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国际化建设规划
武汉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武汉市推进教育国际化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
武汉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武汉市推进教育国际化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教育局•【公布日期】2018.02.01•【字号】•【施行日期】2018.02.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武汉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武汉市推进教育国际化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各区教育局、市属大中专院校、局直属有关单位:经研究,现将《武汉市推进教育国际化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本区域(单位)相关工作规划(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在推进教育国际化相关工作中,如有问题和建议,请及时与我局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联系。
武汉市教育局2018年2月1日武汉市推进教育国际化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方面的支持配合下,《武汉市推进教育国际化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顺利推进,完成预期目标。
现将过去三年的工作做简要总结,并制定本计划,对2018至2020年的工作进行部署。
一、武汉市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1.中外合作办学成效明显。
江汉大学和武汉商学院等市属高校本专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5个,全市共有12所省级示范高中、2所中等职业学校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另有武汉英中(培训)学校1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占全省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总量的三分之一。
2.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有序发展。
现有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419名外籍学生在武汉长江国际学校、武汉枫叶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和武汉法国国际学校等3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就读,已形成“立足武汉、辐射湖北、服务华中”的新态势。
3.海外友城教育交流形成特色。
2015年,世界中学生田径锦标赛首次走出欧洲,在市第四中学顺利举办,来自欧洲、美洲、亚洲等29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和各级官员齐聚武汉。
同年,我市邀请11个海外友城的22名高中学生在市常青一中交流学习3个月。
武汉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
武汉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
1. 产业升级和转型:武汉将通过加强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等领域的发展,实现增长点的转移和去杠杆负担,提高城市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2. 城市现代化发展:武汉将在城市规划、交通体系、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推进创新,实现城市愈加先进、绿色、智慧和人文特点的融合。
3. 建设国际化城市:武汉将继续提升城市的世界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外资和优秀人才,打造世界一流的城市形象。
4. 高端人才引进:武汉将不断增加高端人才的引进,推进人才培养和推动人才的创新发展,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高水平创新城。
5. 良好生态环境:武汉将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探索绿色发展模式和循环经济,以保护城市宜居环境和生态节约型社会。
6. 教育事业优化:武汉将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推进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和特色教育学校。
7. 人民福祉保障:武汉将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化水平,加强社会事业领域的发展,实现城市全面的健康、文化、安全与福利保障。
www。
2024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
2024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引言: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武汉市在全国乃至全球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然而,武汉市人民始终坚定地与疫情进行抗争,并通过艰苦努力取得了全面胜利。
2024年,武汉市将继续努力,致力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经济发展:1.基础设施建设:武汉市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重点推进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的建设,进一步缩短城市交通拥堵时间,提高交通效率。
2.创新科技产业:武汉市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
鼓励创业创新,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吸引更多的科技企业落户武汉市。
3.优化营商环境:武汉市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办事成本。
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
4.发展现代农业:武汉市将加大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力度,推进农业现代化。
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社会事业:1.提升教育质量:武汉市将进一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升教育质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改善教育设施条件,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加强职业教育的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2.强化医疗卫生体系:武汉市将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加大对医疗机构的投资,引进先进医疗设备和技术。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均衡性。
3.加强社会保障:武汉市将加大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支持力度。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扩大保障范围,提升保障水平。
加强对特殊群体、困难群众的帮扶,确保社会稳定和谐。
4.加强环境保护:武汉市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监测和治理。
