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2020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优质课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吨的认识》优质课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吨的认识》优质课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吨的认识》教案盐城市龙冈小学蒋荣富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建立对吨的认识,认识吨与其他重量单位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到进行简单化的计算。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利用迁移和对比来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建立对吨的认识,认识吨与其他重量单位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到进行简单的换算。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利用迁移和对比来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四、教学准备:1、让学生课前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吨作单位。

2、教师搜集用吨作单位的事物图片、搜集世界之最资料等并制作课件。

3、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确定“背一背”游戏中背的对象。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师:我们身边的物体都有自己的质量,你能说说身边一些物体的质量吗?生1:我的书包重3千克。

生2:一个果冻的质量是30克。

生3:1个2分的硬币大约重1克。

生4:我的体重是23千克。

……师:克和千克是我们已经学过的质量单位,当物体比较轻的时候用克做单位,用字母g表示,当物体比较重的时候用千克做单位用字母kg表示。

那你还知道哪些质量单位吗?生:质量单位还有吨。

师板书“吨”,说:“是啊,吨也是一个质量单位。

那关于吨你知道了哪些知识?”生:1吨=1000千克(师板书)师:那1吨到底有多重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师补充板书:吨的认识(二)实践体验1、感受1吨的重量:(1)背一背师:我们来做一个背一背的游戏。

请听清游戏规则:先问一问你的同桌的体重是多少,然后再背一背,感受一下你同桌的体重。

生活动。

师指名说感受(2-3个):你同桌的体重是多少?你有什么感受?生1:我同桌的体重是23千克,我觉得背他的时候有点重。

生2:我同桌的体重是31千克,我觉得他太重了,我背也背不动。

(2020年)苏教版小学科学三下:全册配套教学设计(word版,52页)

(2020年)苏教版小学科学三下:全册配套教学设计(word版,52页)

小学第二学期三年级科学科教案一、导入新课1看图:打乱的《风力等级歌》图片,让学生看图抢答,说出与图片对应的《风力等级歌》。

(师生共同补充评价)2谈话:刚才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那我们记住了《风力等级歌》有什么用呢?3学生回答(可以观测风的级别、风力……)4谈话:我们最好到教室外亲自去感受一下,不能光纸上谈兵呀?!我们得到外面去观测风,看看今天刮什么风?今天风级是几级?继续当好一个小小气象员!(板书)二、学生提出观测的问题1谈话:你们外出观测风力风向,觉得自己还有那些问题要解决的?你们又有哪些观测计划和观测方法?哪些还需要老师帮助的?小组讨论一下。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学生汇报问题。

4教师板书:测风向:问题方法;测风力:问题方法。

三、师生讨论问题及解决方法(以下是学生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预测)问题与困难1:方位的认识。

解决方法:在教室里学会辨别方位(八方位);介绍学校操场的方位走向,在操场上的八个方位放上凳子,写上方位。

问题与困难2:风向的认识。

解决方法:教师帮助讲述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用实例讲述。

问题与困难3:风向的测量方法及测量工具。

解决方法:学生看图理解描述,用丝巾、纸屑或自制风向标;教师补充:可用彩色皱纹纸带,也可用实验室专用风向风力器。

四、室外测量前的准备工作1做好测量的工具准备:风向标、风力计的检查、纸带系在竹竿上;方位凳8张(用打印好的纸贴字,用粉笔写在小黑板上也行)。

2讨论外出测量的注意点:(1)在操场较空旷的地方测量;(2)不能挡住其他组测量;(3)观测要细致,要多测几次,才能记录;(4)动作要快,注意安全和保护校园环境。

五、学生外出测量,教师分组巡视指导1选择地点测量。

2及时记录。

3教师也用自制的风力计、风向标测量,以便对照学生的测量值。

六、室内汇报与发现1分组汇报测量结果。

2教师把数据板书填写在表格中。

3观察记录表,并出具当天本地气象站天气预报的风向风力;4提问:为何我们今天观测风的结果与气象台的不同?5学生汇报。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4单元 身边的材料(全单元)》优质PPT公开课件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4单元 身边的材料(全单元)》优质PPT公开课件
玻璃的来源
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塑料的来源
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不是直接来自大自然,而是通过加工处理天然材 料,或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
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羊 毛
直接来自
木 材
于大自然
花与腈纶棉的相似处与不同点
比较棉花与腈纶棉的相似处与不同点 实验一:“感官总动员”直接对比棉花和腈纶棉
谢谢观赏!
再见!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身边的材料
13.纸
讨论纸的用途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纸? 它们有什么用途?
……
各种用途的纸
牛皮纸
卫生纸
书写纸
宣纸
箱板纸
新闻纸
复印纸
人民币
古代的造纸术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 ( 公 元 105 年 ) , 蔡 伦 在 总 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 的基础上,用树皮、破渔 网、破布、麻头等作为原 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 植物纤维纸,改进了造纸 术,才使纸成为人们普遍 使用的书写材料。被称为 “蔡侯纸”。造纸技术的 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 文明的杰出贡献之一。造 纸术也是我国的四大发明 之一。
电线 常用工具
周围的金属制品
我们周围有哪些物品是用金属制成的?人们为什么用 金属制作它们?
金 铁
银 镁
锌 铅 铜
金属的共同性质 活动一
用砂纸打磨铜棒、铁棒、铝棒的表面,仔细观察,你 有什么发现?
金属有光泽。
金属的共同性质
分工明确 观察仔细 记录整理 注意安全
注意事项
金属的共同性质 活动三
用铁锤分别敲打铜丝、铁丝、铝丝,你有什么发现?
看一看
A 棉花 白色
B 腈纶棉 白色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教案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教案

