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环境教育途径论文
校园环境论文
校园环境论文作为大学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加强校园环境的美化与建设,从理性上全面认识和把握其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科学地分析和确定它的固有价值与地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校园环境的美学审视1.美的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态从美学角度分析,对环境美化的过程就是对环境中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各种美的潜在客体进行精神化再创造的过程,是对其文化价值进行再挖掘和再升华的过程。
它在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过程中,积淀下了创造者的审美感受,物化下了构思者的精神体验。
因此说,以美学指导思想规划和建设的校园环境必定是技术和艺术、实用和审美的统一。
2.校园环境中的审美客体具有多样性校园建筑园林环境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秀的校园建筑园林会融多种艺术为一体,利用其独特的语言空间,将各门类艺术各自固有的审美特征不断渗透、交汇、同化,构筑成具有综合效果的美的校园建筑环境。
一方面,它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真实、集中地创造出山水风景、建筑厅堂,为学生的休闲、学习提供清静、幽雅的环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景物,运用适当的艺术手段含蓄地表现出大学的文化精神来,在抽象的艺术形式中注入具体的象征内容,引起学生的共鸣,赋予有限的形象以无限的意境。
同时,优秀的校园环境往往并不仅满足于对传统建筑园林追逐自然和诗情画意的领悟,其审美领域超出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范围。
近年来,校园公共环境所具有的社会美的美学客体价值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中日益显现,引导公众意识养成成为环境育人的新内容。
校园公共环境,成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大环境最好的过渡带,成为检验学生文化素质养成的理想的试验区。
校园公共环境的内容、形式日趋丰富,使其作为大学文化精神载体的可能性和有效性日益增强。
从大学校园审美构建的理论角度看,校园公共环境中蕴涵的美的形式主要是社会美,同时又兼容和扩延着科学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等多种其它美的形式。
高校环境教育体系的构建
{ 2 7
高校环境 教育体 系 的构 建
陈 云嫩 梁 礼 明 秦 晓海 谢 荣浩 朱建武 ( 西理 工大 学 江 西 赣 州 3 1 0 江 4 0 0)
摘要 :高校进 行环境教 育是我 国实施 可持续发展 战略 的需要。本文分析 了当前 国内部分 高校环境教 育的现状 以及 高校加 强环境教育的 必要性 ,并从课题体 系及组织体 系等 方面就 高
等院校 如何加 强环境教 育进 行 了探 讨。 关键词 :高等 学校 ;环境教育 ;课程体 系;组 织体 系;可持 续发展
随 着 生 产 的发 展 和 工 业 化 的推 进 , 自然 资 源 被 过 度 的开发和消耗 ,人类赖 以生存和 发展的生态环 境受
工作 主要依靠专 业课教组成 员到部分高校进行 大学生环境保
⑧ 广 泛 开 展 环 境 保 护 的 宣 传 活 动 。 教 师 引 导 学
表1 环境意识 、环境实践活动的调查
问 题 对环境保护法了解 的程 度 很少 ( 回答人数 / 百分比 ) 4 8 5 .% 7/ 82 2 3 2 % 4/ 96
10 2 0 /1 % 2
4 0 3 5 9 / 1 %
生 ,学生去影响周围的每个人。 23师资队伍 的建设 . 环 境 教 育 开 展 的成 功 与 否 、质 量 高 低 的关 键 在 于 师资力量 的强弱。首 先,教 师要认识到加强环境教育 是每一位 教师责无旁贷 的事情 。其次 ,教师要能挖掘 出教 学内容 中的环境教育 因素与学科 内容 的最佳结合 点和切入 点。再次 ,教 师要考 虑学科的不 同特点 ,环 境教育 的融入也应体现 出差 异性。如在德育教学 中, 则 可把环境 伦理 教育和 生态伦理 观念作为一项全新 的 内容纳入德 育主渠道。另外 ,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 , 将有利于增 强教 师在分析和评估 环境问题等方面 的能 力 ,进而促 进全社会环境意识 的提高。 比如我校资源 与环境工程学院在2 0 年先后两批共1 位教 师到广州 09 0 进行 “ 清洁生产审核 师”的培训 。 24 . 教材建设 的加强及教 学手段 的提升 “ 五 ” 期 间 ,我 国 基 本 形 成 了环 境 类 专 业 的教 九 材体 系 ,但在教材 的编 写中较 少考虑非环境类专业 的 教材需 求 ,因此客观上需要 与环境教育体系配套 的教 材 。在教 材编写过程 中,应注 重社会科学和 自然科学 的交融 ,注重环 境保护意识和 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全程 教育和教材 中的贯穿 ,尽可能地 把该领域的新成果、 新技术 写入教材 ,使学 生掌握 和 了解该领域 的最新动
生态文明视阈下高校加强环境经营理念教育研究与实践[论文]
生态文明视阈下高校加强环境经营理念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摘要生态文明视阈下高校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环境经营理念的教育,这就需要将生态文明和环境经营理念纳入现代大学教育体系,设计环境经营理念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途径、实施方案,为培养负责任的高素质企业管理者和建设者奠定基础。
关键词大学教育环境经营理念低碳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在21世纪将长期面临的重大难题和焦点话题,建设生态文明已成必然趋势。
如何让企业管理者,特别是未来的企业管理者自觉行动起来,在企业运营中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让他们的思维彻底走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的误区,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大学是培养未来企业管理者和建设者的摇篮,在大学教育中开展环境经营理念教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问题的提出1.1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森林锐减、土地沙化、环境污染、资源减少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经济发展必须从掠夺型、征服型和污染型走向恢复型、建设型和协调型,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探索企业低碳运营的路径势在必行,不仅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也是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的必然选择。
