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线性定常系统和线性时变系统]:可以用线性定常(常系数)微分方程描述 的系统称为线性定常系统。如果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的系数是时间的函数, 则这类系统为线性时变系统。
宇宙飞船控制系统就是时变控制的一个例子(宇宙飞船的质量随着燃料 的消耗而变化)。
[非线性系统]:如果不能应用叠加原理,则系统是非线性的。
下面是非线性系统的一些例子:
d2x dt 2
( dx)2 dt
x
Asin t,
d2x dt 2
(x2
1)
dx dt
x
0,
d2x dt 2
dx dt
x
x3
0
古典控制理论中(我们所正在学习的),采用的是单输入单输出描述方 法。主要是针对线性定常系统,对于非线性系统和时变系统,解决问题的能 力是极其有限的。
Tm
Ra J CeCm
分别称为电磁时间常数和机电时间常数
Ku
1 Ce

Km
Ra CeCm
分别是转速与电压传递系数和转速与负载
传递系数。这里已略去摩擦力和扭转弹性力。
3.线性系统微分方程的编写步骤:
⑴确定系统和各元部件的输入量和输出量。 ⑵对系统中每一个元件列写出与其输入、输出量有关的物理的方程。
⑶对上述方程进行适当的简化,比如略去一些对系统影响小的次要因素, 对非线性元部件进行线性化等。
4、线性方程的求解:
研究控制系统在一定的输入作用下,输出量的变化 情况。方法有经典法,拉氏变换法和数字求解。 在自动系统理论中主要使用拉氏变换法。
[拉氏变换求微分方程解的步骤]: ①对微分方程两端进行拉氏变换,将时域方程转换为s域的代数方程。 ②求拉氏反变换,求得输出函数的时域解。
M c 上的负载转矩Mc,输出是转速

02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02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Tm J
Tm
d dt
K u u a K m (Ta
dM c dt
Mc)
电感La较小,故电磁时间常数Ta可以忽略 ,则
Tm
d dt
K uua K m M c
如果取电动机的转角 (rad)作为输出,电枢电压ua (V),考 虑到 d ,可将上式改写成
2.举例 ①一个自变量:励磁电流成正 比,但if增加到某个范围后,磁路饱和,发电机的电势与励磁电流呈 现一种连续变化的非线性函数关系。 设:x—励磁电流, y—发电机的输出电势。 y=f(x)
设原运行于某平衡点(静态工作点) A点:x=x0 , y=y0 ,且y0=f(x0) B点:当x变化△ x, y=y0+△ y 函数在(x0 , y0 )点连续可微,在A 点展开成泰勒级数,即
y k x
df ( x ) k dx x x0
②两个自变量: y=f(x1, x2) 静态工作点: y0=f(x10, x20) 在y0=f(x10, x20) 附近展开成泰勒级数,即
f 1 2 f f 2 f 2 f y f ( x10 , x 20 ) ( x1 x10 ) ( x 2 x 20 ) ( x1 x10 ) 2 ( x1 x10 )( x 2 x 20 ) ( x 2 x 20 ) 2 2 2 x 2! x x 2 x1x 2 x 2 1 1
例2-2
解 设回路电流i1和i2为中间变量。根据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对前一回 路,有
u i R1i1
对后一回路,有
1 C1
(i
1
i 2 ) dt
1 C2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1)
T
2s2
1
2Ts
1
其系数、 由 p1、p2 或 T1、T2 求得;
若有零值极点,则传递函数的通式可以写成:
G(s)
Kg s
m1
(s
zi
)
m2
(
s
2
2kk s
2 k
)
i1
k 1
n1
(s
p
j
)
n2
(
s
2
2ll
2 l
)
j 1
[例1]求电枢控制式直流电动机的传递函数。
[解]已知电枢控制式直流电动机的微分方程为:
TaTm
d 2
dt2
Tm
d
dt
Kuua
Km (Ta
dmc dt
mc )
方程两边求拉氏变换为:
(TaTms2 Tms 1)(s) KuUa (s) Km(Tas 1)Mc (s)
令 Mc (s) ,0得转速对电枢电压的传递函数:
M c
Mc
)
见例2-4
⑸消去中间变量:推出 ~ ug(Mc) 之间的关系:
TaTm 1 K0
T m 1
K0
K0
K 1 K0
(ug
ug
)
Km (TaM C
Mc
)
显然,转速 既与输入量ug有关,也与干扰 M 有c 关。
[增量式分析] (上式等号两端取增量):
⑴对于恒值调速系统,ug =常量,则ug 0, ug 0 。
, i
1 zi
,
Tj
1 pj
,
( is 1)
i 1 n
(Tj s 1)
j 1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全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全

