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马头琴独奏曲《遥远的敖特尔》

合集下载

大提琴叙事曲《马头琴的传说》的音乐民族化思考

大提琴叙事曲《马头琴的传说》的音乐民族化思考

大提琴叙事曲《马头琴的传说》的音乐民族化思考【摘要】本文探讨了大提琴叙事曲《马头琴的传说》的音乐民族化思考。

首先介绍了音乐民族化的概念,然后分析了该曲的创作背景和融入的民族元素。

接着探讨了音乐民族化对大提琴叙事曲的影响,并提出了音乐民族化的实践意义。

结论部分指出,这部叙事曲展现出了音乐民族化的美学特征,并为音乐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通过对这一曲目的分析,可以看出音乐民族化不仅丰富了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也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音乐民族化、大提琴叙事曲、《马头琴的传说》、民族元素、美学特征、创作背景、影响、实践意义、可能性1. 引言1.1 研究背景本文将以大提琴叙事曲《马头琴的传说》为例,探讨音乐民族化在大提琴音乐中的实践和影响。

这首曲目以马头琴为主题,通过大提琴演奏展现出对蒙古族传统音乐的致敬和再现。

研究这一作品不仅有助于理解大提琴在民族化音乐中的表现方式,也可以为音乐创作带来新的启示。

探索大提琴叙事曲《马头琴的传说》中的音乐民族元素及其对音乐民族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针对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究,探讨大提琴音乐如何在音乐民族化的背景下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征。

1.2 研究意义大提琴叙事曲《马头琴的传说》的音乐民族化思考引言通过探讨大提琴叙事曲中融入的民族元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和魅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音乐民族化对大提琴叙事曲的影响不仅在于创作技巧上的创新,更在于对传统音乐形式和结构的挑战和重构,为音乐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最重要的是,大提琴叙事曲《马头琴的传说》展现了音乐民族化的美学特征,为传统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展了音乐的表现空间,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

深入研究大提琴叙事曲的音乐民族化意义,不仅对于音乐创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也有助于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正文2.1 音乐民族化的概念音乐民族化是指在音乐创作中融入特定民族文化的元素,以表达特定的文化情感和民族特色。

马头琴乐器的基本知识

马头琴乐器的基本知识

马头琴乐器的基本知识关于马头琴乐器的基本知识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

下面是介绍马头琴乐器的知识,欢迎阅读参考!一、马头琴简介马头琴是蒙古民间拉弦乐器。

蒙古语称“绰尔”。

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

共鸣箱呈梯形。

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

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郭小川《平炉王出钢记》诗:“牧区的人们听说钢花喷,蒙古包里拉起了马头琴。

”二、马头琴名称由来马头琴,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

《清史稿》载:"胡琴,刳桐为质,二弦,龙首,方柄。

槽椭而下锐,冒以革,槽外设木如簪头似扣弦,龙首下为山口,凿空纳弦,绾以两轴,左右各一,以木系马尾八十一茎扎之"。

可知,马头琴原来也有龙首。

此早在《元史》卷71《礼乐志》有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为马尾。

"据岩画和有些历史资料中显示古代蒙古人开始把酸奶勺子加工之后蒙上牛皮,拉上两根马尾弦,当乐器演奏,称之为"勺形胡琴"。

当前很多专家认为这就是马头琴的前身。

勺形胡琴当时最长的也是二尺左右,共鸣箱比较小,声音也就小多了。

至今蒙古国的西部也有人把马头琴叫"勺形胡琴"。

当时琴头不一定是马头,有人头、骷髅、鳄鱼头、鳖甲或龙头等,此外还有人说,这种琴的琴头有呈猴头或玛特尔头的形状。

玛特尔形似龙,面似猴,象征一种镇压邪魔的神物。

据有关学者考证,马头琴一名大约得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纪初,琴首是由龙头或玛特尔头改为马头的。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琴类,如:皮胡、锹胡、四胡、奚琴、稽琴等都是当时的流行乐器。

元朝时期随着宫廷生活的逐渐富裕宫廷内有专门的演奏、唱歌、跳舞的人员,马头琴也就慢慢地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内容之一了。

三、马头琴的历史起源马头琴是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

《草原风格器乐作品中的旋律创作问题探究》范文

《草原风格器乐作品中的旋律创作问题探究》范文

《草原风格器乐作品中的旋律创作问题探究》篇一一、引言草原,这一辽阔无垠的自然景观,以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众多音乐创作者灵感的源泉。

草原风格器乐作品以其独特的旋律、节奏和音色,展现出了草原的壮丽与豪放。

本文将针对草原风格器乐作品中的旋律创作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其特点、创作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草原风格器乐作品的特点草原风格器乐作品以其独特的旋律、节奏和音色,展现了草原的壮丽与豪放。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旋律优美动听:草原风格器乐作品的旋律通常具有悠扬、激昂的特点,能够很好地展现草原的壮美与宽广。

2. 节奏明快:草原风格器乐作品的节奏通常较为明快,能够很好地体现草原人民的豪放与热情。

3. 音色独特:草原风格器乐作品通常采用民族乐器演奏,具有独特的音色,能够很好地展现草原文化的特色。

三、草原风格器乐作品中的旋律创作问题尽管草原风格器乐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但在旋律创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缺乏创新:部分作品在旋律创作上过于传统,缺乏创新,导致作品缺乏新鲜感。

2. 过于依赖模仿:部分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过于依赖模仿,缺乏对草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导致作品缺乏深度。

