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城市边缘区研究发展的回顾及启示

合集下载

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演变及启示

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演变及启示

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演变及启示一个城市的发展始终受到向心力与离心力的推动,这两种力量的对比与转换导致了城市发展出现的阶段性。

郊区化(suburbanization)就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掀起了一次又一次郊区化浪潮,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新现象,也是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产物。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相继出现了郊区化现象,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就中外郊区化进行了对比分析,但没有系统地总结国外郊区化发展的相关经验和教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经济的规模化发展,将来会有更多的大城市继续向郊区化阶段推进。

所以,总结国外大城市郊区化发展的相关经验和教训,为我国郊区化的顺利发展提供借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发展过程根据国外大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现实来看,其郊区化发展是城市工业大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市民环境意识增强等综合因素的结果。

一般而言,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主要过程。

首先是人口居住郊区化——“卧城”发展阶段。

西方国家工业化后期出现了“大城市病”,导致了一些富有阶层迁往郊区居住,他们白天到市中心区上班,晚上回郊区休息居住,这种郊区特有的居住功能被形象地称之为“卧城”,这是大城市郊区化发展的初级阶段。

其次是工商业郊区化——半独立卫星城阶段。

这是20世纪中叶,郊区提供大面积廉价的土地供迁出企业扩建或新建以及灵活、快速、安全的汽车运输迅速发展的结果。

随着中心市区那些难以承受高昂地价和环境成本的工厂企业的外迁,促使与它们有联系的小厂也跟着外迁,从而掀起了工业郊区化浪潮。

紧随其后的是市中心商业以超级市场或购物中心的形式向郊区和居民地带延伸其服务范围。

国外城市规划的经验及借鉴

国外城市规划的经验及借鉴

国外城市规划的经验及借鉴世界上一些占领导地位的城市包括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悉尼等都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下面将这些城市在规划过程中对如何适应人口的变化、加速经济增长、促进环境保护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做出归纳总结。

它们规划过程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有很多是值得我国大城市规划学习的,因此,在文章的最后论述了这些方法和经验对我國大城市的规划建设的借鉴意义。

一五大城市现状伦敦人口现在是740多万,预计在2016年达到810万,国际移民不仅使得伦敦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而且也使得人口的年龄结构、种族结构、家庭结构等变化也非常大。

纽约的人口在2000年3月大约是它历史上的最高记录800万,比1990年最近一次人口普查增长了9.4%。

纽约的人种结构差异和种族差异对比整个美国的平均水平还大些,如人种结构混血人占27%、黑种人占25%,非混血的白种人仅占35%,这个指标低于整个美国平均水平69%,虽然亚洲人和其它非混血人现在所占的比例小但因为移民原因而增长很快。

东京的人口预计在2010年(大约1226万)和2015年(大约1220万)达到顶峰之后会逐步下降,然而预计在2010年以后家庭数因为家庭变小而将会持平;到2015年65岁或以上的老年人口将陡增到283万,这个数目将是 1995年的2倍,达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新加坡自从独立来人口增加了一半,2000年人口总数达到400万,然而非正式定居的居民人数增长最快,从 1990年的31.1万人增长到2000年的75.4万人。

悉尼的人口总数预计在2011年至2016年某个时间会增长到450万,比1998年增长 12.5%,同时平均每户大小也从1971年的3.1人降至1996年的2.7人,另外城市的中心城区的衰退仍然是悉尼的一个主要问题,中心城区人口的减少,而郊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增长,在1996年占到45%。

伦敦经济增长较快,该城市的产业结构以金融贸易、旅游等第三产业为主,商业和金融服务部门和其它一些如高科技支撑的产业创造的就业占到全市三分之一,并且生产出40%的伦敦财富,这种高速增长趋势既使得伦敦中心区的办公闲置率几乎减半,同样也因为房租价格的上升导致商业成本的上升;零售业是伦敦的第二大部门,然而在80年代和90年代,地区商业中心、超市和零售仓库的发展是大量依靠城市的大规模交通发展起来的,导致了城市污染达到不可接受的地步,而且一些伦敦普通被市民排除在这些部门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和设施便利之外;旅游业也是伦敦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部门,英国最高级别的艺术品和文化产品的出口市场和许多商店和饭店都集中在此,伦敦有英国最集中的旅馆,但70%的旅馆床位都集中在伦敦的三个中心区,使中心区超负荷发展。

