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贸出口结构变化与比较优势实证分析
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实证分析
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实证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积极调整,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将通过具体的实证分析,探讨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包括出口商品结构和进口商品结构两部分。
在出口商品结构方面,我国出口商品的品种越来越多样化,其中机电产品、纺织品和服装、轻工日用品、化工产品等传统出口产品继续保持较高份额,但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品质产品快速增长,例如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
在进口商品结构方面,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能源和原材料、机械设备和高技术产品等进口商品增长迅速。
具体来说,根据中国海关统计的数据,2019年,我国出口商品主要包括机电产品、纺织品和服装、轻工日用品、化工产品、农产品和食品、钢材、矿产品等。
其中,机电产品为主要出口品类,占比达到58.0%。
进口商品主要包括能源和原材料、机械设备、高技术产品、农产品和食品等,其中,能源和原材料占比达到比较高的29.3%。
1. 出口商品结构的合理性从出口商品结构的比重来看,机电产品占据了绝对优势,占比较大。
这一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解释:首先,机电产品代表了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成本优势和生产能力优势。
其次,集中出口机电产品可以带动相关产业、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再次,在国际市场上,技术含量高、品质好的高新技术产品可以带来高利润。
总之,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过高,既反映了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也需要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提升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形成更为合理的出口商品结构。
从进口商品结构的比重来看,能源和原材料的比重相对较大,占比29.3%。
首先,随着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提高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
其次,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产业调整,高技术产品和先进制造业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不断增多。
从不同视角分析我国出口贸易现状
从不同视角分析我国出口贸易现状一、宏观经济视角我国出口贸易一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开放,我国出口贸易规模逐渐扩大,贸易结构也发生了一定变化。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我国出口贸易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我国出口贸易总体稳步增长。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出口规模一直位居全球前列。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2024年我国出口总额为2.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4%。
这一数据表明,我国外贸表现较为稳健,出口规模持续增长。
其次,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进程加快,出口产品的种类和结构也发生了一定变化。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逐渐被高附加值产品所取代,高科技产品、机电产品等出口占比逐渐增加。
这一趋势有助于提升我国的产品竞争力,同时也促进了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再次,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持续提升。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跨境电商的发展,我国出口市场不断拓展,市场多元化程度不断提升。
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对欧盟、东盟、新兴市场等地区的出口额持续增长,为我国出口贸易的稳健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最后,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
随着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和保护主义倾向抬头,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种种不利影响因素。
加之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人工成本上升等问题,我国出口面临着一定压力。
二、产业视角从产业视角来看,我国出口贸易现状也有一些特点和问题。
首先,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不够优化。
尽管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在逐步提高,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据较大比重。
一些产业存在产能过剩、竞争激烈等问题,导致产品的降价竞争,难以获得高利润。
其次,我国出口产业链还不够完善。
尽管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中心之一,但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仍然较低。
产业链上的高端环节往往被发达国家所垄断,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相对较低。
再次,我国出口面临技术壁垒等问题。
尽管中国在一些领域有着强大的技术实力,但在高端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仍然存在一定的短板。
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实证分析
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实证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外贸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探讨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特点我国的外贸商品结构主要由原材料、加工品和机电产品等组成。
在近年来,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中所占比重逐渐上升,加工品的出口比重不断增加。
机电产品在我国外贸中所占比重也较高。
这种结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的产业发展水平和国民经济的实际情况。
二、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分析1. 原材料出口依赖较高我国原材料的出口依赖较高,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资源丰富,加之国际市场对于原材料的需求量较大,因此我国原材料的出口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比重。
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的资源禀赋特点,但也暴露出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
2. 加工贸易带动外贸增长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在外贸中所占比重逐渐上升,加工品的出口比重不断增加。
这主要得益于我国优良的劳动力和庞大的加工制造业基础。
加工贸易的发展为我国外贸增长注入了新动力,但也暴露出我国劳动力成本过高、产品附加值不足等问题。
3. 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较高机电产品在我国外贸中所占比重较高,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在制造业领域的强大竞争力。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依然存在着技术含量不高、品牌力不强等问题,这也反映出我国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方面仍有待提升的空间。
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但也暴露出一些不合理性。
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实证分析,确定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对策建议。
