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荷花淀》和《百合花》的创作异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学生学年论文
浅谈《荷花淀》和《百合花》的创作异同
系别中文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 12-4 学号12064370423
学生姓名苏曼君指导教师(职称)黄翠兰(副教授)完成时间 2015 年 4 月 16 日
浅谈《荷花淀》和《百合花》的创作异同
摘要:《荷花淀》和《百合花》分别作为“解放区文学”时期和“十七年文学”时期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学作品。两部作品无论是生活化的政治倾向,情感体现,还是艺术表现,它们都有着极高的相似度,堪称“现代诗化小说双壁”。尽管如此,它们仍以细微的不同,用各自的魅力去表现战争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关键词:《荷花淀》《百合花》倾向情感艺术诗化
一部文学作品能否给人独特的感受以及心灵的震慑,是衡量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经受历史的考验,在时间的洗礼下仍然散发出夺目的光彩,我们尽管穿过层层光线,去寻找那两束代表红色经典的光源——那就是孙犁的《荷花淀》和茹志娟的《百合花》。毫无疑问,这两个作品都是以革命战争为背景,截取战争中的一个小侧面去反映战争的残酷,但更多的是体现了战争中人们那种淳朴的原始的关怀。以小事件去反映大题材,以人与人之间传递的小温暖去反映对祖国的大爱,以诗情画意的描写去反衬兵荒马乱的年代,这种创作的艺术无疑在那个叙述宏大历史事件和描写英雄人物的潮流中别具一格。尽管这两部作品所讲述的故事只是历史纪录片里面的小小插曲,却以悠扬的旋律征服了人心。因此,笔者多次细读《荷花淀》和《百合花》的原文,并搜集了关于这两部作品的材料,以下是笔者对这两部作品的创作异同的归纳和拙见。
一、生活上的政治
(一)正确的政治方向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了“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1】,指出了新中国的文艺要服从于政治,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方向。1953年的第二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不但指出了要坚持毛泽东的正确方向,而且确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和评判原则,同时把塑造新英雄人物确定为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要求。”【2】因此,当时呈现出作品政治倾向严重,文学一元化的历史潮流。孙犁的《荷花淀》以及茹志娟的《百合花》恰似一股清新脱俗的芳香,在战争中人民中飘荡。不同的是,《荷花淀》创作于1945年5月,于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之后,坚持了正确的文艺方向,并且创作出新的东西。而茹志娟的《百合花》却创作于1958年“十七年文学”期间,在文学走向一元化时候,她依然坚持自己,不随
大流,写出属于自己的个性。
无需质疑,《荷花淀》和《百合花》的创作倾向都是符合潮流,思想表现都是健康的。《荷花淀》说的是几个年轻妇女偷偷乘船去看自己参军的丈夫,却无意间立下了帮助游击队消灭敌人的功劳。作品所表现的是战争中人民的爱国之情、夫妻间的不舍之情以及消灭敌人之后的喜悦精神,这无疑是给读者爱的传递以及战争胜利的鼓舞。所以,孙犁自信地说:“我在写着篇作品时的思想、感情,和我所处的时代,或人民对作者的要求,不会有任何不符节拍之处,完全是一致的。”【3】而《百合花》则以第一人称去叙述,向读者诉说一个关于“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的故事,反映了军队与百姓之间、同志与同志之间的关怀。小通讯员的牺牲,更揭露了战争的残暴,反映了人民对实现和平的渴求心理。因此,《荷花淀》和《百合花》都是坚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进行创作的。
(二)另类的取材角度
在那个硝烟四起的年代,尤其是“十七年文学”期间,由于特定的思想限制,文学政治化,非文学化现象日益突出。作家们倾向于正面描写充满杀戮,沾满血腥的战争场面;或者花大量的笔墨去塑造伟大的英雄人物形象,谱写其毕生的赞歌。战争如玫瑰美丽却布满毒刺,以追求和平的名义,涂炭生灵。而孙犁和茹志娟是那个年代里浪漫的摄影师,在兵荒马乱、枪林弹雨中,他们把镜头放到最微不足道的地方,去捕捉战争中温暖的片段。
