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教师教育改革服务县域师资均衡发展

合集下载

以县域教联体建设助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以县域教联体建设助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以县域教联体建设助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者:周静来源:《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4年第01期改革开放以来,义务教育加速普及,中小学的毛入学率显著提升,适龄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得到实质性保障。

但随着学校数量的不断增加,义务教育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步拉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聚焦义务教育公平发展,强调义务教育在基本均衡的基础上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为了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着力解决城乡之间资源配置不合理、协同机制不健全、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近年来湖北省大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一体化联合发展共同体”(简称“县域教联体”)的工作,使城乡义务教育能够真正实现以“共同缔造”为理念的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县域教联体建设的时代背景及重大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

这既是确保教育公平的底线性要求,也是建设教育强国和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工作。

2022年6月,湖北省党代会在全省部署了县域教联体建设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原则,秉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宗旨,创新工作思路,明确将其作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发展的重要抓手,省主要领导先后多次听取汇报、专题研究。

省委、省政府将县域教联体建设纳入湖北先行区建设实施意见、强县工程统筹推进和对市县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

县域教联体建设有效助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是将城市和乡镇作为支撑教育发展的两个共同支点,通过城市学校与乡镇学校的双向互动实现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县域教联体建設超越了城乡教育差别性、区隔化发展旧模式,致力于建设城乡和谐共进教育生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县域教联体是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达成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国培计划”项目县学用转化的实践与思考

“国培计划”项目县学用转化的实践与思考

“国培计划”项目县学用转化的实践与思考作者:李均来源:《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年第11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站在统筹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高位上,跳出教育看教师、立足全局看教师、着眼长远看教师,着力强化对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全力打造新时代高质量教师队伍。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不断加强体系建设,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

为持续健全县域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2022年,河南省教育厅对“国培计划”进行了重大改革,实施项目县建设,把规划设计教师培训项目的权力交给了项目县,并给予经费重点支持。

滑县抓住“国培计划”引领县域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机遇,积极开展项目县建设工作,构建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取得了一些成效。

加强组织领导,构建良好生态滑县项目县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培计划”支持重点、示范引领、推动改革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成果导向,建立学员“选育用评”机制,努力做到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全体教师发展,建立新时代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教师培训提质增效,全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为加强项目县建设工作,滑县高度重视,精心谋划,成立了“国培计划”项目县实施领导小组,由滑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任组长,滑县教育局局长和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任副组长,将项目县建设工作列入年度目标管理,压实各级主体责任。

在具体实施上,滑县教育局师资培训股牵头,教师进修学校、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等单位和各乡镇学校共同参与,部门单位之间聚焦主题整体联动,形成建设合力,确保项目有序高效推进。

这是学用转化有效落地的坚强后盾。

搭建转化平台,打造实践基地为推进项目县建设工作,滑县统筹全县教育资源,积极搭建学用转化平台,共建立14个名校长(名校长培育对象)工作室、31个名师(名师培育对象)工作室,建设校本研修示范校20所、教师发展学校1所。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公布日期】2023.07.26•【文号】教基〔2023〕4号•【施行日期】2023.07.2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正文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教基〔2023〕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部署要求,切实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决定组织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

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显著扩大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加快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美好愿望,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主要目标。

到2027年,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学龄人口变化趋势的城乡中小学幼儿园学位供给调整机制基本建立,优质教育资源扩充机制更加健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优质特色、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巩固提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力争达到60%以上;扩增一批新优质义务教育学校,义务教育优质学位供给大幅增加;培育一批优质特色高中,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扎实推进,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持续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在20万人口以上的县基本实现全覆盖,融合教育水平显著提升,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7%以上。

2024_年海南教育工作怎么干?

2024_年海南教育工作怎么干?

新教育 上旬刊92月28日召开的2024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对全省教育工作制定“任务书”,绘出“路线图”。

2024年,我省将把“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战略框架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行动指南,自觉从政治属性上看教育、战略属性上办教育、民生属性上抓教育,以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为引领,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谋划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奋力谱写办好人民满意和自由贸易港建设需要的教育新篇章。

十项重点工作一、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1.坚持不懈强化思想理论武装。

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发挥省委教育工委的职能作用,开展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的学习宣传培训。

2.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

持续推进全系统党员干部作风能力建设,主动破解全省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难题;坚决纠治教育领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3.持之以恒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持续推进教育系统基层党支部建设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巩固提升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落实成效。

4.推动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不断完善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坚决惩治教育领域各类违规违纪违法行为,持续推进“清廉文化进校园”工作。