这就需要把环境经营理念纳入现代大学教育体系。
1.2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环境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目前各高校开始加强环境教育并已初见成效,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甚至一些环境专业的学生也没有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这种现象令人担忧。
进行环境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
环境经营理念教育就是通过对环境经营相关知识的传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态度,并掌握一定的解决环境问题的素质与能力。
2 教育目标、教育途径及教育特点2.1教育目标及途径在高校加强环境经营理念的教育就是将环境经营纳入现代大学的教育体系,以环境经营学课程为载体,全方位开展环境经营理念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和掌握环境经营相关知识,做到专业教育与环境教育的有机结合。
高校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的基本思路
高校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的基本思路作者:白鹤程来源:《学园》2013年第36期【摘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环境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进行环境教育,也是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及解决环境同发展的矛盾问题的主要方法。
为此,从高校开展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出发,对环境教育的目标进行探究,培养学生正确的发展观、价值观、自然观和消费观。
本文论述了高校开展环境教育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高校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6-0029-02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强化教育,提高认识,是贯彻执行这项基本国策的基本方法,也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及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方法。
环境教育不仅仅是教授环境知识,最主要的是要提升全民的环保意识。
一高校进行环境教育的目标1.强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环境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人类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建立物质和精神文明和谐的社会,使人在其中可以全面发展的社会。
任何一种社会,都不存在为环境而环境、以经济为经济的发展活动。
为此,开展环境教育一定要坚持经济增长同环境质量相结合,经济发展作为基础,生态环境作为条件,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2.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认为,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之间都具有相互联系及相互依赖的关系,人同其他生物一样,在自然界中属于平等有机的一部分。
高校学生要着重培养这种生产智慧及正确的自然观,我们应重新定位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把自己看作是生物界中的一员,谋求同自然界和谐发展、和谐共生的状态。
3.建立新的消费观及价值观新的价值观体现在经济核算系统中,认为自然资源有一定价值,要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必须认可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有价值的,将“人类沙文主义”的价值观念转变成生态文化价值观念。
在对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影响,利用科学技术将污染降到最低。
论文综课程中环境教育
论文综课程中的环境教育作为文综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时,应努力发掘其内涵,使环境教育能够成为一种经常性的、细致的而又富有艺术性的教育职能,从而培养“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的公民”。
文综课程环境教育教育职能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众多的环境工作者纷纷行动起来,为环境保护出谋划策,不少大中专教师也投身到环境教育的工作上来。
《综合文科教程》(2011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简称《文综课》)作为一门以汇聚历史、地理为主的新学科,在其知识系统中有着丰富的环境教育资源。
作为文综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时,应努力发掘其内涵,使环境教育能够成为一种经常性的、细致的而又富有艺术性的教育职能,从而培养“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的公民”。
一、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领略生命的美好教师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时,不应只是生硬的传授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培养他们对环境的热爱之情,这是环境教育最基本的落脚点。
毋庸置疑,文综课程蕴含着丰富的美感特征。
大自然是美育取之不尽的源泉,山是风景的骨骼,水是风景的血液,动植物赋予了大自然以生机和活力。
