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奥斯特《月宫》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观解读

合集下载

保罗奥斯特《月宫》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观解读

保罗奥斯特《月宫》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观解读

保罗奥斯特《月宫》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观解读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浅析《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性格2 通过政治和日常生活看邪恶的慈禧太后3 从英汉“狗”的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4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看商标名称的英译5 《那个读伏尔泰的人》英译汉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6 Sino-US Cultural Differences——Through Comparison Between APPLE and OPPO7 商务英语广告中比喻的翻译8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目的论的角度谈广告翻译9 《红字》中霍桑的女性观10 论中西方交际方式的差异11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805 990 74 912 从语言的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儿童形象13 英汉颜色词翻译14 我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美国梦15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6 合作学习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7 从商业性角度论电影名称的翻译18 从日常交际礼貌用语失误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9 从福柯的后人道主义视角看赫尔米娜之死——解读赫尔曼黑塞作品《荒原狼》20 顺应论视角中电影字幕汉英翻译研究——以李安电影作品字幕翻译为例21 课本剧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22 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策略23 浅析信息时代的汉语新词语英译策略24 埃兹拉•庞德和意象主义25 论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26 英语非作格动词语义特征和句法属性研究27 《夜访吸血鬼》中的模糊性别观28 功能对等视角下记者招待会古诗词翻译策略研究29 析乔治艾略特在《织工马南》中的语言特色30 浅析Gossip Girl中禁忌语的一般功能31 Cultural Input and Syllabus in English Teaching32 浅析俚语在美国亚文化群中的使用及其成因33 析《道林格雷》中王尔德用来揭示生活与艺术冲突的方法34 萨拉的性格魅力35 金融英语词汇特点及其翻译策略36 试析《啊,拓荒者》中的生态伦理观37 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38 凯特肖邦小说《觉醒》中的超验主义思想分析39 从制度文明起源的角度浅谈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40 从电影《暮光之城》浅析吸血鬼文化的改变41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42 字幕翻译和译制片翻译策略和接受度比较——以《唐顿庄园》为例43 从目的论角度研究法国香水网络广告语的汉译本的语言特征44 论学生角色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转换45 托马斯哈代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对比研究——以苔丝和顾曼桢为例46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47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浅析网络书店的营销策略—以当当网为例48 英语教学中非言语交流与跨文化交际中能力的培养49 试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悲剧之源50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语翻译51 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中的男性探究52 《名利场》中女性命运对比53 浅议我国民营企业薪酬管理54 论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55 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比较研究《德伯家的苔丝》的两个中文译本56 政治演说中名词性隐喻的认知研究57 词汇衔接手段在新闻英语中的应用58 影响英语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因素分析及其对策59 浅谈英语俚语60 李白《静夜思》六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6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62 从餐桌礼仪看中美饮食文化差异63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64 试论英汉日常礼貌表达的异同65 Lost Generation Writers and Chinese After-s Writers66 从校园暴力看美国枪支文化67 勃朗特两姐妹创作风格差异探究68 目的论指导下的导游词英译策略研究69 中英数字词语文化内涵对比研究70 The Alternation of Language: A Study of Microblogging Vocabulary71 海明威的女性主义思想72 简单原则:《瓦尔登湖》的主题分析73 英语新闻的用词和翻译74 对于高中生英语学习感知风格的调查研究75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76 从跨文化角度对品牌名称的研究——以化妆品品牌为例77 《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爱78 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79 从现代主义角度分析《月亮和六便士》80 浅析《愤怒的葡萄》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81 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82 《蝴蝶梦》中的女性成长主题研究83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84 汉语茶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研究——以《茶经》和《续茶经》为例85 《一件小事》三种英译本对比研究86 场独立和场依存对不同主题阅读材料的影响研究87 浅谈我国服装行业的网络营销88 浅析《理智与情感》中简奥斯汀的婚姻观89 浅析中美商务沟通中的恭维语90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原型解析91 功能对等理论透视下的影视片名翻译92 汉英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93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94 《一位女士的画像》伊莎贝尔婚姻悲剧的原因分析95 《简爱》中女主人公的人生观分析96 On the Anti-traditional Factors of Feminism Translation97 论《一个小时的故事》中马拉德夫人女性意识的觉醒98 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的翻译策略99 从社会生物学角度分析《雾都孤儿》中人物性格100 《美国悲剧》中的对比手法运用研究101 合作原则视角下《飘》中的人物性格探析102 中美个人理财规划的对比分析103 狄金森、席慕蓉爱情诗中隐喻现象对比研究104 杰克伦敦对马丁伊登悲剧的影响105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106 词块体系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107 《那个读伏尔泰的人》英译汉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108 二战后美国摇滚乐的发展及影响109 Exploration of Improper Criticism in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110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性格分析111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冲突112 The Study of Humor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113 浅析合作学习在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中的应用114 论中文电视栏目名称的英语翻译115 目的论指导下《页岩》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现象116 追求“美与真”: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玫瑰意象研究117 认知语境对文学文本翻译策略的影响118 《织工马南》中马南的性格119 论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卢布林的魔术师》中主人公雅夏犹太身份的探寻120 论影视字幕翻译的特点及应注意的方面——以美剧绝望主妇为题材121 菲茨杰拉德《返老还童》中的美国梦幻灭122 从《奥兰多》看伍尔夫的双性同体123 汉语中叠词的英译策略124 从迪斯尼动画《木兰》看中美文化差异125 《圣经》对英语习语的影响126 英语课堂中的非传统学习策略127 从等效理论视角看汉英外宣翻译128 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新闻英语中委婉语的翻译129 英汉“悲”、“喜”情感隐喻的认知比较研究130 从电影《国王的演讲》看平民情结131 希腊神话对英语语言的影响13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33 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连接词使用情况研究134 茶对英国文化的影响135 英汉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异同分析136 法国大革命对《西风颂》创作的影响137 浅论英文原声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38 Which Woman is More Popular in Modern Society: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ss and Jane139 在文化教学中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140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41 英汉饮食习语对比研究142 中英日委婉语语言特征143 从Hofstede的文化维度角度解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144 商务信函中的介词用法145 《紫色》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解读146 中西方婚俗文化及差异147 《游泳者》中的艺术特色148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红楼梦》颜色词的英译149 英汉语复合词结构特征比较探析150 论不同语境下广告语中双关语的翻译原则151 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152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婚姻观153 从《嘉莉妹妹》看本性与理性的斗争154 从目的论看广告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发挥155 《小妇人》的女性意识解读156 论《红字》的模糊性157 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师提问策略对学生口语输出的影响158 Cultural Mediation in Interpreting—An Obser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159 自然主义在《海狼》中的表现160 论《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萨拉的女性主义的显现161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162 浅析简•爱的反抗性格及其形成过程163 新闻英语标题的特点和翻译16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65 《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和《飘》中斯嘉丽的性格对比166 中美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分析167 从《瓦尔登湖》看“天人合一”与梭罗超验思想168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主要作品169 善,还是恶――《我弥留之际》中安斯性格分析170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171 在幻想中回归童年──评析《爱丽丝漫游奇境记》172 英文姓名的起源和文化内涵173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Cosmetic Instruc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174 英语前缀和后缀在初中单词教学中的应用175 The Effect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on Creativity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176 Where Should Gone With the Wind Go?——Study on The Disputes Among Critics of Gone With the Wind177 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178 《嘉莉妹妹》中嘉莉的女性主义形象分析179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对比180 试析《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美国梦181 顺句驱动原则下英汉同声传译中英语非动词转换为汉语动词的研究182 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奈——对《夜访吸血鬼》中路易斯的研究183 论《牧师的黑面纱》中的宗教讽刺184 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网络聊天室会话的含义185 从动态对等角度论英语俚语的翻译186 电影《狮子王》中象征手法的运用187 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特点解读188 以颜色词为主题的英汉习语比较189 从《男孩们女孩们》看身份问题对艾丽斯•门罗文学创作的影响190 Vocabulary Teaching Based on Pragmatic Approach191 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的《莎乐美》中的女性意识192 英文商务索赔信的人际意义功能分析193 英汉称谓语对比及翻译194 《马丁•伊登》中马丁•伊登美国梦的分析195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青年文化196 分析西方末世论在美国电影中的体现197 读者与作者的断裂——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的女权主义解读198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99 浅析《警察与赞美诗》中欧•亨利的写作风格用心整理的精品word文档,下载即可编辑!!200 法庭口译员角色研究精心整理,用心做精品11。

