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中医的临床分型治疗与调护

合集下载

胃痛中医内科胃脘痛

胃痛中医内科胃脘痛

病因与病机
病因
外感寒邪、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
病机
胃气郁滞,气血不畅,不通则痛。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胃脘部疼痛,可伴有嗳气、反酸、呕 吐、纳呆等症状。
诊断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舌脉象等综合 因素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进行胃镜等 相关检查。
02
中医内科治疗胃脘痛的优势与 方法
中医内科治疗胃脘痛的优势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胃痛中医内科胃脘痛
汇报人: 2023-12-21
目录
• 胃脘痛概述 • 中医内科治疗胃脘痛的优势与
方法 • 胃脘痛的针灸治疗 • 胃脘痛的推拿治疗 • 胃脘痛的饮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理与预防措施 • 病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
01
胃脘痛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胃脘痛是指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 为主证的病证。
分类
根据病因可分为寒邪客胃、饮食 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证 型。
03
胃脘痛的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胃脘痛的穴位选择
中脘穴
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具有 调理脾胃、和胃降逆的功效。
内关穴
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 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具有宽胸 理气、和胃降逆的作用。
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 前缘旁开一横指,具有健脾和胃、扶 正培元的作用。
02
禁忌症
对于严重的心、肝、肾等疾病患者,不宜采用针灸治疗。
03
注意事项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保持针具的清洁和消毒,避免感染。同时,
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情况,选择合适的刺激强度和留针时间,以达
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04

最新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52983

最新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52983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52983
(三)嗳气、反酸
1.观察嗳气、反酸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发作时宜取坐位,可饮用温开水;若
空腹时出现,应立即进食以缓解不适。 3.忌生冷饮食,少食甜、酸之品,戒烟酒。 4.指导患者慎起居,适寒温,畅情志,避免恼怒、抑郁。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穴:双侧足三里、内关。
四、健康指导
(二)饮食指导
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定时进食、少量、多餐为原则;宜细嚼、 慢咽,减少对胃粘膜的刺激;忌食辛辣、肥甘、过咸、过酸、生冷之 品,戒烟酒、浓茶、咖啡。
1.肝胃气滞证:进食疏肝理气的食物,如香橼、佛手、山楂、桃仁、 山药、萝卜、生姜等。忌食壅阻气机的食物,如豆类、红薯、南瓜等。 食疗方:金桔山药粟米粥等。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52983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52983
二)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药熨法:温度保持在60~70℃,不宜过高,以免灼伤(详见附录2)。 3.穴位注射(详见附录2)。 4.艾灸(详见附录2)。 5.耳穴贴压(耳穴埋豆)(详见附录2)。 6.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52983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52983
(三)嗳气、反酸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足三里、合谷、天突、中脘、 内关等。
7.遵医嘱艾灸,取穴:肝俞、胃俞、足三里、中脘、神阙 等。
8.遵医嘱低频脉冲电治疗,取穴:取中脘、内关、足三里、 合谷、胃俞、膈俞等。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52983
(四)纳呆
1.观察患者饮食状况、口腔气味、口中感觉、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保 持口腔清洁。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是中医常见的病症之一,通常由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因素
引起。

中医认为,胃脘痛的发生与脾胃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上需要综合调理脾胃,调畅气血,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首先,调整饮食习惯。

胃脘痛患者在饮食上应避免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
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如粥、面条、蔬菜等。

此外,还应注意饮食的规律性,避免过饥过饱,保持饮食的平衡。

其次,调理情志。

中医认为,情志不畅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胃脘痛。

因此,胃脘痛患者应避免情绪激动、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

再次,中药调理。

中医治疗胃脘痛常采用中药调理的方法,常用的中药有香附、白术、陈皮、山药等,这些中药具有健脾益胃、调畅气血的功效,能够有效缓解胃脘痛症状。

此外,还可以采用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进行治疗。

针灸可以调畅经络、活血
化瘀,推拿可以舒经活络、调理脾胃,从而达到缓解胃脘痛的效果。

总之,胃脘痛的中医护理方案主要是通过调整饮食习惯、调理情志、中药调理
和中医疗法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疗,从而达到缓解疼痛、调理脾胃的目的。

