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都市新城建设经验及其对上海的启示
新时代构建上海大都市圈的思考
新时代构建上海大都市圈的思考上海作为中国最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城市之一,已成为全国经济、金融、贸易、科技中心。
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全球城市层级调整、世界城市格局再塑,上海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进一步提高上海的综合竞争力和核心地位,我们有必要构建上海大都市圈,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平衡发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上海大都市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加强与周边省市的交流合作上海市作为国际大都市,与周边省市的联系密切,已形成以杭州、苏州、南京为主,以及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为主要建设范围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之一。
因此,加强与周边省市的交流合作,是构建上海大都市圈的基本前提。
二、完善大都市圈基础设施建设大都市圈的建设,需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
例如,需要通过加大投资建设高速公路、铁路、空港、港口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交通的发达程度。
此外,要完善各城市的供水、供电、燃气等公共基础设施,提供宽带等现代化通讯设施,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大都市圈整体的服务水平。
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区域发展需求,实现高效便捷、便民利民的服务体系。
三、推进产业协同发展产业协同发展是构建上海大都市圈的重要环节。
在这方面,需要推进各城市间优势产业互补、高科技产业发展等。
此外,要推进跨界合作,使传统产业与现代服务、高新技术产业相融合,促进产业的升级。
例如,杭州的电子商务、南京的生物医药、苏州的高端装备制造等,都是各城市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为互联互通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机遇。
四、加强城市空间规划大都市圈的建设,需要有完整的城市空间规划。
要加强长三角地区城市规划的整合,以及推进城市环境、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协调建设。
同时应注意区域的特点,避免因功能单一而导致人口过度集中、土地资源消耗严重等问题。
总之,构建上海大都市圈需要各方面通力合作,提高各城市之间协调发展的水平。
要以智慧城市建设、生态城市建设、文化创意产业等作为重点方向,推动上海大都市圈的建设。
国内外城市更新经验及启示
国内外城市更新经验及启示作者:贾硕来源:《城市管理与科技》2021年第03期在城市减量发展的大背景下,首都北京的城市开发建设模式面临巨大的转型,以往“大拆大建”的外延式扩张道路已经难以為继,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转向内涵式增长的必然选择。
欧美国家经过几十年探索,城市更新从大规模的推倒重建转为小规模、分阶段的谨慎修复和改造,从单一的物质环境改造过渡到基于经济、社会等多层面的整体更新。
在国内,深圳、上海、广州等城市也积极通过城市更新推动空间重构和功能改善。
北京应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以“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为契机,以存量土地二次开发为突破口,尽快建立符合市情的城市更新机制。
一、国内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随着城市发展阶段的演变,国内外城市更新从以物质改造为主的大规模重建过渡为渐进式、修补式的有机更新,对存量空间的利用也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尤其是更加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和工业遗产的保护,以及通过微更新来提升存量空间的品质。
(一)在旧居住区上重建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发展初期,发达国家城市更新的方式以“拆旧建新”为主,即对某些破败老旧的建筑予以拆除,并结合土地利用情况和城市发展需求对城市进行重新规划和建设,其中很多公共服务设施是在旧居住区上重建而成的。
美国纽约市的林肯中心是这一更新实践的典型案例。
1955年纽约市政府出面选定地址,由贫民窟清理委员会征用部分既有空地并推倒大片贫民窟,为项目腾出共计15亩的地块,建成后的林肯艺术中心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表演艺术综合体。
(二)为旧建筑增加新的功能“大拆大建”虽然使交通、居住等物质环境得到迅速改善,但也摧毁了城市中诸多有价值的东西。
经过一段时间后,发达国家开始转变城市更新方式,旧建筑不再统一推倒重建,而是有选择性地进行修缮和改造,以适应城市发展的新需要。
美国波士顿昆西市场是旧建筑改造的知名案例。
随着地区拥挤、建筑陈旧等问题日益凸显,昆西市场作为食品集散中心的功能逐渐消失。
1961年,波士顿市政府将其列入改造计划,昆西市场在保留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被再度开发成为现代化商业综合中心,吸引大量游客前往观光和购物。
上海建设五个中心 感想与收获
上海建设五个中心感想与收获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近年来致力于打造“五个中心”,即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
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一名身处其中的普通人,我深感上海的变化和发展,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想与收获。
一、国际经济中心随着上海建设国际经济中心,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
各类国际性会议、展览和活动纷纷选址上海,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同时,大量外资企业涌入,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也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拓宽了我们的视野。
二、金融中心上海作为金融中心,吸引了众多金融机构和人才。
金融业的繁荣发展为各类企业提供了便捷的融资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激发了创新创业的热情。
此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也使居民的投资渠道更加丰富,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理财和投资的机会。
三、贸易中心上海建设贸易中心,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参与全球贸易竞争与合作。
随着进出口贸易的不断扩大,上海的港口、物流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为我们提供了更高效的物流服务。
同时,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和商品进入上海市场,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四、航运中心航运中心的建设使上海成为全球重要的航运枢纽。
这不仅提升了我国在国际航运市场的地位,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船舶制造、港口服务、物流等。
作为一名普通市民,我感受到了航运业的发展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如更快的货物运输、更多的国际航线等。
五、科技创新中心上海致力于打造科技创新中心,为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落户上海,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就业和创业机会。
此外,科技创新也带动了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进步,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总结:上海建设五个中心,让我深感这座城市的活力和潜力。
在这一过程中,我收获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便捷的物流服务以及不断改善的生活质量。
上海建设全球国际化城市的思考与建议
上海建设全球国际化城市的思考与建议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建设成为全球国际化的城市。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上海正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如何更好地建设和发展成为全球国际化的城市,成为了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略谈一些关于上海建设全球国际化城市的思考与建议。
要建设全球国际化的城市,必须要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人才引进政策。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而教育则是培养和吸引人才的重要途径。
上海已经拥有了许多世界一流的教育资源,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但在面向全球的竞争中,上海还需要更多的国际化教育资源,吸引更多的国际化人才来到上海。
建议上海在教育领域加大投入,支持和促进国际化教育的发展,扩大教育开放的范围,吸引更多的国际化人才来上海工作和生活。
建设全球国际化的城市还需要充分发挥城市的文化魅力。
文化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国际化的重要标志。