在教学中,教师用感性、生动的语言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带领学生深入寂廖的沙漠,走进繁茂的丛林,前往梦里的水乡,让学生“亲眼目睹”大自然的杰作与恩赐,用真心去感受并与各类生灵“握手”、交流,能在学生们的心中撒下一颗颗绿色的种子,种下一份份绿色的希望。
通过对学生多种感观的调动,表达出《文综》学科特有的自然美及和谐统一的韵律美,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其内深处萌发出尊重和热爱生命的真诚情感,最终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二、从新建的人文景观入手,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只有尊重“自然公理”,才能享受大自然的恩赐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人有趋利避害之智,开发创造之能,所以人既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也是能与大自然处于对立状态的一种特殊力量。
生态文明教育论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探究
生态文明教育论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探究摘要:高校生态文明文明教育应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确定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二是明确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内容;三是选择生态文明教育的正确方法;四是对生态文明教育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考核评价生态文明教育是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进入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学校对新生一代进行的生态文明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
其具体涵义是,教育者根据生态文明的具体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所需要的理性生态人的活动。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要求“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生态价值引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态道德价值观念和生态行为能力。
因此,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进行全方位的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1 总体目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综合素养为主旨,提高大学生对生态环境的整体认识水平,了解生态问题和生态危机的产生过程及其解决方法,认识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逐步引导大学生培养自身探究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促使大学生生态道德的形成。
学校要适应全球生态文明教育发展的趋势,依托学校的办学特色,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设施建设,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入课堂试点,拓宽生态文明教育途径,创新生态文明教育形式,全面提高学生生态文明素质。
2 具体目标第一,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获得有关生态文明的基础知识,认识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及其产生过程,了解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和特点,了解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有关情况及其原因,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与保护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掌握一定解决环境问题的实际技能。
关于高校“环境学”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的思考
中 自觉 提 高 环 境 意 识 。 学 还 为 学生 提 供 大 了其 它很 多接 触 社 会 的机 会 , 课 堂 教 学 在 过 程 中 可以 引导 学生 利 用 假期 社 会 实践 参 与 家 乡 的环 保行 动 , 了解 家 乡的环 境 问题 、 公 众 的 环 境 意 识 等 , 可 以 结 合 院 系 的 有 也 关 科 研 活 动 , 学 生 设 计 一 系 列 的 环 境 调 为 查 课 题 引 导 学 生 深 入 实 践 , 培 养 学 生 发 以 现 问题 、 析 问题 的能 力 , 可 以 要求 学 生 分 还 3 教 学 实践 . 并鼓 3 1改进教 学方 法 , . 引入 “ 交流一 互 动” 的 结 合课 堂 所 学 专 业 知 识 撰 写 小 论 文 , 教 学 模 式 励 他们 向报 刊 投 稿 , 一 步 激 发 他 们 关注 进 改 变 传 统 的 过 分 突 出 教 师 主导 作 用 的 环 保 的 热 忱 。 . 提高 教学 质量 填鸭 式 教 学方 式 , 创设 不 同 的学 习环 境 , 适 3 4 教 学与科研 结 合 。 当 引入 “ 交流一 互 动 ” 式教 学 模式 】树 立 , 的 问题 。 “ 环境 学 ” 环 境类 专业 的专业 基础 是 是 以学 生 为 主体 、 重视 个性 培 养 的 启 发 式 教 课 , 环 境 类 专 业 的 学 生 与 负 责 专 业 教 学 教 1各个专业的学生学习 “ 环境学”课 学 观 , 利 于 提 高学 生 的 学 习 积 极 性 和 主 的 老 师 在 课 堂 上 的 首 次 接 触 , 师 可 以 在 有 动 性 。 可 以就 某 一 问题 引导 同 学 们 积 极 进 行 专 业 内 容 教 学 过 程 中 , 机 将 自 己及 如 择 程 的 必 要 性 展 鼓 随 着 全球 环
高师院校环境教育论文
高师院校环境教育论文
1多元化的高师院校教学手段
2加强课堂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作为高师院校的学生,课堂实践尤为重要。
对于《环境教育学》这门
课程,首先通过教师的讲授让学生了解环境教育的精髓和内涵,在前面所