国外城市更新实践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城市更新实践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城市更新实践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城市更新是当今世界各国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实践活动,已成为全球性的运动和城市发展策略。

城市更新是通过解决影响甚至阻碍城市发展的问题,对城市退化现象采取的干预措施,以促使城市“新陈代谢”。

国外城市更新历时较长,是各个国家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要解决的历史问题。

总体来看,国外城市更新实践取得了积极进展,积累了一定经验,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本文主要梳理总结国外城市更新实践模式,并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供我国借鉴参考的有益启示和建议。

一国外典型国家城市更新的实践模式总结(一)英国城市更新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生产力的发展,也让英国成为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之一。

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环境面临的诸多问题日益显现,成为城市更新的基础背景。

英国的城市更新历经了20世纪30年代的清除贫民窟计划、二战后新城建设计划、20世纪60年代末转向住宅整修和改善以及中心区商贸区的复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过渡到“自下而上”的“社区规划”方式等不同发展阶段。

1.建立财政补贴制度20世纪30年代的清除贫民窟运动以及二战后大规模的住房短缺时期,政府为大规模的住房拆迁重建提供住宅客体补贴,以消除住房短缺状况,提高市民的居住质量。

20世纪60年代,住房政策逐步转向住房整修和改善,此阶段政府转向主体补贴,将补贴对象改为需要住房改善的市民。

20世纪80年代,随着公共支出大幅减少,社会建房受到指责。

受郊区化的影响,英国内城开始衰落,为了弥补城市建设资金的不足,英国政府注重将私人投资吸引到内城改造中来,为此,英国专门成立城市发展基金,主要对计划内的改造项目进行补偿,以弥补改造收益的不足,以此调动私人投资的积极性。

2.成立城市开发公司城市开发公司隶属英国环境部,环境部在极度衰退的内城划出指定区域,成立开发公司。

城市开发公司可通过环境部赋予的权利合法获得有价值的国有土地,由公司负责经营,地方政府不得过多干预。

美国郊区化的经验与教训

美国郊区化的经验与教训

美国郊区化的经验与教训经济专家报告:美国郊区化的经验与教训一、引言二、郊区化的定义及背景三、美国郊区化的经验总结1. 市政府在郊区化中的角色2. 交通建设对郊区化的促进作用3. 建筑规划与住宅类型4. 教育、医疗和公共服务5. 佩服郊区环境质量及社会福利的提升四、美国郊区化的教训1. 歧视与种族隔离2. 可持续性与环境质量3. 社会问题与文化失衡4. 最低资本与住房问题5. 社会和财产发展的紧张关系五、案例分析1. 洛杉矶市的郊区化2. 法国都市区的郊区化3. 日本都市化的郊区化4. 中国的郊区化5. 青岛市郊区化的经验及未来规划六、结论二、郊区化的定义及背景郊区化是一种城市化进程,由人们从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或远离城市转移到周围地区。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许多大城市周围的地区也变成了城市的一部分,这结果是一个城市郊区。

郊区化成为了美国城市发展的一种趋势。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城市的人口流出明显。

由于1968年住房法案的采纳,这导致了个人住房的可负担性增加,促进了大量中产阶级家庭转移到城市外围的社区。

在大量国外移民,尤其是新移民的推动下,美国的城市郊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它们通常有着更好的环境、更多的绿地、更低的犯罪率、更好的学校,以及家庭更舒适的住房,这些都成为了吸引中产阶级移居的强有力的诱因。

三、美国郊区化的经验总结1. 市政府在郊区化中的角色美国在城市化和郊区化过程中,市政府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制定了建筑规划、地区划分、法规设置和公共组织管理等规划。

这些规划确保了人们能够获得中国最适合自己的居住环境和条件,同时也为其带来了医疗、法律、政治和教育等公共服务。

2. 交通建设对郊区化的促进作用交通建设对于美国的城市化和郊区化起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郊区公路和高速公路”等的建设。

目前,美国的高速公路路网已覆盖大陆所有地区,这也为美国的货物运输和人员移动提供了便利。

3. 建筑规划与住宅类型美国的郊区化建设遵循着“分区管制法”,也就是规划和建设的分区原则。

国外都市圈建设治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都市圈建设治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都市圈建设治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转自微信公众号:清华城镇化智库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培育形成通勤高效、一体发展的都市圈”。

