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3课 古诗词三首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三首》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三首》课件
2024/5/22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024/5/22
奇景
写出了暴雨之大,

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点之急。
2024/5/22
指宋神宗熙宁五 年(1072)六月 二十七日。
望湖楼上喝 醉时写下的 作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 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2024/5/22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 散了满天的乌云,从望湖楼向 下看,一片汪洋,湖水像天空 那样广阔。
2024/5/22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人在黄沙岭道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黄沙岭夜里明月清 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情景。 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 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2024/5/22
我会写
2024/5/22
课文主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盛夏西湖 的奇景,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2024/5/22
练一练: 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
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中“说丰年”“听蛙声” 会想到什么景象?
2024/5/22
推荐阅读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2024/5/22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共29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共29张PPT)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读出节奏,韵脚拉长,划节奏的 地方做到音断气连。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 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皓月当空 月明星稀 清风徐来 风清月朗 鸟语鸣蝉 鼓吹蛙鸣
静夜思 【唐】李白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 低头思故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què
上 阙 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 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下阙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 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chán)。 稻花香里/说丰年(nián), 听取/蛙声/一片(piàn)。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qián)。 旧时茅店/社林边(biān), 路转/溪桥/忽见(xiàn)。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
一片。
稻花香里说丰年,飘来

稻花香里说丰年,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号稼轩,南宋爱国词 人。他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的 统治下所受的屈辱和痛苦。一生坚 决主张抗金,却遭到投降派的排挤, 甚至受到革职处罚,才回到江西上 饶一带闲居。
清风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1教学目标1.会写3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古诗词中的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美丽景色;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4.赏析诗词语言,体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使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分析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明诗意,悟诗境”,引导学生想象三首诗词所描述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目标1.会写“德”这个生字。

2.学习古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美的意境,获得审美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水平;体会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游览了辽阔的大草原,欣赏了丁香独特的美,而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去古典诗词里欣赏一幅幅意境隽永的水墨画。

我们将随同诗人孟浩然夜宿建德江,去感受夜的静谧与原野的空旷,还将陪诗人苏轼共同经历一场夏日的暴雨,感受大自然的瞬息万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字词解释、诗文翻译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字词解释、诗文翻译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字词解释、诗文翻译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和思想境界。

在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中,我们将解释和翻译其中的字词,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古诗词的内涵与表达。

诗一:《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字词解释:1. 寒山:寒冷的山。

2. 石径斜:山间的小路倾斜。

3. 白云生处:白云形成的地方。

4. 有人家:有居住的人家。

5. 停车坐爱:停下来坐下来欣赏。

6. 枫林:生长着枫树的林子。

7. 霜叶:霜气所染红的树叶。

8. 二月花:在二月份开花的花朵。

诗文翻译:爬上寒冷的山,石径斜坡。

在白云升起之处,有人居住的房子。

停下车来,坐在枫林里,欣赏晚霞。

霜气使树叶变红,如同二月里的鲜花。

诗二:《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字词解释:1. 离离:远离的样子,遥远的。

2. 一岁一枯荣:一年一代谢草生草。

3. 野火:起源不明的火灾。

4. 春风:春天的风。

5. 侵古道:侵入古老的道路。

6. 晴翠:明亮的绿色。

7. 萋萋:形容植物茂盛的样子。

8. 别情:离别之情。

诗文翻译:离离草原上,一年一轮草木的枯荣。

野火没有烧尽,春风吹又使其生长。

远处的芳香传到了古老的路上,明亮的绿色和荒废的城墙相接。

再次送别王孙去了,满满的别离之情。

诗三:《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字词解释:1. 床前:床的前面。

2. 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3. 疑是:怀疑是。

4. 举头:抬起头来。

5. 望明月:看着月亮。

6. 低头思故乡:低下头思念故乡。

诗文翻译:床前明亮的月光,疑似地上的霜。

抬起头看着明亮的月亮,低下头思念着故乡。

通过对这三首古诗词的字词解释和诗文翻译,我们更能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欣赏、理解这些古诗词,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3 古诗词三首 课件(共32张PPT)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3 古诗词三首   课件(共32张PPT)
惊鹊 鸣蝉
明月别枝③惊鹊,清风半夜
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
蛙声一片。


