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城市边缘区研究进展与未来研究方向

2008-01-21 10:39:00

城市边缘区是“一种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等方面发生变化的地带,它位于连片建成区和郊区以及具有几乎完全没有非农业住宅、非农业占地和非农业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的土地利用转换地区”。尽管城市边缘区研究已有近20年的时间,但由于我国仍处于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受外部因素不断变化的影响,城市边缘区的功能、特征以及空间结构等都在变化之中,使城市边缘区还会有种种问题凸显,而未来还会出现地域规模更为广阔的城市边缘区,因此,继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探索十分重要。

1 国内城市边缘区研究总体进展

1.1 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中期城市边缘区研究进展

1.1.1 大城市边缘区特征研究

城市边缘区具有与城市和乡村不同的社会、经济以及景观特征间。顾朝林(1993)等对我国大城市边缘区的人口、社会、经济以及土地等多种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的深入研究表明:①过渡性和动态性是基本的人口特征;②社会空间分异明显;③从经济的角度分析,由于受级差地租及比较收益规律支配,城市边缘区的空间经济活动具有圈层分布的特征;④而城市边缘区的用地具有城乡用地犬牙交错的特点,土地利用性质和利用强度、地域空间结构及地理景观等方面都具有从城市向郊区衰减的特征,基本遵循距离衰减规律。林炳耀在对大城市边缘区社会经济特征进行理论总结的基础上,从产权、地价以及人口等几个方面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大城市边缘区社会经济特征变动的影响因素。

1.1.2 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研究

空间结构是城市边缘区研究的重点内容。顾朝林(1995)等研究发现,北京城市边缘区大致形成三个分异带:①内环带宽约5km,为城市与农村交错地区,是精细蔬菜、花卉、苗圃等园艺农业分布带;②近郊环带宽10-15km,为蔬菜、畜牧(奶蛋为主)混合农业分布为主;③远郊环带为粮、经、果、牧综合农业分布带;涂人猛(1990)认为可以将城市边缘区划分为内层边缘区、中层边缘区和外层边缘区三个层次,并以武汉市为例研究了城市边缘区的空间结构,认为内边缘区已经形成多种高层住宅区,有比较完善的服务设施和社区组织系统,已经成为城市连绵区的一部分,中层边缘区内有大型企业、经济开发区等,外层边缘区为郊县地带,以农业为主,保留有大片的农田。

1.1.3 城市边缘区演化机理研究

城市边缘区的空间过程和结构演变是城市经济活动、自然、技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工业活动是边缘区发展的直接动力,工业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决定了大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和用地特征。崔功豪(1990)等研究发现,苏南地区城市边缘区的空间扩展随着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而变化,经济的扩张一过热一收缩一再扩张导致了边缘区的扩展速度也表现出典型的周期性特征,存在着加速期、减速期和稳定期三种变化状态;武进(1990)认为我国工业用地的扩展是我国大城市边缘区推进的先导因素,他推断,尽管我国城市边缘区的空间过程是经济、自然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但当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定水平后,文化的作用将是影响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

顾朝林等(1995)结合我国郊区城市化、乡村城市化和卫星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在研究我国大城市

边缘区空间扩展形式和扩展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城市边缘区地域分异和职能演化规律、由内基及外渐进推移规律、指状生长——充填——蔓延空间扩展规律和轮形团块——分散组团——带形城市空间演化规律。

1.1.4 城市边缘区的规划与管理的初步研究

张明(1991)认为由于城市边缘区的动态性和过渡性,它的规划应该有极大的灵活性。建议在规划时,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方向,建立以基础管网、道路系统、开敞空间为骨架的发展框架,以改变边缘区四处蔓延的局面;张锷(1991)建议由政府成立统一的开发公司,通过规划和公众干预来调整边缘地区的土地利用。此外,俞兴泉(1989)、褚军(1989)分别探讨了边缘区的管理和规划问题。

1.2 1990年代中期以来城市边缘区研究进展

1.2.1 城市边缘区规划研究

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大城市空间向四周扩张迅速,因此,城市边缘区的规划与设计以及村镇布局等问题引起了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关注。

李和平等(2004)认为城市边缘区应采取有秩序的集中和疏散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提出了间隙式用地布局、混合用途的城市用地控制等规划手段;邢忠等(2003)认为城市边缘区的分期拓展的思路,应按照自然资源特定的生态价值和不允许建设的次序进行土地使用与控制,从而使城市边缘区的扩张循序渐进,始终处于城市发展的目标控制之中;郭春娥(2005)对天津中心城区边缘区的空间发展,提出了圈层控制、均衡布局、适度集中的规划策略;徐坚等以昆明市为例,通过城市边缘区的住环境、绿环境和水环境研究,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城市边缘区的生态规划问题。

大城市的空间扩张不仅涉及城市边缘区的用地性质转换,而且影响周边村镇的发展与农村居民点的规划与改造。刘韶军(2000)以河南省为例,从区位、农业、用地、人口及社会、工业、第三产业、景观空间等七个方面总结了经济不发达地区城市边缘区村庄发展特征,提出了村庄布局规划的基本思路和设计要点;胡智清等(2003)则以经济发达地区的温州、杭州等大城市为例,提出了分类改造、分区管制、分期实施的规划策略,认为城边村的改造不仅需要规划引导,还需制度和政策的完善;李瑞霞(2004)等针对资源型城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原则与规划策略作了探讨;赵蕾(2005)等探讨了城市边缘区小城镇的规划与发展导向问题。

如何提高城市边缘区的空间利用效率也引起研究者的关注。龚兆先(2004)探讨了当有大项日落户区背景下要对城市边缘区的功能进行准确定位,在此基础上把主导功能贯穿于城市边缘区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何彬(2002)探讨了如何利用大型艺术表演节、文化贸易博览会以及综台性体育盛会等大型主题活动推动城市边缘区发展的设想;钱紫华(2005)等总结了我国大城市边缘区发展有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房地产发展模式、大学城发展模式、旅游发展模式模式、大型活动与大型设施引导模式等五种模式。陈有川(1999)从城市产业转移、就业政策转变及网络化发展三个方面探讨了城市边缘区的发展对策。

1.2.2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问题研究

城市边缘区是农业用地转换为非农业用地过渡地带,土地利用转换的机理也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陈浮(2001)等认为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外资大量进入、城镇人口增长等是城市边缘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