都市圈是推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着重要作用。

为了避免出现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问题,我国都市圈治理中应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教训,既受益于高密度城镇化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高、单位产出效率高、交通与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率高的优势,又尽量避免居住空间拥挤、生态空间不足、交通拥堵、贫困等“大城市病”问题,实现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双重可持续目标。

通过对日本、英国、韩国等国都市圈建设经验的总结,我们梳理出四条值得借鉴的经验。

(1)都市圈是各国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日本都市圈在国土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

日本1950年《国土综合开发法》确立了从国家到地方的四级国土开发规划体系,即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大经济区域综合开发规划、都道府县综合开发规划及特定区域综合开发规划。

1969年的“二全综”将整个国土划分为三个大圈,其中整个日本列岛为“三次圈”;城市圈与地方圈为“二次圈”;“广域生活圈”为“一次圈”。

1987年的“四全综”提出要建立高速交通体系,形成“全国一日交通圈”。

在日本全国综合开发规划进行的同时,区域层面的规划实践也同时在进行。

目前,日本大体上被划分为8个都市圈,包括以东京、名古屋和大阪为中心的首都圈、中部圈和近畿圈三大都市圈,以及北海道圈、东北圈、四国圈、中国圈和九州圈,每个都市圈都已制订了各自的区域规划。

最著名的三大都市圈的规划,旨在协调城市化发展,防止过分集中,促进进一步开发。

英国伦敦都市圈是英国重要生产基地和经济核心区。

英国1944年启动伦敦市和伦敦郡规划,计划在距伦敦中心半径为48公里的范围内建设四个同心圈,分别是城市内环、郊区环、绿带环、乡村外环。

美国、巴西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美国、巴西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美国、巴西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启示内容提要:我国正在进入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如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避免出现过度城市化和过度城郊化,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美国和巴西在城镇化与小城镇发展和管理方面既有共同之处,又各具特色"我国应认真总结和借鉴国外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同时,重视乡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把积极培育主导产业作为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的重点;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的规划和管理。

关键词:美国巴西城镇化为了借鉴美国、巴西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的管理经验,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2003年1月,我们考察团对美国、巴西进行了为期21天的考察。

期间,我们既考察了纽约、旧金山、西雅图、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库里蒂巴等大城市,也考察了夏威夷、迈阿密、巴西利亚、玛瑙斯、伊瓜苏等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考察团认为,尽管美国和巴西在经济上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化起步也不一样,但两国的城市化水平都很高,在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和管理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一、美国、巴西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和管理的情况及特点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城市化进程起步始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60年代,该国城市化的任务基本完成。

巴西是世界上经济较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总量曾于1997年名列世界第8位"巴西的城市化进程晚于美国,源自19世纪80年代,伴随着巴西工业化而兴起。

到20世纪末,两国的城市化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例如,美国85%以上的人口住在城市,巴西2000年的城市化率为81.4%,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仅为46%。

在考察中,我们发现,美国、巴西的城市化与小城镇的发展和管理,表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城市数量多,集聚度高,形成了大!中!小城市(镇)相互配合的城镇体系美国共有51个州,3043个县(郡),35153个市、镇。

美国纽约大都市区治理:经验、教训与启示

美国纽约大都市区治理:经验、教训与启示
1. 前工业化自由主义时期(1664—1875 年):殖民商贸型城镇的分散、各自为政式 治理
美国的城市化、城市治理与经济发展 步调一致。根据保罗·诺克斯等人的研究, 1875年是美国开始受工业资本主义影响、 城市化发展进入工业城市化时期的一个节 点,这也是美国传统城镇之间关系发生显 著变革的起点[4]。因此,以此为分界点,试 图对大规模工业化以前纽约大都市区的治 理格局进行探索,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在大规模工业化尚未影响美洲大陆的 17世纪,欧洲首批殖民者就开始在北美大
表1 纽约大都市区的两种统计单元范围界定
统计单元
区域范围
面积(km2) 人口(万人)
纽约州的 12个县(纽约市的5个行政区——布鲁克林、
大都市统计 皇后区、曼哈顿、布朗克斯和史坦顿岛,长岛的两个县 区(MSA) 和哈德逊河下游的五 Urban Insight, No. 2, 2021
图1 纽约大都市区空间示意图
陆建立了许多殖民型前哨贸易站点,纽约最 初就是1624年由荷兰殖民者在哈德逊河口 建立的一个被称为新阿姆斯特丹的皮毛贸 易定居点。1664年英国获得荷兰殖民地新阿 姆斯特丹后,正式将其改称纽约,并建立了 12个县,包括隶属于现今纽约的5个区:纽 约县(曼哈顿)、金斯县(布鲁克林)、布 朗克斯县(布朗克斯)、里士满县(史坦顿 岛)和皇后县(皇后区),纽约开始成为殖 民地的首府城镇。
17405
2030
13个县,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的1个县,总共26个县
联合统计区 其中还包括纽约、新泽西、康涅狄格州和宾夕法尼亚州 (CSA) 的另外10个县
34490
2370
资料来源:https:///wiki/New_York_metropolitan_area.

