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摹状词理论

合集下载

罗素摹状词理论

罗素摹状词理论

罗素摹状词理论一、摹状词和专含义(一)摹状词摹状词是用来摹状事物,揭示事物某些特征、属性的,是由冠词和普遍名词及限制语构成的表示某个事物的词组。

罗素把摹状词分为两类:限定摹状词和非限定摹状词。

“非限定的摹状词是这种形式的词组:‘一个某某’,而限定的摹状词是这种形式的词组:‘那个某某’。

”[1]也就是说非限定摹状词是一个或一些具有某种或某些特征或属性的对象,这在英语里比较好理解,因为在英语中非限定摹状词可以表示为由不定冠词“a”或“an”加上一个或多个形容词再加上名词,或直接加上名词组成的词组。

在汉语中则可表示为:一个人,一条狗,一座建筑,一个戴帽子的人,一个穿红色衣服的人等等。

限定摹状词是某个具有一定特征或属性的特定的唯一的东西。

在英语里则表示为由定冠词“the”加上一个或多个形容词再加上名词,或直接加上名词组成的词组。

在汉语中可表示为:那个带着帽子的人,世界上最高的山峰,14和16之间的那个整数等等。

限定摹状词和非限定摹状词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在于:一个由非限定摹状词词组组成的命题可能有很多个与其形式相同的真命题,而一个由限定摹状词词组组成的命题只能有一个与其形式相同的真命题。

以下面的命题为例:“我遇见了一个人”,在这里“一个人”很显然是一个非限定摹状词,所以可以得出很多个与原命题形式相同的真命题,比如“我遇见了苏格拉底”,“我遇见柏拉图”等等;然而如果是一个由限定摹状词组成的命题:“我遇见了《红楼梦》的作者”,显然《红楼梦》的作者是一个限定摹状词,而与之对应的也只能有曹雪芹一人,所以与之形式相同的真命题只能有一个,那就是:“我遇见了曹雪芹”。

罗素后期在其著作中所提到的摹状词指的一般也都是限定摹状词,他的摹状词理论也同样是针对限定摹状词来说的。

(二)专名罗素早期认为,专名是指称个体的语词,是标记其所指称对象的简单符号,指称一个特定的事物。

也就是一个特定对象的名称,如一种水果的名称,一个人名称等等。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 罗素把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视为哲学的本 质工作。在他看来,每一个哲学问题,当 经受必要的分析和澄清时,就可看出,它 或者根本不是真正的哲学问题,或者是具 有我们所理解的含义的逻辑问题。
摹状词理论目的
• 罗素提出摹状词理论至少有两个目的: • 减少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承诺,澄清有关 “存在”的思想上的混乱; • 解决逻辑中的集合论悖论。 • 关于前者,他在《西方哲学史》中有过明 确的论述:“像‘美国的现任总统’一类 的短语曾造成很多麻烦
分析哲学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 开始从中国文化内核中寻找中国现代社 会中的教育(梁漱溟先生、冯友兰先生都认为 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 教育在其中扮演着 西方社会中宗教与法律所扮演的角色, 即: 通过教化以求社会的沟通与和谐。 如我国上个世纪的“平民运动改革”“乡村 教育改革” • 对话与多元化的概念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限定摹状词与专名
• 罗素把摹状词分为非限定性摹状词和限定性摹状 词两大类。 • 非限定性摹状词是一个具有“一个如此这般的东 西”(a so and so)这种形式的词组,在英文中 非限定性摹状词是由不定冠词“a(或an)”加 上一个普遍名词构成的 。 • 限定摹状词的语言形式是“那个如此这般的东西” (the so and so),罗素给出的例子有:“那个戴 铁面具的人”、“那个最后进屋子的人”、“那 个当过教皇的英国人”、“43和34的和”,罗素 用得最多的还是“《威弗利》的作者”和“当今 法国国王”。
分析哲学对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影响
• 人们坚信人的理智驾驭着语言,但是语言 反作用于人的理智的观点也是正确的,语 言使哲学与科学复杂起来。-----培根 • 分析哲学家们认为每个词没有固定的意义 他们随用法和语境的变化而不同。 • 如果我们在描述教学目标时用了象“公 正”“美德”“公平”这些词,这反而导 致了目标表述的含糊不清。

简析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简析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话 中, 一个 人是一个 非限定性 的摹状词 , 也就是 一个命题 函项
将 这三部分转 换成 日常语 言就是 : 至 少有一个人 写 了《 西
‘ p X , 这句话可 以改写为我遇见了 X , 并且 X是人 。 语法结构相 同 游 记》 ; 至多有一个人写 了《 西游 记》 ; 谁 写了《 西游记》 谁就是 明
的 两 句 话 经 过 了逻 辑 分 析 就 清 晰 明 确 的看 出 了 这 两 句 话 在 逻 朝 人 。这 三 个 部 分 都 蕴 含在 “ 那个写 《 西 游 记》 的人 是 明朝 人 ” 这
辑形式上 的不 同。 从这一方面就体现出了专 名与摹状词 的根本 个命题 中, 是三个 部分 的合取 。
简析罗素 的摹状词理论
简析 罗素 的摹状词理论
口刘 睿 赵 月
保定 0 7 1 0 0 0 ) ( 河 北 大 学政 法 学 院 , 河北

