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陕西西安八校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0年西安市东方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西安市东方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人,总要仰望点儿什么厉行濂①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向着高,向着远。
这样,才能支撑起有灵魂的生命。
②仰望就是追寻,追寻的是一种昂扬向上的生存姿态,是一种精神上的增长力量。
这种力量能使生命战栗、贯注、凝神,形成张力。
它是推动生命的涌动之流,贯穿于人的躯体与心智之中,贯穿于大自然以至宇宙的一切之中,就像鲜花绽放、泉水喷涌般地无穷无尽。
③一位俄罗斯老画家在林间散步,他仰望头上一轮满月从树梢后缓缓升起。
突然,他被那种无与伦比的饱满和圆润,那种壮丽博大的景象感动得哭了起来。
他看到了大自然最完美的艺术!那皎洁的月光仿佛上苍深情的注视,仿佛天国的雪花披在他的肩头。
那一刻,他的心灵得到启发,激起灵感的浪花,涌动着一种对艺术完美追求的激情。
④哲学大师康德最喜欢深夜仰望星空。
每当我静静地凝视那浩渺深邃的夜空时,一种永恒的肃穆和庄严便油然而生,使他得到某种启示,领悟到宇宙的神秘和生命的崇高。
⑤贝多芬豪迈地宣称:“我的王国在天空!”当夜幕降临时,贝多芬满怀惊奇,仰望星空,坠入沉思。
一群闪闪发光的天体在那儿旋转运行,永无停息。
此时此刻,他激情澎湃,神采飞扬,思绪超越了群星。
渐渐地,他把那种激情转化为音乐——打开心坎的东西,来自仰望的天空!⑥仰望就是追寻崇高。
也许我们抵达不到崇高,但我们可以仰望,让崇高引领着我们行走;让崇高穿透灵魂,直接在心灵根底树起精神的支柱,把匍匐在大地上的血肉之躯与高高在上的精神品格结合起来,让崇高的精神支撑起有意义、有价值的生命世界。
⑦有一次我随黑压压的人群,深夜爬上泰山极顶,守望东海日出。
鸣泉、惊鸟、山岚、夜露,掩不住心中的渴望和激动。
黎明的曙光踏着朝露款款而来,苏醒了的泰山在青灰色的雾霭中逐渐显示出它坚实的身影。
一轮朝阳从云海中喷薄而出,光芒万丈,普照世界!喷涌,奔流,一股热流浸透我的全身,一切狂妄、贪婪、猥琐都被挤压出去。
2020届西安市爱知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届西安市爱知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火庐州洪放一城灯火,便是人烟处。
庐州灯火,在暮秋的夜色中,打开了这个江淮之间亦称合肥的城市。
如果你注意听,那灯火之中有不尽的故事。
当然,你最好是仔细地看。
看着,看着,灯火庐州,便清晰地呈现出一幅水墨长卷。
这是一幅四十年的长卷。
这长卷里既有已经消失的地名、建筑与事物,更有正在成长的道路、广场与绿地。
这长卷里写满四十年的一朝一夕,留存着对城市的乡愁与期冀。
这长卷之首便是灯火。
三十多年前,我第一次从一百多公里外的桐城来到庐州。
夜晚,庐州的灯火是两条并不算太长的龙灯。
一条是长江路,一条是金寨路。
我借住在大东门的交通旅社,晚上站在旅社露台上观望,两条路上的灯火形成断断续续的光带。
九点以后,大街上已是人影稀疏。
我下了露台,沿长江路行走。
店面已经关门,在三孝口和四牌楼边上,有一两家小吃店半掩着门。
没有顾客,灯光照着,颇有些清寂。
折过路口,再往南,一些大学所在地,灯火依然灿烂。
而那时,正有人盛传:中科大要搬走。
说合肥太小,容不下,确实,那时,灯火隐约的庐州,如同一个没有伸展开来的小子,青涩,而且过于婉约。
二十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小文《十七楼的心情》。
写我出差住在黄山大厦十七楼所见。
也是夜晚,从十七楼往外看,灯火已比十几年前扩大不少。
合肥这个从前没伸展开来的小子,现在有了筋骨,正在捣腾。
灯火绵延中,除了长江路、金寨路,还有了美菱大道,黄山路和桐城路也在往两端延伸。
灯火随着道路生长,那些以前散落在城市外围的大小工厂,也都被串起来。
近处,市府广场一带,人流与车流,也逐渐多起来。
城市的气息,已开始弥漫出繁华之意。
然而,我总感到这庐州还是一块碧玉。
甚至,我感到它如同一条蚕,卧在巢水边上。
它是不是太静了?或者说,它是不是太小家了?站在十七楼,我有所感叹。
那些年,我已经跑过一些更大的城市,看过更多城市的灯火。
西安市八校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附答案详析

西安市八校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节日的意义,可以从文化、民俗学、经济等角度阐发,也可以放进文学世界理解。
传统节日不仅能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还能促进社会文化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
传统节日在传承过程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端午节就是例子。
端午又称“重午”,阳气盛极,阴气初生。
为避邪气,用置菖艾、戴香包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
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
可见,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文学的功用,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
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
清明扫墓祭拜,是追念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
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
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人类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
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
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凄美爱情故事。
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也依赖文学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
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
说到春节就会想起王安石的《元日》,说到清明就会吟诵杜牧的《清明》……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