国外区域创新体系研究新进展与启示

国外区域创新体系研究新进展与启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关 键 词: 区域创新体系 新进展 启示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382(2012)04-0080-04
自从 1992 年库克教授提出区域创新体系理论以 来,区域创新体系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广为应用,成为 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工具,区域创新实践范围和内容的 不断扩展,也推动了相关理论研究。 近年来,国外区 域创新体系理论不仅在基本概念方面继续深化,而且 还取得了很多新进展。
大学在区域创新中的角色在过去的 20 年里不断 发展演变,这种进化逐渐凸显了大学的第三种角色, 重塑和改变了教学和科研这两种传统的大学功能。 Chrys Gunasekara(2006)提出了一个基于三重螺旋模 型(大学-企业-政府)的概念框架,对在区域创新系统 发展中大学扮演的多重角色进行了分析: 如知识传 播、人才培养、科技研究、网络沟通等。
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也引人注目。 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创新体系被概括为全球创新和生 产网络的专业化集成中心,一个专业化集成中心是在 全球市场满足一种或多种产品需求的活动,是开发给 定产品或服务或部分服务的全球价值链的一个节点。 在全球价值链中,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传统上一直进行 低附加值活动。 但是,发展中国家一些正在出现的区 域创新体系通过价值链的快速提升开始挑战这种局 面。 然而,对于创新体系如何出现和参与支持这个转变 过程, 以及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区域创新政策为本土中 小企业提供区域环境条件的发挥什么作用, 现在却仍 然理解不够。 Chaminade 等(2008)通过本土中小企业 合作演化策略和印度班加罗尔的区域创新体系的案例 分析,研究了区域创新体系作用的变化,以及支持发展
david把美国南部13个州归纳为三种类型的区域创新体系他们对1992年非都市区人口就业收入与区域创新体系靠近程度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靠近ris的非都市区人口和就业都有快速增长但非都市区的增长率却因为区域创新体系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另外与区域创新体系的远近对非都市区人口变化的影响要远大于就业增长以往的区域创新体系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都市区而对于不发达地区来说区域创新体系能否建立并发挥作用是近年来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之一david等28通过对加拿大进行的案例研究分析了边缘区的创新体系在边缘区创新体系的主体和结构创新活动和区域创新体系转变的推动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动力等方面doloreux进行了详细研究充实了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研究体系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也引人注目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创新体系被概括为全球创新和生产网络的专业化集成中心一个专业化集成中心是在全球市场满足一种或多种产品需求的活动是开发给定产品或服务或部分服务的全球价值链的一个节点在全球价值链中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传统上一直进行低附加值活动但是发展中国家一些正在出现的区域创新体系通过价值链的快速提升开始挑战这种局面然而对于创新体系如何出现和参与支持这个转变过程以及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区域创新政策为本土中小企业提供区域环境条件的发挥什么作用现在却仍然理解不够chaminade等2008通过本土中小企业合作演化策略和印度班加罗尔的区域创新体系的案例分析研究了区域创新体系作用的变化以及支持发展中国家本土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从低成本竞争向知识提供者转变的区域政策尤其是对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区域创新体系产生和发展的政策支持这为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启示发展中国家的创新体系同发达国家相差很大一个典型差异就是不发达国家制度框架较弱创新体系的不同主体互动水平较低创新体系的研究学者认可发展中国家在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时理解创新体系的重要性而当最重要的组织需要出现时消费者生产者和大学产业之间的关键联系却仍然没有建立这需要中介组织的介入astridszogs利用来自东非的坦桑尼亚和中美洲的萨尔瓦多的数据讨论了在发展中国家正在出现的创新体系中中介组织在支持不同形式的互动学习和相关主体相互关联上的作用近年来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活动被视为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中的重要角色创新研究和区域创新体系研究大都集中于大都市区或发达地区的高科技产业然而如何能在不发达地区构建或发展区域创新体否则可能会