要: 伯 特兰・ 罗素是 英国著名 的哲 学家、 逻 辑学家、 数 学家、 社会活动家和教 育家。罗素在弗雷格理论 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了指称理论 , 提 出了摹状词理论。 以限定性和 非限定性 两类摹状词深入地 区分 了专名和摹状词的 区别 , 解决 了语 言上 不实存 的本
对象 的特 征而不是突 出指示功能, 也就 意味着摹状词 可以指代 也不实在 的, 不能在 思维 中考虑 的事物 , 像金 山 , 独 角兽 , 红脸 那些 有意义而没有所指 的对象。但是单看摹状词这三个字可能 鬼等 。但是当人们谈论这些对象 的时候 , 却从另一方面肯定 了 会引起歧义 , 摹状 词并不是某一 类词 , 而是具有 描述对象特 征 它们的存在 。最后, 对含 有摹状 词的命 题的研 究是罗素摹状词 的一类短语 ,它是更好地展现 日常语言逻辑结构 的分析工具 。 理论中最重要的方面 。摹状词 的意义来 自于它 的组成部分 , 即 罗素把摹状 词分为非限定性摹状 词和 限定性摹状词两类。

摹状词与摹状词理论渊源

摹状词与摹状词理论渊源

1
模态逻辑中的摹状词主要用于表达必然性和可能 性等模态概念,通过对模态词的刻画来表达知识 和推理。
2
模态逻辑中的摹状词可以通过模态运算进行组合 和推理,如必然化、可能化等,形成更为丰富和 精确的模态知识表达。
3
模态逻辑中的摹状词还具有语义解释和模型论基 础,能够支持更为深入的逻辑分析和哲学探讨。
其他逻辑分支中摹状词相关研究
在一阶逻辑中,摹状词被用来表达个体和谓词 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个体和谓词的刻画来表达 知识和推理。
在二阶逻辑和高阶逻辑中,摹状词被用来表达 更为复杂的概念和属性,如集合、函数、关系 等,支持更为抽象和高级的知识表示和推理。
在非经典逻辑中,如直觉主义逻辑、多值逻辑 等,摹状词的表达和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但 同样在知识和推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02 摹状词理论发展脉络
早期哲学家对摹状词探讨
亚里士多德
在《范畴篇》中首次提出摹状词概念,认为摹状词是描述事物性质的词语,具有指称功 能。
柏拉图
在《泰阿泰德篇》中讨论了摹状词与名称的关系,认为摹状词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
近代哲学家对摹状词深入研究
洛克
在《人类理解论》中详细阐述了摹状词 的作用,认为摹状词是构成复杂观念的 基础。
摹状词与语言演变
语言学关注语言的演变和发展。摹状词作为语言中的一部分,其形成、发展和变化也反映了语言的演变过程 。通过对摹状词的研究,可以揭示语言演变的某些规律和特点。
心理学视角下摹状词研究
认知心理学与摹状词
心理学视角下,摹状词与人类的 认知过程密切相关。认知心理学 研究人类如何获取、存储、处理 和运用知识,而摹状词作为知识 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认知过程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探析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探析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探析苏格拉底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便是他提出的摹状词理论,它将文学活动与丰富的情感联系到一起,在他的哲学著作当中也得到相应的探讨。

摹状词理论的主要思想是苏格拉底认为,情感可以用词语表达出来,而且理性的行为是由情感驱动的。

从苏格拉底的角度来看,如果要更好的把握情感,一定要借助于文字来传达当时的情感。

他指出,文字表达的主要功能是唤起情感,正是在这种情感考虑之下,他主张需要做到三件事: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结构化、调整语言;从历史出发。

究其原因,苏格拉底认为,这三个方面都可以增强人们对摹状词理论的理解。

从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来看,苏格拉底认为,如果一个人想要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就需要掌握可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的语言技巧。

苏格拉底力主语言要具有美学性,以激发艺术家的想象力。

与其他教学法不同,他的教育观点主张,教育的过程需要教授和承认历史,取经当地的艺术以及文字。

结构化、调整语言则是苏格拉底认为,发表意见时,要结构化、调整语言,用更简洁和更有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模糊不清。

因此,更有意义的文字表达才能唤起人们的共鸣。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苏格拉底认为,如果想要理解特定的文字,一定要有针对历史的认识,而且,要诚实、全面地认知历史,因为人们在面对历史时,才能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有更清晰的认识。

由此,苏格拉底强调从历史要从“大事记”入手,弄清历史上著名文学作品、战争、政治革新、技术发展等重大事件,这样,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文艺作品,把握情感。

总而言之,苏格拉底摹状词理论的核心思想一直是“尊重人的情感”,他认为,当想要进行有意义的文学创作时,就要充分考虑到情感的重要性,也就是需要对语言的特点和背景知识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撰写出真正有意义的文章。

逻辑与哲学的典范——摹状词理论浅探

逻辑与哲学的典范——摹状词理论浅探

逻辑与哲学的典范——摹状词理论浅探在研究哲学思想的过程中,摹状词理论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它主要关注语言如何表达本质上无法表达的事物,以及如何建构具有现实意义的客观世界。

关于摹状词理论,有许多观点可以介绍。

本文将从概念构建以及在哲学思想的影响方面,对摹状词理论进行浅探。

许多哲学家认为,摹状词理论源于古代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概念。

他说:“概念的本质是一种模仿,就像人们的行为,模仿者模仿他人的动作”(苏格拉底,1996)。

他认为,一个概念就是一种模拟,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外在世界对内在世界的影响。