3. 缺乏个性:部分作品在旋律创作上过于雷同,缺乏个性,难以体现每位音乐家的独特风格。

四、解决策略针对《草原风格器乐作品中的旋律创作问题探究》篇二一、引言草原,一片辽阔无垠的自然景观,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器乐艺术。

草原风格器乐作品以其独特的旋律、节奏和音色,展现出一种浓郁的地域色彩和民族风情。

本文旨在探讨草原风格器乐作品中的旋律创作问题,从创作思路、特点及手法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器乐作品的创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二、草原风格器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与特点草原风格器乐作品源于广袤的草原地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其创作背景与草原文化、历史、生活习俗等密切相关,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生活、爱情的感悟和表达。

人音版音乐七年级上册《万马奔腾》课件

人音版音乐七年级上册《万马奔腾》课件
第五单元
草原牧歌
目录
本课目标 新知讲解 课堂拓展
新知导入 课堂展示 课堂总结
本课目标
(一)审美感知 通过聆听歌曲感 受歌曲中速热情地的 情绪和马头琴的音色 特点。
(二)艺术表现 能够鉴赏作品的旋 律特点,能够模拟风 吹、马叫,哼唱主题。
(三)创意实践 能用肢体语言或 者乐器为作品伴奏, 表现音乐。
(四)文化理解 通过欣赏作品,培 养学生鉴赏音乐的能 力,激发学生对民族 音乐的热爱,培养学 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新知导入
同学们,你们骑过马吗?
想象一下: 在辽阔的大草原,骑着骏马奔驰在草原是什么感受?
作品 《万马奔腾》
新知讲解
聆听作品: 1.感受作品的情绪是怎样的? 2.速度是怎样的?
通过聆听你们知道 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齐·宝力高:马头琴演奏家. 为蒙古族传统马头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吸取了西方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成功改制了传统马头琴的琴体 及其声源,统一了弓法和指法,为把马头琴艺术推向世界的舞台创 造了更科学、更先进的条件。
代表作品有《草原连着北京》《草原赞歌》《万马奔腾》《回想 曲》《献给母亲的歌》《苏和的白马》《初升的太阳》,以及马头 琴合奏《寻找》、四重奏《命运》等。
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情绪热烈、节奏紧凑,展现出草原特有的壮观场面。 由于演奏速度较快,音调在表现意义上不同于《牧歌》《辽阔的草原》等长调 歌曲的旋律意义,转化为动感很强的音流,对塑造万马奔腾的“视觉”艺术形 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乐曲的后半段,还出现了模拟马嘶的声音,表现手 法直观、易觉。
你们知道这首作品的作者吗?
下面我们再次聆听音乐你们想象到了什么?
想象到了辽阔的大草原,奔驰的骏马在一望无际 的大草原上驰骋。

马头琴《赛马》天籁之音

马头琴《赛马》天籁之音

马头琴《赛马》天籁之音马头琴《赛马》马头琴《鸿雁》 | 悠远蜿蜒,直抵内心马头琴版《我要醉在草原上》,撩人心扉的天籁旋律!马头琴《天边》| 悠扬婉转,悦耳动听马头琴名曲《黑骏马》最经典版本马头琴《青藏高原》| 辽远空灵,气势磅礴马头琴《我从草原来》 | 空灵清澈,净化身心马头琴《万马奔腾》| 石破天惊,势不可挡马头琴《牧歌》草原天籁马头琴《斯卡布罗集市》| 辽阔宽广,回味无穷!马头琴《草原之夜》有一种陪伴,一直在心间马头琴《嘎达梅林》,唱不尽的蒙古族英雄,震撼心灵的悲壮史诗马头琴《呼伦贝尔大草原》那么深情,那么唯美...马头琴《牧羊姑娘》 | 低回婉转,悦动心灵马头琴《天上的风》| 琴声悠扬,惬意闲适马头琴《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如一股清泉流入人们的心田马头琴《草原晨曦》| 清馨幽雅,深情悠扬马头琴《梁祝》,凄美动人!马头琴《乌兰巴托之夜》| 悠远,空灵,壮美马头琴《大草原》辽阔悠远,沁人心脾马头琴《敖包相会》美如仙境,一听钟情!马头琴《初雪》太美了!马头琴《四季草原》,最美草原音韵,好听死了!马头琴《白马的传说》,深情大气,热烈奔放!马头琴《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美到心里!马头琴《天路》美极了!马头琴《天堂》,浸润心灵,唤醒灵魂的天籁之音!马头琴《牧羊曲》别有一番风味!马头琴《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很美!马头琴《绿岛小夜曲》,婉转动听,撩人心弦!马头琴《远飞的大雁》好听死了,这才叫音乐!马头琴《在那遥远的地方》,闭上眼睛听,会醉的~马头琴《田野静悄悄》,琴声凄孤,思念涕下!马头琴《逝去的岁月》,追忆难忘的岁月马头琴曲《乡愁》马头琴《我爱祖国的大草原》马头琴《雕花的马鞍》,优美的旋律让人陶醉...马头琴《奔流的蒙古河》高亢奔放,如泣如诉马头琴《成吉思汗》,非常好听!马头琴《家乡》浓浓草原情,真好听马头琴《梦中的额吉》,深情婉转,瞬间被陶醉了!马头琴演奏《远古的梦》非常好听!马头琴《朱色列》马头琴《月光之夜》深情润美,酣畅淋漓马头琴《慈祥的母亲》沉醉其中,撞击心灵马头琴《草原恋》刚柔并济,明朗大气马头琴《玉门关》| 望断西北,何处是玉门马头琴《信念》热血沸腾、铿锵有力的一首音乐马头琴《绒花》悠扬动听,醉人心弦马头琴《蒙古缘》天籁之音,深远悠长马头琴《佛说》马头琴《如愿》深沉悠扬,宽广优美一首马头琴独奏《父亲》,是否也承载了你对他的深爱?马头琴《色楞格河》音色纯美,悠远辽阔马头琴《初升的太阳》悠远深沉,浑厚悠扬马头琴《摇篮曲》细腻真挚,柔情似水马头琴《传说》空旷辽阔,梦回草原马头琴《归来的马》真挚淳朴,细腻流畅马头琴《风中的苏鲁德》前奏刚响起就被征服了马头琴《天空》幽幽沁蓝,静谧深邃马头琴《走西口》,细绵悠长、如泣如诉、动人心弦马头琴《北国之春》,别有韵味马头琴《黑小伙》悠扬深情,温柔醉人马头琴与小提琴合奏《心中的戈壁》治愈心灵的音乐马头琴《心中的恋人》,带你找回梦中的情人马头琴《白驹》优美清新,干净流畅马头琴《回想曲》清新的草原风徐徐吹来,久久回荡......马头琴《达古拉》简洁有力,荡气回肠马头琴《森吉德玛》凄而不悲,哀而不伤马头琴《诺恩吉雅》,讲述一段凄美的故事...贺西格马头琴《哈黑尔河》马头琴《带风的马》在骏马的声音里,我听见草原萨琪拉马头琴《札拉木哈日》贺西格马头琴《母亲》乌音嘎马头琴《锡林郭勒》,美到心醉!阿斯汗马头琴《女神湖》醉了泪了!陈巴雅尔马头琴《乌云山丹》太好听了!贺西格马头琴《渴望》主题曲,满满的回忆伟乐苏马头琴《父爱如山》,太好听了!乌音嘎马头琴《幽灵公主》,心灵的渲染马头琴《雨中飘荡的回忆》马头琴,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

