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区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城市边缘区域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城市边缘区域规划城市边缘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边缘区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功能需求,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从城市边缘区域规划的意义、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边缘区域规划的意义城市边缘区域作为城市与农村的交界地带,承载着城市的延伸和农村的融合。
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边缘区域,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生活品质和环境质量,并推动城市与农村协同发展。
因此,城市边缘区域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边缘区域规划的原则1. 综合协调原则:在城市边缘区域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和协调城市扩展、环境保护、农业发展等多种因素,实现各项规划目标的统一。
2. 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边缘区域规划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确保区域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 适度开发原则:在规划城市边缘区域时,需要根据区域特点和功能需求合理确定开发强度和用地布局,避免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4. 社会参与原则:城市边缘区域规划应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意见,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共同决策,促进规划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三、城市边缘区域规划的方法1. 区域分析:通过对城市边缘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了解区域的特点和问题,为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2. 功能分区:依据城市边缘区域的不同功能需求,划分不同用地功能区,如住宅区、工业区、农业区等,确保各类功能的协调发展。
3. 环境保护: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保护和修复区域的生态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4.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城市边缘区域时,要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水、电、气等,为区域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5. 土地利用优化: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布局,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并满足不同需求的城市发展。
城市边缘地带规划合理规划城市边缘地带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城市边缘地带规划合理规划城市边缘地带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城市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和发展对整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城市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城市边缘地带的规划和管理。
城市边缘地带的合理规划与管理对于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合理规划城市边缘地带可以有效控制城市扩张。
城市边缘地带往往是城市发展的延伸区域,但如果没有合理规划和控制,将导致城市无序扩张,形成片面发展和资源浪费的现象。
通过科学规划,可以将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节奏明确确定,避免城市边缘地带过度扩张,从而有效控制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其次,合理规划城市边缘地带有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边缘地带通常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过渡地带,既有城市的需求和特点,又有农村的资源和生态环境。
通过合理规划,可以将城市边缘地带划分为不同功能区,如生态保护区、农业用地和工业用地等,使不同区域能够有机结合,并且在满足城市发展需求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合理规划城市边缘地带还可以提高城市形象和品质。
城市边缘地带往往是城市的门面和形象展示区,如何合理规划和管理这一区域,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形象。
通过绿化美化、建设文化设施和规划商业区等方式,可以将城市边缘地带打造成为一个宜居宜业的新区,提高城市的品质和吸引力,进而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最后,合理规划城市边缘地带还可以促进城市的功能完善和空间优化。
城市边缘地带往往是城市功能扩展和更新的重要空间,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可以优化城市的功能结构,推动城市的空间优化和功能集聚。
例如,将工业园区和商务中心布局在城市边缘地带,可以有效分流城市中心的压力,实现城市功能的优化和分布的合理化。
总之,城市边缘地带的合理规划和管理对于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控制城市扩张、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品质、促进功能完善和优化空间布局等手段,可以使城市边缘地带成为城市发展的有机延伸,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形象提升做出积极贡献。
第九章 城市边缘区
第九章城市边缘区教学目的:通过对城乡边缘区的形成、发展及特征的学习,认识城市边缘区在城乡结合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重点:城乡边缘区的特征和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城乡边缘区在缩小城乡差异,联系城乡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课、学时:3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城乡边缘区概述一、概念的界定(一)对城乡边缘区范畴的不同认识史密斯最早使用城市边缘区这一概念,并将其界定为“毗邻整个城市界限外的建设区域”。