《消费社会》读书笔记

《消费社会》读书笔记

《消费社会》读书笔记把所有经济上的满足都给予他,让他除了睡觉、吃蛋糕和为延长世界历史而忧虑之外,无所事事,把地球上的所有财富都用来满足他,让他沐浴在幸福之中,直至头发根:这个幸福表面的小水泡会像水面上的一样破裂掉。

——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屋手记》《消费社会》读书笔记进入20世纪,伴随着现代工业大步发展,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时代(消费社会),人们开始追求消费,环境遭到破坏,资源几度紧张。

然而进入消费社会后,人类的麻烦远不止这些,政治的非政治化、文化生产结构的改变已经深深地影响着当代社会人类社会层面和个人精神层面原有的理念与观念。

当代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符号学研究的核心代表人物让·鲍德里亚在其著作《消费社会》第三章中,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分12个小节,详细全面地展开了对消费社会产生的大众文化的揭露和批判。

由于该章节中,涉及到相关概念及作者自己的定义较多,故现将各小节结构笔记整理如下:1.新潮——或过时事物的复兴⑴消费的历史性和结构性定义:即在否认事物和现实的基础上对符号进行颂扬。

⑵人们参与了对某些结构的历史性分解活动,即在消费符号下以某种方式同时庆祝着真实自我之消失和漫画般自我之复活。

2.文化再循环⑴再循环:它为每个不想被淘汰、被疏远、被取消资格的人,提供了使他的指示、学识,总之他在就业市场上“可利用的材料”“重见天日”的必要条件。

①时尚再循环:a.使人们成为消费社会真正的成员b.但这并不意味着持续的进步:时尚是任意的、变幻的、循环的而且对个体内在品质毫无裨益。

c.它又具有某种深刻约束的特性,而其必然后果便是个体在社会上获得成功或者遭到淘汰。

②知识再循环:a.在科学的掩饰下进行的b. 暗含着和时尚一样高速、强制而任意的转型过程c.若对经验和人们玩起“指导性废弃?”游戏,我们所要接触的就不是一个科学积累的理性过程,而是一个非理性且孤立于其他一切过程的消费的社会过程。

(何谓“指导性废弃”?)③医学再循环:对身体的重新发现a.之于男人:保健b.之于女人:注意饮食和美容c.之于大家:意味着度假……这些再循环都是模拟范例,一种被用于流通的自然符号的消费,一种再循环了的自然没有那种独特的、象征着与文化对立的本原存在⑵文化观念①\u0001 传统的文化:a.继承下来的著作、思想、传统等遗产b.考证和理论思考的持续方面——考证的超验性和符号的功能。

