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美国、日本、瑞典新城建设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国、美国、日本、瑞典新城建设的特征

世界新城发展最新理念:

伴随着新城建设运动的开展,随着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可持续观念的深入,新城市主义的流行,新城建设发展的理念和思想日益丰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人为本、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创意城市、可持续发展等,这些理念和思想对新城的建设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以人为本。一切经济活动以人为中心、注重人性化是世界新城建设的最基本理念。新城建设以人为本体现在优美的居住环境、良好的交通组织、发达的产业体系、广泛的公众参与等方面,同时新城建设还要在发展经济和社会公平之间达到平衡。

(二)可持续发展。除了注重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外,新城的发展不能以中心城市的衰落为代价,相反则应当是缓解和减弱中心城市人口及功能过度集中的压力,使中心城市活力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使得主城新城相得益彰,实现新城主城的可持续发展。

(三)宜居城市。一个宜居的城市应该是一个具有良好的居住环境、良好的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城市。宜居城市不仅是新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所有城市发展追求的目标。如英国斯蒂文乃奇新城就是宜居新城的一个典范。

(四)特色新城。特色新城是指具有独特的自然特色和人文特色的新城,再辅以鲜明的产业功能,它集中体现一个新城文化、历史、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特色,是新城城市形象的客观展示与城市的魅力所在。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新城建设十分注重自身的特色建设。如瑞典新城以其典雅的建筑形式和先进的快速轻轨交通而闻名于世。

(五)生态新城。生态新城是指构建一个生态良好、舒适健康、

节约高效的新城。新城建设的初衷是为了疏解中心城区密集的人口和产业,因此,停止中心城无序蔓延,建设环境优美、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新城成为新城建设的主要目标。美国歌伦比亚新城就从自然环境与人类社区相结合的角度塑造了一功能化和生态化的生态新城。

(六)创意新城。创意新城技术、人才和包容三个要素作为支撑。一个有创意的新城需要建设集中的创意产业园区,发挥资本的集聚作用;将发展创意产业与新城建设相结合,将文化创意融入新城规划建设中;发展有更大包容性的新城社区,建立宽松、有序和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环境。如法国的法兰西岛科学城就是创意新城的代表,作为科研、教育和高技术产业密集区,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城区内有8000多家。

法国的新城建设特征:城市性质是综合性的,包含老城的各个服务设施,规模大,在原有基础扩建,由小村镇组成,乡村气息浓厚,建筑风格多样,马尔拉瓦雷。

为了扩大新城的独立性,新城往往建设在距中心城市影响范围较远的区域,即在城市周边边缘带以外建设(40公里以外)。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巴黎周边新城建设活动也是立意在将其纳入大城市集团的想法。城市的管理者认为,在大巴黎地区存在一个统一的有限就业市场。法国首都周边的新城均坐落在距巴黎约30公里的城市化地区,并没有绿带与中心区相隔。这些新的城市中心设计思想是为了保证人口高度集中地区社会、经济和人文的良性平衡,所以从1974年开始就将人口限制在20万,但现在每一个新城都已经发展为百万居民。

美国的新城建设特征:新城利用原有村镇,关注各个层次居民,提供多样性服务,有很好的景观效果。美国新城规划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企图唤起美国移民对欧洲城市及其建筑形式的回忆,以寻求一种心灵的归宿;

②通过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来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③面对未来向美国人展示田园城市是城市规划更好的选择和发展方向。

日本新城建设的特征:以邻里单位为基础,商业和服务业分类,住区形态为高层-底层,围绕宽广空间布置住宅,中间留绿地和活动场地,多摩新城。日本的新城开发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可以总结为下图

瑞典新城建设的特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住房奇缺,邻里单位理论在瑞典的新城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北欧的瑞典是欧洲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也曾是欧洲小汽车拥有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具备充分发展小汽车交通的先决条件。但是斯德哥尔摩作为其首都和首位城市,目前却演化成了欧洲最具有公共交通倾向的城市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战后的瑞典政府为了遏制城市单中心、摊大饼式的无序扩张趋势,汲取其他欧美国家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于1945年~1952年的城市总体规划中重点明确了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利用模式和“大分散、小集中”的郊区发展战略,并开始倡导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卫星新城的建设和城市人口的有效分流。

参考资料:《中外建筑史》

《外国城市建设史》

《斯德哥尔摩战后新城的规划建设及其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