TaTLma KJe K
dMdML m dtdt
L
Tm
Ra J K eKm
——机电时间常数(秒);
Ta
La Ra
—电动机电枢回路时间常数 (秒)
若输出为电动机的转角q ,则有
TaTm
d 3q
dt 3
Tm
d 2q
dt 2
dq
dt
1 Ke
ua
Tm J
ML
TaTm J
dM L dt
—— 三阶线性定常微分方程 9
(1)根据克希霍夫定律可写出原始方程式
((23))式消LuLCcdd中去(titd)i中2d是utRc间2(中Cti1)变间C1量iR变dCti量idd后udt,ct,(t它)u输r与u(入tc输)(输t)出出uu微rc((tt)分)有方如程下式关系

T1T2
d 2uc (t) dt 2
T2
duc (t) dt
扰动输入为负载转矩ML。 (1)列各元件方程式。电动机方程式为:
TaTm
d 2w
dt 2
测输T速Km出发td为d电wt电测压机速w 反 K馈1e系ua数
Tm J
M反L馈 电TaJT压m
dM L dt
ua Kae ut Ktw e ur ut 12
(2)消去中间变量。从以上各式中消去中间变
量ua,e,ut,最后得到系统的微分方程式
线性(或线性化)定常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 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 称为传递函数。
令线C性(s定)=常L[c系(t统)],由R下(s)述=Ln阶[r(微t)]分,方在程初描始述条:件为零
时[[aab,nnmbssdmdn进mt+ndn+dt行acmmbn(tm拉-r1)-(s1t氏ns)-am1变n+-1b1+…m换dd…1t+,nndd+1a1t得mm1bcs1(11到+ts)r+a关(t0b)]于0C]的RD(sM的s的a(()分s1s(分))=代sdbd为母)t1子为数cd传d多(tt多传方)r递项(项t程递函)式a式0函数c。b(0数tr) (t)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原理的数学模型分析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原理的数学模型分析

c(t ) a n1
d n1
c(t ) ... a1
d c (t ) a 0 c (t ) dt d r (t ) ... b1 r (t ) b0 r (t ) dt
在初始条件为零时,对方程两边进行拉氏变换并整理得
C ( s) bm s m bm 1 s m 1 b1 s b0 M ( s) G ( s) (2-25) n n 1 R( s ) N ( s) a n s a n 1 s a1 s a 0
一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
RC
duc uc ur dt
(2-4)
微分方程建立举例(2)
【例2-2】机械位移系统 (1)确定输入、输出量
设外作用力F (t ) 为输入量,质量 物体的位移 y (t )为输出量。
(2)建立微分方程组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F (t ) FB (t ) FK (t ) ma
初始条件为零,一般是指输入量在t=0时刻以后才 作用于系统,系统的输入量和输出量及其各阶导数在 t≤时的值也均为零。
传递函数的一般表达式
如果系统的输入量为 r (t ) ,输出量为 c(t ) ,并 由下列微分方程描述
an
bm
dn dt n dm
dt m
dt n1 d m 1 r (t ) bm 1d m 1 dt
c (t ) 1
式中
<1时
(2-44)
1 2
e n t 1 2
4.应用实例 例2-2机械位 移系统等。
sin( d t )

arctan
d n 1 2
R 将 R1 1 K 、 2 1 K 代入上式得: 2 1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dn dtn f ( t )
t
f (t)dt 0
t
f ( )d
n
ki .L[ f (t )]
i 1
sF (s) f (0 )
s2F (s) sf (0 ) f (0 )
snF (s) sn1 f (0 ) sn2 f (0 ) f (n1) (0 )
电枢回路方程为
La
dia (t) dt