关于月亮的读书笔记

关于月亮的读书笔记

以下是一些关于月亮的读书笔记:《月宫》作者:[法] 保罗·穆杭内容简介:本书是法国作家保罗·穆杭的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在月宫的冒险和成长。

月亮的形象:在这部小说中,月亮是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充满了奇幻和冒险。

月宫被描绘成一个由水晶和宝石构成的仙境,有着奇异的生物和神奇的力量。

读后感:这部小说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奇幻的情节吸引了读者。

通过主人公在月宫中的冒险,读者可以感受到奇幻世界的魅力。

《月亮与六便士》作者:[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内容简介:作品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画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

月亮的形象:在这部小说中,月亮象征着艺术和理想。

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为了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放弃了舒适的生活和家庭,奔赴到遥远的塔希提岛,去追寻他心中的月亮。

读后感:这部小说深入探讨了艺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通过思特里克兰德对月亮的追求,读者可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追月》作者:[美] 萨拉·德森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关于月亮、女性和神话的作品,讲述了人类对月亮的探索和想象。

月亮的形象:在这部作品中,月亮被描绘成一个神秘而神圣的存在,它代表着女性的力量和智慧。

读后感:这部作品通过对月亮的探索,探讨了人类与自然、女性与权力等重要话题,引发了读者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深入思考。

这些作品以不同的方式描绘了月亮的形象,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月亮在文学、艺术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这些作品也可以启发我们思考自己与月亮、自然和宇宙的关系。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绪论——《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一讲一、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一)什么是政治三种政治观的演进◇西方政治观◇中国政治观◇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当前学术界的观点关系说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

过程说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活动说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所进行的夺取、组织、巩固并运用国家政权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全部活动。

制度说处理社会公共生活和公共事物中关于权力与服从关系的一般原则、制度和策略。

现象说一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为实现其利益和目标,运用特殊公共权力,根据一定的原则、整合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使社会纳入一定的秩序,并得到稳定和发展的社会现象。

总和说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政治的要素◆政治的原动力是利益◆政治的核心是公共权力◆政治作用在于整合社会、协调矛盾◆政治目的在于社会的稳定、有序和发展政治的界定基于一定的利益,社会共同体及其成员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社会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二)什么是政治思想界定人类对于政治现象的认识、对于政治问题的主张和观点特征以国家为核心主题关于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管理国家的观点主张和理论体系政治思想不断变化(政治本身、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者观念)如何理解认识国家对国家的一般看法,如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前途等,属于对历史和现实中国家的理性思考和解释组织国家依据什么原则组织国家以及把国家组织成什么样子?(1)Power和Right在社会各集团间的分配(2)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管理国家如何有效地运用权力以实现政治目标,是统治手段和方法、“治国之道”(三)什么是政治思想史政治思想史人类对政治现象的认识和政治价值观念的发展史。

消费世界的“奢侈”之观.doc

消费世界的“奢侈”之观.doc

消费社会的“奢侈”之观-任何时代为奢侈正名都会激起一片哗然:显然,在任何时代,奢侈总是与道德上的不光彩如影随形,即便奢侈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某些技术革新、某些生产进步,但奢侈对道德规范的突破常常冲击了人类的伦理底线,就像伯纳德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那样遭到同时代的一片骂名。

尽管如此,十八世纪那位伟大的哲学家大卫休谟还是写下了为奢侈正名的文章,这粗戾之音吹响了消费社会的号角,让那物质匮乏的时代充满了创造的活力;一种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在休谟那里业已成形。

两百多年以后,消费社会已千疮百孔,奢侈之物成为符号、标签,贴在各种社会秩序之上,让这物质丰裕的社会显得疲软、乏力;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在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自成一体。

在马克思之前与之后,在工业社会诞生之际与所谓的后工业社会(其实都是消费社会),两种不同的政治经济学,相同的是消费这一人类行为,不同的是消费背后人的欲望的满足,以及如何追求这种欲望的满足。

从休谟到鲍德里亚,奢侈在消费的历史中变得有些无所适从、方向尽失。

为奢侈正名一七五二年,休谟在他的《政治集》中抛出一篇《论奢侈》,其他各篇的见解立即引来了英法哲学家的好评,而唯独这一篇,招来的是一片批评和谴责。

虽然休谟后来将标题改为论技艺的进步,但正文却一字未改,而其他篇幅都有或多或少的删改,这也可以说明休谟对奢侈的态度没有改变。

那么,休谟是如何界定奢侈的呢?通常说来,奢侈是指对各种感受享受的满足有了极大的改进。

所谓的感官享受,自然是人们能够得到更好的物质享受,甚至从中获得更满意的精神享受。

这种享受可以是道德的,也可能是有损道德的,因而休谟才将奢侈一分为二:奢侈之于社会的利弊同时存在,若奢侈不再有害,它也将不再有利。

一个文明社会,不是一个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社会,而是一个物质相对丰裕的社会。

美食华服、豪宅良马,富人的奢华消费为穷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圣诞节餐桌上一碟豌豆所需要的操劳和辛苦,却能维持一大家子六个月的生活。

社会、他人与自我:《月宫》的符号互动论解读

社会、他人与自我:《月宫》的符号互动论解读

社会、他人与自我:《月宫》的符号互动论解读作者:王海波李金云来源:《外国语文研究》2019年第05期内容摘要:奥斯特小说《月宫》中,主人公弗格的自我与身份先后经历两次崩溃与重构。