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演变及启示

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演变及启示

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演变及启示一个城市的发展始终受到向心力与离心力的推动,这两种力量的对比与转换导致了城市发展出现的阶段性。

郊区化(suburbanization)就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掀起了一次又一次郊区化浪潮,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新现象,也是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产物。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相继出现了郊区化现象,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就中外郊区化进行了对比分析,但没有系统地总结国外郊区化发展的相关经验和教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经济的规模化发展,将来会有更多的大城市继续向郊区化阶段推进。

所以,总结国外大城市郊区化发展的相关经验和教训,为我国郊区化的顺利发展提供借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发展过程根据国外大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现实来看,其郊区化发展是城市工业大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市民环境意识增强等综合因素的结果。

一般而言,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主要过程。

首先是人口居住郊区化——“卧城”发展阶段。

西方国家工业化后期出现了“大城市病”,导致了一些富有阶层迁往郊区居住,他们白天到市中心区上班,晚上回郊区休息居住,这种郊区特有的居住功能被形象地称之为“卧城”,这是大城市郊区化发展的初级阶段。

其次是工商业郊区化——半独立卫星城阶段。

这是20世纪中叶,郊区提供大面积廉价的土地供迁出企业扩建或新建以及灵活、快速、安全的汽车运输迅速发展的结果。

随着中心市区那些难以承受高昂地价和环境成本的工厂企业的外迁,促使与它们有联系的小厂也跟着外迁,从而掀起了工业郊区化浪潮。

紧随其后的是市中心商业以超级市场或购物中心的形式向郊区和居民地带延伸其服务范围。

城市化发展中的国外经验借鉴及启示

城市化发展中的国外经验借鉴及启示

百科知识 2019.06 C城市化发展中的国外经验借鉴及启示魏 伟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逐渐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业为主的现代型城市社会的转变。

所以,城市化又叫做城镇化。

城市化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因为在转变过程中涉及到人口、地理、经济、生态、社会等多方面的概念,所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城市化会有不同的理解。

随着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社会的经济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和生活模式必将会得到调整。

在从“乡村”到“城市”的转变中,复杂的体系使得城市化发展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我们也应向城市化发展较好的发达国家借鉴相关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做出必要的调整。

一、各国城市化发展特点(一)速度快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首先以美国来说,美国的城市化水平是世界国家中最高的,它的城镇体系多元化,建设发展均衡,将对运输的建设作为先导,市场与政府齐头并进,对农业政策的建立完善,促进了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城市乡村一体化。

英国作为世界上最早推行城市化的国家,与同时期的美国相比差不多提前了70年,早在19世纪,英国的城市化人口比例就已经高达百分之五十。

但英国在发展城市化的道路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14、15世纪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使用暴力夺取农民的土地以及其使用权和所有权,轰轰烈烈地搞起了“圈地运动”,贵族将无家可归的农民收做自己的奴隶,不仅严重限制了农业的发展还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量劳动力的减少,不受重视的农业逐渐走向错误道路,农业发展的停滞不前也严重影响到了城市化的发展。

日本作为一个发达国家,虽说地方小,但是在城市化发展上一向都是处于领先的地位,尤其是在二战结束之后,日本一直借鉴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使其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其他发达国家用了将近一个世纪才达到的城市化水平,日本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做到了。

(二)发展的空间较为集中在美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中小型的城镇众多,所以成为重点发展对象。