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教材分析】本节课为新版本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第一课题。

基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对身边的材料有了基本的认知,本课将继续从三个层面来丰富学生对材料及现代科技的感性认识。

第一阶段:感性认识阶段。

通过调动各种感官器官去观察、触摸发现身边的材料,并尝试用生活经验来分类。

第二阶:理性认识阶段。

能根据材料的不同用途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分类。

第三阶段:对比总结。

分析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不同,并能树立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许多物品,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常识,认识物品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

但是并不具备对物品进行分类的思想,至于各种材料所具有的特性,就更不能明白了。

因此,本节课将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对生活物品的探究兴趣,并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描述的能力。

以期树立学生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教学目标】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1.知道生活中材料的简单分类。

2.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树立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之处。

【教学难点】了解身边物品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多寡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棉花,腈纶,烧杯,镊子,酒精灯,火柴,石棉网、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展示几件物品——塑料直尺、剪刀、桌子、窗帘等。

请问:这些物品,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2.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材料在我们生活中的普及度。

]二、调查造房子需要的材料以及分别是什么材料。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声音的产生》优质教案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声音的产生》优质教案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声音的产生》优质教案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并通过感受丰富的声音来加深认识。

2.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通过聆听不同动物的发声,认识动物不同的发声方式。

4.了解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科学探究:1.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

2.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并用自己的语言、画图的方式表达实验结论。

3.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的现象,应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研究结论。

4.通过反证法,说明“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科学态度:1.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参与到探究实验中,与同学合作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体验合作研究的乐趣,感受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观察发声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分析归纳物体发声与振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将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可视化。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实验记录表、教学PPT。

学生材料:塑料袋、钢尺、音箱、气球、音钹、塑料瓶、泡沫屑、水、水槽、音叉、水鼓。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声音游戏“听和说”,感知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引入新课1.谈话:我们身处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每个声音都传递着不同的信息。

闭上眼睛,仔细听一下,周围有哪些声音?(适时播放上课铃声和读书声)2.播放音频:学生活动声、大课间跑步声、学生篮球落地声、体育老师口哨音乐。

3.思考:你能听到哪些声音?从这些声音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4.学生汇报所听到的声音,以及从中获取的信息。

5.小结: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不同的声音代表了不同的意义,因此声音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

6.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首先我们来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7.板书课题:9.声音的产生二、探究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1.展示音箱,向学生解释音箱是如何发出声音的。

最新2022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声音的产生》优质课件

最新2022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声音的产生》优质课件
6
让塑料袋发出各种声音
要求 请同学们用塑料袋制
造声音,看谁制造的声 音种类多。
7



8
方法
用鼓满气的塑料袋敲击 用小尺划过鼓满气的塑
桌面,发出声音。
料袋发出声音。
塑料袋没有鼓气之前, 甩动塑料袋发出声音, 揉搓塑料袋发出声音。
用嘴吹鼓满气的塑料袋 发出声音。
9
物体发声时的状态 物体在发出声音时,本
学法指导: 1.学会抓住重点,巧妙疑问。 2.指导能够大胆质疑。 3.学会带着疑问去查阅资料变有疑为无疑。 4.能够将生活中的小疑问通过学生间的质疑利用科学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5.通过质疑,能够解释一些现象,培养敢于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在学习了“探索宇宙”一文,了解了宇宙的奥秘,认识了探索 宇宙的意义。 6.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 (二)自学环节自学的目的在于学习科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探究的技能和技巧,并改变以 往的教师——学生的单向信息流程为教师——学生的双向交互的信息流程的学习模式,强化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强化学生学生的主动性, 同时提高学生的自学习能力。 学法指导: 1.学会阅读课文,根据导学提纲分析重点、难点。 2.学会理论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例如通过学习“巧妙的结构“能够对常见建筑物分类: 电视塔——屋架结构,凉亭——支柱结构,大坝——实心结构 3.学会实验操作,能独立完成一些小制作 4.学会科学活动的过程、分类。 5.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技能。 初步学会整理信息的方法。 (三)交流环节交流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思考,善 于表达的学习效果,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关系.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全册《43海洋》课件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全册《43海洋》课件