运用符号互动论观点分析弗格的这些经历,可以发现,在其自我和身份的瓦解与重构过程中,社会和他人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其自我内部也存在“镜中自我”“印象管理”等复杂的运行机制。

小说《月宫》以讲故事的方式形象地展示了人的自我与身份的形成机制。

关键词:《月宫》;保罗·奥斯特;符号互动论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符号互动论视域下保罗·奥斯特小说研究(19D009);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符号互动论视角下当代美国犹太小说研究(2019HB0020B);武汉科技大学高水平项目培育计划“当代美国犹太小说的文化记忆研究”项目(W201903)。

作者简介:王海波,武汉科技大学高教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和教育学。

李金云,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与西方文论。

Title: Society, Other and Self: Reading Moon Pal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c InteractionismAbstract:Fogg’s self and identity experienced two collapses and reconstructions in Paul Auster’s novel Moon Palace. Analyzing his experiences from the persp ective of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we can find that in these processes, society and others play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lso exists a complex inner mechanism,such as “The Looking-Glass Self”,“Impression Management” etc. M oon Palace illustrat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human’s self and identity vividly by the way of story telling.Key words: Moon Palace; Paul Auster; Symbolic InteractionismAuthors: Wang Haibo is 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in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81, China).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Sociology and Pedagogy. E-mail: 86882116@. Li Jinyun is professor at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Wuhan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81, China). Her research focuses o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E-mail: lljjyy3122456@《月宫》(Moon Palace)是美国当代作家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 1947- )1989年发表的小说,围绕主人公弗格(Fogg)大学前后几年的生活展开,同时涉及美国的越南战争、首次登月、科技进步、种族问题等社会现象。

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思想评析

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思想评析

然界之 问保 持着 比较 和谐 一 致 的关 系 , 类 活动 与 人
认为, 所有 的社 会成 员都 是通 过物 的生 产 、 排 、 安 使 用 和消费活动来组织其 日常生活的 。住 以“ 丰盛 ” 和 “ 费” 消 为特征的 当代社会 中, 物 ” “ 的意 义发生 J断 , 裂, 它不再 像 以往那样 “ 表现性 的 、 是 主观性 的 、 家族 性 的 、 统性 的和 装饰性 的 , 传 而是 更为 功能 化 、 同质
马克思在《 意志意识形态》 德 中揭 示 了意识 形态
的起 源及其社 会作 用 方式 , 明 意识 形态 产 牛 于社 表 会生 活过程 , 又反过来 作用于 社会生 活过程 , 它具 有 相对独 立性和 自我 发 展 的 内在逻 辑 , 更具 有 人们 很 难穿透 的伪真本质 。 巴特遵从 了马克 思关 于资本 主
念 , 的历史 必须 与 现代社 会 的经 验 与发 展联 系在 它

产生 的整体 , 可以更简单地 说 , 言符 号是任 意 我们 语 的 ” 。在 《 物体 系》 书 中, 一 鲍德 里 亚 阐述 物 品
向符号转 化 , 而成 为 人们 消 费 的对象 。鲍德 里 亚 进
起 。在前现 代 时期 , 一方 面 在人 的 H常 生活 和 自
活批 判理 论 , 罗兰 ・ 巴特对 大众 文化 批判 的思 想 , 以
题 的方法 , 而且鲍 德里 亚 《 物体 系》中的问题 也来 源
于 巴特… 。
及索绪 尔 的符 号学思想 等。 1 索绪 尔的符 号 学思 想 。索 绪 尔 指 出 , . 一个 语
占单位 有 两 重性 , 方 面 是 概 念 , 方 面 是 声 音形 一 一
权 力 区分 了男 人 和女人 、 年 与少 年 、 青 等级篪 等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名词解释:1)对象性的活动:所谓对象性活动是指真正人的活动,即实践。

实践是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现实的活动,实践创造出属人的对象世界,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这里是指实践的对象性质,即它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

2)感性的直观:指不经过概念判断、推理过程,而直接把握对象的认识活动,即感性认识,也就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感觉、直觉和意象,它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片面的和外部的联系,它的特点是生动性、直接性,由于与感性世界相联系,故称之为感性的直观。

3)市民社会:市民社会,在古代西方是指市民的共同体——国家,是指政治社会。

从19世纪开始,“市民社会”被用来专指从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种种政治性支配下获得解放的近代市民阶层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一个“脱国家脱政治的领域”。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思想,把市民社会看做是市场经济中人与人的物质交往关系和由这种交往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生活领域。

这里特指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有产者。

广义地说,是指社会发展各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即决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物质关系总和;狭义地说,是指资产阶级社会的物质关系。

4)直观唯物主义:是旧唯物主义的另一种说法,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

直观性是其最大的缺陷,它承认事物有其固有的本质或规律,人的认识任务就是只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把握这种本质和规律,而忽略了主体人的实践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和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和意义。

5)社会化的人类:人的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

6)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经济基础是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一、本文概述《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的生平,探讨了艺术、天才、物质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冲突。

然而,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这部小说同样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困境与挣扎,以及她们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寻求自我价值和身份认同。

本文将通过深入剖析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及其命运,揭示毛姆对女性问题的独特见解,从而展示女性主义视角如何为经典文学作品带来新的解读视角和价值。

在这个概述中,我们将简要介绍《月亮和六便士》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特别是那些对故事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女性角色。

我们还将概述女性主义视角在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对这部小说的理解。

我们将提出本文的主要论点和研究方法,即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及其命运,来探讨毛姆的女性观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