国内外城市郊区化研究的进展和展望

国内外城市郊区化研究的进展和展望
就业增 长 : P= cA
() 3
为中心城市的居住 口, 为中心城市的 L c 土地面积 , 为大都市区总人口, , 为纯数 , P OB t A为 依赖于度量单位的 —个比例参数 。 O8 A的 当 t和 , 值变小时, 就可以说—个城市逐渐郊区化了。 l 郊区化的理论研究。 3 美国的格拉姆 ・ 罗迈・ 泰勒于 1 1 年提出了应在大城市郊区建立类似 95 卫星般的小城市的卫星城镇理论 ; 美国著名建筑 学家 E沙里宁(S aie ) 1 4 提出的有机疏 E ar n在 9 2 n 散论B 都是对城市郊区化发展 的早期理论构想 噜 和描述。最经典的郊区化理论 还是 P t . l在 e ra eh l 18 9 4年发表的城市演变模型: 他认为城市演变由
D r= 0 ̄2 ()D e ' () 2
当b 为负, 0 则此为负指数模式 ;当c c , = 为 正 , O则此为常态模式 b , = b 是衡量市中 心密度率的改变 , c 而 是用来 衡量市中心外密度斜率的改变。 1 .米尔斯(sMms18 年提出一种联立 .3 2 E )9 6 方程模型估计法以及 19 年 的新模型日用以模 92 , 拟—个样本大都市区的中心市区和郊区内人 口 和
市区 的人 口密度 函数 : D r= ()D () 1
六个阶段构成 , 依次是“ 流失中的集 中” “ 、绝对集 中”“ 、 相对集 中”“ 、 相对分散”“ 、 绝对分散” 流失 和“ 中的分散’ 。 1 4郊区化 的社会影响研究。S na a m n oy. a o S l 认为郊区化面临的挑战是: 让小城镇的居民抵制 大农业区所认同的生活方式并防止 同质化现象发 生 旧 E wA D s s I A E ;D R H H D H研究 了 美国郊 区 化过程的黑人问题 , 结果发现大都市区的郊区化 程度和城市中心区的黑人严重犯罪行为成正比关 系; h K i J n o an对德克萨斯州大都市区黑人孩子 入学情况的研究表明: 黑人孩子的入学方向开始 由内城相对差的学校向 郊区高质量的学校扩尼 3 1 。 2国内城市郊区化的研究进展 国内学术界最早从人 口 迁移现象开始 , 然后 是对我 国城市郊 区化的现状特点、 不同类型的郊 区化现象、郊区化的动力机制以及郊区化对城市 发展的影响等展开相应的研究。

美国南部地区的边缘化及其崛起的启示

美国南部地区的边缘化及其崛起的启示
维普资讯
第2 5卷 第 2 期 20 0 6年 4月
地域研究 与开发
AREAI RES RC ANI . 】 H )DEVEI P ) MENT
V0 . 5 No 2 12 .
Ap .2 0 t 06
美 国南部 地 区的 边缘 化及 其 崛 起 的启 示
南部 的 非 本 地 出生 的人 口 占 区域 总人 口的 比重 由 黑 暗地带 和边缘地带 。直N-战前 , - 这里仍 以贫 困、 落 88 .%增长到 l . %, 8 7 增幅达 9 9 . %。1 6 ~1 7 年南 90 9 0 后、 种族歧视 、 口外流 而著称 。实际上 , 人 以资本 主义 部人 口增 长了 2 .%, 85 而同期 东北部 和 中西 部仅增 长 了9 %和 1 %。迁入人 口的结 构产 生 了巨大 的转 变。 3
人 口的年轻化特 征。在技 术构 成上 , 技术 人员及 高 学
历 者为数可观。根据美国政府统计 ,9 5 9 0年间 , 14 ~16 密 西西 比河 以西的科学家 、 程师 、 工 技术工人人数 翻了
美 国最为突出的区域经济问题 。然 而 , 新政 以后 , 尤其 用 , 于一种近 乎核 心 的 、 处 至少 与东 北部 平等 的地 位。 是二战 以来 , 传统的制造业带逐渐呈 现衰退之 势 , 而南 内战后 , 制造业 带 的资本势 力 基本控 制 了美国 与世 界 部则经历 了深刻 的经济 结构调 整 和政治 变迁 , 济发 市场 的联 系纽 带和私 人资本 的投资 取 向, 经 主导着 联邦 展速度 明显加 快 , 与其 他地 区 的经济 差 异 不 断缩 小 。 政策 的制定 和实施 , 在关税 和 铁路运 价等方 面 不顾 及
崛起 , 并在 2 纪 7 0世 0年代 中后期成 为美国新 兴的阳光地带的核- 心区域 。美国南部地 区的边缘化及其崛起 的历史过