注释
③[别枝]横斜的树枝。
明月升上树梢惊飞 惊 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 鹊
风中传来蝉鸣声声。在 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 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 来阵阵蛙声。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 山前。旧时茅店④社林⑤边,路转 溪桥忽见⑥。
注释
3 课后小结
课 后 小 结
在学习这三首古诗的过程中,我收获颇丰。首先,我深入了解了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情感世界,感受到了 他们面对自然景观和人生境遇时的思考与感悟。其次,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对唐诗、宋词等中国古 代文学经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体会到了它们在历史长河中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此外,在学习过程中,我还意识到了自己在古诗鉴赏方面的不足之处。例如,在理解古诗含义、分析诗 歌主题等方面还需要加强,需要更加注重语言文字的表达和运用技巧。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
Click to edit Master subtitle style
《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 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 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
诗(词)
景物
宿建德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孤舟 烟渚 旷野树江月④[茅店]用茅草盖的旅舍。 ⑤[社林]社庙丛林。
社,社庙,土地庙。
天上的星星时隐时现, 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过 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 店,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 在眼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 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 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字词解释、诗文翻译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字词解释、诗文翻译

宿建德江宿建徳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zhǔ)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字词解释: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②移:划动,移动.③泊:停船靠岸.④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⑤客:指诗人自己.⑥旷:空阔远大⑦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⑧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亲近人.诗词大意: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旁,日暮时,新的忧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天幕好像与树相连;江水清清,明月好像来亲近人.精彩赏析: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虽然第二句中写到了“愁”,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可见,这首诗在选材和使用表现手法上都十分有特色.诗人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天地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全诗虽只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描写得淋漓尽致.六月ニ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月ニ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shì)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人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字词解释:①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边.②醉书:酒醉时写下的作品.③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④遮:遮盖,遮挡.⑤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⑥跳珠:跳动的水珠.⑦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⑧忽:突然.⑨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诗词大意: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它还没有遮挡住山.白花花的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胡乱地跳入船中.忽然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鸟云.望湖楼下,水面像明净的蓝天,水天一色.精彩赏析:这首诗主要写了西湖六月晴雨时的壮美景象.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一一黑云、白雨、大风、湖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来令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一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来去匆匆的阵雨,也到望湖楼头观赏了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诗中,“白雨”和“黑云”映衬,“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可见诗人颇具匠心.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字词解释:①西江月:词牌名.②夜行黄沙道中:词题.黄沙: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③别枝:横斜突兀的树枝.④七八个:概数词,不是确指,说明星星寥寥无几.⑤两三点:概数词,说明雨量不大.⑥旧时:往日.⑦茅店:用芽草盖的小客舍.⑧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⑨见:同“现”.诗词大意: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清凉的晚风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天空中寥寥无几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浙淅沥沥的小雨,我急忙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材林旁的茅草小客舍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舍忽然出现在眼前.精彩赏析:这是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时间是夏天的夜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虽然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但是作者把这些意象巧妙地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恬静的美.词的上片以鹊倞、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音响,把黄沙道写得生机勃勃,颇不寂寞;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作者笔下的画面,流露出作者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件(18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件(18张PPT)
辛弃疾 (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历城)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 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 之处。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会写的字
词语解释
建德江 别枝 茅店 渚 社林 望湖楼 西江月 见
词语解释
馥郁 摇曳 硕大无朋 琼浆 婆娑起舞 顾影自怜
书面词,形容香气浓厚。 轻轻地摇荡。 形容无比的大。 美酒。 形容盘旋跳起舞来飘速优美的样子。 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
佳句赏析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散开在绿茵中的花朵,就像 天上的星星一样繁多、耀眼,想象大胆而又奇丽,让人眼 前一亮。
赏析: 下片四句写得波涛变幻,林荫路曲。 前两句与上片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村野成趣 的乡土气息相吻合。后两句笔锋一转,小桥一过, 乡村树林边“茅店”的影子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 们的眼前。
《宿建德江》描写的是诗人停船夜宿建德江边时看到的景象, 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描写了骤雨急来急去的变 幻景象,表现了夏日西湖的气象万千,表达了诗人对西湖风景的 爱好之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述了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所见到 的美好景象及所感受到的乐趣,展现了夏夜乡村田野的幽美风景, 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
2.《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风 景,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
《宿建德江》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按照 由高到低的顺序写景,先写天空的广阔,再写高悬,映在水中 与人是那么近,此刻,人孤月单,互相安慰,更突出了诗人的 孤独、寂寞以及思亲之情。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所描写 的月夜风景以明快为主。上片中的“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 蝉”,月明以致惊醒鹊儿,夜半鸣蝉则更令人感到环境的清幽, 这两句中动中寓静,把月下风景描画得令人悠然神往。“稻花 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 由稻花香联想到来年的丰收景象,写出作者内心充满的喜悦。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字词解释、诗文翻译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字词解释、诗文翻译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字词解释、诗文翻译字词解释:①西江:指珠江的上游,流经广东、广西、贵州等省。