大提琴叙事曲《马头琴的传说》的音乐民族化思考

大提琴叙事曲《马头琴的传说》的音乐民族化思考

2019-04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大提琴叙事曲《马头琴的传说》的音乐民族化思考哈斯保勒尔(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乌兰牧骑,甘肃酒泉736300)摘要:对乐器稍微有研究的人,对大提琴和蒙古族的马头琴的音色应该不陌生。

可以说二者的音色是十分相似的,正是由于二者具有这样的独特的联系,使很多作曲家在创作的时候会将二者融入在一起,创作一些带有蒙古族豪迈、宽广的特点的大提琴作品。

这正是西方乐器与民族特色的结合,文章对大提琴叙事曲《马头琴的传说》的音乐民族化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大提琴叙事曲;《马头琴的传说》;音乐民族化思考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2-0100-01一、有关《马头琴的传说》的相关知识(一)《马头琴的传说》的故事背景传说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名字叫苏和,是一个机智勇敢善良的人。

有一天傍晚,在他回家的路上看见了一匹小白驹,苏和就把小白驹带回了家中抚养。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这匹小白驹长成了一匹白色的骏马。

有一年的春天,王爷要举行赛马大会,最优秀的人就娶自己的女儿。

苏和听到消息后,就带着白驹去参加比赛。

在比赛的过程中,苏和与白驹配合默契,得到了冠军。

但是王爷嫌弃苏和是一个穷小子,想毁约,还利用自己的权势将白驹留在了自己身边①。

当王爷在众人面前炫耀白驹时,当王爷骑上白驹的时候,白驹将王爷狠狠的摔在了地上,并飞奔而去。

于是王爷就命人射杀白驹,白驹受着重伤也一直向前奔跑着,连夜赶到了苏和家。

苏荷见到奄奄一息的白驹,痛哭流涕,今后的每一天都无精打采。

知道有一天,苏和梦到了白驹。

白驹让苏和用自己的尸骨做成一把琴,这样就能永远的陪在主人身边了。

于是苏和就按照白驹的话语,做了一把琴,并在琴杆上端按照白驹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起名“马头琴”。

(二)对《马头琴的传说》作品的分析《马头琴的传说》是一部带有减缩再现的复三部曲式。

全曲共有159个小节,分为四部分。

美国孔子课堂师生同庆农历春节,中西文化完美融合

美国孔子课堂师生同庆农历春节,中西文化完美融合
据 国家汉办网站消息 ,近 日,美 国北卡州夏洛特史密斯 国际语 言学校孔子课堂( 简称S I1 AL 举行 了盛大的中国农历新年庆祝活动 ,当地的公立教育委员会的官员和孩子同庆春晚,近40 0 名 孩子参加了演出。校长豪森女士主持整场的晚会 ,孔子学 院院长闫伟红受邀发言。 S I是 费 佛 尔 大 学 孔 子 学 院 的孔 子课 堂 。 目前 ,K 3 级 开 设 了 以 中 文 为 语 言 教 学 的课 AL 一年 程 。在孔子学院的大力协助下 ,分别派数名教师到该校上课 ,并结合美 国孩子语言特点 ,研究 出一套中文沉浸式语言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 已经获得 了相 当的成功 :20 年 ,S I荣获全 09 AL
此外 ,司马德琳教授还提出罗德 中学与中国博迪学校建立合作与交流 ,利 于加强中美两国 青少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关系。随后 ,博迪学校 的校董代表刘东波也上 台致辞 ,对罗德 中学孔 子课堂的成立表示祝贺 。他表示与罗德 中学建立姊妹学校关系 ,利于两校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与 合 作 ,互相 学 习不 同 的文化 。 致辞结束后 ,罗德 中学 中文班 的学生为观众表演 了 自 自导的话剧 ,幽默的台词 ,可爱 的 创 动作 ,瞬时将 观众带人了欢乐的海洋 。随后 ,学生们还为大家献上 了中国名 曲 《 茉莉花 》。此 外 ,罗德 中学还邀请到正在梅萨社 区学校访 问的北京联合 大学师范学院的师生们为大家表演 《 美丽的姑娘 》, 《 相思引 》, 《 水临》及 《 》等各种精彩的舞蹈 ,小品及歌曲。 甜 罗德 中学孑 子课堂的剪彩仪式在表演结束后进行。M t el 校长及司马德琳教授共 同在孑 L a vn t i D L 子课 堂 的教 室 门 口剪 下彩 球 ,欢 迎 来 宾 到孔 子 课 堂 内参 观 。汉 办 总 部 为罗 德 中学 孔 子课 堂 捐 赠 了一万美金的启动资金 , 还将为罗德中学提供10 ̄ 图书,音像及多媒体教学资料和课件。 00