二、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斯特里克兰及其女性角色斯特里克兰,这位《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主人公,从男性视角出发,似乎被描绘成一个为了艺术而生活,为了理想而斗争的英勇形象。

然而,从女性主义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会发现,这位艺术家的形象其实充满了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压迫。

斯特里克兰对女性的态度充满了矛盾。

他既渴望女性的陪伴和照顾,又鄙视她们对他的束缚和控制。

他的第一任妻子,原本是一个温柔贤良的女性,然而,当她的存在开始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阻碍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抛弃。

这种对女性的利用和排斥,无疑体现了男性中心主义的思想。

斯特里克兰的第二位女性,斯特洛夫夫人布兰奇,同样受到了他的压迫。

她深深地爱上了斯特里克兰,甚至不惜一切地想要和他在一起。

然而,斯特里克兰对她的感情却十分冷漠,甚至在最后选择了离开她。

布兰奇的悲剧,不仅仅是因为她对斯特里克兰的盲目崇拜,更是因为她在男权社会中,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被男性所操控。

斯特里克兰的第三位女性,阿塔,则是一个完全被他所忽视的角色。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及课后习题答案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及课后习题答案

亚里士多德的生财之道:一种是家务管理,即把大自然提供的生活资料安排好,积累对家庭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取得这些财富是为满足消费,人的消费有一定限度,因而这种财富是有限的,合乎自然的;一种是“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目的是增加货币,是无限的、违反自然的柏拉图的“理想国”:由三个自由民阶层或等级组成。

最高等级是执政的哲学家,他们洞察真理,具有美德,富裕知识,能够以政治国;第二等级是战士,他们平时训练,学习武术,战时保卫国家;最低等级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专门从事经济活动,为其他阶层提供生活资料。

奴隶不是公民,处在三个等级之外,他们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瓦罗的《论农业》:被保存下来的研究当时奴隶制庄园经济的重要资料。

他认为农业在一切经济部门中试罗马人最适宜从事的职业,奴隶主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好自己的庄园以增加收入。

公平价格:最初出现于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家的著作中,是用来指定某时期内不受市场变动影响的价格,大多数从事交换的人是按这个价格进行买卖。

他们所说的这种公平价格实际上是平均价格,即大体上与价值相符的价格。

货币差额论:早期重商主义又称为货币差额论,又称重金主义或货币主义。

重金主义:注重资本的原始积累。

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的主要学说。

强调一国应使贸易输出超过输入,形成有利的差额,即顺差,才能增加本国的金银财富。

重工主义:西欧一些主要国家的晚期重商主义者,支持国家采取扶植和鼓励发展制造出口商品的工场手工业,又把晚期重商主义称为重工主义。

早期与晚期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产生于15--16世纪,在对外贸易上强调少买,严禁货币输出国外,力求用行政手段控制货币运动,以贮藏尽量多的货币,因而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

晚期重商主义盛行17世纪上半期,强调多卖,主张允许货币输出国外,认为只要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少于出售本国商品所得的货币总额,就可以获更多的货币。

晚期重商主义为保证对外贸易中的出超,采取保护关税的政策。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第四版) C8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第四版) C8
(二)文艺随着经济基础和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 化。
1.文艺作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的“意 识形态的形式”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过程”, 即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动态的思想关系和样式。
2.文艺的发展规律蕴藏在社会基本矛盾 之中,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和对抗中去发现和捕捉它的变化的历史 基因。
3.文艺这种“意识形态的形式”所发生 的变革不能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
三、关于艺术思维问题
艺术生产和艺术思维所创造的对象同物 质生产和抽象思维所创造的对象一样首 先作为内心的意象,作为需要、作为动 力和目的而存在着。
四、关于艺术生产问题
(一)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 (二)艺术生产与意识形态; (三)生产的个体性和群体性; (四)生产的主体性和客体性; (五)生产与消费。
4.尽管包括文艺在内的“全部庞大的上 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形式”的变革 根本上或大体上与经济基础的变革同步, 但必然出现“或慢或快”的情况和态势: 或文艺变革超前于经济基础的变革,或 文艺变革滞后于经济基础的变革;或作 为社会变革偶然发生 的,必须具备引发这种变革的成熟的历 史条件。
五、关于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 发展的关系问题
(一)艺术生产的发展同物质生产的发展 是不平衡的。 “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 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 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 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二)怎样理解希腊神话艺术的 不朽魅力
“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 且是它的土壤。”
第八讲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摘录)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摘录)
一、《序言》、《导言》写作 的历史背景
《序言》和《导言》写作于19世纪50年 代后期。1848年革命失败后,欧洲陷入 社会黑暗、政治动荡的年代,工人运动 陷入低潮。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第四节读后感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第四节读后感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第四节读后感•相关推荐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即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做了说明,阐述了在认识过程中,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相互关系的重要方法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极其重要的经典文献。

恩格斯曾高度评价说:“这个原理,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共有七个自然段。

第一段讲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情况;第二段讲为什么写《序言》;第三、五、六段着重讲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和经过;第四段主要讲通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第七段表述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态度。

重点问题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经过以及所得出的结论。

为了制定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马克思早在40年代初就开始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

因为他发现要了解资本主义运动的规律,就必须研究生产方式发展的规律。

文中,马克思对自己的研究结果如下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这就是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时也是指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

这个结论的基本观点是: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还是精神生活决定物质生活,或者说,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对这个根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两种截然对立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

