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马头琴独奏曲《遥远的敖特尔》

分析马头琴独奏曲《遥远的敖特尔》
分析马头琴独奏曲《遥远的敖特尔》

分析马头琴独奏曲《遥远的敖特尔》

一、创作背景

马头琴演奏家李波1955 年出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1970 年考入镶黄旗乌兰牧骑工作,1978 年调入锡林郭勒盟歌舞团,1985 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系学习理论作曲专业,1987 年调入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任独奏演员,1988 年参加内蒙古“青城艺术节”音乐比赛,获第一名“骏马奖”,1991 年参加内蒙古首届交响乐、室内乐作品比赛,获马头琴专业第一名。2007-2009 年应美国华盛顿大学邀请,赴美任2 年客座教授,教授马头琴。

自幼学习马头琴演奏的他有着草原的胸怀,从小在蒙古族民间传统音乐的熏陶下,上世纪80 年代创作了马头琴独奏曲《遥远的敖特尔》这首作品。敖特尔的意思是“一个放牧的临时居住点”。为了草原的草场得到很好的缓解,草原上的牧人一年四季过着游牧生活,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放牧草场。这部作品表达出草原上牧人的游牧迁徙的情景。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风吹草低见牛羊,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遥远的敖特尔》自然注入了浓烈的草原生活气息。描写了草原牧民的游牧生活情景,去那遥远的敖特尔放牧生活的过程。这首曲目开始的时候由悠扬的长调相伴,仿佛蒙古男人骑着马在草原的深处哼唱着优美的长调,于是把天空与草原、河流与山丘、蒙古包与奶茶,把牧人的情怀唱给大自然,唱给跨下的骏马,唱给自己的心灵。长长的腔调,绵绵的气息回荡在草原的上空,走向遥远的敖特尔。在游牧的漫长路途中骑着骏马,赶着牛羊来到新的牧场敖特尔,开始了新的环境和生活。

本曲目散板部分加入了蒙古族四胡元素——双弦音。双弦音让这个曲子发挥出行板的感觉,这种行板的感觉就是跟着马步唱着优美的旋律漫步在辽阔的草原上,此情此景犹如一幅画面一样浮现在大家眼前。作者在全曲的灵魂处巧妙地运用了传统泛音演奏法,体现出欢快和苍苍感。接着带有技巧性的拨弦,让曲风立刻活跃了起来,这里的感觉就像草原上的年轻男女载歌载舞庆祝美好的生活。随后的快弓演奏技巧把整个曲子带入了高潮,也是技巧技术性最难的地方。因此这首作品可称之为马头琴作品里最难的曲目,也成为了音乐会和艺考的首选曲目。本曲富于草原特色,曲调委婉,注重牧民内心情感的变化,用马头琴的多种演奏技巧和风格来表现出牧民内心的喜怒哀乐之情。千百年来,蒙古族过

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遥远的敖特尔》正是把这样的生活情景表达出来。本曲歌唱性极强,虽然亦广泛采用五声音阶,但是以小调式为主要调式,有的音拖得较长。在演奏技法上有较大的随意性,多用三度颤音和大幅度的滑音,这充分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居住在广袤的草原上,与自然作伴的生活习俗。

二、创作风格

(一)长调散板和泛音部分

蒙古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而蒙古族长调民歌更是源远流长。《遥远的敖特尔》开头长调八度和八度以上的大跳音有很多。遇到这样情况时,要用到跳指换把,在跳指换把时,一种是直接跳到所需要的音位上,另一种是当需要奏出二、三、四指等音位上的乐音时,仍然将一指跳到一指的音位,再用二、三、四指立即接到所需要的音位上。这时的一指只是个“经过音”。这个“经过音”在练习跳指换把时是很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演奏者较为准确地奏出换把后的音来,待熟练后,再把“经过音”去掉,但是一指一定要在“经过音”的位置。在跳指换把过程中,要手指离弦。不能发出任何声响(而滑指换把则是手不离弦),一定要减轻手指触弦的力度,否则由于弓子相应增加力度,会发出由弱到强又从强到弱的滑音。无论使用哪一种换把方法,演奏时都要注意左腕的放松。手腕和手指的放松才能演奏出自然而优美的长调韵味和感觉。

《遥远的敖特尔》的散板不同于其他乐曲,引入了四胡的双弦音弓法和技法,大大丰富了本曲的表现力。一个非常具有歌唱性的散板会让人更加融入到曲目当中,这就是一个乐曲的灵魂,也是一种灵魂的体现。本曲目的这种行板的感觉立刻带入到草原的深处,牧人装好勒勒车,跨上骏马,悠然的走在自己的蒙古大地上。勒勒车的车轮,马儿的轻颠,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卷。本曲的散板有长调的感觉,它是建立在长调的基础之上,所以本曲的散板有非常大的歌唱性,逐渐的加强音,引入本曲的下一个高潮——泛音。

传统马头琴演奏法之一“泛音演奏法”主要流行于锡林郭勒地区。老一代马头琴演奏家巴拉贡先生是“泛音演奏法”的代表人物。《遥远的敖特尔》巧妙的运用了这种传统的演奏技巧。这种演奏法影响了长调歌曲的华彩性装饰歌腔,反过来长调歌曲又影响了这种演奏法的技术技巧的发展。本曲的泛音主要是左手手指固定在第二把位上,用实音与泛音反复交替演奏。用此方法既可减少换把、