2024年海南教育工作怎么干?海南医学院:全面开启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海医领导班子以党建为引领,高位推动全省高等教育改革试点,大刀阔斧推动学校深化综合改革,推动学校攻坚克难取得新突破,党建引领激发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大学2024年海科大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提升职业教育核心能力,发挥工科优势,助力自贸港新型工业化进程;推进科教融汇,助力自贸港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深化国际合作,助力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努力建设全国职业本科大学标杆校,为具有海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自贸港背景下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打造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深海前沿阵地研究院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不断完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海陆空”科教产教共享实训平台建设,深化“2+4+8”交叉融合、相互支撑保障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构建,逐步建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等共同参与的全链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成效,培养汇聚一流的海洋科技高层次人才扎根海南,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教育信息化赋能“双师教学”助力教育资源均衡

教育信息化赋能“双师教学”助力教育资源均衡

教育信息化赋能“双师教学”助力教育资源均衡作者:梁锦锦乜勇来源:《陕西教育·综合版》2024年第03期“双师教学”模式是在党和政府大力推进“教育+互联网”、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依托先进的互联网和现代教育技术,借助双向互动的直播教学平台,为区县学校引入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是弥补城乡教育差距、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均衡教育资源的途径之一。

它是一种“线上名校名师+线下任课教师+平台+数据”的混合式智慧教学的模式。

通过科学安排教学计划,统筹线上和线下两个课堂,深化交流互动,来更新教育理念和优化教法学法,推动教育教学提质增效。

这一理念与教育部提出的“三个课堂”的“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内容高度契合,有助于解决教师教学能力不强、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促进“课堂革命”有效有序开展,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

“双师教学”由陕西省教育厅教育装备管理中心、陕西师范大学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学院、西北工业大學音像电子出版社联合实施。

这种授课模式于2015年起在陕西省旬邑中学开始探索实践。

2019年5月,旬邑县委、县政府把推广和应用“双师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列入当年工作计划。

旬邑中学的“双师教学”实践分两个主要阶段。

“双师教学1.0”——教育信息化的初步探索“双师教学1.0”是智慧教学的初步探索,通过线上直播教学等,发挥名师名课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

“双师教学”平台具有教学直播、课程回看、线上交流、协同备课、资源空间等功能,满足教学教研工作需求。

这一模式以录播常态化为基础,以名师直播课为核心,以网络教研为重点,以提升教学教研质量为目标。

线上名师课程采用的教学计划由名师和线下任课教师共同研讨制订,按专题模块讲授。

上课时间、听课学生固定,名师输出优秀教学经验、方法,开拓视野,启迪思维,提升学业水平。

实践中组建了高中全学科名师教学团队,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双师课程教学计划和配套课程资料,但是存在针对性不强、个性化辅导不够、反馈处理不及时等问题。

县域内名师教研共同体的构建

县域内名师教研共同体的构建

县域内名师教研共同体的构建【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化成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条件。

名师教研共同体作为专业学习共同体,在引领城乡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育公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构建名师教研共同体,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文章首先对名师教研共同体的内涵、价值以及本质特征进行分层阐述,然后重点提出了名师教研共同体的实施途径与策略,并对这一新的教育新生态的创新点进行总结。

为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教育扶贫战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精神,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解决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力量不均衡问题,应构建区域内“名师引领、全员提高、资源共享、均衡互补”的名师教研共同体教育新生态,开展城乡联合教研和跨区域教学帮扶模式,拓展教师专业发展新渠道,实现教育均衡高质量发展。

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名师教研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名师教研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和名师(教研员)共同构成的团体,共同体成员在学习过程中相互沟通、交流和分享,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任务,以名师工作室(坊)为依托,是集教学、科研、培训等职能于一体的教师自愿参与、共同组建、共同发展、合作交流、共同成长的共同体。

团队成员通过学习、实践和研究,促进自身的成长,使每一个个体都有长足的进步,促使名师更名,骨干教师更优。

共同体成为优秀教师的聚集地、未来名师的成长地、教学经验成果的共享地,形成以名师为核心的高素质教师团队和专家型教师群体,构建交流互鉴、共同成长、共赢共享的区域教师专业成长新渠道[1]。

名师教研共同体,开展跨区域同步教学与研讨,对于教师个体而言,以新的研训方式实现教师的协同发展,共同提高,以训促学带动区域学科教师专业成长,充分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共同体内教师的专业成长,极大地满足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

对于县域内学校这类集体而言,名师教研共同体建立自下而上的“草根化”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学习共同体成员以团队成长为己任,共同学习、共同研讨、共同交流,实现城乡教师学习环境、教学内容供给、教与学方式的重构。