民歌主题在音乐创作中的变型与贯穿——以马头琴独奏曲《怀念》中的乌拉特长调民歌主题为例

民歌主题在音乐创作中的变型与贯穿——以马头琴独奏曲《怀念》中的乌拉特长调民歌主题为例

民歌主题在音乐创作中的变型与贯穿——以马头琴独奏曲《怀念》中的乌拉特长调民歌主题为例
张劲盛
【期刊名称】《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40)006
【摘要】本文通过对马头琴独奏曲《怀念》的创作背景、创作特点和演奏特点等方面的梳理,特别是对乌拉特长调民歌主题在该作品中的变型与贯穿手法的研究,探究作曲家是如何将一首经典的乌拉特长调民歌(《茂盛的檀香树》)的主题进行提炼与归纳、变型与贯穿,创作出一首经典的马夹琴音乐作品,并试图进一步地总结和归纳蒙古族器乐化作品创作中前人的经验和心得,并探究蕴含其中的独特的文化特质和意义.
【总页数】4页(P99-102)
【作者】张劲盛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32.26
【相关文献】
1.民族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价值浅析--以蒙古族长调民歌为例 [J], 韩玫瑰
2.浅析动机贯穿发展在音乐创作中的重要性——以歌曲《重归苏莲托》与《关雎》为例 [J], 张竞元
3.吃播中的虚拟饭局:吃饭日常的陌生化呈现——以哔哩哔哩up主"假美食PO主"和"大胃mini"为例 [J], 王培琳
4.吃播中的虚拟饭局:吃饭日常的陌生化呈现——以哔哩哔哩up主“假美食PO主”和“大胃mini”为例 [J], 王培琳
5.江苏民歌主题在专业音乐创作中的技法解析 [J], 丁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统马头琴音乐的程式性与即兴性研究——以长调与阿斯尔为例

传统马头琴音乐的程式性与即兴性研究——以长调与阿斯尔为例

传统马头琴音乐的程式性与即兴性研究——以长调与阿斯尔为例摘要: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传统乐器之一,在传统音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长调和阿斯尔是两种广泛传播的曲调,它们既有程式性的特点也具有即兴性的特点。

本文通过分析长调和阿斯尔两种曲调的音乐结构和表演方式,探讨了传统马头琴音乐的程式性和即兴性。

关键词:马头琴;长调;阿斯尔;程式性;即兴性Abstract: The horse-head fiddle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instruments of the Mongolian ethnic group,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ditional music. Long diao and aieer are two widely spread tunes, which have both programmatic and improvisa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programmatic and improvis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horse-head fiddle music by analyzing the musical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mode of long diao and aieer.Keywords: horse-head fiddle; long diao; aieer; programmatic; improvisational一、引言马头琴是蒙古族传统的弓弦乐器之一,其音色优美、表现力强,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马头琴常常用于传统音乐、歌舞等场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中,长调和阿斯尔两种曲调是马头琴音乐中最重要、最广泛传播的两种调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马头琴声中的草原情怀

马头琴声中的草原情怀

532024.05人们常说,草原情怀最宽阔,家园之心最真切。

这句话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草原之女”苏尔格来说,是说出了根本、道出了真谛。

出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苏尔格是一位新时代的马头琴演奏家。

在人们的心中,她的胸怀非常博大,大得能将草原大地深藏其中;而她的心声亦是那样的真挚,真挚得能将对家园的依恋化作马头琴“唱”出的乐魂。

2024年1月28日,在呼和浩特内蒙古艺术剧院音乐厅,新一代马头琴的领军人物苏尔格在刘沙指挥的内蒙古艺术剧院民族乐团的协奏下,举行了一场题为“家园”的马头琴协奏曲音乐会。

这场音乐会十分轰动,全国各地的马头琴名家及民族音乐爱好者齐聚一堂,马头琴声中的草原情怀听马头琴演奏家苏尔格协奏曲音乐会The Grassland Sentiment in the Sound of Morin Khuur文字_景作人怀着关切和激动的心情,聆听了这场意义非凡的音乐会。

苏尔格出生在一个马头琴世家,自幼便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马头琴,后进入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随纳呼和、额尔敦布和、朝克等马头琴名家学习,并在蒙古国国立文化艺术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现为内蒙古艺术剧院民族乐团的马头琴演奏家。

