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美术二上《会变的线条》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美版美术二上《会变的线条》说课稿

人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美术第六册

《会动的线条》说课

昆明高新第一小学王云洁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六册第四课《会动的线条》。我预备从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指导思想

美术教学应以各种生动有味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爱好;要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舞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的学习。基于以上理念,依照教材的特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身心进展特点和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将赏、画、做、玩融为一体,以游戏性为手段,强调学生的直观感受和亲躯体验,鼓舞学生积极参与线造型的表现活动,突出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

二、说教材分析

1、内容、地位、作用

线条是点移动所形成的轨迹,由于点移动方向和速度的不同,产生不同形状和特点的线条,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绘画离不开线条。线条随着儿童涂鸦的开始,相伴儿童的成长,逐步成为小孩们表达内心世界的要紧手段。了解、把握、运用线造型,能关心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制造性,开发学生的潜力和智力。本课教学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条这一差不多造型要素,明白得感受线条的节奏感,激发他们大胆运用各种各样的线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创作出个性化的美术作品。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观看、体验、感受、了解哪类线条能表现出动感,感悟线的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线造型能力和制造能力。

②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观赏活动,培养学生对线造型活动的爱好和热爱美术的情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赏,了解哪些线条能表现出动感,学习运用线条表现动感。

难点:线的动感的表现及疏密的组织。

三、说学法指导

线条是绘画艺术领域中的重要语言与工具。明白得它们的节奏与情感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全面的知识技能和制造思维,要让三年级的学生在短时刻内运用不同的线条来表达各种不同的情绪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此我利用实例和课件的演示,启发学生的制造性思维,使学生感性地认识周围的线条以及绘画中的线条,感受线的动感。在课堂中我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爱好,让他们参与有味的美术游戏,增加了直观性,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说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

本课通过教师对教材的再处理,在画线条、找线条、用线条和赏线条的过程中,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发觉和探究的实践中,师生在此过程中共同观赏美、发觉美、制造美和展现美。从导入到拓展,从观赏罗马都市雕塑到赏析国内外闻名近、现代美术家的名作,再到分析摄影作品、观赏学生作品,各个教学环节以“会动的线条”为主线,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开展教学。具体教学程序由引趣导入——探究学习——自主创作——评判展现——课后拓展五个环节组成。

1、引趣导入(画线条)

依照教育学原理,直观性教学能显示事物的内容结构、进展过程,使肉眼感知不到的现象或事实显现在学生的面前,有利于学生充分观看和摸索事物的变化。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初我让学生随意摆动手中的丝带,并画一画、说一说摆动丝带时发觉的线条,以轻松的游戏方式切入主题,创设出问题情境。在此基础上,复习往常学过的各种各样的线。紧接着,播放课件动画片片段,学生认真观看后用手势表现看到的线条轨迹,感受动感的线。学生摸索,在静止不动的美术作品中,有会动的线条吗?板书课题,引出主题:4 会动的线条。如此的导入设计,不仅把新旧知识紧密联系到了一起,更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爱好和审美愿望。

那个环节中,我运用“启发——引导法”,以实例为线索,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具,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提高课堂效率。交替采纳观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面向全体。

2、探究学习(找线条)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基于以上思想,我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依照教材的设置和对本课重、难点的明白得,在课件中选择补充了近、现代中外画家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国绘画大师徐悲鸿的《奔马图》、齐白石老人的《青蛙和蝌蚪》、荷兰画家梵高的《星月夜》等)。作品的选择紧密联系课题,通俗易明白,使教材内容得到有机补充,并使这一课的教学表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重点介绍敦煌壁画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依照教育心理学原理,再造现象是依照词语的描述或图样、图解、符号记录等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我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具,展现教学相关资料及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全班学生都能用多种感观感知到演示对象。师生在共同赏析教材和课件展现的各类作品后,共同讨论,找一找、说一说作品中哪些线条给人动感,猜一猜画者在绘画这幅作品时的心情,分析“会动”的线条是如何样“动”起来的?了解哪类线条能表现出动感等。现在,我抓住契机,及时对学生的讨论做小结:艺术家们常用曲线或是流淌的笔触显示作品的动感。学生在这一环节中积极投入,在愉快、兴奋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融入到美术的艺术魅力中。这种“研究性学习”方法的使用,能让学生在探究中发觉,在探究中尝试,在探究中创新,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表达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教师示范,学生作业(用线条)

为了让学生能够领会作业要求,进入创作状态,我在学生作画前采纳了“演示法”。由因此线描作品,示范起来速度快,而且刚好把我要在作业中强调的要点和技法表现穿插了到里面去。如创作前先构思、确立主角、选取横或竖构图、注意画面线条的疏密处理等。在教师贯穿了重、难点知识的示范后,学生大胆构思,快速创作,达到了示范环节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