研、训、行一体,打造县域培训新模式

研、训、行一体,打造县域培训新模式

202丨年第4期第37卷(总第484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No.4,2021V〇1.37Total No.484研、训、行一体,打造县域培训新模式吴文军,王永明(吉林省东辽县教师进修学校,吉林辽源136000)摘要:东辽县实施的“六动”“六训”、研培一体的培训糢式,实现了教学、研究、培训于一体的研修形式,在实践中研究,在研 究中培训,通过研究促进了教学行为的改变,通过培训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实现了教师专业发展,推动了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因此,研、训、行一体,是实施“三段九步教师成长模型”的有效途径之一关键词:研究培训;教学行为;县域;新模式d o i:10.16083/ki.1671-1580.2021.04.010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国之兴,在教育;教育兴,在教师。

5年来,东辽 县教师进修学校始终坚持“打造一流师资,提高教 学质量”的办学方向,在教师培训中下大工夫,形成 了“六动”促“六训”研训行一体的培训模式,即教研 驱动——疑探式培训;三级联动——梯次式培训;名师带动——引领式培训;网络互动——全员式培 训;竞赛推动——激励式培训。

这种研、训、行一体 化培训模式,是实现教师发展“三段九步成长模型”的途径之一,有效提高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全 县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大大推 动了东辽县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研、训、行一体培训模式的理论基础美国著名学者肯尼思*F.沃伦认为:“不管研究 何种问题,如果缺少合理的理论框架都是困难的,也是愚蠢的。

”研、训、行一体培训模式的形成与发 展同样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我们知 道:教师发展是一个贯穿教师一生的系统工程,受 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是一个复杂多变、持 续不断的成长过程。

问题即课题,教师要立足课堂,发现问题,转化为课题开展研究。

加快县域教育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加快县域教育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加快县域教育发展的对策与思考2000字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县域教育面临了新的历史机
遇和挑战。

县域教育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构建教育强县的根本,如何加
快县域教育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如何提升教育质量、补齐教育资源短板和
加强教育管理等方面提出以下对策与思考。

一、提升县域教育质量
1.建立健全县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加强教学改革和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育现代化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招聘机制,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加强专业发展支持和
激励机制等措施。

二、补齐县域教育资源短板
1.加强县域教育资源整合协同,合理配置优质教育资源,发挥多部门协作带动力。

2.加强新型教育技术与设备投入,建设高水平学校和实验基地,提供优质教育硬件设施。

3.加强学生社会关怀和心理支持,提高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的联动效应,引导学生积
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志愿活动,推动教育公平。

三、加强县域教育管理
1.注重教育管理改革,加强对教育实施过程的管理,提高教育管理效率,是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智能化相结合。

2.加强教育督导和评估,建立科学、严格、公正、透明的教育监督评估机制。

3.加强教育政策宣传和咨询服务,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形成教育舆论正确导向。

综上所述,县域教育发展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强化教育质量、补齐教育资源短板和加强教育管理等方面,都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以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需求,使县域教育的发展长远、稳定和可持续。

城乡“教育联盟”促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城乡“教育联盟”促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城乡“教育联盟”促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作者:马军来源:《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8年第12期[摘要]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农村学校生源锐减,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课堂教学质量不高,教育失去了固有的精气神。

充实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提高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素质,已成为农村教育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

因此,为了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教育联盟的教育管理模式也就应运而生。

它是解决农村师资力量薄弱问题的重大举措,从而发挥各校师资的专业特长,实现“校际联动、结对互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办学模式,有效破解了城乡教育的差距。

[关键词] 教育联盟;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一、对城乡“教育联盟”的定位城乡教育联盟是以城市为中心选择一所或几所实验学校为龙头,与市域或县域范围的几所乡镇薄弱学校结成联盟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教研教改、学生的养成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教师岗位练兵、后勤保障等方面开展校际合作与交流互动,通过“强校带弱校”的形式,实行一体化管理,达到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教育管理模式。

可以促进农村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技能的提升,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丰富农村学校的育人内涵,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二、对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不断改善,学校面貌日新月异。

但是,与之不相适应的是,随着进城务工队伍的不断壮大,农村学校的生源锐减,多数学校办学不规范,教师队伍发展整体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部分教师潜心育人的守心不强。

大多数农村学校地域偏远、交通不便、条件艰苦,一些新分配教师,习惯了城市的生活,不能尽快地适应新的环境,生活的质量不高,耐不住寂寞静不下心,萎靡不振,有走心无守心,心思投入不到教育教学上。

2.部分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

目前,农村教师队伍中仍有一部分民办转正的教师,这些教师虽然通过在职进修学习,取得了国家承认的学历,但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同步提高。

