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学派
王安石荆公新学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荆公新学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在北宋时期创立了荆公新学,这是他哲学、经济、教育、伦理等思想体系的总称。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哲学思想:王安石以“气”一元论为基础,提出了以“天人不相干”为核心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他反对汉唐以来流行的守旧、迂腐的思想学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宇宙生成理论,即“元气—阴阳—五行—万物”的宇宙发展过程。
王安石认为,宇宙的起点不是空间上相互间断的物质微粒,而是一种绵延连续的物质——“元气”。
2.经济思想:王安石主张变法革新,改变大地主阶级垄断土地、税收等资源的现状,以实现国家的富强。
他提出了“均天下之财”的经济思想,主张通过国家宏观干预,实现财富的平均分配。
同时,他也强调了商品经济的重要性,认为商品流通和市场调节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教育思想:王安石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
他主张以经世致用为目标,摒弃汉唐训诂笺注的旧传统,提倡以义理注经的方法。
同时,他也强调了实践和思考的重要性,提倡学以致用、勤思好学的教育理念。
4.伦理思想:王安石认为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来改善社会风气。
他强调了个人修养和家庭伦理的重要性,提倡孝顺、忠诚、信义等美德,认为这些是构成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总的来说,王安石荆公新学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涵盖了哲学、经济、教育和伦理等多个方面。
其核心思想是变法革新、经世致用和道德教化,这些思想为后来的中国思想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安石的变法思想
王安石的变法思想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家之一。
他的变法思想和政治实践对于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王安石的思想背景、变法理论和实施情况,以及影响等几个方面来探讨王安石的变法思想。
一、思想背景在探讨王安石的变法思想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他的思想背景。
北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包括民族冲突、财政困难、土地兼并等。
王安石的变法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形成。
首先,王安石思想的产生与众多士人的理学思潮息息相关。
当时苏洵、苏轼等文人学者对于士人的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为士人应该参与社会事务并为国家民众负责。
这一思潮对于王安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意识到士人不应只满足于文人雅集,而是应该投身于治理国家的行动中。
其次,北宋中期以来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矛盾激化也是王安石思想产生的原因之一。
北宋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
但由于封建土地制度的限制和税制的不完善,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王安石对此深感忧虑,他认为只有通过变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恢复社会的平衡与稳定。
二、变法理论王安石的变法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农田水利、学校改革和财政制度改革。
农田水利是王安石变法的重点之一。
王安石提出了“治水则内外通”,即通过修筑水利工程来改善水网系统,增加农田灌溉面积,并解决灾害来临时的应对问题。
他还提出了减免贷款利息的政策,鼓励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水利建设,提高农田产出。
这一政策有效地解决了北方灾害频发的问题,稳定了社会经济。
其次,王安石倡导了国家兴办学校以推进教育改革。
他认为士人应该通过教育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并将所学知识用于社会治理。
因此,他积极推进官办学校的发展,为士人提供机会接受优质教育。
同时,他还提出了科举制度的改革,取消了一些复杂的考试科目,增加了实际应用性的考察,以提高官员素质。
其他诗人对王安石的评价
其他诗人对王安石的评价
其他诗人对王安石的评价各不相同:
苏轼称王安石是“山库僧”、“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批判他主张
变法,“而且好事者便妄以感欢为诗,注以讥讽之篇,似不作
者之意。
”苏轼的批评主要针对王安石的政治立场和文学作品。
陆游则对王安石更为赞赏,称他是“诗者宰相,宰相诗人”,认为他的《赤壁赋》是“奇妙之品,唐人所未有”,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称颂王安石。
黄庭坚则在《鹿鼎记》中塑造了一个虚构的王安石形象,将其描绘成一个贤能的官员和诗人,“记其谏百官而不自高,作五
言百首以明志,举国取富而不求功”。
总的来说,王安石在文学和政治上的表现都有争议,不同的诗人对他的评价也因此有所不同。
历史上的王安石是什么家
