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参考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其历史背景。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季氏将伐颛臾》。
学生通过分析、综合、对比等方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背景。
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文章中的一些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文章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掌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2. 互动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文章的深层次含义。
3. 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综合、对比等方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对文章的基本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掌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3. 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解读文章。
4. 合作探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让学生通过分析、综合、对比等方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5. 总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对《季氏将伐颛臾》进行简要复述。
2. 请学生选取一个感兴趣的角度,对文章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3.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写一篇关于《季氏将伐颛臾》的读后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和故事情节;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3.提高学生的诗歌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难点:理解古代文化背景对诗歌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课件或手写剧本;2.课堂音响设备;3.点击器等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和想象东方文化中的将领形象,提问:季氏将领是怎样的人物?步骤二:背景介绍(15分钟)1.通过讲解和讨论,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包括颛臾的位置、季氏家族的等。
2.播放相关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代战争的氛围。
步骤三:朗诵和理解(2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朗诵《季氏将伐颛臾》。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整体结构和词句的构成,理解诗意。
步骤四:情感联想与表达(25分钟)1.通过引导问题,让学生思考诗人想要传达的情感。
2.让学生与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联想,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
步骤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让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和联想,并交流彼此的表达方式。
2.教师进行总结并提供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文学阅读。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参与情况和问题回答的准确性;2.对学生的朗诵、情感表达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后反思: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其阅读诗歌的能力。
同时,通过情感联想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和审美情感。
但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时应更加具体和明确,以便学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七、教学延伸: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与拓展。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延伸活动和话题。
1. 阅读其他季氏家族相关的诗歌作品,比较不同诗人对季氏家族的描写和诗意表达。
2. 学习和了解古代战争和将领的文化背景,如季孟之战和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
了解“颛臾”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探究此地在古代时期的重要性。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准确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3)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分析、对比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批判性思维;(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公平正义、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子的解读;3. 文章主题思想和观点的概括。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礼仪、制度等方面的理解;2. 文中比喻、典故等的解读;3. 对文章深层含义和启示的领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其注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季氏将伐颛臾》,了解文中涉及的古代礼仪、制度等;3. 教学道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及作者;(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论语》章节,激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句子可以查阅注释或向老师提问;(2)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句子、比喻、典故等进行解读;(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老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子、比喻、典故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2)分析文章主题思想和观点,引导学生领悟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5. 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文中场景,体会人物情感;(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文章启示的理解和体会。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季氏将伐颛臾》。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3)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运用思维导图、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际关系,提倡和平解决矛盾。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体会古文的韵律和节奏。
2. 课文翻译: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3. 人物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4. 情节讨论:讨论课文中的事件和情节,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和作者。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古文的韵律。
3. 课文翻译: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课文,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4. 人物分析: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总结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5. 情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事件和情节,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的道德观念。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季氏将伐颛臾》。
2. 运用思维导图形式,总结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3.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课文中的道德观念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思维导图展示:评估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和创新思维能力。
4. 短文写作:通过学生的短文,了解他们对课文道德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颛臾、季氏等历史人物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理解其深层含义。
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季氏将伐颛臾》选自《左传》,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史书。
文章主要讲述了季氏欲伐颛臾,颛臾向鲁国求救,最终鲁国派兵援助颛臾,击败了季氏的故事。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理解颛臾、季氏等历史人物的背景。
难点: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历史背景。
3.2 课堂讲解对文章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深入解读文章,理解其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在课堂上,教师可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4.3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
5.2 参考资料《左传》相关资料。
历史人物颛臾、季氏的相关资料。
5.3 多媒体资源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春秋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
提问:“你们认为季氏为什么要伐颛臾?”引起学生思考。
