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历史阶段特征doc资料

合集下载

辽宋夏金元时期阶段特征和训练题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辽宋夏金元时期阶段特征和训练题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辽宋夏金元时期阶段特征和训练题宋元时期(960~1368年)古代中华文明继续发展时期【阶段特征】是我国封建经济和科技文化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

政治上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很尖锐。

经济上南宋时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宋元文化成就突出,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具体表现】1、政治(1)加强中央集权:分裂割据和若干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北宋解决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和统治。

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宋太祖主要从“权”“钱”“兵”三个方面,加强中央集权)。

宋初这些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却造成了“三冗”的国家财政危机。

(2)政治制度及措施:(中央和地方机构的变化)①宋代:在中央,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为宰相;设枢密院(使)为最高军政机构;设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和财权,皇帝得以独揽大权。

在地方,派文臣任地方官,实行更戌法,设通判、转运使(通判监察地方官)。

②元代:在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另有宣政院、枢密院。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经济(1)农业:稻麦复种制标志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引进占城稻);苏湖熟,天下足;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2)手工业:手工业部门增多。

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景德镇在北宋成为著名瓷都,元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元代烧制出青花瓷。

高中历史总结(第五单元)

高中历史总结(第五单元)

高中历史总结单元五封建国家继续发展(宋元)一、阶段特征:本阶段讲述从公元907 唐朝灭亡到公元1368 年元朝灭亡,包括三个历史阶段,907 年到979 年是五代十国,979 年北宋局部统一到1279 年元朝大统一期间是两宋和辽夏金元的对峙时期,1279 年到1368 年是元朝的统一。

(一)、政治-分裂走向统一和中央集权强化;1、分裂走向统一:这一时期,中国处于政治分裂时期,但逐渐走向元朝的大统一,而且统一的范围和深度远超秦朝和隋朝。

元朝对边疆的管辖达到空前水平,特别是对西藏和台湾的有效管辖。

2、中央集权强化:北宋从中央到地方采取分权和收权的方法强化了中央集权,基本防止了篡权和割据的政治现象;元朝形成中书省和行中书省制度,对后代影响至今。

3、改革变法:一种是汉族政权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包括范仲淹的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啊;一种是少数民族采取的封建化和汉化改革,例如阿保机,元昊,完颜阿骨打和忽必烈的改革。

(二)、经济-封建经济高度繁荣。

(三)、民族-民族大融合局面1、多个民族争政权并立,有战有和,但以和为主,加强了交流和融合。

2、元朝大统一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局面。

民族迁徙频繁,汉族到边疆,少族到中原;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这一时期,民族融合范围广,程度深。

3、元朝空前加强边疆的管辖,特别是西藏和台湾正式归属中央。

(四)、外交-海贸空前。

(五)、文化-高度繁荣1、应用性的科技三大发明外传对世界文明进步起了重要作用;2、儒学发展到理学的阶段,理是本源,气是材料,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3、文学突出了世俗性,宋词元曲发展。

二、正确认识和评价这一时期的民族战争和和议。

民族战争:这些战争属于一个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不能采取侵略反侵略来评判;但存在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别.由于少数民族贵族南下掠夺财富,破坏经济发展,岳飞等领导的属于正义战争,符合人民利益,也符合两族人民根本利益.但不宜采用民族英雄的称号.可称抗金英雄. 民族和议: 这些议和不能认识是国与国之间的谈判,不是外交条约,是民族和约.对于两宋来说,政治上具有屈辱性,也加剧了人民经济负担,但积极意义是主要的,政治上有利于双方的和平局面,经济上有利于双方贸易交流,最终促进民族融合.三、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四大发明对中西的不同影响(1)宋元时期,由于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在继承前一时期发达的科学技术成就技术上,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许多领先世界的文化成就,三大发明是其中最突出的成就。