希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重视饮食和情志的调理,积极配合中医治疗,早日康复。

胃脘痛的中医治疗及饮食调节

胃脘痛的中医治疗及饮食调节
临床表现
胃脘痛主要表现为胃脘部疼痛,可伴有腹胀、反酸、嗳气、 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症状。疼痛性质可表现为隐痛、 胀痛、灼痛、刺痛、冷痛等。
胃脘痛的分类与病因
分类
胃脘痛可按发病缓急分为急性胃脘痛和慢性胃脘痛;按病因可分为寒邪客胃 、饮食停滞、肝气犯胃、瘀血停滞、脾胃虚弱等。
病因
胃脘痛的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犯胃、药物损伤等。
随症加减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随症加减,以增强 疗效。
3
用药特点
重视个体差异,强调药物的偏性,同时注重药 物的炮制和配伍。
中药外敷
贴敷疗法
01
将中药制成膏剂或散剂,直接敷于胃脘疼痛处,以达到局部治
疗的作用。
热熨疗法
02
将中药煎煮后装入布袋中,扎紧袋口,放入微波炉加热后敷于
胃脘疼痛处。
熏洗疗法
03
适量膳食纤维
适量摄入膳食纤维,以促进肠道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如蔬菜、 水果等。
食疗方剂
猴头菇炖鸡
猴头菇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肿瘤等作用,鸡肉富含蛋白质,两者结合可起到养胃、滋补的 作用。
山药百合粥
山药具有补脾健胃、润肺止咳的功效,百合具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作用,两者煮粥可 起到养胃、安神的作用。
红枣糯米粥
胃脘痛的治疗目的与原则
治疗目的
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预防复发,促进康复。
治疗原则
根据病因病机,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针灸、推拿、饮食调理等。 同时,注重情志调护和养生保健,预防复发。
02
中医治疗胃脘痛的方法
中药内服
1 2
辩证施治
根据胃脘痛的病因和症状,采用不同的中药方 剂进行治疗。

中医常见病症的诊疗指南胃脘痛

中医常见病症的诊疗指南胃脘痛
注意事项
推拿疗法
04
胃脘痛的预防与护理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
规律作息
饮食调养
情志调节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抑郁。
03
预防措施
02
01
通过休息、热敷、按摩等方法缓解疼痛。
疼痛缓解
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
饮食控制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
xx年xx月xx日
《中医常见病症的诊疗指南胃脘痛》
CATALOGUE
目录
胃脘痛概述胃脘痛的诊断胃脘痛的治疗胃脘痛的预防与护理胃脘痛病例分享
01
胃脘痛概述
胃脘痛是指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溃疡等。
定义
根据病因和病机,胃脘痛可分为寒邪犯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瘀血阻滞、脾胃虚寒、胃阴不足等六种证型。
胃镜检查
腹部超声检查
影像学检查
03
胃脘痛的治疗
辩证分型
胃脘痛根据中医辩证分型,可分为气滞型、湿热型、瘀血型等不同证型,需根据不同证型选用不同的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
用药原则
治疗胃脘痛多以疏肝和胃、健脾理气为主,根据症状不同,用药也各有侧重。如气滞型宜疏肝理气,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湿热型宜清胃泻火,常用清胃散加减;瘀血型宜活血化瘀,常用膈下逐瘀汤加减。
分类
定义与分类
发病机制
外邪侵入人体,犯及胃腑,导致胃失和降,气血阻滞,不通则痛。
外邪内侵
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
脾胃虚弱
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气机升降失调,胃失和降,产生胃痛。
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引起胃脘疼痛。

胃脘痛的辨证治疗

胃脘痛的辨证治疗
临床过程中注意兼夹症候辩证施治
胃脘痛临床秉承延绵,易损伤人体之正气,外邪侵袭而见兼夹致病,故临床辩证施治过程中应治病求本,标本兼治。
01
02
重点辨证结合辨病
01
“宏微辨证,证病合参”是我的临证思路之一。在“胃病”的诊治中,若遇症状不典型的“心下痛”,常让病人做胃镜检查,一则了解病位所在,再则明确病变性质,是炎症、溃疡、萎缩、还是肿瘤。治疗则在重点辨证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对具体疾病病理的深入认识,有的放矢,辨病用药,不失为提高胃脘痛中医药疗效的有效途径。
家庭中有人患胃病
06
发病机理
01
胃脘痛发病,关键在气机失调。胃痛的病位虽在胃,而与肝、脾的关系甚为密切,胃为阳土,主受纳水谷。其性喜润恶燥,以通降为顺,为多气多血之府。脾主饮食精微的运化转输,以上升为常。二者升降枢机全赖肝之疏泄,故胃脘痛的发生虽责于胃,但也责于肝脾。所以无论是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性志失常或胃府受损,初则气机壅滞,继则上逆为患。再则化火伤阴、致瘀、甚则动血。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发病原因
易患胃病的十种人: 应酬多、常醉酒的人 烟瘾特别大的人 性格内向的人 性格暴躁、容易发火、爱生气的人
1
2
活动量太大的人
01
饮食不规律、经常饿肚子、 不吃早饭的人
02
爱吃辣椒的人
03
经常熬夜的人
04
过于劳累,营养不良的人
05
2
3、脾胃同病法宜兼顾
脾胃同为后天之本,其居中焦,故常见脾胃同病。但“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宜升宜健;胃为阳土,得阴自安,宜用甘平或甘柔濡润,以养胃阴。”两者协调为用,乃中和之枢纽。临证每用和法统之,健脾用运法,降胃用通法,通运结合,兼而顾之,燮和中焦。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多表现为胃脘隐痛,知饥而不多食,口干形瘦,大便干结,舌红少苔等胃阴不足之象。治疗切忌温燥升提,宜用甘柔清养,轻灵流动之法。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南丹县中医医院内1科胃脘痛病(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定义:胃脘痛,又称为胃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症、胃癌,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位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二、诊断要点: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电子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