说的了解多元化教学手段以及课件设计方式的基础上,通过专题演讲的形式,培养和考验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制作课件的能力以及从事环
境教育教学的能力。
因此,在《环境教育学》的课堂实践中,学生分别以“斯德哥尔摩公约”“、温室效应”、“大气污染”、“水体污染”、
“生物多样性”等环境热点问题为主题,分组分工合作,制作课件,通过
演讲的方式展示课件并展示环境教育教学的能力,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实
践能力的目的。
通过课堂实践,可以看出,《环境教育学》的课程建设和
设计是合理的,不但向学生传授了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
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且通过课堂实践,给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直接
体会从事环境教育教学的过程,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团队合作
能力。
3结语
广西师范大学作为一所高师院校,环境专业不仅培养的是在一线工作
的专业型人才,同时也是培养未来从事环境领域相关教育教学工作的人才,环境教育学这门课程的开设,不仅对高校学生环境意识的提高起着重要的
作用,也有助于提高他们未来从事环境教育的教学技能。
所以,采用多元
化的教学手段,以丰富的课堂内容为基础,加强课堂实践,培养学生的组
织能力、合作能力、从事环境教育教学的能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
及开拓他们的视野,使其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伦理观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浅谈高校绿色校园建设
浅谈高校绿色校园建设摘要: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源泉。
促进高校绿色校园建设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建设绿色校园能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绿色专业人才”,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环境教育。
本文从绿色校园的概念、建设目标、意义入手,分析了高校绿色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构建绿色校园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高校;绿色校园;校园建设;实现途径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提出,绿色校园建设步入了校园发展规划的舞台,在传统校园环境基础上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要求。
学校要遵循“文化是行为的精神支柱”和“环境是育人的基本条件”的科学理论,运用“绿色教育”理念和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性地设计绿色校园建设实施途径,通过既适合自身发展又具现代特征的特色化校园建设,科学合理地设计学校文化环境,促进校园建设向着节约型、环保型、生态型不断发展,使绿色校园成为绿色文化的摇篮。
1.绿色校园概念“绿色校园”是指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在日常管理中吸纳有益于美化环境、和谐自然的各项管理措施,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资源和机会,全面提高师生环境素养、人文素养的校园。
绿色校园的内涵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绿色理念,指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实现现代文化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二是绿色环境,指实施绿色环境建设措施,建设一个优美的教学、生活环境,打造具有特色和人文内涵的校园实物景观,给予师生以美的享受和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感染与熏陶;三是绿色文化,指营造一个“人人具有绿色意识、诚信达礼、遵守公德、互助互爱”的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
“绿色校园”由内至外的延伸是绿色校园建设发展的必然,绿色校园的发展仅停留在校园是远远不够的,要建立起绿色网络,摒弃“圈养式”的思想。
绿色校园要向社会延伸,肩负起时代的责任,经得起社会的监督;要向企业延伸,突出高校的科研能力,发挥企业的科技转化能力,形成绿色生产线,服务自身、服务企业、回馈社会;向自然延伸,力所能及保护大自然原有的生态环境,营造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绿色和谐环境。
大学生宿舍论文(5篇)
大学生宿舍论文(5篇)高校生宿舍论文(5篇)高校生宿舍论文范文第1篇高校生宿舍文化品德修养建设途径高校宿舍是高校生的家,是集学习、休息、消遣与交际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场所。
高校生宿舍文化是高校校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的缩影,宿舍环境对高校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青年高校生在宿舍这块自由天地里,谈国事、议人生、话抱负、无拘无束地用自己的言行制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时代特色的宿舍文化。
然而由于种种缘由,高校生宿舍文化还存在不少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阻碍了高校生的健康成长。
因此,如何发挥宿舍文化对高校生的乐观影响,因势利导,限制、转化其消极影响?如何发挥宿舍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如何创建良好的宿舍文化环境,使宿舍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阵地?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校生宿舍文化的内涵和作用高校高校生宿舍是同学的其次个家,是高校生日常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综合素养提高的重要阵地,高校生宿舍生活、学习,制造了具有自身独特性的文化,即宿舍文化。
高校生宿舍文化是校内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文化的进展息息相关,其内涵非常丰富。