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
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造成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
2020年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年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所谓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
2018年,教育部正式推出首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高校和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好评。
慕课作为线上的学习平台,一头连着教育资源,一头连着无数学子。
中国慕课建设经过6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大带小、强带弱、同心同向、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从数量上来说,上线慕课数量由2017年的3200门增加到12500门,增加近3倍;学习人数由5500万人次到2亿多人次,增加近3倍;从结构上来说,从面广量大的公共课、通识课逐步拓展到基础课、专业课和实验课,建立起覆盖所有专业门类的慕课体系。
如今,我国慕课的数量和应用规模均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人民日报》《中国幕课,促进“互联网+教育公平”》)材料二:有统计报告指出,中国慕课的课程完成率可能只有4%~15%。
有媒体援引中国慕课大会的消息称,在2亿多的学习人次中,有近一半是社会学习者。
虽然没有更多数据表明,社会学习者比在校学习者的完成率更高,但考虑到平均教育程度和互联网使用水平,前者的完成率或许更不乐观。
按照传播学的知沟理论,经济社会地位和教育水平正是造成知识差距的主要因素。
慕课建设确实带给我们更多玫瑰色的希望,但在这之下掩藏的知识鸿沟,我们也不能视而不见。
因此,更为理性的审视必将推动慕课建设行稳致远。
而对于每个学习者来说,收藏、报名一系列精品课程确实可以疏解快节奏社会中的焦虑感和失控感,但好饭也需要一口一口吃,所以与其做着玫瑰色的梦,不如先登录打卡,学起来。
(摘编自《光明日报》《理性审视推动慕课建设行稳致远》)材料三:近年来,作为“互联网+教育”的产物,慕课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
慕课突破了传统教育时空限制,激发了全新教学生产力,引发了教育模式革命性变化。
慕课的建设与应用,不仅能促进大范围内优质资源共享还可以探索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变轨超车”。
陕西省西安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新人教版

陕西省西安市2020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监考老师只收答题卡。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的形声相益和反切读音(节选)研究成果表明:文明发达较早地区产生的一些古老文字系统,因所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面貌与特征。
同时,又因相关远古族团大体相当的社会文化与思想认知水平,加之彼此间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的沟通与交流,这些文字系统经历了大体一致的源起与发展的历程,即由初始的表意文字阶段逐渐发展到表意、表音相结合的阶段,此后,除少数特例之外,多数文字系统先后步入了单一表音的阶段。
原始的汉字是依类象形的产物。
中国史前考古资料所见,其刻画于陶、石、龟、骨上的原初文字,主要是用作原始图腾或神名的称谓字以及律历、度、量、衡制度所必需的基础纪数字。
前者一律刻画于祭神礼器的特定部位,并在商代甲骨或殷周金文的族名徽号用字中可以找到它们的余绪,它们是多物崇拜的自然物的名字。
后者多刻画在废弃的陶片上,其频繁出现、重复使用的几率高且形体简单,古今相承,与商代甲骨、金文中的纪数字基本一致。
目前所知,处在原始阶段的古汉字,其通行的年代大概由距今七八千年至四五千年之间。
《后汉书·律历志》“天地初形,人物既著,则算数之事生”等记载,与考古资料相互吻合。
完成于战国时期的《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八校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八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答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扒.(bā)手行.(háng)伍尽.(jǐn)管扺.(zhǐ)掌而谈B、岑.(cén)寂不啻.(chì)和.(huó)泥甘冒不韪. (wéi)C、解剖.(pāo)蝙.蝠 (biǎn ) 倾轧.(yà)铩.羽而归(shā)D、巨擘.(bò)河蚌.(bàng)关节.(jié)莘.莘学子(shē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沧桑白内障一诺千金一塌糊涂B、告磬吊胃口大有稗益拾人牙慧C、蜇伏金刚钻平心而论寥若晨星D、奖掖势力眼砰然心动集思广议3.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蓝翔”已经和“土豪”等词语一样,成了某种文化的象征。
“蓝翔”两个字早已不再是蓝翔成了类似“高深莫测,咋咋呼呼”的。
A.爆发名声大噪演绎含意B.爆发名声大噪演化含义C.暴发声名鹊起演化含意D.暴发声名鹊起演绎含义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想让城市变得得文明,靠的是专业的管理、高效的组织、科学的协调、连贯性的政策取得的,而非短时间的突击、会战,更不是将不好的东西遮掩藏匿。
B、在雾天,饮食时应选择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这样不仅可以补充各种维生素和无机盐,还能起到润肺除燥、健脾补肾的作用。
C、陈寅恪先生的这番话,不仅是对像王国维先生这样的历史文化人物的忧伤,而且是对整个文化精神的忧伤,更是对一种即将衰落的文化的忧伤。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1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三校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经典由于年代久远,而与审美主体之间产生了种种隔阂,只有消除这些隔阂,才能把握文学经典的价值。