苏尔格很小就领略到了草原音乐的奇妙,学会了用马头琴来歌唱草原、歌唱家园、歌唱自己的心愿。

此次的协奏曲音乐会,就是她回报草原、回报家园、回报师长、回报亲朋好友的一次充分展示。

她用自己的艺术,将燃烧在心头的炽热情感奉献给了所有深爱着她的人们。

在音乐会中,苏尔格演奏了三首马头琴协奏曲。

前两首是当代作品,即额·那日苏的马头琴协奏曲《家园》和伊拉图的《第三马头琴协奏曲》。

下半场是一首经典作品,即辛沪光的马头琴协奏曲《草原音诗》。

当额·那日苏的《家园》序“家园——苏尔格马头琴协奏曲音乐会” 海报54 MUSIC LOVER奏开始后,苏尔格手中的马头琴瞬间发出了一缕苍穹般的音波。

它就像一首辽远的牧歌,仰天发出了悠长而又康健的草原之音。

内蒙古与外蒙古马头琴艺术之比较

内蒙古与外蒙古马头琴艺术之比较

内蒙古与外蒙古马头琴艺术之比较作者:乌云毕力格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19期摘要:马头琴作为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其演奏技法与风格是在蒙古族民间器乐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同时它又与历史文化、生存环境等密不可分,它是长期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

本论文主要阐述了内蒙与外蒙古马头琴艺术的特点比较,所以学习时,要抓住其本质的特点,以便更好的继承发扬。

关键词:马头琴内蒙古外蒙古结构特点弓法指法一、结构特点马头琴是蒙古族代表性的外弓拉弦乐器。

在某种意义来讲,它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蒙古民族独特的游牧文化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的重大飞跃,也是审美意识方面不断进步的艺术表现。

马头琴通过它独特的造型和声音表述了草原游牧民族的感情世界,奏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崇尚敬畏的动听旋律。

在蒙古民族音乐文化中,无论是内蒙古还是外蒙古,马头琴都是最具特色的乐器之一。

听到深情委婉的马头琴声,自然会被它那悠扬动听的音色及草原风格的演奏所吸引。

现如今随着内、外蒙的文化艺术交流不断频繁。

与此同时,马头琴音乐艺术也在不断的交流,而随着马头琴的普及,学习马头琴的人也不断增多。

(一)相同部分在内蒙古地区,有很多制作马头琴的厂子。

虽然每家琴厂都有各自的特征,但是这些制琴厂做出来的琴大都是一样的。

下面笔者以中音琴为例;介绍下内蒙琴与外蒙琴的结构特点。

1.琴杆:都为红木制造。

2.上码高度:1.5cm;下码高度:2.2cm。

3.琴箱:都为红木梯形状造型。

(二)不相同部分1.琴头内蒙马头琴的琴头都是由木制材料雕刻的马头,也有龙头琴。

外蒙马头琴的琴头大部分是由木制材料雕刻的,有的马耳朵是用皮子制作的。

2.琴箱内蒙马头琴琴箱的上边宽为19cm,下边宽为27cm,侧宽为9cm。

外蒙马头琴琴箱的上边宽为19cm,下边宽为27cm,侧宽则比内蒙琴厚2cm,为11cm。

导致音色上的差异主要是琴箱的侧宽。

3.音域内蒙琴的音域从g--c3;外蒙琴的音域从f--降b2;有时,根据乐曲的需要音域可达到e。

莽莽的草原 遥远的地方——介绍蒙古族乐器马头琴

莽莽的草原 遥远的地方——介绍蒙古族乐器马头琴

后 来 人们 仿 照 他 的 样 子 用
,
木头制成
了 马 头 都雕 上 一 个 马 头

头 琴也 就 成 了 蒙 古 民 族 最 喜 爱 的 乐器
。 ,
马头琴 已有很 长的 历史 相
传在元 代成吉 思汗 时就






(



在 内蒙古 东部称 潮尔


使 之更 为 明 亮
地丰富
。 ,
,
表现 力 得到很 大

奔驰 了
终于 有 一 天 它 死 了
, ,

它 不 仅用 于 民 歌 和 说 唱
人非 常 伤 心 他 久 久 地 不 愿 意 把
马 J L埋 葬
,
音 乐 的 伴奏 也 被 用 来 独 奏

马 头 琴是 蒙 古 民 族 特 有 的 乐
为 了 永远怀念他亲 密
既保留 了马
,
大 会 上 的 赛 马 刁 羊 和 摔跤
, 、
比赛

一 年又 一年

马 儿 渐渐 老 了
, 。
头琴 原来 的浑 厚 柔 和 的音 色

但是 我 想 到 的 却 是 牧人 粗 犷 豪 放 的歌声 姑娘 们 热情奔放 的舞
姿 和 那宛转悠 扬的 马 头琴
, , 。
它 再 也 不 能 驮着 牧 人 到 大 草 原 上
, , , ,
小 马 驹 也 很 喜欢 小 男 孩 一 步 都
,
绘 制有 精美 的 图 案
或 紫 檀 木制 作
, , 。

琴 弓 用榆 木

不 和 它分 离

分析马头琴独奏曲《遥远的敖特尔》

分析马头琴独奏曲《遥远的敖特尔》

分析马头琴独奏曲《遥远的敖特尔》一、创作背景马头琴演奏家李波1955 年出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1970 年考入镶黄旗乌兰牧骑工作,1978 年调入锡林郭勒盟歌舞团,1985 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系学习理论作曲专业,1987 年调入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任独奏演员,1988 年参加内蒙古青城艺术节音乐比赛,获第一名骏马奖,1991 年参加内蒙古首届交响乐、室内乐作品比赛,获马头琴专业第一名。