历史上的王安石是什么家王安石在北宋可谓称的上是风云人物,只是后来对于王安石的争议颇大,有人认为此人是祸国殃民的乱国着,有人认为王安石是大改革家,古人史书对王安石的记载也不尽相同,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历史上的王安石是什么家,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的王安石是什么家一:政治家1042年,王安石参加科举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了他的仕途之路,先后任职地方官吏,当过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群牧判官,知常州事,知制诰等多个职位,在为官这段期间王安石关注民生,大力兴修水利,扩办学校,注重教育与人才的培养,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而且早年的宦游南北与在底层当官,让王安石知道国家的问题所在,知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社会现状,以及三冗问题及土地兼并严重等重大社会矛盾。
二:改革家王安石知道国家的矛盾与问题所以,所以当收到皇帝重用时,他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建议,要想改变社会格局与解决问题,就要进行全面改革,从而推行了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一场全面的社会改革运动,其根本就是解决国家的社会矛盾问题,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最终目的。
王安石从理财和整军这两个方面入手开展,从而推行了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将兵法等一系列的新法。
但是变法最终失败,是因为变法最大程度的伤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从而遭到强烈反对,最终变法失败。
三:文学家王安石将政治与文学创作做了结合,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将艺术与政治结合,从而在文坛上添上了璀璨的一笔。
王安石在诗歌,散文,词等方面均有涉猎,被人们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诗人王安石世称什么人们经常用王荆公来称呼王安石。
王荆公这个说法来源于他的职位,1076年,宋神宗封王安石为荆国公,于是人们取其姓加职位来称呼王安石,这也就是王荆公的来历。
王安石字介普,号半山,是北宋年间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及思想家,在宋神宗时期,深得宋神宗的器重与信任,并在此期间推行了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推行了一些列新法,旨在改变“积贫积弱”的社会格局,从而抑制兼并,改善北宋“三冗”现状。
宋代的政治家与思想家
宋代的政治家与思想家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而繁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相继涌现出来,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位宋代的政治家与思想家,并探讨他们的重要思想和政治理念。
一、司马光司马光(1019年-1086年)是北宋末年的重要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是“新学”学派的代表,致力于整理和注释《资治通鉴》,并与之相关的著作,如《历代名贤言行录》和《资治通鉴后编》。
司马光提出了“曲学识微”的思想,主张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揭示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以更好地认识和处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此外,司马光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他曾被任命为宰相,推行了严格的廉政措施,力图改善当时的政治腐败现象。
二、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086年)是北宋朝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所倡导的“王安石变法”对于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安石的改革包括多个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的经济改革和教育改革。
在经济改革方面,王安石推行了“青苗法”和“均输法”,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改革税收制度,促进了农业和经济的发展。
在教育改革方面,王安石提倡实用主义教育,鼓励学生从事实践和应用研究,以培养人才为国家的现实需要。
尽管王安石的改革在当时引起了争议和阻力,但对于宋代政治和社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三、朱熹朱熹(1130年-1200年)是南宋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宋代理学学派的创始人。
朱熹对于理学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强调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研究,探索人类知识和智慧的源泉。
朱熹认为,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来自于对事物本质和道理的理解,只有通过不断实践和思考,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朱熹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传播。
四、程颢与程颐程颢(1032年-1085年)和程颐(1033年-1107年)是北宋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共同创立并发展了“理学”学派,对于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学派英文
儒家学派英文
儒家学派英文是:Confucian School。
例句:
1、王安石在北宋儒家学派中的地位&附说理学家的开山祖问题。
The Position of Wang Anshi in the Confucian School of North Song.
2、孔子开私人讲学之先河,创立了儒家学派。
Confucius was the forerunner of private schools and founded the Confucian school of thought.