这就需要沟通当代读者与文学经典之间的交流渠道,对作品的不同版本进行整理、校勘、注释,对作家的生平、思想、性格乃至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情况进行考察研究。
考证法是文学经典研究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方法。
一方面要求这种方法必须依据真实、充足的证据,同时也要注重推理的周延;二是应当承认科学思维也具有主观性,同样的材料也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三是,对于文学经典研究的整体规划来说,考证工作的完成并不是研究的终结,而是进一步阐释文学经典的价值和意义的起点。
所谓“曹学”应理解为研究作者曹雪芹的学问,关于作者研究,不仅需要,而且对于理解作品至关重要。
袁世硕先生指出:“研究作家对阐释其作品是有意义的,了解作家的生存状况和思想状况,有助于察知其创作思想及其作品的创作特点。
因此研究作家应当有助于诠释作品……但丢开此目的,无限度研讨与其文学创作无关系的远祖、里籍、形貌、琐事,就无意义了。
”袁先生在正面肯定研究作家的意义的同时,也指出了应该避免的失误,以期把包括作者研究在内的文学经典研究的目的锁定在对作品价值和意义的探究之上。
《红楼梦》的版本研究也至关重要,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会导致对作品的意义的不同理解,甚至某个字词的细微差别,我们都应该认真辨析考证。
应力发表的《蘅芜苑对联探究:“才犹艳”还是“诗犹艳”》一文,对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在“蘅芜苑对联”的校订上,采纳了己卯本等版本的内容,即“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蘼梦也香”提出了异议。
他认为戚序本等版本的内容更符合文理和语法,且更能够表现宝玉的才情。
一字之差,高下立见。
当然也有某些所谓“版本考证”背离了研究的最终目的,甚或罔顾事实,意气用事。
《红楼梦》审美价值的发现还要求我们研究作者的创作心理。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向梦想出发 向时代楷模致敬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时代楷模”黄文秀201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自愿回到家乡——百色革命老区工作,主动请缨到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她立下脱贫攻坚任务“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铿锵誓言。
她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装在心间,推动实施百坭村村屯亮化、道路硬化和蓄水池修建等工程项目,带领群众发展多种产业,为村民脱贫致富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汗水。
2019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同志在突发山洪中不幸過难,献出了年仅30岁的宝贵生命。
黄文秀遇难后,她的事迹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你班拟召开“向时代楷模致敬”的主题班会,你作为主题发言人之一,请你写一篇主题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来源】陕西省西安地区八校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例文向梦想出发向时代楷模致敬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向梦想出发向时代楷模致敬”。
2019年6月17日,广西百色扶贫驻村书记黄文秀30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
她用自己的决心和生命,对“初心”做了最好诠释,为新时代年轻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奉献做出了榜样,我们青年学子一定要向她学习,坚守梦想,不负韶华,用奋斗书写最美青春。
青春代表着奉献。
黄文秀同志毕业于北京高校,本可选择更为安逸和舒服的工作环境和行业,2016年研究生毕业,毅然选择回到家乡百色,用所学服务建设家乡。
2018年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投身到脱贫攻坚伟大事业中,敬业爱岗,心系群众,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在她身上,青春意味着付出和奉献。
青春彰显着使命。
黄文秀以青春无悔的选择、坚韧不拔的毅力、永不懈怠的干劲谱写出一曲芳华璀璨的青春之歌。
一个人的一生也许很漫长,但就人类历史长河的发展而言,却是极为短暂的。
有的人浑浑噩噩过了一辈子,有的人勤勤恳恳干了一辈子,有的人虽生命短暂,人生却无比绚烂。
2019-2020学年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2019-2020学年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保持环境卫生,对于防疫至关重要。
在殷商甲骨文中有大扫除的记载。
《礼记》《治家格言》《周书秘奥造册经》中均强调了保持居室清洁卫生的习惯,同时指出屋宇干净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熏烟蒸洗也是我国古代传统防疫方法。
《周礼·秋官》记载有用莽草、嘉草等烧熏驱蛊防病的方法。
根据出土的竹简我们可以看到,秦时期,凡入城,其车乘和马具都要经过火燎烟熏以消毒防疫。
在敦煌石窟中保存着一幅“殷人洒扫火燎防疫图”,描述了殷商时代以火燎、烟熏方法来杀虫、防疫的情景。
两汉时期是古代瘟疫记录最多的时期,《博物志》中特别讲到有一次长安大疫,宫中皆疫病,汉武帝焚烧弱水西国所贡香丸一枚“以辟疫气”,“长安中百里咸闻香气,芳积九月余日,香由不歇”。
《伤寒杂病论》中详细论述了多种传染性疾病在不同时期的各种治疗方法,熏香便是其中一种防抗和辅助疗法。
空气消毒药方的出现在晋代。
葛洪认为,通过熏烧药物的方式,可以预防疫病;他在《肘后备急方》中首先提出了空气消毒法。
“其后,唐代孙思邈继承和发展了这种防疫方法。
明代李时珍常使用蒸汽消毒法。
这个方法在清代也有记载,贾山亭《仙方合集·辟瘟诸方》说:“天行时疫传染,凡患疫之家,将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
”佩藏口罩能阻挡细菌、病毒、灰尘和有害气体对人体的侵害。
古时候,宫廷里的人为了防止粉尘和口气污染而用丝巾遮盖口鼻。