1、西医症状、体征:(1)主要症状:该病的症状无特异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上腹痛与饱胀,疼痛无明显节律性,通常进食后较重,空腹时较轻,兼有嗳气、反酸、恶心、早饱、上腹部不适或烧灼感较为常见。

部分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消瘦及头晕症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见舌炎、恶性贫血等症状。

(2)体征:体征多不明显,少数患者可出现上腹轻压痛,此外无特殊体征。

2、实验室相关检查:(1)钡餐造影对胃内器质性病变的性质可作出初步判断。

(2)电子胃镜一般可以判断病变性质,胃黏膜活检对诊断有决定意义。

(3)胃液分析、胃电图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三、鉴别诊断:1、胃痞:与胃痛部位同在心下,但胃痞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的病证。

胃痛以痛为主,胃痞以满为患,且病及胸膈,不难区别。

2、真心痛:心居胸中,其痛常及心下,出现胃痛的表现,典型真心痛为当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剧痛,且痛引肩背,常有气短、汗出等,病情较急。

中老年人既往无胃痛病史,而突发胃脘部位疼痛者,当注意真心痛的发生。

胃病部位在胃脘,病势不急,多为隐痛胀痛等,常有反复发作病史。

X线、胃镜、心电图及生化检查有助鉴别。

3、胁痛: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常攻撑连胁,应与胁痛鉴别。

胃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伴有食少、恶心、呕吐、泛酸、嘈杂等。

胃脘痛的辨证施护

胃脘痛的辨证施护

胃脘痛的辨证施护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症候群,是胃肠功能动力障碍性疾病又是消化系统中典型的心理疾病之一。

其发病与物理化学因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自身免疫因素有关,中医称之为胃脘痛、痞满、嘈杂、反胃等证范畴,起病多与情志、饮食、起居、外邪等有关。

辨证治疗固然重要,正确的辨证施护也不容忽视,下面将胃脘痛分型辨证施护介绍如下。

1 辨证施护1.1 寒邪犯胃型:进食生冷或受凉而致寒凝气滞,不通则痛,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暖,得温则舒,遇寒加重,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发作时嘱患者速饮热水1杯,或置热水袋于胃脘部,可立即止痛,待疼痛稍缓解后,饮姜糖水(用干姜10 g,加红糖半勺,水煎)或葱椒汤(用蜀椒5 g加葱白5寸煎),每次20 ml,每日3次,均可起到温胃散寒止痛之功。

1.2 饮食停滞型:暴饮暴食而致食积停滞,气机不通而作痛,表现为胃脘胀痛,暖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苔厚腻,脉滑。

由于过量进食,超越胃脘所能承受的限度而导致食积停滞,化腐生热,湿热中阻,胃失和降而暖腐吞酸,呕吐。

可用生山渣10 g加水100 ml煎,分次服用或服用健胃消食片、大黄苏打片、多酶片等以消食导滞。

嘱患者近2日适当控制饮食,给胃腑留有一定的空间,才有利于气血运行和功能的恢复,进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饭后食用水果,如橘子、苹果等助消化。

1.3 肝气犯胃型:胃脘胀满而痛,连及两肋,暖气,苔薄,脉弦,常因情志不舒而诱发。

“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是机体调节心理应急反应核心,肝脏通过对气机、血液和情志的影响,调节人体的应急反应[1]。

因此中医学一直将情志因素列为主要的致病因素。

《济生方·惊悸论治》云:“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2]。

说明消极情绪可影响心神而造成人身脏腑的损害,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源,肝之疏泄功能减退,则肝气郁结、心情抑郁,故诸病生焉。