3、朝鲜正式上是无神论,尽管国内有佛教和儒家学派的继承者,还有基督教和舍天道团体(Heavenly Way)。
North Korea is officially atheist, although it has a Buddhist and Confucianist heritage, with Christian and traditional Chondogyo(" Heavenly Way") communities.
4、这应该说是中国儒家学派最早的诠释学或解释学之端萌。
It should be the starting point of Hermeneutics of Confucianism.
5、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Confucius is a great Chinese thinker, educator and founder of Confucianism.。
王安石的礼乐论与心性论
王安石的礼乐论与心性论王安石荆公新学是北宋儒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之一,他与以关学、洛学为主的理学在天道、人性、礼乐以及社会政治领域的很多看法相反又相成,他们的论争共同促进了儒学的演变。
由于王安石在政界的巨大影响,“王氏学独行于世者六十年”,王安石新学曾一度在学界居于主导地位。
王安石治学涉及儒学内圣外王两个方面。
他把儒家的礼乐论与传统的天道性命之说联系在一起,在宋代儒学发展过程中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环节,值得深入探讨。
一王安石一生学问渊博,他曾自称“某自诸子百家之书,及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然后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
”(《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三《答曾子固书》)苏轼在政治上与王安石不和,但在王安石去世后也曾称他“网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糍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王安石赠太傅》,《苏轼文集》卷三十八,中华书局,1986年,第1077页)。
王安石的思想学问在北宋学界是得到普遍承认的。
王安石思想宏大,但他的思想的主旨,我们可以通过《九变而赏罚可言》一文来把握:万物待是而后存者,天也。
莫不由是而之焉者,道也。
道之在我者,德也。
以德爱者,仁也。
爱而宜者,义也。
仁有先后,义有上不,谓之分。
先不擅后,下不侵上,谓之守。
形者,物此者也。
名者,命此者也。
所谓物此者,何也?贵贱亲疏,所以表饰之其物不同者是也。
所谓命此者,何也?贵贱亲疏,所以称号之其命不同者是也。
物此者,贵贱各有容矣,命此者,亲疏各有号矣,因亲疏贵贱任之以其所宜为,此之谓因任。
因任之以其所宜为矣,放而不察乎,则又将大弛,必原其情,必省其事,此之谓原省。
原省明而后可以辨是非,是非明而后可以施赏罚。
(《临川先生文集》卷六十七)这其实是对《庄子·天道》篇中“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也,九变而赏罚可言”一段话的疏解与发挥。
《天道》篇是《庄子》外篇中争议较多的一篇,此篇黄老思想倾向非常明显,尤其这一段讲论“大道之序”,就是在道的前提之下,把道、儒、名、法各家排列起来,主张积极用世,为帝王服务。
王安石竟然是一位周易大师,易学理论指导他的一生,但他做的并不完美
王安石竟然是一位周易大师,易学理论指导他的一生,但他做的并不完美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文章诗词广为人知,一篇《伤仲永》流传至今,《泊船瓜洲》大家都耳熟能详,他主持的变法改革则是一场备受争议的政治运动,褒贬不一。
但是,王安石在《周易》上的成就却少有人提及,大家或许所知不多。
实际上,王安石一生最大的哲学成就就是在易学之道上,他创作了不少关于《周易》的文章书籍,其中有很多成为经典。
我们可以从这些易学理论中看出王安石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变法背后的心理因素。
王安石作为北宋进士及第的人物,在科举仕途上颇为得意,也正是因此,他对于《周易》十分熟悉,研究颇深。
盖因自北宋开始,《周易》成为科举考试的重点考试内容,可以说宋代进士们无不对《周易》滚瓜烂熟。
正是因此,宋代无论是皇帝还是重臣乃至百姓,对于《周易》都十分推崇,也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周易》理论可以当作“公式性”的理论进行宣扬,从《周易》推导出来的理论,能够获得大家的认可。
这就是王安石以及宋代绝大多数名士都有《周易》理论著作传世的原因。
王安石撰写的《周易》文章书籍很多,代表作是《易解》,在这部书中王安石阐发了自己的易学观点,他支持易学义理派,不赞成将象数学作为主流。
王安石和唐宋时期大多数名士一样,对于《周易》的占卜预测功能并不上心,他更看重《周易》中蕴含的哲学理论,他在《易解》中就重点阐发了这个观点,并且发展了义理派理论。
除了《易解》,王安石还创作了《易象论解》《卦名解》《易泛论》《河图洛书义》等文章,其思想一脉相承,重视义理派和轻视象数派。
王安石的《周易》研究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有深刻影响。
当时的诸如程颢程颐对王安石的《周易》理论便颇为关注,要知道程氏兄弟是当时易学领域首屈一指的大宗师,连张载都自认自己的易学水平不及二程,由此可见王安石《周易》理论水平之高。
至于后世,朱熹虽然囊括《周易》义理派和象数派,但他对于王安石的《易解》十分重视,他创立了南宋理学不少理论借鉴了王安石的观点。
王安石与杜牧的新旧争
王安石与杜牧的新旧争在中国文学史上,王安石和杜牧是两个备受争议的文学家。
他们代表了宋代文坛上的两个不同流派,即新学派和旧学派。
这场新旧争论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对于当时的文化、政治和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王安石和杜牧在新旧争论中的观点、对文学发展的贡献以及争论的影响。
一、新学派的代表——王安石王安石是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改革者。
他被认为是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新学派主张对传统经典进行重新解读和整理,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王安石积极推行变法运动,提倡新政策和新制度,力图解决当时社会面临的问题。