威尔文定义城市边缘区为: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的转换地区,是一个很难快速准确定义的概念。
安格鲁将城市边缘区与城乡边缘区相区别,认为“城乡边缘区在面积上要更大些,是从经济中心向毗连城市边缘区的农业用地和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相混杂的地带”。
科曾从城市开发的复杂性——有序性角度,提出了周期性因素对边缘区空间结构变化有很大影响,认为边缘区是城市地域扩展的前沿。
普利沃(1968)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给出新的表述:城乡边缘区是一种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发生变化时的过渡地区,位于连片的中心城区与外围的几乎没有城市居民住宅及非农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兼具城市和乡村的特征。
(二)概念的界定城乡边缘区,指位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以城市和乡村土地的利用方式相混合为典型特征,人口和社会特征具有城乡过渡性质的一个独特地域。
城乡边缘区的出现形式:一种是与大城市邻近的农业地区,由于受城市化的影响而在城市外缘形成一个准城市化地带;另一种是多个城市在聚集发展过程中,城市之间沿主要交通干线形成的发展走廊,这一地带也属于城乡边缘区的范围。
二、城乡边缘区的范围城乡边缘区难以界定的原因:首先,边缘区的范围随城市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其次,作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过度地区,城乡边缘区的许多要素如人口密度、非农就业者的比例等等,是随距离由城市到乡村逐渐变化的,没有明显的突变出,这就给界定发内带来了困难;最后,城乡边缘区通常是城市和乡村两种景观混合之处,城乡之间的要素往往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城市核心区和城市边缘区的概念
城市核心区和城市边缘区的概念
城市核心区,是一座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公共活动最集中的地区,是城市公共活动体系的主要部分。
城市核心区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城市结构的核心地区和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建筑和第三产业的集中地。
城市边缘区,也叫市郊边缘,是指工业化出现后大城市核心建成区外围正在进行城市化的城乡交错带,是一种非连续性的空间现象。
城市边缘区的划分,从理论上讲,其内边界应以城市建成区基本行政区单位——街道为界,外边界以城市物质要素扩散范围为限。
扩展资料:
城市边缘区具有如下主要功能:
1、生产功能
城市边缘区毗邻城区,交通快捷,特有的区位优势、市场优势和土地质量优势使其成为供给城市系统以鲜、活为特色的蔬菜、副食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另外,市郊边缘分布有成片的工业区,也是重要工业品生产基地。
2、服务功能
城市边缘区因其位置适中,是货物中转要地、城区通往腹地的必经区域,为适应规模日益增大的城市生产、生活对原料、劳务、土地、蔬菜、副食品、绿色空间以及休闲娱乐场所的需求提供服务的功能突出。
3、缓冲功能
市郊边缘是城市的近域扩展区,它不仅承接了市区工业区改造外迁的企业,部分吸纳了城市要素功能的扩散,而且对缓解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城市病”起到积极作用。
4、生态功能
市郊边缘是城市污染物的“消纳器”,通过区内众多的绿色植被环带,各种污染治理工程,以及生态农业的建设肩负着控制、治理和解决城市环境污染的艰巨任务。
城市边缘地区的环境设计挑战
城市边缘地区的环境设计挑战在城市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城市边缘地区往往成为被忽视的角落。
这些地区既承载着城市扩张的压力,又面临着自身独特的环境问题和发展困境。
城市边缘地区的环境设计因此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积极应对。
城市边缘地区通常具有复杂的土地利用模式。
一方面,这里可能存在着大量的工业用地、仓储设施以及未充分开发的闲置土地;另一方面,又有不断涌现的住宅小区和新兴的商业区域。
这种混合且无序的土地利用方式,给环境设计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例如,工业排放可能对周边的居住环境造成污染,而缺乏规划的住宅建设可能破坏原有的生态格局。
交通问题也是城市边缘地区环境设计中的一大难题。
由于城市边缘地区往往处于城市交通网络的末梢,公共交通覆盖不足,道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这导致居民出行过度依赖私人汽车,不仅增加了交通拥堵,还加剧了尾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不合理的道路规划可能导致行人与非机动车的通行空间受限,降低了出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生态保护在城市边缘地区的环境设计中至关重要。
这些区域常常是城市生态系统与周边自然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服务功能。
然而,在城市化的浪潮中,生态用地不断被侵占,湿地干涸、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在环境设计中平衡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社会文化因素同样给城市边缘地区的环境设计带来挑战。
这些地区往往汇聚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他们的需求和价值观存在差异。
在环境设计中,如果不能充分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习惯和社会需求,可能导致设计方案与实际使用脱节,无法营造出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社区环境。
此外,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也是城市边缘地区环境设计面临的现实困境。
由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政府和企业在环境设计方面的投入往往不足。
缺乏资金保障,许多环境改善项目难以实施,环境设计的理念和技术也难以得到有效推广。
论城市边缘区的形成及管理
全
— —
论 城 市 边缘 区 的 形 成 及 管 理
王 好 磊
( 郑州大 学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摘
40 0 ) 5 0 1
要 :随 着城 市 的迅 猛 发 展 , 市用 地 不 断 向外 蔓 延 , 城 在城 市 和 乡村 之 间形 成 了一 个 明 显 的 交 接 地 带 , 即城 市 边缘 区 。城 乡边 缘 区是
一
2 完善 社会 保 障制 度 .