20XX-20XX 年应美国华盛顿大学邀请,赴美任2 年客座教授,教授马头琴。

自幼学习马头琴演奏的他有着草原的胸怀,从小在蒙古族民间传统音乐的熏陶下,上世纪80 年代创作了马头琴独奏曲《遥远的敖特尔》这首作品。

敖特尔的意思是一个放牧的临时居住点。

为了草原的草场得到很好的缓解,草原上的牧人一年四季过着游牧生活,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放牧草场。

这部作品表达出草原上牧人的游牧迁徙的情景。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风吹草低见牛羊,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遥远的敖特尔》自然注入了浓烈的草原生活气息。

描写了草原牧民的游牧生活情景,去那遥远的敖特尔放牧生活的过程。

这首曲目开始的时候由悠扬的长调相伴,仿佛蒙古男人骑着马在草原的深处哼唱着优美的长调,于是把天空与草原、河流与山丘、蒙古包与奶茶,把牧人的情怀唱给大自然,唱给跨下的骏马,唱给自己的心灵。

长长的腔调,绵绵的气息回荡在草原的上空,走向遥远的敖特尔。

在游牧的漫长路途中骑着骏马,赶着牛羊来到新的牧场敖特尔,开始了新的环境和生活。

本曲目散板部分加入了蒙古族四胡元素双弦音。

双弦音让这个曲子发挥出行板的感觉,这种行板的感觉就是跟着马步唱着优美的旋律漫步在辽阔的草原上,此情此景犹如一幅画面一样浮现在大家眼前。

作者在全曲的灵魂处巧妙地运用了传统泛音演奏法,体现出欢快和苍苍感。

接着带有技巧性的拨弦,让曲风立刻活跃了起来,这里的感觉就像草原上的年轻男女载歌载舞庆祝美好的生活。

随后的快弓演奏技巧把整个曲子带入了高潮,也是技巧技术性最难的地方。

那策格道尔基《呼麦、马头琴与管弦乐协奏曲》的研究与分析

那策格道尔基《呼麦、马头琴与管弦乐协奏曲》的研究与分析

格特征与创作意义三点从“面”的方向将其介绍给读者,使读者对此协奏曲能够有整体的认识。

第二章为《呼麦、马头琴与管弦乐协奏曲》的作品曲式及技法分析,本章综合曲式结构、旋律特征、和声分析以及配器技法四方面从“点”的方面来具体剖析这部协奏曲,将其民族作曲技法和作曲理念一一分析出来。

在第二部分中,笔者不仅单一的分析该作品的特点,、还将此协奏曲与该作者的其他作品以及蒙古国其他当代作曲家们的马头琴作品做以对比分析,从而突出本文的研究对象那策格道尔基的这首协奏曲的写作风格与特点。

本文力求从本作品的背景,演奏形式,和声,配器等多方面进行研究,为分析蒙古国现代作曲家的管弦乐创作作品的论文予以补充,更重要的是,希望我们能在保护和传承自己民族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多创新,做出自己的风格,走出自己的道路,使我们的民族音乐艺术更加专业化,国际化。

关键字那策格道尔基,呼麦,马头琴,原生态,协奏曲分法,但在此协奏曲第三部分的呼麦演唱法中新加入了一种演唱方法达尼乐德台(AaH哪ax).使得此曲中的呼麦演唱法更丰富,内容更加充实。

当呼麦发展至今,由于音级的增加,发声方位的不同,根据不同分类方法都能有很多种说法,比如说:根据音乐表现形态的分类,呼麦可以分为(1)啸性呼麦,即指喉咙里发出沙哑浑厚声音做为基音并持续存在,在其上面同时发出高于三个八度(基音与最高哨音之间)的哨音旋律的呼麦,条件好的呼麦手可以发出高四个八度的哨音旋律。

(2)唱性呼麦,即指用挤压方法发出呼麦基音的沙哑声唱出有歌词的长短或是歌曲,不强调上方哨音;根据表演形式又可以分为单人呼麦和群体呼麦:根据发声方法不同又可以分为:(1)胸腔呼麦、(2)喉腔呼麦、(3)硬腭呼麦、(4)鼻腔呼麦、(5)唇边呼麦、(6)舌尖呼麦等。

o四、呼麦的音域及记谱法呼麦,根据呼麦手条件的不同其演唱音域也随之不同。

普通呼麦手的音域为大字组bB一小字二组汕,也就是说基音最低音为大字组bB,哨音最高音为小字二组bb,条件好的呼麦手低音可再低八度。

莽莽的草原 遥远的地方——介绍蒙古族乐器马头琴

莽莽的草原 遥远的地方——介绍蒙古族乐器马头琴

莽莽的草原遥远的地方——介绍蒙古族乐器马头琴
岳文
【期刊名称】《视听技术》
【年(卷),期】1997(000)003
【摘要】<正> 说到蒙古族,人们马上想到那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原,想到散落在草原上的一座座蒙古包,想到蓝天下那白云般的羊群,想到好客的蒙古民族斟上的酸酸的马奶子酒。