国外区域性城镇的发展及启示

国外区域性城镇的发展及启示
力 完 善 法 制 环 境 , 弃 地 方 保 护 主 义 , 护 市 场 摒 维
助、 合作 、 与 、 府 支 持 等形 式 开 展 活 动 参 政

推 进
社 区建 设 已成 为许 多 国 家 加 强 城 市 管 理 的 一 种 必 要 手段 。完 善 中心 城 市 管 理功 能 必 须 抓 住社

是 大城 市 的人 口和产 业 向郊 区转 移 , 即所
谓 的郊 区化 ,这 是 一种 由上 向下分 散 的方 向 , 或
称 为 大城 市 向外 扩 散 的方 向 。当然 , 大城 市 的扩
散 也 可 能 扩 散 到 小 城 镇 上 去 , 实 践 表 明 , 有 但 只 向具有 一 定规 模 的 城镇 扩 散 , 能 解 决 大城 镇 向 才
外 扩散 的 目的 , 时也 只 有具 有 一 定 规模 的接 受 同 扩散 的城镇 , 能保 证 人 口和产 业 不 再 回流 。所 才
性 , 一 步加 强 和巩 固城 市 规 划 法 律 地 位 , 护 进 维
积极 推进 社 区建设 。 区是 城 市社 会 的 基层 社 细 胞 。社 区建 设 是 以建设 美 好 生 活 环境 为 目标

以开发 利 用本 社 区资 源 为依 托 通 过 社 区 居 民 自

城市 规 划 的权 威性 。 加 快政 府 退 出 市场 运 行 的 步伐 , 范 政 府行 规 为 , 高 依 法 行 政 的水 平 , 造 廉 洁 透 明 的政 府 提 创 形 象 , 正成 为 市 场 经济 的裁 判 和 守护 者 。要 大 真

步 细 化 , 城 镇 人 口将 呈 现 出“ 锤 ” 分 布 。 则 纺 型
大 的小城 镇 提 供 进一 步 聚 集 的桥 梁 和 渠道 成 为

国外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研究

国外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研究

城市开发边界已成为国际通用的城市增长管理工具,国际经验表明,城市开发边界对于控制城市无序蔓延、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城市空间管制手段和政策工具。

本文选取英国、德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的典型案例,总结出当今国外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的主要模式,包括以英国伦敦为代表的绿带政策、以美国为代表的精明增长和政策管控以及以日本为代表的分区控制。

城市开发边界,城市增长管理,绿带Urban growth boundary has become a universal tool for urban growth management in the world.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shows that urban growth bounda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rolling urban sprawl, protecting natural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realizing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It is an indispensable means and policy tool for urban space control.This paper selects typical cases of Britain, Germany, Japan, France and other countries to summarize the current foreign models of urban development boundaries, including green belt policy represented by London, smart growth and policy control represen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and zoning control represented by Japan.urban growth boundary, urban growth management, green belt国外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研究陈冰红 熊国平CHEN Binghong ;XIONG Guoping■ 中图分类号:TU984 ■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049/j.urp.201903001■ 文章编号:2096-3025(2019) 03-0008-05Study on Urban Growth Boundary in Foreign Countries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本科生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作者信息陈冰红熊国平摘要关键词Abstract Keywords 1 引言国外城市开发边界的理论研究可分为三个时期: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

国外边缘旅游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国外边缘旅游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 18 ] ( Harrigan) 则形容为 “伪装下的裨益 ” , 芬尼和沃
Walson ) 认 为 是“ 一 种 新 型 的 糖 尔森 ( Finney, [ 19 ] 果” , 韦 弗 ( Weaver ) 形 容 其 为“ 殖 民 旅 游 模 式” 。巨大的空间差异, 即旅游空间和非旅游空 “二分” “黄金海岸和当 间的 体系形成, 韦弗描述为 “正式和非 地内部” , 奥珀曼( Oppermann ) 描述为 [ 21 ] ” 。 正式 旅游空间 本文通过对国外边缘旅游概念、 发展主题、 存在 问题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措施等进行综述分 析, 以期对我国旅游发展, 特别是中、 西部地区的旅 游发展有所启示。 2 研究进展 2. 1 边缘 从地理上考虑, 汪希尔 ( Wanhill ) 认为边缘远离 核心区, 由于迅捷的交通及全球化的影响 , 核心区之 间相互交 流 更 为 密 切, 边缘地区往往被绕过和忽 [ 16 ] “远离主要 略 。罗宾斯 ( Robbins ) 将边缘定义为
[ 1]
业、 渔业、 手工业日益衰退的背景下, 发展旅游作为 往往成为边缘边区改变落 经济多样化的替代机会, 后现状、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期望依托
[ 10 , 11 ]