因此,摹状词理论被认为是一种构建概念的理论,它将语言和行为结合起来,以理解概念的本质。

摹状词理论还被广泛用于哲学思想中,尤其是它在现象学和实证主义方面的影响。

在现象学方面,摹状词理论出,通过建立概念,人们可以将复杂的外部世界的现象转化为简单的概念,以便它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探索。

在实证主义方面,摹状词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它强调使用语言去表达客观可见的现实,而不是迷信或隐喻。

在日常生活中,摹状词理论以及它的实践也非常重要。

比如,我们经常利用概念去理解复杂的现实环境。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概念来阐释政治、经济和历史现象。

而我们也可以运用摹状词理论去探究事物的本质,比如情感表达和艺术创作,这都是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分支。

总之,摹状词理论在哲学思想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将概念构建和模仿行为结合起来,从而帮助人们理解复杂的现实世界。

同时,它还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为人们的实践和理解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从而可以看出,摹状词理论是逻辑与哲学的一个重要典范,它为人们理解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

浅谈罗素摹状词理论

浅谈罗素摹状词理论

现代经济信息浅谈罗素摹状词理论王丽珍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摘要:罗素在弗雷格指称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指称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摹状词理论。

他对专名和摹状词做了严格区分,并认为名称是缩略的摹状词。

而摹状词能够区分为限定性描述和非限定性描述。

摹状词理论的提出展现了现代逻辑在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中的巨大作用,并且促进了分学哲学的发展。

研究罗素摹状词理论,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罗素;专名;摹状词;指称;意义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1-0362-03罗素(Russell)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他把数理逻辑的理论运用到研究哲学问题的语言分析中。

1905年罗素的《论指示》(On Denoting)发表在《心灵》Mind杂志上。

在这篇文章中,罗素第一次全面地提出摹状词理论,开辟了哲学的里程碑。

他认为弗雷格的专名理论是存在缺陷的,不应该将专名和摹状词一概而论,要对它们严格的加以区分,他把个体词分为专名和摹状词两类,并对摹状词进行了限定摹状词与非限定摹状词的区分。

由此创立了摹状词理论体系,为哲学家们研究指称理论的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促进其理论的发展。

一、罗素指称理论的研究背景19世纪英国著名的逻辑学家穆勒,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问题做出了研究。

他对专名和通名做了严格的区分,在他看来,专名只有外延,没有内涵,而通名既有内涵又有外延。

在其著作《逻辑体系》中指出:“专名是没有涵义(sense)的,它们指示用它们称呼的个体,但是它们并没有指示蕴涵这些个体具有什么属性。

”①弗雷格不赞成穆勒的摹状词理论,他引进了对表达式的涵义和意谓的区分。

正是由于这种区分,他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名称理论。

弗雷格把专名理解的非常广泛,他认为无论是通常所说的专名、还是摹状词,只要它们指称一个单独的对象,都是专名。

不难看出,他的专名涉及穆勒所称呼的专名和摹状词。

我们能够从《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中清楚地看到他陈述对这种专名理论的陈述:“我称每个代表一个对象的符号为专名。

简析摹状词理论

简析摹状词理论

简析摹状词理论2012169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张彦明事物指称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罗素,在专名的指称问题上由早期的语法指称论转向中期的逻辑指称论,并在这一问题上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对语句结构进行深人的逻辑分析,严格区分专名和摹状词,提出著名的“摹状词理论”,他通过对专名和摹状词的严格区分及对摹状词的精细语句分析,从而成功地解决了自然语言中可能出现的三大语义学难题。

(一)同一替换难题:若a = b ,根据同一律,在任何命题中a、b可以相互替换,且不会改变命题的真值。

但现实语言中这一说法却有问题。

“例如,乔治四世想知道司各脱是否为《威弗利》的作者;而事实上司各脱是《威弗利》的作者,从而证明乔治四世想知道的是,司各脱是否是司各脱。

”要解决这道难题,罗素首先区分名字与摹状词。

他给的定义是:“(1)名字。

一个名字是一个简单的符号,直接指一个个体,这个个体就是它的意义,并且凭它自身而有意义,与所有其它的字的意义无关;(2)摹状词。

一个摹状词由几个字组成,这些字的意义已经确定,摹状词所有的意义都是由这些意义而来。

”由此,我们不难区分:“司各特”为名字,“《威弗利》的作者”为摹状词。

同时他还认为,“包含一个摹状词的命题和以名字替换命题中的摹状词而得的命题不是相同的,即使名字所指的和摹状词所描述的是同一个对象,这两个命题也不一样”。

命题“司各特是《威弗利》的作者”与命题“司各特是司各特”显然是不同的。

(二)排中律失效难题:根据排中律,“A是B”或“A不是B”两个矛盾命题必有一真,但“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头”或“当今法国国王不是秃头”都是假命题。

那么如何能说明这两个矛盾的命题事实上不都是假的,从而保证排中律有效?对待这个难题,罗素认为不仅要区分专名与摹状词,还要区分摹状词出现在命题中是“首次出现”(primary occurrence)还是“再次出现”(secondary occurrence)。

