温熔融处理技术,以促使橡胶沥青混合料中的大分子高分子分子改性,从而提高橡胶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变混合料的组成和制备工艺,以改善橡胶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

例如,采用多组分橡胶沥青混合料,通过添加不同的热延迟剂、矿物油或改性剂,可以调节混合料的分子量和分子构型,从而提高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变混合料的混炼温度、混炼时间和混合方法,达到改善橡胶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作用。

综上所述,改善橡胶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添加剂是改善橡胶沥青混合料的常用方法,也可以通过改变其制备工艺和组成成分来改善橡胶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

只有在系统研究和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的前提下,才能有效提高橡胶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从而推动橡胶沥青混合料在各种应用领域中的发展。

总之,橡胶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是影响其应用效果的关键因素,改善这一性能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添加热延迟剂和矿物油、改变混合料的组成和制备工艺等,以达到提高橡胶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能。

基于重复加载蠕变试验的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研究

基于重复加载蠕变试验的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研究

e d c r e e p t e s t s o f t h r e e d i f f e r e n t g r a d e d a s p h a l t mi x t u r e s , AC 一 1 3 , AC 一 1 6 a n d AC 一 2 0 ,a r e c o n d u c t e d
u n d e r t h r e e d i f f e r e n t t e mp e r a t u r e s , e x t r a c t i n g a v a r i e t y o f me c h a n i c a l p a r a me t e r s t o r e le f c t h i g h t e mp e r a —
Q I F e n g
( X i a n H i g h w a y I n s t i t u t e , X i a n 7 1 0 0 5 4 , C h i n a )
Abs t r ac t :I n o r d e r t o s t ud y t he v a r i a t i o n o f r u t t i n g wi t h t h e v a r i a t i o n o f t e mp e r a t u r e a n d s t r e s s , t h e r e p e a t —
Hi g h Te mp e r a t u r e S t a b i l i t y o f As p ha l t Mi x t u r e Ba s e d o n
Re pe a t e d Lo a d i ng Cr e e p Te s t
h a v e ma x di s c r i mi na t i o n o n t h r e e d i ie f r e n t mi x e s . Ke y wor ds :r o a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a s p h a l t mi x t ur e ;r e pe a t e d l o e d i n g c r e e p t e s t ;me c h a n i c a l p a r a me t e r ; t e m—

基于MMLS3的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研究

基于MMLS3的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研究

Ke r s / d l b l o d smua o ( ywo d :1 3mo e mo i la i lt r MM LS ) s h l mit r ;h g e e au esa i t e 3 ;a p at x u e ih t mp rt r tb l y i
高 等级 公路 沥青 路 面车 辙 变 形 的 产 生 , 不仅 影 响行 驶舒 适 性 , 而且 在雨 天极 易导致 水 上漂 滑 , 车 使 辆 的可 操作 性 和安全 性大 大 降低. 辙槽 内积 水后 , 在 行 车荷 载和 水 的共 同作用 下又 会产 生水 损坏 等 其他 损坏 , 缩短 沥青 路 面 的使 用 寿 命 _ ] 当前 的研 究 认 1. 。 为_, 4 沥青 路 面 车 辙 主 要 产 生 于 三 个 方 面 : 面 结 ] 路 构 的二 次 压 密 、 面 表 面 的 磨 耗 及 沥 青 混 合 料 的 路 塑 形 流 动 . 我 国 普 遍 使 用 的 半 刚 性 基 层 路 面 而 对 言, 车辙 主要 产 生 于 路 面 沥 青 混 合 料 的 二 次 压 密
第 1 4卷第 5 期
21 0 1年 1 O月



料学报 来自V o.1 N o 1 4, .5 Oc ., 011 t 2
J OURNAL OF B LDI ATERI S UI NG M AL
文 章 编 号 : 0 7 9 2 ( 0 1 0 — 6 40 1 0 — 6 9 2 1 ) 50 2 — 6
t rs u e ,AC 0 AC 6 AC 3 S 2 , I , 1 , MA1 , MA1 , n AC 0a 8 5 ,6 n 6℃ ,weesu i .Th 6 S 3 a dS 2 t4 , 4 0a d6 r tde d e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机理分析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机理分析