落实“三个发展” 保障教育民生

落实“三个发展” 保障教育民生

落实“三个发展” 保障教育民生作者:肖兴琦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8年第12期“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四川省广汉市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按照“巩固均衡发展成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办学思路,砥砺奋进,求实创新,在基础教育发展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加强城乡统筹,落实均衡发展一是构建“名校集团化”,放大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效应。

通过实施“名校集团化”,推动城区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城乡联盟、结对共进,促进教育整体发展;幼教系统成立公办带民办的“五区片联盟共同体”,促进市幼儿园提档升级和保教水平的全面提高。

二是践行“名师乡校行”,引领学科教师协同发展。

开展“名师乡校行”活动,每年派出上百位名师去农村中小学支教,使广大农村学生受益。

加大对农村边远乡镇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使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张,夯实城乡学校均衡发展基础。

三是开设“校长工作站”,形成校际协作的联动发展机制。

开设“校长工作站”,加强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校长之间的交流互动、共建共进,形成校际协作的联动发展机制;立足“校长工作站”,探索城乡学校之间、城区学校之间的教育推进机制,促进全市学校的共同发展。

四是建立交流保障机制,实现城乡教师的正常流动。

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实施城乡干部教师双向交流轮岗制,以实现师资均衡,促进教育公平。

开展送课下乡、送教到校等活动,推动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二、实施“一校一品”,落实差异发展一是艺体课题,专业引领。

通过省级科研课题“基于课程标准的中小学生艺术学科检测体系建设的研究”,推进“四川省艺术教育试点县”的建设。

探索学校体育艺术工作有效实施、均衡发展的规律和途径,挖掘本土人才资源,加强艺体教师的培训,提高艺体教师的专业素质。

二是校园足球,特色彰显。

大力推广校园足球活动,现已建成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7所;每年举办小学、初中和高中校园足球联赛,引入“主客场双循环”赛制,带动数万名学生参加校园足球活动。

城乡协同教研的目标

城乡协同教研的目标

城乡协同教研的目标
城乡协同教研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促进教育公平:通过城乡协同教研,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城乡学生都能接受优质教育。

2. 提高教师素质:通过城乡教师共同开展教研活动,加强城乡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

3. 推动教育改革:城乡协同教研可以促进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交流与更新,推动教育改革深入开展。

4. 优化教学环境:通过城乡协同教研,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和环境,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和管理水平。

5.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城乡协同教研不仅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也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通过城乡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资源和更丰富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的来说,城乡协同教研的目标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师素质、推动教育改革、改善教学环境等多种方式,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推动城乡融合型教联体优质均衡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推动城乡融合型教联体优质均衡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推动城乡融合型教联体优质均衡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作者:田春雷王丽娟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3年第21期作者简介:田春雷,当阳市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高级教师;王丽娟,当阳市实验小学副校长,一级教师。

DOI:10.3969/j.issn.1671-489X.2023.21.064摘要“融合型教联体”是指:将一所城镇学校与一两所乡镇学校进行全面重组,融合成“一校二区”或“一校多区”,实行同步办学,各校区合并为一个法人单位,采取人事、财务、管理统一的管理制度,采用“师资同盘、教学同步、培训同频、文化同系、考核一体”的管理模式,以实现一体化发展的“教联体”模式。

自2022年以来,当阳市实验小学充分发挥省级示范学校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树立“共同缔造”办学理念,聚焦优质均衡,突出“四点”,精准发力,创新构建“共建、共管、共享、共治”的运行机制,有效推动了“教联体”高质量融合发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其试点经验不但荣获宜昌市“微改革”案例一等奖,还得到了人民日報和省级媒体的推介。

关键词教联体;融合型;优质均衡;城乡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23)21-0064-040 引言教育均衡化是指通过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实现各级教育机构之间的平等和均衡发展,使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

其主旨是追求教育公平,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实现教育现代化。

自2012年起,为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育教学环境,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国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多项文件。

此后,经过10年的发展,我国于2021年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随着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全面实现,我国的义务教育工作开始向“优质均衡”进行转变。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师范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4-2028)》的通知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师范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4-2028)》的通知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师范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4-2028)》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23.12.06•【字号】教师〔2023〕406号•【施行日期】2023.12.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师范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4-2028)》的通知教师〔2023〕406号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省直管县(市)教育局,各有关高等学校:现将《河南省师范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4-2028)》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教育厅2023年12月6日河南省师范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4-2028)教育强国,强师为基。

师范教育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根据国家和我省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指导意见及“强师计划”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提升高等院校师范专业建设质量,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队伍,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工作思路聚焦师范院校主责主业,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围绕“四有”好老师培养目标,强化师范生职业胜任力、核心竞争力、专业发展力、数字化创新能力等专业素养,加强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师资、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通过实施一批示范性、标杆性、引领性的改革项目,引领我省师范院校提高办学治校水平和师范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构建具有河南特色的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二、工作举措(一)师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项行动1.开展卓越教师培养改革试点。