三、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化对策建议1. 促进加工贸易升级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中所占比重较高,因此需要进一步推动加工贸易的升级。
一方面可以加强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溢价能力,从而实现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山东出口贸易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
山东出口贸易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内容提要:利用巴拉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及出口增长优势指数对山东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山东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内在决定于其资源禀赋状况,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出口中具有比较优势,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则具有比较劣势;山东的出口贸易遵循了阶段比较优势原则,其比较优势将得到升级和提高。
关键词:比较优势山东出口贸易近10年来,山东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其出口贸易也保持着高速增长。
1996年山东出口值为91.8亿美元,2004年达到358.7亿美元,增加了3.9倍。
在这期间,山东的出口贸易比较优势发生了哪些变化?是否支持了赫克歇尔——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论?是否遵循了巴拉萨的阶段比较优势原则?本文将把山东的出口产品区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一、山东出口贸易显性比较优势分析计算一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国际上通常采用巴拉萨(Balassa,1965)提出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即某国出口产品i的显性比较优势=(某国i产品出口额/某国总出口额)÷(i产品世界出口额/世界总出口额)。
若该指数大于1,则表示该国家此种产品具有显性比较优势;若该指数小于1,则表示该国此种产品具有显性比较劣势。
该指数反映了一个国家某种产品出口相比世界平均出口水平的相对优势,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能较好反映该产品的相对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测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比较优势。
本文将通过计算山东出口贸易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来分析其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
本文采用联合国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对山东出口产品进行分类分析。
按1位数的标准国际贸易分类,出口产品包括10大类。
SITC0 (食品及活动物)、SITC1 (饮料及烟类)、SITC2(非食用原料)、SITC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SITC4(动植物油、脂及蜡)、SITC5(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SITC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7 (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8(杂项制品)和SITC9(未分类产品)。
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实证分析
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实证分析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外贸商品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本文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探讨了合理性的内在原因。
首先,我们可以从商品结构的构成和价值构成两个方面来考察我国的外贸商品结构是否合理。
商品结构构成方面,我国的外贸商品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纺织品、鞋帽、玩具等传统出口商品上,这些商品的出口量占据了我国整体出口量的大部分。
同时,新兴产业如智能手机、电子、光电等高端产品出口也逐渐增加。
可以看出,我国的商品结构在不断升级,向技术含量更高、附加值更大的方向转型,这是非常合理的。
价格构成方面,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产品上,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成本密切相关。
不过,在近年来,我国的技术和品牌优势日益凸显,部分高端产品的价格也有所上涨。
这也表明我国的外贸商品结构在不断拓展市场,不断实现升级换代。
其次,我们可以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外贸商品分布情况来分析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
以地区来看,我国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美洲。
这三个地区的市场需求非常大,而且贸易伙伴关系十分紧密,有利于我国的贸易发展。
以国家来看,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东盟等。
这些国家有着良好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我国在这些国家的出口商品业务上有着很大的优势。
最后,我们可以从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发展趋势来探讨其合理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的外贸商品结构也将不断发展和调整。
未来,我国将会在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领域继续加大力度,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品牌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更好地应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与变化。
综上所述,我国的外贸商品结构在构成、价值构成、地区贸易分布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具有合理性。
外贸商品的结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其升级换代的趋势上,以及逐步向高科技和高附加值商品的发展方向转型。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与我国外贸结构调整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与我国外贸结构调整本文从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的动态性,指出强调静态的贸易利益而忽略其动态特征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无法改变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的不公平现象,并对我国对外贸易政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标签: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技术进步2004年起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就突破了万亿美元,超越日本成为继美国和德国之后的第三大贸易国。
自2006年初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仍保持了近几年来快速增长的态势。
据海关统计,2006年前三季度全国进出口总值达12726亿美元,同比2005年增长24.3%,其中出口总额为6912.2亿美元,增长26.5%。
仅前三季度的贸易顺差就达到了1098.4亿美元,超出了去年全年1018.8亿美元的水平。
然而,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国的主要出口产品仍然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低端环节,或者说在国际分工的中低端位次上我国的产品和生产具有国际竞争力。
于津平(2003)运用RCA和贸易互补性指数测算出我国的劳动密集型的比较优势;魏浩、毛日昇和张二震(2005)用同样的方法和收益性结构指数发现中国最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制成品仍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上。