一般认为,高校生宿舍文化是指在高校生宿舍这一特定的环境里,宿舍全体成员依据宿舍的客观条件,在从事各种可能的活动中所形成的物质环境和文化氛围。
它包括宿舍的室内设施、整体布局、卫生状况、规章制度、宿舍成员的人际关系、道德水准、学识智能、审美情趣、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
以高校生为主体,以同学宿舍为主要空间,以宿舍活动为主要内容的高校生宿舍文化作为群体文化,是一种特别的教育文化,是一个多成分、多层次、多内容的复合体。
它存在于宿舍的各个角落,有好有坏,有乐观有消极。
高校生宿舍文化是多姿多彩高校生活的显现,是高校生共性与青春的展现,是塑造高校生的思想、精神的“社会存在”,是校内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是反映高校生精神境界和校风建设的重要标志。
二、宿舍文化对高校生品德修养的影响环境是人格的支柱。
地方高校环境类专业调整教育教学模式创新论文
地方高校环境类专业调整与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摘要:我国高校的环境类专业的开设,也经历了起步、发展和扩展阶段。
地方性高校的环境类专业建设应与时俱进,通过调整专业建设内涵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本文就吉首大学的环境类专业的调整内容及其教育教学模式创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地方高校;环境类专业调整;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01-04一、我国高校发展环境科学类专业的回顾与展望(一)环境科学专业结构发展的历史沿革1、国外高校环境科学教育的发展概况与其它传统学科的发展过程一样,环境科学学科也是逐步发展起来的。
1965年,全球第一个本科层次的环境教育课程体系出现在美国的middlebury(明德)学院。
当时的整个课程体系中,只开设了数门环境科学方面的课程。
1970年代,是环境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时代,特别是在1970年联合国第一个“国际地球日”(world earth day 70.4.22)确定之后。
1970-1974年间,美国各高校分别开设了30多门环境类课程。
“世界环发大会”(1992.6.3-14)之后的1992-1994年间、又有30多门新的环境类课程在美国的高校中开设。
截至到1996年,美国有472所高校开设了与环境领域相关的4年本科专业,占美国全部3215所高校的14.68%。
归纳起来共有49个专业,均授予学士学位。
其中的29个专业属于理工科,包括农医类,占环境类专业总数的59%。
另有20个环境科学与其它学科交叉的专业,它们涉及人类学以及社会科学,包括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环境师资教育、环境分析、环境技术和社会、环境政策、环境与商业经济和环境宣传交流等等。
在加拿大,41%的大学开设了环境类专业的课程,专业设置以理科和环境工程为主,同时许多高校建立了环境院(系),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等院(系)。
90年代,日本437所大学中有70所设置了环境类专业,占大学总数的14.3%,其中有46所设置了环境、资源类本科专业。
学校环境治理与美化方案
学校环境治理与美化方案1.引言:介绍学校环境与美化的重要性中国的学校数量庞大,学生人数众多。
如何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校环境,是我们每个学校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个美丽、整洁、宜居的学校环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快乐、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空间。
本文将提出一些学校环境治理与美化的方案。
2.理念的确立:营造美丽校园的重要性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其环境对学生的教育有巨大的影响。
美丽的校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
在美丽的校园里,学生会更加爱惜和珍惜环境,培养环保意识和道德观念。
3.加强环境意识教育:推动文明校园建设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意识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可以通过举办环保知识竞赛、组织环保志愿者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从小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
4.增加绿化面积:打造多样化的植物园学校可以利用校园内的空地和角落,增加绿化面积。
不仅可以栽培常见的花草树木,还可以种植一些特色植物,打造一个多样化的植物园。
同时,可以邀请专业园林设计师对学校进行设施规划,使得校园更加美观。
5.强化垃圾分类管理:落实环保责任垃圾分类是环保的重要一环。
学校应该制定垃圾分类管理制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养成正确的垃圾分类习惯。
同时,学校也应该提供充足的垃圾分类桶,并定期进行垃圾回收和处理,确保环境整洁。
6.改善教学设施:提升学习品质学校应该注重教学设施的维护和改善,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例如,修复破损的黑板,更新老旧的课桌椅,提供舒适的阅读角落等。
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
7.加强校园安全: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安全是学生和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学校应该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加装监控设备,制定校园安全预案,加强食品安全和人员管理等。
只有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安全,才能更好地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
8.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进行环境教育论文
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进行环境教育摘要: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导致了环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严重威胁。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教育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法宝。