Raia (t)

Ea (t)

ua (t)
电磁转矩方程 M m Cmia (t)
电动机轴上转矩平衡方程
Jm
dm (t)
dt

fmm (t)

Mm

MC
(t)
若以角速度 m 为输出量、电枢电压 ua 为输入量,
消去中间变量,直流电动机的微分方程为
(s2+s+1)Uc(s)= Ur(s)+0.1(s+2)
即 U S 1 U S 0.1S 2
C
S2 S 1 r
S2 S 1
通电瞬间, ur(t)=1 或 Ur(s)=L[ur(t)]=1/S
故 U S 1 1 0.1S 2
C
S2 S 1 S S2 S 1
再对上式两边求反拉氏变换:
u c
t

L1 U C
S


L1
S
2
1 S
1
1 S

S
2
1 S
1
=1+1.15e-0.5tSin(0.866t-120°)+ 0.2e-0.5tSin(0.866t+30°)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i1 nN
• K为系统增益或开环S N 放j1 (大S 倍Pj ) 数,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 分子多项式根,系统零点(开环), • 分母多项式根,系统极点(开环)。
m
K Ti
Kg
i1 nN
Tj
j1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 三、关于传递函数,有如下几点说明: • ⑴ 传递函数表征了系统对输入信号的传递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 2.3 典型环节传函分析 • 自动控制系统是由不同功能的元器件构成
的。从物理结构上看,控制系统的类型很 多,相互差别很大,似乎没有共同之处。 在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研究时,我们更强 调系统的动态特性。具有相同动态特性或 者说具有相同传递函数的所有不同物理结 构,不同工作原理的元器件,我们都认为 是同一环节。
dt t0
Tc
T t0
c
• 可从图上求出 Tc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 过渡过程时间,根据定义,为输出到达稳 定值的95%(98%)所需的时间。 Ts=3T(Ts=5T)
• 一个流出水箱的水流量由阀门控制的蓄水 箱就是一个惯性环节的实例。无源RC网络、 单溶液槽、盲室压力系统和无套管热电偶 系统等也都是典型的惯性环节。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 建立数学模型的目的有如下几点: • 1.可以定量分析系统动静态性能,看是否能
满足生产工艺要求。 • 2.可以用于定量的控制计算,对系统行为进
行预测,并加以控制。控制精度与模型精度 有关。 • 3.利用模型可以进行有关参数的寻优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 建模的方法大概有三种: • 1.机理分析法(适用于机理已知的系统),也

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全篇

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全篇

=

- + - 其中:△称为系统特征式 △= 1 ∑La ∑LbLc ∑LdLeLf+…
—∑La 所有单独回路增益之和
∑L∑和dLLebLLf—c—所有所三有个互两不两接互触回不路接增益触乘回积路之增和益乘积之
Pk—从R(s)到C(s)的第k条前向通路传递函数
△k称为第k条前向通路的余子式 去掉第k条前向通路后所求的△
x0
(x x0 )
1 d 2 f (x)
2!
dx2
x0
(x x0 )2
忽略二阶以上各项,可写成
y
f
(x0 )
df (x)
dx x0
(x
x0 )
2、对于具有两个自变量的非线性函数,设输入 量 为x1(t)和x2(t) ,输出量为y(t) ,系统正常工作 点为y0= f(x10, x20) 。
注意:相加点和分支点一般不能变位
25
2.3.3闭环传递函数
1、给定输入单独作用下的系统闭环传递函数
(s) G1G2 G1G2 1 G1G2H 1 Gk
2、扰动输入单独作用下的闭环系统
n
(
s)
1
G2 G1G2
H
G2 1 Gk
3、误差传递函数:误差信号的拉氏变换与输入信 号的拉氏变换之比。
(1)给定输入单独作用下的闭环系统
Er
(
s)
1
1 G1G2
H
1 1 Gk
(2)扰动输入单独作用下的闭环系统
En
(
s)
1
G2 H G1G2
H
G2H 1 Gk
4)给定输入和扰动输入作用下的闭环系统的总的输
出量和偏差输出量