傅朝阳(2005)也运用RCA 和NTR指标分析得出我国经济的要素禀赋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要素供给相对丰富,出口部门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发展大卫·李嘉图(1817)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的绝对优势思想,引出了比较利益理论(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指出在各国在国际分工中“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便可以获得各自源于贸易的利益;赫克歇尔-俄林(1933)的H-O Theorem从资源禀赋的角度解释了比较优势原理,扩展了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哈伯勒(Haberler,1936)又用机会成本理论(opportunity cost theory)解释了比较优势原理。
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实证分析
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实证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外贸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外贸商品的结构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分析来评估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我们可以从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组成情况入手进行分析。
根据数据统计,我国外贸商品主要以机电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原材料为主。
机电产品包括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则主要包括纺织品、鞋类等,原材料则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等。
可以看到,这些商品的结构主要是以出口为导向的生产方式。
而且,机电产品和原材料的价值较高,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劳动力成本较低,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从就业角度来看,这种商品结构也有助于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我国的就业稳定。
在这个层面上,我国外贸商品结构是相对合理的。
我们还需要从国际竞争力的角度来评判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
国际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外贸易活动的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
我国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机电产品的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使得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大的竞争力。
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低成本劳动力和大规模生产能力,使得我国在这些产品上也具有竞争优势。
从国际竞争力的角度来看,我国外贸商品结构也是相对合理的。
我们还需要看到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存在的一些问题。
机电产品和原材料的出口仍然是我国外贸的主导,这种依赖性使得我国的外贸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尤其是在国际市场上出现经济周期波动时,我国的外贸可能会受到较大的冲击。
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正在逐渐减弱。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其他国家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竞争力可能会受到挑战。
我国在高技术产品和知识密集型产品方面的出口仍然较低,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符。
为了进一步优化我国外贸商品结构,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应大力发展高技术产品和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这可以通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培养高技术人才等方式实现。
第三章 中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变化实证分析(无动态)
第三章中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变化实证分析(无动态)中国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of China第三章中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变化实证分析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黄黎明主讲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教学目标】学习掌握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实证分析方法、运用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实证分析方法、数据与标准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以及中国出口产品在主要出口市场上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三种经验模型:1、“显现”比较优势法;2、净出口指数法;3、劳动密集指数法的介绍和农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显现比较优势分析。
【教学难点】方法选择和标准的设定以及结果原因分析。
第三章中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变化实证分析第一节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实证分析方法、数据与标准第二节中国对外贸易显现比较优势分析第三节中国出口产品在主要出口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分析第一节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实证分析方法、数据与标准一、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实证分析的主要方法(一)根据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两种衡量方法(二)三种经验模型二、方法、数据的选择和标准的设定1、方法选择2、数据3、标准的设定(一)根据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两种衡量方法根据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的理论,衡量各国产品比较优势的方法可以有两种:1、用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2、用产品的相对成本来衡量1、用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劳动生产率】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
【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的比较。
用公式表示为:假设有两个国家A和B,两种可贸易商品G和H。
如果A国的产品G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B国的产品G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即两者比值大于1,则说明A国在G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若两者比值小于1,则说明A国在G产品上处于比较劣势。
举例:假设有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两种可贸易商品大米和小麦。
两国有相同的劳动力资源,都是100人,全部投入生产。
我国出口产品比较优势和结构变动的实证分析
式 中 ,C 为一 国 i 产 品的 贸易竞争 力指数 . i i 品 Ti 类 E为 产 的出口总额 , 为 i I i 产品的进 口总额。 这 一指数在 区间 [ , ] 0 1 中变 动 。 如果指 数大于 0 则 i , 类产 品有 比较优 势 ,表明该 国是 i 产品的净 出 口国 ,类产 品具有 类 i 较强 的出口竞争力 ; 反之 , 若该 指数小于 0 即 i 品处 于比较 劣 , 产 势 , 国是 i 该 类产 品的净 进 口国,类产 品出 口竞争力较 弱 ; 指 i 若 数等于 0 那 么则表 明该 国的 i . 类产品与 国际水平相当。
易 中具有的竞争优势 , 这是 我国产业 结构不断升级 、 资本 和技术 密集型产业 的份额不断提高 的结果 。 但是 , 国制 造业 的产业 内 我
贸易依 旧以 占有低质量 产品市场 的垂 直性产业 内贸易 为主 , 表 明我 国的国际贸易竞争能力还 有待 提高 ,目前 我国依 然是 以劳
了重大的变化 。 主要表现在工业制成品的迅速增长 , 在出 V总额 I 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 尤其是 7类产品 , 此同时一些矿物原料 与
场上具备相 当的竞争力 。0 4年 , 20 该类产品 占我国初级产品出 口