历史各个时期历史特征

历史各个时期历史特征

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总特征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4.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具体史实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2.经济: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3、文化: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2教育打破学在官府局面,私学兴起,学在民间;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总特征:政治: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交流;丝绸之路的开通经济: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中外的经济交往频繁;思想:思想专制,服务政治;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具体史实1、政治上: 秦朝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确立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汉朝:汉初采用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设刺史、实行“推恩令”;实行察举制选官;2、经济上:农业:重农抑商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将地方的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全国范围内调配物资,平抑物价;3、文化上:秦朝“焚书坑儒”;汉初“无为而治”;汉武帝时形成以“大一统”、儒学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1思想专制,秦朝“焚书坑儒”, 汉初“无为而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罢黜百家…,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总特征: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经济: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2科技文艺: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书法和绘画: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善、草书成熟、晋代盛行行书,书法家王羲之和兰亭序四、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总特征:政治:封建社会的繁荣: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实行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外开放交流,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文化: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中华文化圈;社会风气:开放、社会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兼容并包,刚健豪迈尚武风气;具体史实1.经济:发明曲辕犁、灌溉工具筒车,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唐三彩,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远销欧洲;丝织业技术精湛;2.文化:科技: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雕版印刷868年金刚经、火药发明、应用于军事;文艺:进入黄金时期,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音乐舞蹈:民间音乐进入宫廷,称燕乐,反映民族融合;宫廷舞规模宏大,吸收各族风格;五、宋元时期960~1368年:经济重心南移具体史实1.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西藏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经济上:农业:引进占城稻,南北作物相互推广、种植区域扩大,苏湖熟、天下足,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手工业:出现了新兴的棉织业,棉花种植推广,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景德镇著名瓷都;商业: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不受官府直接监视,经济功能增强,商品种类增多;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3.文化上:科技: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广泛应用在军事上,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教育:学校制度完备,书院兴起,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文艺:宋词、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关汉卿等的优秀剧作鞭挞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六、明清时期1368~1840年: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总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和日趋腐朽衰落;具体史实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明朝裁撤中书省,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朝沿用内阁制,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对外:海禁和闭关锁国;君主专制得到强化同时暴露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封建制度走向衰落,阻碍了社会进步,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中国近代史一、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1840年~1894中华文明的拐点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阶段特征: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1.政治上:一方面,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中国军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大量的近代企业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3.思想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4.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礼仪受到冲击,呈现出中西碰撞与交融的特点;二.甲午中日战争后至辛亥革命1894年~1911年近代文明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特征: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各个阶层开始了救亡图存,从甲午中日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1895~1919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1898年、辛亥革命1911年和新文化运动1915年,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1.政治上:伴随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逐步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2.思想上: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年农民阶级掀起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即国民大革命时期阶段特征:清朝专制统治被推翻,中国陷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中,军阀割据混战,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依旧严重;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领导工人运动;1924——1927年开始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运动开始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是进行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政治:1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和列强的侵略:①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对内大搞复辟、独裁,践踏民主共和制;对外出卖国家主权,依靠帝国主义,逐渐建立起北洋军阀的反动独裁统治;②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尤其是日本美国继续坚持侵略中国的政策,并利用当时中国政局动荡和袁世凯急于称帝的有利时机,加紧了侵略活动;2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一系列反专制、反复辟,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战争3无产阶级:①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②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③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实现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大革命时期1924年——1927年,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由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和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2.文化:1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的马克思主义传人,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毛泽东思想萌芽,提出了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和农村问题;2国民党“一大”提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四、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民革命时期阶段特征: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破裂,国民党对共产党进行疯狂的屠杀,力图消灭中国的革命力量;国共两党处于对峙、内战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1.国民党:白区即国民党统治区1政治: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实行国民党一党独裁,1928年底东北易帜并完成形式上的统一;2.共产党:苏区即共产党工农苏维埃统治区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2八七会议后,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革命道路:建立农村革命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毛泽东思想形成;五、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三区:抗战边区即中共八路军区域,国统区国民党,沦陷区日、伪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为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1.防御阶段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1国民党正面战场:积极抗战,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会战,抗击日军的主力,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企图;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3共产党:制定了人民战争路线全面抗战路线,开辟了敌后战场,建立一系列抗日根据地,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2.相持阶段1938年10月—1945年8月或19454年初1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国民党统治更加黑暗和腐朽;2共产党:在斗争中艰难地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现空前困难;中共为渡过根据地严重困难,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抗日土地政策;3. 反攻阶段1945年8月1日本:日本法西斯最后战败;国共两党关于中国命运的斗争趋于激烈;国际反法西斯力量联合斗争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2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召开“七大”,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毛泽东思想发展并成熟,确立为中共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七大党纲;4.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展时间最早1931年起,比1941年才正式参战的苏美早了整整10年持续时间最长长达14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四大主力之一以及抗日的主战场,抗战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废除了列强的治外法权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六、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第三次国民革命时期年6月至1947年6月,是国民党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战略防御时期;1军事:国民党凭借其军事和经济力量的优势,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人民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毛泽东转战陕北,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3经济: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民族资本纷纷倒闭;解放区发起土地改革运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可靠的人力物力保证;2. 1947年6月至1949年9月,是国民党防守,人民解放军反攻时期;1军事:①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②1949年4月,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2政治: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尤其是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为筹建新中国做好了准备;结论:新民主主主义革命胜利,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建立一支党领导的军队开展武装斗争;有一个共产党领导的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中国现代史新中国的历程1949年至今一、向社会主义过渡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49~19781.政治:1建国初,世界正处于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华采取了敌视政策,国内还残存着反革命势力;面临着严峻政治形势,新中国采取了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措施;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953年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巩固了人民政权;2.经济:注意区别并记忆以下哪些是正确的探索、哪些是探索中的失误11950年——1952年底进行土地改革,巩固了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21953年出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工业化取得两个“初步”基础,社会主义工业化开端良好;3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5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3.外交:1建国初至50年代:面对“冷战”格局,建国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270年代: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并于1979年建交,1972年中日建交;20世纪70年代掀了同中国建交的高潮;二、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增长最快的时期;也是民主政治不断健全的时期:更是中国融人世界,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的时期;1978年后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后,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开放:形成了“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开放区一内地”的格局,引进了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提高我国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参与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有机遇也有挑战。