马克思在《序言》里用简洁的语言,阐明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这也就是说,归根到底,生产力是社会生活中最革命的因素,社会变革总是首先从生产力开始的。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推动着历史前进。

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知识总结

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知识总结

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知识总结西方思想解放运动是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兴起的一场重要的社会思潮,主要目标是推翻传统社会观念的束缚,追求自由思想和个人解放。

这一思潮从哲学、艺术、文学到政治、性别等各个领域都有深远影响,改变了人们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

本文将对西方思想解放运动进行总结,从思想、文化、政治和社会等多个方面进行梳理。

首先,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思想是反对传统的束缚和权威主义。

在哲学领域,存在主义提出了自由意志和个体责任的观点,强调个人对世界的意义和建构自我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则探讨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剥削问题,呼吁实现经济和政治的平等。

在艺术和文学领域,现代主义引领了一场对传统审美观念的颠覆,追求自由创作和个性表达,挑战社会规范和道德束缚。

其次,西方思想解放运动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批判和重新审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相对主义的发展。

各种非西方文化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文化交流和融合增强了人类对多元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西方思想解放运动对性别、种族和性取向等问题也提出了挑战,推动了妇女权益和LGBTQ+社群的解放运动。

第三,西方思想解放运动对政治体制和权力关系的挑战也非常显著。

在西方世界,思想解放运动为个人自由权利的保护和民主价值观的推行提供了动力。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血淋淋教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集权主义的危险,追求更加开放和民主的政治制度。

这为摆脱独裁和专权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社会动力。

最后,西方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意识和行为上也产生了显著的变化。

思想解放运动挑战了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传统习俗,提倡个人自由和自我实现。

这导致了爱滋病、毒品、乱伦等道德底线被冲击的现象,引发了道德和伦理争议。

但与此同时,这一运动也强调了个体的尊重和平等,推动了社会整体的进步和人权保护。

总的来说,西方思想解放运动是一场力量强大的社会思潮,赋予人类以思想自由和个人解放的权利。

在哲学、艺术、文化、政治和社会等多个领域都有积极的影响和深远的变革。

《月亮与六便士》:三种爱情观

《月亮与六便士》:三种爱情观

《月亮与六便士》:三种爱情观一本书为什么会叫月亮与六便士?每个人读之前可能都有这样的疑问,沉下心来读一读,便会找到月亮和六便士的寓意。

月亮只有那一个,六便士遍地都是,斯特里克兰德经历的三个女人的爱情就是其中之一,她们是女人,她们与斯特里克兰德的人生交汇又分离,代表了女人三种不同的“爱情主义”。

01.斯特里克兰德太太:爱情私利主义她是家庭主妇,从未用自己的劳动挣过一分钱,她以拥有丈夫带来的富足舒适的生活为傲,她一生追求财富,将自己曾经因丈夫的离开,不得不抛头露面赚取家庭收入当做最羞耻的人生经历。

作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进入到思特里克兰德太太的家庭,他见识了这个女人的温婉秀气,善交际,有自己的喜好,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将儿女养育的知书达理,还有一个在银行工作收入稳定的丈夫,起码作为一个外人,作者看到了一个完美的家庭,斯特里克兰德太太是位成功的家庭主妇。

当突然有一天斯特里克兰德离开太太,头也不回的出走到法国,身体力行的表示他放弃了那个女人时,高贵的斯特里克兰德太太终于在现实面前露出了本来面目。

明明知道丈夫离开的理由不是因为外遇,她却宁愿编造出一个狐狸精,借着受害人的身份为自己谋利,丈夫因外遇而离家出走比因为追求梦想而离开她,似乎更能让这位太太心里舒坦,她享受人们对她的同情和对斯特里克兰德的误解与谩骂。

这种女人,将爱情视为生存的依仗,换句话说,能使她生活的轻松舒适的爱情才是爱,在这种爱情里,男女是不对等的,她是爱情的享受者而不是付出者,干脆说斯特里克兰德太太眼中,爱是带有功利主义色彩的,能为她所用,给她提供生存保障的就是爱。

生活中很多女人追求的爱情与斯特里克兰德太太无异,有些人披着爱情的外衣去寻找金钱和权力,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的女人,爱的是宝马车还是开车的人?世人一目了然。

02.斯特罗伊夫太太:爱情主观主义她曾是罗马贵族的家庭教师,被自己的学生诱奸怀孕后,以为能从此跻身贵族家庭,结果却被驱逐,走投无路准备自杀的时候遇到了斯特罗伊夫,一个爱她至深的男人,而且爱的小心翼翼。

保罗·奥斯特《月宫》中的暗恐

保罗·奥斯特《月宫》中的暗恐

保罗·奥斯特《月宫》中的暗恐《月宫》是美国著名作家保罗·奥斯特的第一部小说。

小说讲述了大学生佛格的一段离奇的人生遭遇。

通过一次次的偶然突发事件,奥斯特展示了小说中各个人物身份的迷失状态;他们或者是存在对自我身份的虚幻想象,或者是迷失于追求他人对自我的认同,反映了现代人对自我的不确定性。

