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恩菲尔德儿童美术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罗恩菲德美术评价标准的理解

罗恩菲德美术评价标准的理解

罗恩菲德美术评价标准的理解罗恩菲德是美术教育界的泰斗,是进步主义美术教育运动的核心和领导人物,被誉为“美国艺术教育之父”。

罗恩菲德的艺术教育理论基础源于法国哲学家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和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他倡导以.儿童为中心的美术教育模式,主张通过儿童的创作,发展儿童的个性和创造性。

罗恩菲德也是“工具论”美术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工具论强调美术教育的教育价值,通过美术创作促进儿童健全发展。

罗恩菲德所著的《创造与心智的成长》这本书里系统地阐述了他对儿童艺术发展的观点,至今仍对当代美术教育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罗恩菲尔德认为,在艺术教育中,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

艺术教育的目标是造就富于创造力的身心健康的人,而创造性是每个儿童都具有的潜能,他鼓励个性和创造性,认为情感、社会、感观方面的发展应该与认知、美学方面的发展相一致,因此,他主张儿童美术研究应与心智研究结合起来,两者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罗恩菲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儿童心智成长的几个方面:感情成长、智慧成长、生理成长、知觉成长、社会成长、美感成长和创造性的成长。

通过对不同时期幼儿的心智和美术特点的研究,罗恩菲德将儿童美术发展分成涂鸦阶段、样式化前阶段、样式化阶段、党群阶段、拟似写实阶段和青春期六方面,并且每一个阶段都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评价量表。

罗恩菲德认为儿童美术并非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儿童心智成长的反映,是儿童自我认识、自我表达和自我调整的手段,通过儿童在美术中的表现可以获得儿童整体发展的了解。

罗恩菲德认为,儿童的成长由多因素构成的,在儿童的美术作品的创造活动中,也应该从多方面来进行评量,罗恩菲德所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中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对应了相应的主客观评量表。

通过对罗恩菲德美术教育思想的仔细研读和梳理。

罗恩菲德的美术教育理论建立在深厚理论和实践基础之上,他倡导以儿童为中心的美术教育模式,体现了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注重孩子的内心表达和创造性的发展,明确指出创作过程比完成的作品更重要,评价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儿童的内心体验和自我表达。

罗恩菲尔德的艺术教育观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罗恩菲尔德的艺术教育观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艺术教育观对幼儿教育的启示一维克多·罗恩菲尔德(1903~1960)是20 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艺术教育家之一。

他的代表作《创造力与心智的成长》在20 世纪40 年代到80年代间被连续再版了七次。

直到今天,他的艺术教育理论在美国艺术教育界依然有众多的拥护者与实践者。

罗恩菲尔德认为艺术教育的任务并不在于给人以审美体验,培养审美能力,也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艺术家,而是要使受教育者获得其它学科所不能提供的成长机会,培养其创造力,使其心智获得健康发展。

也就是说,罗恩菲尔德的艺术教育理论以受教育者的个人成长为中心,其理论更多是针对各方面正处在快速成长发育阶段的儿童群体。

艺术是儿童跟外部世界及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交流的手段,因此,我们可能通过儿童的艺术创作及“艺术品”来理解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过程。

罗恩菲尔德提出,儿童的艺术创作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涂鸦期,前图解期,图解期,写实主义萌芽阶段,伪自然主义阶段。

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同龄儿童不可能同时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因此这五个阶段并不跟固定的年龄相对应,但各阶段的前后相续关系是不变的。

涂鸦期一般始于 2 岁,幼儿开始喜欢随意在纸上涂抹,到了4 岁,孩子往往就能画出可辨认的图形了。

但此阶段的儿童还不能也不想理解自己所画的与现实中的实物有什么关系。

前图解期一般从4岁持续到7 岁,这时候的儿童开始画有头有脚的人像,画一些他所接触的事物。

图解期一般从7 岁持续到9 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有了明确的形式概念。

他用记叙的手法描绘他周围环境具有象征性的部分。

另外他还喜欢经常用固定的手法画人像。

写实主义萌芽阶段大约从9 岁持续到12 岁。

这时候的儿童在画中开始强调细节,并在画中反映他初步的社会意识。

大约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儿童逐渐注意周围的自然环境以及画中的比例、颜色深浅等问题。