上海作为中国的文化之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应当将这些文化资源更好地展现出来,吸引更多的国际人士关注和了解上海。
建议上海政府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建设更多的文化交流平台,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提升上海的国际影响力。
建设全球国际化的城市还需要加强城市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交流是推动城市国际化的重要动力,也是城市与国际接轨的关键途径。
上海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化程度的城市之一,已经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在面向全球的竞争中,上海还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城市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际大都市开展更多领域的合作,加强城市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城市间的互利共赢。
建设全球国际化的城市还需要加强城市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城市国际化的重要保障。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已经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就,但在面向全球的竞争中,上海还需要更多的创新资源和人才,加强城市的创新能力。
中国城市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中国城市建设的经验与启示由于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城市建设已成为了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是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各种城市化问题也不断涌现,如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房价高涨等。
然而,通过建设大中小城市,中国吸取了许多经验教训,积极探索出了一些具有启示性和引领性的城市化发展模式。
一、大城市建设研究分析现代化大都市的建设是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例如,深圳的城市化进程迅速,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如何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和总结对于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学者们对城市发展、经济发展、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将城市化的相关问题全局解码,以便从中发现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和经济发展战略。
二、小城市转型发展特点小城市作为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具有转型、发展快速等特点。
如厦门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营销策略,推广文化及其他特色事物,吸引了大量旅游和创业者,让该城市在文化旅游和房地产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其他城市也将创新、文化、旅游等文明创新作为发展战略,引导小城市的未来拥有更多的机会和潜力。
三、绿色城市建设环保、环保、环保。
绿色城市建设已成为今天城市化的重要讨论话题。
绿色城市建设的范畴包括调控城市土地利用,建设节能清洁的建筑,推广低碳交通,治理污染等。
中国作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绿色城市建设的成功对于全球环保事业具有重大影响。
初步验收的青岛市曾在十三五规划阶段提出了“绿色出行、生态社区、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土地管理”五个重大举措,意在推动绿色城市建设。
四、教育城市建设教育资源也是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之间的教育发展存在差异。
大城市的教育资源丰富,可支持和鼓励高端人才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造力。
既然小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也需通过政府引导在有限资源下提高教育质量。
例如,杭州提出了“智慧教育”智慧杭州发展战略。
全球化时代国际大都市城市中心的发展——国际经验与借鉴
摘要:文章对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大都市城市中心的经济特征和空间特征进行了总结,进而指出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大都市的城市中心都处于不断的发展与蜕变当中,这种发展的蜕变过程是应对全球化的动态表现,并由此对上海城市中心的发展提出了经验借鉴。
Abstract:City centers are global functional cores of the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es. After case studies the paper summarizes economical and spacial characters of the city cent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Then, by looking through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city centers, the paper gets that the continuing developing and changing processes ar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globalization and different emphases are put on the development. In the en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center of Shanghai are brought out.关键词:全球化;国际大都市;城市中心Keywords:Globalization;International Metropolis;City Center全球化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之一。
它通过全球金融市场的整合,商品和服务产品的全球分布,以及劳动分工在全球层面的重组和扩展.使城市成为世界经济的全球或区域节点,从而深远地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发展。
上海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读后感
上海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人民城市的概念与特点三、人民城市的实践与成果四、人民城市的启示与展望五、结论正文:【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于城市的认知和期望也在不断提高。
近日阅读了《上海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一文,让我对城市建设和管理有了新的认识。
本文将围绕人民城市这一核心概念,分析其特点、实践与成果,并探讨启示与展望。
【人民城市的概念与特点】人民城市,顾名思义,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
这种城市强调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管理和维护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福祉。
人民城市具有以下特点:1.人民至上:人民城市将人民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都要围绕人民的满意度展开。
2.全体参与:人民城市鼓励全体市民参与城市建设的全过程,发挥人民群众的创新和智慧,共同打造美好家园。
3.可持续发展:人民城市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提倡绿色、低碳、智能化的城市发展模式。
【人民城市的实践与成果】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人民城市的理念。
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和举措,如旧区改造、公共服务优化等,不断提高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同时,上海还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美丽家园。
这些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果,如空气质量改善、绿化覆盖率提升等。
【人民城市的启示与展望】人民城市的建设不仅为上海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各级政府应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
未来,人民城市的发展方向将更加明确,政策体系将更加完善,全体市民将共同书写城市建设的美好篇章。
【结论】总之,《上海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一文为我们揭示了城市建设的新理念、新路径。
只有紧紧围绕人民,城市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的幸福之源、美好家园。
上海建设全球国际化城市的思考与建议