海洋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 海水不能直接饮用。 含盐类比重很大的海水又苦又咸。 海水淡化的简易方法。 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宝库
完成同步练习题
几天后,女主进组报道了。薇薇安,混血小美女。陈灏也认识,公司今年的新人,面孔长的喜人,身材一级棒不说,据说人家上 头还有人,所以一出道,便风头大盛,这次也是公司安排,借着林昱辰的人气来继续拉升知名度的。
小姑娘人美声甜,一进组便给大家派了一遍礼物,礼物不算太贵重,难得的是美女有这份心意,于是立马斩获了无数人的仰慕。
陈灏的小助理拿着到手的手链,美的一个劲的吐泡泡,“哎呀,陈哥,跟你真是赚到了,我前两天才拿到昱辰哥的签名照,今天 就收到薇薇安的礼物了,哎呀我以后就跟你混了,你看我过几天去跟薇薇安也要张签名照好不好?哎呀,我会被人嫉妒的......”
仲贤惠一头扎到八卦大军里去比较各自得到的礼物去了,陈灏默默地叹气:唉,这个没良心的,哥再不济,也是有点名气的艺人 吧,好歹跟了哥也快一年了,你跟哥要张签名照你会死啊......
实验结论:含盐类比重很大的海水又苦又咸。
海水为什么不能直接饮用?
海水中的盐的浓度约是人体体内的4倍,而人体肾脏排泄盐的 浓度最高不能高于2%。如果喝下200毫升海水,要排掉其中 含有的盐分,需要排出体内350毫升的水,不仅没有起到解渴 的作用,还会失去体内更多的水。如果大量饮用,会导致某些 元素过量进入人体,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严重的还会引 起中毒。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
海洋
教学课件
说说你对海洋的了解。
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
从太空看地球
世界海陆分布示意图
比较海水与淡水,了解海水发苦发咸的原因
实验材料:滴管、金属勺、蜡烛、1杯淡水、1杯模拟的海水(淡水加盐) (1)用滴管分别取 1 毫升淡水和 1 毫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教学设计

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教学目标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1.认识周围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知道材料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科学探究:1.能够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2.能根据计划探究材料的特征。

科学态度:1.能积极想办法比较棉花与腈纶棉探的异同之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意识到保护天然资源的重要。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生产出越来越多的人造材料。

教学重点认识周围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教学难点能根据计划探究材料的特征。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塑料尺,本子,燕尾夹。

学生材料:棉花、腈纶棉、放大镜、小烧杯,水,培养皿,火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今天来上课的时候,老师带了几个小东西,你能不能说说他们是什么材料做的?2.师:回答得这么自信,那老师考考你们?3.师:(出示塑料尺)这种直尺是什么材料做的?生:塑料。

4.师:(出示燕尾夹)这个夹子是什么材料做的?5.师:大家知道的真不少,那老师要加大难度了。

在我们生活中,建造房子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呢?(PPT出示图片)请同桌两个人互相轻声说一说。

6.师:谁来说说你们的交流结果。

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将这些材料的图片展示在黑板上。

7.师:这些材料哪些是天然的?哪些人造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8.师:这些材料哪些是天然材料呢?我请一位同学上台挑一挑,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上台展示。

9.师:大家都同意吗?学生发表自己的分类依据。

10.师:是的,沙子、石子和木材直接来自于大自然,是天然材料。

而玻璃、钢筋、水泥等是人们制造出来的,是人造材料。

(指着黑板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板书题目)二、认识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1.师:那人造材料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呢?比如纸、玻璃和塑料,哪位同学挑选一个你知道的说一说?(根据学生的答案点击PPT中的相应图片,出现超链接后的详细图解,再进行师生交流,再点击图片则回到前面。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板块二】互学一、云量的划分1.下面几幅云的图片,你会像天气预报那样描述它们的云量吗?2.你是根据什么来描述云量的?小结:如果把天空看成一个圆,把这个圆平均分成四份,我们就可以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面积来划分云量。

空白的部分表示天空,涂色的部分表示云。

这种方法叫作四分法。

气象学家将只占天空四分之一以内云量的天气称之为“晴天”;四分之一到四分之三的称之为“多云”,四分之三以上的称之为“阴天”。

如图所示:3.视频:如何判断云量(播放视频)4.实践应用:判断下面几张图片显示的是什么天气?5.云量是按照云遮蔽天空的程度来估算。

室外观测云量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小结:①一般选择在能看到全部天空及地平线的开阔地点或平台观测。

②当天空部分被障碍物(如山、房屋)遮挡时,云量应从未被遮挡的天空部分中估计。

二、云量和雨量的关系1.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云的多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请问天空中出现什么样的云会下雨呢?2.哪一张图片上的天气更容易下雨?小结:从云的颜色和云量两个因素来判断,左边天空出现的情况可能会下雨。