E 、 弹 性 模 量 ; : E 叩 、 : 性 系数 。 。 黏 B res 型 代 表 了材 料 在 荷 载 作 用 下 的 瞬 时 弹 性 变 形 、 ugr模 黏 性 流 动 变 形 和 延 迟 弹性 变 形 。 由 B re 模 型 , 青 混 合 料 的 蠕 ugr s 沥 变 劲度 模 量 可 以 由下 式 计 算 求 解 :
科 学 之 友
Fed f c ne m t r rn i c a u i oS青 混合 料 高 温 稳 定 性 机 理 分 析
别、 国杰
( 山西 省 交 通 建 设 工 程 监 理 总 公 司 , 山西 太原 00 0 ) 3 0 6
摘 要 : 文 章 对 沥 青 混 合 料 的 高 温 黏 弹 性 理 论 进 行 了梳 理 , 对 温度 、 载 以及 级 配 对 并 荷 沥青 混 合 料 高温 稳 定 性 的 影 响 进 行 了具 体 分析 。 选 用合 理 的级 配 , 少 细 集料 用量 , 高 减 提 粗 集料 含 量 ; 用颗 粒 形 状 好 、 地 坚硬 的 石 料 ; 格 限制 车 辆 超 载 可 以提 高 混合 料 的 高 使 质 严
5c ()

(一 ) 1e
() 2
TheApp ia i n f y n he rCo r l lc to o i g S a nt o Fl Func i n Bl c n Prntn a hi e to o k i i i gM c n
W u Ya o g rn
A src: IC rd co n ed aeh t a sr c x, u esl op nig Sa ,n e r t g rcs i odro m bta tTS Opou tnl eneso v e e luf e etnmbr, g r t (e1 a di t i i oes n re — i i th t ma r a t i o i n ) nh p nn p , ti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摘要:为了深入揭示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采用车辙试验研究了不同类型沥青混合料的车辙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改性沥青能够有效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能;随着压实度的降低,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能力逐渐降低;Sup-16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性能大于AC-16沥青混合料;随着公称粒径的增大,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能力随之提高。

关键字:路面工程;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车辙;动稳定度0引言车辙是指在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路面发生的不可恢复的永久变形;通常轮迹带的沥青混凝土面层在下凹的同时,两侧伴随着隆起,二者组合起来构成车辙。

车辙已成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一种主要病害,是导致沥青路面破坏的重要原因。

70年代末美国各州公路局曾作过调查统计,在被调查的44条主要公路中有13条公路的破坏是由车辙引起的,占调查总数的29.5%;日本的高速公路路面维修、罩面的原因,80%以上是由于车辙引起的。

由于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车辙主要发生在高温季节,所以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材料和结构稳定性研究中,车辙问题被认为是“高温稳定性”问题。

车辙的存在严重缩短了路面的使用寿命,降低了道路的服务质量,构成了道路运输的安全隐患。

因此,深入研究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对于指导材料组成设计和路面结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1~4]。

本文采用国产的车辙试验仪,研究了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性能与沥青种类、压实度、级配类型和最大公称粒径等因素的影响关系。

研究成果对于深入揭示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具指导要意义。

1试验方案1.1原材料集料:为石灰岩,其各项性能指标见表1~3。

沥青:采用KLMY90#基质沥青和SBSI-C改性沥青两种沥青,其各项性能指标见表4~5,各项指标均达到《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要求。

表1集料密度Tab.1 Density of aggregates表2粗集料基本性质Tab.2 Properties of coarse aggregate表3矿粉基本性质Tab.3 Properties of mineral powder表4KLMY-90#基质沥青基本性质Tab.4 Properties of KLMY-90# base asphalt表5SBSI-C改性沥青基本性质Tab.5 Properties of SBSI-C modified asphalt1.2混合料类型与力学性能选择AC-16、AC-20和Sup-16三种类型混合料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其矿料级配和马歇尔试验结果见表6和表7。

温拌沥青混合料高温及水稳定性能

温拌沥青混合料高温及水稳定性能

温拌沥青混合料高温及水稳定性能摘要:本文采用Evothem法,成型温拌沥青混合料试件AC-13C,同时进行马歇尔、车辙、冻融等室内试验,对其高温稳定性及抗水损害性能进行全面评价,结果表明温拌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及水稳定性等性能指标均差于热拌沥青混合料,但仍符合规范要求,从经济效果看,施工温度降低30℃,可以节省大量的能源及燃料。

关键词:Evothem法;温拌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通常将施工温度介于热拌和冷拌之间,但性能接近热拌沥青混合料之间的路面材料称为温拌沥青混合料。

现行的温拌沥青混合料制备方法有Aspha-Min法(沥青矿物法)、WAM-Foam法(又称泡沫法)、添加Sasobit等有机降粘剂的有机降粘法、表面活性技术的Evothem温拌法。