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我责无旁贷。
我结合学科特点和自身经验谈谈地理学科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环境教育。
关键词:十八大生态文明地理教学环境教育“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中,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环保意识必将成为人们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为此,《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确立了地理学科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生态文明方面的基础学科地位。
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环境观,意义非常重大。
新课程理念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环保教育已成为了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我结合学科的特点和自身的教学经验,试从中学地理教学的角度谈谈地理学科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环境教育。
一、立足教材,渗透环境教育。
在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中,环境教育就像一条纽带,贯穿于整个教材之中。
必修一以行星地球开始,逐步分析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比如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
必修二主要学习人类在生产与生活中形成的人文环境,最后必修三又归结到如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由此可见,地理教材中本身就有很多环境教育的素材,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利用现行教材来渗透环境教育。
高中地理教材的每个章节几乎都涉及到环境教育的内容,比如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区域发展等,并且有些内容还揭示了深刻的社会环境问题,比如环境污染、人口问题、生态破坏、粮食问题、资源问题等。
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都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就是从人类活动入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因此,环境教育已成为高中地理教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
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
11 生态文明教育与大学生 思想政 治教育密切相关 .
生态 文明教育实践 活动是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工作 的有 效
塾 !
NO . 2 T ME D C T O 1 E U A I N Fe b
对高校、 高校 思想的重要 发源地和传播者, 养未来社 会人 才的基地, 生态文明建设 中发挥 着至关重要的作 是培 它在 用。生 态文明教 育实践活动是 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 育工作的有效栽体和途径。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 育具 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本文在分 析 高校 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与必要性 的基础上 , 出了加强 高校 生态文明教 育的途径 。 提
这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指 明了方 向。 1 高校生态文明教 育的重要意义
教授帮扶大学生“ 村官” 送科技下 乡。 22 弘扬生态文化 , .2 . 营造文化育人氛 围 打造 “ 绿色 校园 ” 开展校 园 R C C E垃圾分类 回收 项 目 , , EY L 发起 成立高 校垃圾 分类 回收联盟等 。结合 当地农 村实际 , 施 实 “ 校园农 耕” 目, 项 鼓励大家在农耕劳动 中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学
关键词 : 高校 生 态文 明教 育 途 径 中 图 分 类 号 : 4 G6 1 文献标识码 : A DOI1.99js . 7 — 1 1 0 2 307 :0 6 /in1 2 8 8 . 1 . . 3 .s 6 2 0 4
高校 是社会 先进文化 、 思想 的重要 发源地和传 播者, 培养 是 未来社 会人才的基地, 它在生态文 明建设 中发挥着至关重要 的作
高中化学新课件实验中落实环境教育途径论文
高中化学新课件实验中落实环境教育途径探析【摘要】本文探讨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理念;(2)化学实验教学中有害气体零排放;(3)引导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的污水进行处理。
【关键词】实验教学环境教育绿色化学污水处理化学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化学课堂教学更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主阵地,特别是化学实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最直观有效的途径。
化学实验会使用到许多对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也会排放出有害气体,产生污水,对实验后的化学物质进行处理和尽量减少有害气体、污水的排放是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
经实践摸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一、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理念绿色化学是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化学,它的目标是研究和寻找能充分利用的无毒害原料,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在化工生产各个环节都实现净化和无污染的反应。