方便演奏,又能增加音色的变化,具有浓厚的民间传统音乐色彩。听着这里的泛音能感受到牧民骑在马背上、赶着牛车在草原上颠跑的感觉。

(二)技巧部分

这首作品的演奏技巧颇为复杂,必须注意各部位的互相协调,用弓时右手持弓法虽与演奏其他乐曲相似,但却有差别。右手要使马头琴发出纯正的乐音,所需的力度要大得多,同时需要无名指和小指施加不同的压力。《遥远的敖特尔》这首曲子在泛音结束后出现了很大的不同,李波老师在常年的民间学习中,体会到了一种新的技巧演奏方式。他发明了一种新的跳弓方式,本曲运用了自然跳弓和人工跳弓两种跳弓技巧。开始的时候逐渐的跳出人工跳弓,加快以后是自然跳弓,演奏自然跳弓时,人手的力度要小一些,主要是利用弓子自己的弹性。演奏时,右手的各个部位不能紧张,手腕及手指放松到能握住弓子就行。食指和中指松弛地放在弓杆上,无名指和小指勾住弓毛,不要太大力度,拇指稍压紧弓柄,运弓要平行。最适合拉自然跳弓的部位是中弓和偏左中引这种弓法演奏比较均匀的快速曲子很适宜。演奏人工跳弓时,人为的力度较大些,小臂和手腕及手指稍加控制弓子。与自然跳弓的不同之处是弓毛离开琴弦。这种弓法演奏慢一点的乐曲很适宜,还可以演奏渐慢和渐快的乐曲。最适合人工跳弓演奏的弓子部位是中弓或偏右中弓处。本曲自然跳弓的练习方法,首先要从运用中弓开始。尽可能用快和短的分弓,把弓子的重心点牢牢均压在弦上,不能让弓子跳动。做第二步练习时,用同一个方法,但不加压力,使弓子自然跳起。这时要注意右手各部位不得紧张僵硬。跳弓时,弓子不能跳得太高,要求弓毛触弦时间短促,音质干净、清楚。在跳弓的基础上加入了拨弦演奏方法,拨弦演奏方法是从其他乐器上移植过来的。

以前的拨弦都是比较单一的,在很多民歌里也有过拨弦,比如《赞歌》《万里姑娘》……但是这些乐曲单一的技巧如果加入到这里就没有那样的欢快感。李波老师尝试出新一种与跳弓配合的拨弦方法,这种拨弦方法是以前的乐曲没有的感觉。因为拨弦的开头音的跳跃重音,会给人带来新奇感。随后有快速琶音和跳弓的结合,整个曲目充满了活力,就像骏马驰骋在草原的感觉。当牧人到达新的牧场敖特尔的时候,牧人的内心又有一次变化。作者在这里再次加入了长调和泛音,体现出牧人的喜悦感。随后进入全曲的最高潮也是最考验演奏者的部分—

—快弓。《遥远的敖特尔》的快板部分的快弓是和跳弓结合在一起的,曾经笔者的老师说过:什么是快弓? 快弓就是长弓拉快了,就是快弓。对于弓弦乐器来讲,长弓就是基本功,要练好快弓必须在基本功——长弓练习的基础上练习快弓。如果没有长时间的练习长弓的基础,或者不去练习,那么你的快弓会速度达不到。有的人演奏这部分音不清晰,总是丢几个音,或者轻轻而过。除了快弓外,演奏这部分还要练习双弦的八度音。紧接着后面又有一个快速换指琶音上下行音阶,这也是难度非常大的技巧性部分,没有常年的基本功积累,很难演奏出预期的效果。

(三)全曲的尾声

《遥远的敖特尔》这首曲子的结尾部分的旋律非常有层次感,也是本曲目最终表达的情感境界。从快弓部分进入结尾的旋律部分,会使人马上进入遥远的感觉,忽进忽远,表达出牧人赶着五畜去那遥远的敖特尔放牧的景象。作者运用了重复的手法,渐渐弱下来,直到结尾飘渺,仿佛让人感觉意犹未尽。这里有几个技巧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轮指滑音,这个部分把握好滑音的度很重要,因为到这部分的时候,快弓技巧刚刚结束,因此凸显出弓头音之后,小小的滑音,会加入更美妙的元素。在这里,三次的重复部分演奏效果形成对比,一次比一次的弱下去,到最后几乎就没有了声音。渐弱渐慢的尾声,绵绵的气息回荡在草原的上空,牧人走向那遥远的敖特尔,歌唱着游牧生活的自由自在的情景。

这部马头琴独奏曲《遥远的敖特尔》其独特的演奏方式及风格体现了蒙古民族长期的游牧生活。从头到尾的感觉就是一个美丽的故事,里面的内容和形式,展现了蒙古民族内心的世界,也表达出蒙古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仰,保护草原的信仰。这首曲子在融入了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有许多的感慨在其中。现在的蒙古草原已经渐渐的消失,很多地方草原逐渐退化,多年后人们想看的草原是否还会存在? 多年后我们的敖特尔牧民是否还有? 希望以后的人看草原不是去听这首曲子,来感受那时的美景,感受那时的生活,而是亲自来草原感受城市外那片宁静的环境,接触那个向往自由的民族的内心,感受长生天的眷恋。