当然,你还会想到拉达木大会上的赛马、刁羊和摔跤比赛。

但是,我想到的,却是牧人粗犷豪放的歌声、姑娘们热情奔放的舞姿和那宛转悠扬的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特有的乐器,在蒙古草原,无论你走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听到马头琴那悠扬
【总页数】2页(P154-155)
【作者】岳文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12
【相关文献】
1.马头琴及其音乐与蒙古族草原文化 [J], 李红梅
2.马头琴音乐形式与蒙古族草原文化 [J], 王红艳
3.蒙古族传统弦乐器“抄尔琴”与马头琴的比较研究 [J], 那·呼格吉乐图;布特格乐图;
4.倾听来自草原的声音——蒙古族音乐专题:苍凉而深情的草原微风——马头琴
音乐与唱片赏析 [J], 晓风
5.内蒙古马头琴、蒙古三弦等10项蒙古族乐器有了地方标准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马头琴独奏曲《遥远的敖特尔》
一、创作背景
马头琴演奏家李波1955 年出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1970 年考入镶黄旗乌兰牧骑工作,1978 年调入锡林郭勒盟歌舞团,1985 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系学习理论作曲专业,1987 年调入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任独奏演员,1988 年参加内蒙古“青城艺术节”音乐比赛,获第一名“骏马奖”,1991 年参加内蒙古首届交响乐、室内乐作品比赛,获马头琴专业第一名。

2007-2009 年应美国华盛顿大学邀请,赴美任2 年客座教授,教授马头琴。

自幼学习马头琴演奏的他有着草原的胸怀,从小在蒙古族民间传统音乐的熏陶下,上世纪80 年代创作了马头琴独奏曲《遥远的敖特尔》这首作品。

敖特尔的意思是“一个放牧的临时居住点”。

为了草原的草场得到很好的缓解,草原上的牧人一年四季过着游牧生活,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放牧草场。

这部作品表达出草原上牧人的游牧迁徙的情景。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风吹草低见牛羊,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遥远的敖特尔》自然注入了浓烈的草原生活气息。

描写了草原牧民的游牧生活情景,去那遥远的敖特尔放牧生活的过程。

这首曲目开始的时候由悠扬的长调相伴,仿佛蒙古男人骑着马在草原的深处哼唱着优美的长调,于是把天空与草原、河流与山丘、蒙古包与奶茶,把牧人的情怀唱给大自然,唱给跨下的骏马,唱给自己的心灵。

长长的腔调,绵绵的气息回荡在草原的上空,走向遥远的敖特尔。

在游牧的漫长路途中骑着骏马,赶着牛羊来到新的牧场敖特尔,开始了新的环境和生活。

本曲目散板部分加入了蒙古族四胡元素——双弦音。

双弦音让这个曲子发挥出行板的感觉,这种行板的感觉就是跟着马步唱着优美的旋律漫步在辽阔的草原上,此情此景犹如一幅画面一样浮现在大家眼前。

作者在全曲的灵魂处巧妙地运用了传统泛音演奏法,体现出欢快和苍苍感。

接着带有技巧性的拨弦,让曲风立刻活跃了起来,这里的感觉就像草原上的年轻男女载歌载舞庆祝美好的生活。

随后的快弓演奏技巧把整个曲子带入了高潮,也是技巧技术性最难的地方。

因此这首作品可称之为马头琴作品里最难的曲目,也成为了音乐会和艺考的首选曲目。

本曲富于草原特色,曲调委婉,注重牧民内心情感的变化,用马头琴的多种演奏技巧和风格来表现出牧民内心的喜怒哀乐之情。

千百年来,蒙古族过
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遥远的敖特尔》正是把这样的生活情景表达出来。

本曲歌唱性极强,虽然亦广泛采用五声音阶,但是以小调式为主要调式,有的音拖得较长。

在演奏技法上有较大的随意性,多用三度颤音和大幅度的滑音,这充分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居住在广袤的草原上,与自然作伴的生活习俗。

二、创作风格
(一)长调散板和泛音部分
蒙古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而蒙古族长调民歌更是源远流长。

《遥远的敖特尔》开头长调八度和八度以上的大跳音有很多。

遇到这样情况时,要用到跳指换把,在跳指换把时,一种是直接跳到所需要的音位上,另一种是当需要奏出二、三、四指等音位上的乐音时,仍然将一指跳到一指的音位,再用二、三、四指立即接到所需要的音位上。

这时的一指只是个“经过音”。

这个“经过音”在练习跳指换把时是很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演奏者较为准确地奏出换把后的音来,待熟练后,再把“经过音”去掉,但是一指一定要在“经过音”的位置。

在跳指换把过程中,要手指离弦。

不能发出任何声响(而滑指换把则是手不离弦),一定要减轻手指触弦的力度,否则由于弓子相应增加力度,会发出由弱到强又从强到弱的滑音。

无论使用哪一种换把方法,演奏时都要注意左腕的放松。

手腕和手指的放松才能演奏出自然而优美的长调韵味和感觉。

《遥远的敖特尔》的散板不同于其他乐曲,引入了四胡的双弦音弓法和技法,大大丰富了本曲的表现力。

一个非常具有歌唱性的散板会让人更加融入到曲目当中,这就是一个乐曲的灵魂,也是一种灵魂的体现。

本曲目的这种行板的感觉立刻带入到草原的深处,牧人装好勒勒车,跨上骏马,悠然的走在自己的蒙古大地上。

勒勒车的车轮,马儿的轻颠,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本曲的散板有长调的感觉,它是建立在长调的基础之上,所以本曲的散板有非常大的歌唱性,逐渐的加强音,引入本曲的下一个高潮——泛音。