以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助力教育强省建设为导向,推动师范院校以卓越教师培养为目标,通过探索“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实施未来名师培养工程、开展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推进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试点等方式,有创新、有特色、有质量、可示范的开展师范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

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的教育联盟教研模式研究

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的教育联盟教研模式研究

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的教育联盟教研模式研究摘要:为了加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步伐,使其与均衡教育发展定位相匹配,各地教育部门进行了多次尝试和探索,教研方式也趋于多样化。

其中,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尝试实施区域联盟教研,以小学为例开展了区域联盟教研,在引领教研、提升教师核心素养方面效果显著。

关键词:城乡教育一体化;联盟教研;小学一、网状结点联动,整体和谐推进区域联盟教研是以区域内城乡学校联合为本的教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教研共同体。

几年来,区域内小学各学科坚持以区域联盟教研为抓手,探索区域教研的新路径和新方法,转变教研方式,变教研员自上而下的单一教研为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双向教研;改进教研内容,提升教师教研实效,有力助推了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步伐。

(一)划片联合教研,整体统一推进在当地教研员的组织引导下,以“地域邻近、强弱结合”为原则,将全区多所小学划分为几个片区。

片区以教研力量比较雄厚的学校为龙头,下辖较弱的乡镇学校,并推选出六名业务能力出色、责任心较强的小学骨干教师为小学中心组成员,分别担任各个片区的正副组长,创建联合教研共同体。

(二)制订详细计划,确定教研主题我们的联盟教研管理基本模式是:每学期初召开全体中心组成员会议,由教学研究室教研员提出学期整体教研计划,三个片区组长制订分区教研详细方案,开展具体活动。

每个片区教研内容主题不同,各片区围绕问题化学习、微型课课例、同课异构、中招专项等分主题展开教研。

小学教研员还对小学教师进行了专题讲座培训,如“创建智慧课堂,与学生共同成长”“怎样上一节有质量的小学课”等,效果良好。

(三)严密组织流程,确保务实高效为了真正落实每一次教研活动,区教研室在召开片区正副组长会议的基础上,建立了规章制度,规范学校与学校、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教研协同创新、融合发展工作机制,各片区实行“轮流坐庄”的教研形式(四)教研员分片指导,精准施策联盟教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也充满着鲜活的教育生命力。

推进县域“两类学校”优质均衡发展实践研究——以浙江省开化县域为例

推进县域“两类学校”优质均衡发展实践研究——以浙江省开化县域为例

推进县域“两类学校”优质均衡发展实践研究——以浙江省开化县域为例◊吴章德[摘要]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是区域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也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这两类学校的建设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

浙江省开化县以夯实一个基础、把握四方统筹、筑牢三类工程、落实三项带动为抓手,促进了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村寄宿制学校优质均衡发展,为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新样本。

[关键词]义务教育;城乡;优质均衡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以下统称“两类学校”)建设,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叫近年来,为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优化农村教育规划布局,浙江省开化县不断完善“两类学校”建设,逐步补齐“两类学校”基础设施不达标、师资力量不均衡、教学质量水平低等短板,全面提高“两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水平。

开化县齐溪镇有一所美丽的小学一齐溪镇中心小学,地处浙江省的母亲河一塘江的源头。

学校有6个教学班,每班学生不足20人,其中寄宿学生占75%以上,是一所典型的乡村“两类学校”。

这样的学校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如位置偏远、优质生源流失、骨干外调、教学质量滑波等。

具体可以用“一少两多”来形容,即优质生源少,留守儿童多,寄宿学生多。

开化县共有42所小学,像齐溪镇中心小学这样的“小微”学校共有22所。

因此,要促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尤为需要解决该县的两类学校”优质均衡发展问题。

由于齐溪镇中心小学的发展是开化县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的缩影,因此笔者试图从这所乡村小学的嬗变中,探索促进乡村“两类学校”优质均衡发展的路径,总结适合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经验。

一、夯实“一个基础”从2018年下学期开始,开化县在“互联网+义务教育”等信息化建设方面,为齐溪镇中心小学这样的“两类学校”总投入约348万。

仅2020年,县教育局就投入100余万元,又为“两类学校”更换了最新的希沃教学一体机。

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组织实施2024年义务教育师资薄弱环节改善暨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通知

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组织实施2024年义务教育师资薄弱环节改善暨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通知