②黄沙道:指从广东南雄到广西桂林的一条古道,全长约400公里。

③别枝:树枝分叉。

④惊鹊:被惊动的鹊鸟。

⑤清风:凉爽的微风。

⑥半夜:深夜的时候。

XXX:夏天的蝉鸣。

⑧稻花:稻田里的花朵。

⑨丰年:收成好的年景。

⑩蛙声:青蛙的叫声。

诗词大意:明月挂在树枝上,惊动了树上的鹊鸟;清风吹拂,夜半时分,蝉鸣不止。

在稻花香气中,谈论着这年的丰收;听着青蛙的叫声,一片宁静。

精彩赏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夜行黄沙道中的所见所闻。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夜景。

诗中“明月别枝惊鹊”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月光下鸟儿的惊慌,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清风半夜鸣蝉”一句,则表现了夜晚微风拂面时的凉爽感觉和蝉鸣的声音,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稻花香里说丰年”一句,则通过稻花香气的描写,表现了对丰收的期望和祝福,给人以嗅觉上的感受;“听取蛙声一片”一句,则表现了夜晚的宁静和青蛙的叫声,给人以整体的感受。

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而生动,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夜行黄沙道中。

七八个星星在天边,两三点雨点落山前。

这是一幅夜晚的景象,清凉的晚风吹拂着,传来远处蝉鸣声。

在稻花香气中,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青蛙叫声。

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夜晚。

天空中星星寥寥无几,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我匆忙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

往日,土地庙附近的材林旁茅草小客舍在哪里呢?拐了个弯,茅舍忽然出现在眼前。

这是一个令人感到惊喜的时刻。

西江月”是一首词,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夜晚。

词中的“别枝”是横斜突兀的树枝,形容了树木的奇妙形态。

在这个夜晚中,天空中的星星和雨点都是寥寥无几的,但是这并没有减少夜晚的美丽。

在稻花香气中,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这也是这个夜晚的一个亮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课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课件
词意: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 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
思考: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从哪几个 方面来描写夏夜的山村风光的?
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衬托出当时的清幽。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想象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朗读诗句,说一说。
看到的: 明月 、 别枝 、 惊鹊 、 鸣蝉 、 稻子 。 闻到的: 稻花香 。 听到的: 鹊啼 、 蝉鸣 、 蛙声 、
《宿建德江》中“江清月近人”一句,诗人 由月勾起了愁绪,表达了诗人一人在外地游历时 内心的孤苦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 写了恬静的月夜景色,如“明月”“清风”“惊 鹊”“鸣蝉”等意象的巧妙组合,表达了词人的 喜悦、欢快之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句诗都是 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月·夜行黄沙道中》朗读基调是欢快的,但由 于词中景物较多,朗读时语速不宜过快,应注 意停顿。
背诵指导:背诵时要边背边想象,感悟诗 句的含义,同时体会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默写指导:在反复朗读、背诵之后,可以 尝试默写,在默写中找出易忘、易错的地方, 再强化记忆。
《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 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结合诗 句说一说。
月亮的倒影映在清澈的江水里, 仿佛与人接近。 精神、情感上的接近。
以空旷清远之景,衬孤寂愁苦之情。
板书设计
移舟泊烟渚
宿 所感 建
日暮客愁新
触景生情 寓 以 情景
德 江
所见
野旷天低树
借景抒情
于衬 景情
江清月近人
课文主题
《宿建德江》刻画了秋江暮色,写出了 诗人的羁旅之思。
时间
六月二十七日/

2020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解读

2020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解读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解读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孟浩然,唐代诗人。

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字浩然,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

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二、生字组词德dé(美德、德行、品德)鹊què(喜鹊、鹊桥、声名鹊起)蝉chán(蝉联、金蝉、蝉蜕)三、多音字宿sù(宿舍)xiǔ(一宿)xiù(星宿)四、译文1.《宿建德江》: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小洲边,夕阳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怅。

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在树林后边,江水清澈倒映出明月伴我身旁。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1单元第3课《古诗词三首》重要知识点归纳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1单元第3课《古诗词三首》重要知识点归纳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1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重要知识点归纳在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的学习中,第一单元第 3 课《古诗词三首》带领我们走进了古典诗词的美妙世界。

让我们一同品味这些诗词的韵味,感受古人的情感与智慧。

一、课文信息1.主题:分别描绘了不同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2.文学体裁:古诗词。