推广清洁能源,减少污染排放。
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三、文化建设:1.丰富文化活动:武汉市将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武汉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武汉市推进教育国际化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通知-
武汉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武汉市推进教育国际化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通知正文:---------------------------------------------------------------------------------------------------------------------------------------------------- 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武汉市推进教育国际化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通知各区教育局,市属大中专院校,局直属有关单位:经研究,现将《武汉市推进教育国际化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印发给你们。
请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本区域(单位)相关工作规划(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推进教育国际化相关工作,请与我局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联系。
联系电话:65608593、85617584。
武汉市推进教育国际化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按照《武汉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总体部署,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武汉国际化水平提升计划(2013—2016年)》和《市教育局关于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武教外〔2012〕1号)的有关要求,服务城市发展战略,提升武汉教育品质,加快我市教育国际化进程,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坚持服务国家外交战略、服务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教育改革发展的原则,紧紧围绕我市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质量的教育国际合作交流体系,建立与武汉城市功能定位相适应的教育对外开放机制,进一步提升我市教育的国际国内影响力和竞争力,为我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发挥应有作用。
二、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3年努力,全市教育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中外合作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教育国际合作交流能力不断加强,教育国际化体系和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基本建成中部地区国际教育中心,教育国际化主要指标处于国内同类城市前列,并逐步缩小与国内发达地区的差距。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前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武汉市面临日益严峻的城市管理和规划问题。
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武汉市政府于20XX年出台了《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XX-20XX)》,旨在构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
本文将对武汉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介绍和分析。
规划背景自20XX年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委书记韩建国提出“修建国家中心城市武汉”的倡议以来,武汉市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逐步成为长江中游地区的政治、文化、金融、商贸中心。
但同时,城市交通拥堵、空气质量污染、城市景观破碎化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为此更加需要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城市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目标《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XX)》的总体目标是“建设既具有当代国际化气质又蕴含特有中华文化魅力的特色大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同时注重绿色发展、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吸引国际化人才,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该总体规划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目标:1.优化城市布局,打造具有特色的功能区:如商务区、文化区、教育区等。
2.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系统建设,缓解交通拥堵状况。
3.建设“智慧武汉”,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产业和创新产业。
4.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如建设“全域绿化系统”、加强水环境治理等。
市中心区规划市中心区是一个城市的核心,也是武汉市的中心地带。
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XX)》,未来市中心区的规划方向是“一带三轴”,即以江汉路商圈为中心,向东北延伸至汉口火车站区域,向东南延伸至万松园区域,向西南延伸至洪山广场区域,并建设一条跨越长江的大型和多层次轨道交通枢纽。
同时,规划重点发展金融、商贸、科技创新和旅游业等行业。
科技城规划武汉市拥有丰富的科研人才和创新资源,为了加强和发展高科技产业,武汉市政府计划建设“光谷科技城”。
该科技城总面积约为200平方公里,包括“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高新技术企业。
努力把武汉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与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武汉发展目标的国内定位和国际定位
努力把武汉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与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武汉发展目标的国内定位和国际定位
何伟
【期刊名称】《长江论坛》
【年(卷),期】2011(000)003
【摘要】武汉发展目标的国内定位是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定位是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经过努力也是可以实现的.武汉应当勇于承担国家责任和国际责任,在完成中央赋予的国家战略使命的过程中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全面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建成国际性城市.