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组织实施2024年义务教育师资薄弱环节改善暨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公布日期】2024.04.30•【字号】教办师〔2024〕130号•【施行日期】2024.04.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师队伍建设正文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组织实施2024年义务教育师资薄弱环节改善暨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通知教办师〔2024〕130号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省直管县(市)教育局,厅直属有关单位,各有关高等院校:根据国家和我省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精神,结合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实际,为持续改善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我厅拟于近期组织实施2024年义务教育师资薄弱环节改善暨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现将项目组织实施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项目设置根据全省教师培训规划,2024年义务教育师资薄弱环节改善暨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共设置县域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省级骨干教师培育、万名优秀中青年教师培育、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样板工作室主持人培训、师德师风常态化建设专项培训、教坛新秀培育工程暨新入职教师规范化培训等六类项目,具体项目设置情况见附件1。

二、组织实施(一)精心研制培训方案。

各承训高校要根据各自承担的培训任务和培训要求,依据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教师专业标准、教师培训指南等,严格落实分层分类精准培训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成果导向,围绕不同阶段教师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扎扎实实开展需求调研,设置明确具体、可测可达成的目标和预设成果,研制基于主题、分层分类的精准培训方案,按要求认真撰写并提交项目申报书。

要充分利用河南教师网络学院,指导教师注册并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师德师风、心理健康、生命安全、信息技术、国家安全、科学素养、法治教育、家庭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幼小衔接、少先队工作、预防校园欺凌等不少于60学时的通识课程研修,已经学过的老师不需要重复学习。

吉林省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项目探索与展望

吉林省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项目探索与展望

建设目标均较好达成,具备引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拟将名师工作室的优质教师教育资源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实需求对接,搭建省级名师工作室助力乡村教育发展的平台,进一步发挥名师团队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有效促进我省贫困区县乡村教师素质能力提升,逐步缩小教育教学水平差距,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二、固定实施周期、稳定合作,做到基于需求的有效精准帮扶计划以三年为周期实施项目,依托100个省级名师工作室,对接全省15个贫困县的教师进修学校,建立省名师工作室县级工作站。

围绕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学科教学突岀困惑等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由省级名师工作室面向县域内本学段本学科乡村教师开展帮扶活动,引领带动乡村教师开展教学实践改进研究。

通过教育精准扶贫,大幅提升贫困县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指导模式清晰、方式多样,定期开展有效研修原则上名师工作室每学年到对接县指导3次,每次3天,根据名师所授学科,以课例研修形式,围绕明确的培训主题,通过专题讲座、名师示范、现场教学、课堂指导等形式,深入解决贫困县教师学科教学问题及困惑,并与当地教师保持长期有效的沟通联系,帮助乡村教师提高教学技能、扩展教学知识,学会教学反思并初步形成研究意识。

同时,带动乡村学校有效开展校本研修及区域研修。

四、通过教研合作、名师落实,实现贫困县教学整体提升区县教师进修学校负责本地研修活动的开展,组织相关学科教研员与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对接,教研员负责具体介绍本地区本学科教师基本情况及教研培训活动开展现状,并全程参与名师工作室在县域内的活动。

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与教研员合作,根据当地教师基本情况、学科发展情况、教研培训计划等确定研修主题,根据研修主题确定专题讲座内容,指导工作室成员做示范课,指导乡村教师完善教学设计、改进教学实践。

预计通过三年的共同努力,能够卓有成效地建立当地教学、教研生态系统,实现贫困县教学质量提升,促进教育优先发展。

关于推进全市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

关于推进全市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

关于推进全市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深化教师队伍管理改革,促进县域内学校教师资源合理配置,根据《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X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X政发〔201X〕14号)和《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全市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的通知》(X政办发〔201X〕92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以县域内教师统筹使用、合理配置、有序流动为目标,以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为原则,强化县域统筹功能,落实学校用人自主权,为教师合理交流轮岗提供制度保障,促进县域内教师均衡配置,加快实现教育公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基本原则(一)统筹兼顾,均衡发展。

充分发挥改革政策的导向功能,积极引导优秀校长、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学科、职称和年龄结构。

(二)协同推进,联动实施。

将“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与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完善学校治理结构等协同推进,有序实施。

(三)以人为本,民主协商。

把办人民满意教育作为推进教师“县管校聘”管理制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基层学校校长、教师意见,切实维护教师权益,充分调动中小学校长、教师的积极性。

三、实施范围全市公办中小学校和教育事业单位。

四、改革内容(一)创新教师编制管理机制1.科学核定编制。

建立中小学教师编制“总量控制、动态管理”机制,实行中小学教师与教育事业单位编制互通互用办法。

编制部门会同人社、财政、教育等部门,根据生源变化、政策变化和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坚持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每三年对教职工编制核定一次,确定编制总量。