3.作者信息:●《宿建德江》作者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

他的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清淡自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者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其诗词题材广泛,风格豪放洒脱。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

他的词多抒发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4.主要内容:●《宿建德江》描写了诗人夜宿建德江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对江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绘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急雨的景象,生动地展现了大自然的变幻莫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了夏夜乡村的宁静优美景色,表现了词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中心思想:这三首古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不同的心境和人生感悟。

二、重点字词1.生字读音与写法:●“德”(dé),左右结构。

词义:道德,品行。

●“鹊”(què),左右结构。

词义:喜鹊。

2.多音字:●“宿”:sù(住宿)、xiǔ(一宿)、xiù(星宿)。

3.近义词:●泊——停。

●望——看。

4.反义词:●动——静。

●明——暗。

三、修辞手法1.比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把黑云比作翻倒的墨汁,把白雨比作跳动的珍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势之大。

2.拟人:《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赋予明月和清风人的动作,使诗句更加生动有趣。

四、经典语句和段落1.《宿建德江》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本原文+生字组词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本原文+生字组词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本原文+生字组词一、《古诗词三首》课本原文茅台蘸砚墨,灵感浸纸品。

洛阳纸质好,常用契约金。

秦川遥相望,风华同一程。

楼船弄海阔,月色入汉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二、生字组词1. 茅台(máo tái):茅台酒是中国著名的白酒品牌,因其出产地为茅台镇而得名。

2. 蘸(zhàn):把笔尖沾湿墨汁。

3. 砚墨(yàn mò):指用砚台和墨砚制成的墨汁。

4. 灵感(líng gǎn):指作品创作时获得的启发和思路。

5. 洛阳(luò yáng):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位于河南省。

6. 纸质(zhǐ zhì):指纸张的质量和性能。

7. 契约(qì yuē):指双方达成的书面合同。

8. 金(jīn):指贵重的金属材料。

9. 秦川(qín chuān):指秦岭和渭水流域的地区。

10. 遥相望(yáo xiāng wàng):远远相望。

11. 风华(fēng huá):指人物的才华和风采。

12. 楼船(lóu chuán):指豪华的船只。

13. 弄海阔(nòng hǎi kuò):驾驶船只在海上游弋畅快。

14. 月色(yuè sè):指月亮的光辉。

15. 汉宫(hàn gōng):指汉代帝王所居住的宫殿。

16. 野火(yě huǒ):指火灾在野外燃烧。

17. 烧不尽(shāo bù jìn):指火势无法彻底熄灭。

18. 春风(chūn fēng):春天的风。

19. 吹(chuī):风吹,指风吹动。

20. 生(shēng):重新生长。

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茅台蘸砚墨,灵感浸纸品。

洛阳纸质好,常用契约金。

秦川遥相望,风华同一程。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本原文+生字组词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本原文+生字组词

宿建徳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zhǔ)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派诗人王维并成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六月ニ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shì)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人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工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其词风格多样,以豪放派为主,雄浑豪迈之中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生字组词德(道德)(美德)(品德)(德行)(德高望重)鹊(喜鹊)(鹊桥)(声名鹊起)蝉(蝉鸣)(蝉蜕)(金蝉脱壳)。

【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字词解释、诗文翻译

【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字词解释、诗文翻译

宿建德江宿建徳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zhǔ)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字词解释: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②移:划动;移动。

③泊:停船靠岸。

④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⑤客:指诗人自己。

⑥旷:空阔远大⑦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⑧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亲近人。

诗词大意: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旁;日暮时;新的忧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天幕好像与树相连;江水清清;明月好像来亲近人。

精彩赏析: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虽然第二句中写到了“愁”;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

可见;这首诗在选材和使用表现手法上都十分有特色。

诗人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天地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

全诗虽只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描写得淋漓尽致。

六月ニ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月ニ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shì)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人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字词解释:①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边。

②醉书: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③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④遮:遮盖;遮挡。

⑤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⑥跳珠:跳动的水珠。

⑦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⑧忽:突然。

⑨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诗词大意: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它还没有遮挡住山。