这种自我的迷失和对未知的恐惧感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暗恐”。

根据延奇关于暗恐的理论,暗恐是由于对未知事物的不确定而形成的一种恐惧。

弗洛伊德将暗恐定义为对压抑的过去不自主的回归。

本论文通过综合运用延奇和弗洛伊德的暗恐理论,以佛格为主线分析巴伯家族三代人在追寻身份过程中的困境,探讨暗恐对《月宫》中埃奉、所罗门和佛格的影响和意义。

论文分为三部分:迷失,拯救,回归。

第一部分通过分析佛格的迷失,探讨暗恐形成的原因。

首先,论文以佛格为主线通过分析父母与子女之间独有的基因传承关系,探讨暗恐对佛格在物质世界中定位的影响。

其次,本论文通过分析佛格的姓名、衣着等个人独有的标签与他的他者偶合,探讨暗恐对佛格在精神世界中定位的影响。

第二部分分析佛格与其祖父辈在身份迷失的状态下,寻求拯救所做的努力。

佛格和所罗门选择读书、欣赏艺术、探险等方式来麻痹心灵,被动逃避。

埃奉则积极抗争,最终与命运和解。

本论文通过分析他们被动的逃避与主动的抗争,探讨面临暗恐的出路。

第三部分通过分析埃奉、所罗门和佛格在迷失与拯救后的精神回归,探讨精神回归的两个指向,一是对压抑的过去的一种回避与恐惧,即对生命终结—死亡的恐惧;二是对自我认识的呼唤,即寻找通往心灵之家的路。

本论文通过对小说《月宫》中暗恐的分析,探讨保罗·奥斯特《月宫》中对人类生存现实的思考和对家对爱的呼唤,给读者阅读这部小说提供深层次的参考。

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

论2023-11-06CATALOGUE目录•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概述•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的主要流派•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的影响与挑战•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的实践应用•总结与展望01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概述消费文化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关注的焦点,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发展紧密相关。

消费文化的演变和矛盾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视角和新领域。

消费文化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关联VS0320世纪70年代至今消费文化理论进一步深化,涉及全球化、后现代主义和生态问题等议题。

消费文化理论的发展历程01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消费文化理论的起源,主要关注物质消费的文化含义。

0220世纪60年代消费文化理论逐渐成熟,开始关注消费心理、社会阶层和消费意识形态等方面。

研究对象消费文化理论主要探究消费行为、消费现象背后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意义。

研究内容包括消费心理、消费习惯、消费者权益、消费符号与身份认同、消费与环境等问题。

消费文化理论的研究对象与内容02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的主要流派文化主义文化主义流派关注消费文化的符号意义和象征性,认为消费文化是社会和文化身份的建构和表达方式。

该流派强调消费者在文化中的主体地位,认为消费者通过使用和消费商品来表达自己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

文化主义者认为消费文化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商品和广告等手段来控制和操纵消费者的一种方式。

结构主义该流派强调消费文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认为消费文化是由许多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的复杂系统。

结构主义者认为消费文化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商品和广告等手段来控制和操纵消费者的一种方式。