的 4 .2 而 ST 2类 产品 即非食 用类 原料 ( 料 除外 ) 65 %; IC 燃 类商 品的 T C指数一直为负 , 这表 明我 国非食用原材料产业 的国际竞 争力一直相 当低 下 ,从表格 中的数据推 断,还有 继续 下滑的趋
婧
额所间接反映出的 比较优势 , 由于其计算简便 . 且与产业 内贸易
指数相联系 , 因此成 为衡 量 比较优势的一个重要指标 。 在不考虑
年的 1 1 8. 9亿美 元上升至了 20 0 3年 的 4 8 .8亿美 元 ;对外 贸 32 2
我国进出口贸易行业分析报告
我国进出口贸易行业分析报告我国进出口贸易行业分析报告1. 概述我国进出口贸易行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内外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本报告旨在分析我国进出口贸易行业的现状和趋势,并提出相关建议。
2. 行业发展历程我国进出口贸易行业发展起步较晚,但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990年代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进出口贸易规模和贸易伙伴不断扩大。
3. 现状分析(1)规模扩大:近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增长。
据统计,2019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3.44万亿美元,是1980年的44倍。
(2)贸易方式多样化: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由传统的一般贸易逐渐发展为加工贸易、中转贸易和服务贸易等多种形式。
(3)贸易结构优化: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日益优化,高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比重逐年增加,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下降,贸易结构趋向合理化。
4. 主要问题(1)贸易顺差过大:我国长期以来的贸易顺差问题引发国内外各方关注,贸易顺差不仅增加了国际压力,也暴露出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2)外需不稳定: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进出口贸易受外部环境波动的影响较大,外需不稳定成为制约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因素。
(3)贸易壁垒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壁垒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同时也对我国的贸易伙伴选择和贸易方式进行了限制。
5. 发展趋势(1)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我国要实现贸易结构的升级和转变,加强技术创新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贸易,提升我国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
(2)拓展贸易伙伴: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拓宽贸易伙伴,降低对某些国家的依赖性。
(3)推动贸易便利化:加强贸易便利化改革,提升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效率和便利性,进一步降低贸易壁垒,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6. 建议为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行业的健康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快贸易结构优化的步伐,加大对高技术和绿色环保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力度。
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实证分析
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实证分析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之一,外贸商品的结构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不仅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也关系到国内产业的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对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实证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现状我国的外贸商品结构在经历了多年的调整和变革后,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目前,我国外贸商品主要分布在机电产品、纺织服装、鞋帽、家具等传统产业以及石油、矿产品、化工产品等新兴产业。
机电产品一直是我国外贸商品的主导,占据了我国出口总额的相当大的比重。
我国的外贸商品结构还存在一些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存在大量的原材料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二是高附加值产品的进口较多,三是外贸商品的结构比较单一,缺乏多样性。
我们来看我国外贸商品出口的情况。
我国外贸商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和传统产业,这些产品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这反映了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单一性和附加值不高的现状,这不利于我国提高国际竞争力。
我国对于高附加值产品的进口量比较大。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是高技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仍然滞后,因此我国需要大量的高附加值产品进口,这导致了我国对于高技术产品的依赖性增加,加剧了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不合理性。
为了解决我国外贸商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调整策略。
应该加大对于高技术产品的科技投入,提高我国产品的附加值。
这需要政府加大对于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优化。
应该大力发展多元化的外贸商品。
除了传统的机电产品和纺织服装,我国应该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特色产品等多元化的外贸商品。
这有利于扩大我国外贸商品的市场空间,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我国外贸商品的竞争力。
四、结论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出口产品附加值不高,对高技术产品的依赖性增加等方面。
从比较优势视角分析中国的国际贸易
从比较优势视角分析中国的国际贸易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全球贸易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参与者。
从比较优势视角来看,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表现如何?本文将从比较优势的概念、中国的比较优势以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比较优势的概念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资源配置和生产领域内所拥有的相对优势。
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了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概念,后者指的是一国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在某些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中所拥有的相对优势。
比如,假设一个国家同时能生产A、B两种产品,但另一个国家只能生产B产品,那么前一个国家在生产A产品方面就拥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在国际贸易中有各自的相对优势,互相依存、互相合作,将有利于提高全球资源的利用效率、扩大国际贸易、推动经济全球化,进而促进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中国的比较优势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
中国的贸易总额自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增长,到2019年已达到4.62万亿美元。
中国的贸易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升级,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制造业领域。
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多的工人和劳动力资源,且人力资本相对便宜,这让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据统计,中国的出口额中,高达85%以上都是来自于制造业。