自动控制原理与应用第2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与应用第2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与应用第2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自动控制是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各种自动化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对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我们可以对系统的行为进行分析和预测,并设计合适的控制策略来实现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及其应用。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主要包括线性时不变系统和非线性时变系统两类。

1.线性时不变系统线性时不变系统是指系统的输出与输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并且系统的性质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数学模型可以用常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来表示,其中常微分方程适用于连续系统,差分方程适用于离散系统。

常见的线性时不变系统包括电路、机械系统等。

2.非线性时变系统非线性时变系统是指系统的输出与输入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并且系统的性质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非线性时变系统的数学模型可以用偏微分方程、泛函方程等形式来表示。

非线性时变系统由于具有更复杂的动力学特性,通常需要借助数值方法来求解。

二、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建立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方法包括物理模型法、数据模型法和状态空间法。

1.物理模型法物理模型法主要通过物理规律来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它基于系统的物理特性及其输入输出关系,通过建立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来描述系统的动态行为。

物理模型法适用于那些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和物理规律的系统。

例如,对机械系统可以利用牛顿定律建立系统的动力学方程。

2.数据模型法数据模型法是通过分析实验数据来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它基于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借助统计方法和系统辨识技术来进行模型识别和参数估计。

数据模型法适用于那些难以建立明确物理模型的系统。

例如,对于生物系统或经验性系统,可以通过数据模型法来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3.状态空间法状态空间法是一种以状态变量和输出变量为基础的建模方法。

它将系统的动态行为表示为一组一阶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的形式。

状态空间法对于较复杂的系统具有较好的描述能力,能够反映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动态特性。

第二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二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二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本章要点系统的数学模型是对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和出发点。

本章主要介绍从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和系统框图去建立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内容包括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步骤、传递函数的定义与性质、系统框图的建立、等效变换及化简、系统各种传递函数的求取以及典型环节的数学模型。

为了对自动控制系统性能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设计,须定量计算系统的动、静态性能指标。

而要完成此项任务,就必须掌握其变化规律,用一个反映其运动状态的数学表达式描述系统的动态过程。

这种描述系统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称为系统的数学模型。

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主要有解析法和实验法。

解析法是从系统元件所遵循的一些基本规律出发去推导系统的数学模型。

如果不了解系统的结构和运动规律,则应采用实验法建立数学模型,即在系统的输入端加上测试信号,在根据测试出的输出响应信号建立其数学模型。

系统的数学模型有多种,经典控制理论中常用的数学模型有:微分方程(时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复域数学模型)、频率特性(频域数学模型)和动态结构图(几何模型)。

第一节系统的微分方程微分方程是描述系统的输入量和输出量之间关系最直接的方法。

当系统的输入量和输出量都是时间t的函数时,其微分方程可以确切描述系统的运动过程。

一、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步骤1.根据系统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和运动规律,确定系统的输入量和输出量。