3至8世纪时流行一种出行帽子,主要用来遮蔽容貌及身体,以避免路人窥视。
流行初期男女均可以穿戴,到了隋唐时主要为妇女使用。
唐代从或则天时期开始,妇人出行开始使用帷帽。
帷帽具有短小、轻便的特点,长仅至颈部,面部也能稍微显露,帷帽的帽裙由纱网制成,也具有透视的功能。
它们的功能是遮阳蔽沙,也具有一定的卫生防护效果。
宋代宋慈《洗冤集录》记载:用麻油涂鼻,或作纸摅子油,塞两鼻孔;仍以生姜小块置口内;遇检,切用猛闭口,恐秽气冲入。
2020届八校联考语文答案

2020届高三年级调研试题语文参考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 C2. A3. D4. D二、文言文阅读(20分)5.B(长:多余。
)6.A(解析:“送了礼物给杜审舒”错,原文意思是想送礼物给杜审舒,但因库存匮乏而没有送成。
)7.(1)人们抛弃他非常珍爱的东西,甚至(直至,直到)抛弃身家性命,舍妻弃子,把这称为贪是不可以的。
(“夫人”、“捐”、“至于”、“妻子”、句意各1分)(2)我虽然老眼昏花不辨五色,但没有蒙受众人失察的指责(责备);我虽然德行远逊于(辱没)颜回、闵损,但自以为身附道德之林。
(“迷”、“诮”、“忝”、“窃”、句意各1分)8.实际上是谆谆教诲杜生(1分):君子要“贪”求道德修养(1分)、学问知识(1分),这些才是永远抢夺不去的财富(1分)。
参考译文:书生杜审舒从山东返归故乡,施先生(我)想送点礼物给他,管仓库的人告诉我库存匮乏。
杜生致谢,并且皱着眉头说:“先生顾念我到极点,但我私下里怀疑您宽厚待人而忘记了自己。
”言下之意,是说我太不会谋划生计了。
施先生说:“你以为我太廉洁了吗?我是天下最贪婪的人。
你为什么费心地为我着想呢?”杜生张口结舌,变了脸色,过了好久,他才说道:“跟随先生做官3年了,事无巨细没有不知道的。
与您交往的人,空手而来,却满载而归的人很多,但是先生您自己口袋中没有多余之物。
人家送钱给您,(您)就唯恐拒绝得不够快。
您形体憔悴,色如槁木,手校文字,口诵诗书,先生您太劳累了。
这样却说贪婪,难道是表面拒绝而暗中却收纳了吗?请把您这样说的理由说给我听听。
”施先生说:“唉!你何必拘泥于说贪呢!获取而不能保有的,不是贪;不获取而保有,而别人又不能夺走的,才是最大的贪了。
庄子说:‘君子内无饥寒交迫之患,外无受人劫夺之忧。
’你没看到当今那些由豪富而穷困的人吗?自己被杀,家被抄没,宗族也受到牵连的人,比比皆是。
他们刚开始也不过是为贪得点滴的私利,最后把自己最珍爱的东西都赔进去了却无暇顾及。
2020届西安市大明宫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届西安市大明宫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根本不同于西方的实体论哲学与美学,它不是将美看作实体的属性看成是外在于人的情感意识的实体性对象,而是看成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意象所呈现的是一个有情感、有意蕴的感性诗意世界,是以“象”为载体、以“意”为主导的即景会心、以形写神的心灵创造。
意象所创造的世界不同于现实,它不是让人们满足于眼前、当下的东西,而是超越现实,走向高远的人生境界。
意象作为一个审美范畴的提出,与中国古代艺术实践密不可分,意象范畴亦是对中国古代各门艺术美感与实践经验的总结。
中国诗歌艺术创造的本体即是意象。
王夫之正是在诗歌艺术创造实践中总结出“诗”既不等于“志”(意)也不等于“史”,而是情与景的融合,即“诗”的本体是意象的观点。
这实际上也是中国诗歌美学的普遍看法。
中国古代诗学的许多重要范畴,如兴象、情景、虚实、比兴、气韵等,都直接指向了诗歌审美意象的创造。
另如中国戏曲艺术、书法、音乐、舞蹈、绘画、建筑,它们都不像西方传统艺术那样,以形式和形象模拟为中心,而是以形写神,情景融合、虚实相生,体悟道的生命节奏,传达宇宙人生的生命与生气,所以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意象创造的艺术。
意象作为美和艺术本体的构成,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的特色,同时它也可以作为一个现代美学和艺术范畴,进入到现代人的视野中。
张世英先生说,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之美,首先要发掘、展示传统“意象说”的现当代意义。
学术界在这方面已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其中一种有价值的思路是吸收现象学美学的理论成果来阐释中国传统的意象美学。
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论现象学美于“美”有一种解读,那就是“美"是从显现的、在场的东西让你体会到背后无限不在场的东西,这与中国意象美学的精神是相通的。
2020年西安行知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2020年西安行知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
故宫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中国美术馆展示徐悲鸿的“奔马”与“战马”,国家典籍博物馆将鲁迅生前收藏的大量中外美术类书刊整理陈列……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打开文化的一种共同选择。
虽然只是吉光片羽,却也让人们在“拈花”之间,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文化的沁人芳香。
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
这个传,不仅是传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
一位学者在美国考察时,佛利尔美术馆馆长允许他在库房里对感兴趣的玉器进行测量线绘,并赠送了一些玉璧的原版彩色照片。
这位学者想在书中使用相关素材,致信征询,馆长表示“很高兴在你的书里用了一些佛利尔收藏玉器(照片)”。
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
例如,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长期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保建筑,明明是开放的,普通群众却“没资格”进入;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
“文化遗产有自己的生命历程、自己的责任……服务于当下和未来,这样才是有尊严”。
就像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越来越大,展出文物越来越多,文创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才无愧于近600年积淀。