在诸多制造业中,中国的互联网、通信设备、纺织品、电子、机械等行业的比较优势更为明显。
三、中国的比较优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中国的比较优势成为其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优势之一,也是中国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重要原因。
中国制造业的发达和某些领域的比较优势,使得中国成为全球工业品生产加工中心和生产要素的聚集地,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中国比较优势下的制造业,增加了世界市场的竞争和稳定性。
中国的制造业以品质优良、价格低廉、交货期可靠等特点在全球市场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实证分析
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实证分析近年来,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经历了重大变化。
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我国政府一直在努力调整外贸商品结构,以提高高附加值和创新能力的商品的比重,同时降低低附加值和劳动力密集型商品的比重。
为了对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将从外贸商品结构的变化、对外贸易的影响和外贸政策的角度进行探讨。
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变化是合理的。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我国企业的技术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高附加值和创新能力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逐渐增强。
与此由于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环保要求的提高,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商品的竞争力逐渐下降。
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逐渐从低附加值和劳动力密集型商品向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商品转变,这是我国企业和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所决定的。
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对对外贸易有重要影响。
高附加值和创新能力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能够带来更高的出口收入和利润。
这些商品的出口还能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整体产业链的附加值。
而低附加值和劳动力密集型商品的比重过高,则容易导致出口收入的下降和对国际市场需求的单一依赖。
合理调整外贸商品结构,增加高附加值和创新能力的商品的比重,对于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外贸政策对外贸商品结构的形成和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采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等措施,我国政府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投入,提高高附加值和创新能力商品的生产和出口。
政府也加大对环保产业和服务贸易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转型升级,减少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商品的生产和出口。
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有效促进了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调整和提升。
以竞争优势为导向——我国比较优势变化与外贸长期发展的思考(一)
以竞争优势为导向——我国比较优势变化与外贸长期发展的思考(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比较优势变化的大致脉络,勾画出我国外贸发展的轨迹。
比较优势的变化(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1.出口商品结构转变。
随着开放政策的实行和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①工业制成品出口在我国出口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从1977年的46.4%迅速上升到1989年的71.3%,到80年代末期基本完成出口商品结构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制成品为主的转变;90年代以来,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稳步攀升,到1997年已达86.9%。
②出口产品高附加值化和多样化取得重大进展。
90年代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向精加工、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明显上升。
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所占比重从1977年的4.9%升至1997年的23.9%;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超过30%,取代纺织和轻工产品,成为第一大类出口商品。
③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出口主导产品。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31.1%上升到1993年的56.8%;仅农产品、矿产品这类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就从1978年的53.2%降至1993年的9.2%。
与此同时,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从1978年的15.2%逐步升至1993年的28.8%。
2.进口商品结构变化。
我国进口商品结构一直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以初级产品为辅,但其间也有一些起伏波动。
从“六五”、“七五”、“八五”时期,初级产品进口比重从24.1%降到17.4%和16.0%,工业制成品进口所占比重则从75.9%升至82.6%和84%。
初级产品中,国内短缺的矿物燃料、动植物油进口所占比重从“六五”时期的0.5%和0.4%,分别上升到“七五”时期1.9%、1.1%和“八五”时期的4.2%和1.2%;而食品饮料、非食用原料进口比重则明显下降。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特点分析及其优化措施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特点分析及其优化措施摘要: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迅猛,进出口总额不断增加,贸易结构不断改善。
然而, 我国贸易结构变化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优化贸易结构是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取向。
本文将从贸易商品结构,贸易地理结构,贸易方式结构,贸易主体结构等方面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关键词:贸易商品结构贸易地理结构贸易方式结构贸易主体结构前言前言部分写中国对外贸易总的发展,包括贸易总额、贸易增长速度、世界排名等等正文:1.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分析,包括进出口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结构、贸易经营主体结构、出口市场结构等方面的分析。
1.1出口商品结构分析出口商品结构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结构状况的重要依据。
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和附加值的高低,出口商品的构成可以分为两大类, 即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附加值低, 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弱,在粗放式的外贸增长方式,国内产业结构水平较低时所占比重较大。
相比而言,工业制成品附加值高, 竞争能力强, 较高水平的集约型外贸增长方式和国内产业结构多以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为主.我国出口商品经历了从建国时期以出口····为主,到20世纪90年代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向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产品为主的转变。
表1 我国出口商品构成(单位: %)年份初级产品工业制品纺织品与服装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1990 25. 6 74。
4 6. 0 9. 01992 20. 0 80. 0 29。
7 5. 1 15. 61994 16. 3 83. 7 29。
4 5. 1 18。
11996 14。
5 85。
5 24. 5 5。