他认为,“每一个在其中一个摹状词有首次出现但并不摹状任何东西的命题都是假的”。

摹状词理论研究

摹状词理论研究

摹状词理论研究在语言学研究中,形容词是一类表示物品的性质、特征的词语,而摹状词则是表示人或物所产生的声音、动作、感觉等语言元素,属于形容词的一种子类。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摹状词被认为是一种比较次要的词类,不如形容词重要。

然而,随着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摹状词这一语言现象,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术理论:摹状词理论。

一、摹状词的定义和特点首先,我们需要对摹状词做出一个准确的定义。

摹状词是指通过语音或者书写方式,表示声音、动作、感觉等语言元素的一类形容词,它们需要通过对声音、形状、颜色、质感等方面的描绘,来表达所代表的事物。

摹状词有以下几个特点:1.具有音交复合性就是说,摹状词的重要特征在于能够非常准确地表现出所描述的声音、动作、感觉等的属性。

这些词语能够让读者/听众在阅读或听取过程中,感受到与描述相符的情感和感觉。

2.准确性摹状词在描述的时候,需要非常准确地表现出所描述的声音、动作、感觉等的属性。

这就要求使用者要对事物有深入的了解和观察,才能准确地描述出相应的感受。

3.可塑性摹状词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可以通过词语之间的搭配组成不同的语句,表达出不同的情境和情感。

二、摹状词的分类摹状词可以根据其所代表的声音、动作、感觉的不同特性,分为多种类型。

例如:1.声音类如“咔嚓”、“哗啦”、“喳喳”等,这些摹状词都是来描述声音。

2.动作类如“蹦蹦跳跳”、“摇摇晃晃”、“慢慢爬行”等,这些摹状词都是来描述动作。

3.感觉类如“甜甜蜜蜜”、“冰冷刺骨”、“贵气十足”等,这些摹状词都是来描述感觉。

4.视觉类如“红彤彤的”、“金黄色的”、“灰色朦胧的”等,这些摹状词都是来描述视觉效果。

5.呼吸类如“呼呼的睡觉”、“喘气地跑”、“喘不过气来”等,这些摹状词都是来描述人类的呼吸声。

三、摹状词的语言功能1.表现形象生动摹状词可以让读者或听众直观地了解文本中描写的场景和事物。

通过揣摩摹状词所表达的声音、动作、感觉等语言元素,读者可以更加形象地理解人物、事物。

摹状词理论

摹状词理论

摹状词理论摹状词理论指的是使用单个的词或短语来表示人类所观察到的事物,并把这些字放在句子中。

由于它可以描述动作发生时间和地点,因此也被称为时态学家。

当然他们最著名的成就之一便是给出了有关实际时间及其相互转换方面的详尽解释,即所谓的“时态学”。

而且还提供了许多不同的记号来帮助分辨各种时态,例如:有些形容词本身具备着明显区别于其它性质的属性(如“热情的”),通过附加上修饰后缀,再赋予另外的含义,就构成新的时态。

这样看起来似乎很复杂,但原则却十分简单:每一种新的性质都代替旧的性质,就像是衣服穿脏了要洗掉那层污渍才能继续穿一样。

以前大部分语言文字学者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正确答案。

直至20世纪50年代,许多心理学家开始研究语言结构。

他们接受了所有现存的传统观念:声音决定意思;眼睛注视某处就会产生特殊反应;语法规则制约整体结构等等。

虽然摹状词理论仍未完全解决问题,但它带领我们走进了另一扇门,打开了通往神秘主义领域的道路,让我们得以窥见未知境界的奥妙。

第一节——摹状词与意义有关?1、所谓“意义”,指的是客观事物本身包含的内容和客观事物所代表的意义。

举个极端的例子:一枚硬币没什么意义,它无非就是货币符号罢了!然而假若将硬币比喻成社会化机器里流通的钱币呢?你必须想办法去揣摩它的价值、计算它的总量……一旦弄清楚这背后隐藏的信息,便会令人豁然开朗,恍然大悟:原来它既是货币符号又代表着社会财富啊!从小贩手中买东西付款取货的行为,除了提供价值以外,也赋予了商品额外的社会意义,比如商业繁荣兴盛的象征,比如促进社会向前发展的贡献……所以一件商品的价值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它背后的信息。

当然这样做有一个前提:你首先得会用数学的工具分析它。

然而科学精神却需要更广阔的范围来衡量,于是你需要用“社会标准”来评判。

譬如一个人拥有什么、得到什么、喜欢什么、憎恶什么、追求什么、厌弃什么、抵抗什么、满足什么、屈从什么……所有这些标准加在一起,便成了人们认识事物的共同尺度。

浅谈罗素摹状词理论对语言哲学研究之影响

浅谈罗素摹状词理论对语言哲学研究之影响

浅谈罗素摹状词理论对语言哲学研究之影响罗素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贡献不仅在逻辑学上卓越,也对语言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罗素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词语分类方法--摹状词,这种方法不仅对逻辑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对语言哲学研究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摹状词是一种描述性词汇,它们可以描述对象或事物的外表或特征,比如“红色”、“大”、“圆形”,但这些词汇本身并不能真正描述对象或事物的本质特征。

罗素认为这种语言现象是源于我们所处的环境以及我们所使用的语言的限制,人类语言无法刻画世界的全部本质特征,因此我们需要使用这些描述性词汇对事物进行描述。

摹状词理论主要是针对语言的描述性部分进行研究的。

在罗素看来,语言是人类思考的重要工具,同时,语言对于知识和思维的组织和表达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摹状词在语言的知识表达和语言分析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