边缘旅游如何发展逐渐获得关注。1987 年通 ( Single European Act ) , 过的《 单一欧洲法 》 旨在通过 行动, 加强欧洲内部的经济和社会凝聚 , 缩小地区差 异。 1992 年 通 过 的 《马 斯 特 里 赫 特 条 约 》 ( Maastricht Treaty) , 认可了旅游在缩小区域经济差 异中的作用。欧洲共同体委员会( CEC ) 对欧盟内部 边缘地区提供结构性的基金和政策, 鼓励边缘地区
[ 12 , 13 ] 。 1997 年, 发展旅游 在丹麦的博恩霍尔姆 ( Bornholm) 召开的边缘旅游会议, 对世界边缘旅游

国外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研究综述

国外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研究综述

国外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研究综述当历史保护从文物建筑保护走向历史文化环境整体保护时,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历史街区”出现了。

历史街区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人类的每一种功能作用,人类相互交往中的每一种实验,每一项技术上的进步,规划建筑方面的每一种风格形式,所有这些,都可以在它拥挤的市中心区找到(芒福德)”。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从事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研究,并对历史街区赋予了文化遗产的意义。

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英文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国外关于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出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研究的八个方面,以期对我国城市历史街区保护开发有所启发。

一、城市历史保护街区概念及发展研究从目前发表的文献看,城市历史街区(historicurban quarters)应该是保护区(conservation place)和城市街区(urban quarters)两个概念的融合体。

最早正式提出保护区概念的是1967年的英国的《城市休闲法案》。

而城市街区这个概念出现于后现代主义思潮中,Tim Heath等人将之归纳为“具有相对较小尺度、混合功能、良好的步行环境(满足但不鼓励使用汽车)、不同类型与尺度的建筑以及使用权的多样化”。

历史街区的保护经历了三次保护思潮。

第一次保护思潮注意力集中在保护单体建筑上。

第二次保护思潮保护范围扩大到历史建筑群、城市景观和建筑环境上。

Burtenshaw对此评价为“除了视觉的、建筑的和历史的品质外,对地区功能特征以及对保护建筑有利的经济功能的考虑都作为了保护的重点。

”到了第三次保护思潮时期,具有针对性的地方性保护政策的制订成为主角。

与早期的保护政策关注遗产本身的历史特性相比,现在的保护政策更注重遗产的未来。

Ashworth和Tun-bridge认为当前与未来的土地利用、交通系统、地区人口及社会结构等,都应包括在实施保护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中。

二、城市历史街区保护政策研究国外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立法较早,可以追溯到1967年的《城市休闲法案》,政府在立法保护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美国城镇密集地区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城镇密集地区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摘 要]美国城镇密集地区是城镇化发展进入成熟阶段以后的产物,其推动力量主要包括人口的增长、农业发展的推力和工业革命的引力、交通运输方式的变革、联邦政府的政策导向等。

美国城镇密集地区的发展中存在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污染、中心城区衰落、郊区建设非人性化、社会问题恶化等一系列问题。

对此,我国当前的城镇密集地区发展必须树立辩证的认识观,明确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导向,把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放在首位,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美国;城镇密集地区;发展;问题;启示American High-density Urban Agglomeration Region Development/Li Hao[Abstract] American high-density urban agglomeration region is a mature urbanization result. Its driving forces include population growth,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dustry revolution,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federal government policy etc. Its problems include waste of land resource, 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central district decay, sprawl of suburbs, social problems etc. With the experi-ence of America, China’s high-density urban agglomeration region development shall stick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ward a healthy urbanization pattern.[Key words] America, High-density urban area, Development, Problem, Experience美国城镇密集地区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李 浩[文章编号]1006-0022(2007)12-0009-06 [中图分类号]TU982.3/.7 [文献标识码]A2006年3月14日表决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首次出现了“城市群”的概念,明确指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①,这意味着城市群的发展已受到国家决策层面的关注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