各时代的历史阶段特征(精华版)

各时代的历史阶段特征(精华版)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阶段特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

2、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3、对外:“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开始交往4、文化: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水平居世界领先;气势恢宏。

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1、政治: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

2、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3、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4、文化:体现民族融合特色;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进一步发展;(科技成就突出,数、农、医药学地理学)阶段总特征: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和睦;文化兼收并蓄(多元化);对外交流频繁;1、政治: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新)完善时期。

2、经济: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3、民族: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

4、对外: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对日本、朝鲜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5、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阶段特征:①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统一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④经济重心南移,⑤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⑥宋元文化领先世界(开放性、开创性)1、政治: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宋元阶段特征总结

宋元阶段特征总结

宋元阶段特征总结一、历史背景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宋代从960年至1279年,元代从1271年至1368年。

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了许多独特的特征和特点。

二、政治特征1. 宋代政治特征宋代政权相对稳定,实行了官僚制度,建立了官方统治体系。

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社会中产阶级的地位提高,士人阶级成为官员的主要来源。

政府管理相对高效,国家官员的选拔和任命都要经过考试和严格的选拔程序。

2. 元代政治特征元代是蒙古帝国的时期,统治者采取了蒙古人的统治方法,并融入了汉族传统制度。

政府实行了高度集权的制度,决策权集中在皇帝手中。

蒙古统治者任命和管理官员的方式与宋代有所不同,强调族群背景和个人的能力。

此外,元代还推行了均田制和户籍制度,对社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三、经济特征1. 宋代经济特征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之一。

农业生产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农田的开垦和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手工业的发展也十分突出,以丝绸、陶瓷、纸张和印刷术等为代表的手工业品在世界市场上具有很高的竞争力。

商业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

2. 元代经济特征元代经济较为复杂,包括蒙古草原经济、内地农业经济和商业经济。

蒙古草原经济是元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放牧为主要方式,与内地农业经济互为补充。

元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增加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鼓励内地经济的发展。

此外,元代还实行了一些改革政策,提高了贸易和金融的规模和水平。

四、文化特征1. 宋代文化特征宋代文化发展较为繁荣,以文人士人文化为主导。

诗词、绘画和书法成为当时的主要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独特的宋代文人风尚。

在科技方面,宋代发明了火药、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等重要科技。

此外,宋代也是佛教和道教文化盛行的时期。

2. 元代文化特征元代的文化特征受到了蒙古和汉文化的双重影响。

元代文化以诗词、戏剧和小说为主要表现形式,戏曲文化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发展。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



1. 正确认识宋朝的历史地位
宋朝是继五代以后建立起来的统一封建王朝。 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多称为“弱宋”。 如何认识宋朝的历史地位呢?

宋朝的历史地位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评价。政治方 面,宋代典制对后世影响巨大,其突出现象是藩 镇割据消除,进一步形成了统一多民族大国,宋 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元明清继承。 农业方面,宋代人口过亿,为汉唐两倍,垦田也 是汉唐两倍,农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手工业 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突出,其中商 品货币关系进步明显,海上贸易空前发达。 在文化科技方面,三大发明完善或发明于宋代, 对世界影响巨大。文学、史学、教育、哲学都取 得了突出成就。总之,宋朝在我国历史发展总过 程中无论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处于极其重 要的阶段。
宋元时期:
907年后梁建立,终于 1368年元朝灭亡,历时460多
始于

唐灭亡后的50余年中,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五 个朝代;与其并存的先后有南方和山西的十个割 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10世纪初,北方的契丹 建立辽。960年北宋建立,开始统一活动,相继 实现了中原和南方的统一。中国境内处于辽、宋、 夏三鼎立。女真兴起后,灭辽和攻宋后,又出现 了金与南宋的对峙。蒙古建国后,势力渐强,开 始统一活动,建立元朝,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
庆历新政
相同 点
王安石变法
为解决北宋中期社会危机 背景 解决社会危机,维护封建统治 目的 地主阶级的封建改革 性质 皇帝支持,曲折性、复杂性 特点 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而失败 结果 理财 不同 中心内容 整顿吏治 点 改革程度 局部改革 全面改革 历史地位 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和影响要大 内在 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 联系 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中华文明阶段特征-文档资料