6.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及说课稿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及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3)分析并解读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3)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友善待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季氏将伐颛臾》全文。
2. 教学重点:(1)文言文的朗读和背诵;(2)重要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掌握;(3)文章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及作者;(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2)比较分析法,剖析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讲解;(2)讲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技巧;(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练习;(2)及时批改,给予反馈,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重点词汇和句式的运用;(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2. 完成相关练习题;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4. 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和培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季氏将伐颛臾》讲课大纲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讲课大纲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作者孔子及儒家思想;(3)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成语、典故及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学会对比分析,了解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语、成语、典故及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及翻译;(2)对比分析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作者孔子及儒家思想;(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季氏将伐颛臾》,理解文章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论证方法及修辞手法;(2)对比分析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4. 讲解与示范:(1)讲解文章中的重要词语、成语、典故及修辞手法;(2)示范翻译文言文,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2)选取相关题材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知识面。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2. 总结文章中的重要词语、成语、典故及修辞手法;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方法;2.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性地进行辅导;3.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了解古代汉语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3)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历史背景,增强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结构,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2)学会对比阅读,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解读文本,培养批判性思维;(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古代文化氛围,提升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团结互助、和睦共处的重要性;(2)增强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3)培养诚信、友善、负责任的品质,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文意及主题思想;(2)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3)分析文章的结构,体会古代文化氛围。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成语的含义和用法;(2)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3)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探讨。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古代文学作品;(2)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为学生学习文本奠定基础。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文章氛围;(2)鼓励学生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僻词语、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2)对比阅读,探讨文章的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3)分享心得,体会文章主题思想,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重要词汇、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2)分析文章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诚信、友善、负责任的品质。
5. 课堂实践:(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古代场景,增强体验感;(2)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3)开展古代文化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3篇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0一、课题《季氏将伐颛臾》二、课时三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二、课型新授课四、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二)能力训练目标思维的逻辑性(三)德育渗透目标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
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树立积极的姿态,作生活的强者,而不是逃兵。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二)难点对对话体议论文谈话层次的理解六、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把握主旨,然后在师生共同讨论分析过程中解决文章的重、难点。
七、学生活动设计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八、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学生集体诵读全文3.结合课后练习题一,师生共同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第一段提问1: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什么?明确: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提问2: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持什么态度?其理由是什么?明确: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城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2)分析课文第二段提问3:为什么孔子认为季氏的`行为是冉有的过错?对此,冉有是如何辩解的?孔子是怎样反驳的?明确:孔子认为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行为。
对此,冉有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
”孔子引用周任的话和以虎兕、龟玉等为比喻进行反驳,认为冉有、季路对季氏的行为应负有责任。
引用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对冉有的自我辩解给予反驳,认为他不是称职之臣。
孔子运用比喻论证法,“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显然是看守人员的过错,是一种失职。
(3)分析课文第三段提问4:文章第三段,孔子再次驳斥冉有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请从课文中找出原句作答并加以理解。
明确:“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的把握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的品质;(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季氏将伐颛臾》2. 教学重点:(1)文章的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2)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3)文章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和作者;(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答字词问题和翻译句子;(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2)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3)讲解文章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