上海建设全球国际化城市的思考与建议【摘要】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建设全球国际化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在优化城市交通网络、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城市人口素质和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等方面,上海都有着重要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通过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和软实力,上海可以更好地融入全球化进程,提升国际影响力,吸引更多国际人才,进一步推动城市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上海建设全球国际化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不断完善城市的功能和软实力,上海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上海、全球、国际化城市、建设、交通网络、国际交通枢纽、城市文化、软实力、国际影响力、科技创新、创新中心、人才、城市规划、宜居环境、重要性、完善、作用。
1. 引言1.1 上海建设全球国际化城市的背景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一直致力于建设成为全球国际化城市。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了一个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城市。
上海建设全球国际化城市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当时上海率先承担了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试点的重要任务,加快了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步伐。
随着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上海的国际化发展面临更大的历史机遇。
上海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基础,具备建设全球国际化城市的坚实基础和条件。
上海建设全球国际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任务,也是上海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推动科技创新、提升人才吸引力等方面的努力,上海必将在建设全球国际化城市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1.2 上海建设全球国际化城市的重要性上海作为中国著名的国际大都市,其建设全球国际化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全球国际化城市可以为上海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经济增长点。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城市间的竞争已经不再仅仅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
对上海发展的感悟
对上海发展的感悟
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城市,上海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并让我有了许多感悟。
首先,上海的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国内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城市之一。
在这里,我看到了无数的高楼大厦、繁忙的商业街和繁忙的港口。
这让我明白了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城市成功的重要因素。
上海通过吸引国内、外的投资和引进先进的技术,快速地发展成为一个全球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这让我深思,一个城市只有具备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创新能力,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其次,上海的城市规划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论是上海的地铁系统、公共交通设施还是城市绿化,都展示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高度发达。
我注意到上海不仅注重城市的功能性和便利性,还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这让我明白,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只有在高质量的城市规划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最后,上海的文化多样性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城市汇聚了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们,他们带来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在上海,我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融合,也可以接触到外国文化的多样性。
这让我明白,一个城市的繁荣不仅需要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只有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一个城市才能真正变得多元化和包容性。
总的来说,上海的发展让我深受触动,让我明白了一个城市成功的背后需要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规划和文化的交流。
作为一个城市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希望能够以上海为榜样,努力为我所在的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
上海tod项目总结
上海tod项目总结摘要:一、项目背景二、项目特点三、项目成果四、项目经验与启示正文: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项目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模式。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TOD项目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上海TOD 项目进行总结,分析其特点、成果以及经验与启示。
一、项目背景上海TOD 项目起源于上世纪末,随着地铁、轻轨等公共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TOD 项目逐渐成为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项目以公共交通站点为中心,辐射周边一定范围,实现居住、办公、商业、文化等多功能一体化,旨在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缓解交通拥堵、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项目特点1.区位优势:上海TOD 项目主要集中在市区与郊区结合部,交通便利,辐射范围广泛。
2.功能丰富:项目涵盖住宅、商业、办公、文化等多重功能,满足居民一站式生活需求。
3.规划设计:项目注重生态环保,采用绿色低碳设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政策支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TOD 项目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三、项目成果1.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上海TOD 项目有效利用了城市边缘土地,提高了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2.改善交通出行:项目周边交通便利,居民出行依赖公共交通,降低了城市交通压力。
3.促进区域发展:TOD 项目带动了周边产业发展,提升了区域经济实力。
4.提高生活质量:项目提供丰富的生活配套设施,满足了居民多元化需求。
四、项目经验与启示1.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政府在TOD 项目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通过政策支持和引导,推动项目实施。
2.强化规划设计:项目应注重规划设计,实现多功能一体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在TOD 项目中,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项目应采用绿色低碳设计,实现可持续发展。
4.突出可读性和实用性:TOD 项目应注重居民需求,提供丰富的生活配套设施,提升项目品质。
大都市中央商务区建设的国际趋势与上海的启示
纽 约 的C 成于 2 世纪 7 年代 中 3 万平 方米 。位于 主轴 线 中央 独特 的大 D B形 o o 2
期 ,是 世界上 最早 的 C D 一 。主要 分 拱 门建筑 具有 很强 的凝 聚力 ,它犹 如一 B之 布在曼 哈顿 的老城 和 中城,总 面积 约5 只 “ 向世界 ”的 窗 口, 又好 像 巴黎 的 8 面 平方公里 ,容 纳人 口10 5 万人 。曼 哈 顿C D B 中心 区域大 约 占地3 3 方公里 , .平 其金融服 务业 经济 产 出约 占纽约 总产 出 的3 g 0 以上 ,是美国金融业 的心脏 。在长
方斯C D B 的建设情况 ,并总结其规划建设
方面 的主要经验 。
德方斯C 内的规划设计特别注重 D B区 广 场 、水池 、绿 地 、雕塑 、小 品和斜 坡 等所 组 成 的街 道开 放 空间 的综合 协调 。 商务 区的1 1 是 开放 空间 ,园 区面积达 /o
1 纽约曼哈顿C D 、 B ( )基本情 况 1
大都市 中央商务区建设 的国际趋势与上海 的启示
文 徐 明前 uMnq a l 上海 市卢湾 区建设和 交通委 员会副主任 lX ig in
一
、
前言
D s r c ) 即中央商务区,最早 由 i t t, i 美
上 海 “ 一 五 ” 规 划 明 确 丁上 海 国城市社会学和地理学家伯吉斯 (.w 十 E .