中华文明阶段特征-文档资料

3、烽火戏诸侯 4、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 鲁。” 5、春秋初期,楚国君主首先称王。随后,吴、 越等国国君也相继称王 6、楚王问鼎之大小 7、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 幼,以嫡立。”
春秋战国时期阶段特征: 经济
政治 思想 文化
井田制的瓦解 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
社会大变革
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新的制度逐步确立 阶级-- 士的崛起;地主、农民等阶层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1、起源: 先秦
2、发展: 秦汉
3、鼎盛: 隋唐
4、成熟: 宋元
5、彷徨: 明清
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1368---1840) 阶段特征:
经济 政治
思想 外交
张氏苏州人,购织机二十台,辟一宅院, 雇机工织绸,计件取值,两厢情愿,因丝质 优良,求者如梭。数年后,再添织机一百二 十台,成为机户,自此家业大饶。 --明朝《醒世恒言》
阶段: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政治:宗法分封制、周礼 经济:井田制
春秋战国时期阶段特征: 经济
政治 思想 文化
井田制的瓦解 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
社会大变革
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新的制度逐步确立 阶级-- 士的崛起;地主、农民等阶层的产生和发展
百家争鸣; 科技和文学艺术起步和发展
1、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 治私事 2、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
思想 文化
明清时期阶段特征: 经济
政治 思想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专制制度日趋衰落
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出现 宋明理学束缚人们思想
外交

2024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冲刺复习隋唐宋元时期

2024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冲刺复习隋唐宋元时期
垦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幅增 加。
6 (2022·山东高考,3)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 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 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衡 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浙江兰溪南 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 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 A.海上丝路贸易兴盛 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 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 答案B
高考真题和主干知识归纳
1.(2020·山东高考,3)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 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 )
A. 翰 林 学 士 逐 渐 控 制 了 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 朝 廷 内 部 权 力 的 再 分 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答案D
主干知识: 唐代中枢权力机构 1.翰林学士,是中国古代官名。 2.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
也就是官办的丝织作坊。
7. (2021·湖北高考,3)唐代杜佑《通典》称: “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 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 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 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 ) A.道家的无为而治 B.史学的通古贯今 C.儒家的伦理纲常 D.理学的格物致知 答案C
六.宋代社会的新变化
1.政治 科举制完善,在选官中确立主导地位,社会阶层流动加强,士族阶层衰落,庶族地 主兴起 2经济 (1)商业 长途贩运,海上贸易兴盛,许多工商业城市兴起,经济繁荣,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2)土地 不抑兼并的土地私有制,租佃关系发展 (3)城市 坊市制度打破时空界限, 规模扩大,市民阶层兴起; 社会生活丰富 数量增多,位置东移、南移,经济功能增强 (4)经济重心 南方经济全面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宋元时期历史阶段特征

宋元时期历史阶段特征
情境的设置,展现了一个与教材较少联系的新的信息平台, 解答时注意最大限度的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综 合归纳分析回答。另,本题的缺点是提供的古文字过难。 (本题与上题都考查了与救灾有关的问题,是现实热点问 题,因此要求我们要关注热点,把握高考的动向。)回答 第(1)、(2)问要紧扣材料,善于从材料中获取信息。 第(3)问要结合课本知识,围绕我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 治体制的弊端作答即可。第(4)问属于开放性问题,结 合所学知识原之有理即可。
.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度 支
盐 铁
户 部
中 书 门

枢 (三衙)


侍 卫
殿 前
侍 卫
马司步


二府三司制


.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2)北宋:中期的改革
内忧:土地兼并 —— 农民反抗 冗官、冗兵、冗费 —— 积贫积弱
外患:辽、西夏的威胁
王安石变法 目的:克服危机、维护统治 实质:地主阶级改革家在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前
大 指南
科发 针
学明 技
火药
术 综合
毕升
沈括
《梦溪笔 谈》
发明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用于航海
广泛用于军事、 管形火器 总结宋以前,特 别是北宋科技
处于世界领先地 位,欧洲资本主 义发展的必要前 提
在我国世界科技 史上地位重要
天文历法
郭守 敬
科学技术的特点:
授时历
比现行公历早三 百年
⑴世界领先. ⑵ 以应用型技术为主,面向现实、服务现实。 ⑶ 深刻影响了世界. 历史发展进程。
——摘自《梦溪笔谈》
【材料二】 “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备祲 (注:不祥之 气);二曰除孽;三曰救荒;四曰发赈(注:发仓救济); 五曰减 ;六曰出贷;七曰蠲赋(注:免除赋税);八曰 缓征;九曰通商;十曰劝输;十有一曰兴土筑;十有二曰 集流亡。”