9 23。
41998 11. 2 88. 8 23。
4 5. 6 27. 32000 10. 2 89. 8 21. 0 4. 9 33。
中国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中国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外贸出口竞争力对于中国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外贸出口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市场上,以其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质量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竞争的能力。
中国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全球重要的外贸出口大国,其出口产品涵盖了各个行业和领域。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中国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二、中国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现状分析1. 中国地区外贸出口规模持续增长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区外贸出口规模持续增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地区对外贸易额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市场规模庞大、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等因素。
2. 产品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中国地区的产品结构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
除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外,高附加值的技术产品和服务也逐渐成为中国地区外贸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多元化的产品结构为中国地区外贸出口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竞争优势。
3. 价格竞争力逐渐减弱尽管中国地区在某些领域仍具有价格竞争力,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中国地区在价格方面的竞争优势逐渐减弱。
这意味着中国地区需要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等方式来提升其竞争力。
4. 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尽管中国地区在某些领域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成果,但整体上来看,其创新能力仍然相对较弱。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地区在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提升创新能力是中国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三、问题分析1.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外贸出口影响较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中国地区外贸出口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会使中国地区出口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影响其价格竞争力。
而人民币贬值则会使中国地区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但同时也会增加进口成本,对外贸出口造成一定冲击。
2. 质量和安全问题仍然存在尽管中国地区在一些领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质量和安全问题。
我国外贸出口结构变化与比较优势实证分析
提要本文采用联合国世界贸易数据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宏观表现、市场结构、产品结构和显性比较优势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与其它一些主要国家的出口进行比较,对我国未来外贸出口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外贸出口比较优势预测我国外贸出口结构变化与比较优势实证分析北京大学岳昌君经贸论坛一、我国外贸出口的变化趋势(一)我国外贸出口的宏观表现从1980年至1997年,我国外贸出口取得了巨大成就。
出口额从193.0亿美元增加到1865.3亿美元。
其中,从1980年到1990年的11年里扩大了3倍;从1991年到1997年的7年里又扩大了3倍。
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占世界贸易总出口的份额由1980年的0.9%上升到1998年的3.4%。
世界排名由1980年的第26位上升至1998年的第9位。
我国已成为世界出口市场中的大国,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二)我国外贸出口的市场结构变化我国外贸出口的迅速增长伴随着出口结构的显著变化。
表1给出了我国外贸出口从1980年和1997年我国外贸出口的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情况。
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南北贸易0逐渐加强。
发达国家占我国出口市场的份额由1980年的46%上升到1997年的53%。
美国是我国出口市场动态变化最大的国家,出口值由1980年的12亿美元上升到1997年的348亿美元,增长了28倍。
香港地区仍是祖国大陆最大的贸易伙伴,其份额略有上升,从1980年的22.8%上升到1997年24.1%。
同时,/亚洲7国和地区01本文指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台湾省和泰国2在我国出口市场中的份额由9.6%上升到12.6%,上升幅度超过30%。
其它149个发展中国家在我国出口市场中的份额急剧下降,由1980年的20.4%下降到1997年的10.4%。
而1997年在我国出口市场中排在前3位的香港、美国和日本的总份额高达60.5%。
与1980年相比,我国的出口市场趋于集中,由原来的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转变为现在的以发达国家为主。
中国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中国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中国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影响着中国整体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格局。
本文将围绕展开研究,从宏观经济环境、产业结构、支持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为进一步提升中国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提供参考和建议。
首先,在宏观经济环境方面,中国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受到全球经济形势、汇率波动、投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给中国外贸出口带来一定压力,同时中国相关部门积极调整,促进外贸发展,保持出口竞争力。
因此,在宏观经济环境方面,中国外贸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
其次,在产业结构方面,中国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逐渐成为外贸出口的新增长点。
因此,深入分析中国地区外贸出口的产业结构变化,发现产业竞争力的新动向,对于提升出口竞争力至关重要。
此外,在支持方面,相关部门的支持对中国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相关部门通过降低关税、简化出口手续、提升质量标准等措施,为外贸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支持。
因此,分析支持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评估实施效果,为相关部门提供建议,有助于提升中国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涉及宏观经济环境、产业结构、支持等多个方面,需要综合考量各种因素的影响。
只有深入研究各项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机制,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的实际情况,并为提升出口竞争力提供有效的建议和对策措施。
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推动中国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的提升,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精选5篇)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精选5篇)第一篇: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现状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比较迅速的增长,这为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平稳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几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额持续大幅度增长。