其具体内涵主要体现在5个“r”上,即减量(reduction)、重复使用(reuse)、回收(recycling)、再生(regeneration)、拒用(rejection)。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落实“绿色化学”的理念呢?第一,减量——药品减量、洗涤用水减量。
减少排污首先要把握两个“减量”。
(一)减少药品使用量。
化学实验所用药品的量以能达到实验效果的最少量为最佳,即应大力推广“微型实验”。
现行教材中给定的药品用量大多数是偏多的,减量势在必行。
如苏教版(以下所举例均为苏教版)化学必修1第51页活动与探究[实验4]“向一只烧杯中加入50ml0.5mol/l碳酸钠溶液”,改为“向一只50ml烧杯中加入30ml0.5mol/l碳酸钠溶液”;必修1第53页活动与探究实验“50ml0.1mol/l盐酸、醋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氨水”都改为30ml,效果同样明显。
对于学生活动与探究实验使用的试管绝大多数都可改用10ml、5ml的小试管。
学校环保教育的实施途径
刍议学校环保教育的实施途径保护环境必须依靠公众及社会团体特别是青少年最大限度的认同、支持和参与,广大青少年是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培养每一个人的环保意识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现实生活中教师对学生的环保教育,大都停留在口头上或只是简单的说教等象征性的短期教育,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也只能被动地接受。
很显然,这样的环保教育并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养成。
为此,笔者就学校环保教育的实施途径论述如下:一、更新教育观念,培养环保意识的研究1、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新课程改革中提到充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实就是要求教育要以人为本,当然环保教育也不例外。
环保教育以人为本,是要全面认识环保教育的价值。
它不仅要按照社会的要求培养人,将社会的需要的环境道德、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而且要注意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教育目标的确定也要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单一走向多层次。
2、确定综合发展的观念环保教育的着眼点不仅看学生的环境道德发展,而且要通过环保教育促使全面发展;不只看他一时环境道德的提高,而且要着眼于他长远的发展。
3、贯彻系统教育观念学校要把环保教育看作一项系统工程,全方位地实施环保教育。
从教育者方面看,学校的每一个教师都是环保教育工作者,人人肩负起环保教育使命,言传身教,创造一个教育环境。
从制度方面看,要形成一个管理系统。
从环保教育内容方面看,要求教育的内容从低到高,由浅入深,使学生的环保道德水平在不断提高、深化。
二、利用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意识环境教育是新兴的课程,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的特点。
中小学的诸多学科又都蕴含着环境教育因素。
因此,应依据学科特点,挖掘环境教育素材,找准切入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渗透、深化、扩充,使环境教育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让各学科泛出”绿意”,从而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1、利用课堂教育,渗透环保意识学校作为传授环保知识的主渠道,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环境教育途径探析
摘要: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当代,高校环境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重点围绕高校环境教育的途径,进一步探索分析,为加强高校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环境教育环保意识大学生
在倡导低碳社会下,环境教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所谓环境教育强调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保护人类环境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普及环境知识与法规,发展解决问题的技能、形成科学正确的环境理念、培养大众环保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进行的一种跨学科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
[1]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强,加强高校环境教育,提升高校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适应时代要求,对于全社会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都将产生积极而持久的影响。
[2]
1.高校环境教育是关于环境的教育
环境教育是关于环境的教育,即发展有关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意识、知识和理解,它偏重于环境科学知识的传授,是学校环境教育的一个普遍形式。
1.1理论教育专业课和通识课相结合,完善课程建设
高校环境教育主要可以包括环境专业的教育和非环境专业的教育。
其中,环境专业的教育即在教育体系中设置环境类专业,开设环境类专业的项目研究,,培养一支专门的为环境保护的技术人才
和管理人才。
非环境专业的教育主要强调高校应该面向所有专业,开设生态环保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等,让高校所有学生都有机会了解环境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目前,我国高校环境类课程设置仍不够完备,为了避免环境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失去自身的特性,避免环境教育被排除在教学之外,一方面必须将环境教育融合到各科的教育中,即将环境教育的内容分散到相关课程中去教学,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及行为习惯。
另一方面,必须努力搞好生态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必须将环境教育从各个学科中抽离出来,形成一门专门的学科。