2.从输入端开始,根据各环节所遵循的运动规律,依次列写微分方程。

联立方程,消去中间变量,求取一个只包含系统输入量和输出量的微分方程。

3.将方程整理成标准形式。

即把含输出量的各项放在方程的左边,把含输入量的各项放在方程的右边,方程两边各导数按降幂排列,并将有关系数化为具有一定物理意义的表示形式,如时间常数等。

二、举例说明例2-1求图2-1所示RC网络的微分方程。

解:由图可知,输入量为u i(t) , 输出量为u o(t) ,根据电路遵循的基尔霍夫电压定律,有dtt du Ct i t u R t i t u o o i )()()()()(=+=消去上式中的中间变量i(t) ,得)()()(t u dtt du RCt u o o i += 整理得 ()()()o o i du t RCu t u t dt+= 例2-2 求直流电动机的微分方程。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课后答案第二章精选全文完整版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课后答案第二章精选全文完整版

x kx ,简记为
y kx 。
若非线性函数有两个自变量,如 z f (x, y) ,则在
平衡点处可展成(忽略高次项)
f
f
z xv
|( x0 , y0 )
x y |(x0 , y0 )
y
经过上述线性化后,就把非线性关系变成了线性 关系,从而使问题大大简化。但对于如图(d)所示的 强非线性,只能采用第七章的非线性理论来分析。对于 线性系统,可采用叠加原理来分析系统。
Eb (s) Kbsm (s)
Js2 m(s) Mm fsm(s)
c
(s)
1
i
m
(s)
45
系统各元部件的动态结构图
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建立的,因此,它只 是系统的零状态模型,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有现 实意义,而且容易实现。
26
三、典型元器件的传递函数
1. 电位器
1 2
max
E
Θs
U s
K
U
K E
max
27
2. 电位器电桥
1
2
E
K1p1
K1 p 2
U
Θ 1
s
Θ
K1 p
Θ 2
s
U s
28
3.齿轮
传动比 i N2 N1
G2(s)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框,具有同一个输入信号,并 以各方框输出信号的代数和作为输出信号,这种形
式的连接称为并联连接。
41
3. 反馈连接
R(s)

C(s) G(s)
H(s)
一个方框的输出信号输入到另一个方框后,得 到的输出再返回到这个方框的输入端,构成输 入信号的一部分。这种连接形式称为反馈连接。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例2-2的机械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d 2 x(t ) dx(t ) m f kx(t ) F (t ) 2 dt dt
当初始条件为零时,对上式进行拉氏变换后可得传递函数为
X ( s) 1 G( s) 2 F ( s) ms fs k
三、性质: ★
1、传递函数表达系统本身固有的动态性能,与输入量大
an c ( n ) (t ) an 1c ( n 1) (t ) ... a1c (1) (t ) a0 c(t ) bm r ( m ) (t ) bm 1r ( m 1) (t ) ... b1r (1) (t ) b0 r (t ), (n m)
2-2 微分方程(基本数学模型)
一、微分方程的建立(时域)
控制系统中的输出量和输入量通常都是时间 t 的函数。
很多常见的元件或系统的输出量和输入量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用 一个微分方程表示,方程中含有输出量、输入量及它们各自对时间 的导数或积分。这种微分方程又称为动态方程、运动方程或动力学 方程。微分方程的阶数一般是指方程中最高导数项的阶数,又称为 系统的阶数。
例2-1的RLC串联电路的微分方程为
d 2 u o (t ) du o (t ) LC RC u o (t ) u i (t ) 2 dt dt
当初始条件为零时,对上式进行拉氏变换后可得传递函数为
U o ( s) 1 G( s) U i ( s) LCs 2 RCs 1
本章只讨论解析法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3.模型表示形式
a.时域:微分方程;b.复数域:传递函数,c.频域:频率特 性
三种数学模型之间的关系
线性定常系统
拉氏 s=jω 微分方程 变换 传递函数 频率特性