面对这样的患者,应做好心理咨询,与患者交朋友,了解患者的家庭、朋友、工作以及周围环境对其影响,针对发病原因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信任感,主动与护士进行心理交流,使其倾诉心中不快之事。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胃脘痛是指位于胃脘的疼痛感,通常由于胃黏膜受损或者消化系统其他问题引起。

中医认为胃脘痛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可以采取中医护理方案进行治疗。

中医护理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食疗、针灸等治疗方法,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有效缓解胃脘痛的症状。

一、中药调理1.草果白术汤草果、白术分别为温中散寒、健脾和胃的中草药,可以调理脾胃功能。

将草果、白术各适量煎煮服用,可以缓解胃脘痛的症状。

2.半夏泻心汤半夏具有消滞化痰、健脾胃的作用,适用于胃脘痛伴有消化不良、呕吐等症状。

将半夏、甘草、黄连、泽泻、木香等药材煎煮服用,可以改善胃脘痛的症状。

3.人参黄耆汤人参、黄耆分别为补气、健脾胃的中草药,适用于胃脘痛伴有脾气虚弱、食欲不振等症状。

将人参、黄耆、白术、茯苓等药材煎煮服用,可以增强脾胃功能,改善胃脘痛的症状。

二、食疗1.黄精炖猪心黄精具有滋阴养胃的功效,适用于胃脘痛伴有阴虚的症状。

将黄精、猪心适量炖煮,可以改善胃脘痛的症状。

2.粳米粥粳米具有健胃益脾的作用,适用于胃脘痛伴有脾胃虚弱的症状。

将粳米煮成粥,可以缓解胃脘痛的症状。

3.菊花薄荷茶菊花、薄荷具有清热降火的作用,适用于胃脘痛伴有口渴、目赤等症状。

将菊花、薄荷泡水饮用,可以缓解胃脘痛的症状。

三、针灸1.穴位选择主要选择中医经典穴位,如足三里、关元、中脘、神阙等穴位。

2.针灸方法选择适量的针刺时间和刺激程度,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脾胃功能,缓解胃脘痛的症状。

综上所述,胃脘痛的中医护理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食疗、针灸等多种方法。

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并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操作。

同时,饮食调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缓解胃脘痛的重要措施。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胃脘部冷痛,不欲饮食,呕吐清水,舌质淡白,苔白腻,脉沉迟。

治宜温中散寒,方用理中汤加减。

湿邪困脾证:胃脘部胀满,不欲饮食,口腔粘腻,舌苔白腻,脉滑。

治宜健脾化湿,方用四君子汤加减。

气滞痰阻证:胃脘部胀痛,口中黏腻,嗳气频频,痰多易吐,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宜行气化痰,方用二陈汤加减。

血瘀胃痛证:胃脘部刺痛难忍,疼痛不适,口干口苦,舌质暗紫,苔薄黄,脉涩。

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五、中药治疗:1、理中汤加减: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陈皮、半夏、苍术、山楂、草果、厚朴、木香。

2、四君子汤加减: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山药、薏苡仁、泽泻、草果。

3、二陈汤加减:陈皮、半夏、泽泻、枳实、厚朴、生姜、甘草。

4、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

五、中医调理:1、饮食调养:忌烟酒、辛辣、油腻、生冷、过饱、过饥。

宜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粥、面条、蒸蛋等。

2、情志调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疲劳、情绪波动等。

3、生活调理: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过度饮食等。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本文介绍了胃脘痛(慢性胃炎)的中医诊疗方案。

胃脘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文章提到了诊断要点,如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文章还介绍了鉴别诊断和分型论治等内容。