萨其拉-蒙古族青年马头琴演奏家青年歌手优秀音乐人

蒙古族青年马头琴演奏家青年歌手优秀 音乐人--萨其拉简介 四川成都艺术剧院民族乐团马头琴演凑家,优秀音乐人萨其拉: 中国马头琴学会会员 北京《青》乐团队长 内蒙古潮尔马头琴协会理事 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会员 成都马头琴培训基地负责人 成都市满蒙人民学习委员会艺术总监 成都市音乐家协会会员 成都市腾希文化传播公司艺术总监 成都市鹰图腾民族风情部落创始人 2001年以来萨其拉先生多次在国内外举行专场演出,同时还参加过内蒙古自治区举办的多个大小型文艺演出,以及四川省和成都市的春节联欢晚会均获得好评。 2001年8月跟随齐宝力高(世界级马头琴大师)参加千人马头琴演奏,创吉尼斯纪录,并跟随齐宝力高大师在北京、包头、鄂尔多斯等地演出 2002年参加内蒙古自治区全区大学生器乐比赛,演奏曲目《鄂尔多斯高原》获得:第一名 2005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成功举办了个人马头琴专场演奏音乐会 2006年1月香港首届青少年艺术节,获民乐专业组一等奖 2006年1月世界华人艺术节,获四川赛区民乐专业组一等

奖 2006年11月创作个人作品马头琴独奏曲目《遥远的呼德》等 2007年2月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节,荣获:全国民乐专业组银奖 2007年2月在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节活动中展示精湛才艺, 荣获:世界华人优秀艺术人才奖 2007年11月四川省成都市文化系统举办专业团体、专业演员表演大赛 荣获:器乐专业组银奖 2008年中国红歌会总决赛,萨其拉满达组合,获得全国前六强的成绩 2008年11月26日参加中国红歌手在人民大会堂的汇报演出。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2009年协助内蒙的梅林组合夺得中国红歌会09年度全国总冠军 2010年3月发行了个人专辑《乐宴》 2010年5月创作了作品马头琴独奏曲《怀念》 2010年6月在成都成功举办个人音乐会 2010年10月中国“华夏春杯”酒歌大赛,满达组合荣获:铜奖 2011年合3月合作作品《青》正式发行!

马头琴独奏曲

马头琴独奏曲: 1、万马奔腾 2、初升的太阳 3、回想曲 4、苏荷的小白马 5、嘎达梅林 6、梁祝 草原歌曲: 长调歌曲: 1、辽阔的草原 2、都楞那 3、黑骏马 4、赞歌 5、牧歌 6、圆青马 呼麦好来宝: 1、四座山 2、满都拉罕 3、吉祥颂 4、吉祥如意 草原歌曲: 1、祝酒歌 2、下马酒之歌 3、迎宾曲 4、金杯银杯 5、银杯 6、帅哥哥 7、科尔迎宾曲 8、草原曲 9、草原情10、草原之夜11、草原夜色美12、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13、我跟在草原14、天边15、天路16、天堂17、蒙古人18、蒙古情19、父亲20、母亲21、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22、骏马奔驰保边疆23、呼伦贝尔美24、呼伦贝尔大草原 25、向着太阳26、遇上你是我的缘27、爱琴海28、荷塘夜色29、最炫民族风 30、天蓝蓝31、天边故乡32、套马杆33、我和草原有个约定34、长调请 35、陪你一起看草原36、绿色草原37、带上我的祝福38、高原蓝39、青藏高 40、这片草原41、梦中的母亲42、美丽的草原我到家43、阿尔斯楞的眼睛 44、把你带会我的草原45、请到内蒙古来46、为内蒙古喝彩47、乌兰巴图之夜48、吻你49、草原的祝福50、走天涯51、母亲的草原52、火苗53、自由飞翔54、梦回草原 55、草原的月亮56、天堂草原57、水中月亮58、姑娘我爱你59、鸿雁 60、天下最美的草原61、唱首情歌给草原62、高原红63、想回家64、马兰花65、候鸟66、不想说再见67、难忘今宵68、驼羔之歌69、阳光草原70、等待71、向天再借五百年72、蓝色的故乡73草原牧歌74、康定情歌75、传说76、鄂尔多斯之恋77、吉祥鄂尔多斯78、苍天般的阿拉善79、我从草原来80、吉祥三宝81、乳香飘82、请到草原 83、雕花马鞭84、敖包相会85、我思念草原86、月夜87、牧民的心88、蓝色的蒙古高原89、神奇是九塞90、科尔辛大地91、力格尔玛92、偌恩吉雅93、送亲歌94、阿妈的伟人95、我心中的马头琴96、游牧情歌97、湖仁乌力格尔98、梦姑娘99、唱起草原的歌100、克鲁沦河