自动控制理论-第二章

自动控制理论-第二章

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1、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1)举例 例1:电路无源网络 试列写以 u (t ) 为输入量,以 u (t )为 输出量的网络微分方程
i
o
解:设回路电流为 i(t ) ,由基尔霍夫 定律可写出回路方程为
di ( t ) 1 + i ( t ) dt + Ri ( t ) = u i ( t ) dt C ∫ 1 u o (t ) = i ( t ) dt C ∫ L
f 2 (t )
c(t ) = c1 (t )
作用时, c(t ) = c2 (t ) 叠加性:当 f (t ) 、 f (t ) 同时作用时,c(t ) = c1 (t ) + c2 (t ) 均匀性:当 f (t ) = A ⋅ f1 (t ) 时, c(t ) = A ⋅ c1 (t ) 线性系统的叠加原理表明:两个外作用同时加于系统所产生的 总输出,为各个外作用单独作用时分别产生的输出之和。
[
]
1 1 1 F ( s ) + n f ( −1) (0) + L + f ( − n ) (0) n s s s
式中
f
( −1)
f ( −1) (0)、f ( −2) (0) L f ( − n ) (0)
(−n)

f (t )
的各重积分在 t = 0 时的值。如果
(0) = f ( −2 ) (0) = L = f
(0) = 0 ,则有
L ∫ L ∫ f (t )(dt ) n =
[
]
1 F (s) sn
(4)初值定理 若函数 f (t ) 及其一阶导数都是可拉氏变换的,则
f (0 + ) = lim f (t ) = lim sF ( s)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1 ui (t ) 1(t ), U i ( s) s Ui 0.1s 0.2 1 1 u0 (t ) L [U 0 ( s )] L [ 2 2 ] s s 1 s s 1 1 0.1s 0.2 1 L [ 2 ] 2 s ( s s 1) s s 1
m=10, f=1, k=1
m=10, f=1, k=5
输入: Fi 1(t )
m=10, f=1, k=1
m=10, f=1, k=5
相似系统
RLC无源网络和弹簧-质量-阻尼器机械系 统的数学模型均是二阶微分方程,为相似 系统。 相似系统便于用一个简单系统去研究与其 相似的复杂系统,也便于控制系统的计算 机数字仿真。
化的过程。
4、线性系统的基本特性 叠加性:系统在几个输入信号同时作用 下的总响应,等于这几个输入信号单独 作用的响应之和。
如果元件输入为: r1(t)、r2(t)、r(t) ,
对应的输出为: c1(t)、c2(t)、c(t) 。
如果 r(t)=r1(t)+r2(t) 时, c(t)=c1(t)+c2(t) 满足叠加性。

满足齐次性。
满足叠加性和齐次性的元件才是线性元件
例如 y=kx 是线性元件
输入 x1 输出 y1=kx1 x2 输入x1 +x2 C为常数, Cx1 y2=kx2 y1 + y2 满足迭加性 Cy1 满足齐次性
所表示的元件 为线性元件
线性方程不一定满足迭加性和齐次性
y=kx+b(b为常数 0)线性方程,所表示的元件不是 线性元件 . 输入 x1y1 输出 y1= kx1+b x2 y2 y2 =kx2+b 输入 x1 + x2 输出 y=k(x1 + x2)+b =k x1 +kx2+b y1 +y2 不满足迭加性 k为常数 :kx1输出y=k(kx1)+b=k2x1+b ky1=k(kx1+b)= k2x1+kb yky1 不满足齐次方程。 所表示的元件不是线性元件。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全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全