治疗方面,文章提到了几种中药治疗和中医调理方法,如饮食调养、情志调理、生活调理等。

胃脘痛中医辨证胃痛发病

胃脘痛中医辨证胃痛发病
遵医嘱
如有需要,遵医嘱使用中药或 西药治疗。
注意饮食卫生
保持餐具清洁
使用干净的餐具和炊具,避免细菌和病毒的 传播。
避免生食
避免生食和不洁食品,尤其是肉类和海鲜等 高风险食品。
注意食物卫生
选择新鲜、卫生的食物,避免食物中毒和感 染。
注意水源卫生
选择清洁的水源,避免饮用不洁水源导致的 疾病传播。
THANKS
03
胃脘痛的临床表现
轻度症状
轻度疼痛
疼痛程度较轻,持续时间较短, 时痛时止。
轻度食欲不振
胃脘痛影响饮食,导致食欲不振 ,但尚能正常进食。
轻度恶心呕吐
胃脘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症状,但 并不严重。
中度症状
中度疼痛
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影响日常生活和 工作。
中度食欲不振
胃脘痛影响饮食,导致食欲明显下降,但仍能进 食部分食物。
状。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可伴有大便溏 薄、小便色黄、情绪烦
躁、抑郁等症状。
02
中医对胃脘痛病因的认识
寒邪客胃
01
02
03
寒邪内侵
寒邪侵入胃腑,凝滞经脉 ,影响胃的气机运行,导 致胃脘疼痛。
症状表现
胃痛剧烈,痛无休止,得 温则舒,遇寒加重,口淡 不渴,恶心呕吐,大便溏 泄。
治疗方法
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常 用的方剂有良附丸、厚姜 半甘人参汤等。
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情绪波动和压力过大,保 持心情舒畅。
适量运动
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太 极拳等,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避免过度饮食
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食,保 持适当的饮食量。
调护方法
热敷
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在胃部 ,缓解疼痛和不适。

中医护理:胃脘痛患者的病因及辨证施护

中医护理:胃脘痛患者的病因及辨证施护

中医护理:胃脘痛患者的病因及辨证施护现代医学中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

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及胃粘膜脱垂等疾患均可参照本章内容辩证施治。

病因病机胃脘痛发生的缘由,有病邪犯胃、肝胃不和,脾胃虚寒等几个方面。

1)病邪犯胃:外感寒邪,邪犯于胃,或过食生冷,寒积于中,皆使胃寒而痛。

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易感受寒邪而痛发;又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内生湿热,或食滞不化,可以发生热痛或食痛。

2)肝胃不和:愁闷愤怒伤肝,肝气失于疏泄,横逆犯胃而致胃脘痛苦。

肝气郁结,进而可以化火。

火邪又可伤阴,均可使痛苦加重,或病程缠绵。

3)脾胃虚寒:素体虚弱,劳倦过度,饥饱失常,久病不愈,均可损伤脾胃阳气,使中气虚寒而痛。

胃脘痛的病因,虽有上述的不同,但其发病均有一共同途径,即所谓“不通则痛”。

病邪阻滞,肝气郁结,均使气机不利,气滞而作痛;脾胃阳虚,脉络失于温养,或胃阴缺乏,脉络失于濡润,致使脉络拘急而作痛。

气滞日久不愈,可致血脉凝涩,瘀血内结,则痛苦更为顽固难愈。

胃脘痛的辨证论治胃脘痛的辩证,主要辩别是病邪(寒、热、食滞等)阻滞引起的,还是脏腑失调(肝气郁结、脾胃虚弱)引起的;病在肝,还是病在脾胃;是实证(病邪阻滞、肝郁,肝火),还是虚证(脾胃阳虚或胃阴缺乏);尚属气滞,还是已成血瘀等几个方面。

对本病的治疗,以“理气止痛”为临床上通用之法,但是,还需进一步审证求因,属于病邪阻滞者,当辩其邪而去之;由于肝气郁滞者,当疏泄肝气;因于脾胃虚寒者,当温中散寒;痛苦日久不愈者,往往由于化火,伤阴,血瘀所致,当分别病情采纳清火,养阴,化瘀等法。

1)病邪阻滞:主证:胃脘痛苦暴作,畏寒喜暧,局部热敷痛减,口不渴或喜热饮,苔白,脉紧。

辩证:寒邪犯胃,或食生冷,寒积于中,阳气被寒邪所遏而不能伸展,以致痛苦。

舌苔白腻,脉紧属寒,胃痛暴作时,多见紧脉。

治法:散寒止痛2)食滞胃脘:主证:胃脘胀闷,甚则痛苦,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苔厚腻。