这就到了伪自然主义阶段,也叫理性阶段。

从这时的画中能看出人物的性别,细微的颜色变化等。

儿童的自我评价也多了起来。

创造力与心智的成长——维克多·罗恩菲尔德美育思想浅析

创造力与心智的成长——维克多·罗恩菲尔德美育思想浅析

创造力与心智的成长——维克多·罗恩菲尔德美育思想浅析维克多罗恩菲尔德(1841-1916)是现代美育思想的鼻祖。

他提出的美育理念至今仍被广泛认同,也被许多学者应用于当代的美育教育中。

本文将从罗恩菲尔德的思想出发,对其创造力与心智的成长有个较为深入浅出的认识。

首先,罗恩菲尔德认为,通过创造力的发展和运用,孩子的创造力可以得到持续的发展,从而实现心智的成长。

他认为,孩子在创造力发展期运用创造性思维,例如假设,比较,推断等,他们可以从经验得到更多新的知识,这对他们的心智发展非常有帮助。

此外,罗恩菲尔德也认为,孩子在此阶段通过参与各种美育活动和实践,可以促进他们的心智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他认为,通过参与美育活动,孩子可以更加深入的洞察自己的情况,进而培养了他们的品行和思考,从而实现对世界的理解及对自我的认知。

此外,罗恩菲尔德也倡导孩子们以“可贵而活跃的方式”参与各种活动,以促进心智的成熟和提升。

例如,孩子们可以在绘画、音乐、书法等方面尝试创新,实现自我的发现和心灵的沉淀;也可以参与各种有趣的游戏,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此外,罗恩菲尔德还认为,参与有趣的活动有助于孩子情感的陶冶。

他认为,活动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健康的情感表达,有助于孩子们更加自信并发展出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心智的成长。

综上所述,罗恩菲尔德关于创造力和心智发展的理念在今天仍得到许多学者的支持。

他认为孩子在此阶段应该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
参与各种活动,从而获得更多的经验,增强创造力,促进心智的发展,从而建立起一个健康的心理发展基础。

儿童艺术教育与创造力培养——罗恩菲德儿童艺术教育思想初论

儿童艺术教育与创造力培养——罗恩菲德儿童艺术教育思想初论

儿童艺术教育与创造力培养——罗恩菲德儿童艺术教育思想初论儿童艺术教育与创造力培养——罗恩菲德儿童艺术教育思想初论引言:儿童的创造力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体系中,儿童的创造力往往被压抑和忽视。

面对这一问题,罗恩菲德的儿童艺术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方向。

本文将首先介绍罗恩菲德的教育哲学,然后探讨他的儿童艺术教育思想对于创造力培养的意义,并提出实际操作的建议。

一、罗恩菲德的教育哲学罗恩菲德是美国教育家,他提出了“人本主义教育”的概念,认为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

他反对传统的课堂教育,主张通过创造性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罗恩菲德还认为,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他强调将艺术融入日常教学中,使学生能够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二、儿童艺术教育与创造力培养的意义儿童时期是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艺术教育在这一时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艺术教育鼓励儿童尝试新的艺术表达形式,从而激发他们对世界的独特视角和想象力。

其次,艺术教育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欣赏和理解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

最重要的是,艺术教育能够使儿童学会用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信心。

三、罗恩菲德的儿童艺术教育思想初探罗恩菲德认为,儿童艺术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帮助他们发现和发展自己的艺术天赋和兴趣。

他主张通过自由创作和实践来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并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资源来支持他们的艺术发展。