结构主义流派关注消费文化的结构和组织,认为消费文化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种结构和组织形式。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流派关注消费文化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认为消费文化是不断变化和演进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浅析《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性格2 通过政治和日常生活看邪恶的慈禧太后3 从英汉“狗”的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4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看商标名称的英译5 《那个读伏尔泰的人》英译汉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6 Sino-US Cultural Differences——Through Comparison Between APPLE and OPPO7 商务英语广告中比喻的翻译8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目的论的角度谈广告翻译9 《红字》中霍桑的女性观10 论中西方交际方式的差异11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805 990 74 912 从语言的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儿童形象13 英汉颜色词翻译14 我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美国梦15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6 合作学习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7 从商业性角度论电影名称的翻译18 从日常交际礼貌用语失误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9 从福柯的后人道主义视角看赫尔米娜之死——解读赫尔曼黑塞作品《荒原狼》20 顺应论视角中电影字幕汉英翻译研究——以李安电影作品字幕翻译为例21 课本剧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22 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策略23 浅析信息时代的汉语新词语英译策略24 埃兹拉•庞德和意象主义25 论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26 英语非作格动词语义特征和句法属性研究27 《夜访吸血鬼》中的模糊性别观28 功能对等视角下记者招待会古诗词翻译策略研究29 析乔治艾略特在《织工马南》中的语言特色30 浅析Gossip Girl中禁忌语的一般功能31 Cultural Input and Syllabus in English Teaching32 浅析俚语在美国亚文化群中的使用及其成因33 析《道林格雷》中王尔德用来揭示生活与艺术冲突的方法34 萨拉的性格魅力35 金融英语词汇特点及其翻译策略36 试析《啊,拓荒者》中的生态伦理观37 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38 凯特肖邦小说《觉醒》中的超验主义思想分析39 从制度文明起源的角度浅谈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40 从电影《暮光之城》浅析吸血鬼文化的改变41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42 字幕翻译和译制片翻译策略和接受度比较——以《唐顿庄园》为例43 从目的论角度研究法国香水网络广告语的汉译本的语言特征44 论学生角色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转换45 托马斯哈代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对比研究——以苔丝和顾曼桢为例46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47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浅析网络书店的营销策略—以当当网为例48 英语教学中非言语交流与跨文化交际中能力的培养49 试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悲剧之源50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语翻译51 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中的男性探究52 《名利场》中女性命运对比53 浅议我国民营企业薪酬管理54 论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55 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比较研究《德伯家的苔丝》的两个中文译本56 政治演说中名词性隐喻的认知研究57 词汇衔接手段在新闻英语中的应用58 影响英语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因素分析及其对策59 浅谈英语俚语60 李白《静夜思》六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6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62 从餐桌礼仪看中美饮食文化差异63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64 试论英汉日常礼貌表达的异同65 Lost Generation Writers and Chinese After-s Writers66 从校园暴力看美国枪支文化67 勃朗特两姐妹创作风格差异探究68 目的论指导下的导游词英译策略研究69 中英数字词语文化内涵对比研究70 The Alternation of Language: A Study of Microblogging Vocabulary71 海明威的女性主义思想72 简单原则:《瓦尔登湖》的主题分析73 英语新闻的用词和翻译74 对于高中生英语学习感知风格的调查研究75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76 从跨文化角度对品牌名称的研究——以化妆品品牌为例77 《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爱78 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79 从现代主义角度分析《月亮和六便士》80 浅析《愤怒的葡萄》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81 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82 《蝴蝶梦》中的女性成长主题研究83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84 汉语茶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研究——以《茶经》和《续茶经》为例85 《一件小事》三种英译本对比研究86 场独立和场依存对不同主题阅读材料的影响研究87 浅谈我国服装行业的网络营销88 浅析《理智与情感》中简奥斯汀的婚姻观89 浅析中美商务沟通中的恭维语90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原型解析91 功能对等理论透视下的影视片名翻译92 汉英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93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94 《一位女士的画像》伊莎贝尔婚姻悲剧的原因分析95 《简爱》中女主人公的人生观分析96 On the Anti-traditional Factors of Feminism Translation97 论《一个小时的故事》中马拉德夫人女性意识的觉醒98 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的翻译策略99 从社会生物学角度分析《雾都孤儿》中人物性格100 《美国悲剧》中的对比手法运用研究101 合作原则视角下《飘》中的人物性格探析102 中美个人理财规划的对比分析103 狄金森、席慕蓉爱情诗中隐喻现象对比研究104 杰克伦敦对马丁伊登悲剧的影响105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106 词块体系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107 《那个读伏尔泰的人》英译汉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108 二战后美国摇滚乐的发展及影响109 Exploration of Improper Criticism in Middle School Education110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性格分析111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冲突112 The Study of Humor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113 浅析合作学习在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中的应用114 论中文电视栏目名称的英语翻译115 目的论指导下《页岩》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现象116 追求“美与真”: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玫瑰意象研究117 认知语境对文学文本翻译策略的影响118 《织工马南》中马南的性格119 论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卢布林的魔术师》中主人公雅夏犹太身份的探寻120 论影视字幕翻译的特点及应注意的方面——以美剧绝望主妇为题材121 菲茨杰拉德《返老还童》中的美国梦幻灭122 从《奥兰多》看伍尔夫的双性同体123 汉语中叠词的英译策略124 从迪斯尼动画《木兰》看中美文化差异125 《圣经》对英语习语的影响126 英语课堂中的非传统学习策略127 从等效理论视角看汉英外宣翻译128 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新闻英语中委婉语的翻译129 英汉“悲”、“喜”情感隐喻的认知比较研究130 从电影《国王的演讲》看平民情结131 希腊神话对英语语言的影响13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33 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连接词使用情况研究134 茶对英国文化的影响135 英汉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异同分析136 法国大革命对《西风颂》创作的影响137 浅论英文原声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38 Which Woman is More Popular in Modern Society: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ss and Jane139 在文化教学中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140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41 英汉饮食习语对比研究142 中英日委婉语语言特征143 从Hofstede的文化维度角度解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144 商务信函中的介词用法145 《紫色》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解读146 中西方婚俗文化及差异147 《游泳者》中的艺术特色148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红楼梦》颜色词的英译149 英汉语复合词结构特征比较探析150 论不同语境下广告语中双关语的翻译原则151 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152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婚姻观153 从《嘉莉妹妹》看本性与理性的斗争154 从目的论看广告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发挥155 《小妇人》的女性意识解读156 论《红字》的模糊性157 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师提问策略对学生口语输出的影响158 Cultural Mediation in Interpreting—An Obser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159 自然主义在《海狼》中的表现160 论《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萨拉的女性主义的显现161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162 浅析简•爱的反抗性格及其形成过程163 新闻英语标题的特点和翻译16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65 《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和《飘》中斯嘉丽的性格对比166 中美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分析167 从《瓦尔登湖》看“天人合一”与梭罗超验思想168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主要作品169 善,还是恶――《我弥留之际》中安斯性格分析170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171 在幻想中回归童年──评析《爱丽丝漫游奇境记》172 英文姓名的起源和文化内涵173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Cosmetic Instruc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174 英语前缀和后缀在初中单词教学中的应用175 The Effect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on Creativity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176 Where Should Gone With the Wind Go?——Study on The Disputes Among Critics of Gone With the Wind177 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178 《嘉莉妹妹》中嘉莉的女性主义形象分析179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对比180 试析《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美国梦181 顺句驱动原则下英汉同声传译中英语非动词转换为汉语动词的研究182 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奈——对《夜访吸血鬼》中路易斯的研究183 论《牧师的黑面纱》中的宗教讽刺184 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网络聊天室会话的含义185 从动态对等角度论英语俚语的翻译186 电影《狮子王》中象征手法的运用187 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特点解读188 以颜色词为主题的英汉习语比较189 从《男孩们女孩们》看身份问题对艾丽斯•门罗文学创作的影响190 Vocabulary Teaching Based on Pragmatic Approach191 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的《莎乐美》中的女性意识192 英文商务索赔信的人际意义功能分析193 英汉称谓语对比及翻译194 《马丁•伊登》中马丁•伊登美国梦的分析195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青年文化196 分析西方末世论在美国电影中的体现197 读者与作者的断裂——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的女权主义解读198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99 浅析《警察与赞美诗》中欧•亨利的写作风格200 法庭口译员角色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