马头琴的概述

马头琴论述 班级:/// 学号:/// 专业:/// 姓名:///

摘要: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马头琴是适合演奏蒙古古代长调的最好的乐器,它能够准确的表达出蒙古人的生活,并且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马头琴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马头琴历史概述演奏歌曲 正文 (一)乐器概述 马头琴(mǎ tóu qín),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 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 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 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郭 小川《平炉王出钢记》诗:“牧区的人们听说钢花喷,蒙古包里拉起了马头 琴。”[1] 对于它名字的由来,是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清史稿》载:"胡琴,刳桐为质,二弦,龙首,方柄。槽椭而下锐,冒以革,槽外设木如簪头似扣弦, 龙首下为山口,凿空纳弦,绾以两轴,左右各一,以木系马尾八十一茎扎之"。 可知,马头琴原来也有龙首。此早在《元史》卷71《礼乐志》有载:"胡琴制 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为马尾。"据岩画和有些历史资 料中显示古代蒙古人开始把酸奶勺子加工之后蒙上牛皮,拉上两根马尾弦,当 乐器演奏,称之为"勺形胡琴"。当前很多专家认为这就是马头琴的前身。勺形 胡琴当时最长的也是二尺左右,共鸣箱比较小,声音也就小多了。至今蒙古国 的西部也有人把马头琴叫"勺形胡琴"。当时琴头不一定是马头,有人头、骷髅、 鳄鱼头、鳖甲或龙头等,此外还有人说,这种琴的琴头有呈猴头或玛特尔头的 形状。玛特尔形似龙,面似猴,象征一种镇压邪魔的神物。据有关学者考证, 马头琴一名大约得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纪初,琴首是由龙头或玛特尔头改为马 头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琴类,如:皮胡、锹胡、四胡、奚琴、稽琴等都是当 时的流行乐器。元朝时期随着宫廷生活的逐渐富裕宫廷内有专门的演奏、唱歌、 跳舞的人员,马头琴也就慢慢地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内容之一了。 (二)历史追溯 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成吉思汗时(1155—1227)已流传民间。据《马可波罗游记》载,12世纪鞑靼人(蒙古族 前身)中流行一种二弦琴,可能是其前身。明清时期用于宫廷乐队。马头琴是 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不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 也是民间艺人,牧民家中所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 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 从山林狩猎文化时期至草原游牧文化初期,蒙古人所使用的乐器,不是马头琴,而是火必思、托布秀尔等弹拨乐器且多用于娱乐性歌舞与舞曲伴奏。 从《蒙古秘史》、《元史》中的记载来看,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时期,蒙古民族 乐器尚以弹拨乐器为主,元代的蒙古军人和牧民,善弹火必思,喜跳集体踏歌。 当草原游牧音乐迅猛发展之后马头琴这件拉弦乐器便脱胎而出,得到广泛普及,

分析马头琴独奏曲《遥远的敖特尔》

分析马头琴独奏曲《遥远的敖特尔》 一、创作背景 马头琴演奏家李波1955 年出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1970 年考入镶黄旗乌兰牧骑工作,1978 年调入锡林郭勒盟歌舞团,1985 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系学习理论作曲专业,1987 年调入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任独奏演员,1988 年参加内蒙古“青城艺术节”音乐比赛,获第一名“骏马奖”,1991 年参加内蒙古首届交响乐、室内乐作品比赛,获马头琴专业第一名。2007-2009 年应美国华盛顿大学邀请,赴美任2 年客座教授,教授马头琴。 自幼学习马头琴演奏的他有着草原的胸怀,从小在蒙古族民间传统音乐的熏陶下,上世纪80 年代创作了马头琴独奏曲《遥远的敖特尔》这首作品。敖特尔的意思是“一个放牧的临时居住点”。为了草原的草场得到很好的缓解,草原上的牧人一年四季过着游牧生活,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放牧草场。这部作品表达出草原上牧人的游牧迁徙的情景。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风吹草低见牛羊,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遥远的敖特尔》自然注入了浓烈的草原生活气息。描写了草原牧民的游牧生活情景,去那遥远的敖特尔放牧生活的过程。这首曲目开始的时候由悠扬的长调相伴,仿佛蒙古男人骑着马在草原的深处哼唱着优美的长调,于是把天空与草原、河流与山丘、蒙古包与奶茶,把牧人的情怀唱给大自然,唱给跨下的骏马,唱给自己的心灵。长长的腔调,绵绵的气息回荡在草原的上空,走向遥远的敖特尔。在游牧的漫长路途中骑着骏马,赶着牛羊来到新的牧场敖特尔,开始了新的环境和生活。 本曲目散板部分加入了蒙古族四胡元素——双弦音。双弦音让这个曲子发挥出行板的感觉,这种行板的感觉就是跟着马步唱着优美的旋律漫步在辽阔的草原上,此情此景犹如一幅画面一样浮现在大家眼前。作者在全曲的灵魂处巧妙地运用了传统泛音演奏法,体现出欢快和苍苍感。接着带有技巧性的拨弦,让曲风立刻活跃了起来,这里的感觉就像草原上的年轻男女载歌载舞庆祝美好的生活。随后的快弓演奏技巧把整个曲子带入了高潮,也是技巧技术性最难的地方。因此这首作品可称之为马头琴作品里最难的曲目,也成为了音乐会和艺考的首选曲目。本曲富于草原特色,曲调委婉,注重牧民内心情感的变化,用马头琴的多种演奏技巧和风格来表现出牧民内心的喜怒哀乐之情。千百年来,蒙古族过