3 “ 转 非 ” 1的 向心 迁 移 .农 “ 农转非” 口, 人 他们或是 通过招工 、 招生 、 家属 带 等方式从农村人 口转为城市非农业人 口或是那些由于土地被 征用 的郊区 农 村人 口也 被吸收为城市人 口。由于城乡差别 存在 , 他们 总是期望进 入 城区 , 政府对进入城 区特别是大 中城 市城 区的人 口采取较 严格 的限制 但 政策 , 或严格审批迁 入资格 , 或采取 征收较高 的城市建设 费等经 济手段 , 使 不 少 试 图 迁 入 城 市 的人 口被 滤 出 而 留 在 相 对 较 发 达 且 离 城 区 近 的 边 缘带 。 二 、 市 边 缘 区产 生 的 问题 城
1 .城 乡二 元 文化 引起 的 冲 突
城市边缘区是城乡二元文化集 中冲突 的区域。城市边缘区居民的外 来流动人 口, 一方面受城市居 民文化心态 的影响 , 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在 部分青年头脑中淡 薄了; 另一方面 , 由于意识 、 观念的滞后作用 , 在新 旧体 制的转换时期 , 双重体制 、 双重观念并存 , 使居民产生疏离感、 失落感。这 里的人们几乎没有对城 市的义 务感 和责任感 , 人的社 会行为 的偏 激, 势 利 , 乏整体意识 [ ] 缺 2 。当 农 村居 民 流入 城 市后 , 部 分 接 受 了城 市 社 会 既 文 明 , 又 不 能 完 全 摒 弃传 统 而成 为 一 个 “ 粹 ”的城 市 人 。外 来 流 动 人 却 纯 口原有的行为模 式与价值 观念在现实 面前遭到 了怀疑 、 否定 , 对其行为约 束力降低 , 而新的行 为模式 与价值观念又 尚未被普遍接受 , 产生有效约束
例谈城市边缘区居住模式
例谈城市边缘区居住模式1背景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边缘地带作为乡村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的前沿,生产生活模式将面临着巨大变化。
西安市的边缘地区居住空间结构的发展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
譬如边缘地带居住空间结构布局不合理,过分依赖交通线路,呈“摊大饼”无序蔓延;封闭、内向型开发和管理模式造成各住区各自为政,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占用大量良田且低密度建设;边缘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缺乏,且就业条件与城市差距大,大多居民还得往返与城市和居住地之间;居住区千篇一律毫无特色,没有针对特定人群特定的区域;没有考虑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居住分异现象,对自然村落千篇一律的拆除,抹煞场所记忆等等。
因此从居住空间结构自身的特征出发,同时考虑边缘地带的特殊性,研究边缘区居住空间结构发展的动因,在城市宏观和住区微观两个层面探求居住空间结构合适的发展途径,形成和谐有序的边缘区居住空间结构就颇具意义。
同时西安市作为西部大城市,城市化正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其城市边缘区的发展变化也是日新月异,它的居住空间结构发展思考对同类城市有借鉴意义。
2相关理论研究居住空间结构与城市边缘区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大规模的住区往往选择在城市边缘区建设,而对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很大的也往往是住区的开发。
因此,住区建设是边缘区演化发展的主要动因。
我国目前城市边缘区的大部分住区还停留在最初强调物质空间的邻里单位模式。
2.1功能主义的邻里单位模式社会学家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理论,是为了适应由于现代城市的不断发展,机动交通迅速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为了改变过去传统住宅区结构隶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网状结构而提出的一种崭新的规划模式。
功能主义城市规划理念至今仍然影响着我国的城市规划及社区建设,目前大规模单一功能的居住空间以及以邻里单位为原型的居住区及小区模式都体现了功能分区、城市等级化组织结构的作用。
2.2新城市主义理论彼得·卡尔索尔普提出“TOD”模式,安德雷斯·杜安伊和伊利莎贝丝·布赖特·贝克提出“TND”模式。
规划中的城市边缘地区
规划中的城市边缘地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的边缘地区也变得愈发重要。
这些地区在城市的发展和规划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规划中的城市边缘地区的重要性,并介绍在规划中需要考虑的相关因素。
一、引言城市边缘地区是指城市发展边缘的地带,通常是城市与郊区之间的过渡区域。
这些地区往往具有较弱的城市化程度,但随着城市的扩张,逐渐成为城市规划的重点。
在规划中充分考虑城市边缘地区的特点和需求,有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边缘地区的重要性1. 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边缘地区往往具有广阔的土地资源。
合理规划和开发这些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同时,合理利用城市边缘地区的土地资源,可以减少对农田和自然保护区等宝贵资源的占用,维护生态平衡。
2. 调整城市发展格局城市边缘地区往往是城市扩张的重要方向。
通过规划边缘地区的合理发展,可以缓解城市中心地区的交通压力,调整城市发展的格局。
合理利用城市边缘地区的资源和劳动力,可以实现城市的多中心发展,推动城市空间的均衡布局。
3.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城市边缘地区往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
通过规划和发展边缘地区的产业和服务业,可以吸引人才和资本的集聚,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
同时,边缘地区的发展也可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工等外来人口的城市融入。
三、规划中需要考虑的因素1. 自然环境城市边缘地区往往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
在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保护,保留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
同时,规划中需要合理划定自然保护区和建设用地的界限,避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 基础设施城市边缘地区通常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如交通、水、电等。
在规划中需要考虑如何建设和完善这些基础设施,以满足边缘地区居民的基本需求,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需要合理规划交通网络,提高城市边缘地区与城市中心地区的联系和交通效率。
3. 社会服务设施为了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城市边缘地区需要建设相应的社会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商业中心等。
城市边缘区整体规划
城市边缘区整体规划摘要:从城市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背景角度总结城市规划出现和存在的含义,提出“模糊边界”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发展,如何整合资源要素,运用边缘整体规划的方法要寻求规划的全新突破,发挥边缘效应最大化的目标。