罗恩菲德还认为,教师应该作为儿童艺术教育的指导者和启发者,而不是简单地传授技巧和知识。

他强调教师应该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和支持,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感受。

四、实际操作建议在罗恩菲德的儿童艺术教育思想指导下,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1. 提供多样性的艺术材料和工具,鼓励儿童进行自由创作;2. 组织艺术活动和比赛,激发儿童的兴趣和参与度;3. 引导儿童观察和欣赏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4. 鼓励儿童用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信心;5. 教师应该扮演儿童艺术教育的指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和支持。

创造力与心智的成长——维克多·罗恩菲尔德美育思想浅析

创造力与心智的成长——维克多·罗恩菲尔德美育思想浅析

创造力与心智的成长——维克多·罗恩菲尔德美育思想浅析维克多罗恩菲尔德是一位卓越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在20世纪中叶对于创造力与心智发育极具影响力的美育思想,主张创造力在结构和功能上在各个层次上进行发展,以丰富儿童的生活和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力。

维克多罗恩菲尔德的美育思想受到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们的广泛赞赏,他的研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本文就维克多罗恩菲尔德的美育思想的内涵和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进行简要阐述,以期对维克多罗恩菲尔德的美育思想有一定的了解。

维克多罗恩菲尔德认为,孩子们拥有一种天赋,它是一种创造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充分地利用时间进行学习,从而更好地发展他们的心智,这是他提出“美育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维克多罗恩菲尔德的美育思想指出,创造力是人类心智发展的基本特征,它是用创新的、具有原创性的思维方式来实现的一种能力。

此外,维克多罗恩菲尔德还认为,创造力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技术能力、个性能力等,此外,它还包括对问题的理解能力、社会能力、文化能力以及形式意义的区分能力。

另一方面,维克多罗恩菲尔德认为,孩子的心智发展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创造力。

维克多罗恩菲尔德认为,创造力不仅可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促进创造力发展,儿童可以培养出一种内在的独立思想,以及一种内在的自我探索能力,从而推动心智发展。

维克多罗恩菲尔德的美育思想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接受并运用,以刺激儿童的思考技能和创造力,从而最大程度地促进心智发展。

在实践中,教师必须鼓励学生们参与到活动中去,激发他们的思想,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有机会去使用想象力,去解决问题,去探索新事物,去发现新的知识,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

维克多罗恩菲尔德思想也为孩子们建立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他们有机会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样孩子们才能真正地发展心智。

综上所述,维克多罗恩菲尔德的美育思想对于探索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创造力,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心智发展水平。

创造力与心智的成长——维克多·罗恩菲尔德美育思想浅析

创造力与心智的成长——维克多·罗恩菲尔德美育思想浅析

创造力与心智的成长——维克多·罗恩菲尔德美育思想浅析维克多罗恩菲尔德(VictorLowenfield)是20世纪著名的美育理论家,他提出了一种关于创造力(creativity)和心智(mindfulness)发展的假设,这一理论成为许多学者研究和实践的基础。

维克多罗恩菲尔德的美育思想认为,创造力和心智能够通过支持团队成员的参与、关注和思考来发展。

这一理论强调,创造力和心智的成长在于参与者的投入和勤奋,而不是外部的力量。

维克多罗恩菲尔德的美育思想特别强调创造力与心智的重要性。

他指出,利用创造力和心智可以减轻各种不可预知的压力,使参与者能够更好地处理复杂的情况,从而达到良好的社会和学习结果。

维克多罗恩菲尔德认为,学生的创造力和心智能力是个人发展的基础,因此,教育应该致力于支持学生成长的过程。

这包括帮助学生发展个人的解决问题能力、想象力、分析能力和关注力,以及通过共同努力实现共同目标的团队合作精神等。

维克多罗恩菲尔德认为,创造力和心智可以在不同场合发挥不同作用。

在教育和管理环境中,利用创造力和心智可以使组织能够高效发展并实现共同的目标。

此外,他还指出,在社会中,创造力和心智可以帮助人们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通过发掘自身潜能来挑战自我,使整个社会更具活力和生机。