马头琴演奏艺术中蒙古族音乐风格特点的把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012453017.html, 马头琴演奏艺术中蒙古族音乐风格特点的把握 作者:革汉希 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5期 【摘要】马头琴演奏艺术经过历史的发展在近年来更是得到更进一步的升华,新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给予广大热爱学习马头琴演奏艺术的人们以巨大的契机。由于地域、文化、语言、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很多学习演奏者很难在演奏中准确正确把握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在马头琴这样一个民族性极强的民族乐器中很难表现其音乐魅力。本文将对马头琴演奏艺术中蒙古族音乐风格特点的把握以及演奏技巧方面进行一定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马头琴;蒙古族音乐;演奏艺术;演奏技巧 马头琴,是蒙古族的民间拉弦乐器。在蒙古语称为“绰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不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是民间艺人和牧民们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 一、蒙古族音乐风格特点 从蒙古族音乐风格特点来说,因为蒙古族本身内部的差异性,所以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音乐风格特点,又有地方性的民族风格特点。根据蒙古族的历史,大致可以把蒙古族音乐风味东部和西部这俩个区域,蒙古族人民数千年绵延发展至今,在不同地区繁衍生活的部落由于传统、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等差异,对音乐差异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来说,不仅要把握好蒙古音乐这个大的风格方向,还要对具体地域性进行研究把握。 从蒙古族音乐的调性来看,蒙古族音乐依然还是在我们中国音乐的体系当中,调性思维依然是五声音阶。五声音阶是蒙古音乐的调性支撑与框架,然后除此之外,还有蒙古族特有的带有自己民族性的六声音阶、七声音阶、以及一些古老的特殊调式。所以演奏者不仅要贯通五声音阶,还要在具体的音乐作品之上对于一些特殊的调式进行理解和把握。 从音乐曲式结构来看,不管是历史上的创作者还是如今现代的作曲者都保留着蒙古族音乐的传统曲式结构,尤其以一些短调性的民歌乐曲以及悠久绵长的长调乐曲中(如联句体、循环体),还发展了西方的曲式(单三、复三、变奏、协奏曲式等),尤其现在一些大型的协奏、交响马头琴作品的出现,更需要演奏者不仅要在民族传统曲式中进行,还要在更高层次西方曲式之上发展。

马头琴音位精确标记法

[原创]马头琴音位精确标记法 对于初学马头琴的朋友,不能准确的找准音的位置时,老师往往会琴杆上点上几个点作为标记。这几个点到底应该点在什么位置?为什么这么点?怎样才能点的精确?却很少有人了解的,大多数人是让有经验的老师帮助点上,而老师多是凭听力和经验来标记。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简单的方法,使的第一次接触马头琴的人也能够精确的作出标点。 大家知道,音阶在琴弦上的位置变化是非线性的,从上码开始,越往下排的越密。一般认为没办法用量距离的方法确定。其实不然,各音阶在琴弦上的位置,是严格按照一种对数关系排列的,高等数学里面都讲过的(理论上讲每升高1个8度,弦的长度分别在该位置上再增加1/2、1/4、1/8、1/16......),不再赘述。请看下面的示意图:

照片名称:琴音位图 老师一般在琴杆上点5个或6个点,我介绍这种方法是用尺子精确测量距离确定,以上码到下码之间距离为1个单位,其精确位置分别是: 第一步:先找到第4个点的位置,它在上下码之间的1/2(图中C)位置; 第二步:再在上下码之间1/4处点上个点,它就是第2个点(图中F)的位置; 第三步:再把上下码之间分成3份,从上码往下找,分别在1/3处(图中G)、2/3处点上标记,这就是第3个点和第5个点;

第四步:再在上下码之间1/9,靠近上码的地方点上标记,这就是第1个点(图中D)的位置; 第五步:在从上码往下3/4的地方点上标记,这就是第6个点(一般不点这个点,标记5个已经够了),而这个点的音名是比内弦高2个8度的C,换句话说,如果按照C调作1,1/2处则高8度,3/4处高两个8度。 到此,所有(5个或6个)点都已经标记完成。 老师为什么会选这几位置标记呢?原来这几个位置是马头琴演奏时常用的泛音点!即1/2、1/3、1/4、3/4泛音。 它们也是演奏和弦常用的位置。 第1个点:按内弦时,与外弦空弦是5度和弦; 第2个点:按外弦时,与内弦空弦是相同音,但音色略有区别,演奏中常双弦同用; 第3个点:实按内弦时,与外弦空弦是高8度音程关系,虚按内弦发出的声音是比外弦空弦高两个8度的泛音,均为和诣和弦,亦被频繁应用,尤其是演奏带泛音曲子的时候,用的最多; 第4个点:这个点内外弦的音高,分别比其空弦高8度,也就是1/2泛音的位置; 第3、4点:这是演奏带泛音曲子时用的最多的位置,3指实按外弦第4个点,拇指虚按内弦第3个点,发出的声音是比外弦高8度的泛音。常看到马头琴演奏者,以拇指在第3点上触弦、3指在第4点上下滑动、配合食指、小指的按弦,演奏出动人的乐曲。