在上述几种温拌技术中,表面活性技术的Evothem法的效果最佳,降温效果最好,对于混合料设计、生产施工等环节的影响最弱,因此工程应用广泛。

本文采用Evothem法,成型沥青混合料试件AC-13C,进行马歇尔、车辙、冻融等室内试验,对其高温稳定性及抗水损害性能进行全面评价。

1 原材料温拌沥青采用茂名70号沥青,温拌剂用DAT温拌剂(美德维实维克出产),掺量为10%,热拌沥青混合料也采用茂名AH-70作为胶结料。

集料采用石灰石,矿粉则是由优质的石灰石磨成。

沥青及集料和矿粉都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的相关规定。

2 级配设计采用法的温拌沥青混合料(WMA)及普通热拌沥青混合料(HMA)均采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推荐的级配,矿粉用量为3%,见下表所示。

最佳油石比采用马歇尔试验法确定,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为4.7%、热拌沥青混合料的为4.3%,WMA拌合温度为130℃,而HMA的则为160℃。

3 性能试验3.1 马歇尔试验马歇尔试验是以测定稳定度、流值、马歇尔模数等指标,成型标准试件后,在规定温度及规定加载速率下,试件在马歇尔试验仪中出现的最大破坏值,流值反映的则是最大破坏荷载时的最大垂直变形值。

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分析

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分析

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分析0引言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是其主要性能之一,其中剪切破坏是高温状态下的主要破坏方式,我国当前相关技术规范是以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作为评价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指标,动稳定度从一定程度上以试验的角度表征了其抗车辙性能,并未从力学角度上予以阐述.我国对于沥青混合料高温变形规律研究的试验方法中尚无一种比较简单而又完善的试验方法,所以急需一种既可真实的而又有效模拟实际路面的应力和环境状态,且可得到相关力学参数的沥青混合料的高温变形试验方法。

因此,有必要对影响沥青混合料的抗剪切能力予以相关力学评价指标。

本文基于上述问题展开沥青混合料的抗剪强度研究,并对常见的沥青混合料类型进行高温性能的评价。

1沥青混合料抗剪强度的测试原理及方法依据库伦-摩尔定律设计沥青混合料的抗剪强度测试方法,沥青混合料材料颗粒之间的表面摩擦力、咬合力及粘结力是组成抗剪强度的主要部分,其中表面摩擦力及咬合力统一被称为内摩阻力,内摩阻力与剪切面上法向正应力成正比关系,材料颗粒之间的粘结力与法向正压力无关,是材料固有的性质。

即:c和是表征路面材料的抗剪性能的两个主要参数,可以利用室内试验来绘制抗剪强度包线来求得,这里所说的抗剪强度包线是表示材料受到不同应力作用从而达到极限状态时,滑动面上的法向应力与剪应力之间的关系。

抗剪强度包线是一条曲线,其在一定范围内能够近似的用直线来表示。

摩尔-库仑定律利用抗剪强度包线的上述性质,在合理的范围内简化为直线,从而求的抗剪强度参数。

图1 抗剪强度包线根据上述原理自行研发了沥青混合料抗剪强度试验仪,通过测试剪切进程中施加的最大瞬间荷载从而计算出抗剪强度,其计算公式如下所示:式中:F为水平剪力(N),为抗剪强度(MPa),S为试件的剪切面积(m2)在试验过程中,以不同的正压力下的抗剪强度的为基准,利用强度包线原理,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计算,即可算出内摩擦角,粘结力。

计算公式如下所示:2不同级配类型下的沥青混合料抗剪强度研究根据上述理论,现对不同级配的沥青混合料的抗剪强度展开试验研究,为了规避其他影响因素,这里统一采用最大公称粒径为16mm,采用SBS 改性沥青,集料、填料等均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研究摘要:高温稳定性一直以来都是沥青路面研究的重点,车辙问题在各等级公路中也是层出不穷。

本文从沥青路面车辙的形成入手,就材料、路面结构和外部因素三方面分析了车辙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一些解决沥青路面高温稳定性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沥青路面形成车辙高温稳定性abstract: the high temperature stability has been the focus of research of asphalt pavement, the rut in the level of highway problem is endless. this article from the formation of the asphalt pavement of rut, materials, pavement structure and external factors in the analysis of three rut influence factor,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solving the asphalt pavement of high temperature stability method.keywords: asphalt road surface wheel rut form high temperature stability中图分类号:u416.2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引言随着高速公路在我国的大规模修建,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我国高等级公路的路面结构中,绝大多数的路面都是沥青路面,许多路面在通车后不久就出现了泛油、坑槽、车辙、开裂等病害现象,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车辙病害。