3.判断下列三张照片分别是在哪个时刻拍摄的。

(将照片和对应的时刻连线)我发现:下雨后与下雨前相比,天更亮了、云少了,能见度更好了。

4.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许多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播放视频)你还知道哪些呢?5.通过看云,可以大致判断天空是否会下雨。

生活中,下雨了,你是怎么知道的一场雨下得有多大?6.仅凭生活经验来判断是不够的,怎样才能准确知道雨下得有多大?阅读“天气预报中关于24小时的降水强度有界定标准”,你读出哪些对你有帮助的信息?小结:气象学家根据24小时内,降雨量的不同高度,列出这样一个雨量等级表。

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

2020年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套全册教案设计

2020年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套全册教案设计

2020年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套全册教案设计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第1课、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知识与技能: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每组一小桶水。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挖土壤(室外活动)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1、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2、做实验册教学反思第2课、了解土壤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知识与技能: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4、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5、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最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精编版

最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精编版

2020年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精编版《科学课》教案三年级第二学期教师姓名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土壤和生命1.我们周围的土壤授课时间:一、教学目标:1.能够亲自采集土样,并观察土壤;2.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3..愿意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分享合作探究的快乐。

二、教学过程:(一)挖一挖,找一找。

1. 你们校园里哪里有土壤?2.想一想,土壤里可能有什么?3. 讨论:在外出进行观察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师生小结:1.注意安全;2.不要破坏环境,更不能伤害土壤中可能存在的动植物。

(二)看一看,比一比。

1.哪个小组说说在挖土时有什么发现?2.教师引导孩子们讨论:表层的土壤和地下2厘米初的土壤有些什么不同的地方?有哪些动物生活在土壤里,这些动物在土壤里干什么?3.小组合作研究。

4.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发现,注意创新的发现。

5.你们的小组是否观察仔细呢?下面前后两个小组交换土和记录纸,观察一下别的小组的土,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6.小组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差异,说出观察中不同的发现。

7.小组总结一下,土壤中有哪些东西?(三)拓展今天我们一起去校园里观察了土壤,并有了很多新发现。

你们能把这些新发现和新感受用清新、优美的文字或是栩栩如生的图画描绘出来吗?希望大家能利用课余时间到公园、田野等更多的地方仔细观察那里的土壤和土壤中的生物,并采集一份土壤样本加以观察。

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砂、黏土成分的多少;2.了解土壤中砂土、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3.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形成探究意识;二、教学过程:(一)提问激趣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土壤,谁来说一说你观察到的土壤是什么样的?2.关于土壤,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土壤生长的植物不一样?有多少种土壤?怎样分类?等)3.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研究吧。

新苏教版(2020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优质课教案合集

新苏教版(2020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优质课教案合集

新苏教版(2020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优质课教案合集新苏教版(2020)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优质课教案2020-12-12 1.给动物分类【课标落实】《给动物分类》一课属于生命科学领域。

科学知识:1.能够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描述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

2. 知道人是脊椎动物,认识脊椎、脊椎在身体内所处位置及脊椎的作用。

3.能够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给动物进行分类。

4. 能够列举出我国特有的几种珍稀动物。

科学探究: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触摸到完整的人体脊椎。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根据材料自行设计脊椎模型,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脊椎模型的制作。

科学态度:1.对动物的分类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2.能够自主设计制作模型并通过模型的制作与操作,总结出脊椎的作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了解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给动物分类》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动物大家族》的第一课时。

本课以动物园动物的分区导入,知道不同的动物间也存在相同特征,根据不同动物的相同的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在学生心中埋下给动物分类的种子,进一步引出的科学上对动物进行分类的方法:是否有脊椎。

再通过人体脊椎的触摸认识脊椎的构造,根据构造建立模型,从模型中总结脊椎的作用。

对脊椎有完整的认识后,强化练习找动物脊椎,给动物分类。

最后列举出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动物之间可以存在某种共性,这种共性可以作为一种分类的依据,通过教材上动物园将不同的动物放置在不同的园区唤醒学生的前概念。

第二部分:动物的种类众多,学生对一些动物的生活习性也有所了解,所以对动物的分类方式可以有很多,基于此揭示科学上对动物分类的依据是:有无脊椎。

第三部分:认识脊椎。

人类也是脊椎动物,通过触摸知道脊椎的构造是一节一节的,知道完整的脊椎构造:上接颅骨、下连尾骨。

教材以脊椎模型的制作对脊椎有完整的认识,同时知道脊椎的作用。

新苏教版(2020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优质课教案

新苏教版(2020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优质课教案

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优质课教案2020-12-121.种子发芽了【教材分析】《种子发芽了》一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单元中的第一课,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都属于生命科学领域,本课内容的设计,依据生命科学领域的内容标准,对应新《课标》8.2“亲手种下盆栽植物的种子,观察和记录种子发芽成幼苗,再到开花结果的过程”和12.1“用简单的实验或依据生活经验,探讨水、阳光、空气、温度、肥料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例如,探究水对种子发芽的的影响”。