马头琴

摘要: 马头琴,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马头琴虽然两根弦,但到演奏者手中,它所传出的细腻犹如小提琴,醇厚、如中提琴,深情、似大提琴的玄妙之音,每每令人如醉如痴。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传统小马头琴的基础上,改革制成中马头琴、大马头琴和低音马头琴等多种乐器,显著丰富了马头琴族乐器系列,在音色上仍保持柔和、浑厚、淳美、深沉等浓郁的草原特色,深受人民喜爱,常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舞、说唱伴奏,有的已成为我国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拉弦乐器。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云南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蒙古族聚居地区。 关键词: 马头琴、在水一方、特色 1、马头琴名字的由来 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成吉思汗时(1155—1227)已流传民间。据《马可波罗游记》载,12世纪鞑靼人(蒙古族前身)中流行一种二弦琴,可能是其前身。明清时期用于宫廷乐队。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它的名称、造型、音色和演奏方法也各不相同。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称作“莫林胡兀尔”,而在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哲黑木、昭乌达盟则叫做“潮尔”。还有“胡兀尔”、“胡琴”、“马尾胡琴”、“弓弦胡琴”等叫法。队内蒙古外,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也有流行。 传说,很久以前,在那金色的阿拉腾敖拉山麓,有一个银色的月亮湖。湖畔居住着一个勤劳勇敢、诚实善良的小牧民,名字叫苏和。他和妈妈过着清贫的生活。有一天,小苏和出来放牧,在山坡上做了个奇异的梦——看见从天上腾云驾雾飞来一个美丽的姑娘,对他说:“我知道你想得到一匹可心的马,我告诉你,北边湖边有一匹白骏马,善良的人哟,你快去把它牵回家吧!” 说完只见一道白光,姑娘无影无踪了。苏和“啊”的一声惊醒揉揉眼睛一看,阳光当头。他想起刚才梦里听到的话,站起来不由地向北一看,果然湖边站着一匹小白马,苏和欢快地向它跑去。 从此,苏和就有了一个形影不离的伙伴。苏和精心地喂养、调驯小白马,教它练走、练跑。很快,小白马就长成了一匹膘肥体壮、跑起来四蹄生风的骏马。 有一天,苏和到湖边放牧时,不小心踩进沼泽地的一个泉眼越陷越深。白骏马看见后,长嘶一声向主人跑去,咬住主人的袖子往外拖,苏和抱着白骏马的脖子被救了出来;一天夜里,一只野狼冲进了羊圈,苏和急忙挥棒向恶狼打去,恶狼张牙舞爪扑向苏和。这时白骏马一声长嘶挣脱缰绳,扬起前蹄向狼刨去,只听得“嗷”的一声,恶狼脑袋开了花。苏和心里一阵感激,跑过去爱扶地拥着白骏马的头不知说啥才好。 一日,苏和在野外放牧时,远处跑来几个骑士,气喘吁吁地来到苏和跟前说:“小兄弟,你能不能帮我们的忙啊?王爷命令我们活捉一只梅花鹿,如果捉不到,我们回去要受惩罚!” 听说他们的处境,苏和二话没说,跨上白

马头琴学习基础

马头琴学习基础: 从本质上来讲,马头琴演奏的技术就是左、右手默契的技术,其技术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转换的环节上,如换弓、换把位、换弦、换指、弓弦接触点变换、右手运弓力度转换,甚至于音乐上乐句、乐段的转换等。 演奏马头琴左手基本手型:应该是手臂、拇指、手指三者的完美配合。在遵循马头琴演奏的特定规律前提下,尽量做到自然、松弛。 有一个问题必须重视,就是必须让食指的指根外侧*在琴颈上、食指的第三关节向后仰,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其它三个手指正确按弦、以便各手指之间能够建立正确运动方向,而且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左手手腕避免出现凹凸的现象。 建立一个正确的左手基本手型,有利于提高左手的技术,同时为建立正确的音准框架提供基础。所谓音准框架,具体地说就是各手指之间在指根上纵向的距离。 这种手指间的距离,决定了演奏马头琴的音准。马头琴的音准问题,是很多马头琴演奏的学习者感到非常麻烦的一个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细致去做一些工作。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训练,比如练习时跟着钢琴演奏、这样会把音准演奏得听起来是准的。音程可以分三种音程完全协和(包括纯八、纯一、纯四、纯五)、不完全协和(包括大小三、六度)及不协和音程(曾、减)。 首先、我们在练习当中应考虑多对空弦、双音演奏不要把每个音孤立起来,应把和声、调性的因素考虑在内:然后、我们可以通过同按手指的双音,用半音移动练习,建立起相对准确的音准框架。 现在是有内蒙拉法和外蒙拉法的说法 外蒙古他用“4和降7”定弦,我们是“5和1”定弦,其实演奏的把位是一样的,目前只是误解而已。 我们在作品上落后,演奏法不一定落后,我们需要保留传统风格和演奏法,但必须研究新的发展。不管是作品上还是演奏法上。15年前的蒙古国马头琴是很落后的!但是15年后的蒙古的马头琴演奏已经超过国内!·这与国家有直接关系,在外蒙古是国乐,在内蒙古是民乐,外蒙古的发展特别快!有时侯看到一些他们演奏的大作品很吃惊啊! 马头琴的基本运弓法(长弓练习) 运弓是马头琴演奏基本功的一个重点训练项目。琴声的长、短、快、慢、轻、重、缓、急是取决于运弓的右手。 运弓是变换马头琴音色、揭示乐曲内容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有些初学者对运弓不大注意,以为演奏马头琴是主要左手的按指就能把曲子演奏出来了。 不去顾及运弓时大臂的紧,单纯地用小臂和手腕带动弓子左右甩动,有的运弓时甚至小臂、手腕基本僵持,完全由大臂作大幅度的运动带动弓子在无规律的推拉。

马头琴自学教程大全

- . -总结-

第三章马头琴演奏法详解 1 传统演奏法 2 现代演奏法 第四章马头琴演奏家详解 1 色拉西 2 琶杰 3 草原灵魂的歌者齐宝力高 4 科尔沁草原的赛音吉雅 5 “马步奏法”创始者巴拉干 6 马头琴改革家桑都仍 7 国际演奏家波 8 独创演奏家布林 9 杰出作曲家达日5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6 山顶 7 黑骏马 8 辽阔的草原 9 蒙古小调 10 走马 11 赞歌 12 孤独的骆驼羔 13 草原连着 第三章马头琴的影响力详解 1 马头琴在国的影响 2 马头琴在国外的影响 3 马头琴文化未来的展望 - . -总结-