其中: fs (t) Kx(t)
弹簧力
fd (t)
阻尼力
B
dx(t dt
)
m
K
B
所以有:
m
d 2 x(t) dt 2
B
dx(t) dt
Kx(t)
f
(t)
特点:f (t) 为作用于各部件的诸力之和,而每一个部件变化
了相同的位移x(t) 。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元件和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A1(0.5 j0.866) A2 (0.5 j0.866)
使等号两端的实部和虚部分别相等有 解之得 A1 1, A2 0
0.5.866
所以
F (s)
1 s
s2
s s 1
1 s
(s
s 0.5 0.5)2 (0.866 )2
(4)对部分分式进行拉式反变换,即得微分方程 的解。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2 用拉普拉斯变换方法解微分方程
例:已知
d 2 xc dt 2
5 dxc dt
6xc
6u(t)
u(t) 1(t)
设初始条件为 xc (0) 2, xc (0) 2 求输出量 xc (t)
解: 将微分方程取拉氏变换
(s
0.5 0.5)2 (0.866 )2
所以 f (t) 1 e0.5t cos 0.866 t 0.57e0.5t sin 0.866 t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2 用拉普拉斯变换方法解微分方程
例:已知
F (s)
s2 s2
9s 33 6s 34
求 f (t) L1 F (s)
F (s) M (s) A1 A2 An

自动控制原理-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可编辑全文

自动控制原理-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可编辑全文
23
r(t)
b1
d m1 dt m1
r(t)
bm1
d dt
r(t)
bm r (t )
c(t)是系统输出量,r(t)是系统输入量,参数是常系数。
性质:满足叠加原理
6
3. 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步骤
第一步:将系统分成若干个环节,列写各环节的 输出输入的数学表达式。
利用适当物理定律—如牛顿定律、 基尔霍夫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s2 2
n 1 2
e nt
s in( n
1 2t)
n2 s 2 2n s n 2
12
4、拉氏反变换
查表实现
f
(t )
1 2pj
s j F ( s )e st ds
s j
F(s)化成下列因式分解形式:
F (s) B(s) k(s z1)(s z2 ) (s zm ) A(s) (s s1)(s s2 ) (s sn )
设双变量非线性方程为:y f (x1,, x工2 ) 作点为
则可近似为:
y K1x1 K2x2
y0 f (x10 , x20 )
x1 x1 x10 x2 x2 x20
K1
y x1
| , K x1x10
2
x2 x20
y x2
|x1 x10
x2 x20
[注意]: ⑴上述非线性环节不是指典型的非线性特性(如间隙、饱和特 性等),它可以用泰勒级数展开。 ⑵实际的工作情况在工作点附近。 ⑶变量的变化必须是小范围的。其近似程度与工作点附近的非 线性情况及变量变化范围有关。
◆F(s)中具有单极点时,可展开为
F (s) c1 c2 cn
s s1 s s2
s sn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dt
t 0
[
d
nf dt
(t
n
)
]
snF(s)
sn1
f
(0)
sn2
f
(1) (0)...
f
(n1) (0)
定理4 积分定理
2021年2月
t
[
f ( )d ] F (s)
0
s
自动控制原理
定理6 初值定理
设F(s)为f(t)的拉氏变换,且
lim
s
sF
(s)
存在
lim f (t) lim sF(s)
实验求取
2021年2月
自动控制原理
例2-1试列写图2-1所示电路
输入量 u r (t) 与输出量 u c (t) 的微分方程。
1. 确定输入、输出量 2. 列写与输入、输出有
关的微分方程
L
di(t) dt
Ri(t)
u
c
(t)
u
r
(t)
i(t) C du c (t)
dt
3. 消去中间变量
LC
d
2u c (t) dt 2
G(s) Ks1 Ks2 ... Ksn
s s1 s s2
s sn

Ks1 [(s
….
si )G(s)]ss1
(s2
Q( s1 ) s1)(s3 s1)...(sn
s1)
2021年2月
自动控制原理
例:已知函数
1 设因式展开为 G(s) s(s 1)3 (s 2)
G(s) K1 K2 K3 K4 K5 s s 2 s 1 (s 1)2 (s 1)3
u(c’t)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
一、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描述自动控制系统输入、输出以及内部各变量的静态和动态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有多种形式:代数方程、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差分方程、脉冲传递函数、状态方程、方框图、结构图、信号流图和静态/动态关系表等。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的求取,可采用解析法或实验法。

系统的数学模型关系到整个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是分析和研究自动控制系统最重要的基础。