可以说,从实物到数字,从文物修复到展示,开放的文化有着更大辐射力,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面对文明的瑰宝、文化的结晶,人们会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
这是一代代人传承、发展着的文化,在最鲜活心灵中的投射,促人思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根本性问题。
这样的震撼,很多人感受得到,却表达不好。
现代景观社会,各种“奇观”炫目,目迷五色却难以静心,思想容易扁平化。
陕西西安八校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原版试题参考答案

陕西西安八校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考点说明】本题以内容分析与概括考查逻辑思维(C)【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C项张冠李戴。
根据原文第三段内容:“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
”不是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而是和“文学”相比。
2.【考点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论证方法或论据与论点关系的认知与分析能力。
(C)【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类比论证的侧重点是寻求两个同质同类的事物之间的共通性或相似点,对比则强调两个(可同类,也可不同类)事物之间差异性。
根据第3段的内容,中秋节与清明节、中元节,不是类比关系,而是对比的关系。
3.【考点说明】本题考查把握作者观点态度及依据文本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C)【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A.不合逻辑,文学并不能直接引发人对生命本原的思考,而是要经由审美活动;B.奇大其词,“从根本上”于文无据,应该是起了重要作用或主要作用;C.张冠李戴,原文第2段论述了传统节日的意义和嬗变,但并未表示“忧虑”或“焦虑”之情,原文第5段分析了科学不断地对神话传说等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的“去魅”,乃至造成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对此作者有一定的担忧,但也不至于“深深焦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考点说明】考查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C)【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内部层次结构要理清楚,对文本所表达的意思要能准确理解。
A.曲解文意或推断错误。
“这个名字就很‘响亮’,吸引了全球目光”,不是“彰显我国作为互联网大国的自信”的依据,依据是“中国接人国际互联网20年来”,由中国第一次倡导并举办世界互联网盛会。
5.【考点说明】此题考查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能力,兼考逻辑推断能力(C)【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C.有两个错误:一是夸大其词,根据材料二“中国始终发挥着负责任网络大国的作用”一句可知,“网络强国”于文无据;二是错把“并列关系”当作“因果关系”,“截止……大会”是从材料三第一句得出的,意在说明中国正在推动互联网新格局的建设,而此项后半句“彰显……责任和担当”是从材料二概括出来的,意在说明中国针对互联网,领域相关问题,尤其是“世界范围内侵害个人隐私、侵犯知识产权、网络犯罪、网络监听、网络攻击、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等互联网全球公害,始终发挥着负责任网络大国的作用。
西安市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C卷

西安市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C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20高三下·柳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常言“文如其人”,就是说一个人的性情、喜好等等会自然流露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文字和作者,非常相似。
如果作文之人风流倜傥,他的文章定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如果作文之人不苟言笑,他的文章定然庄严肃穆,天然一般有威慑力。
()。
每当阅读先贤的书籍,常常忍不住或者为先贤的,或者为先贤的深刻思想,恨不得立马和他当面交流所得、畅所欲言。
然而面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使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惟有在梦中出现,稍稍可以安慰的是,通过阅读先贤书籍,了解先贤的品性,知道先贤的喜好,体会到先贤的喜怒哀乐、嬉笑怒骂,自觉心意相通,感情更加贴近,未曾得缘一见,内心里却已把他当作最亲近的朋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休戚相关金玉良言拍手称快虽然B . 息息相关金玉良言拍案叫绝虽然C . 息息相关金科玉律拍案叫绝即使D . 休戚相关金科玉律拍手称快即使(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所以熟读一个人的文章,就大约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同样的,了解一个人,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
B . 所以了解一个人,就大约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同样的,熟读一个人的文章,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
C . 所以了解一个人,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同样的,熟读一个人的文章,就大约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