10 嫡传弟子白·达瓦 11 演奏大师阿拉坦桑 12 教育家阿巴干希日布 13 演奏大师仟·白乙拉 14 杰出演奏家玉龙 15 制琴大师白古郎 16 草原原生态艺术家白音孟和目录三 第一章马头琴的结构详解 1 马头琴的定弦及音位、把位 2 空弦练习、全弓练习 3 按音练习第四章欣赏马头琴学习马头琴详解 1 欣赏马头琴 2 学习马头琴 目录四 第一章换弦练习详解 1 牧歌(呼伦贝尔民歌) 2 民间泛音演奏练习 3 古力查干阿斯尔、阿都沁阿斯尔(民间音乐) 4 鄂尔多斯的春天(泛音演奏、桑都仍曲) 5 梦幻曲、天鹅、小步舞曲(世界名曲) 6 母爱(赛音乌力吉曲) 7 蒙古小夜曲(蒙古乐曲) - . -总结-

4 弓法练习 5 五声音阶练习 6 把位练习、手指练习 7 连弓练习 第二章四季歌(民间乐曲)详解 第三章练习曲详解 1 弓法练习、哈萨克圆舞曲(达日玛编曲) 2 挤奶员(二重奏) 3 窗蝇(蒙古乐曲) 4 下调音阶练习、五声音阶练习 5 银河(福通曲)、换弓练习 6 金珠儿、四岁的海骝马(民歌) 第四章抛弓练习详解8 青松(嘎尔迪、巴雅尔曲) 9 云青马(蒙古乐曲) 10 有关乐理知识 第二章马头琴的种类定弦、音域与持琴详解 第三章马头琴演奏技法使用符标详解 第四章各种大小调的基本音阶练习详解 第五章三种(自然、人工、传统)泛音练习详解第六章换把练习详解 第七章休止符练习详解 第八章节奏和弓法练习详解 第九章五声音阶转调练习和五声音阶跳弓练习详解第十章灵活手指练习详解 - . -总结-

马头琴自学教程大全

请浏览后下载,资料供参考,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2 现代演奏法 第四章马头琴演奏家详解 1 色拉西 2 琶杰 3 草原灵魂的歌者齐宝力高 4 科尔沁草原的赛音吉雅 5 “马步奏法”创始者巴拉干 6 马头琴改革家桑都仍 7 国际演奏家李波 8 独创演奏家布林 9 杰出作曲家达日 10 嫡传弟子白·达瓦 11 演奏大师阿拉坦桑 7 黑骏马 8 辽阔的草原 9 蒙古小调 10 走马 11 赞歌 12 孤独的骆驼羔 13 草原连着北京 第三章马头琴的影响力详解 1 马头琴在国内的影响 2 马头琴在国外的影响 3 马头琴文化未来的展望 第四章欣赏马头琴学习马头琴详解 1 欣赏马头琴 请浏览后下载,资料供参考,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12 教育家阿巴干希日布 13 演奏大师仟·白乙拉 14 杰出演奏家玉龙 15 制琴大师白苏古郎 16 草原原生态艺术家白音孟和目录三 第一章马头琴的结构详解 1 马头琴的定弦及音位、把位 2 空弦练习、全弓练习 3 按音练习 4 弓法练习 5 五声音阶练习 2 学习马头琴 目录四 第一章换弦练习详解 1 牧歌(呼伦贝尔民歌) 2 民间泛音演奏练习 3 古力查干阿斯尔、阿都沁阿斯尔(民间音乐) 4 鄂尔多斯的春天(泛音演奏、桑都仍曲) 5 梦幻曲、天鹅、小步舞曲(世界名曲) 6 母爱(赛音乌力吉曲) 7 蒙古小夜曲(蒙古乐曲) 8 青松(嘎尔迪、巴雅尔曲) 9 云青马(蒙古乐曲) 请浏览后下载,资料供参考,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6 把位练习、手指练习 7 连弓练习 第二章四季歌(民间乐曲)详解 第三章练习曲详解 1 弓法练习、哈萨克圆舞曲(达日玛编曲) 2 挤奶员(二重奏) 3 窗蝇(蒙古乐曲) 4 下调音阶练习、五声音阶练习 5 银河(福通曲)、换弓练习 6 金珠儿、四岁的海骝马(内蒙古民歌)第四章抛弓练习详解 1 蒙古小调(桑都仍编曲) 2 干杯(蒙古乐曲)10 有关乐理知识 第二章马头琴的种类定弦、音域与持琴详解 第三章马头琴演奏技法使用符标详解 第四章各种大小调的基本音阶练习详解 第五章三种(自然、人工、传统)泛音练习详解第六章换把练习详解 第七章休止符练习详解 第八章节奏和弓法练习详解 第九章五声音阶转调练习和五声音阶跳弓练习详解第十章灵活手指练习详解 第十一章换弦练习详解 第十二章切分音练习详解 请浏览后下载,资料供参考,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浅析马头琴独奏曲《怀念》

浅析马头琴独奏曲《怀念》 内容提要:文章对马头琴的历史发展轨迹和马头琴独奏曲的创作发展状况做了简要的概述;结合布林先生创作的马头琴独奏曲《怀念》的创作背景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对乐曲的音乐特点及其中运用的马头琴特殊的演奏技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探究蕴含其中的独特的文化特质和意义。 关键词:马头琴风格演奏技巧 正文 (一)、马头琴独奏曲《怀念》的创作背景 马头琴独奏曲《怀念》是著名的马头琴演奏家、理论家、作曲家布林先生在1976年创作的一首风格独特、技巧复杂的马头琴独奏曲,这首乐曲在八十年代初由我区著名作曲家、指挥家永儒布先生编配交响乐并亲自指挥内蒙古广播交响乐团与布林先生合作演出并录音。本论文对这首乐曲的分析也将根据此次录音的版本进行。 1.马头琴的发展轨迹及独奏曲的创作 马头琴是蒙古族非常古老的传统民族乐器。所谓“民族乐器”,系指伴随一个民族形成发展进程而产生发展的,积淀着其民族个性气质和凝结着其律学、音乐审美感觉及其风格的,能够以音乐艺术方式展示其民族个性气质及其心灵世界的,为其民族普遍喜爱的民族乐器。①马头琴在蒙古古代文献中被称作“潮尔”,在蒙古语中是和谐