1.微分方程
用解析法建立系统的微分方程的步骤:
1) 确定系统的输入、输出变量; 2) 根据系统的物理、化学等机理,依据列出各元件的输入、输出运动规律的动态方程; 3) 消去中间变量,写出输入、输出变量的关系的微分方程。

2.传递函数 1) 定义: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系统(或环节)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出量的
拉氏变换之比。

2) 性质:
a) 传递函数是线性系统在复频域里的数学模型;
b) 传递函数只与系统本身的结构与参数有关,与输入量的大小和性质无关; c) 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有相通性,两者可以相互转换。

3) 表达形式
设系统的动态方程为一个n 阶微分方程
)
......'1)1(1)(0'1)1(1)(0m n r b r b r b r b y a y a y a y a m m m m n n n n >++++=++++----其中:(
则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n
n n m
m m a s a s a b s b s b s R s Y s G ++++++==--......)()()(1
10110 传递函数也可写成分子、分母多项式因式分解的形式,即
)
()()())(()())(()()()(1
1
2121j
n j i m
i n m p s z s k p s p s p s z s z s z s k s R s Y s G +∏+∏
=++++++====
图1.2—1
)
式中:为系统的极点
分母多项式的根,又称为系统的零点分子多项式的根,又称称为传递系数,------=
--j i p z a b k k 0
4)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一个自动控制系统,可以认为是由一些典型环节(一些元件和部件)所组成。

常见的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有以下几种: a) 比例环节:
k s R s Y s G ==
)()
()( b) 积分环节:
Ts
s R s Y s G 1
)()()(==
c) 微分环节:理想: s T s R s Y s G d ==
)
()
()( 实际: s
T s
T k s R s Y s G d d d +==
1)()()( d) 惯性环节:
Ts
k
s R s Y s G +==
1)()()( e) 二阶振荡环节:
2
2
2222121
)()()(n
n n s s s T s T s R s Y s G ωξωωξ++=++== f) 迟延环节:
s e s R s Y s G τ-==
)
()
()( 3.结构图(又称方框图,方块图) 1) 结构图的基本形式(见图1.2-1)
结构图是反映系统各个元、部件的功能和信号流向的图解表示法,它是一种数学模型。

利用结构图可以求出系统的输入对输出的总的传递函数。

在图1.2-1中: 开环传递函数为:)
()
()()()(s E s B s H s G s G o =
=
图1.2—2
(s R 图1.2—3
闭环传递函数为:)
()
()()(1)()(1)()(s R s C s H s G s G s G s G s G o b =+=+=
2)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基本法则: a) 串联(如图1.2-2所示)
)()()
()()(21s G s G s R s C s G ==
b) 并联(如图1.2-3所示)
)()()
()
()(21s G s G s R s C s G +==
c) 反馈联接(如图1.2-1所示)
)
(1)
()()()(s G s G s R s C s G b ±==
上式分母中的""±号为:当负反馈时,为“+”号,当正反馈时,为“-”号。

4.信号流图
信号流图是结构图的一种简易画法,它与结构图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只是形式上的不同。

信号流图中的有关术语:源节点,阱节点,混合节点,前向通路,回路,不接触回路。

5.梅逊(Mason )公式
应用梅逊公式可以不经任何结构变换,一步写出系统的总的传递函数,所以是一个十分有用的数学工具。

梅逊公式如下:
∑=∆∆==n
k k k p s R s C s G 1
1)()()(
式中: +-+-
=∆-∆∑∑∑c
b
a
b
a
a
L
L L L L L 1特征式,

的条前向通路不接触部分与第的传递函数乘积之和
所有三个互不接触回路的传递函数乘积之和所有两两互不接触回路数之和
所有不同回路的传递函条前向通路总传递函数
第从输入节点到输出节点前向通路的总条数
从输入节点到输出节点∆-∆-----∑∑
∑k L L L L L L k p n k c
b
a
b a a 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