【总页数】5页(P40-44)
【作者】何伟
【作者单位】武汉市外事侨务办公室,湖北武汉,43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
【相关文献】
1.实施名牌战略再创武汉辉煌——武汉建设国际性城市发展战略的再探讨
2.努力把武汉建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
3.聚海内外智囊,为武汉的国际化发展定向、定位、定举措——把武汉建成国际性城市国际研讨会侧记
4.在比较中定位加快内陆城市国际化进程——关于把武汉建成国际性城市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5.从世界及国内经济大视角探索内陆城市国际化道路——把武汉建成国际性城市国际研讨会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汉长江新区实施方案
武汉长江新区实施方案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武汉长江新区作为国家战略定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备受关注。
为了更好地推动武汉长江新区的建设和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以期实现新区长远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武汉长江新区的总体目标是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城市,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撑点和世界级的城市群。
在未来的发展中,新区将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二、产业发展。
新区将以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数字经济为主导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和价值链,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同时,将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企业。
三、基础设施建设。
新区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交通网络,建设现代化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打造便捷高效的城市交通体系。
同时,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升防洪能力,保障城市安全。
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推动5G网络覆盖,提升数字化城市管理能力。
四、生态环境保护。
新区将坚决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推动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新区建设的全过程。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治理,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
五、人才引进。
新区将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建设一流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机构,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落户新区。
同时,加强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打造人才高地,为新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六、社会治理。
新区将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七、财税金融支持。
新区将加大对新区建设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支持力度,为新区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和金融服务支持。
八、国际合作。
新区将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吸引国际优质资源和资本,推动新区与国际接轨,加快新区建设步伐,实现新区发展的国际化目标。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摘要:1.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简介2.城市设计导则的目标与原则3.城市设计导则的主要内容4.城市设计导则的实施与监管5.结语正文:【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简介】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是一份为武汉市城市建设提供指导性意见和规划的建设性文件。
旨在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目标与原则、主要内容、实施与监管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城市设计导则的目标与原则】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的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文化引领、创新驱动”的原则,以实现城市功能完善、空间有序、景观优美、环境友好、生活舒适为总体目标。
【城市设计导则的主要内容】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空间布局:构建“一主四副”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城市功能区划,实现城市建设用地的合理配置和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
2.城市景观风貌: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天际线,保护自然山水格局,强化城市设计引导,提升城市景观品质。
3.城市生态环保: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构建城市生态廊道,提高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确保城市环境质量。
4.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加强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布局,保障城市运行安全与效率。
5.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城市特色与品位。
6.城市公共服务与社会建设: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社会建设体系,保障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城市设计导则的实施与监管】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实施与监管主要依靠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的推动与执行。
政府应加强对城市设计导则的宣传与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
同时,强化城市设计导则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环节的指导作用,确保城市建设品质。
【结语】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为武汉市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指导。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本规划是武汉市第7轮总体规划,上一轮是1996-2020。
由市规划院完成,2004年就开始编制了,这个版本也不算是最终版本,毕竟发展形势太快,比如轨道交通又重新修编了。