5. 练习巩固:(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翻译和赏析文章;(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测,检查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的字词理解和句子翻译能力;2. 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把握能力;3. 学生对文章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2. 工具书:字典、词典;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古代,增加对文章背景的理解。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用法;(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分析、解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技巧;(3)通过讲解、讨论,提高学生对文章主题和思想的把握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对经典文献的敬畏之心;(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际关系,弘扬和谐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整体理解和背诵;(2)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用法的解读;(3)文章主题和思想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技巧;(2)文章中典故和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和作者;(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让学生标注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词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用法;(2)分享讨论成果,解答疑难问题。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2)讲解课文中的典故和成语,并进行运用示例。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句子;(2)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季氏将伐颛臾》;2. 完成课后练习,包括翻译课文中的句子和运用成语、典故;3. 写一篇关于《季氏将伐颛臾》的学习心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学习心得: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的思考和感悟。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及说课稿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及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文言文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把握能力;(3)通过模仿创作,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的品质;(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季氏将伐颛臾》2. 教学重点:文章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把握。
3.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文章深层含义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和作者;(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2)让学生标注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3)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解答疑问;(2)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3)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4.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文章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2)解读文章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3)强调文章中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
5. 模仿创作:(1)让学生模仿文章中的文言文表达方式,进行创作;(2)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季氏将伐颛臾》;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写一篇关于《季氏将伐颛臾》的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进行评价;2. 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把握能力,通过合作探讨和模仿创作进行评价;3. 学生对文言文的运用能力,通过模仿创作和课后作业进行评价。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如“季氏”、“伐”、“颛臾”等。
(2)能够把握文章的大意,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3)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分析句子结构、推测词义等方法来解读文言文。
(3)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并进行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独立思考的精神。
(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文言文句式的分析与运用。
3. 文章大意的把握和故事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和思想观点的概括。
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讲解PPT或教案。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人物关系,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分享对课文题目的理解和猜想。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
(2)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疑问,进行课文讲解。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言文句式特点,提高理解能力。
5. 练习巩固:(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2)学生现场练习,提问解答。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反思:学生回家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并在日志中记录学习收获和反思。
六、教学延伸1. 文化探究:(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古代儒家思想对当代的价值和影响。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教学目的:(1) 在熟读课文的根底上翻译全文。
(2) 在理解内容的根底上指导背诵。
(3) 通过分析^p “仁”在这篇文章中的详细表达,对学生进展相应的思想教育。
(4) 分析^p 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p 人物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仁”在文中的详细表达。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首先请同学们看屏幕(屏幕上显示一段文字,见老师语),“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
”请同学们注意这那么宣言,这句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一个外国人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到底为什么?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所有问题的答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请大家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二、初步感知: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
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请其他同学听他们的读音、听他们的句读、听他们读的是否有感情。
找三个同学朗读课文,之后难点句子请会读的学生带着读,之后,自读全文,之后女生读一二两段,男生读第三段,之后,男女生一起读。
三、文本解读:1、解决翻译学生将之前翻译时的难点进展提问。
这节课,预设学生的主要问题有:(1)“无乃而是过与?”中的“是”怎样理解?(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怎样对译,分别是什么句式?(3)注解15中的译文选择第一个还是第二个?(第一个为直译,第二个为意译)(4)“既来之,那么安之”与现代汉语中的“既来之,那么安之”意思一样吗?(5)第三段中“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中的“盖”,字典上有八个解释,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应该选哪个?在学生没有问题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指东西少,“和无寡”中的“寡”指人少,而字典上只解释说“少”,请问,“寡”到底指什么?质疑完毕后,分别找三个同学分别翻译课文的三段,再订正译文中的错误。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有效的辩论和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儒家思想的力量,理解孔子对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关注;(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文章论证方法的深入剖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及作者孔子;(2)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孔子会对季氏伐颛臾发表意见?这反映了孔子的哪种思想?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生僻字词做好笔记;(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学拓展:(1)对比其他儒家经典文章,探讨《季氏将伐颛臾》的独特之处;(2)联系现实生活,讨论如何运用儒家思想解决当今社会问题。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2. 整理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3. 课后拓展: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和教学拓展环节的表现,以及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案例教学: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例,分析儒家思想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及说课稿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及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默写《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
(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道理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际关系,强调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整体理解和把握。
(2)重要句子和词语的解读。
(3)文章中所蕴含的道理和观点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理解。
(2)文章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
(2)让学生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准备与同学交流讨论。
3. 合作探讨:(1)分组让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 讲解与解析:(1)针对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进行讲解和解析。