1.2培训具有高环保意识水平的师资队伍
目前,高校环境保护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匮乏是个很严重的限制因素。
无论是开设专门的环境伦理课程,还是纳入德育课程,及通过其他课程的渗透,环境伦理教育成败的关键都在于老师。
因而,各级师范类院校首先要重点培养环境教育专业教师,为进一步开展环境教育工作打下铺垫。
只有当教师掌握了一定的环境知识,具备了较高的环保意识,才可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环境科学知识的兴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高校环境教育是在环境中的教育
因为环境教育学者们认为,“仅仅向受教育者宣讲污染的环境的危害性、不负责任地丢弃废弃物或滥砍乱伐的危险性、绿化环境对人类的益处等等,都不能从根本上使他们采取行动来阻止环境退
化,除非使人们深深地关心共同的利益,形成一种维持健康的生态系平衡的责任感,以及形成一种实现与自然和谐的强烈的动机”。
[3]
进行环境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依赖于认知领域,最为重要的是依赖于个人的动机,产生于个人对保护环境强烈的责任感,以及高尚的生态情感。
2.1实践中认识环境问题,提高环保责任感
环境教育是为了环境的教育,其将环境的改善作为一个真正的教育目标,通过学生们主动探索,对环境问题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动机,并且提高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环境教育是一种感知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引导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活生生的各种环境中去实践,深刻体验、去考察环境污染与破坏的严重性,在实践中亲自考察、收集并分析数据资料,探索环境污染与破坏的根源,提出确实可行的最优解决方案。
丰富和拓展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使大家在参与中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积极、自主参与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环境保护的忧患意识,激发环境保护责任感。
2.2感受自然之美,培养生态情感
环境教育是在环境中的教育,以学生活动为特征的教学过程,采用户外教育的形式,通过鼓励个人接触自然,在自然中熏陶,提升个人环境审美能力进而培养环境意识。
[4]作为高校,在进行环
境教育过程中,要重视绿色校园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使校园成为展示自然之美的重要平台,从而使学生在绿色的熏陶中,不断培养、提升生态情感。
此外,学校还应鼓励学生走出去,到美丽的大自然中,欣赏大自然的美丽,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3.宣传教育方式丰富多样
当今时代,网络、媒体的丰富性、及时性和开放性为高校环境教育提供了进一步的便利,使其影响力、宣传力度、宣传效果都大大提高,因而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全方位、立体化进行专题宣传教育。
同时通过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等学生团体,开展各种活动如开讲座、搞培训、办展览、开展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吸引更多的同学关注环境,参与到保护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
4. 弘扬传统文化,夯实环境教育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源远而流长。
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中都渗透着深刻的生态思想,弘扬传统文化,感悟生态之美。
儒家强调“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取物顺时”“以时禁发”,善待自然,体现了一种雍容大度的生态智慧,是德性的智慧;佛教由对生命的关切及于对生存环境的关切,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其生态智慧是解脱的智慧;道家强调“道法自然”,“天道无为”,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其生态智慧是空灵的智慧。
[5]这些传统文化中的宝藏应该得到大力弘扬,这将有利于为高校环境教育的进一步进行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1世纪环境意识将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
环境意识也将成为21世纪人类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正是新世纪发展的客观要求。
” [6]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是未来的主宰者,通过高校环境教育的开展,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环保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彭立威, 陈宏平. (2004).试论环境教育的基本内涵.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30, 93-94.
[2]邱占勇. (2004).试论大学生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机制的构建[j ]. 黑龙江:黑龙江高教研究,4.
汤斌纺,汪勤峰.(2008).论高校环境通识教育实施途径的构建. 中国成人教育, 73-74. [3]unesco(1997).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bilisi (ussr): final reports.
[4]祝怀新. (2001). 面向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新理念. 教育理论与实践, 21, 16-19.
钟启泉. (1983).国外环境教育考略. 教育研究, 5, 60-63.
[5]林坚. (2009).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 49-54.
[6]王凤珍, 宋德梅. (2005).论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2, 40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