在文学方面,王安石主张“诗为体用”,强调文学作品的实用性。
他提倡将文学与政治、社会问题相结合,倡导用文学教育和文学作品来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他的代表作《渔家傲》就是一部充满社会批判的诗歌作品,抨击了当时的社会腐败和贪官污吏。
二、旧学派的代表——杜牧与王安石不同,杜牧代表着宋代文学中的旧学派。
旧学派主张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保护和传承,反对新学派的改革和革新。
杜牧是一位才情出众的诗人,他的诗作深受当时文坛的欢迎。
杜牧的诗歌主题多样化,既有山水田园的写景诗,也有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
他的诗作以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而闻名,擅长运用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来传达思想和情感。
他的代表作《秋夜将晓》是一首描绘秋天夜晚的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三、新旧争论的影响王安石和杜牧代表的两个派别之间的争论在当时的文学界和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场争论不仅仅是单纯的学术争论,更涉及到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各个层面。
首先,在文学创作上,新学派的兴起使得文学的写作风格发生了重大变化。
他们提倡实用主义的文学观念,倡导用文学来批判社会现实和推动社会变革。
这种思潮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文学的写作风格和主题拓宽了空间。
其次,新旧争论对当时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秩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王安石的变法运动在政治上改革了许多制度,并试图解决当时国家面临的经济、财政和社会问题。
唐诗中的文学流派与学派特点
唐诗中的文学流派与学派特点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学流派和学派。
这些流派和学派各有特点,影响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
本文将讨论唐诗中的文学流派和学派特点。
一、山水派山水派是唐诗中最为著名的流派之一。
这种流派的特点是描绘自然景色,尤其是山水景色,通过诗歌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悟和对生命的理解。
山水派的代表作品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昌龄的《登飞来峰》、李白的《将进酒》等。
这些诗歌大多数用豪迈的语言描绘宏伟的自然景象,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田园派田园派是唐代最具特色的文学流派之一,主要描写田园生活和农村景象。
这种流派的代表作品包括王维的《鸟鸣涧》、杜牧的《赤壁怀古》等。
这些诗歌主要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田园生活的向往,具有强烈的感性和人文情怀。
三、豪放派豪放派是唐代文学中最为不羁、豪放的一种流派,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等。
这种流派的诗歌语言豪放,气势磅礴,更强调作品的个性和独创性。
其主题多为歌咏自然和歌颂人性的豪放,涉及到民间、社会各个领域。
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春望》等都是豪放派典型的代表作。
四、咏物派咏物派是唐代诗歌中的一种独特的流派,它以描写客观、鲜活的物象为主,这些物象既可以是自然界的,也可以是人工制品。
代表诗人有王之涣、白居易等。
这种诗歌讲求准确、细致的观察力和深刻、敏锐的感受力,融合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精神。
五、律诗派律诗派是唐代诗歌中最为正规、谨慎的一种流派,其特点是奉行律诗规则与格律。
这种流派的代表诗人有李商隐、李清照、王安石等。
律诗派的诗歌形式工整,语言精炼,将感性与理性结合起来,反映出了社会形态的稳定和文化秩序的规范。
六、骈文派骈文派是唐代文学中最为繁复、富丽的一种流派,其特点是首尾呼应,对仗工整。
这种流派的代表诗人有骆宾王、白居易等。
骈文派不仅要求对诗句的艺术造诣,更强调修辞与意象的丰富,代表作品有骆宾王的《长恨歌》。
唐诗中的流派和学派各有特点,不同的文学派别代表了不同的文学风格和文学思想。
近年来王安石新学研究综述_朱修春
近年来王安石新学研究综述朱修春 长期以来,王安石新学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围绕此课题,一些论者从多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并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果。
为了便于对这一课题展开深入的研究,笔者仔细检索和分析以往的成果,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述:一、关于王安石新学的形成邱汉生认为,由于封建社会从宋朝以后政治形势的新发展,旧的经说不能再满足思想统治的需要,对经说作新的解释的问题就提到了经学家的面前。
为适应政治上的新要求,从理论上打击反变法派,改变当时经说中“家异道而人殊德”的纷纭局面,在宋神宗支持下,王安石训释新经义,再次定学术于一尊,于是,以撰修新经义为标志的王安石新学应运而生(邱汉生《诗义钩成·序》,中华书局1982年版)。
李文泽《王安石新学的训诂学审视》一文亦有类似的见解(四川大学古籍所、宋代文化研究资料中心编《宋代文化研究》第四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作者们则从政治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指出,王安石新学是在北宋的改革思潮中,在各派都试图形成自己思想体系的背景下酝酿产生的(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隋唐宋元明清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徐洪兴认为,从中唐至北宋中期学术发展的历史取向来看,王安石新学应该属于理学思潮的产物(徐洪兴《思想的转型——理学发生过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笔者以为,上述见解值得注意。