首先,摹状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和概念的构建过程。

在语言中,描述性词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我们通过使用各种描述词汇来描述并理解世界,人类知识和理解的构建过程也是如此。

摹状词对于概念、范畴以及归纳的理论研究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其次,摹状词理论的贡献还在于揭示语言表达的一些局限性和缺陷。

摹状词可以描述对象的外表和特征,但并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属性。

这种局限性不仅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人类的思维和知识构建中。

而诸如逻辑、数学等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可以通过语言的命题性和功能性来弥补这种不足。

最后,摹状词理论在语言哲学方面也有其重要性。

罗素在《论语言》中提到,语言的结构和性质与人类思维的性质息息相关。

人类思维是语言的主题,而语言只是人类思维的表达方式。

通过摹状词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语言在人类思维中的作用,而这种作用不仅限于语言的描述性特征。

总的来说,摹状词理论对于语言哲学的研究带来了重要的贡献。

它不仅是逻辑学的基础,也为语言哲学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因此,对于语言和语言哲学的学者来说,掌握摹状词理论的相关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逻辑与哲学的典范——摹状词理论浅探

逻辑与哲学的典范——摹状词理论浅探

逻辑与哲学的典范——摹状词理论浅探心灵深处,人类一直有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哲学信念,而所谓的摹状词理论,便是一种思考方式的自然转化,它将人的智慧和心理活动抽象化,使人类对自身逻辑学习能力的加强与表达,受到思想家们的积极探索。

其实,摹状词理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尼亚索斯经典,它介绍了一种描述形式的商谈式模式,即用指头解释某一内容的方式,这种形式的解释也就成为了摹状词理论的里程碑。

在后来的时代,摹状词理论受到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和认识,其中,包括拉格朗日的“三段论”,乃至哈利波特系列中的“无限大符”,都传承着摹状词理论的特点。

摹状词理论从一般而言,是指人们用认知力、逻辑力、语言力去模仿、比拟和分析某项行为,来思考所要表达的内容,而这种表达方式只需要一个核心思想和一个指示性语言,就可以把握住某项行为,从而更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思想,这种表达方式可以为人类理解某方认知内容更大的方便性提供支持,也可以更有效的进行思考与推理,它可以是一种很强的模型,着重运用心灵,而且有能力使人们深入思考和把握某些事情,从而更容易地把握抽象的想法和概念,从而引入一种更容易理解的逻辑思维场景。

摹状词理论由此而被提出,它是一种思考范例,它以较强的逻辑性质和表述灵活性来引导对抽象性质的话题的分析和思考,它可以让人更好的分类一些信息,运用摹状词理论的概念,用普通的词语说明抽象的概念,从而使人们更容易获得正确的信息,让思维运作更加清晰。

摹状词理论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很大的价值,人们在交流和思考的过程中,都会因此更加清楚地了解自身的思想,在未来更为实践化的环境里,它也将会更为普遍和实用,从而让人们更有效率的通过思想得出正确的结论,以达到最佳化的表达效果。

观点总结:总的来说,摹状词理论是一种古老的学术思维形式,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尼亚索斯经典,摹状词理论以较强的逻辑性质和表述灵活性来引导对抽象性质的话题的分析和思考,它可以让人更好的分类一些信息,它可以为人类理解某方认知内容更大的方便性提供支持,也可以更有效的进行思考与推理,它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很大的价值,它也将会在未来更为实践化的环境里更为普遍,从而让人们更有效率的通过思想得出正确的结论,以达到最佳化的表达效果。

罗素摹状词理论探析

罗素摹状词理论探析

罗素摹状词理论探析摘要: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自提出以来对逻辑学、语言学和哲学都产生了深远意义的影响。

罗素将摹状词在命题中化解为具有精确含义的命题,从语言的角度借助逻辑分析解决了三大难题,充分显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到之处,值得广大研究者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摹状词理论语言哲学三大难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解决哲学危机,分析哲学家们纷纷以语言学的对象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实现了哲学中的“语言学转向”。

作为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的罗素,他所提倡的逻辑分析方法向人们展示了解决哲学难题的范式,被称为“当代哲学的典范”,对语言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试图探讨其摹状词理论的精妙之处,以揭示罗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到之处,并反思该理论的提出所带来的启示和思考。

1 三大难题第一类难题是本体论悖论。

命题中包含着指称一个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人或物的指谓短语。

如“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头”,当时法国并没有国王。

第二类难题是同一性问题。

将命题中的成分用另一个具有同一指称的成分替换后,命题成了同义语重复。

如“《威弗利》的作者是司各脱”,替换后成了“司各脱是司各脱”,没什么意义。

第三类难题是否定存在句问题。

命题是对一个非实体的否定。

如“金山不存在”,本来“金山”就不存在,如何将该命题变得有意义成了一大难题。

2 罗素对三种解决方案的摒弃针对上述难题,罗素本可以有三种方法解决:(1)主张这些陈述是伪命题,无意义,因为它们没有针对任何实体。

(2)给予非实体一个指称对象,使陈述有意义。

(3)承认可能有一种不真也不假的真命题但上述这些都是简单化的做法,因为如果采取(1)的观点,那么这种做法太过随意,根本没有去思考如何让命题变得有意义,只是不动脑筋地将难题简化并予以排斥;如果采取(2)的观点,其实就是赞成梅农的观点,梅农把指称词语当成命题的真正成分,主张任何指称词语只要在文法上正确,就可以代表一个非语言的对象,即使这个对象并非真实存在[1]。