(2)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文章中的道理和观点。
5. 实践与应用:(1)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道理和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冲突。
(2)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默写《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2. 让学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
3. 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道理和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冲突。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是否到位?2. 学生对重要句子和词语的解读是否准确?3. 学生对文章中所蕴含的道理和观点的理解和运用是否恰当?4.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有效?5.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否得到提高?根据教学反思,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2)学会对比分析,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3)培养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进行合理的评价和质疑。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中国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培养爱国情怀,关注国家大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2.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难点:1. 对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
2. 对古代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探讨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解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5. 练习巩固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文章。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 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季氏将伐颛臾》的情况。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3.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4. 学生对古代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季氏将伐颛臾》的第六至十段,重点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坚持原则、当仁不让的人格。
二、理解掌握十几个词语的意义。
三、归纳是、疾、止、见、过等词的义项。
四、掌握文言句式无乃与?与何以为?。
五、理清课文层次,使学生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一、积累词汇二、掌握文言句式三、背诵默写教学难点:1、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人格2、文言句式教学设想:1、多朗读,力求学生熟读成诵;2、重要实词,尽量与成语联系,并弄清各意义之间的关系,以帮助记忆;3、精练,通过练习强化认知记忆;4、迁移。
课内知识向课外迁移,形成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二、朗读:(一)范读(二)正音:颛臾、稷、为、兕、椟、与、冉、柙、费(三)试读:让学生自由朗读。
注意人物的语气。
(四)齐读:三、精讲:[穿插课堂巩固训练](一)第一段:1、词语:伐、见、是、社稷、以为、与2、句子:①无乃尔是过与?②何以伐为?3、内容:写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二)第二段:1、词语:过、止、颠、相、尔2、句子: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3、内容:指出冉有季路没有尽辅佐之责。
(三)第三段:1、词语:固、疾、辞、患、国、家、来、安2、句子: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既来之,则安之。
3、归纳三个成语:①既来之,则安之。
②分崩离析。
③祸起萧墙。
4、内容:写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对鲁国现状的分析。
四、背诵:自由诵读,运用思路法背诵。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篇2教学目的:1、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2、理解体会孔子的思辩艺术。
3、巩固积累实词,理解句式、难句,理解成语。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3篇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能力目标朗读和翻译3、情感目标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疏通文意,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教学设想】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
学生学习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1.课前安排预习,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习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习,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
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1.朗读和疏通文意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与?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为?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
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②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一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参考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参考
课文整体感知《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篇》,是《论语》中的重要篇章,属于记言散文里的驳论文。
文章通过记述孔子同冉有、季路的一次对话,展现了师生之间对季氏将讨伐颛臾这件事的不同态度。
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主张实行礼治,即用加强教化的办法,以德服人。
这一点,在文章中有明显的体现。
文章分三段,分别记叙了孔子师生间对话的三个层次。
文章开头,首先介绍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当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有和季路将消息告诉孔子后,孔子劈头就责备冉有,认为他们应义不容辞地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做法,并对季氏将伐颛臾表示坚决反对。
然后从三个方面充分说明理由:“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是说明颛臾在鲁国有一定的政治地位,一向受到礼遇,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矣”,是说颛臾是鲁国境内的小国,对鲁国并未构成威胁,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也”,点明了颛臾是鲁国的臣属,不是季氏所应当讨伐的。
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孔子一
向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始自诸侯出。
孔子认为,季氏将伐颛臾是擅权弄国,自然十分反感。
第二段,冉有受到孔子责备,企图推卸责任,他采取了步步设防的方式,但孔子却步步进逼,紧迫不舍,予以严厉批评。
他对冉有“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的自我辩解当即给予反驳。
首先引用周任的话,如果臣子不能尽职,宁可辞去职务,也不应尸居其位,徒得俸禄。
季氏将伐颛臾的僭越行为是孔子所不能容忍的。
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应拼死进谏,若季氏不采纳他们的意见,他们就应辞去职务,以“独善其身”。
接着,孔子运用比喻论证法,形象地举出一个例子:“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出来伤人,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是谁的过错呢?难道是老虎、犀牛以及龟玉的过错吗?显然不是应是看守人员的过错,是看守人员的失职。
第三段,冉有受到孔子严厉批评后,继续给自己找借口,提出了季氏将伐颛臾的理由:颛臾的城墙很坚固,又距季氏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拿过来,将来会给季氏的子孙留下祸患。
这番话的言下这意是赞成季氏讨伐颛臾,但却恰恰和冉有前面讲的“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自相矛盾,这种口是心非,遮遮掩掩的态度更加激怒了孔子,他先批评冉有的政治品质不端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
辞。
”指出冉有的理由是强词夺理,又提出了他的根本的政治主张,即:“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这里“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古本有误,应是“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因为“贫”与“均’是指财富,“寡”与“安”是指人口,下文所说“均无贫”与“和无寡”可以为证。
颛臾是鲁君(先王)封的‘东蒙主”,如果季氏抢占来,必然引起社会动荡,就要“不安”。
接着,孔子批评冉有和季路,“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是错误的。
文章结尾一句“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
孔子已经看穿季氏讨伐颛臾的最终目的其实是要削弱鲁国的实力,以至篡夺鲁国的政权,从这个意义上看,李氏的行为只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因而最后一句道破了季氏的阴谋,一语中的。
全文论点鲜明突出,证据确凿有力,批中有论,论中有批,批和论融为一体。
同时,运用比喻、排比、反诘、呼告、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不仅文采斐然,犀利活泼,而且具有极强的论辩力。
关于运用问题式教学法的建议
古文教学,应突破古代说理文逐句逐段翻译、串讲的
传统模式,设置一个个饶有兴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对照提示、注释自读思考,教师间以精要的点拨、引导,通过对三段对话的品味,分析孔子的形象,理清背诵思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可分三步进行。
一、师德
问题:
1.文章开头明言“伐”,为何冉有、季路报告时却只说“有事”?