二、关于王安石新学的内容王安石新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
杨渭生指出,王安石上台执政后,为推行新法和寻求革除旧弊的方案,他着重抓了两件大事:一是从注重教育改革入手,积极培养新政人才;二是加强学术理论工作,为新法探求理论根据提供思想武器。
而这两件大事所包含的内容,正是新学的主要内容(杨渭生《王安石新学简论》,载《中日宋史研讨会中方论文选编》,河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邓广铭先生在《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人民出版社1997年修订版)一书中认为,王安石在实行变法前后所写的一系列著作,都属于王安石新学的内容,他还对王安石的著作有重点地进行了分析。
荆公新学
荆公新学荆公新学荆公新学是北宋时期王安石创立的学派,学术界一般称之为荆公新学,又简称为新学。
新学学派以王安石为首,其主要成员有王安石、宋神宗、王雱、吕惠卿、蔡卞、常秩、陆佃、蹇序辰、邓洵武、王令、龚原、许允成、沈括等。
简介《三经新义》的撰修,体现了王安石“以经术造士”的思想王安石的“新学”,一般指其《三经新义》(即《诗义》、《书义》、《周礼义》),及其为释经而作的《字说》,反对新学者对这四部书也尤加攻击。
《三经新义》的撰修,体现了王安石“以经术造士”的思想。
王安石认为,经术造士是盛王之事:训释经义,教育士子,符合盛王的做法;衰世伪说诬民,私学乱治;孔孟经学精义自“秦火”后散失,章句传注陷溺人心,淹灭了经义的“妙道”,遂使异端横行;因此他们要重新训释经籍,使义理明白,解除以往对经学的曲解,从而能够以经学来化民成俗。
在《三经新义》中,以《周礼义》为最重要,它是变法的理论依据,因此由王安石亲自训释;《诗义》、《书义》则由其子王雱和吕惠卿等共同参与训释的。
《三经新义》成后,由官方在全国正式颁行,“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各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宋史·王安石传》)。
由此标志着汉唐经学的真正结束和宋学的全面展开。
新学虽以《三经新义》和《字说》为主,但并不限于这些内容,王安石的《洪范传》、《老子注》、《易义》、《杂说》等,也无不是新学要著。
此外,“新学”中人对《孟子》也都十分重视,如王安石、王雱、王令、龚原、许允成、沈括、王子韶等均有《孟子》方面的著作,他们都是当时“孟子升格运动”中的有力人物。
新学初步形成于宋仁宗后期,当时已有一部分青年学子从王安石游。
王安石执政后,设局修经义,不少学者参与其事,成为其学派中人,新学遂为官方之学。
从此开始直至北宋灭亡前的近六十年里,除元祜初年略为受挫久,新学基本上统治了当时的思想界,《三经新义》和《字说》,乃至“新学”中人的经学著作如《易解》、《论语解》、《孟子解》等,通行于科举考场,为学子所宗(参见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一上、下)。
儒家书院学派:荆公新学
儒家书院学派:荆公新学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创立的学派,学术界一般称之为荆公新学,又简称为新学。
王安石的“新学”,一般指其《三经新义》(即《诗义》、《书义》、《周礼义》),及其为释经而作的《字说》,反对新学者对这四部书也尤加攻击。
《三经新义》的撰修,体现了王安石“以经术造士”的思想。
王安石认为,经术造士是盛王之事:训释经义,教育士子,符合盛王的做法;衰世伪说诬民,私学乱治;孔孟经学精义自“秦火”后散失,章句传注陷溺人心,淹灭了经义的“妙道”,遂使异端横行;因此他们要重新训释经籍,使义理明白,解除以往对经学的曲解,从而能够以经学来化民成俗。
在《三经新义》中,以《周礼义》为最重要,它是变法的理论依据,因此由王安石亲自训释;《诗义》、《书义》则由其子王雱和吕惠卿等共同参与训释的。
《三经新义》成后,由官方在全国正式颁行,“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各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宋史·王安石传》)。
由此标志着汉唐经学的真正结束和宋学的全面展开。
新学虽以《三经新义》和《字说》为主,但并不限于这些内容,王石安的《洪范传》、《老子注》、《易义》、《杂说》等,也无不是新学要著。
此外,“新学”中人对《孟子》也都十分重视,如王安石、王雱、王令、龚原、许允成、沈括、王子韶等均有《孟子》方面的著作,他们都是当时“孟子升格运动”中的有力人物。
新学的性质,属于北宋时期开始兴起的儒家心性之学,即所谓的“道德性命之学”或“性理之学”,是当时理学思潮中的一个重要学派。
翻检一下《王文公文集》,马上就可以发现:他对传统章句训诂之学的否定,他对佛道思想的汲取,他对孟子其人其书的推崇,他对道德义理的提倡,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他对性命、情欲、义利等问题的探究,丝毫也不逊色于同时代的任何一家思想家。
如上种种说明,处于时代思潮的激流漩涡之中,王安石没有也不可能游离或跨越这个必由的历史取向。
他只是在用他的方式、他的理解,来研究阐发理学思潮所关注的时代课题。
中国古代哲学家年表
中国古代哲学家年表古代中国是一个哲学思想辉煌的时代,众多哲学家们的思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他们的思想触及人性、道德、政治、宇宙等多个领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年表,记录了一些重要的哲学家和他们的思想成就,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
1. 春秋时期(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儒家学派创始人,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仁爱、礼义道德。
-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强调人性本善,提出“四端”即仁、义、礼、智。
-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强调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来约束和改造人性。