关键词:城市规划模糊边界边缘整体规划边缘效应最大化AbstractFromthehistoricaldevelopmentofcityandsocietyperspectivetosummerizet hemeaningoftheemergenceandtheexistenceofurbanplanning,proposethedevelopmentof ”BlurredEdge”intheprocessofurbanplanning,howtointegrateresourceelements,applyov erallplanningofedgetoseeknewbreakthroughsinthisfieldandmaximizeedgeeffect.KeyW ords:UrbanPlanning,BlurredEdge,OverallPlanningofEdge,maximumofEdgeEffect 引言城市代表了人类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力量与向往,以及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积累和变迁同时也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等方面的积累和变迁,同时也是人类和人类社会自身最生动的写照。
回顾各地域、历史文化的特点不难发现,历史脉络下的城市空间体现着社会各阶段的世界观和社会伦理。
伴随着城市的产生,人们便有了城市规划的意向。
城市规划从最初的阶级体现权威、等级,希波丹姆方格网、中世纪广场文化,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再到后现代城市规划中空中城市、拼贴城市、紧缩城市,城市规划从最初的至上而下、个人主义、解决阶级矛盾趋向于全民参与性、社会性、生态性、可持续多元混合发展模式。
人们开始尊重人性的精神追求和环境的适应性,而非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建筑与城市边缘城市边缘地区的建筑设计与发展
建筑与城市边缘城市边缘地区的建筑设计与发展建筑与城市边缘地区的建筑设计与发展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边缘地区逐渐成为了建筑设计和发展的关注焦点。
边缘地区建筑设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于提高城市整体形象和生活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分析城市边缘地区的建筑设计与发展。
一、边缘地区的城市规划城市边缘地区的建筑设计应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形成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
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边缘地区的自然环境、交通便利性、居住需求等因素,合理规划区域内的建筑布局和道路交通网络。
同时,城市规划还应注重文化传承和历史保护,保持地区特有的建筑风格和城市精神。
二、边缘地区的建筑设计理念在边缘地区的建筑设计中,应注重融入自然环境和周边景观。
建筑风格可以体现地方特色,与周围自然和谐相融。
建筑材料的选择也应当考虑环保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此外,设计师还应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为居民提供舒适、便利的居住环境。
三、边缘地区的建筑发展趋势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边缘地区的建筑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边缘地区的建筑将趋向多样化和精细化。
建筑设计应更加注重社区公共设施的布局和功能,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和公园绿地,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交需求。
同时,边缘地区的建筑还应积极融入科技和智能化元素,提高生活便利性和舒适度。
四、边缘地区建筑设计中的挑战与解决边缘地区的建筑设计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土地资源有限、交通条件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等。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例如,将建筑设计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降低建筑能耗和环境影响。
同时,加大对边缘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提高交通通行能力和便利性,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边缘地区的建筑设计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规划、设计和发展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区特点和自然环境,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同时,应注重社区建设和居民需求,打造宜居的城市边缘地区,提高城市整体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边缘区景观
城市边缘区景观
城市边缘区景观是指位于城市边缘的地区,通常是城市与农村之间
的过渡地带。
这些地区的景观特点可以根据具体地理环境和人类活
动的影响而有所不同,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城市边缘区景观特征:
1. 农田和农村景观:城市边缘区通常是农田和农村地区的所在地。
这些地区的景观以广阔的农田、农舍、农作物和农业设施为主,呈
现出田园风光。
2. 自然景观:城市边缘区可能包含一些自然景观,如山脉、丘陵、
河流、湖泊等。
这些景观提供了自然的美丽和生态系统服务,同时
也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和户外活动的场所。
3. 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边缘区可能包含一些工业区和商业区,这
些地区通常有大型工厂、仓库、商业中心等建筑物。
这些景观给城
市边缘区带来了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但也可能带来环境和交通问题。
4. 住宅区:城市边缘区通常会有一些住宅区,这些区域可能包含一
些独立的房屋、公寓楼或小区。
这些住宅区的景观通常包括街道、
公园、花园和绿化带等。
5. 城市基础设施:城市边缘区还包含了一些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管道和电线杆等。
这些基础设施是连接城市和边缘区的重要
通道,同时也是城市边缘区景观的一部分。
总之,城市边缘区景观是一个多样化的概念,涵盖了农田、自然景观、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和城市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
这些景
观共同构成了城市边缘区的独特风貌和特点。
城市边缘区的各种定义