D . 所以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自然可以了解这个人;同样的,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自然可读懂他的文章。
(3)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 . 然而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惟有在梦中出现。
B . 然而面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使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与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惟有在梦中出现。
2020年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教育部最新统计显示,我国正在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留学人才归国潮。
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265.11万人,截至2016年年底超过八成的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较2012年增幅达58%。
是留下来,还是回国去?这个曾经令无数人千愁百转的两难选择,如今有了坚决笃定的最优选项。
回国发展原因调查显示,“方便与家人团聚”和“情感与文化因素的影响”是两大主因,分别占比70.6%和63%。
这与调查样本中70.8%的海归是独生子女这一事实不无关系。
国内经济增长,政治稳定;饮食文化、国外经济形势不利于外国学生发展、国内休闲娱乐更为丰富等方面因素比例均超过25%。
另外,国内社会网络关系、所学专业在国内发展前景、奉献精神等亦是重要原因,分别占22%、16.2%、15.8%。
因国家相关优惠政策而归国的人员仅占8.8%。
(2017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解读“归国潮”的东方密码》)材料二:近年来,我国留学生回国人数与出国人数比率持续提升。
2015年,我国有52.37万人出国留学,同时有40.91万留学生归国,年度回国与出国人数比例为1:1.28,而在10年前该比例仅为1:3.15,每年都有大批留学生回国寻找工作机会。
我们分析认为,一方面,与国内经济发展带动人才需求提升相关;另一方面则或许与国外经济景气度下滑及工作签证收紧相关。
(摘自中国产业信息网《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及出国人数比重情况分析》)材料三:海归回国就业聚集地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
中部和西部城市,尤其是成都、西安、武汉等地对海归的吸引力有所增加。
调查显示,海归就业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其中36.1%的海归最终在本土民营企业就职,26.7%的海归最终在外资企业就职,此外,13.5%的海归在国有企业就职,8.9%的海归在事业单位就职。
2019-2020学年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2019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全国各地都在深耕产业兴旺这篇“大文章”,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的区域特色产业正推动我国农业快速发展。
科技支撑农业发展走上“快车道”。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产业形式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农业生产技术装备不断升级,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得到大力发展。
2018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达96%以上,全国大中型拖拉机670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
这些年,随着科技创新发展在农业领域运用的不断深耕,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我们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都更为丰富、健康、多元。
“当前,农村产业发展不断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如田园综合体、农业特色小镇、农业产业互联网等。
这些都是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也是农村产业兴旺的必然选择。
”省农科院农信所党支部书记田建民认为,传统的农业已经不能适应三产融合发展的需要,必须做出相应调整,从生产、加工、流通、产业融合模式、营销方式、管理运行机制等各个方面,适应新格局,支撑新格局,引领新格局。
(摘编自“央视网”2019年11月24日)材料二:资料社科院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材料三:来自湖北秭归的脐橙、甘肃礼县的苹果……数据显示,“双lI”当天阿里巴巴全平台农产品交易额超45亿元。
产自东北的五常大米仅用10秒钟便卖了1 00万斤,四川的平武蜂蜜,更是在售罄后预售到明年9月。
火爆的销售,让这些农产品走出田间地头,走向全国各地。
撑起这些数据离不开买家的热,更离不开网络等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基础设施在农村地区的逐渐普及。
但我们也应当看到的是,由于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依然突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西安八校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节日的意义,可以从文化、民俗学、经济等角度阐发,也可以放进文学世界理解。
传统节日不仅能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还能促进社会文化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
传统节日在传承过程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端午节就是例子。
端午又称“重午”,阳气盛极,阴气初生。
为避邪气,用置菖艾、戴香包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