2.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墨子(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0年):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与暴力。
- 慎子(公元前380年-公元前250年):慎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亲亲,认为亲情和友情是人际关系的基石。
3. 两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老子(约公元前570年-约公元前471年):道家学派创始人,提出“无为而治”、“道可道非常道”的理念,主张追求自然的无为而治。
- 列子(约公元前466年-约公元前366年):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强调自由意志与人性本善的关系。
4.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 王弼(226年-249年):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融合,主张理性追求真理。
- 陶渊明(365年-427年):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以山水田园为背景,表达对官场腐败的不满与追求田园生活的向往。
5. 唐宋明清时期(618年-1912年)-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宋代思想家,主张变法新政,以提高民生为核心。
- 陆九渊(1132年-1200年):宋代理学家,强调仁义道德的重要性,提出“两重道德观”。
6. 近现代(19世纪以后)- 胡适(1891年-1962年):现代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文化自信、现代化的价值观。
论王安石学派的老学思想
宋元 之 际 著 名 的 道 教 学 者杜 道 坚 在 《 经 玄 原 旨发 挥 》 书 中 说 :道 与 世降 , 有 不 同 , 一 “ 时 注 者 多随 时 代 所 尚 , 自其 成 心 而 师 之 。故 汉 人 各 注者为 ‘ 汉老 子 ’晋 人 注 者 为 ‘ 老 子 ’唐 人 、 , 晋 , 宋人注 者 为 ‘ 老 子 ’ ‘ 老 子 ’” 里 说 到 了 唐 、宋 。这 老 学发 展 的一 个 重 要特 点 , 不 同时 代 有 不 同 即 的“ 子 ” 也 就 是 说 , 不 同 的历 史 时 期 , 们 老 , 在 人 可以根 据 政 治 、 德 、 想 领 域 的 时代 需 要 , 道 思 不 断地对 《 子 》 出新 的解 释 。到 了 宋 代 , 懦 、 老 作 在 道、 释三 教 台 一 这 种 大 的 思 想 背 景 之 下 , 宋 老 “ 子” 也具 有 了 与 前 代 不 同 的 内涵 , 以儒 解 《 》 老 、 孔老 同归 是 该时期 老学 发展 的一 个主 要特征 。 以儒 家 的政 治道 德 学 说 解 释 《 子 》 当首 老 , 推 王 安石 学 派 , 派 王 安 石 、 雾 、 佃 、 概 、 该 王 陆 刘 刘泾 、 吕惠 卿 诸 人 , 注 解 过 《 子》 并 显 示 出 都 老 , 援懦人 《 》 协同 孔 老 、 老学 为现 实 政 治服 务 老 、 使 的共 同倾 向 . 他们 的 注解 具 有 时代 的 典 型 意 义 。
学略 》 《 学 略 》 ” 梓 材 推 阐 全 氏之 意 说 : 及 蜀 。王 “ 条叙 录 , 蜀 学 而 言 之 。谢 山 以 其 并 为 杂 是 兼 学 , 列之学 案之 后 , 故 别谓 之学 略云 。 [] 祖望 ” 1全
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
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王安石是中国古代一个有名的人物,他是政治家,也是改革家和文学家,据史料记载他曾根据当时的国势发动了变法,因为一些原因王安石的变法没有成功,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重要大臣,一生都在为国家的江山社稷着想。
王安石潜心研究儒家典籍,并为此著书立传,被后人称为“王通儒”。
王安石开船了荆公新学,加快了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速度。
王安石开创的学派在哲学上的成就极高,运用五行说将宇宙形成叙述出来,丰富了我国古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内容,将我国古代辩证法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上的造诣也很高,他的文章书写的论点突出、联系紧密、逻辑清晰、有很强的说服力。
王安石的诗也擅长说理,这也与他做官有关。
晚年的王安石,作出来的诗比之以前含蓄温婉了许多。
王安石变法内容祥析王安石变法主要就是三大块内容: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
根据三大块内容,分别推出了几项措施。
富国之法:青苗法,因陕西百姓缺粮少钱,于是就推出了可以让农民向官府借取银两,用以春季播种,待得谷物成熟后,再还给官府;募役法,让原来轮流充当衙役的农民能够回乡务农,而官府通过收取免役特权的人户,用金钱去雇佣衙役;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交易法、均输法都是富国之法。
强兵之法:保甲法,为了防范农民的反抗,不仅使得农民有组织有领导,也减少了军费的输出;保马法,百姓可以向官府申请养马,养马的农户可以减少一些赋税,但如果马死了,就要负责赔偿;设军器监,监督兵器的建造,提高兵器的产量和质量;将兵法,使得士兵知道谁是他们的首领,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制度、重视基层官员的提拔任用。
王安石出生于1021年,所以他是中国古代北宋时期的人物,他是当时重要的大臣,一生都在为国家着想。
王安石曾根据国势发动了变法,他的变法内容主要包含三大块: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王安石根据每块内容分别提出了几项措施,虽然最后没有成功,却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它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王安石财政思想
王安石财政思想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抚州临川人,我国北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理财家。