历史:宋元考点

历史:宋元考点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材料二:(宋太祖)一日召见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 十年间,……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 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此无他 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年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背景: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力弱 ——续《资治通鉴长编》
考点:重文轻武政策
重文轻武 === 政府轻视军队建设
目的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
①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内容
(武将统军的指挥权受到严重的束缚) 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推行糊名、锁院、誊录等制度;
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授官从优,升迁迅速)。
世界:西欧自给自足封建庄园经济盛行一时,10世纪开始西欧城市重新兴起。
考点 8 隋朝的统一 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 大运河 隋朝灭亡
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考点 9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玄宗和“开元盛世” 唐朝兴盛的原因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考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背景/内容/影响)
特点:重文轻武;守内虚外;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内容
具体措施
影响
典故:“杯酒释兵权”
军事
①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权;
(收兵权) ②设枢密院控制调兵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积 集分极 权化事:,权强 皇,化 权削了 大弱中 大相央 加权 强;维护皇国帝家的统

答历史大题必备的资料(历史不同时期的特征)

答历史大题必备的资料(历史不同时期的特征)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社会大变革时期1.政治:分封制逐渐瓦解,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2.经济: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小农经济产生3.民族:华夷之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百家争鸣局面;5..阶级(阶层):士阶层的崛起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奠基时期1.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

2.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3.对外:“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开始交往4.文化:秦汉思想大一统,儒学确立正统地位5.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确立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社会转型期1.政治:分裂2.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3.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4.文化:儒学危机四、隋唐时期(581~907年):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时期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时期。

2.经济: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3.民族:民族关系空前融洽。

4.对外: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盛;5.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三教合流五、宋元时期(960~1368年):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巩固时期1.政治: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2.民族:民族政权长期并存;出现了又一次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封建化;形成新的民族。

3.文化:理学产生.宋词和元曲的繁荣.世俗文学的出现4.经济:城市经济.商品经济繁荣发展5.阶层:市民阶层兴起六、明清时期(1368~1840年):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巩固时期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

2.经济: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社会阶层出现变动.士商相混。

3.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

十家为一保,农闲时 既可加强对人民的 练兵、生产,战时编 控制,同时减少军 入军队。 费开支。 官马由农户保养 减少政府支出
3、北宋选官制度: -----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 4、宋元时期的政治改革: ------北宋王安石变法
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朝代 东汉 中枢权力体系 尚书台 职能(作用) 取代三公的权力 备注 雏形
魏晋南北朝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权力分配未定型
隋 内史省 中书省 门下省 同唐朝
朔 方 节 度 使
河 西 节 度 使
北 庭 节 度 使
安 西 节 度 使
广四青辽北山宁甘新新 东川海宁京西夏肃疆疆
太祖问:“天下自唐 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大兴土木 修建寺观 皇室开支 “岁币”
注意:
冗兵——兵多而不精,军费开支过大; 冗官——不仅降低了行政效率, 更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冗费——政府财政日益入不敷出。
——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进一步 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重点: 关于北宋出现的积贫积弱;
——财政困难和军事实力下降;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元代: 一省制 相权的一次重要反弹

度 支 盐 铁

户 部
宋代:二府三司
中书门下
行政
财政
财政
枢密院
军政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归入
尚书省
归入
不参与政事
门下省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一)原始社会1.经济:⑴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木器,简陋低下;原始农业出现,南稻北粟;实行土地公有制,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

原始的畜牧业出现——六畜。

⑵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⑶商业:出现以物易物原始商业。

2.文化:文字: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与成熟文字有渊源。

绘画:新石器时代:绘画艺术的源头。

(二)夏、商、西周:1.政治:⑴夏朝建立,出现世袭制;⑵商朝时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⑶西周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还实行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就保证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和稳定。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夏族、商族、周族)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法制为核心(族权与政权合一)③以分封制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④神权与王权结合,⑤世卿世禄制(贵族政治)2.经济:⑴农业A.主要工具:商周时期:耒、耜仍是重要工具(木、石等)。

青铜农具出现,但很少。

B.土地制度:西周时期,井田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性质:土地国有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

C.耕作方式:石器锄耕、集体耕作(千耨其耘)⑵手工业A.青铜时代:“三代”——夏、商、西周。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其中鼎、簋等青铜器象征着身分、地位,反映了等级制度。

B.丝织业产生并发展起来C.制瓷业:商朝时,出现我国最早的瓷器。

D.官营手工业:西周时期“工商食官”,早期的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官府供给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不进入市场。

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

⑶商业A.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B.周朝:商人们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为政府服务。

中国古代史各阶段特征总结,建议收藏!