摹状词理论探析

摹状词理论探析

摹状词理论探析田晓娣【期刊名称】《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1【摘要】Bertrand Russel distinguishes the concepts of proper name and reference and proposes the theory of description, which is based on the foundation of other philosophers' research. His theory of description can solve the problems, which are the failure of the same substitute rules and law of excluded middle, and the existence of fal acy in ordinary language, and this initiates the deeper research. Peter Strawson criticizes Russel 's theory from the point of usage of sentences, and Saul Kripke from the formation of proper name, which promote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linguistic philosophy.% 罗素在前人对摹状词和专名这两个概念研究的基础之上,区分了专名与摹状词,提出了自己的摹状词理论。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可以解决日常语言中存在的同一替换规则失效、排中律失效和存在悖论这三方面困难,引发了后来学者的更深入研究。

斯特劳森从句子使用的角度、克里普克从专名形成的角度等,分别对罗素的理论进行了批评,推动了语言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逻辑与哲学的典范——摹状词理论浅探

逻辑与哲学的典范——摹状词理论浅探

逻辑与哲学的典范——摹状词理论浅探
人们经常把逻辑视为一种精确而实用的思维工具,用于进行分析和判断,最终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然而,在这种把逻辑视为技术工具的情况下,却忽略了其在哲学及其它学科中的价值。

因此,有必要去探究一种逻辑学说,它可以把来自不同学科的结论统一起来,以此来发掘逻辑的更大价值。

摹状词理论,作为一种基于历史的逻辑学说,源自16世纪的维
特根斯坦。

他认为,语言中有些词语,比如“是”、“不是”等,它们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它们只是提供了一种让所叙述的事物有型的模式。

因此,摹状词理论指出,语言可以用来表达理念,它可以把某个概念的意义表达的更清楚,也可以把一些概念的内在联系表达的更加清晰。

摹状词理论广泛用于哲学和其它学科中,它使得我们可以在不同意义和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

例如,我们可以用“对立”这个摹状词来表达“真与伪”之间的关系,“希望”这个摹状词来表达“愿望与
现实”之间的关系,而“转变”这个摹状词则可以表达“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关系。

此外,摹状词理论还被用于政治论述中,比如罗伯特怀特的《政治论述的解释》中提出的“历史摹状词”,用于指导对历史思想和社
会发展的理解:“变革”、“改善”、“冲突”和“主权”等。

用这样的
解释方式,我们可以把政治论述的理念转化成一种直观的,清晰的思想结构。

摹状词理论由此成为哲学和其它学科中一种重要且基础性的逻
辑学说,它可以把来自不同学科和学术领域的结论表达的更清晰,更容易理解。

它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概念,更能帮助我们找出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深入理解它们。

因此,摹状词理论无疑是逻辑学及其他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典范,值得我们去探究。

罗素摹状词理论研究

罗素摹状词理论研究

罗素摹状词理论研究罗素提出的摹状词(sense data)理论,是他的认知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

简而言之,摹状词是指我们在感官接收到外界的信息时,所得到的与外界对应的内在感觉或心理状态。

罗素认为,这些摹状词是我们认知外界的基础,也是我们对外界的认知最基本的形式。

首先,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解决了哲学上的一个基本难题,即对外部对象的认知方式。

罗素认为,我们无法直接认识到外界物体的本质与存在形态,所有的认知都只是在自身感受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而摹状词作为联系感官与外界相互作用的媒介,成为我们认知外界最基本的形式。

其次,摹状词理论进一步发展成为形而上学上的理论。

罗素认为,摹状词是存在于我们心智中的、彼此独立且不可分割的实体。

也就是说,摹状词代表了人类对外界客观存在的直接体验,而非仅仅是一种由大脑生成的“虚拟现实”。

接下来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摹状词理论的正确性:1. 看到一张红色的苹果,我们会感到红色的视觉摹状词、苹果的形态摹状词、甜味或酸味的味觉摹状词,以及香气的嗅觉摹状词等。

这些摹状词结合起来,构成了我们对苹果的全面认知。

2. 听到一首歌曲,我们会感到节拍的摹状词、歌曲的旋律摹状词、歌词的语言摹状词,以及可能还有人声或乐器的声音摹状词。

这些摹状词的组合,让我们能够对歌曲有全面的感知和理解。

3. 摸到一件丝绸衣物,我们会体验到温度的摹状词、质感的摹状词、重量的摹状词,以及衣物线条和形状的触觉摹状词。

这些摹状词的组合,让我们能够对衣物的质感、形态等方面有直接感受。

4. 品尝一道美食,我们会感受到口感的摹状词、味道的摹状词、香气的摹状词,以及食物颜色和形状的视觉摹状词。

这些摹状词一起作用,让我们对这道美食的口感、味道、香气等方面有全面的认知和感受。

5. 感受到阳光和微风,我们会体验到温度的摹状词、光照的摹状词、风的摹状词以及周围环境的感觉摹状词等。

这些摹状词组成了我们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与舒适。

再谈罗素摹状词理论

再谈罗素摹状词理论

再谈罗素摹状词理论摘要: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20世纪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遭到了一些哲学家的批评。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解决了不定摹状词的消除、限定摹状词的消除以及限定摹状词“初现”和“次现”的区别三大困惑,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自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因此受到了哲学界的挑战。