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
可见,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文学的功用,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
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
清明扫墓祭拜,是追念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
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
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人类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
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
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凄美爱情故事。
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也依赖文学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
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
说到春节就会想起王安石的《元日》,说到清明就会吟诵杜牧的《清明》……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
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
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造成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
试想,只有陨石坑的月球,比起有嫦娥、玉兔和桂花树的月宫,是多么无趣。
因此,保留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神话和文学形象,对于工业化时代的人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复魅”,它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丰富起来。
在这个意义上,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一种文化贡献。
而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摘编自《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节日能保存民族记忆、增强民族认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可从文化、民俗学、文学等方面理解和阐发其意义。
B.因为传统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愉悦,所以传统节日与文学在审美层面是相通的。
C.清明节扫墓、中元节送灯活动,与其他传统节日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是相似的。
D.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节日是对全人类的文化贡献,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端午节为例,论述了传统节日原初价值与功能慢慢转移,逐渐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
B.文章将清明节、中元节与七夕节进行类比,说明了七夕这类节日的诞生与文学生产是同时进行的。
C.文章列举了王安石和杜牧的诗歌,旨在说明文学在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
D.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揭示了传统节日中的“去魅”与“复魅”、无趣与有趣、科学与文学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学不仅给人带来心灵愉悦,也直接引发人们对人之起源、意义、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B.传统节日得以保存,成为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从根本上来说是文学艺术的功劳。
C.文章论证了传统节日的意义和嬗变,同时在工业化背景下,作者表现出了深深的焦虑。
D.文章论证了文学和传统节日的关系,肯定了文学在传统节日的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2014年11月,中国在浙江乌镇举行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这一盛会吸引了全球目光。
“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名字就很“响亮”。
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年来,由中国倡导并举办世界互联网盛会,还是第一次,彰显了互联网大国的自信。
参加这次盛会的嘉宾可谓“明星云集”。
作为分析全球互联网行业趋势动向,梳理全球互联网阶段性发展成果,共商互联网业发展前景的高端会议,此次大会第一次汇集了来自全世界近100个国家和地区1000多名网络界领军人物共商发展大计。
此次大会设置了8大板块、13个分论坛,涵盖网络空间各领域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
在分论坛议题的设置中,不仅第一次全景展示中国互联网发展理念和成果、全方位展示中国网络企业的发展成就,而且就世界性的互联网热点议题进行头脑风暴。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年11月18日)材料二:乌镇与世界互联网大会结缘,古老历史与未来技术的牵手,赋予“万物智能互联”丰富内涵——站在屏幕前,便可通过人工智能为自己量身定制一幅有世界名画特色的艺术照;走上传送带,就能跟随交互设计穿越到5000年前的良渚古城;听机械臂灵巧拔动“手指”演奏《茉莉花》,化身航天员登陆“月球”……今年也是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25周年。