C R( e t a B s n s R g o ,中央 B Cnr l u ie s e in
理相结合。 ( )国 际大都 市著 名商 务 区建设 三
①成功 的规 划设 计和严 格 的建 设管 发展 趋 势分 析 ( B ~ C 尺 CD B )
上海,如何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收 外 资 金 额 已 突 破 3 0亿 美 元 。到 共 同 分 享 的 合 作 竞 争 利 益 关 系 , 设 施 的 管 理 水 平 , 是 提 高 城 市 竞 0 通 也 20 年 底 , 地 在 沪 企 业 已达 1 过 合 作 竞 争 方 式 加 快 上 海 国 际 化 争力 的重要 要 素 。 0 0 各 . 5 万 家 , 海 在 外 省 市投 资 的 企业 达 大 都 市 的发展 。 上 ( 全 球 化 使 城 市 的 绝 对 竞 争 3) 到 4 0 个 。浦 东 开 发 开 放 进 入 形 20 2 .全 球 一 体 化 给 上 海 经 济 发 力 和 影 响 力 发 生 地 位 变 化 。 先 具 原 态 开 发 和 功 能 开 发 并 举 的 新 阶 段 , 展 结 构 带 来 的 影 响 有 比较 优势 的城 市 由 于在 全 球 化 、 外 向 型 、 功 能 、 代 化 的 新 城 区 多 现 全 球 一 体 化 对 中 国 尤 其 是 上 信 息 技 术 和 结 构 调 整 变 化 转 型 过
外 贸依 存 度 的提 高 充 分 表 明 : 海 洲 共 同 体 这 种 国 家 与 区 域 集 团最 城 市 国际化 综 合竞 争 力 的关 键 。 上
的经 济 形 态 正 从 以 制 造 业 为 主转 高 形 式 的合 作 竞 争 方式 的 出现 , 表 ( 市 场 经 济 发 展 对 政 府 职 能 2) 向 以 第 三 产 业 为 主 , 海 城 市 的 国 明 利 益 分 享 机 制 正 在 成 为 新 一 轮 转 变 的 要 求 。 投 资 相 对 减 少 , 营 上 民
一
来 的 市 场 发 展 与 竞 争 力 。在 这 种 竞 的 重 要 尺 度 。国 际 化 大 城 市 之 间 的
国际大都市软实力内涵、塑造经验与启示
( . c o lo ma ie n o o c, fi iest f e h oo y Hee 3 0 9 C ia 1 S h o fHu nt sa dEcn mis Hee vri o c n lg , fi 0 0 , hn ; i Un y T 2 2 S h o fItrain l u iesAd nsrt n S a h iU iest f ia c n c nmis S a h i 0 4 9 C ia . c o l en t a s s miitai , h n a nv ri o n n ea d E o i c , h n a 0 3 , hn ) o n o B n o y F 2
一
பைடு நூலகம்7 0一
中国 科技 论坛
( 1年 4 2 0 0 月) 第 4期
国际大都市软实力内涵 、 塑造经验与启示
庄 德林 ,陈信 康
(. 肥 工业 大 学 人 文 经济 学院 , 1合 安徽 合肥 2 00 ; . 海 财经 大学 国际 工 商管 理 学 院 ,上 海 309 2 上 20 3 ) 0 4 9
以 “ 展主 义 ” 中心 的追 赶 战略 , 市发 展被 简单 发 为 城
Co n t to , n e n to a p re c n n p r to n n o a i n I t r a i n lEx e in e a d I s i a i n o Co m o o i n’ o tP we i i g s p l a SS f o r Bu l n t d
i tr a in o n e n t a c mmu i ain c p b l is b i i g a d t e it g ain o o o ref r . a t , a e n i tr ain lc s s s d , ol n c t a a i t ul n n h n e r t fs f p we f t L sl b s d o ne t a a e t y o ie d o t os y n o u
上海发展历程启发
上海发展历程启发上海,一个现代化、繁华的国际大都市,是中国最独特的城市之一。
这座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悠久的发展历程,成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典范,也为其他城市发展提供了启迪。
上海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吴地时期,当时的上海还只是一个渔村,没有太大的规模和影响力。
然而,上海在明清时期逐渐崛起,成为一个重要的商港城市。
在外国的影响下,上海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商业特色。
然而,上海的真正崛起要追溯到1843年,这一年,上海成为了中国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之一。
自此以后,上海开始迎来了大量的外来投资和商业机会。
外国投资者带来了先进的科技、管理理念和商业模式,推动了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
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统治。
上海成为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动机,出现了许多新的企业家、社会活动家和思想家。
他们在上海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然而,上海的发展在二战期间受到了严重的挫折。
从1937年到1945年,上海成为了日本帝国的占领区,城市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战争结束后,上海迎来了久违的和平和稳定,开始了快速的重建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再次成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之一。
1979年,上海率先推出了“浦东开发开放试验区”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合作项目。
浦东新区的崛起使得上海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
如今的上海已经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拥有现代化的城市规划、世界级的建筑和先进的科技。
上海的经济总量在中国城市中排名第一,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上海的发展历程给其他城市提供了很多启迪。
首先,上海的发展证明了外来投资和开放政策的重要性。
上海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科技和管理理念,推动了城市的经济繁荣和现代化建设。
其次,上海的发展历程也证明了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的重要性。
上海在城市规划上注重人文关怀,注重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
这些经验对其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国际大都市长远交通战略对上海的启示
r
e
.