2.统筹使用编制。

教育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量内,对编制进行统筹安排,实行动态调整。

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改革与创新

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改革与创新

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改革与创新
唐全鑫;许金生;郑光勇;聂东明
【期刊名称】《中国教育教学杂志》
【年(卷),期】2006(012)04S
【摘要】面对激烈的竞争,地方高师院校必须严把“教学质量”关,将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作为实施质量监控、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同时由于地方高师院校的师范特性及自身实际,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上应有别于其他类型的高校。

本文针对地方高师院校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的必要性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相应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总页数】3页(P5-7)
【作者】唐全鑫;许金生;郑光勇;聂东明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阳师范学院,421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0
【相关文献】
1.协同创新教师教育改革服务县域师资均衡发展——地方高师院校教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体育院校青年教师理论课堂教学质量专家评估体系的研究和应用——武汉体院青年教师理论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实证研究
3.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改革与创新
4.试论模块化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5.科学评估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思考——兼论华东理工大学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协同创新教师教育改革服务县域师资均衡发展
摘要:统筹城乡教育,逐步缩小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平衡,关键是配置好城乡师资资源,重点建设好农村教师队伍。

地方高师院校在全面深化教师教育改革背景中,通过构建高等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三位一体”教师教育联盟,实施师范生实习支教与在职教师置换培训、校际交流的同步改革,并与校内相关改革措施相互配套,建立协同育人合力的长效机制,是深化教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创新范式。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教师教育一体化;校地共建;协同创新;同步改革
一、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统筹城乡教育,逐步缩小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关键是统筹好城乡师资资源,重点建设好农村教师队伍。

构建高等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三位一体”教师教育改革联盟,形成共同育人合力机制,是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

1. 确立“三位一体”教师教育改革目标
所谓“三位一体”,即在培育义务教育师资队伍过程中,由地方政府统筹,高等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三位合作,以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为基地,建立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辐射全县中小学和幼儿园,实施师范生“实习支教”与在职教师“置换培训”和“校际交流”同步改革,构建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化”体系。

其目标是:确立“协同创新、引领服务、实践育人、彰显特色”的教师教育新理念,实现高校、政府和中小学互动合作的教师教育管理一体化,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有机衔接的教育过程一体化,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与师范生合作学习的专业发展一体化,建立政府、社会与学校共同培育高素质师资的长效机制。

2. 协同创新教师教育改革的基本框架
在多年教改项目积淀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基础上,闽南师范大学为共同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县域内地方政府共建“以培育农村骨干教师、提高师范生实践能力为共同责任”的校地协同创新教师教育改革的联盟工作。

协同创新教师教育改革的基本框架是:在地方政府统筹下,依托县域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立以高师院校为主体,其他教育机构共同参与,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村教师培养和培训体系;建立教师教育创新团队和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区域基础教育师资培育中心,打造具有地方特色、高水平的教师教育成果,提升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建立一支由高校学科带头人为引领、中小学教师参与互动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协同提高区域教师培养和培训质量;保持高校办学特色,整合区域中小学校优质资源,协同创新教师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全方位引领服务区域基础教育改革,推动义务教育师资均衡发展。

3. 协同创新教师教育改革的模式构建
校地共建、协同创新“三位一体”教师教育的基本模式是:在地方政府统筹下,以培养农村骨干教师为抓手,与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签订共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义务教育师资协议,依托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为基地,构建师范生“实习支教”与在职教师“校际交流”、“置换培训”同步改革方案,将合作培养和培训教师工作辐射整个县域内城乡中小学校、幼儿园,解决实习支教学生的指导力量薄弱、在职教师进修工学矛盾、留守儿童教育引导不足、城乡学科教师配置不均等问题。

截至2014年,闽南师范大学共与5个县级人民政府建立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及其运行机制,为大面积解决义务教育师资均衡发展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二、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机制运行
校地共建教师教育改革联盟,这不仅是高师院校贴近社会开门办学,积极寻找发展的一种努力,也是地方政府、社会和基础学校介入高师,共同关心育人质量的一种客观要求,还是对高师院校在新的背景下对育人体制和模式的创新探索。

1. 建立以培育义务教育师资为共同责任的保障机制
根据实验区共建框架,闽南师范大学与地方政府成立齐抓共管的领导小组(管委会),下设工作小组和实验区办公室。

高校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担任;地方领导小组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由教育局、财政局、进修学校等负责人组成。

高等院校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签定“教育合作协议”,先后出台创新实验区“实施意见”和“管理办法”等。

在经费投入方面,地方财政划出专项改善实习基地办学条件、校际交流教师和师范生的生活、交通补助;高校在提高生均实习经费2000元的同时,还规定对置换培训考取教育硕士的在职教师给予学费减免(全程培养经费的1/3)。