共鸣的意思,是用来给说唱蒙古英雄史诗伴奏的乐器,所以最晚在蒙古原始部落后期以经产生了。在蒙古汗国时期(1206年前后),潮尔以经是蒙古汗国的汗斡尔朵音乐(既蒙古宫廷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乐器了。如在成书于17世纪初的蒙古史料《黄金史》中记有:“凭借神缘而所遇之忽阑可敦,和其胡儿,潮儿之乐声”等诗名。②由此可证明其在汗斡尔朵音乐(既蒙古宫廷音乐)中的地位。 马头琴从古老的英雄史诗的伴奏乐器到长调民歌的伴奏乐器,又发展到一种独立的民间乐器,经历漫长的时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我区第一代专业马头琴演奏员桑都仍等人开始了对马头琴大胆的改革和马头琴独奏曲的创作。在此之前,马头琴虽在蒙古各个部落都有各自独特的发展,但是大都保持在了演奏一些民歌和一些短小的民间乐曲的状态上。桑都仍先生首开先河,在对民间乐曲的整理过程中,通过改编、连缀等手法创作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有实质意义的马头琴独奏,如“鄂尔多斯的春天”、“走马”等等,并曾带领内蒙古歌舞剧团乐队在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大赛上获得过音乐奖③。此后,随着专业的马头琴演奏员增多和各盟旗乌兰牧旗、歌舞团等艺术团体的不断壮大,各种风格特点的马头琴独奏曲也如百花齐放,使马头琴音乐不断的丰富,飞速的发展,布林创作的马头琴独奏曲《怀念》就是这百花园中绚丽的一朵。 2.布林与马头琴独奏曲《怀念》 布林,全称为布林巴雅尔,用汉语译过来的意思是全喜。1940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既现今的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

马头琴基础教程

跟我学马头琴- 基础教程 击弓 这种演奏法是演奏者利用弓子的弹性,用弓毛敲击琴弦弹起后再敲击来演奏的。这种演奏法所获得的音质是轻巧而富有弹性。在马头琴演奏中,常用左半弓或偏左中弓来演奏。演奏时,手腕不能过紧、过僵,也不能过松。主要用下臂和手腕的密切配合来演奏。击弓的符号是“”。为了记谱方便,有时不在每个音上都作出标记,而是用“下同”的标记法来标出需用去弓演奏的乐段 跳弓 跳弓可分为二种,一种是自然跳弓,另一种是人工跳弓。a.演奏自然跳弓时,人为的力度要小一些,主要是利用弓子自己的弹性。演奏时,右手的各个部位不得紧张,手腕及手指放松到能握住弓子即可。食指和中指松弛地放在弓杆上,无名指和小指勾住弓毛,拇指稍压紧弓柄。运弓要平行。最适合拉自然跳弓的部位是中弓和偏左中引这种弓法演奏比较均匀的快速曲子很适宜。演奏时,弓毛最好不要寓弦。b.演奏人工跳弓时,人为的力度较大些,小臂和手腕及手指稍加控制弓子。与自然跳写的不同之处是弓毛离开琴弦。这种弓法演奏慢一点的乐曲很适宜。还可以演奏渐慢和渐快的乐曲。最适合做人工跳弓演奏的弓子部位是中弓或偏右中弓处。跳弓的符号是“?”长乐段的跳弓也可用“……下同……”标记法表示。对以上两种弓法,可以根据乐曲的速度灵活地交替运用。演奏者还可以根据自已弓子的弹性、乐曲的速度及里外弦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弓子的不同部位。自然跳弓的练习方法,首先要从运用中弓开始。尽可能用快和短的分弓,把弓子的重心点牢牢均压在弦上,不叫弓子跳动。做第二步练习时,用同一个方法,但不加压力,使弓子自然跳起。这时要注意右手各部位不得紧张僵硬。跳弓时,弓毛不能跳得太高,要求弓毛碰弘时间短促,音质干净、清楚。 索格斯日赫弓这种弓法是快而短促的分弓;是马头琴演奏长调歌曲时经常应用的一种弓法。奏法是在一个长时值音的中间或后半部分用弓尖或左半弓迅速地来口拉奏一下,奏出两三个同青反复的装饰音。它的符号是“”。这一弓法实际上就是当一弓拉不完一个长时值音时的补充手段。使用这种弓法时,腕部要放松。同时还要根据乐曲的情绪灵活运用。 双弓 这种弓法实际上是每个音符奏两弓(一推一拉)的意思,一般出现在快速演奏中,其符号为音符右下方的“`”或乐曲的开头注上“双弓”。指法 1.指法常识 马头琴的指法不同于其它各种弓弦乐器。它不但有独特的按弦法,而且有独特的指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凤格。如果这种特殊指法掌握不好,那么民族风格也就无法体现了现在将指法技巧介绍如下: (1)手指按弦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