中国古代史各阶段特征总结,建议收藏!

第一阶段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距今170万年前前221年)特征: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文化奠基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此时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

经济 :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

农业上夏、商、周时期已种植五谷,火耕、耜耕;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时代到来,牛耕的逐渐推广,兴修水利(都江堰、)井田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

手工业,商周时期是青铜文明时期。

商朝出现职业商人,以贝为币,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政治 :是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

夏朝-王位世袭制,天下为公变天下为家。

商朝-内外服制度;西周-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等,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观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源;春秋-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周王室衰微,失去天下共主地位,分封制和等级制受严重破坏,出现“春秋五霸”;战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周王室和诸侯权进一步衰落,通过一系列变法,(商鞅等)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世卿世禄制被军功爵制等所取代,中央集权开始形成,封建官僚制终于在各诸侯国建立起来。

思想 :出现百家争鸣,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反映。

科技文化取得很高成就。

第二阶段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前221-220年)特征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期。

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第一个高潮,奠定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政治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大一统时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维持了四百多年。

秦汉王朝影响深远的是一系列政治制度。

思想 :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

(二)君主专制加强——二府三司制的建立
“乾德二年(964年),上欲为赵普置副而难其 名称,召翰林学士承旨陶谷问曰:‘下丞相一等有何 官?’对曰:‘唐有参知机务、参知政事。’遂以枢密 直学士、兵部侍郎薛居正、吕余庆并本官参知政事。”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
1055年,谏官范镇已上疏,揭露“今中书主民, 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宋史食货志》
C.推行新法操之过急。
3、变法的结果和认识
宋 神 宗
皇 太 后
太 皇 太 后
D.变法后期宋神宗的动摇和去世,保守派重新得势.
宋神宗生母高皇太后像
司马光(1019—1086)
司马光说: “臣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
3、变法的结果和认识
(1)变法的结果:
A.变法取得一定成效
2.内容
(2)强兵措施:整顿军队
A.省兵:精减军队,减少军队数量和军费开支 B.强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a.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 入军
影响(目的): 政治:加强对人民控制,防范农民的反抗和民心涣散 军事:寓兵于民,节省军费,确保兵源和提高战斗力.
b.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保养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三不足”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 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人 们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不断 革新的精神。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社会危机
财政危机 “冗官、冗兵、冗费”现象 (积贫)
军队战斗力 (积弱) 低下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什么措施导致什么现象形成什么局面?
思想
科技 文化
科技:四大发明 天文:郭守敬《授时历 文化:科举考试、书院兴起、书法、 》王祯《农书》 绘画、宋词、话本 文学:元曲、元杂剧

宋元时期历史阶段特征

宋元时期历史阶段特征

宋元时期历史阶段特征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有着独特的历史阶段特征。

以下是对宋元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1200字以上的介绍:1.阶级矛盾激化:宋元时期是一个封建社会,社会阶级结构明显,阶级矛盾激化。

封建地主阶级与广大农民的矛盾越发尖锐。

由于地主阶级对农民的苛捐杂税和重度剥削,大量农民被迫离土而去,一些地主也在这种情况下降级为富贵地主。

2.商业繁荣:宋元时期是中国商业繁荣的时期,商道通畅,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繁荣的市场经济。

通商发达不仅拉近了各地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区域经济的交流,也为农村人口流动创造了条件。

同时,繁荣的商业活动也重塑了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使商人阶级崛起,进一步冲击了传统的封建制度。

3.文化繁荣:宋元时期是中国文化繁荣的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名人,涌现了众多文化作品。

艺术上,诗人陆游、苏轼等代表着文学艺术的高峰;科技上,宋代科学家沈括提出了“望远镜”、“指南针”等重要科技发明;哲学上,朱熹的“理学”对中国儒学影响深远。

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积淀,也为后世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土壤。

4.抗击外敌:宋元时期,在金朝的统治下,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成为常态,宋朝面临来自北方的威胁。

尽管士兵的战斗力有所下降,但宋朝政府仍努力加强边防建设,以抵御北方民族的侵略。

此外,宋朝开设边境军屯,组织乡勇,建立战略竖立,以应对来自外敌的威胁。

5.政治腐败与分裂:宋元时期,政治腐败严重,封建统治集团的权力腐败现象十分突出。

由于许多官员贪污腐化,政府财政出现严重问题,导致政府无力应对内外困境。

此外,宋元时期国家的分裂也是十分明显的,内部政治斗争激烈。

宋室的皇权不断被地方势力削弱,导致了国家的割据局面。

6.民族融合:宋元时期是中原汉族与北方各族、南方少数民族相互融合的时期。

金朝的统治推动了南北方的融合,汉人在政权更替中被逐渐融入北方社会,南北方文化经济交流频繁。

此外,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与经济地位也有所提升,与汉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