本课第一课时内容首先询问学生平时对于植物的观察情况,了解学生前概念。

然后通过观察西红柿和黄瓜种子这一活动,明确观察可以从形态、颜色等方面入手。

同时引起学生对种植植物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完成活动一“种植植物”。

最后,设计活动二“找到弄混的种子”,让学生学会利用种子的特征,把不同的种子和对应的植物联系起来的简单方法。

第二课时内容通过对上节课种植的西红柿生长情况的观察,思考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

再分别对每一种影响因素提出假设,设计简单实验,让学生初步学会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对这门课有了一定认识,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同时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

在一年级下册《多姿多彩的植物》中,学生学习了观察植物不同的方法;通过二年级下册《栽小葱》,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但是并没有观察过小葱从一颗种子变成一株完整植株的过程。

在这一课的课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础上完善学生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种子生长变化观察的兴趣,引发学生种植植物的愿望。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不同植物的种子形态不同。

2.知道种植西红柿和黄瓜种子的方法。

3.认识种子发芽的条件,能够理解种子发芽实验的设计。

科学探究:1.能够用语言描述西红柿和黄瓜种子的外形特征。

2.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播种西红柿和黄瓜。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教案、教学设计)

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中的第1课。

本课是对后面3课学习内容的引领概括。

学生通过利用多种感官观察认识常见材料,根据材料的不同来源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是本单元的核心目标。

本课教科书安排了以下内容:第一个内容:就是让学生依据日常生活的积累利用多种感官和方法去认识材料,展示自己的观察与平常的积累,让学生把观察到的事实作为依据,为他们打开一片视野,从而引起对材料的兴趣,愿意去探索材料世界的科学奥秘。

第二个内容:是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通过平时积累较好抓住材料特点,让学生在研讨中,拓展学生的认知。

第三部分内容:是知道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通过对材料的研讨,知道材料可以粗略划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两大类,并且揭示两种材料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分析具体事例中了解材料的构成、发展和变化。

在对棉花和腊纶进行比较中,发现它们的相似处与不同点,旨在了解材料之间的性质差异和来源渠道不同。

教科书上还安排了一个思考身边的物品中使用天然材料或人造材料多寡的原因。

意在巩固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行展开对材料的探究活动,树立保护环境资源的观念,拓展学生对材料的认识。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

通过二年级上册科学“它们是用什么做的”的单元学习,学生对生活中的材料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他们的观察经验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丰富,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探究能力,能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但在合作分享的方面也有一定的欠缺,如果让他们合作观察一份材料的话,可能会引发一些矛盾,因此材料要充足。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可能很容易分散,把握课堂节奏,逻辑清晰,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观察的欲望。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2.能够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一单元土壤与生命《了解土壤》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一单元土壤与生命《了解土壤》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了解土壤》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
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土壤的外观说一说土壤的特征。

2、经历筛一筛、用筛网过滤土壤并观察筛网上留下的东西,用放大镜观察等实验操作了解土壤中含有哪些成份。

3、通过猜想、实验操作、验证等科学方法了解土壤中是否含有空气、水、沙、黏土、腐殖质等成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调动口、眼、鼻、耳等感官,观察土壤的外观,了解土壤的特征。

2、通过猜想、实验操作、验证等科学方法了解土壤中含有空气、水、沙、黏土、腐殖质等成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

2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土壤了解土壤的特征。

2、经历用筛网过滤土壤并观察筛网上留下的东西,用放大镜观察等实验操作了解土壤中含有哪些成份。

3、通过猜想、实验操作、验证等科学方法了解土壤中含有空气、水、沙、黏土、腐殖质等成分。

(二)、教学难点:
1、通过猜想、实验操作、验证等科学方法了解土壤中含有空气、水、沙、黏土、腐殖质等成分。

3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通过上一课《我们周围的土壤》的学习,已经基本奠定了土壤的概念,知道植物要生长在土壤里面,土壤里有许多他们熟悉的小动物。