城市边缘区是:位于中心城的连续建成区与外围几乎没有城市居民住宅、非农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 兼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 其人口密度低于中心城, 但高于周围农村的地区.城市边缘区指城市建成区的外围地带,是城市的主要扩张地域[1].可以将整个城市地域由内向外划分为3个连续的区域:城区,即建成区,城市边缘区,城市建设用地或已经规划为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以及农村居民点交错分布的区域;农村腹地.60 年代英国M. R. G. 科曾( Conzen)。
他注重于城市景观的研究, 提出城市边缘带不仅仅是一种解释城市景观变化的方法, 而且是一种将复杂的城市发展过程有序化的手段, 认为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地域扩散的前沿, 但这种扩展并非是稳步推进的, 而是呈加速期、静止期、减速期这三种状态周期性地变化的, 并形象的将这种城市发展的周期性结构与树木的年轮相比拟.。
R.J. 普里沃在1968 年为城市边缘区作出了较为精确的定义, 他认为城市边缘区是一种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等方面发生变化的地带, 它位于连片建成区和郊区以及具有几乎完全没有非农业住宅、非农业占地和非农业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的土地利用转换地区!。
1985年, 东欧学者如哈列维奇进一步将城市边缘区定义为: 一面反映错综复杂的城市化进程的特殊镜子。
!目前, 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所形成的、紧靠城区的一种不连续的地域实体, 是处于城乡之间、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等要素激烈转换的地带城市与乡村是两个有着巨大差别的异质体, 而城市边缘区则是这两个异质体相结合的部分, 对于城市边缘区范围的界定, 也是学术界一直讨论的焦点。
根据弗里德曼的定性划分方法, 即直接根据实际经验人们的日常通勤范围将城市周围大约的区域划分为城市边缘区, 其中的内边缘区大约10 -15km, 外边缘区延伸到25 -50km。
国内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 利用人们通勤时间的长短来衡量城市范围。
城市边缘区构成_功能及特征探讨_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_姚月
106 北京规划建设
RESEARCH 研究
他功能规模与空间关系的不匹配性。 海淀城市边缘区无序建设的一个突出表现是
高档别墅区、中低档商品房和城中村、现存工业 厂房、部分小公建等处于无序并置关系。这些项 目在功能上和空间上没有必然关系,却在不同或 相同时间开工建设、同时存在。另一表现则是公 共服务与居住增长不匹配。由于公共设施增长缓 慢等原因,城市边缘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分缓 慢,还处于“小服务”和低层次服务的状态。由 于大规模社区的功能单一化以及公共功能、公共 空间缺失,使边缘区的城市活力受到影响,居民 普遍反映生活不便、配套服务不完善。
科研教育用地 由于高校规模以及功能等区别于其它用地要 求,一般都规划布置在城市边缘地区。位于海淀 区内的各高等院校的选址大多都在当时城市的边 缘地区,而后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展,其中的 一部分被纳入到中心地区范围内。如以清华和北 大为核心,学院路两侧八大院校所组成的西北郊 高等校园群体中,除了北京体育大学、中国农业 大学、国防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位于如今的 城市边缘地区外,其他院校都已纳入中心城的中 心地区范围内。此外,北京科研用地分布也较多 集中在中关村地区以及学院路地区,这些地区大 多位于原来的海淀城市边缘区内,如今随着城市 的扩张,已成为城市核心区的一部分。 科技园 科技园是一种综合性的用地类型,其土地类 型较为复杂,多数为工业用地性质,也有部分区 域是混合用地性质。由于科技园独特的功能和要 求,其往往规划布置在城市边缘区。自中关村科 技园建设以来,科技园在海淀区逐渐发展壮大起 来。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展,一些科技园已 经被纳入到了城市核心区范围内,如由“中关村 电子一条街”发展起来的海淀科技园,以及清华 科技园、上地信息产业园现已属于城市核心区范 围内。其后发展起来的永丰产业园、环保科技 园、东升科技园北领地等现仍位于海淀城市边缘 区内。 绿地 海淀城市边缘区范围内绿地主要由绿环和楔 形绿地组成,是维护北京“分散集团式”的城市 布局以及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部分,也是城市可 持续发展和良好生态环境的保障。 工业用地 随着北京“优二兴三”、“退三进四”等一 系列政策的推行与实施,城市核心区内污染扰民 的工业企业搬迁和结构调整的步伐明显加快,工 业用地逐渐由中心城向外围地区疏散,现主要集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边缘区设计与发展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边缘区设计与发展城市的边缘区域往往是城市规划中容易被忽视的部分,然而,城市边缘区的设计与发展对于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城市边缘区设计与发展的重要性,并分析其中的挑战和机遇。
一、城市边缘区的重要性城市边缘区是城市与乡村交界处的过渡地带,它既承载着城市发展的压力,又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田等特点。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合理设计和发展城市边缘区域对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边缘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水源、土地和森林等。
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可以提供城市所需的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
其次,城市边缘区往往是城市农业的重要基地。
合理规划和发展边缘区的农田,可以保障城市的粮食安全,并促进城市与农村的良好互动。
再次,城市边缘区的发展可以为城市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
合理规划和开发边缘区的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可以吸引企业和人才落户,并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总之,城市边缘区设计与发展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提供城市所需的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支撑,进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边缘区设计与发展的挑战在实际的城市规划和发展过程中,城市边缘区的设计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城市边缘区的地理位置和土地利用的特点,往往需要面对城市扩张带来的用地压力。