" o e t  ̄
厝
国际大都市长远Biblioteka 通 战略对上海的启 示 口 顾 煜 ,杨 晨 ( 上海市城 乡 建 设和 交通 发展研 究院,上海
摘 2 0 0 0 4 0 )
要 :国际典型大都 市历来 重视长远交通 战略的研究制定。通过伦敦、纽约等大都市和大都市
区域交通 战略借鉴 ,为上海未来交通发展提供经验。针对上海远景交通发展面临航运 中心功 能提升、 区域和城市发展、资源约束和 生活品质提升等挑战,提 出在交通设施供给、公共交通服务、航运 中心 模式和综合交通管理等方面 的战略对策和相关建议。 关键词 :长远交通 战略;上海交通 ;国际大都市 中图分类号 : U 4 9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6 7 1 — 3 4 0 0 ( 2 0 1 3 ) 1 2 — 0 0 0 8 . 0 3
Ab s t r a c t : T y pi c a l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me t r o p o l i s h a s a l wa y s a t t a c h e d i mp o r t a n c e t o l o n g - t e r m t r a n s p o t r s t r a t e g i e s . By s t u d y i n g Lo n d o n , Ne w Yo r k a n d o t h e r me t r o p o l i t a n a r e a s , t he e x p e r i e n c e c a n b e p r o v i d e d t o t h e f u t u r e t r a ns p o ta r t i o n f o r S h a n g h a i
国际大都市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经验与启示
国际大都市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经验与启示彭颖陈雪璃(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0003)摘要:我国国土资源领域重开发轻保护、重数量轻质量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突 出。
上海可借鉴国际大都市的经验,创新城市建设理念和思路,尽快实现从松散型城市建设向 紧凑型城市建设,从单用途、平面化土地利用模式向复合型、立体化土地利用模式转变,大力倡 导城市精明增长,适时推进土地利用相关规划政策、技术标准、管控方法等调整,率先在促进土 地高效率利用和城市高质量发展上探索新路径。
关键词:城市建设土地利用容积率中图分类号:F 293. 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1309(2018)07-0080-006不断增长的空间需求和日益稀缺土地资源的 矛盾,是大都市发展中面临的共性问题。
从纽约、 伦敦、新加坡,以及我国香港等国际大都市的经验 来看,实施容积率激励和密度分区管控、鼓励土地 混合复合利用、重视土地利用的全过程管理等是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进而破解土地供求矛盾的有 效手段,可为上海提供借鉴。
一、国际大都市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经验纽约、伦敦、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城市在土地 利用过程中,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土地 利用方式,形成了一系列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有 效措施。
(一)根据城市发展需要,逐步调整、优化土地 管理利用的理念与方式1.倡导“紧凑型城市”和“精明增长”理念。
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复苏、汽车的出现、城市人口的大幅增加,包括伦敦、纽约在内的发达城 市普遍开始了一轮郊区化蔓延扩张,低密度成为 现代化的象征。
进人1990年代后,随着郊区化带 来市区人口锐减、土地基础设施利用率不高、土地 资源消耗达到空前规模等问题,发达国家的城市 逐步开始倡导“紧凑型城市”理念。
1990年,欧共 体委员会发布《城市环境绿皮书》,认为紧凑型城 市是一'种解决居住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能够 大大增强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效益,增进竞争 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上海建设的演讲稿
对上海建设的演讲稿亲爱的各位领导、亲爱的上海市民们:大家好!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为大家呈上一份关于上海建设的演讲稿。
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窗口。
如今,上海正在不断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各项建设正蓬勃开展,让我们共同见证上海的梦想与希望。
首先,我想谈谈上海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上海以其独特的城市格局和美丽的滨江景观而闻名。
在城市规划方面,上海秉持着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重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打造了独具魅力的城市风貌。
不论是著名的外滩、陆家嘴金融区,还是迪士尼度假区,上海的城市规划务实、创新,不断满足市民及游客的需求。
其次,我想谈谈上海的交通建设。
作为国际大都市,高效便捷的交通系统对上海来说至关重要。
上海积极推进地铁建设,现已形成了密集的地铁网,方便市民出行。
同时,上海还开展了“智慧交通”建设,在城市交通管理中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提高了交通效率。
此外,上海还积极发展公共自行车、共享汽车等新型交通方式,推动绿色出行,为城市交通注入新的生机。
再次,我想谈谈上海的文化建设。
上海是一个融合了中西文化的城市,拥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上海充满了艺术气息,拥有许多优秀的文化场馆和艺术团体,从音乐、戏剧到美术、电影等各个领域,上海的文化事业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