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分析方法为分析哲学以及逻辑哲学的研究提供了范式,这种分析的方法为20世纪整个分析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生机勃勃的驱动力。

关键词:专名;摹状词;指称一、罗素提出摹状词理论的缘由罗素对哲学本质的看法是摹状词理论提出的重要思想来源。

分析哲学家们认为,过去的哲学家不加分析和批判地使用语言来研究哲学,没有注意到语言本身的含混不清之处,往往误用或滥用了语言,因而提出了许多虚假命题或伪命题,最终导致有些哲学问题长期争论不休,没有一个定论。

罗素也认为哲学是一门关于对我们用以描述世界的语言进行分析的学问,人们生活中使用的日常语言的语法形式经常和其逻辑形式是不一致的,把语法范畴和逻辑范畴,甚至本体论范畴混淆在一起就会引起哲学的混乱。

①康德主张:“在我们讨论认识之前需要检查一下我们的认识能力。

”②同样,罗素也主张用一种分析的方法,揭示语言真实的逻辑结构,明确语言要表达的真实目的,解决人们在交流和表达中的误解和混乱,③在讨论哲学之前检查一下我们所使用的工具——语言,因此,为了澄清语言的逻辑结构,罗素提出了摹状词理论。

在罗素之前,弗雷格已经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

他发现,语言的逻辑结构和语法结构并不完全一致。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在弗雷格的成就上对语言进行进一步分析。

罗素从弗雷格那里收获颇丰,他曾说过:“在一切逻辑分析的问题上,我们主要受益于弗雷格。

”罗素对于当代哲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多方面的,学术界一般都认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是把逻辑方法应用于哲学分析的经典之作。

④19世纪末,皮亚诺提出,“苏格拉底是不免于死的”和“一切希腊人是不免于死的”这两种形式的命题是有区别的,皮亚诺的这一思想使罗素看到这两种命题具有不同的逻辑结构,前者表示一个主词和谓词的关系,后者表示两个谓词之间的关系。

(完整word版)解读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完整word版)解读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解读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摘要:“非存在之谜"在哲学的舞台上困扰了哲学家们两千年之久,期间有不少哲学家为解决这一难题作出了努力与尝试,但都无疾而终.罗素从捍卫其逻辑指称论的本体论立场出发, 对语句结构进行深入的逻辑分析,提出的摹状词理论, 严格区分专名和摹状词,并给出摹状词定义及包含摹状词的语句的逻辑形式,从语言形式上成功地解决了20世纪三大语义学难题.关键词:“非存在之谜”;专名;摹状词1、“罗素“摹状词”产生的缘由首先,虚拟事物的存在问题,也就是说日常语言的普通句子的主语是否都表示逻辑命题的主项的问题,这就是西方哲学史上著名的“金山难题”即“非存在之谜”.倘若我说“金山不存在。

”倘若有人反问:“不存在的是什么?"我说“那是金山."这就似乎把某种存在赋予了金山。

简而言之,我们如何才能用严密的逻辑语言避免上述日常语言把存在性赋予非实在物的尴尬情况?这是面临的难题之一。

其次,同一陈述句的替代原则疑难,也就是关于同一律是否普遍适用的问题.比如说:“奥巴马是美国现任总统。

"这句话表达了名词“奥巴马”与短语“美国现任总统”的同一性。

既然具有同一性,那么这二者就可以替换,于是原话变成“奥巴马是奥巴马",变成了同语反复,没有意义。

然而原句是有意义的,它指出了一个事实.这里的问题何在?第三,罗素企图澄清哲学史上使用“存在”一词时所陷入的混乱和长达数千年的思辨。

过去把“存在”当作谓词,产生了一系列哲学问题,如黑格尔式的“存在”—虚无—变化的思辨[1]。

鉴于上述的疑难,罗素创立了摹状词理论,以澄清问题,从而重建逻辑上完全的语言。

2、罗素摹状词理论的主要内容2。

1限定摹状词与专名首先专名是简单符号,摹状词是复合符号。

在罗素看来,专名是其构成部分不再是符号的符号,这种符号用来指称一个个体或特殊的东西的,如“司各特"就是用来指称一个具体的人的,是一个人的名字。

专名的意义就是它所指称的那个具体对象,知道一个专名的意义就意味着知道它所适用的那个个体,倘若一个人从来没听说过“司各特”这个名字,那他就不可能明白它的意义,因为专名的意义不依赖与其它任何语词的意义[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摹状词理论
摘要:摹状词理论从语言形式上成功地解决了20世纪三大语义学难题。

向人们展示了解决哲学疑难和捍卫特定哲学立场的语言形式分析方法的范式,在西方哲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摹状词;命题
事物指称论(名称的所指对象是与名称一一对应的客观事物的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罗素,在专名的指称问题上由早期的语法指称论转向中期的逻辑指称论,并在这一问题上取得了划的成就——对语句结构进行深人的逻辑分析,严格区分专名和摹状词,提出著名的“摹状词理论”。