合理规划和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成为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的重要任务。
其次,由于城市边缘区的交通和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使得边缘区的发展往往面临着交通拥堵、供水供气不足等问题。
因此,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城市边缘区的基础设施水平,成为城市规划的难点。
再次,城市边缘区的规划与发展需要兼顾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
城市边缘区往往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护好边缘区的生态环境,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三、城市边缘区设计与发展的机遇尽管城市边缘区的设计与发展面临着挑战,但也有很多机遇可以被合理利用。
浅析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特征
浅 析 城 市 边 缘 区环 境 空 间 特 征
谢 林 霞
( 南工程 学 院设 计 艺术 学院 ,湖 南 湖 湘 潭 4 10 ) 1 14
【 摘 要 】本文主要阐述城市边 缘区环境 空间的特征,通过对城市边缘区空间形态的分析 ,从城市边缘 区环境 空间的社会、经济以及 生态环境空间结构特征 等 方面分析 ,对城市边缘区的环境空间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环境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特征
城市边缘 区是 任何国家在城 市化进程 中都会 出现 的、变化 最大 、最敏感 的地 域实体… 。随着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 长,中国 的城市化进程也进 一步加快 ,在此过程 中,人地关系 的矛盾 也 进一步激化 ,人 口增长 、城市和 区域建 设等带来 了一系列 的问 题 。在现代城市 的建 设过程中 ,城市环境 的保护、人们生存质 量的提高等 问题 已是有关人类 发展 的关键所在 。 环境 空间的概念 “ 类 需 要 一 个 相 当 稳 定 的 场 所 系 统 以发 展 自我 、 社 会 人 生活及文化 。这些需求赋予 人造 空间 的情感 意义,使空间不再 纯粹 只是实质形式 的表现 ”[ 引。空 间之所 以能成为场所 的主要 原因,就是 由其文化或地域 内涵 赋予空 间意义 。而现今普遍认 为场 所是存在空间 的具体化 ,是具有色彩 、肌 理、形状等特性 的具 体的事物构成 的整体 ;场所 具有空间和特 征,而特征又有 赖于对 总体的把握 。场所 的品质 由空间布局与 界面 特征共 同构 成 ,两 者 相 辅 相 成 ,缺 一 不 可 。 环 境 空 问 的外 显 形 象 在 人 的 运 动和感知过程 中表 现为一种线性 的、连贯 的、延续 的状 态 ,其 本身在 实体 与空间上的连续性 即成 为人形成合理 的整体感知 以 及形成生活体验过 程中 的重要特质 。而人对环境 空间的体验一 般通过三种感 知方式获得 :一是对 形体环境 的直观 体验 即视觉 感知 ;二是在环境 中运 动的体验 即时空感知 ;三是 由对 环境的 体 验 而 产 生推 理 与 联 想 即 逻 辑 感 知 。 在对 环 境 空 间 的感 知 中 , 三 种 感 知方 式相 互 交 织 ,相 辅 相 成 。 二 、 城 市边 缘 区环 境 的空 间形 态 对于城市边缘 区的概念理解 ,南 京大学顾朝林教授 认为: “ 从理论讲 ,其 内边界应 以城市建成 基本行政单位——街道 为 界 ,外边界 以城市物质 要素 ( 如工业 、居 住、交通 、绿地 等 ) 扩散范围为界 ,将这 一城乡互相包含 、互 有飞地和犬牙 交错 的 地域划为城市边缘 区”[ 引,城市边缘 区环 境的空 问形态 是边缘 区是聚居地 的形态和 形式。对空 间形态 的正确认识可 以帮助 城 市 边 缘 区 环 境 空 间 设计 者 意 识 到 当地 的 开 发 模 式 和 变 化 过 程 。 根据城市边缘 区的城市 与乡村结合部 的地 理位 置分析 ,将城 市 边 缘 区环 境 的空 间形 态 划 分 为 四 种 空 间 形态 类 型 : ( )全 包 围 1 型 :城 市建 筑 全 部 被 边 缘 区 环 境所 包 围 ; ( )半 包 围 型 : 一 部 2 分城市被城市边缘区包围; ( )外切型 :城市边缘区与 市区边 3 缘线相切 ; ( )区地相邻型 :城市边缘区与市区外围区地 ( 4 如 经济技术开发区 )相毗邻 。 三、城 市边缘 区环境空间特征 ( 一)城市边缘区的基本特征 城市边缘区环境是现代 城市化进程 的产物 ,它处于一个 不 断演变的动态过程 中,它 既是城 市的边缘又 是农村的边缘 ,兼 有 两种 地域的特征 ,在城市 边缘区的 内缘倾 向于城市形态 ,外 圈层倾 向于乡村形态 。从形 态上看 ,城市边缘 区是城市与 乡村 在 一定空间范围 内相互运动 ,使其 内部要 素高度 混合而成 的一 种全 新的环 境空间 :从结构 上看 ,城市边缘 区是传统意义上 的 城 市结构的转换 ,又是传统 意义上农村结构 的转换 ;从运动 实 质 上看 ,城 市边缘区是城市和 农村地域产业结 构的转换过程 。 与中心 区、内城区 、远郊 区等相 比较 ,城市 的边 缘区是一种相 对特殊 的城 市地域 ,其基本特 征表现为过渡性 、混杂性和动态
城市边缘区规划与设计
城市边缘区规划与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边缘区的规划与设计日益受到重视。
这些地区通常是城市扩展的边界,具有独特的发展潜力和挑战。
城市边缘区的规划与设计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城市边缘区规划与设计的重要性、挑战以及应对策略。
一、城市边缘区规划与设计的重要性城市边缘区规划与设计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首先,这些区域具有充足的土地资源,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空间。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可以有效利用这些土地资源,实现城市产业的布局优化和空间的有效利用。
其次,城市边缘区往往与自然环境接壤,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
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保护和利用这些生态资源,推动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
同时,城市边缘区的规划还应注重生态系统的连通性,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
此外,城市边缘区规划与设计还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和包容性发展。
这些地区往往是城市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聚集区,通过规划和设计,可以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提升其获得公共服务和经济机会的能力。
二、城市边缘区规划与设计面临的挑战城市边缘区规划与设计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这些地区通常处于城市发展的边界,处于政府管理的边缘地带,缺乏有效监管和规范。
这导致了规划和设计的混乱和无序,容易出现低效用地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其次,城市边缘区的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包括山地、河流、湿地等。