宋元时期的文化

宋元时期的文化

④.婉约派词人有北宋的柳永。他的词内容上主 要反映市民的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 因此流传很广。形式上由字数较少的小令发展 为字数较多的慢词;语言上突破文人雅词,吸 收了民间俚俗语言;表现手法上形成了婉约风 格。他在代表作《雨霖铃》中,把依依惜别的 离情和肃杀冷落的秋景融合在一起,有很高的 艺术感染力。
③.南宋词人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 风,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很高水平。他的作 品经常流露出对祖国山河分裂的悲痛,散发着 浓厚的时代气息 。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中写道:“郁孤台下 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 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 余,山深闻鹧鸪。”这首词回忆了金兵南下烧 杀抢掠的罪行,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 国主义思想情感。
(3)世俗文学──话本
两宋时期,经济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比较发 达。这样,城市不断扩大,市民阶层的队伍 也就逐渐扩大。为了适应城市发展和市民的 需要,两宋出现了一些娱乐场所,如“瓦 肆”。在这些娱乐场所中,有杂技、武术表 演,也有一些艺人说故事。这种讲故事的底 本就是话本。话本是宋代市民文学的一种新 形式。它先是由城市艺人口头讲述传授,后 经记录整理,在流传中不断补充,因而情节 完整,语言生动,艺术成就较高。对后世的 小说和戏剧很有影响。
4、文学
(1)词 (2)诗歌 (3)话本 (4)元曲
⑴词
在唐朝诗是极其繁荣的,为什么到五代、辽、 宋、夏、金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词”了呢?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 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原因:①.两宋时期,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 的繁荣,这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市民阶层 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 乐生活。②.五代两宋时期由于社会的分裂动 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使得一些作家 转向于采用词这种比诗更能抒发感情的文学形 式。

宋元时期1

宋元时期1

货币: 北宋::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 元:纯纸币流通政权 商业: 市镇:宋城市时间、空间突破坊市限制,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中心:北宋-汴梁 南宋-临安 元-大都 对外贸易;北宋:广州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南宋:泉州是世界最大贸易港口 杭州-最大商业和手工业
文化上
这一时期科学技术发展出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建筑技 术,科技著作和天文历法成就突出。宋代哲学思想——理学有了较大发展。 宋词、元曲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的 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和反映宋词市民生活的风俗画。
政治上
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宋代积贫积弱,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最终元朝实现了中国古代第四次大统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 巩固。另一方面,这一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宋朝中 央设立“二府”、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削弱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元 朝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名族国家的统一。
郭守 敬
授时历
比现行公历早三 百年
科学技术的特点:
⑴世界领先. ⑵ 以应用型技术为主,面向现实、服务现实。 ⑶ 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9.西藏史籍《萨迦世系史》载:“元帝辖十一行省,西藏之地面虽不足 一行省,但因为它是思巴(土蕃的大喇嘛,元世祖让他主持宣政院)的 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委付于思巴。”以上材料表明 ①西藏已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②元皇帝重视利用宗教来进行统 治③思巴是西藏地方的宗教领袖和行政长官④思巴也是元朝中央政府中 的高级官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文化上
理学 代表人物:“二程”、朱熹 主张:“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格物致知”以贯通明“理”;“存天理, 灭人欲” 影响: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南宋后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 统治。 文学 宋词(繁荣原因、著名词人作品及其特点);元曲(关汉卿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 北宋::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
商业:市镇:宋元城:市纯时纸间币、流空通间政突权破坊市限制,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中心:北宋-汴梁 南宋-临安 元-大都
对外贸易;北宋:广州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南宋:泉州是世界最大贸易港口 杭州-最大商业和手工业
类别
代表 人
代表著作
主要成就
意义、地位
印刷
三术
大 指南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度 支Biblioteka 盐 铁户 部中 书 门

二府三司制
枢 (三衙)