最终版本应由市人大通过,再报国务院通过。
文中的黑体字是强制性规划。
总则一、编制背景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对武汉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主要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
为落实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建设部批准,武汉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2.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际国内制造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区域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武汉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城乡统筹,建设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城市。
3.总体规划本着延续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突出按照“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法制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主要任务是:(1)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积极促进工业化发展,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3)培育和提升金融商贸、科教文化、交通物流和通信信息产业功能,形成系统完整、特色突出、集聚力强、辐射面广的现代服务功能体系,增强中心城市多元化服务能力。
武汉城市规划
武汉城市规划武汉是我国重要的中部大城市,也是湖北省的省会。
作为人口密集、发展迅猛的城市,武汉市的城市规划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的历史和现状、城市规划的特点以及对其发展的建议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城市规划的历史和现状武汉市的城市规划起源于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当时的规划主要以城市功能分区和道路网建设为目标。
1940年代至1950年代,随着军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武汉市开始有了较为完整的城市规划体系。
1960年代至1980年代,由于经济发展受到政治因素的限制,城市规划相对滞后。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武汉市的城市规划开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目前,武汉市的城市规划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013年,武汉市发布了《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21年)》,明确了未来8年武汉市的城市发展目标和规划方向。
根据该规划,武汉市将重点发展武汉中心城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汉阳都市区等重点区域,同时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交流合作。
二、城市规划的特点1.国际化发展:随着武汉市的城市功能和地位的不断提升,武汉市的城市规划也在迈向国际化发展。
例如,武汉市正在致力于打造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加强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的合作与交流。
同时,武汉市还在推动武汉城市设计国际化,并吸引国际一流设计机构参与武汉市的城市规划建设。
2.绿色可持续:在城市规划中,武汉市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交通规划中,武汉市鼓励公共交通和骑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汽车污染和交通堵塞。
同时,武汉市还注重提升城市绿地和公园的建设,为市民提供更好的休闲空间和生活品质。
3.文化融合:武汉市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丰富,在城市规划中注重文化保护和传承。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武汉市保护和修复了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如黄鹤楼等。
同时,武汉市还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与城市规划的有机融合。
三、对城市规划的建议1.加强城市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武汉市的城市功能布局,提升中心城区的地位和辐射力,促进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
武汉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进中心城区集约发展
武汉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进中心城区集约发展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导向,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把全生命周期理念贯穿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彰显城市个性魅力。
一、高起点规划城市完善“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强化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约束并严格管控,适时修订国土空间规划地方性标准。
高质量规划标志性区域,科学规划、提升改造“两江四岸”,打造防汛岸线、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推进“江、园、城”有机融合。
持续建设东湖城市生态绿心,打造山水相依、城湖相融、人文相映的城市亮点区块。
优化城市设计,强化城市色彩、整体风格、建筑造型管控,推进地标建筑群建设,形成“错落有致、疏密有度、高低起伏”的城市天际线,构建和谐有序、层次分明的城市空间界面。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与城市安全治理有机衔接,注重空间留白,优化生态空间、避难空间和安全生产空间布局。
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
二、高标准建设城市修订提升城市建设标准,突出安全、立体、多元、高效,推进地上地下分工明确、功能互补。
促进地下各系统之间相互协调、集约利用,在确保地下资源保护红线和工程安全底线的基础上,科学安排轨道交通、停车、人防、管线管廊、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以及地下深层轨道、地下隧道、地下物流系统等大型交通市政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严格保护深层地下空间,为城市长远发展预留空间。
因地制宜进行“微规划”“微改造”和“留改拆”,有序推动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改造。
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未来社区建设,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和传承地域文化。
开展“擦亮小城镇”行动,推进新城区街、乡、镇更新改造和功能提升。