由其一手发动的“王安石变法”(史称“熙宁新法”),在宋代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都具有深远影响,在我国古代财政思想发展史上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一、王安石财政思想的理论渊源大多数研究“王安石变法”的学者都认为,王安石的财政思想及其具体作法和先秦法家一脉相承的,他的攻击者就认为王安石是“以商刑名之术,文之以六经”。
的确,王安石在历史观方面,批判一些人把夏商周三代推祟为“太平盛世”,反对“归之太古”的复古主义,认为这些人“非愚则诬”。
他的“轻重敛散之权”和一系列变法措施实出于先秦法家及管子和桑弘羊。
王安石的《字说》被称为“秦学”,其中“美商鞅之能行仁政”,还替李斯所作所为进行辩护。
他把《周官》、《尚书》、《诗经》重新注释,对先儒传注一概弃而不用,只是选择其中与法家思想相合者,尽量加以阐发。
“王安石变法”的终极目标——富国强兵是他继承法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他在嘉佑四年所写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及的:“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实际上就在指明,因为国不富而兵不强而导致了许多严重后果,提出了富国强兵的主张。
在《熙宁奏对日录》中,他既曾记有宋神宗所说的“陛下看商鞅所以精耕战之法,只司马迁所记数行具足”;而在另一次与宋神宗谈话时,他更对吴起在楚国主持变法时“务在富国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的做法大加赞扬。
可见,商鞅、吴起那些法家人物,乃是王安石在变法革新时所要取作的榜样。
王安石还主张加强政府权力、抑制豪强兼并。
在著名的《兼并诗》中,他认为,古代国家的财政经济措施,都是“人主擅(shàn)操柄,如天持斗魁。
赋予皆自我,兼并乃兼回”。
他主张对官绅豪强大地主和豪商富贾所享已久的特权给予一些限制和裁减,使得地主阶级中下层的人和自耕农免于经常受到兼并之害,随时因被蚕食鲸吞而破产流亡,并且把豪强所具有的操纵物价,垄断居奇等权利一并收夺,归北宋政府所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王安石是我国著名的历史人物,“荆公新学”曾强烈地震撼着当时的学林,推动着一代士风的转变,成为宋学发展的重要一环。苏轼评价新学的特点云:“罔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粃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三九,《王安石赠太传》)准确地概括了新学敢于打破汉唐注疏传统、提倡创新的学术精神。然而,新学不但遭到了二程、司马光等政治保守派的反对,后人也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全祖望撰修《宋元学案》时,序列王安石的学术思想,并云:“荆公《淮南杂说》初出,见者以为《孟子》;老泉文初出,见者以为《荀子》。已而聚讼大起。《三经新义》,累数十年而始废。……述《荆公新学略》及《蜀学略》。”(《宋元学案》卷九八)王梓材推阐全氏之意说:“是条叙录,兼蜀学而言之。谢山以其并为杂学,故列之学案之后,别谓之学略云。”(《宋元学案》卷九八)全祖望没有将新学置于正统地位,而是视之为杂学,附见全书之末,且冠之以“学略”,带有明显的贬落之意。然而,我们撇开全氏的正统偏见,单就其视新学为“杂学”而言,却是有几分道理的。杂学二字,恰恰反映了王安石之学立足儒家立场,对其他各家各派学说兼收并蓄的特点。他自己也说:“善学者读其书,惟理之求。有合吾心,则樵牧之言犹不废;言而无理,周孔所不敢从。”(释惠洪《冷斋夜话》卷六,《曾子固讽舒王嗜佛》)就是说,他读书并不囿于儒家之学,而是择善而从。我们再看以下两条材料:
以儒家的政治道德学说解释《老子》,当首推王安石学派,该派王安石、王雱、陆佃、刘概、刘泾、吕惠卿诸人,都注解过《老子》,并显示出援儒入《老》、协同孔老、使老学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共同倾向,他们的注解具有时代的典型意义。下面即以王安石的老学思想为重点,结合王雱、吕惠卿等人的论述,看看他们是如何阐释老子之道德并与儒家思想统一起来的。
关键词:王安石学派 老学 儒道合流
宋元之际著名的道教学者杜道坚在《玄经原旨发挥》一书中说:“道与世降,时有不同,注者多随时代所尚,各自其成心而师之。故汉人注者为‘汉老子’,晋人注者为‘晋老子’,唐人、宋人注者为‘唐老子’、‘宋老子’。”这里说到了老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老子”,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可以根据政治、道德、思想领域的时代需要,不断地对《老子》作出新的解释。到了宋代,在儒、道、释三教合一这种大的思想背景之下,“宋老子”也具有了与前代不同的内涵,以儒解《老》、孔老同归是该时期老学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
这段话反映了王雱老子研究的基本思想。第一,他认为如果懂得了道的微奥,则孔老实不矛盾。我们先分析一下王雱有关道的论述,则有助于我们理解上文。他与王安石一样,以为道有本末之分:“道之本出乎冲虚杳眇之际,而其末也散于形名度数之间。是二者,其为道一也。……冲虚杳眇者,常存乎无;而言形名度数者,常存乎有。”(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大旨》卷中)道之本是微妙难言的,与“无”相当,道之末则体现于形名度数也即礼、乐、刑、政等社会制度之间,与“有”一致。但本末、有无并非从属于不同之道,而是道的两个不同方面,即“是二者,其为道一也”。所以从根本上说,孔、老两圣人所求之道是相同的。但为什么落实到具体的问题上,孔、老又会互相牴牾呢?这是因为他们关注的侧重点不同,老子之言详于无而略于有,《诗》、《书》、《礼》、《乐》、《春秋》之文则详于有而略于无,然而道是有无并载,不可分离的:“盖有无者,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故非有则无以见无,而无无则无以出有。有无之变,更出迭入而来尝离乎道,此则圣人之所谓神者矣。”(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大旨》卷中)圣人穷神知化,或详无,或重有,终”之意。他为了说得更清楚一点,还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道相当于年岁,则孔老二圣人归属于不同的季节。孔子属于夏季,王雱《老子注》序云:“自尧舜至孔子,礼章乐明,寓之以形名度数,而精神之运炳然见于制作之间。定尊卑,别贤否,以临天下,事详物众,可谓盛矣。盖于时有之,则夏是也。”这种完备的典章制度与繁华的器物文明,不正如夏季之灿烂与荣华吗?而老子则属于秋天,王雱继续说:“夏反而为秋,秋则敛其散而一之,落其华而实之,以辨物为德,以复性为常,其志静,其事简。夫秋岂期于反复乎?盖将以成岁而生物也。”物极必反,如果听任世俗之繁华激荡而不知返本,则必至物欲横流,风俗颓废,社会腐朽,所以老子便要否定它们,如秋风之扫落叶,最终返本归根,比复性为常。由此可见,孔老之相始终,一如四季之相更替。