车辙是指路面的结构层及土基在行车荷载作用下的补充压实,以及结构层材料的侧向位移产生的累积永久变形。

它不仅降低了路面的使用寿命,还严重影响着行车安全性,表现为沿行车轨迹产生纵向的带状凹槽,严重时车辙的两侧还会隆起变形,主要产生于高温时沥青路面各层的永久变形。

永久变形主要是由于各结构层厚度的减少,车辙深度的91%发生在路面本身,其中32%发生在面层、14%发生在基层、45%发生在底基层;9%由路基沉陷引起【1】。

然而,目前我国的高等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广泛采用半刚性基层,使得基层、路基产生的永久变形量占车辙总量的比例越来越少。

大量的观测调查及理论计算表明,半刚性基层地基高等级沥青路面面层产生的永久变形量占车辙总量的90%以上,因此沥青面层的永久变形已成为车辙研究的重点。

2. 车辙形成分析2.1 分类沥青路面在缓慢移动或重交通作用下会产生变形并留下永久性的微变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微变形会积累并产生车辙现象。

车辙不仅随交通荷载的增大而增加,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车辙常常由于交通荷载的作用,材料的侧向移动而引起。

在荷载区域附近的路面上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车辙。

根据成因,车辙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2】:2.2 形成过程及原因纵观车辙形成过程,可以简单地分为三个阶段【3】:图1沥青路面在行车反复作用下的车辙发展(1)开始阶段的压密过程沥青混合料在被碾压成型前是由骨料、沥青及空气组成的松散混合物,经碾压后高温下处于半流态的沥青及由沥青与矿粉组成的胶浆被挤进矿料间隙中,同时骨料被强力排列成具有一定骨架的结构。

碾压完毕交付使用后,当汽车荷载作用时,此密实过程还会有进一步发展。

(2)沥青混合料的流动高温下的沥青混合料处于以粘性为主的半固体,在轮胎荷载作用下,沥青及沥青胶浆便产生流动,从而使混合料的网络骨架结构失稳。

这部分半固态物质除部分填充混合料空隙外,还将随沥青混合料自由流动,从而使路面受载处被压缩而变形。

(3)矿质骨料的重新排列及矿质骨料的破坏高温下处于半固态的沥青混合料,由于沥青及胶浆在荷载作用下首先流动,混合料中粗、细骨料组成的骨架逐渐成为荷载主要承担者,再加上沥青润滑作用,硬度较大的矿料颗粒在荷载直接作用下会沿矿料间接触面滑动,促使沥青及胶浆向其富集区流动,以致流向混合料自由面,特别当骨料间沥青及胶浆过多时,这一过程会更加明显。

此外,车辙的形成跟沥青路面结构的受力情况也有很大的关系:(a)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压应力分布情况(b)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剪应力分布情况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引起沥青混凝土永久变形的主要原因是剪切变形。

所以研究沥青混合料的稳定性主要是研究沥青混合料在高温下抵抗流动变形的能力。

沥青混凝土路面出现车辙和变形的原因很多,因为沥青混合料不稳定,行车对基层压实成型后的沥青混合料进一步压实,轮迹对路面的过分磨耗,以及在载重车车道、公共汽车站和交叉口的超载作用,高温作用等,沥青混凝土路面均会出现车辙和变形。

下面对影响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的因素进行探讨。

3. 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影响因素3.1 材料纵观我国现行沥青路面设计,主要依据指标是沥青混合料的强度,这取决于沥青混合料的粘结力和内摩擦角;粘结力又取决于沥青材料的性质和稠度、沥青矿料比和沥青与矿料的相互作用,受沥青混合料所用骨料如碎石大小、形状、级配和矿料数量的制约,增加内摩擦角和矿料等颗粒间的嵌挤作用可以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抗剪稳定性【4】。

3.1.1 沥青的种类和用量沥青的种类和用量直接影响着混合料的综合性能。

沥青种类不同,混合料的性能不同。

粘度高、针入度小、软化点高、含蜡量低以及经过改性的沥青相对抵抗永久变形能力明显优于普通沥青。

沥青用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混合料中矿粉的骨架、嵌挤作用,对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沥青用量过大时,游离沥青较多,便削弱了矿粉之间对高温稳定性起决定作用的嵌挤力,从而使沥青混合料易于产生流动变形而形成车辙;相反,沥青用量过低,混合料坚硬松散难以压实,同样也影响着路面的抗车辙能力。