加强工程设计建造管理,创建建筑品质示范工程。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加快推进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的通知-武政规〔2021〕16号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加快推进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的通知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加快推进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的通知武政规〔2021〕16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经研究,现将《武汉市加快推进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人民政府2021年10月30日武汉市加快推进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为进一步引进、培育和壮大总部企业,加快推进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资源整合力和辐射带动力,有效支撑现代化大武汉建设,特制定如下政策措施:一、工作措施锚定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总体定位,围绕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的目标任务,以创新发展为引领,以提质增效为主线,以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环节为导向,按照“引进来、留得住、可发展”的思路,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加大总部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力度,着力构建市、区协同推进工作格局,促进我市总部经济提档升级。
(一)强化总部企业招商引资。
聚焦构建“965”现代产业体系,遵循“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的原则,高水平策划一批总部企业招商项目,大力引进世界企业500强、中国企业500强等企业总部项目。
推进总部经济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深挖名人招商、以商招商、校友招商潜力,定期组织500强企业专场、大型中央企业专场、校友专场、楚商专场等专题招商活动,加快推进项目早签约、早落地。
力争通过5年努力,世界企业500强、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大型中央企业在汉设立总部(区域总部、功能型总部)数量突破100家。
武汉国际化发展的现状与未来方略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Strategy of Wuhan’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作者: 周阳[1]
作者机构: [1]武汉市社会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15
出版物刊名: 长江论坛
页码: 23-27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期
主题词: 城市国际化;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方略
摘要: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发展目标以来,武汉市在推进城市国际化发展方面的步伐明显加快。
本文在梳理其主要举措和主要成绩基础上分析指出,武汉持续提升其国际化发展水平的关键在于:进一步明晰战略定位,建设彰显特色的城市新地标,拓展国际大通道增强全球通达性,推进重点功能区率先垂范,促使全球资源加快落地。
武汉未来十年的的发展趋势
武汉未来十年的的发展趋势
武汉作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可以预测如下:
1. 经济发展:武汉将继续加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
武汉将努力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2. 基础设施建设:武汉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包括交通、能源、水务等方面的投资。
特别是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武汉还将加大港口和航运设施的建设,以提升物流网络的效率和覆盖面。
3. 教育和科研:武汉拥有众多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未来十年将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
武汉将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并加强与企业、产业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产业的发展。
4. 生态环境保护:武汉将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力度。
通过推动绿色发展,加强水源、土壤等资源保护,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5. 文化旅游:武汉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
未来十年,武汉将进一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升旅游景区的品质和服务水平,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
总体来说,武汉在未来十年将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努力,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成为一个更加现代化、宜居宜业的国际化城市。
武汉香港中心项目规划方案 (2)
武汉香港中心项目规划方案项目背景武汉香港中心项目是一项由香港特区政府和湖北省政府共同投资建设的综合性商业项目。
由于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与香港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因此该项目的建设被认为是深化香港与内地合作的重要举措。
该项目位于江岸区江汉路CBD区域,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其中商业用地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包括大型购物中心、高档酒店、文化艺术中心等设施,设计定位为“全球化、现代化、国际化、模块化、数字化”的商业综合体。
总体规划根据项目的定位和市场需求,该项目的总体规划分为以下三个主要部分:商场区域商场区域是该项目的核心部分,占地面积约为11万平方米。
该区域将引进多个国内外知名品牌,涵盖时装、奢侈品、家居、餐饮等多个领域。
同时,商场也将规划多个主题展示区,如时尚区、科技区、潮流区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商场区域将采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技术手段,如智能停车、无人售货机、虚拟购物等,优化消费体验,提升消费便利性。
酒店区域酒店区域占地面积约为4万平方米,规划有数家高档酒店。
其中,一些品牌来自香港和欧美地区,如香港文华东方酒店、法国希尔顿酒店等。
酒店将提供豪华舒适的住宿体验,同时也将配备高端设施如泳池、Spa、健身房等。
文化艺术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占地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是该项目的文化亮点。
该中心将引入多个国内外知名的文化艺术活动,如演出、展览、音乐会等。
中心内也将有一些特色文化餐厅,提供各地美食。
空间布局为了实现项目的商业定位和消费者需求,该项目采用模块化的空间布局方案,即将商场、酒店和文化艺术中心分别独立设置,但同时又能够互相依存、相互补充。
商场区域主要位于项目中心部分,共设立三层,其中地下一层用于停车场、货物配送等功能。
酒店区域位于商场上层,文化艺术中心则位于商场侧翼,三者通过交通枢纽相连。
整个项目的建筑风格与周边区域保持一致,具有现代化、高端化的特点。
同时,该项目也将强化绿色生态环保理念,如引入太阳能和雨水收集利用等技术手段。
武汉市建设国际性城市目标体系研究
、
引言