使他从语言形式上捍卫了他的事物指称论思想。

罗素认为,20世纪产生的三大语义学难题的根源在于我们没有对专名和摹状词做出明确的
区分。

罗素当初就是为了解决三大语义学难题而提出他的摹状词理论的。

罗素通过对专名和摹状词的严格区分及对摹状词的精细语句分析,从而成功地解决了自然语言中可能出现的这
三类难题。

下面我们看罗素是怎样用他的摹状词理论破解上述三大语义学难题的。

(一) 同一替换难题:若a = b ,根据同一律,在任何命题中a、b可以相互替换,且不会改变命题
的真值。

但现实语言中这一说法却有问题。

“例如,乔治四世想知道司各脱是否为《威弗利》的作者;而事实上司各脱是《威弗利》的作者,从而证明乔治四世想知道的是,司各脱是否是司各脱。


要解决这道难题,罗素首先区分名字与摹状词。

在论文《摹状词》的第十五段落,他给的定义是:“(1)名字。

一个名字是一个简单的符号,直接指一个个体,这个个体就是它的意义,并且凭它自身而有意义,与所有其它的字的意义无关;(2)摹状词。

一个摹状词由几个字组成,这些字的意义已经确定,摹状词所有的意义都是由这些意义而来。

”由此,我们不难区分:“司各特”为名字,“《威弗利》的作者”为摹状词。

然后在第十六段落开头,罗素写道“包含一个摹状词的命题和以名字替换命题中的摹状词而得的命题不是相同的,即使名字所指的和摹状词所描述的是同一个对象,这两个命题也不一样”。

命题“司各特是《威弗利》的作者” 与命题“司各特是司各特”显然是不同的。

(二)排中律失效难题:根据排中律“, A是B”或“A不是B”两个矛盾命题必有一真,但“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头”或“当今法国国王不是秃头”都是假命题。

那么如何能说明这两个矛盾的命题事实上不都是假的,从而保证排中律有效?
对待这个难题,罗素认为不仅要区分专名与摹状词,还要区分摹状词出现在命题中是“首次出现”(primarv0ccurrence)还是“再次出现”(secondary occurrence)。

他认为,“每一个在其中一个摹状词有首次出现但并不摹状任何东西的命题都是假的”。

所以,命题“那个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头”因为其中的“那个当今的法国国王”是一个什么都没描述的摹状词并且是首次出现,此命题为假。

对待“A不是B”何时为真、何时为假就看在主词位置上的摹状词A是“首次出现”还是“再次出现”。

“如果我们原有‘X是秃子’,然后以‘那个当今的法国国王’代以‘X’,然后再否定这结果,那么这个摹状词的出现是再次的,并且命题为真;但若我们原有的是‘X’不是秃子’,而后‘X’代以‘那个当今的法国国王’,那么这个摹状词的出现是初次的,并且命题为假。

”经过这么一分析,原来传统逻辑学的排中律难题就解决了:对于“A是B”和“A不是B”这两个相反的命题,当处于主词位置上的A是一个什么都没描述的摹状词并有初次出现条件下,这两
个命题都为假。

(三) 非实体不存在难题:按弗雷格的含义—指称理论,在当所指似乎缺乏时,会遇到如下困难,
说某物如:“这座金山不存在”,从直观上看似乎是谓语“不存在”对主语“金山”的一种性
质陈述,暗示着存在某个其存在属性被否定了的东西,但实际上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金山”这一东西,所以必然导致自相矛盾。

那么应如何有意义的谈论某物不存在这类命题呢?
“金山不存在”,一般来说,没有人会否认这是一个有意义的真句子。

我们说“金山不存在”时是很清楚地意指没有金山,也即没有与“金山”相对应的实在(或对象或个体)。

但是,运用逻辑哲学对这个句子进行分析时就出现了问题:要使命题“金山不存在”有意义,那么其中处于主词位置的“金山”必须有意义,而“金山”要有意义,就必须有一个实在的金山与之对应,也即“金山存在”,这就与句子本身的意义产生了矛盾。

于是,说任何东西不存在似乎都是自相矛盾的,这就是哲学史上有名的存在悖论。

从上面这一例子可以看出其主项是一个不存在的东西,那么“一个非实体怎么能够成为命题的主词呢?”对于此类问题,罗素以摹状词理论为武器,用数理逻辑的分析方法,从逻辑层面上消解了这些非存在物,从根本上杜绝了本体论承诺。

具体地说,根据摹状词理论分析,位于主词位置的“金山”不是逻辑专名,而是一个什么都没有描述的摹状词,可以改写成“金子做的”和“山”,从而从主词的位置变到了谓词的位置上,因而不是真正的主词。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是建立在一阶谓词逻辑的基础上的,他把谓词看成是对个体的说明,并对摹状词作了谓词处理。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充分体现了现代逻辑在哲学问题的语言分析中的用途,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不仅对逻辑学作出重大贡献,而且在哲学界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标志着逻辑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有人声称,罗素关于限定摹状词的分析可能比其他任何一个理论对分析哲学运动进程的影响都要大。

另外,他在形而上学这个问题上,特别是关于“存在”这个首要的形而上学问题,如何能够通过纯逻辑分析得到解决,而且罗素把摹状词理论中提出的逻辑分析方法作为哲学研究的一种可靠方法,成为分析哲学的奠基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充分体现了现代逻辑在哲学问题的语言分析中的用途,为分析哲学家们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典范。

参考文献:
〔1〕涂纪亮. 语言哲学名著选辑: 英美部分〔M〕. 三联书店出版社,
1988.
〔2〕罗素. 逻辑与知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罗素. 数理逻辑导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