本节课,在上一课实地考察土壤,。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_《植物结果了》优质教案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_《植物结果了》优质教案
课 题
4、植物结果了
课时
1
日期
教学目标
1、观察自己种的番茄或黄瓜,填写种植记录表,并能够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种植记录表进行评价。
2、比较番茄和黄瓜的生长过程,说一说它们在生长过程中有哪些共同特征。
3、知道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植物通过种子繁殖后代,花、果实、种子属于植物的繁殖器官。
4、能够区别哪些是果实,哪些不是果实,知道我们平时吃的是植物的哪个部分,了解日常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植物资源的。
5、全班交流
小铭同学种植番茄,从播种到小番茄成熟,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三个月。
小番茄在哪段时间里生长速度是最快的?
是4月18日到5月20日这段时间,在这一个月中,小番茄的高度从6厘米变成了50厘米,增长了足足40多厘米。
在整个番茄生长的过程中有哪些注意点?
在小番茄整个生长过程中,要保持充足的日照,要保持土壤湿润,在必要的时候还要给小番茄施肥,加强营养。
花生——我们吃它的果实。
菠菜——我们吃的是他的茎和叶。
香蕉——我们吃的是它的果实。
芹菜——我们吃的是它的茎和叶。
南瓜——我们吃的是它的果实,南瓜子是他的种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吃很多植物,那么请大家说一说,我们吃的又是这些植物的哪个部分呢?
4、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我们吃的是哪些植物的哪些部分?
吃茎:甘蔗、莴笋、竹笋、芦蒿、姜、莲藕、荸荠、慈姑、马铃薯
6、教师引导:同学们刚刚我们看了小铭同学的番茄种植记录表,小铭同学经过三个月的仔细观察和护理,终于使自己种植的小番茄结出果实,成熟了。下面我们也来交流交流自己的种植记录表,虽然我们种植番茄或者黄瓜的时间不长,番茄或者黄瓜还没有成熟,但是我们也可以分享一下种植的感受。

最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精编版

最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精编版

2020年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精编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学年度第二学期)课堂教学十项要求一、教务处严格查备课,不得出现漏课现象;严把备课关,备课部由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签字,签字后方可上课。

要求一课一签,要求提前一周的备课量。

二、教学目标(包括作业)要分高、中、低三个层次,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三、课堂提问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每堂课学生发言别少于10人。

四、课堂上学生动口、动笔、动手时间不少于10分钟。

五、教师讲授课不得超过二分之一的时间(小学不得超过15分钟)。

六、学生课堂违纪,要求课后处理。

课堂上批评违纪学生不得超过20秒种,避免矛盾激化,不得因此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七、下课前,对授课内容(围绕重点)要有总结(师生均可)。

八、针对学生实际,留不同质量的作业,不增加学生负担,杜绝惩罚性作业(力求作业的最佳质量)。

九、下课10分钟和学生一起活动,听取学生意见,及时反馈。

十、每节课后,在教案上总结一句话(成功或失败之处)。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主要突出两个方面的教学,一个是通过《植物的一生》、《关心天气》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有周期性变化的事物进行长朗的连续的观察、记录、研究,从而发展学生认真、细致、坚持性等科学态度,并初步认识到事物的周期变化规律。

另一个是通过《土壤与生命》、《固体和液体》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事物进行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角度的认识和描述,从而发展学生更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2、单元简析:(1)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

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来组织的,是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材料,目的是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去认识一个物体,并且通过探求土壤奥秘的活动,使学生获得一种真切的体验,对土壤产生亲近感并心存感激,意识到土壤和人类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苏教版科学三下《认识液体》优质课教案

苏教版科学三下《认识液体》优质课教案

《认识液体》教学设计七星关区岔河中心校宋家鑫(此小学科学实验优质课获七星关区“鸭、朱、阴”片区一等奖)实验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液体关于颜色、形状、黏稠度的性质;会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运用多种方法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参与,体验合作学习。

实验重点:知道液体在颜色、形状、味道、气味、透明度、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差异。

实验难点:认识液体的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

实验准备:鸡蛋、瓷盘、菜油、洗发液、酱油、水、天平、表格、锥形瓶、烧杯、试管、一次性塑料杯、液体流动演示器、液体表面张力演示器、硬币等。

实验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各位领导、老师、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有幸与大家一起学习、实验、研究、探讨,我非常高兴。

首先我来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来自岔河中心校的一名教师,姓宋,名家鑫,以后我就是你们的大朋友,让我们一起进行实验、研究、探讨。

我今天来到这里,看到这么多活泼可爱的小朋友,勾起了我的童心,让我有一种立刻想和你们一起学习、玩耍的心情。

现在我带来一些小菜,想与大家共进早餐,但一个人又忙不过来,想请小朋友们帮帮忙,不知你们愿意吗?1、出示四个鸡蛋(两个生的,两个熟的),请小朋友们帮忙打开并放到指定的杯子中。

注意:让小朋友们在打鸡蛋时,为了让你们能够在一个清洁、干净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学习,因此蛋壳不能乱扔,应放在指定点,否则会污染环境卫生。

(对小朋友们进行环保、卫生教育。

)2、让学生观察并提问。

有两个鸡蛋能打开并能倒入指定的杯子中,但有两个却不能倒,为什么?根据小朋友们的回答进行总结、引入。

小结:生的那两个鸡蛋,它是液体,可以流动,所以能倒进指定的杯子中,而煮熟的鸡蛋已经变成固体了,不能流动,所以倒不出来。

(板书:液体)3 、小朋友们还知道有哪些与鸡蛋一样可以流动的液体吗?想不想知道关于液体更多的事情?那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直共进早餐,一同来认识液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优质课教案2020-12-121.种子发芽了【教材分析】《种子发芽了》一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单元中的第一课,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都属于生命科学领域,本课内容的设计,依据生命科学领域的内容标准,对应新《课标》8.2“亲手种下盆栽植物的种子,观察和记录种子发芽成幼苗,再到开花结果的过程”和12.1“用简单的实验或依据生活经验,探讨水、阳光、空气、温度、肥料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例如,探究水对种子发芽的的影响”。