同时,上海还注重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例如举办春节庙会、老城厢文化节等活动,让市民和游客感受到浓厚的历史与文化韵味。
最后,我想谈谈上海的环境建设。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上海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上海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和城市绿化,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特别是在推动水污染治理、垃圾分类、减少大气污染等方面,上海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居民提供了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上海的建设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改造和发展,更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实践。
在上海的建设中,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国际大都市疏解城市非核心功能的经验及启示
Global Cities' Experience to Disperse Urban Non-core Functions and Enlightenment 作者: 张学良
作者机构: 上海财经大学,200433
出版物刊名: 科学发展
页码: 43-45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11期
主题词: 非核心功能疏解;全球城市;圈层结构
摘要:纽约、伦敦和东京在非核心功能疏解过程中不断整合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从国际经验看,三级圈层结构应当成为上海城市功能疏解的基本模式。
因此,应当基于上海各区及周边地区的基本条件,确定上海非核心功能疏解的方向,匹配上海疏解的非核心功能。
对上海改革开放45的感悟 -回复
软装起源软装艺术发源于现代欧洲,又被称为装饰派艺术,也称“现代艺术”。
它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在新技术方兴未艾的背景下,社会的审美意识普遍觉醒,人们的回归情结也在日益强化。
经过10年的发展,于30年代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软装配饰艺术。
图案呈几何型或由具象形式演化而成,所用材料丰富且以贵重的居多,除天然原料(如玉、银、象牙和水晶石等)外,也采用一些人造物质(如塑料,特别是酚醛材料、玻璃以及钢筋混凝土之类)。
其装饰的典型主题有裸女、动物(尤其是鹿、羊)、阳光。
体现了自然的启迪以及对美洲印第安人、埃及人和早期古典主义艺术的借鉴。
软装艺术在二战时已不再流行,但从60年代后期开始它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获得了复兴,到现阶段软装设计已经到了比较成熟的程度。
在中国,软装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十万年前的旧时期时代晚期,北京山顶洞人用磨制的石珠、兽乐等装饰的洞穴是比较显著的代表。
如今,社会的审美意识普遍觉醒,随着审美意识地不断改变和提高,对居室软装配饰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人们的回归情结也在日益强化。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时代里,人们不断地接受各个地方传来的各种时尚、流行的软装风格,就像女生关注时尚、潮流的服饰一样,人们无时无刻地强调着居室软装配饰的个性化、风格化、休闲化、民族化、现代化、朴素化等,这些软装配饰的风格、色彩、等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象征。
居室的软装配饰也从消费型逐渐地向节约型转变,从以往的一味追求观感、追求身份的高贵、华而不实、缺乏实用性、和气派的形式主义向追求简约、舒适、个性化、人性化的实用主义方向发展,从贪婪地追求物质享受逐渐地向追求精神的健康、丰富和环境质量的优化、美好发展着,从20世纪80年代的宾馆型风格和90年代的豪华型风格逐渐地向现在的简约型、环保型转变。
环保型的软装概念和节约型的软装配饰风格已经成为软装主流,后现代居室的软装配饰的时代已经来临。
正如一句广告语“简约而不简单”那样,如今的软装配饰追求的是简约的风格路线,在简约的空间环境通过软装的点晴之笔,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透出主人的个性化和人性化的人一面。
中心城区城市更新的国内外经验及对上海的启示
德 国柏 林城 市 重 建 以“ 批判性重建” 为原 则 , 对 新政 府 区 、 商业 区、 居 住住 宅 区 、 城 市 基 础设 施 区 的建 造 实行 功能 融 合 的重 建 原 则 , 形 成 城市 综 合 功能 体 。德 国柏 林 对 于 老 城 区 的再 开发 , 着 力
点 在 于产 业 结构 的调 整 , 制 造 业 逐 渐 搬 出城 市 中
要 求投 资人 在新 建 的办 公 综 合 体 中 , 必 须 包含 至
少2 0 %的主居 区和地 面层 的商 业设 施 。 L 1 这样 的
卡 布吉 ( Ak e r B r y g g e ) 滨 水 区 的改 造 是 企 业 和 政
府合作的经典案例 。挪威奥斯陆阿卡布吉滨水 区
挪威 奥斯 陆 阿卡 布吉 滨水 区改造 过 程 中重 视 公 共空 间 的利用 和 公 共 利 益 的体 现 , 利用 滨 水 区 独 特 的区位优 势将 其 打造成 融合 公共 活 动空 间 的 城市中心, 近 水 区集 中 商业 、 娱乐 、 文化 、 休 闲 中 心, 在便 利居 民生 活 的 同时提高 了生 活质 量 , 形 成 立体 化 的城 市 功 能 。值 得 一 提 的是 , 相 对 于 完 全
公 共 空 间的开 发和 利 用 , 鼓 励 多方参 与
挪威 首都 奥斯 陆 的 阿 卡 布 吉 ( Ak e r B r y g g e )
滨水 区 的改造 是充 分重 视公 共 活动空 间 的经典 案