侍 卫
殿 前
侍 卫
马司步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2)北宋:中期的改革
内忧:土地兼并 —— 农民反抗 冗官、冗兵、冗费 —— 积贫积弱
外患:辽、西夏的威胁
王安石变法 目的:克服危机、维护统治 实质:地主阶级改革家在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前
情境的设置,展现了一个与教材较少联系的新的信息平台, 解答时注意最大限度的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综 合归纳分析回答。另,本题的缺点是提供的古文字过难。 (本题与上题都考查了与救灾有关的问题,是现实热点问 题,因此要求我们要关注热点,把握高考的动向。)回答 第(1)、(2)问要紧扣材料,善于从材料中获取信息。 第(3)问要结合课本知识,围绕我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 治体制的弊端作答即可。第(4)问属于开放性问题,结 合所学知识原之有理即可。
——摘自《梦溪笔谈》
【材料二】 “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备祲 (注:不祥之 气);二曰除孽;三曰救荒;四曰发赈(注:发仓救济); 五曰减 ;六曰出贷;七曰蠲赋(注:免除赋税);八曰
缓征;九曰通商;十曰劝输;十有一曰兴土筑;十有二曰 集流亡。”
——摘自《大清会典》
【材料三】 “岁遇水旱,则遣官祈祷天神、地神、太岁、 社稷。至于(皇帝)视旨圜丘(又称祭天台),即大雩 (求雨祭名)之义。”
农业: 水利经验: 郭守敬治水经验
农业技术:水旱轮作稻麦复种制 、《农桑辑要》《农书》
冶炼业:北宋: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
南宋:开始用焦炭冶铁
纺织业:棉花种植广泛,元代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手工业:
松江--棉纺织业中心 陶瓷业:宋:景德镇成为“瓷都”
元:青花瓷 釉里红 彩瓷 景德镇制瓷中心
造船业:南宋明州、泉州、广州是造船中心
关于宋元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最突出特点是
A.极力提高皇权
B.竭力削弱相权
C.削弱将帅权力
D.削减地方权力
2、在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中,能够直接增加政府财政 收入的是
(1)青苗法 (2)募役法 (3)农田水利法 (4)方田均税法 (5)市易法 A、12345 B、245 C、145 D、134
类别
哲 学
程朱理学
五代
宋 豪放派 词
婉约派
文 学
宋 话


元 元杂剧 曲 散曲
代表人 二程 朱熹 李煜
苏轼
辛弃疾 柳永 李清照
代表著作
主要成就
意义、地位
客观唯心主义 理学
念奴娇水调歌 头
《菩萨蛮》
《雨霖铃》
承上启下
拓展内容,开 创风格
两宋文学的主流
市民阶 层的兴 起
陆游
《示儿》
关汉卿 《窦娥冤》
马致远 <秋思>

916
1125 1206 1271
元 辽(契丹) 金 蒙 1115 1234
北 西夏 古 907 五代 960
1038
1227
十国

南宋
891
979
1127
1276
1368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1)北宋:宋初强化中央集权
背景--- 藩镇割据、武将专权 目的— 铲除……防范……巩固…… 措施--- ① ② ③ ④科举制的发展 影响--- 积极、消极 特点--- 重文轻武、重内轻外、分化事权
提下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
内容: 明显有利于农民的措施是: 青苗法
募役法
损害了官僚、地主利益的措施有:
青苗法
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
保甲法 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将兵法的实施是为了克服北宋初期的 更戍法 带来 的弊端
思考和归纳: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未触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主要原因: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 次要原因:用人不当,危害百姓 直接原因:宋神宗去世,保守派上台
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 背景 + 目的 + 实质 + 效果 + 败因
(3)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中央--“一省制”皇帝
中书省
吏户礼兵刑工
地方--行省制 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事务 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琉球) 宣慰司--管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事务
二、宋元时期的经济
经济重心 :南宋经济重心南移至江浙地区“苏湖熟、天下
科发 针
学明 技
火药
术 综合
毕升
沈括
《梦溪笔 谈》
发明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用于航海
广泛用于军事、 管形火器 总结宋以前,特 别是北宋科技
处于世界领先地 位,欧洲资本主 义发展的必要前 提
在我国世界科技 史上地位重要
天文历法
郭守 敬
科学技术的特点:
授时历
比现行公历早三 百年
⑴世界领先. ⑵ 以应用型技术为主,面向现实、服务现实。 ⑶ 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宋元时期阶段特征
政治
从分裂走向统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封建政治制度向边疆地区扩展
阶 段
经济
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特 征
民族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各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过程
外交 对外交流进一步发展
文化
封建文化高度繁荣,有突出成就, 继续处于领先地位
一、宋元时期政治
1、从分裂走向统一宋元时期政权更替演变
——摘自《清朝文献通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范仲淹救灾的具体措施。(不得摘抄 原文)(2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清代救灾的特点。(2分) (3)简要说明我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对救灾的影响。 (4分) (4)从我国古代的救灾措施中你得到那些启示?(2分) 解析:本题以救灾为主题展开考查,试题通过新材料、新
3、(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 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为术甚 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 宴(注:宴请百姓)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 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揭露封建统治 元代剧作家的杰
腐朽黑暗
出代表
关于宋元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最突出特点是
A.极力提高皇权
B.竭力削弱相权
C.削弱将帅权力
D.削减地方权力
2、在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中,能够直接增加政府财政 收入的是
(1)青苗法 (2)募役法 (3)农田水利法 (4)方田均税法 (5)市易法 A、12345 B、245 C、145 D、1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