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为8.54亿人;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1.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4.8%。
然而迈向“万物智能互联”,有喜亦有忧。
互联网领域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世界范围内侵害个人隐私、侵犯知识产权、网络犯罪等时有发生,网络监听、网络攻击、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等成为全球公害。
中国始终发挥着负责任网络大国的作用,努力做网络空间发展的贡献者、网络空间开放的推动者、网络空间安全的捍卫者、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的建设者。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3日)材料三:今年是互联网发展五十周年,截至目前中国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在这个历史和未来的交汇点,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有望成为全球互联网再出发的新起点。
全球互联网极大激发了社会传播能力,但是这个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格局充满着悖论。
一方面,互联网的跨界发展嵌入在传统、现代、后现代相混杂的整体政治经济格局中,延续着不均衡、不对等、不具代表性的全球秩序。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主导的霸权话语却推崇同一性的发展与治理模式,漠视全球各地差异化的历史文化与发展诉求,其结果是该话语体系与现实层面的断裂,既无法反映也无法解决全球范围内日益尖锐的危机和抗争。
互联网发展正进入下半场,技术发展需要追求更具代表性的道义标准。
只有克服遏制论、威胁论等零和思维和霸权模式,互联网才能成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催化剂。
(摘编自洪宇《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光明网》2019年10月25日)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A.从“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名字来看,这个名字就很“响亮”,吸引了全球目光,这充分彰显了我国作为互联网大国的自信。
B.从参会的规模来看,首届互联网大会为分析全球互联网行业趋势动向和梳理全球互联网阶段性发展成果搭建了共享平台。
C.从大会涵盖的内容来看,这次盛会不仅全景展示了中国互联网和中国网络企业发展状况,而且对世界互联网热议问题产生重要意义。
D.全方位展示了第-次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主要情况,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我国首次举办这一世界性盛会的自豪感。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二用形象的描写和翔实的数据,阐述了“万物智能互联”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也表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B.材料三用客观审慎的态度分析了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格局已经无法解决全球互联网背景下的全球范围内的问题。
C.截至2019年,我国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充分彰显了我国作为互联网大国和强国的责任和担当。
D.综合三则材料来看,以世界互联网大会为主线将材料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并辩证地分析了全球互联网发展中的喜与忧。
6.从哪些方面加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二、古代诗文阅读。
(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孔述睿,越州人。
曾祖昌宇,膳部郎中。
祖舜,监察御史。
父齐参,宝鼎令。
述睿少与兄克符、弟克让,皆事亲以孝闻。
既孤,俱隐于嵩山。
述睿好学不倦,大历中,转运使刘晏累表荐述睿有颜、闵之行,游、夏之学。
代宗以太常寺协律郎征之。
转国子博士,历迁尚书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
述睿每加恩命,暂至朝廷谢恩,旬日即辞疾,却归旧隐。
德宗践祚,以谏议大夫银章朱绶,命河南尹赵惠伯赍诏书、玄纁束帛,就嵩山以礼征聘。
述睿既至,召对于别殿,特赐第宅,给以厩马,兼为皇太子侍读。
旬日后累表固辞,依前乞还旧山。
诏报之曰:“卿怀伊挚匡时之道,有广成嘉遁之风。
养素丘园,屡辞命秩。
朕以峒山问道,渭水求师,亦何必务执劳谦,固求退让!无违朕旨,且启乃心。
”述睿既恳辞不获,方就职。
久之,改秘书少监,兼右庶子,再加史馆修撰。
述睿精于地理,在馆乃重修《地理志》,时称详究。
而又性谦和退让,与物无竞,每亲朋集会,尝恂恂然似不能言者,人皆敬之。
时令狐峘亦充修撰,与述睿同职。
峘多以细碎之事侵述睿,竟不与争,时人称为长者。
贞元四年,命赍诏并御馔、衣服数百袭,往平凉盟会处祭陷殁将士骸骨,以述睿性精悫故也。
九年,以疾上表,请罢官。
诏不许报之曰朕以卿德重朝端行敦风俗不言之教所赖攸深未依来请想宜悉也。
述睿再三上表,方获允许,乃以太子宾客赐紫金鱼袋致仕,放还乡里。
仍赐帛五十匹,衣一袭。
故事,致仕还乡者皆不给公乘,德宗优宠儒者,特命给而遣之。
贞元十六年九月卒,年七十一。
赠工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二》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诏不许报之/曰/朕以卿德重朝端/行敦风俗/不言之教/所赖攸深/未依来请/想宜悉也B.诏不许/报之曰/朕以卿德重朝端/行敦风俗/不言之教所赖/攸深未依/来请想宜悉也C.诏不许/报之曰/朕以卿德重朝端/行敦风俗/不言之教/所赖攸深未依来请/想宜悉也D.诏不许报之/曰/朕以卿德重朝端/行敦风俗/不言之教所赖/攸深未依/来请想宜悉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祖,“九族”之一,指父亲的祖父。
“九族”按顺序一般指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已身子孙、曾孙、玄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