本课第一课时内容首先询问学生平时对于植物的观察情况,了解学生前概念。

然后通过观察西红柿和黄瓜种子这一活动,明确观察可以从形态、颜色等方面入手。

同时引起学生对种植植物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完成活动一“种植植物”。

最后,设计活动二“找到弄混的种子”,让学生学会利用种子的特征,把不同的种子和对应的植物联系起来的简单方法。

第二课时内容通过对上节课种植的西红柿生长情况的观察,思考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

再分别对每一种影响因素提出假设,设计简单实验,让学生初步学会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对这门课有了一定认识,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同时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

在一年级下册《多姿多彩的植物》中,学生学习了观察植物不同的方法;通过二年级下册《栽小葱》,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但是并没有观察过小葱从一颗种子变成一株完整植株的过程。

在这一课的课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础上完善学生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种子生长变化观察的兴趣,引发学生种植植物的愿望。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不同植物的种子形态不同。

2.知道种植西红柿和黄瓜种子的方法。

3.认识种子发芽的条件,能够理解种子发芽实验的设计。

科学探究:1.能够用语言描述西红柿和黄瓜种子的外形特征。

2.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播种西红柿和黄瓜。

3.能够设计栽种记录的内容,乐于长期观察记录。

4.设计“种子的发芽与什么有关”的实验,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科学态度:1.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

体验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的乐趣。

2.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人意见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而空气可以使种子发芽,可以运用到生活中,提高种子发芽的效率,给生产、生活带来便利。

【教学重点】1.熟悉观察方法,明确记录单观察内容。

2.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教学难点】设计“种子的发芽与什么有关”的实验,初步形成对比实验的探究思维。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发芽的西红柿和黄瓜植株各一盆,西红柿、黄瓜、玉米、带壳葵花籽、枣、南瓜、蚕豆、苹果、松子等的种子。

学生材料:固体胶,彩笔,活动单,每组土壤、水若干,塑料瓶1个,花盆2只。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认识新朋友1.师:今天有两位小朋友要跟咱们一起上课。

不过它们想和同学们玩个捉迷藏的游戏,这里有一些与它们有关的线索,同学们依次阅读线索,猜一猜它们到底是谁?如果你们猜出来了,按照要求填写活动单。

2.师:你猜到你们组的小伙伴了吗?能不能向其他同学介绍你的小伙伴的样子?投影仪展示学生活动单,学生回答。

生1:我们组的小伙伴是黄瓜种子,它的个头大一点也长一点,是黄色的,表面比较光滑。

生2:黄瓜种子的壳很硬生3:我们组的小伙伴是西红柿种子,它的个头很小,扁扁的,是褐色的,上面有一些细细的绒毛。

[设计意图:认识新朋友的活动符合小学生好奇心,满足学生认识新朋友的欲望。

通过介绍新朋友,鼓励学生从多个方面观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做好引导者。

活跃了气氛,奠定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3.师:没错,西红柿和黄瓜种子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小伙伴。

西红柿和黄瓜是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它们维生素含量高,味道甜美,还可以美容养颜。

我们的小伙伴要长大成熟,必须经过发芽、长叶、开花、结果这几个过程,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它们发芽的过程。

(板书:种子发芽了)二、一起种植物1.种子的发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通过一个视频观察一下。

观看视频《种子发芽了》2.师:你们愿意照顾西红柿和黄瓜种子,让它们也像这样发芽吗?师:你们打算怎么种植西红柿或者黄瓜种子?生:每天按时浇水、晒太阳,放在温暖的地方[设计意图: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可以满足部分学生表达自己的意愿,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3.师:同学们的想法很好,不过还有一些地方可以做的更好。

老师已经种下西红柿和黄瓜种子了,来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观看视频“种植西红柿/黄瓜”。

4.师:怎样能把种子种的更好?生描述实验步骤:(1)把土壤放进花盆里,填满到距离花盆边缘1根手指的地方。

(2)在土壤上面放上两粒种子,两粒种子中间隔一点距离。

(3)在上面盖上一层薄薄的土,看不见种子即可。

(4)用塑料瓶浇水,等花盆底部有水流出即停止浇水。

师:种的过程中,老师还有一些温馨提示送给大家,请同学们齐声朗读。

生阅读①四人为一个小组。

②分工明确,一人扶着花盆,一人放土壤,一人放种子,一人浇水③浇水时动作要轻,避免将种子冲出土壤。

④记得把试验台收拾干净,恢复原样。

5.师:是的,请同学们拿出材料盘,我们用5分钟时间种植西红柿和黄瓜种子,给你们组的小伙伴一个温馨的家。

活动一:种植西红柿/黄瓜(小组活动)师:种子种好了,我们接下来把它放到哪里呢?生:窗台上、有阳光的地方。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动手种植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得到延伸,潜能得到充分发掘,兴趣得到培养,课堂因此而充满了生命活力。