口达到一定标准 。18 年,美 国经济学家科恩 ( . 91 R
把武汉建设成开放型 、多功能 、现代化的国际性 B Chn .oe)基于经济全球 化迅猛 发展 的背景 ,首次提 城市 ,是武汉市在本世纪 的奋斗 目标之一 。国际上最 出了全球城市 ( l aCt Go l i )的概念。2 世纪 8 年代 b y 0 0
关键词 :国际性城 市;目标体 系;系统分析 中图分类号 :F9 21 文献标识码 :A
T eSu yo bet eS s m osrc n l n a tra o ai dC t h td n O jc v yt i C nt t gWum sI en t n l e i i e n ui n i z y
要产业部门【 。 I _
度,生产性服务发达,成为国际性商品、资本、技 术、信息和劳动力集散中心,在世界经济中具有相当
3 l 美国 学者米尔顿・ 弗里德曼 (・rd an JF e n)提出 im 的影响力[ 。 了七项衡量世界城市的标准 :()世界性主要的金融 1 曾经承担过深圳率先实现现代化城市指标选择研究 中心 ;()跨 国公司总部所在地 ;()国际性机构的 课题的杨立勋先生认为 ,国际城市的指标包含城市基础 2 3 集 中地 ;()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 ;()主要制造业 设施、经济、贸易 、金融、第三产业、教科文 、外语环 4 5 中心 ( 国际意义的加 工工业 等) ()世界交通 境国际化等七项内容和国际航空吞吐量及国际航线覆盖 具有 ; 6 的重要枢纽 ( 尤指港 口与国际航 空港) 7 ;( )城市人 面、驻国外公司数与资本输出量等若干指标L 。 4 J
ss m o h n b r n e lv lo s itr ai aia o . yt Wu a y da i g t e i ne n t n l t n e f h e f t o zi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中国市场经济研究院
附件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居于国家战略要津、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代表国家形象的现代化大都市。
在资源环境承载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规划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既是引领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的重要举措。
武汉作为我国中部和长江中游地区唯一人口超千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元的城市,区位优势突出,科教人才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具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同时仍需进一步提升辐射带动功能、创新发展能力和开放竞争水平。
为加快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步伐、支撑长江经济带建设,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增强辐射带动功能,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
武汉市城区人口居沿江城市第3位、地区经济总量居第4位,具有支撑长江中游地区和承启上下游的独特作用。
但武汉市“一城独大”“大而不强”,城市圈建设滞后,高端服务功能不足,辐射带动作用不够强,还难以发挥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城市的支撑作用。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利于补齐武汉高端功能短板,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服务带动功能,有力挺起长江经济带脊梁。
二是有利于激发改革创新动力,推动中西部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武汉市具有内陆老工业城市的基本特征,改革任务重,同时作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又具有创新资源优势。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利于武汉市先行先试、整合优势,将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改革压力转化为制度红利,探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模式、新路子,为中西部地区提供示范和引领。
三是有利于构筑内陆开放平台,纵深拓展国家开放总体格局。
武汉市作为沿江城市、立体交通枢纽城市,具备打造对外开放窗口和平台的先天优势,但开放水平和层次不高,窗口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利于武汉市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平台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拓展开放领域,推动沿海与内陆开放联动,优化全国开放总体格局。
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愿景及核心策略
“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缘起于 2007 版《全国城 镇体系规划 (2006—2020 年 )》。2010 年发布的《全国 城镇体系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进一步明确了这 一概念,并确立了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和重庆五大 国家中心城市。2016 ~ 2018 年,国家发改委及住建部 先后发函支持成都、武汉、郑州和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 市。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竞争,其实质 是核心城市、世界级城市的竞争,是世 界级城市群的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 加深,中国参与国际竞争需要更多城市 进入世界体系,以提升国家的世界影响 力。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世界 级城市不仅在数量上处于落后位置,在 地理位置上也全都位于沿海地区。
广阔的中部内陆地区作为国内生产 资料和劳动力的供应基地、内需消费的 潜在市场,迫切需要一个能够直接开放、 对接全球经济体系的门户核心城市,而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全球城市体系的扁平 化,为武汉成为专业职能节点城市提供 了机遇。随着世界城市体系从金字塔形 层次结构走向扁平化的网络式结构,世 界经济发展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武汉 应当承担起内陆开放的国家责任。
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愿景及核心策略
□ 王智勇,杨体星,黄亚平,胡海艳,许 莉
[ 摘 要 ] 国家中心城市是我国城镇体系规划中的最高层级。文章从国家中心城市的内涵与功能要求入手,结合国家发展新 形势对武汉发展提出的要求,基于武汉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必要性、目标愿景及职能定位,对比分析武汉与北京、上海、 广州、重庆、天津五大国家中心城市的差距,提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四大核心策略:构建睿智增长的城乡空间格局、 塑造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城市、打造内联外通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更具魅力的生态宜居水城。 [ 关键词 ] 国家中心城市;目标愿景;职能定位;规划对策 [ 文章编号 ]1006-0022(2019)09-0019-07 [ 中图分类号 ]TU984 [ 文献标识码 ]B [ 引文格式 ] 王智勇,杨体星,黄亚平,等.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愿景及核心策略 [J].规划师,2019(9):19-25.