规划和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此外,城市边缘区的社会需求也是规划和设计的重要考量因素。
这些地区常常存在贫困、教育、医疗等社会问题,规划和设计应注重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解决社会不平等和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
三、城市边缘区规划与设计的应对策略为了有效应对城市边缘区规划与设计的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强对城市边缘区的管理与监管,制定相关规范和标准,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确保规划和设计的有效实施。
浅析城市边缘区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浅析城市边缘区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摘要】在我国城市规划中尽管包括城市边缘区规划,但其重点是副食品基地的布局等内容,贫乏的内容使边缘区基本上成为缺乏规划管理的“灰色”地带。
所以要在研究边缘区空间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制订全面的合理规划。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退二进三”;规划管理;改革管理体制城市边缘区(urban fringe)指城市建成区的外围地带,或由城市向郊区过渡的地带。
城市边缘区位于已建成的外城区的边缘,表现出明显的城乡结合部和城乡经济混合增长的特征。
当前,我国大部分大中城市已进入中心区与外围区同步发展的旺盛建设时期,小城市的外缘建设亦在迅速起步,城市边缘区是多数大中城市的主要增长地域。
在我国城市边缘区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一些地方由于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企业布局和对于短期经济效益的片面追求,加之未能展开科学有效的管理,逐渐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问题。
加强城市边缘区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加速CBD的改造,改善城市地域结构,提高城市土地开发效益,优化城市功能区布局,以至于搞好整个城市和周围地区的开发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大城市郊区则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表现为一些新的取向:城市改造中的“退二进三”使工业郊区化外延、大城市改造中的“原住民”郊区化迁移、新兴居住用地的郊区化扩散等等。
主城区面临过度集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压力,出现包括环境、交通、地价等方方面面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使得居住和工业用地到主城区以外寻找空间,显现出城市分散化、郊区化发展的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大城市边缘区日益成为大中城市的主要增长地域,形成了城市化最敏感、变化最大、最迅速的地区。
在我国特殊的城镇化进程中,大城市边缘区城镇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城市与其边缘区城镇通过扩散与聚集的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紧密联系。
在由大城市——边缘区城镇——农村腹地共同构成的大的经济区域中,这些城镇具有更强的发展优势,能够依托中心城市,协调好与各方面的关系,共同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消除城乡差别,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城市边缘区研究进展与未来研究方向
2008-01-21 10:39:00
城市边缘区是“一种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等方面发生变化的地带,它位于连片建成区和郊区以及具有几乎完全没有非农业住宅、非农业占地和非农业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的土地利用转换地区”。
尽管城市边缘区研究已有近20年的时间,但由于我国仍处于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受外部因素不断变化的影响,城市边缘区的功能、特征以及空间结构等都在变化之中,使城市边缘区还会有种种问题凸显,而未来还会出现地域规模更为广阔的城市边缘区,因此,继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探索十分重要。
1 国内城市边缘区研究总体进展
1.1 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中期城市边缘区研究进展
1.1.1 大城市边缘区特征研究
城市边缘区具有与城市和乡村不同的社会、经济以及景观特征间。
顾朝林(1993)等对我国大城市边缘区的人口、社会、经济以及土地等多种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的深入研究表明:①过渡性和动态性是基本的人口特征;②社会空间分异明显;③从经济的角度分析,由于受级差地租及比较收益规律支配,城市边缘区的空间经济活动具有圈层分布的特征;④而城市边缘区的用地具有城乡用地犬牙交错的特点,土地利用性质和利用强度、地域空间结构及地理景观等方面都具有从城市向郊区衰减的特征,基本遵循距离衰减规律。
林炳耀在对大城市边缘区社会经济特征进行理论总结的基础上,从产权、地价以及人口等几个方面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大城市边缘区社会经济特征变动的影响因素。
1.1.2 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研究
空间结构是城市边缘区研究的重点内容。
顾朝林(1995)等研究发现,北京城市边缘区大致形成三个分异带:①内环带宽约5km,为城市与农村交错地区,是精细蔬菜、花卉、苗圃等园艺农业分布带;②近郊环带宽10-15km,为蔬菜、畜牧(奶蛋为主)混合农业分布为主;③远郊环带为粮、经、果、牧综合农业分布带;涂人猛(1990)认为可以将城市边缘区划分为内层边缘区、中层边缘区和外层边缘区三个层次,并以武汉市为例研究了城市边缘区的空间结构,认为内边缘区已经形成多种高层住宅区,有比较完善的服务设施和社区组织系统,已经成为城市连绵区的一部分,中层边缘区内有大型企业、经济开发区等,外层边缘区为郊县地带,以农业为主,保留有大片的农田。
1.1.3 城市边缘区演化机理研究
城市边缘区的空间过程和结构演变是城市经济活动、自然、技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工业活动是边缘区发展的直接动力,工业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决定了大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和用地特征。