块 的 同时规划 多 功能 型高层 化 区块 , 保证 集住 宅 、 办公 、 商 业于 一体 的综 合 型 高 层 建 筑拥 有 充 分 的 绿化 面积 , 以保 障居 民的生 活质 量 。此外 , 高效 的 开 发模式 使 得六本 木 新城 改造 能够 集合 社会 各 界 人 士 的资金 流 、 信 息 流及人 才 与知识 , 让 业 主及普 通 大众也 能 投身 于 城 区 的改造 过 程 , 从 而减 少 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经济研究・ 2005年第8期 国际大都市新城建设经验及其对上海的启示*陶希东 黄 (华东理工大学城市管理学院 200237;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 200062) 内容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伦敦、东京、巴黎、纽约等国际大都市的新城建设获得蓬勃发展,其城市空间结构开始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
本文在分析西方国际大都市新城建设背景与阶段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国际大都市新城建设的相关经验,并对21世纪上海的新城建设得出若干启示。
关键词:国际大都市 新城 经验 启示 上海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309(2005)08-0030-05 新世纪的上海正处于以2010年世博会为契机,不断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加快“四个中心”建设的战略发展时期。
当前上海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中心城市向心作用过强,单极化程度过高,而当前占全市十分之九的郊区城镇的吸集作用太弱,难以形成与国际大都市相符的多中心空间结构体系。
如根据新一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外环线内的城市规划人口为800万人,而2000年第五次普查的现有人口为915万人,显然需要向外疏解大约100多万人。
同此,积极借鉴西方国际大都市新城建设经验,科学合理、成功有效地规划建设若干个郊区新城,有效地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和城市功能,是今后上海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全面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战略选择。
一、国际大都市新城建设的背景与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以伦敦、巴黎为代表的大城市经济和人口急剧增长,市区用地不断向四周蔓延,形成了单中心高度聚集的城市形态,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很高,这种单中心高度聚集的城市结构给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效率以及城市管理等方面带来诸多问题。
¹为了有效疏解中心城区人口与产业、维持城市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社会的稳定,西方大都市全面实施“城市区域”发展战略。
其中,选择中心城区周边的适当位置,建设具有综合功能的中小新型城市,是国际大都市促进空间协调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般而言,国际大都市新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经历了3个阶段º:首先是“卧城阶段”,主要是在城市近郊建设的、以居住为主导职能的居住型新城,与中心城具有紧密的依附关系;其次是“半独立卫星城阶段”,这是20世纪中叶在原有居住型新城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工商业服务设施(超级市场或购物中心)的配套建设,致使新城功能开始向综合化方向转变,逐渐成为中产阶级工作、生活和居住的重要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球化与市场化——城市空间经营模式研究(40201015)的主要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05-07-182005年第8期 ・上海经济研究・所,但与中心城区仍具有紧密的联系和依赖;第三是“边缘新城阶段”,这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交通通讯和网络技术超速发展,高级住宅和办公楼郊区化进程加快,原来半独立性的郊区卫星城镇产业高度化、城市功能多元化趋势明显增强,逐步演变成具有相对独立的“边缘城市”,成为城市扩散进程中新的集聚中心和边缘经济增长极。
可见,集中与疏解是城市发展的两大作用机制,伴随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发展,强化新城规划建设,促使特大城市传统单中心格局向现代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转变,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的重要保证。
二、国际大都市新城建设的主要经验 1.具有明确的建设目标与功能定位:新城建设的初始动机西方国际大都市的新城建设,一方面,是适应城市郊区化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促进城市空间结构协调和功能配置合理化的政府行为。
因此,每一座新城的规划建设,政府对其都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和建设目标,对整个新城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发挥总体性指导作用。
一般来说,新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有效疏散中心城区高密度人流、解决诸多城市问题、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等,主要发挥大城市产业转移和人口疏散的职能,使其成为新的地区增长点或者成为振兴当地正在衰退经济的复兴地。
但这种目标在不同地区也会有所差异。
如英国大多数新城的建设目的主要是从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大都市区那些过于拥挤、堵塞、甚至不卫生环境中疏解人口,以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有的新城(如伦敦艾克利夫、彼得利、昆布兰、科比等)主要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有的新城建设则是为了解决当地特殊问题,如增加就业等。
¼与此同时,西方国家比较注重新城的功能定位,以便发挥其独特功能,保持自身特色。
