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西方世界的文学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欢迎同学们西方文论西方文论西方文论序言所谓西方文论,指的是流行于以欧洲为主的西方世界的文学理论,它是对文学创作和欣赏、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文学本身及其要素、功能、结构等方面进行思考的结晶。西方文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亚里士多德《诗学》于公元前4世纪成书并得以广泛流传以后就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问。也正因为如此,文学理论(文论)在西方一直被称为“诗学”。一、西方文论的源头西方文论的直接源头是古希腊文论,尤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论。古希腊形成了以天人相分追求知识的科学型文化和向外求真的科学型美学;整个古希腊在文学本质上就是以模仿说为基调。中国天人合一的伦理型文化造就了向内求善的伦理型美学;因而中国传统文论主张的是“诗言志”“诗缘情”“文以载道”。孟子讲:“尽心、知性、知天”“心之官则思……此天之所与我者”《周易》“与天地合德”;董仲舒“天人感应”;[宋]张载、朱熹西方文论发源于古代希腊文论,因而,古希腊的古典主义文论就成了西方文论的重要根基和范式。古罗马的古典主义是对古希腊古典主义的定型化,因而,一般都把二者称为古代古典主义。19世纪以前,西方文论以古典主义为主导倾向。其表现是:一方面,后世的古典主义是在新的时代的变种;另一方面,古希腊的理论在新的时期变换了一下说法。西方文论的源头西方文论的源头除古希腊外,还应了解的是1、中世纪文论:它受基督教神学的控制和影响,形成了神秘主义文论,追求形而上的思辨,探讨终极关怀问题,把真
善美结合起来。2、康德,他在西方哲学、美学、文论上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许多理论主张都打上了康德的印记。二、西方文论的分界1、古典和现代的分界西方文论的发展,以19世纪为大的分界,19世纪以前为古典主义,19世纪中叶以后为现代主义2、现代和后现代的分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整个欧洲、美国等西方世界的社会、文化、文学进入到了“后现代”时期。(文学上的后现代主义)古典主义形成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潮流。在文艺的本质上主张模仿说(后演变为镜子说、再现说);在文艺创作上主张反映自然(现实)和有节制的表现情感和想象;在文艺作用上,强调净化、娱乐、教化功能。“后现代”时期“后现代”时期------“后现代”社会-----“后工业化”社会《第三次浪潮》作者[美国] 托夫勒1983 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度。以瓦特的蒸汽机为代表。一般认为:蒸汽机、焦碳、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的技术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如果说,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了现代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论,后工业化资本主义则产生了后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论.以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文论、解释学文论、接受美学文论、后精神分析学文论、新历史主义文论、女权主义文论、后殖民主义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等为代表。后现代主义文论的特征:打破了古典主义、现代主义文论的中心化、人本化、固定化、价值(意义)的一元化等倾向。追求文论的边缘化、非人化、动态化、价值(意
义)的多元化,消解了一切传统的固定模式,将文学及其意义作了无限开放。三、西方文论中的研究重心的转向1、理性与非理性的转化理性成为人的本质规范;成为人们获得认识或知识的内在能力,理性成了最高的“主宰”。理性逻格斯:逻格斯是希腊哲学、神学用语。本义是指隐藏于宇宙之中、支配宇宙,并使宇宙具有形式和意义的绝对神圣之理。是超越存在万物之上的“道”。“理性逻格斯”就是“理性的历史”或“理性中心”“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恩格斯《反杜林论》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理性主义思潮逐步由盛极而衰变。在西方哲学、美学、文论上的第一个非理性主义流派就是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利意志论。总称唯意志主义。2、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科学主义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它把一切人类精神文化现象的认识根源都归结为数理科学。强调研究的精确性、科学性。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及其他哲学问题。3、西方文论与西方哲学的“语言论转向”一般来说,西方哲学从研究重心来看,从古希腊直至现在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向”:一次是从古代的自然本体论转向近代的“认识论”一次是从近代的认识论转向现代的人类本体论。而在后一次大转向中又产生了两种倾向:一种是转向人类存在本身,可以称之为“人类学转向”;另一种则是转向
人类所使用的语言,可以称之为“语言论转向”。西方哲学早期关注的本体论问题毕达哥拉斯的“数”德谟克里特的“原子”恩培多克勒的“四根”(水、火、土、气)柏拉图的“理式”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质料、形式、目的、创造)基督教神学哲学是对上帝及其创世作本体论的证明教父哲学:基督教哲学的第一个历史形态;经院哲学:基督教哲学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法国笛卡儿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认为一切都是可疑的,然而我在怀疑(即思考)这一活动是确凿无疑的.这样就把人们的哲学研究重心由存在的自然本体论研究转向了对人本身的认识思活动及其认识能力的研究.也就是说人们要想弄清自然存在根据的本体论问题,首先必须弄清人们的认识能力的限度.换句话说,认识论问题成了解决本体论问题的基础. 这是第一次大的转向认识论哲学的两大流派英国经验派: ----最初领袖培根。侧重探讨“我们是怎样知道的”。强调经验和感觉。大陆理性派:----最初领袖笛卡儿。侧重于“我们知道的是什么”。强调理性。两派各有成果,但偏颇与对立也十分明显。在调和两大派的基础上,产生了以康德奠基、黑格尔集大成的德国古典哲学。逻辑分析哲学的代表:
罗素(英国学者)
维特根斯坦(原籍奥地利犹太人、罗素的学生)在由认识论向人类本体论转化过程中。逻辑分析哲学学者认为:以往哲学的失误在于语言运用的失败,提出要清理哲学语言,以弄清哲学的真伪问题。与此同时,语言学、语义学、语文学也在发展早期的现象学、
存在主义大师发现,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园(确定人是语言的动物、人是符号的动物),初步实现西方哲学的“语言论转向”“语言论转向”在哲学上带来的变化首先:在本质与现象的关系上,“认识论”哲学认为本质先于现象而存在,现象只是本质的显现;而“语言论”哲学则倾向于否定本质的先在地位,甚至拒斥本质问题,认为本质问题是个伪问题,是传统的形而上学误用语言的结果。重要的不在说什么(本质),而在于“说”本身(现象)。这样,语言就成了关注的重心。其次:“认识论”哲学注重被说的本质性内容,而“语言论”哲学则普遍关心那使内容被说的形式,所以,前者假定内容先于形式,后者却相信形式比内容更为根本。符号学、结构主义都是如此。最后:“认识论”哲学出于对本质、内容的确信,因而把自身视为具有人生引导作用的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而“语言论”哲学则执着于现象、形式,把自身视为具体知识和学问。总归一点:作为语言的哲学正在取代作为认识的哲学而成为哲学的主流。西方哲学的这种“语言论转向”对西方文论有着极大的影响。这里,语言再也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载体、附加物、由内容决定的形式因素,语言成了文学的存在根据、存在方式、文学性质之所在。语言学成了哲学关注的焦点。这种转向使西方文论开辟出了新天地,使文学回归自身、关于文学的内部规律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单纯重视语言和语言学,用它囊括、包办一切也是值得商榷的。四、西方文论的发展阶段西方文论的历史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古典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三个阶段1、古典时期古典时期的第一个阶段,即整个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