]三、我是记录员1.师:把花盆放在教室的窗台上,那里有阳光照射,比较温暖。

现在是冬天,种子需水量少,每隔三天浇点水,大概两个星期后,种子就会发芽,来看看之后他们会长成什么样子。

展示图片(西红柿/黄瓜种子--发芽--长叶)。

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生:叶子的颜色和大小变了、植物长高了、叶子数量变多了2.师:同学们很细心,如果能把它们记录下来就更好了。

老师教大家一些记录方法。

植物的高度我们可以用什么工具量出?(尺子)用尺子量出之后,我们可以用涂格子的方式把它记下来,一厘米涂一个格子,不到1厘米涂半个格子。

叶子的数量我们也可以涂一涂,长出几片叶子,就用绿色彩笔把几片叶子涂成绿色。

植物的形状可以用笔画出来。

当然,我们还可以描出一片叶子,记录它的大小和形状,如果叶子多的话,也可以摘下一片叶子,夹在书里做成书签保存。

3.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刚才教的记录方法观察老师带来的西红柿和黄瓜植株,3分钟时间,看哪一组做的好看又准确。

请同学们阅读活动单,按要求完成。

活动二:观察西红柿和黄瓜植株。

成果展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用自己感兴趣的、擅长的方式进行学习,给学生发挥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观察能力。

】4.师: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观察方法,同学们,你们能为你们组的小伙伴写一份这样的观察日记吗?如果你有不一样的发现,也可以用文字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

观察的过程中,也可能会遇到一些小问题,同学们可以向爸爸妈妈或者老师求助,也可以去图书馆或者网上查找资料,找到解决办法。

四、多种形态的种子1.讲述:我们的小伙伴西红柿种子和黄瓜种子去准备发芽了,但是他们还带来一些小伙伴。

你认识它们吗?你是怎么认出它们的?2.小组活动:每组观察一种植物种子(红枣、苹果、蚕豆、松子、冬瓜种子,玉米)。

学生介绍,Ppt展示红枣、苹果、蚕豆、松子、冬瓜种子及相应的果实3.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们发现,种子的形态大小各不相同,所以我们才能分辨出它们的名称。

4.师:老师发现这些种子中有一些果实的“奸细”,它们就是玉米和葵花籽。

我们看到的这些并不是它们的种子,而是果实。

果实就像是妈妈,种子就像是肚子里的宝宝,只有从果实妈妈的肚皮里出来,种子宝宝才能被我们看到。

所以,葵花的种子是白色的瓜子仁。

玉米的种子是挤压玉米白色一端掉出来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图像和实物的生动介入,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符合小学生的思维水平。

同时能认识到种子的形态多样,简单自然。

]【板书设计】1.种子发芽了内含种子一份,放大镜一把我们组观察的是 号植物我们组观察的是号植物我们组观察的是号植物图片以及对应的种子。

2.幼苗长大了视频建议:【教材分析】《幼苗长大了》是最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第二课的内容。

本节课通过观察并描述西红柿的幼苗,了解其形态特征。

通过回顾二年级下册《载小葱》一课中“小葱喝水”实验探究根有吸水的作用,通过玉米不定根的认识了解根有固定等作用。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喜欢科学,爱动脑、爱动手,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实验感兴趣,经过两年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幼苗长大了》这一课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学生通过《多姿多彩的植物》一课经历了对植物形态特征的初步认识,通过《载小葱》一课对植物生命需求有了初步探究。

学生周围植物普遍存在且种类繁多,更容易展开对植物构造、功能、生命过程的学习。

但是他们自主获取知识和自主探究能力不强,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

需要老师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观察、描述西红柿幼苗的形态特征,了解幼苗成长的过程。

2.知道植物的根一般生活在地下,具有吸收水分和固定植物等的作用。

科学探究:1.能运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并描述植物幼苗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2.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记录整理幼苗生长过程中每部分的样子。

3.能依据证据运用比较、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根的作用。

科学态度: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参加观察植物幼苗、研究根的作用等科学活动,并能在活动中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的任务。

2.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 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珍爱生命,意识到植物的价值【教学重点】通过回顾、观察并结合生活经验研究根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回顾、观察并结合生活经验研究根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常见的盆栽绿植。

学生材料:番茄或黄瓜幼苗生长记录,自己种植的番茄幼苗。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师:呱呱坠地的婴儿经过幼儿、儿童时期会长成一位翩翩少年。

种下一粒种子它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幼苗长大了》来学习一下植物幼苗成长的过程及根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