3.1.2 矿料的影响矿料的表面纹理、形状、扁平颗粒含量、与沥青粘附性等都是影响混合料高温性能的因素。

表面粗糙、形状接近立方体、扁平颗粒含量低的矿料颗粒易于形成嵌挤结构,采用这类矿料有利于沥青混合料车辙性能的提高。

此外,采用坚硬干燥洁净的碎石,硬度大、棱角尖锐的砂和高质量的矿粉对抵抗永久变形十分有利。

例如,用石灰岩或冶金矿渣制成的矿粉掺拌的沥青混合料具有较高的高温稳定性能。

另外,矿料级配对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性能影响也是极大的,单纯地增大矿料粒径并不能提高路面的抗车辙能力。

相反,良好的级配和最大密实度,却能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

这是因为良好的级配可以使矿料之间形成良好的骨架,再加之最大密实度,使得矿料之间的嵌挤力增加,这急剧地提高了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能力。

3.2路面结构沥青路面结构层次的合理选择和安排,是整个路面结构是否能在设计使用年限内承受行车荷载和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同时又能发挥各结构层的最大效能,使整个路面结构经济合理的关键。

路面结构层通常是用密集配、嵌挤以及形成板体等方式构成的,影响结构层的因素,除材料选择、施工工艺之外,路面结构组合也是十分重要的。

沥青路面结构组合(包括路面类型和路面厚度)与车辙有着重要的关系,同样的材料在不同的路面结构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也不尽相同。

选择什么类型的路面结构,路面各结构层之间组合的合理性,对路面高温稳定性是由很大影响的。

沥青路面相邻结构层材料的模量比对路面的应力分布有显著影响,即对高温稳定性有显著影响。

根据分析和经验,基层和面层的模量比应小于0.3,土基与基层或底基层的模量比宜小于0.08 0.40【5】。

沥青面层厚度与公路等级、交通量及组成、沥青品种和质量有关,应综合考虑后确定。

基层、底基层厚度应根据交通量大小、材料力学性能和扩散应力的效果,发挥压实机具的功能以及有利于施工等因素选择各结构层的厚度。

3.3外部因素沥青混合料是一种粘弹性材料,其物理力学性能受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很大,例如环境温度、外部荷载。

若在公路设计和试验中不能根据所修建路段的环境条件采取适当有效的措施,势必会给日后道路病害埋下伏笔。

我国路面设计的标准车轮荷载规定是,但是道路开放过程中超载现象往往非常严重。

随着荷载的增加,车辙现象越来越严重。

所以,道路在运营过程中一定要严格空竹车辆的超载,并依据可能出现的超载情况适当的提高设计要求。

我国室内车辙试验温度通常采用,然我国各个地方的温度不尽相同,这势必会导致动稳定度的不同。

随着温度的增加,沥青粘度变小,抵抗蠕变的能力下降,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动稳定度便会下降,车辙变形会增加,沥青路面在高温下工作,很容易出现车辙。

因此,在室内试验时就应当充分模拟实际情况,并适当的提高试验温度、延长试件保温时间等。

因此,在公路建设前要充分考虑一切可能的不利因素,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降低或者避免车辙的出现。

同时,室内试验要模拟路面施工的外部环境,使试验数据尽可能准确地说明实际沥青混合料的情况。

4. 减轻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措施综合以上分析,针对影响沥青混合料的因素在材料选择、路面结构设计和施工时遇到的外部因素等建议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根据道路所处地域,选用合适的沥青。

所选沥青应是粘度较高、针入度较小、软化点较高、含蜡量较低的一种,并严格控制沥青用量。

(2)选用合适粒径的矿质集料,以及最佳级配。

(3)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沥青混合料类型,避免产生沥青混合料高温流动变形。

(4)必要时可添加一些外掺剂,例如粒化聚合物、橡胶等,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能力。

还有土工格栅加筋技术,也是改善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行之有效的方法。

(5)保证材料配合比有良好的孔隙率,不能低于规范值,根据沥青混合料类型参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6)保持好各结构层材料的模量比。

(7)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各个工序质量,控制好路面的压实度,避免发生再压实型车辙。

加强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防止发生结构型车辙。

(8)合理渠化交通,限制大型超载车辆的通行,对已产生的路面车辙等问题应及早进行养护和维修,避免破坏的扩大。

5. 结论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沥青路面车辙问题的探讨,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但是车辙是沥青路面特有的一种损坏现象,要完全控制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完善的技术措施,尽可能地减少车辙的出现,从而提高道路的使用品质,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1]邓学钧,黄晓明.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5 36-37[2]沈金安.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5[3]黄晓明,吴少鹏,赵永利.沥青与沥青混合料[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9[4]马德举. 沥青路面车辙因素分析及减轻车辙的措施[j]. 城市道路与防洪,1999.9.第3期[5]邓学钧 .路基路面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