五年来,闽南师范大学用于县级创新实验区建设
的专项投入600多万元。

同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划拨在职教师培训经费(教师工资的2.0~2.5%)归入实验区管委会统筹,主要用于在职教师置换培训等,切实保障了实验区建设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以承担服务县域义务教育师资均衡发展的培育重任。

2. 实施县域内中小学师资均衡发展的同步改革计划
地方教育部门一是制定“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列入高校实习指导教师培养计划,双方建立培养农村骨干师资责任共同体;二是制定教师“置换培训计划”,为师范生腾出实践岗位,解决教师培训工学矛盾,并为师范生提供学习和交流平台;三是制定教师“校际交流计划”,实行县域优质学校与农村或薄弱校“结对子”帮扶,优秀教师进行“支教交流”的同时兼顾指导师范生实践,承担校本培训任务。

高校安排师范生“实习支教计划”和指导教师,原则上以农村或薄弱学校为主。

实习生跟班接受优质教师指导,为薄弱学校(教学点、班)承担一定顶岗支教和留守儿童教育引导任务;建立学科教育培训专家组,定期开展以高校为基地的“院校培训”,并与实验区基地校本培训相结合。

以上“四个计划”从顶层设计上同步实施,强化了高等院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的责任,确保了服务县域义务教育师资均衡发展的落实。

3. 完善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衔接的学习共同体
按照协同共建要求,闽南师范大学通过“国培计划”和“中小学校长(教师)研修计划”等项目,定期为实验区中小学小开展校长、教师培训,促进在职教师专业发展。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通过“置换培训计划”,安排优质教师为实习生开设片段教学观摩,举办教学设计、说课等各类比赛,提供教学比武平台,提升实习支教质量。

为提高实验区骨干教师学历层次,闽南师范大学结合实习支教、置换培训和校际交流,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联合招收在职教师攻读教育硕士,配备高校导师与实验区副导师共同培养,建立由大学教师、师范生和中小学在职教师组成的学习共同体,为县域义务教育教师素质的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4. 深化高校内部教师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配套改革
为促进“三位一体”教师教育机制创新,闽南师范大学深化教育类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全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适应师范生个性化需求和在职教师发展,初步构建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沟通的教师教育“一体两翼”课程体系,在地方高师践行教育类课程改革作出有益尝试。

二是强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五年来,学校投入450万元专项资金建设教师职业技能实训中心,构筑“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对接平台,实施师范生实习支教“前训后测”教学能力和技能考评制度。

三是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试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即在当年师范专业招生指标内,各专业大类攻读师范学生数由高校自主决定培养
指标。

1或1.5学年后开展“双向选择”,实施分流培养,提升师范生准入质量。

同时,学校根据中小学对高学历师资的需求,开展“2+2+3”的“卓越教师”培养改革试点,推进师范本科与教育硕士衔接,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

三、深化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几点建议
通过协同创新,闽南师范大学在特色专业、精品课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教学团队等“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取得骄人成绩。

其中,建设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视频公开课和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

2013年,学校“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被教育部列入“创新教师培养模式类”示范项目。

地方政府统筹下的“三位一体”教师教育改革经过五年的实践,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由于地方政府的领导频繁更换原因,直接影响了实验区组织管理、经费保障、机制运行等深入持续发展。

为进一步探索高校、政府、中小学(幼儿园)联合培养师范生新机制,深化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缩小县域内城乡和校际间的师资配置差异,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省级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的基础上,闽南师范大学提出以下方面思考和建议:一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制订校际交流教师计划中,应把交流教师的比例扩大到15%~20%,交流的范围(区域)扩展至城乡和农村校际之间,注重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腾出更大的空间提供师范生实习支教岗位。

二是高校与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共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心”,进一步加强以高校为主的“院校培训”和地方进修学校为主的“校本培训”的互动联合,提高在职教师置换培训实效。

三是建立由大学教师、当地教学名师和教研员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定期为校际交流的薄弱学校教师和“实习支教”师范生开展“校本培训”,促进教师教育理念更新和知识结构调整。

四是将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教育和引导”增列为师范生实习支教任务,通过结对帮扶和薪火相传,强化师范生关爱学生、献身基层的教师情意态度和价值观培养。

五是在高校内单列基础教育教改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基础教育教师教改实验、项目研究等,促进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联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六是在“既有模式”基础上,扩大区域农村教师教育改革试点,建立“区域农村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并在计划、组织、实施、反馈、评价等环节建立有效管理体制和长效运行机制,逐步积累实践经验成果,以便在全国相关高校或区域扩大研究和推广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