2002年至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居全球第3位。
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2005年净增3385.7亿美元,增长23.8%,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外贸出口9690.8亿美元,增幅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7916.1亿美元,增幅上升2.4个百分点。
金融危机前后我的对外贸易整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强劲反弹自实施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贸易顺差逐年扩大。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贸增长幅度大大增加,进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7.1%;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4 年达到最高点,为35.4%;进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9.9%。
2005 ~2007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长速度均保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
2008 年 9 月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中国对外贸易受其影响,2008 年进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8%;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2%;进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8.5%,2009 年进出口总额自加入世贸组织后首次出现减少,外贸增长速度更是降到最低谷,均出现负增长。
2010 年外贸形势有所好转,外贸增长速度大幅上升。
(二)对外贸易差额有所下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出口贸易整体态势良好(见表1)。
2001 ~2010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5096.51 亿美元增长到29727.6 亿美元,贸易规模扩大了5.8 倍。
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实证分析
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实证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外贸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外贸商品结构
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这种变化中,有些商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而有些则出现下滑。
这
些变化是由一系列影响因素所决定的,其中包括行业需求、竞争环境、国际市场动态等。
本文将围绕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这一主题,从实证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首先,考虑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需要看到其背后的行业需求。
我国外贸的发
展中,一些传统出口行业已逐渐萎缩,而新兴行业出口占比不断增加。
例如,在传统出口
行业中,纺织品、服装、鞋帽等品类的出口量不断下降,而在新兴行业中,信息技术、高
端装备、新能源等品类的出口量则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其次,考虑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还需要考虑竞争环境的变化。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的外贸竞争力和产品质量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这使得我国在某些商品领域占据着领
先地位。
例如,在手机、家电、鞋子等领域中,我国的出口产品已经成为全球领先。
再次,考虑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还需要从国际市场动态的角度加以分析。
当前,世界正在逐步向着多元化、全球化、自由化的方向发展,这使得我国外贸商品结构越
来越多样化。
例如,我国的服务出口已经成为重要的外贸增长点,这种趋势将日益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要本文采用联合国世界贸易数据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宏观表现、市场结构、产品结构和显性比较优势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与其它一些主要国家的出口进行比较,对我国未来外贸出口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外贸出口比较优势预测我国外贸出口结构变化与比较优势实证分析北京大学岳昌君经贸论坛一、我国外贸出口的变化趋势(一)我国外贸出口的宏观表现从1980年至1997年,我国外贸出口取得了巨大成就。
出口额从193.0亿美元增加到1865.3亿美元。
其中,从1980年到1990年的11年里扩大了3倍;从1991年到1997年的7年里又扩大了3倍。
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占世界贸易总出口的份额由1980年的0.9%上升到1998年的3.4%。
世界排名由1980年的第26位上升至1998年的第9位。
我国已成为世界出口市场中的大国,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二)我国外贸出口的市场结构变化我国外贸出口的迅速增长伴随着出口结构的显著变化。
表1给出了我国外贸出口从1980年和1997年我国外贸出口的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情况。
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南北贸易0逐渐加强。
发达国家占我国出口市场的份额由1980年的46%上升到1997年的53%。
美国是我国出口市场动态变化最大的国家,出口值由1980年的12亿美元上升到1997年的348亿美元,增长了28倍。
香港地区仍是祖国大陆最大的贸易伙伴,其份额略有上升,从1980年的22.8%上升到1997年24.1%。
同时,/亚洲7国和地区01本文指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台湾省和泰国2在我国出口市场中的份额由9.6%上升到12.6%,上升幅度超过30%。
其它149个发展中国家在我国出口市场中的份额急剧下降,由1980年的20.4%下降到1997年的10.4%。
而1997年在我国出口市场中排在前3位的香港、美国和日本的总份额高达60.5%。
与1980年相比,我国的出口市场趋于集中,由原来的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转变为现在的以发达国家为主。
(三)我国外贸出口的产品结构变化本文采用国际贸易标准代码1SIT C 2对产品进行分类。
在1位数的SIT C 分类中,0)4大类为初级产品,其余为制成品。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外贸出口的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我国制成品出口的份额由1980年的54%上升至1997年的87%;出口值由1980的104.3亿美元上升至1997年的1621.9亿美元,增长了14.6倍。
而同期粮食出口增长3.1倍,燃料出口增长0.8倍,农业原料出口增长1.3倍。
赫斯曼1H irschman 2指数常被用来表示出口商品的发散程度。
其中X i 是S ITC 第i 类产品组的出口额;X t 是同期总出口额。
H x 的值越小表示出口商品的发散程度越经贸论坛高。
按1位数的SIT C分类计算,赫斯曼指数从1980年到1997年总体趋于上升,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制成品的出口份额越来越大而造成的。
但按2-4位数的SIT C细分,我们发现我国的出口商品是分散化的,特别是制成品分散化程度较大,说明我国的商品种类有所增加。
石油1SIT C3332在我国外贸出口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其出口额由1980年的25.7亿美元增加至1997年的29.4亿美元,增长幅度很小。
在3位数的SIT C分类商品出口排位中,从1980年至1990年石油一直排在第1位;90年代后,其排位逐渐下降,1997年为第14位。
石油的出口份额由1980年的11.37%下降到1997年的1.58%。
按3位数的S IT C分类,我国出口排在前20位的商品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1980年,初级产品占9种;而1997年,初级产品只有石油1S ITC33321种。
在其它19种制成品中,属于劳动密集型1SIT C6,82的产品有13种;属于资本密集型1S IT C72的产品有6种。