白花花的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胡乱地跳入船中。

忽然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鸟云。

望湖楼下;水面像明净的蓝天;水天一色。

精彩赏析:这首诗主要写了西湖六月晴雨时的壮美景象。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一一黑云、白雨、大风、湖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来令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一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来去匆匆的阵雨;也到望湖楼头观赏了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起来解读课题吧!
留宿 宿建德江 地点,指新安江流
经建德(今属浙江 省)的一段。
诗题:夜晚留宿在建德江边。
初读古诗 扫清障碍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zhǔ 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整体感知 谁来借助注释,说一说诗歌大意?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3 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宿建德江
第一课时
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资料吧!
孟浩然(689—740) 襄州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
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他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 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 浩然集》三卷传世。
写作背景
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 离乡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 意的悲愤。《宿建德江》即作于作者漫游吴 越时。
形容湖面像天空一
指狂风席地卷来。
般开阔平静。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大意: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 顿时雨散云飞,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 映照,碧波如镜。
互动课堂
这首诗的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说说你 “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吧!(课后 第三题)
黑云翻墨图 云
乌云的浓

朗读指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用比较轻快的节奏, 读出天气骤变时诗人惊奇 的感觉。
语速可放缓,读出雨 后湖面的平静之感。
背诵指导
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心醉! 一起结合插图背诵诗句,把画面 留在心间吧!
结构梳理
黑云翻墨未遮山
黑云
比喻
翻墨
白雨跳珠图 雨
写出了暴雨之大, 雨点之急。
白雨跳珠乱入船
形容雨点, 有声有色。
狂风散云图

卷地风来忽吹散
突出风的快
雨后西湖图

望湖楼下水如天
湖水平静
讨论:云、雨、风、水在这四幅画面中有什么特点? 动静之间,一场暴雨戛然而止。
黑云翻墨图

白雨跳珠图

狂风散云图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整体感知 谁来借助注释,说一说诗歌大意?
雨点,形容雨点大, 形容云层很黑。 杂乱无序。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遮盖,遮挡。
大意: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 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 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
互动课堂
读通诗句后,我们再来读一遍,一边读 一边想象眼前出现的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联系写作背景,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称 自己为“客”?作者心里为什么会涌起 “新愁”?

愁新
诗人漫游吴越,远 离家乡,把自己当做了 异乡的客人。
远离家乡,仕途失意, 暮宿小洲,这样的氛围勾起 了诗人思乡的乡愁。
假如你是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想起了从前,想 起了家乡,想到了亲人和朋友,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
在一个火热的夏夜, 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吃西瓜 。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 朋友们围坐在火炉旁闲聊 。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与好友登高望远,把酒言欢 。 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与家人到田中劳作,收获果实。
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 之上,思绪却早已飞远,他的 心飞到( 家乡 )去了。
再读第三、四句,一边读一边想,你的眼 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 空旷
江水清清显得明月和人很近。
置身这样的情景,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孤寂愁苦
人在旅途,漂泊不定,许多诗人都留下了满怀愁绪 的诗句,你能说一句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一起来赏析
结构梳理
宿 建 德 江
泊舟烟渚 日落黄昏 旷野无边 江清月明
借景抒写愁思
主题概括
《宿建德江》是一首刻画 秋江暮色 的诗。 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
往的事情,因而以
作为自己抒发感
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舟者泊的暮宿

羁旅之思
孟浩然夜宿建德江时写下了《夜宿德江》 表达愁绪,北宋诗人苏轼登上望湖楼喝酒时 也写下了一首五言绝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 学习——
有景有情
拓展延伸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划动小船
诗人自己
大意: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 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空阔远大。 天幕低垂,好 倒映在水中的月 像和树木相连。 亮好像来靠近人。
大意: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 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 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资料吧!
苏轼(1037-1101)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自号东 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 表。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 “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 辛”;其散文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有《东坡七集》 《东坡乐府》等。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的旅舟停泊在烟雾蒙蒙的沙 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股新的旅愁油然而生。后 两句是借景抒情,在诗人的眼里,原野空旷辽阔, 远方的天空好像低压在树木之上,使心情更觉压抑, 只有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动与人亲近, 带来些许安慰。
朗读指导
诗句体现了淡淡的愁绪,我们在朗读
背诵指导
我们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也 可以边想象画面边背诵。
写作背景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在杭州 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 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登上望湖楼喝 酒,写下了这首五言绝句。
一起来解读课题吧!
作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时间
地点,浙江省杭州 市西湖湖畔。
诗题:六月二十七日登上望湖楼饮醉 时写下的作品。
初读古诗 扫清障碍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望 湖 楼 醉 书
六 月 二 十 七 日
黑云翻墨图 白雨跳珠图 狂风散云图 雨后西湖图
望湖楼的 美丽雨景
主题概括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人苏轼先在船中,
后在楼头,迅速捕捉到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 、
、 、 ,写得



雨泻 风,卷令人天读晴来油然有产远生有一近种身临有其动境有的静感有觉声。有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