传统马头琴演奏法之一“泛音演奏法”主要流行于锡林郭勒地区。

老一代马头琴演奏家巴拉贡先生是“泛音演奏法”的代表人物。

《遥远的敖特尔》巧妙的运用了这种传统的演奏技巧。

这种演奏法影响了长调歌曲的华彩性装饰歌腔,反过来长调歌曲又影响了这种演奏法的技术技巧的发展。

本曲的泛音主要是左手手指固定在第二把位上,用实音与泛音反复交替演奏。

用此方法既可减少换把、
方便演奏,又能增加音色的变化,具有浓厚的民间传统音乐色彩。

听着这里的泛音能感受到牧民骑在马背上、赶着牛车在草原上颠跑的感觉。

(二)技巧部分
这首作品的演奏技巧颇为复杂,必须注意各部位的互相协调,用弓时右手持弓法虽与演奏其他乐曲相似,但却有差别。

右手要使马头琴发出纯正的乐音,所需的力度要大得多,同时需要无名指和小指施加不同的压力。

《遥远的敖特尔》这首曲子在泛音结束后出现了很大的不同,李波老师在常年的民间学习中,体会到了一种新的技巧演奏方式。

他发明了一种新的跳弓方式,本曲运用了自然跳弓和人工跳弓两种跳弓技巧。

开始的时候逐渐的跳出人工跳弓,加快以后是自然跳弓,演奏自然跳弓时,人手的力度要小一些,主要是利用弓子自己的弹性。

演奏时,右手的各个部位不能紧张,手腕及手指放松到能握住弓子就行。

食指和中指松弛地放在弓杆上,无名指和小指勾住弓毛,不要太大力度,拇指稍压紧弓柄,运弓要平行。

最适合拉自然跳弓的部位是中弓和偏左中引这种弓法演奏比较均匀的快速曲子很适宜。

演奏人工跳弓时,人为的力度较大些,小臂和手腕及手指稍加控制弓子。

与自然跳弓的不同之处是弓毛离开琴弦。

这种弓法演奏慢一点的乐曲很适宜,还可以演奏渐慢和渐快的乐曲。

最适合人工跳弓演奏的弓子部位是中弓或偏右中弓处。

本曲自然跳弓的练习方法,首先要从运用中弓开始。

尽可能用快和短的分弓,把弓子的重心点牢牢均压在弦上,不能让弓子跳动。

做第二步练习时,用同一个方法,但不加压力,使弓子自然跳起。

这时要注意右手各部位不得紧张僵硬。

跳弓时,弓子不能跳得太高,要求弓毛触弦时间短促,音质干净、清楚。

在跳弓的基础上加入了拨弦演奏方法,拨弦演奏方法是从其他乐器上移植过来的。

以前的拨弦都是比较单一的,在很多民歌里也有过拨弦,比如《赞歌》《万里姑娘》……但是这些乐曲单一的技巧如果加入到这里就没有那样的欢快感。

李波老师尝试出新一种与跳弓配合的拨弦方法,这种拨弦方法是以前的乐曲没有的感觉。

因为拨弦的开头音的跳跃重音,会给人带来新奇感。

随后有快速琶音和跳弓的结合,整个曲目充满了活力,就像骏马驰骋在草原的感觉。

当牧人到达新的牧场敖特尔的时候,牧人的内心又有一次变化。

作者在这里再次加入了长调和泛音,体现出牧人的喜悦感。

随后进入全曲的最高潮也是最考验演奏者的部分—
—快弓。

《遥远的敖特尔》的快板部分的快弓是和跳弓结合在一起的,曾经笔者的老师说过:什么是快弓? 快弓就是长弓拉快了,就是快弓。

对于弓弦乐器来讲,长弓就是基本功,要练好快弓必须在基本功——长弓练习的基础上练习快弓。

如果没有长时间的练习长弓的基础,或者不去练习,那么你的快弓会速度达不到。

有的人演奏这部分音不清晰,总是丢几个音,或者轻轻而过。

除了快弓外,演奏这部分还要练习双弦的八度音。

紧接着后面又有一个快速换指琶音上下行音阶,这也是难度非常大的技巧性部分,没有常年的基本功积累,很难演奏出预期的效果。

(三)全曲的尾声
《遥远的敖特尔》这首曲子的结尾部分的旋律非常有层次感,也是本曲目最终表达的情感境界。

从快弓部分进入结尾的旋律部分,会使人马上进入遥远的感觉,忽进忽远,表达出牧人赶着五畜去那遥远的敖特尔放牧的景象。

作者运用了重复的手法,渐渐弱下来,直到结尾飘渺,仿佛让人感觉意犹未尽。

这里有几个技巧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轮指滑音,这个部分把握好滑音的度很重要,因为到这部分的时候,快弓技巧刚刚结束,因此凸显出弓头音之后,小小的滑音,会加入更美妙的元素。

在这里,三次的重复部分演奏效果形成对比,一次比一次的弱下去,到最后几乎就没有了声音。

渐弱渐慢的尾声,绵绵的气息回荡在草原的上空,牧人走向那遥远的敖特尔,歌唱着游牧生活的自由自在的情景。

这部马头琴独奏曲《遥远的敖特尔》其独特的演奏方式及风格体现了蒙古民族长期的游牧生活。

从头到尾的感觉就是一个美丽的故事,里面的内容和形式,展现了蒙古民族内心的世界,也表达出蒙古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仰,保护草原的信仰。

这首曲子在融入了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有许多的感慨在其中。

现在的蒙古草原已经渐渐的消失,很多地方草原逐渐退化,多年后人们想看的草原是否还会存在? 多年后我们的敖特尔牧民是否还有? 希望以后的人看草原不是去听这首曲子,来感受那时的美景,感受那时的生活,而是亲自来草原感受城市外那片宁静的环境,接触那个向往自由的民族的内心,感受长生天的眷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