2.“求,无乃尔是过与?”中,“是”字作用是什么?此句如何翻译?
3.“何以伐为?”之前的递进复句表达了几层意思?反诘句有何作用?
提示:冉有、季路出言含混、轻描淡写,是面对恩师不能隐瞒又不便直言的敬畏。
两个问句显示孔子刚正中见温厚。
递进复句的意思有三层(取朱熹说,见《论语集注》),不可伐,不必伐,不当伐。
孔子使用反诘句,更突现其义正辞严!这里对冉有的温厚有度的批评,对季氏的不义行为的严正抨击,都罩上了一层师生间的伦常情感的色彩。
二、人德
问题:
1. 针对冉有的推诿之词,孔子是怎样分层批驳的?
2.两组比喻的喻义各是什么?
提示:孔子从道德论的高度分两层进行批驳,先引古代良史周任的名言,继之以盲者的妙喻,阐明为人立世的准则。
即:为人臣者,为“相”者,进,应能尽职尽责,有所建树;退则独善其身,不应尸位素餐,从而批评了冉有言论的错误。
关于两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季氏的用兵是不义的,非人道的,借此进一步追究学生的失职行为,至此孔子的尽职尽责、进退不苟、极富同情心的道德家的风范跃然纸上。
三、政德
问题:
在第3段对话中,孔子是怎样分层对冉有进行批驳的?
提示:孔子分两个层次对冉有进行批驳。
①在第2段对话中,孔子层层推进地批评冉有言论的错误并追究其失职的责任,使其不得不吐露真言,原来冉有是赞成季氏的,口是心非是孔子所不能容忍的!孔子首先从政治品质的高度批许其两面派态度,其次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著名的安国定邦之策。
这种美好的政见在当时只能是空想,然而透过言辞,我们仍能感受到这位政治家善良、正直的政治良心。
通过诵读突破重难点的教学建议
反复诵读是突破重难点的基础。
课文的三段体现了孔子与冉有谈话的三个子话题,层次十分鲜明。
诵读时可以依
段分读,教师也可以设置相关思考题目,让学生用原文的话回答,借此来引导学生诵读。
在诵读时,教师要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讲解。
此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增补一些课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词,这样做除了可以加快积累文言文词语的速度外,更有助于学生养成主动归纳接触到的文言词语知识和现象,培养自觉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课文研读的教学建议
1.试读课文,给生字词注音,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结合课文注释,自译全文,有疑问的词语做好记号,通过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自己解惑。
3.理清文章思路、层次,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分层背诵。
熟悉文言常用句式,培养语感。
4.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中心,分析孔子言论,理解孔子的政治观点。
5.课外阅读提高。
阅读语文课外读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了解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一面。
课堂思考题目设置的教学建议
在学生初步诵读完课文后,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帮助背诵,教师可以考虑设置如下三个题目:1.孔子为何反对讨伐颛臾?
孔子从周朝的礼制出发,认为讨伐颛臾是错误的:
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颛臾已是鲁国的附庸,不必伐;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2.孔子认为冉有和季路对讨伐颛臾一事有责任,他是怎样教育弟子认识自己的失职的?
当孔子一听到此消息,就责怪冉有“无乃尔是过与?”孔子列举了不能讨伐颛臾的理
由,他认为冉有应该劝阻此事。
当冉有、季路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当即予以反驳。
他首先引周任的话,说明一个臣子如果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接下来用了扶相的责任、看守押和椟的人的责任作比,说明冉有、季路不能推卸讨伐颛臾的责任。
而当冉有替季氏开脱,暴露出自己的真实态度时,孔子对冉有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语气也毫不留情,爱憎分明:“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3.孔子提出了哪些政治主张?
孔子主张“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孔子主张重教化,省刑罚,薄赋税,厚施予,希望所有人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国家能成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