“十四五”时期武汉建设国际性综合立体交通枢纽的思路与路径
Ideas and Paths for Wuhan to Build an International Comprehensive Three-dimensional Transportation Hub during the "14thFive-Year" Period 作者: 彭智敏[1,2]
作者机构: [1]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湖北省人民政府
出版物刊名: 决策与信息
页码: 15-17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9期
主题词: 国家中心城市;交通运输发展;综合立体交通枢纽;九省通衢;生态化;国际化;水陆交通;
思路与路径;
摘要:一、“十三五”期间武汉交通运输发展有力地支撑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历史上,武汉就以发达的水陆交通闻名于世,成为了全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赢得了“九省通衢”美誉。
“十四五”是武汉建设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时期,而建设一个国际性的综合立体交通枢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市外事办牵头工作规划(2013—2016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将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全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特制订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以建设幸福武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生态宜居武汉、文明武汉为支撑,以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为引领,着力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将武汉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的国际交往门户之都、国际产业聚集之都、国际商贸物流之都、国际人才创新之都、国际文化活力之都、国际生态宜居之都,为建成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际性城市,进而建成全球性的创新中心、文化之都和重要的世界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任务(一)密集举办国际活动。
精心培育机博会、光博会、食博会、文博会、旅博会、动漫展、汽车展等一批具有武汉特色的国际性展会。
进一步办好国际杂技节、国际渡江节、国际旅游节、国际赛马节等节会,承办好世界女子网球协会(WTA)超五巡回赛武汉站赛事等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
继续办好华创会、市人民政府国际咨询顾问团会议等国际性会议。
办好国际园林博览会,努力打造一批本土高端会展品牌,着力引进一批国际知名会议展览活动和高端专业学术会议落户武汉。
到2016年,每年举办国际体育重大赛事2—3项,形成3—5个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活动。
(责任单位:市外办、市商务局、市园林局、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市旅游局、市体育局、市贸促会)(二)积极引进国际机构。
尽快启动外国领事馆区规划和建设,引进外国领事机构及国际性组织,并争取外国政府在汉设立贸易代表处、代办处和签证处,争取更多国际商会、协会和国际经贸促进机构落户武汉。
到2016年,外国驻汉领事馆及政府代表机构数量突破10家,落户武汉的国际商会、协会和国际经贸促进机构达到30家。
(责任单位:市外办、市商务局、市贸促会)(三)提高参与国际事务的水平。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外国地方政府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开展对外交往,深化同现有国际友好城市及友好交流城市的交流合作,缔结更多国际友好城市及友好交流城市。
到2016年,友好城市及友好交流城市总数达到100个。
(责任单位:市外办)(四)建设国际旅游名城。
打造旅游产品推介平台,规划建设一批高端旅游项目。
以开通国际直航为契机,积极开展国际旅游推广,吸引广大海外游客来汉旅游,建成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商务会展型和都市休闲型城市、旅游中心城市,成为我国中部地区国际旅游集散地。
到2016年,年接待海(境)外游客人数突破200万人次。
(责任单位:市旅游局)(五)打造外资密集区。
以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以及武汉化工区、武汉新港等重点功能区为依托,以武汉未来科技城、中华科技产业园、光谷生物城、金融港、日本工业园、韩国科技园、韩国产业园、“6+3”新型工业化园区为载体,着力打造法资密集区、美资密集区、日资密集区、韩资密集区等外资密集区以及港资、台资密集区。
到2016年,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65亿美元。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六)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总部经济基地。
建立并完善服务企业总部工作机制,搭建总部经济发展平台,鼓励和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跨国公司区域性营销、物流总部,央企区域性公司总部,省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总部,金融机构总部或地区总部,把武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企业总部中心城市。
到2016年,落户武汉的世界500强项目达到250个以上,引进各类外资金融机构30家以上。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金融办)(七)吸引国际高端产业聚集。
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强力推进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制定汽车、石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产品配套路线图,着力引进行业龙头和配套企业。
广泛吸纳国际先进技术和创新资源,重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率先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八)支持本土企业实现国际化发展。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推动优势企业“走出去”承接国际高端工程、加强国际劳务合作、开展境外直接投资,发展对外贸易,建立生产基地,设立研发机构,健全营销体系,带动产品、技术、设备、材料出口,努力打造一批有实力的本土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九)建设通达全球的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
高水平规划建设国际航空物流港和武汉天河机场三期工程,建设集国际中转、国际快递、国际货代、仓储保税及物流增值服务于一体的航空物流产业核心功能平台。
加快建设全国性铁路路网中心、高速公路路网重要枢纽、国家重要门户机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提升“汉新欧”铁路国际货运专列服务功能,将武汉建设成为服务全国、辐射亚太、面向世界的国家物流中心、亚太地区重要的多式联运中心和全球供应链管理的重要节点,形成具有国际资源配置功能和国际商务营运功能的国际区域性物流枢纽。
到2016年,航空旅客年吞吐量超过2000万人次,货物年吞吐量达到15万吨,国际直飞客货运航线达到20条。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委)(十)建设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
进一步提高进出口货物集散能力,提升对外贸易规模和水平。