首先,取材角度的另类表现在故事发生的环境。《百合花》的故事发生在蜿蜒曲折的山路、民风淳朴的村庄以及简陋不堪的包扎所。我们可以发现茹志娟刻意回避硝烟弥漫的战场,弱化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用诗一样的文字把一个温婉的小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而《荷花淀》则以极具地方色彩的白洋淀为背景,描写了当地一幅幅美丽动人的风景画,不但表现了人民群众对祖国的热爱和抗日战争的支持,而且反映了白洋淀的淳朴民风。
其次,取材角度的另类还表现在对故事主人公选择的与众不同。这两部作品所描写的既不是为国英勇捐躯的大英雄,也不是改变历史的史诗性大人物,而是生活中最平凡的人。这两部作品的主人公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成长中的英雄。无论是《百合花》里的小通讯员,还是《荷花淀》里的水生,都是成长中的英雄。小通讯员是一个仅有19岁的稚气未脱的孩子,他不善于和女性沟通、腼腆扭捏,甚至还有一点孩子气。但在故事的结尾,他奋身扑向手榴弹的那一刻,便完成了一个普通人到英雄的华丽蜕变。而水生作为游击队的队长,并非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但是他积极参军,带领队员们歼灭敌人,为了大爱搁浅小爱,把家里事务交代得颇有条理。如此一位有着满腔热血的年轻人,总会干出一番大事业。第二类就是正在解放中的妇女。如新媳妇从不肯借被子到为牺牲的小通讯员盖上她唯一
的嫁妆——那条洒满白百合花的新被子,反映了农村妇女摆脱愚昧无知,理解战争并支持战争的过程。又如《荷花淀》中的水生嫂虽是一位传统的农村妇女,却“不拖后腿”,无条件支持丈夫的工作,把家里的一切打点好。尤其是亲身经历了战争后,更理解丈夫的革命事业,并且自己带领妇女们积极进步,实现了思想上质的飞跃。如此深明大义,俨然一位新时代女性。
无论是对环境还是对人物的选取,作者都尽量贴近生活,采用大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来揭露政治的意义。
(三)意外的故事结局
《荷花淀》和《百合花》有着迥然不同的结局。水生嫂和一帮年轻的妇女们无意中立下诱捕敌人的功劳,战争的小小胜利鼓舞人心,可谓喜剧!这场发生在荷花淀的战争虽然让妇女们措手不及,却体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相比之下,小通讯员最后扑在手榴弹上英勇牺牲,更具悲剧色彩。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不但使小通讯员的形象得以升华,而且深刻地揭露了战争残酷的本质。两个故事的结局都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甚至在对平凡的生活琐事的回味中突然被推到战争中,巨大的心情落差反映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体现了小说巧妙的构思。
总的来说,两位作者都是在坚持文学性的前提下,以生活反映政治,表现政治文化力量的。
二、情感上的含蓄
茹志娟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那一刹里,便能肝胆相照,生死与共。”【4】而孙犁也说过:“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我看到农民,他们的爱国热情,参战的英勇,深深地感动了我。我的文学创作,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我的作品,表现了这种善良的东西和美好的东西。”【5】由此可见,两位作者对战争都有着各自深刻的体会,前者想分享那种瞬间生死与共的感受,后者欲传播那种军民共同抗战的激情。《荷花淀》和《百合花》所表现的主题和思想和他其战争题材的作品无异,都是表达军民的鱼水关系、同志的互爱关系,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求。然而只有当我们细心去感受作品的魅力,探索作者的心理,才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不仅是一腔爱国热枕。更深一层来剖析,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更让人着迷。之所以人情美和人性美被多数人所忽略,除了那个特殊年代人们对某种特殊感情的敏感外,还因为两位作者在表现情感的过程始终是含蓄的。
细读《荷花淀》,我们不难感受水生夫妇深厚的夫妻之情。比如当水生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