胃脘痛中医辨证胃痛发病

胃脘痛中医辨证胃痛发病
胃脘痛的主要症状包括胃脘部疼痛、胀满、嗳气、吞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等。疼痛可因病因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胃脘痛的病因
饮食不节
过食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或饮食不规 律,可导致胃脘痛。
外邪犯胃
感受寒邪、湿邪等外邪,侵犯胃腑,可导致 胃脘痛。
情志失调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志失调,可 引起胃脘痛。
症状
胃脘隐痛绵绵不休得温按减遇冷更甚四肢不温纳呆食后腹胀喜按大 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缓或细弱。
原因
脾胃阳气虚衰失于温运寒邪内生脾胃功能减退致气血不足经络失养 不通则痛。
治疗
温中健脾止痛如使用黄芪建中汤、理中丸等药物。
04
胃脘痛的预防与调护
预防措施
规律饮食
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 平衡。
调整饮食结构
胃脘痛中医辨证胃 痛发病
2023-11-08
contents
目录
• 胃脘痛概述 • 胃脘痛的临床表现 • 胃脘痛的中医辨证分型 • 胃脘痛的预防与调护 • 胃脘痛的中成药治疗 • 胃脘痛的食疗方法
01
胃脘痛概述
定义与症状
定义
胃脘痛是指发生在胃脘部的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也称为“胃痛”。
症状
05
胃脘痛的中成药治疗
中成药治疗原则
针对不同证型,选择相应的中成药
胃脘痛可由多种证型引起,如脾胃虚寒、胃热炽盛、肝胃不和等,治疗时需根据不同的证 型,选择相应的中成药。
重视整体观念
中医治疗胃脘痛强调整体观念,不仅关注疾病本身,还注重调理人体气血阴阳,以促进脾 胃功能的恢复。
结合个体差异
治疗胃脘痛需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根据个体差异选择最合适的中成药。

胃脘痛中医的临床分型治疗与调护

胃脘痛中医的临床分型治疗与调护

胃脘痛中医的临床分型治疗与调护李文理胃脘痛简称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是临床脾胃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其疼痛性质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灼痛或痛连胁背等。

常伴有胃脘胀满,嗳气或反酸,恶心呕吐,纳呆,便秘或便溏,神疲乏力,面黄消瘦,甚至呕血,便血等。

“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

”并首先提出胃脘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现代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胆道疾患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皆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

胃脘痛发生的原因:1.) 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皆可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其中尤以寒邪为多。

如《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

2.) 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气机壅滞。

如《医学正传·胃脘痛》“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

3.) 情志不畅-----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

如《沈氏尊生书·胃痛》:“胃痛,邪干胃脘病也。

…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气滞日久或久痛入络,可致胃络血瘀。

如《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

4.) 素体脾虚----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及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养而发生疼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脘痛中医的临床分型治疗与调护李文理胃脘痛简称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是临床脾胃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其疼痛性质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灼痛或痛连胁背等。

常伴有胃脘胀满,嗳气或反酸,恶心呕吐,纳呆,便秘或便溏,神疲乏力,面黄消瘦,甚至呕血,便血等。

“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

”并首先提出胃脘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现代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胆道疾患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皆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

胃脘痛发生的原因:1.) 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皆可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其中尤以寒邪为多。

如《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

2.) 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气机壅滞。

如《医学正传·胃脘痛》“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

3.) 情志不畅-----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

如《沈氏尊生书·胃痛》:“胃痛,邪干胃脘病也。

…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气滞日久或久痛入络,可致胃络血瘀。

如《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

4.) 素体脾虚----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及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养而发生疼痛。

一胃脘痛的分型治疗由于病因病机不同,胃脘痛的临床治疗可分为以下几个证型:关键词:胃脘痛临床分型治疗调护东方中医药进修学院第一届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学士毕业论文精选2(一) 肝气犯胃型:胃脘胀痛,攻窜不定,连及胸肋,得嗳气或矢气稍减,遇恼怒或抑郁则复发或加重,胸闷纳呆,泛吐酸水,口苦,大便成形而排出不畅,舌淡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或沉弦。

证侯分析:本证以情志失调,肝气犯胃,气机郁滞为基本病机。

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故胃脘攻撑作痛,胸闷嗳气,喜叹息。

胁为肝之分野,故其痛连胁。

气机郁滞,肠腑传导失畅,故大便不爽。

病在气分,故苔薄白,病在里,其痛因肝郁气滞所致,故脉弦或沉弦。

本证以胃脘攻撑作痛,其痛连胁,胸闷嗳气为辩证要点。

治则: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g 白芍10g 枳壳10g 川楝子6g 陈皮10g玄胡索6g 砂仁6g 制香附10g 半夏15g 炙甘草5g茯苓10g 郁金10g(二) 脾胃虚寒型:胃脘隐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症状加重,空腹痛重,得食减轻,稍食即饱,食后脘胀,口淡不渴,纳呆,时吐清水,身倦乏力,神疲懒言,畏寒肢冷,大便溏薄,或先硬后溏,舌淡苔薄白或白滑,脉沉迟或细。