崔功豪(1990)等研究发现,苏南地区城市边缘区的空间扩展随着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而变化,经济的扩张一过热一收缩一再扩张导致了边缘区的扩展速度也表现出典型的周期性特征,存在着加速期、减速期和稳定期三种变化状态;武进(1990)认为我国工业用地的扩展是我国大城市边缘区推进的先导因素,他推断,尽管我国城市边缘区的空间过程是经济、自然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但当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定水平后,文化的作用将是影响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
顾朝林等(1995)结合我国郊区城市化、乡村城市化和卫星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在研究我国大城市
边缘区空间扩展形式和扩展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城市边缘区地域分异和职能演化规律、由内基及外渐进推移规律、指状生长——充填——蔓延空间扩展规律和轮形团块——分散组团——带形城市空间演化规律。
1.1.4 城市边缘区的规划与管理的初步研究
张明(1991)认为由于城市边缘区的动态性和过渡性,它的规划应该有极大的灵活性。
建议在规划时,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方向,建立以基础管网、道路系统、开敞空间为骨架的发展框架,以改变边缘区四处蔓延的局面;张锷(1991)建议由政府成立统一的开发公司,通过规划和公众干预来调整边缘地区的土地利用。
此外,俞兴泉(1989)、褚军(1989)分别探讨了边缘区的管理和规划问题。
1.2 1990年代中期以来城市边缘区研究进展
1.2.1 城市边缘区规划研究
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大城市空间向四周扩张迅速,因此,城市边缘区的规划与设计以及村镇布局等问题引起了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关注。
李和平等(2004)认为城市边缘区应采取有秩序的集中和疏散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提出了间隙式用地布局、混合用途的城市用地控制等规划手段;邢忠等(2003)认为城市边缘区的分期拓展的思路,应按照自然资源特定的生态价值和不允许建设的次序进行土地使用与控制,从而使城市边缘区的扩张循序渐进,始终处于城市发展的目标控制之中;郭春娥(2005)对天津中心城区边缘区的空间发展,提出了圈层控制、均衡布局、适度集中的规划策略;徐坚等以昆明市为例,通过城市边缘区的住环境、绿环境和水环境研究,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城市边缘区的生态规划问题。
大城市的空间扩张不仅涉及城市边缘区的用地性质转换,而且影响周边村镇的发展与农村居民点的规划与改造。
刘韶军(2000)以河南省为例,从区位、农业、用地、人口及社会、工业、第三产业、景观空间等七个方面总结了经济不发达地区城市边缘区村庄发展特征,提出了村庄布局规划的基本思路和设计要点;胡智清等(2003)则以经济发达地区的温州、杭州等大城市为例,提出了分类改造、分区管制、分期实施的规划策略,认为城边村的改造不仅需要规划引导,还需制度和政策的完善;李瑞霞(2004)等针对资源型城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原则与规划策略作了探讨;赵蕾(2005)等探讨了城市边缘区小城镇的规划与发展导向问题。
如何提高城市边缘区的空间利用效率也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龚兆先(2004)探讨了当有大项日落户区背景下要对城市边缘区的功能进行准确定位,在此基础上把主导功能贯穿于城市边缘区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何彬(2002)探讨了如何利用大型艺术表演节、文化贸易博览会以及综台性体育盛会等大型主题活动推动城市边缘区发展的设想;钱紫华(2005)等总结了我国大城市边缘区发展有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房地产发展模式、大学城发展模式、旅游发展模式模式、大型活动与大型设施引导模式等五种模式。
陈有川(1999)从城市产业转移、就业政策转变及网络化发展三个方面探讨了城市边缘区的发展对策。
1.2.2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问题研究
城市边缘区是农业用地转换为非农业用地过渡地带,土地利用转换的机理也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陈浮(2001)等认为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外资大量进入、城镇人口增长等是城市边缘区
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主要人文驱动因素;陈晓军(2003)以北京等城市为例,对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转换的动力机制作了研究,认为“市场力”和“政府力”的综合作用是推动城市边缘区土地用途转换的宏观动力。
此外,陈佑启(2000)也就城乡过渡地带土地利用的形成与演变机理做了研究。
土地利用规划也是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研究的重点内容。
有多位研究者以重庆、福州、北京等城市为例,探讨了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原则、重点与土地利用模式。
陶陶(1999)等认为应通过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为中心城市的扩张提供“保障”、“疏导”与“控制”作用;韦素琼(2000)认为城市边缘区存在着土地利用稳定性差、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矛盾突出等一系列特殊的问题,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应该具有独特性,提出规划编制应遵循供给制约与引导需求、耕地保护、服从城市功能定位等三项基本原则;张侠(2002)就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动态规划管理系统的编制做了探讨。
1.2.3 城市边缘区的产业问题
城市边缘区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发展问题也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龙开元(1999)提出,城市边缘区工业必须充分利用边缘区的资源,提高结构层次,通过加强规划力度以达到优化城市边缘区工业结构的目的。
有多位研究者探讨了城市边缘区的农业发展问题,韦素琼(2001)认为城市边缘区的农业正向产业化发展,同时又表现出高度集约化的趋势;宋虹(2002)认为,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边缘区具有发展观光农业的独特优势,应通过重点培植观光农业精品、优化布局等多种方式推动城市边缘区的观光农业的发展。
近年来大城市城郊旅游业的发展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吴必虎认为城市边缘区具有观光、度假、娱乐、康体、运动、教育等不同功能,是适合发展“短期游度假模式”的游憩空间;王云才等(2000)提出了城市边缘区旅游业发展的六种模式,即农园观光型、农园采摘型、森林公园型、浴场垂钓型、畜牧观赏狩猎型、乡村民俗文化型和综合观光型。
此外,庞振刚(2001)等多位研究者也都对此做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