如日本在东京大都市圈内开展的“展都型首都机能再配置”计划,对规划建设的新城都做出了明确的主导功能定位,如多摩新城为大学、商业职能;千叶市为国际空港、港湾,工业集聚;茨城为科学城等职能。
½又如香港8个新城中,荃湾、屯门是以货柜码头与仓储运输为主;元朗、大埔新城是以制造业为主;将军澳新城依托香港科技大学向高科技园方向发展;大屿山北部东涌、大壕新城,则以发展临空型产业、为新机场配套服务为城市发展主导职能方向。
¾2.制定大都市区域型规划:新城建设的前提建设新城的目的是为了有效解决大城市问题,因此,全面考虑新城与中心城区之间内在关系,从整个大都市区的角度出发,制定具有区域指导作用的大都市区域规划,是西方大都市建设新城的前提。
在这种区域型规划中,按照整体性、有序性原则,将新城作为整个大都市区的有机组成部分,明确各自职能,分担城市中心区部分功能,旨在促进高度密集的单极化城市结构转变为更大区域范围的多核心空间结构,实现大都市区经济的空间平衡与协调发展。
这一点在巴黎、东京、新加坡等城市的新城建设中都表现得较为典型。
如巴黎区域指导性规划(1965年《巴黎地区战略规划》和《巴黎地区国土开发与城市规划指导纲要1965~2000》¿),对巴黎的发展提出了若干条战略性措施:一是在更大范围内考虑工业和人口的分布,沿塞纳河下游形成若干城市群,以减少工业和人口进一步向巴黎地区集聚;二是在巴黎郊区建设9个副中心,以减轻巴黎城市中心区的压力;三是沿塞纳河两侧平行轴线建设5个新城,共容纳160万人口。
À日本东京则为了有效疏散中心区人口和产业,1956年制定了《东京发展规划》,在这种区域规划指导下,其新城与现有建成区之间保持紧密的联系,始终是区域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旨在促进半城市化地区的集聚发展,加强城市化的空间整体性,促进城市区域的均衡协调发展。
3.政府制定配套的法律和政策:新城建设的政策保障一般来说,政府的行为对新城建设成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为保障新城建设的顺利进行,西方・上海经济研究・ 2005年第8期大都市政府制定了相关法律条文和配套政策。
如英国在新城开发建设之初,就制定了“《1946年新城法》”,整整实施了30年,后来为了适应新形势,对其进行了必要修改,制定了《1976年新城法》;法国则制定了《1960年新城法》和(1983年新城法》;荷兰制定了《私人买卖土地的法律条款》;日本政府则制定了《城市改建法》,对于东京的改建规划做出了明确的原则,即“一心(东京)变多心(新宿、池袋和涉谷三个副中心)、”一极(东京)变两极(东京、多摩新城)”,依法构筑“多心的开敞式城市空间结构”。
与此同时,政府在土地征用、财政税收、住房建设、吸引人员入住新城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以推进新城建设计划的顺利实施。
例如在土地政策方面,英国制定了“土地强制征用”的法律政策,即地方政府有权征用城镇或乡村的土地用于“行动地区”的发展,可以强行要求土地所有者出让土地等;法国实行“土地银行储备”、“预留建设区”制度;美国实行“法定土地征用权”政策;日本实行较为灵活的“保留区”和“规划控制区”政策。
Á而在新城吸引人口和产业的优惠政策方面,如伦敦采取开发简单廉价住宅(初期)、住宅供暖免费等措施;法国明确规定了新城与母城之间的距离(20~40km)、配套大型公共设施等措施;日本一方面提高中心城区的土地价格,限制新建工厂和大学,另一方面全面配套新城的生活设施,创造与中心市区相当甚至更加优越的工作和居住条件,吸引中心市区人口和产业的进入。
4.成立专门的开发及管理机构:新城建设的组织保障新城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复杂系统工程,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全面负责新城的开发建设、社会管理、政策落实等事宜,成为国际大都市建设新城的主要做法。
例如,英国为了促进新城建设的顺利进行,政府一开始就成立了“新城开发局”,并赋予其3个主要职权:一是编制总体规划,确定选址方案;二是筹集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由强制购买土地权,即可以按现有土地使用功能的价格购买新城开发土地。
b k巴黎在新城建设中,特别成立了“新城国土开发公共规划机构(简称EPA)”,以多重身份参与新城的规划、建设与管理b l:首先作为具有公共性质的国家派出机构,它负责编制新城的土地开发计划和用于住宅建设、市政配套和土地征用的财政计划;其次作为具有私人性质的开发机构,它承担建设用地的征用、配套和出让;此外作为地方的长久合作伙伴,协助地方解决复杂的技术问题、建设跨市镇的市政基础设施等。
日本在1955年成立政府主导型组织——日本住宅公团(后更名为住宅・都市整备局),与东京等大都市政府合作进行新城的建设。
b m香港在1973年为了推动新城的建设,专门成立了“新界拓展署”,在各新城下设分区拓展处,开展新城的设计规划工作,而1990年在拓展署的基础上又成立了“规划署”,仍承担着新城的规划工作。
b n成立一个新的、负责新城建设的专门机构,为新城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5.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开发模式:新城开发建设的效率保证国外的新城建设经验充分表明,新城建设是一项需要巨额资金、有序进行的复杂工程,能否筹集足够的资金和选择有效的开发模式是直接关系新城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
目前,从国外新城建设的资金筹集和开发模式来看,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但不同国家之间有所差异。
从新城建设费用负担来看,英国主要由中央政府全权负责;法国则中央政府承担主要费用;日本为多方筹资(国民政府、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各出资1/3)。
可见,政府依然是新城建设费用的“主要承担者”,但是为减轻政府负担,国外新城建设也积极拓展民间投资的渠道,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的进入。
如在伦敦密尔顿凯恩斯的开发成本中,中央政府直接投资占49%,地方政府投资占21%,私人投资占30%;汉城五个新城的公路与铁路投资总额约37万亿韩元,这笔费用主要由开发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三方负担,开发商负责其中76%的费用。
从新城的有效开发模式来看,主要存在三种主要模式,即以政府为主体、事业化运作的开发模式——以伦敦为代表;政府控股、商业化经营的开发模式——以香港为代表;以私人开发商为主体、政府政策倾斜的开发模式——以东京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