证侯分析:本证以脾胃虚寒,失于温养,络脉拘急为基本病机。

脾胃阳虚,中寒内生,故胃脘隐隐作痛,喜温喜按。

中焦虚寒,水饮内生,饮邪上逆,故时而泛吐清水。

脾胃阳虚,健运失司,故纳食减少,大便溏薄。

中虚求食,故进食痛减。

中阳不振,失于温运,故四肢不温,神疲乏力。

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沉迟均为中焦虚寒之象。

本证以胃痛隐隐,喜温喜按,四肢不温为辩证要点。

治则: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20g 桂枝10g 生姜3 片芍药15g 茯苓10g炙甘草8g 大枣5 粒制半夏10g 陈皮10g(三) 胃阴不足型:东方中医药进修学院第一届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学士毕业论文精选3胃脘隐隐灼痛,空腹时重,似饥不欲食,口干喜饮,消瘦乏力,大便干燥,或见手足心热,舌红少苔,或见花剥苔及裂纹,脉细数或弦细。

证侯分析:本证以热盛伤津,胃阴不足,胃失润降为基本病机。

胃热素盛,寒邪化热或气郁化火,灼伤胃阴,胃失润降,故胃脘隐隐灼痛,口燥咽干。

胃虚不能受谷,故饥而不能多食。

阴虚内热,则渴不欲饮。

津液耗伤,肠道失润,故大便干结。

舌红少苔,或光剥无苔,乏津,脉细数或弦细,均为阴虚液耗之象。

本证以胃脘隐隐灼痛,口燥咽干,大便干结为辩证要点。

治则:养阴益胃,和中止痛方药:养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沙参15g 麦冬15g 生地10g 川楝子8g 天花粉10g芍药15g 甘草8g 玉竹15g 生扁豆8g 杞子10g(四) 气滞血瘀型:胃痛屡发,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而拒按,食后较甚,入夜为重,或见黑便,时嗳气,舌质紫暗或有瘀点或唇黑,脉沉涩或细涩。

证侯分析:本证以气滞导致血瘀,或久痛入络,络脉瘀阻为基本病机。

胃痛日久,反复发作,气滞血瘀,络脉阻滞,故胃痛如针刺刀割。

瘀血为有形之邪,故痛有定处拒按。

久痛入络,络脉损伤,血不循经,上溢则呕血,下溢则便血。

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涩,均为瘀血停滞之征象。

本证以胃痛如针刺刀割。

痛处固定为辩证要点。

治则: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方药: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丹参20g 黄芪20g 桃仁15g 红花8g 莪术8g五灵脂10g 蒲黄10g 砂仁10g 三七10g 檀香6g(五) 寒热错杂型:胃脘痛胀,灼热感,心下痞满作痛,按之不舒。

心下恶寒。

大便时结时溏,泛吐清涎,嘈杂吞酸或牙龈肿痛,食冷则痛作,口苦心烦,舌尖偏红苔白厚腻或薄黄,脉滑数或弦。

东方中医药进修学院第一届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学士毕业论文精选4证侯分析:本证以脾脏虚寒,胃腑郁热为基本病机。

因素体胃热盛,饮食劳倦,损伤脾气,或恣食肥甘,情志与火相并,致胃纳脾运功能失调,故见胃脘胀痛,灼热感,大便秘结,牙龈肿痛,吞酸嘈杂。

脾气虚弱,脾运不化,故见大便溏泄,食冷则痛作,泛吐清涎。

舌尖偏红苔白厚腻,脉滑数均为胃强脾弱之象。

本证以胃脘痛胀灼热,大便时结时溏,泛吐清涎为辩证要点。

治则:辛开苦降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制半夏15g 干姜15g 苏梗15g 砂仁10g 大黄10g黄连10g 黄芩12g 蒲公英15g(六) 饮食伤胃型: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则病减,纳差厌食,大便不畅,得矢气后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弦。

证侯分析:本证以食滞胃脘,气机不得通降为基本病机。

因暴饮暴食,食滞胃脘,致气机阻滞,故胃脘胀痛拒按,食积胃脘,和降失司,浊气上逆,故嗳腐吞酸,恶食,或吐不消化食物。

得吐则宿食得出,得矢气则食滞下行,故见痛减。

食滞中焦,腑气不畅,故大便不爽。

舌苔厚腻,脉滑,均为宿食停滞之象。

本证以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为辩证要点。

治则:消食导滞,和胃止痛方药:保和丸加减山楂15g 神曲15g 莱菔子15g 制半夏10g 陈皮10g茯苓10g 连翘6g 枳壳9g 厚扑9g 槟榔9g(七) 脾胃湿热型:胃脘灼热,脘内嘈杂,胀满疼痛,呕恶厌食,肢体困重,大便不爽,小便短赤不利,口干不欲饮,舌淡红,苔薄黄或黄腻。