鼓励企业进入大型跨国公司全球供应和采购体系,支持企业加快建立国际营销网络。
加强保税区建设和国际交易平台、国家级出口基地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国际结算中心平台建设,强化国际会展、国际金融结算、采购交易等服务功能,率先建成配套功能全、服务品质优、国际影响大的国际贸易中心。
到2016年,外贸年进出口总额突破417亿美元。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十一)建设国际会展名城。
按照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标准管理和运作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提高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光谷科技会展中心的经营管理水平,积极吸引国际知名展览公司来我市发展,支持我市会展企业与国际知名会展企业合作,提升国际化运营水平。
到2016年,年举办国际会展活动数量达到8—10个。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贸促会)(十二)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推进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世界一流园区,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到2016年,年实现企业总收入12000亿元。
(责任单位: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科技局)(十三)集聚跨国企业研发机构。
加快制订企业研发中心引进计划,加强和完善金融、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创新相关优惠政策,配套建设相关科技服务、管理机构,为引进跨国企业研发机构创造条件。
到2016年,培育和集聚跨国企业研发机构达到20家。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知识产权局)(十四)建设区域性国际教育中心。
大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鼓励中外合作办学。
加强与国外教育部门和教育机构、国际组织及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到2016年,引进1—2所国际知名大学落户武汉,规划建设2—3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做好汉语国际推广工作。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外办)(十五)构筑国际人才高地。
深入推进“黄鹤英才计划”、“黄鹤特支计划”和“3551光谷人才计划”,大规模引进和培训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鼓励和支持海外留学人员以不同形式来汉工作创业。
到2016年,年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200名左右,年出国(境)培训高层次人才达到200人次。
(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外办)(十六)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大力支持武汉地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参与或者承担国际性科研项目及科技合作计划,与国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项目合作、人才交流或者设立联合研究机构。
争取在汉举办重大国际性学术会议和高层次的科技交流活动。
加快科技孵化器等科技合作载体建设,争取更多国家级、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落户武汉。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十七)建设国际知名的“文化名城”。
充分发掘武汉文化资源,推进武汉东湖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初步建成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读书之城、博物馆之城、艺术之城、设计创新之城、大学之城。
到2016年,基本成为我国中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文化名城。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十八)发展国际文化产业。
深化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际高端文化产业、知名文化品牌和各类人才,争取在我国中部地区率先建成集文化精品创作、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文化人才培养、文化要素配置、文化交流展示、文化产业研究等六大功能于一体的国际文化产业园区。
到2016年,争取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品牌。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外办、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十九)大力推进文化“走出去”战略。
积极推广“汉派”文化,传承发展“长江文明”,弘扬人本、信义、竞合、创新、开放、包容等城市价值理念,打造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武汉文化名片。
加强与港澳台、国际文化名城的文化交流合作,提升文化服务的国际水准,形成独具特色、兼容并包的城市文化形象。
(责任单位: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二十)实施城市形象国际推广营销战略。
制订并实施面向国内外的城市形象宣传计划,通过政府传播、媒体传播和活动传播等途径,充分利用重要载体、重大事件和名人效应推广城市形象。
加强同国际知名传媒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提升武汉国际知名度。
到2016年,拍摄一部高水准的城市形象宣传片,制作一批高质量的城市对外宣传品。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二十一)提升城市建设的国际品质。
加快推进“两江四岸”城市核心区规划建设,打造靓丽的城市天际线。
进一步强化“1+6”城市空间格局,加大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的保护力度,建设最具滨江滨湖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
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改善空气质量和湖泊水质,在宾馆等公共服务场所等有条件的区域实现直饮水供应。
实施冬暖夏凉工程,完善城市供热制冷体系。
在交通干道、主要景区、主要街区、公共服务机构和服务设施、重点单位等场所设立双语图文标志以及双语语音服务系统。
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初步形成快捷的轨道交通骨架网络。
到2016年,全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到160公里以上,重要公共场所和主要道路全部设立规范双语标志,并建成一批外国风情街。
(责任单位:市城乡建设委、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旅游局、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市卫生计生委、市教育局、市国土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委、市环保局、市园林局、市城管委、市水务局、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武汉地铁集团、市外办)(二十二)打造国际化社区。
按照科学合理、适度超前、着眼长远的原则,参照国际惯例,根据在汉外国人的职业和生活需求,加快规划、建设一批高标准的外籍人士聚居社区,提升外籍人士在汉居家、休闲、创业、社交环境质量,吸引更多的国(境)外人士来汉置业创业、居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