说明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有所改善,由原来的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为主转移到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产品为主。
二、从显性比较优势看我国外贸出口的变化(一)我国外贸出口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本文将采用巴雷萨(Balassa,1965)提出的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
其计算公式为:RCA ij=[X ij/X tj]/[X i W/X tW],其中X ij表示国家j出口商品i的出口值,X t j表示国家j的总出口值;X iW、X tW分别表示世界出口商品i的出口值和总出口值。
表2给出了我国从1980年到1997年期间6个年份中按1位数SIT C分类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以及1997年香港地区、日本和/亚洲7国和地区0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这些总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表明我国杂项制品(S ITC8)的出口具有最大的比较优势,其次是按材料分类的制成品(SIT C6),这两类商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资本密集型的机械和运输制成品(S IT C7)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最低。
说明我国的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技术水平落后。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指数增长速度最快,说明我国在发展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按3位数SIT C分类计算我国出口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排在前50位的商品中,属于资源密集型(SITC0-4)的初级产品有14种;属于劳动密集型(SIT C6,8)的产品有29(58%)种;属于资本密集型(SITC5,7)的产品有7种。
除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之外,我国还出口一定数量的自然资源密集型的产品。
(二)我国显性比较优势的成熟性一个国家的工业化与制成品中具有显性比较优势的产品所占的比例密切相关。
当一个国家处于工业化初期时,制成品出口的能力窄小,通常只有几种产品具有显性比较优势,大多数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小于或等于1。
但是,当工业化程度加深,制成品出口总量增长,同时出口集中程度降低时,原来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较低的产品现在的指数上升,而原来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很大的产品现在的指数下降。
所以,我们可以用图形中显性比较优势指数1前20种产品2曲线的形状和位置来分析一个国家显性比较优势的成熟性。
比较1980年和1997年我国显性比较优势曲线1见图12,可以看出1997年的曲线在1980年曲线的下方,说明我国的显性比较优势变得成熟,出口结构的集中程度降低。
三、从与其它国家的比较看我国的外贸出口(一)与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比较将我国与亚洲其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显性比较优势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一些重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从表2可以看出:一方面,我国与香港地区和印度尼西亚的显性比较优势最相似。
这两个国家和地区的杂项制品1SIT C82和按材料分类的制成品1SIT C62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也都大于1;另一方面,与我国互补性较强的国家为日本、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这些国家机械和运输制成品1SIT C72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都大于1;同时,第6和8类产品的指数都小于1。
按3位数SITC计算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则在我国出口排在前50位的产品中,有11种产品只有我国具有比较优势,而其它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则没有。
类似地,在我国不具有比较优势而其它9个亚洲国家和地区比较优势最显著的50种产品中,26%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我国在这些产品中有竞争的潜力。
(二)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比较我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重要的制成品出口国。
1997年我国制成品出口总额为1622亿美元,排在香港地区之后,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位于第2位。
排在第3至第12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为台湾省、韩国、新加坡、墨西哥、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巴西和菲律宾。
1980年我国制成品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所占的比例为4.6%,1997年上升为11.6%。
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粮食出口中,我国也成为第2大出口国。
1997年我国出口了132亿美元的粮食。
所占份额由1980年的4.3%上升到1997年的9%。
位于第1位的巴西是以咖啡和可可原料出口为主。
在我国的粮食出口中,蔬菜、鱼和肉类食品1SIT C054,037,034,011,0562所占的份额超过40%。
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出口份额来看,各国间的差距正在拉大。
排在前12位的国家和地区出口增长速度较快。
在制成品出口中前12位的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由1980年的44.1%上升到1997年的73.2%;而且这12个国家的份额都在增加。
这说明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下转第82页)旅游资源、医疗保健、科技人才、旅游交通等方面又具有其独特的内在优势。
所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步伐的加快,发展国际疗养旅游服务贸易必将成为陕西经济转型、快速启动的最佳切入点。
参考文献:[1]5日本问题研究6,1994年第3期。
[2]5日本问题研究6,1995年第1期。
[3]5老龄化社会的宏观影响6,(日)八代尚宏,田豆译。
[4]5中国区域经济与地区投资实务6)))中西部地区投资实务卷,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6月。
[5]5中国经济开发现状与未来6,马洪、房维中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
[6]5西部经济崛起之路6,陈栋生魏后凯陈耀刘楷著,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
[7]5让丝绸之路重现辉煌6,武原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
[8]5东部与中西部)开放比较(陕西卷)6,王堃主编,新华出版社,1996年3月。
[9]http://w w /sxtour/bb/new sl.h tm[10]h ttp://w w w.china-w in /shaanxi-w/brief/txt/pla.h tm[11]h ttp://w w w.china-w in /shaanxi-w/brief/txt/com.htm[12]http://203.93.40.252/w st/w sgk.htm[13]http://w w w.fmm /xux iaogk/t2.htm[14]htt p://x j w w w.fmm /j ian-j ie.htm[15]htt p://k q w w w.fm /b2.htm(责任编辑刘淑芳)(上接第4页)尚未达到此消彼长的程度。
四、我国外贸出口的发展趋势从贸易模式看,我国外贸出口市场的重点由发展中国家转向了发达国家。
1992年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0学说逐渐被国内学术界和政府部门接受。
按照国际经济学中赫克歇尔)俄林的/比较优势0理论,我国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发达国家具有资本和技术的比较优势,因此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发生贸易对双方都有益。
我国不仅可以增加出口部门的就业人数,还可以从发达国家学到高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知识经济的兴起,表明知识积累、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而国际贸易是技术传递与扩散的主要渠道,因此对外贸易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腾飞的重要因素,而且对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