论所谓不尚贤者,圣人之心未尝欲以贤服天下,而所以天下服者,未尝不以贤也。群天下之民,役天下之物,而贤之不尚,则何恃而治哉?夫民于襁褓之中而有善之性,不得贤而与之教,则不足以明天下之善。善既明于己,则岂有贤而不服哉?故贤之法度存,犹足以维后世之乱,使之尚于天下,则民其有争乎?求彼之意,是欲天下之人尽明于善,而不知贤之可尚。
二
王安石学派中的另一重要人物是王雱,他是王安石的儿子。与其父的老学思想类似,王雱同样强调把老子之道与儒家政治统一起来,他注《老子》“绝圣弃智”章云:
至德之世,父子相亲而足,今更生仁义,则名实交〖纟斗〗,得失纷然,民性乱矣。盖盛于末者本必衰,天之道也。孝慈,仁义之本也。或曰:孔孟明尧舜之道,专以仁义,而子以老氏为正,何如?曰:夏以出生为功,而秋以收敛为德。一则使之荣华而去本,一则使之凋悴而反根。道,岁也;圣人,时也。明乎道,则孔老相为始终矣。
夫道者,自本自根,无所因而自然也。
人法地之安静,故无为而天下功。地法天之无为,故不长而万物育。天法道之自然,故不产而万物化。道则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无所法也。无法者,自然而已,故曰道法自然。(王安石、王雱《老子注》均已亡佚,部分注文存于彭〓《道德真经集注》和李霖《道德真经取善集》中,本节所引即据以上两种集注。)
王安石明确指出,老子之道就是自然,它自古以固存,具有绝对性。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谁,也找不出另外的范畴可以效法,自然就是最高的规范,“道法自然”也即“自然而然”。应该说,王安石的这一解释抓住了老子之道的本质特点。然而,王安石作为一个主张经世致用、力图进行社会改革的政治家,注《老》的目的当然不仅仅是清谈自然,肯定要把这种自然之道引入到人事上,把天道与人道结合起来。他注《老子》“致虚极”章云:“王者,人道之极也。人道极,则至于天道矣。”又注“谷神不死”章云:“天道之体虽绵绵若存,故圣人用其道,未尝勤于力也,而皆出于自然。盖圣人以无为用天下之有为,以有余用天下之不足故也。”天道,就是自然之道。如果完全遵循老子的自然之道,容易导致消极的无为,因此,王安石对老子之道加以改造,强调了人道、人事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固然不能改变天道,但能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继天道而成性”, (王安石《洪范传》云:“五事,人所以继天道而成性者也。”) “人道极,则至于天道”。人道是可以与天道互相沟通的。而圣人体道,“以无为用天下之有为”,正是实现了人道与天道的统一。这种统一,不仅体现了道家的自然,又反映出儒家的进取。所以,从王安石对天道人道关系的论述,也可以看出他对儒道关系的态度。实际上,援儒入《老》、儒道合流,便是王安石注解《老子》的中心旨趣。他注“不尚贤”章云:
晚居金陵,又作《字说》,多穿凿傅会,其流入于佛老。(《宋史·王安石传》)
学王(安石)而不至,其弊必至于佛老。(赵秉文《滏水文集》卷一,《原教》)
虽然叙述者对佛老持轻视不屑的态度,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王安石之学与佛老之密切关系。荆公新学里是包含有佛老思想的,也许这就是它被视为杂学的原因吧。而对《老子》及老学,王安石尤其爱好。司马光曾说:“光昔者从介甫游,介甫于诸书无不观,而特好《孟子》与《老子》之言。”(彭〓《道德真经集注杂说》卷上。)晁公武则在《郡斋读书志》里说:“介甫生平最喜《老子》,故解释最所致意。”这些说法都相当有道理,王安石不但喜欢《老子》,而且通过注解《老子》来阐述和发挥其思想观点。他注《老子》“有物混成”章云:
论王安石学派的老学思想
刘固盛
摘要:本文以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老子”这一老学发展的共同规律为背景,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王安石、王雱、吕惠卿等人《老子注》中的主要内容,认为其以儒解《老》、协同孔老的老学思想,不仅反映了王安石学派力图援引老子思想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宗旨,而且充分反映了宋代以后儒道合流这种思想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
按一般的认识,老子之“不尚贤”与儒家的“举贤才”是相互对立的,但王安石作出了另外的理解。首先,他说明了尚贤的重要性,治理天下是不可能离开尚贤的。然后,他认为老子之不尚贤,并不意味着他要否定贤能,而是希望社会恢复到太古之治,人人皆贤,也就无贤可尚了。这好比管仲临死时向齐桓公推荐隰朋,认为他能够做到“上忘而下不畔”,可托大事。所谓“上忘”,意思是自己把自己的贤能忘了。这样的人治理国家,人们就不会造反,也不会有尚贤的弊端。因此,老子之不尚贤的实际目的是更高层次上的尚贤,与儒家一致。此一注解也反映了王安石对老子思维特点的一种理解,即老子从反面立论而可以达到儒家正面肯定的效果。这种认识在“载营魄”章的注文中就显得更加清楚了:“孟子言其气,则谓‘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老子乃谓‘专气致柔’,何也?孟子,立本者也;老子,反本者也。”王氏认为孟子与老子立论表面上相矛盾,一立一反,实际上殊途同归。南宋叶梦得的一段话恰好可为之作一注脚:“老氏论气,欲专气致柔如婴儿;孟子论气,以至大至刚,直养而无害,充塞乎天地之间。二者正相反,从老氏则废孟子,从孟子则废老氏。以吾观之,二说正不相反。人气散之则与物敌而刚,专之则反于己而柔,刚不可以胜刚,胜刚者必以柔,则专气者乃所以为直也。直养而无害于外,则不惟持其志,毋暴其气,当如曾子之守约,约之至积而反于微,则直养者乃所以为柔也。盖知道之至者,本自无二。”(焦 《老子翼》卷五)叶氏论述了正反相合的道理,得出了道无二致的结论,乃王注的进一步展开。 王安石不仅论证了儒道可以统一,进而认为儒学的发展离不开老子之道。他注《老子》“有物混成”章曰:“虽仁义之高厚,王者之至尊,咸法于道。”但这个“道”,自然空虚,微妙难识, 人们又要怎样才能效法呢?或者说,老子之道,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运用到儒家的实践中去呢? 针对这一问题,王安石提出了道分本末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