脉弦数或滑数。

证侯分析:本证以湿热蕴结,胃气痞阻为基本病机。

因饮食不节,嗜食醇酒厚味,助湿生热,或外感湿热之邪,或素体湿盛,湿郁化热,蕴结脾胃,升降失调,而致脘腹满闷,食少纳呆。

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均为东方中医药进修学院第一届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学士毕业论文精选5湿热蕴结之象。

本证以脘腹满闷灼热,呕恶厌食,口干不欲饮,肢体困重为辩证要点。

治则:清热化湿,和胃止痛方药:清中汤加减黄连9g 制半夏9g 茯苓12g 草豆蔻6g 陈皮9g甘草3g 苍术12g 黄芩10g 大黄6g 苡仁12g栀子9g(八) 肝胃郁热型:胃脘灼痛,热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证侯分析:本证以肝胃郁热,壅阻气机为基本病机。

肝郁气滯,日久化热犯胃,故胃脘灼痛,泛酸嘈杂,烦躁易怒。

肝胆互为表里,肝热夹胆火上乘,故口苦而干。

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胃郁热之象。

本证以胃脘灼痛,痛势急迫,泛酸嘈杂,口干苦为辩证要点。

治则:泻热和胃方药:左金丸加味黄连5g 玄胡索9g 蒲公英10g 瓜篓9g 制半夏9g枳壳9g 大黄6g 黄芩9g 川楝子6g 吴茱萸2g(九) 痰浊中阻型:胃脘胀满闷痛,病势较缓,头重如裹,肢体困重,呃逆呕吐粘液,纳呆神疲,嗜睡多梦,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而濡细。

证侯分析:本证以脾失健运,痰浊内生,壅阻中焦为基本病机。

外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厚腻,或肝郁气滯,横逆犯脾,使脾胃虚弱,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聚成痰,脾失升清,故见胃脘胀满,头重如裹,嗜睡。

痰浊停胃,胃气不和而上逆,故见呃逆呕吐,纳呆。

脾主四肢,痰湿内阻,困遏脾气,故肢体困重。

痰邪蔽阻,心窍被蒙,故嗜睡多梦。

苔白腻,脉滑而濡细为痰浊中阻之象。

本证以胃脘胀满闷痛,头重如裹,肢体困重,呕吐粘液纳呆为辩证要点。

治则:健脾化痰,芳香化浊东方中医药进修学院第一届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学士毕业论文精选6方药:温胆汤加减陈皮9g 制半夏6g 竹茹6g 枳实6g 茯苓6g白术9g 远志6g 佩兰9g 黄芪6g 麦芽9g石菖蒲6g(十) 胆胃不和型:胃脘疼痛,痛及胸背,恶心欲吐,口苦口干,泛吐苦水痞满,小便黄,舌红或淡红,苔薄黄或黄,脉弦滑。

证侯分析:本证以胆胃失和,胃肠壅滞为基本病机。

饮食失节或情志抑郁,以致胃肠壅滞,故胃脘痞满疼痛,恶心欲吐。

肝胆疏泄失调,胆汁淤滞,胃气上逆故泛吐苦水,口苦口干。

舌红苔黄,脉弦滑为胆汁淤滞,胃肠壅滞之象。

本证以胃脘痞满疼痛,泛吐苦水,恶心欲吐为辩证要点。

治则:清胆利湿,和胃止痛方药:柴平散加减柴胡12g 云苓10g 制半夏9g 陈皮9g 白术10g当参12g 黄芩9g 厚扑6g 甘草4g(十一) 寒邪客胃型:胃痛暴作,疼痛剧烈,得温则减,遇寒痛增,口和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

证侯分析:本证以寒邪客胃,气机凝滞为基本病机。

由于外感寒邪,或过食生冷,常服凉药,而致寒邪客胃。

寒为阴邪,其性凝涩,阳气被寒邪所遏而不得伸展,气机阻滞,故胃痛暴作,且疼痛剧烈,得温则减,而遇寒痛增。

胃无热邪,故口和不渴。

喜热饮,舌苔薄,亦为有寒之象。

脉弦紧,乃气滞痛甚所致。

本证以胃痛暴作,得温则减,遇寒痛增为辩证要点。

治则: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加味高良姜10g 制香附10g 吴茱萸3g干姜3g 木香9g 陈皮10g东方中医药进修学院第一届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学士毕业论文精选7二胃脘痛的调护胃脘痛经过正规的治疗后,虽然其临床症状和客观指标已得到改善和恢复,但是胃病具有慢性病程和反复发作的特点,常在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作用下而诱发,甚至加重病情,如生活起居不慎,精神过度紧张,过食辛辣食物或饮食不节等,往往导致胃病复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