综上所述,维克多罗恩菲尔德的美育思想对于学习者、管理者、教育者和社会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维克多罗恩菲尔德的理论指出,只有通过参与、关注和思考,创造力和心智才能够发展。

同时,他还提出,创造力和心智在不同情境中可以发挥不同功能,是组织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创造力和心智的发展,为个人、组织和社会提供更好的学习、管理和挑战机会,以此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论罗恩菲德美术观视图下的当代儿童美术教育

论罗恩菲德美术观视图下的当代儿童美术教育

一、罗恩菲德美术教育理念及其启示美术为儿童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为儿童提供了五彩斑斓的视觉享受。

儿童可以借助一盒彩笔创造一个玲珑剔透的艺术世界,描绘一个奇幻的梦想天堂,还能够表现自我独特的抽象语言。

美术不仅给儿童提供了视觉感受,还赋予了儿童表现视觉感受的形式。

儿童借助美术创作形象化自己的视觉感受和触觉感受,使自己的知觉更加自然、生动地得以呈现。

美国现代著名美术教育家、心理学家维克多?罗恩菲德认为:“艺术必须成为儿童的朋友,当言语不足以表达他们的欣喜、忧愁、恐惧和挫折时,他或许便得以依赖它。

”①11在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儿童与艺术的关系也会随之变化。

由于儿童心智的成长,儿童与艺术的关系及儿童绘画的发展也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

罗恩菲德根据儿童心智的成长,把儿童绘画发展分成六个不同的成长阶段。

在2~4岁时,由于肌肉没有发育完全,儿童常常会画一些线条。

随着心智的成长和肌肉协调性的增强,儿童逐渐会画一些圆圈之类的图形。

这些图形渐渐协调化、形象化,这也是儿童心智成长的一种表现,儿童在这个阶段以涂鸦为主。

在4~7岁时,儿童逐渐创作一些对于自己有意义的图形,开始主动表现一些对于自己而言重要的东西。

这种转变的过程即罗恩菲德所说的样式化前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进行首次表现尝试。

在7~9岁时,儿童以高度个人化的形式表现自己理解人和环境关系的概念,因而绘画中形成了形体概念的形式。

这个阶段即样式化阶段。

随着儿童写实概念和自我意识的强化,儿童绘画进入了党群年龄(9~11岁)理智萌芽的阶段。

儿童在11~13岁时,度过了党群阶段,进入了拟写实阶段、推理阶段。

当儿童成长到13~17岁时,便开始进入青春危机期,这是儿童美术发展的决定性时期。

罗恩菲德借助儿童心智成长的过程将儿童美术发展分成了不同的阶段,在每个阶段,儿童对于人和自然的关系会产生不同的认知。

这种知觉的加强来源于儿童对于视觉和触觉处理、分析能力的提高。

随着儿童处理、分析视觉和触觉能力的提高,儿童美术创作需要不同的引导方式和体验过程。

创造力与心智的成长——维克多·罗恩菲尔德美育思想浅析

创造力与心智的成长——维克多·罗恩菲尔德美育思想浅析

创造力与心智的成长——维克多·罗恩菲尔德美育思想浅析维克多罗恩菲尔德(VictorLowenfield)是一位20世纪美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在学习理论和实践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深信,卓越的教育质量取决于教育者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心智的成长。

他的美育理念受到了欢迎,影响了许多教育家的研究和教育实践。

本文将探讨维克多罗恩菲尔德美育思想的内涵,以及其对当今教育的启发。

维克多罗恩菲尔德的美育理念建立在他的学习理论之上,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源自学习者的建构和解释。

也就是说,学习者并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自我发展,建构自己的理解。

他强调,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教师要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丰富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心智的成长。

为此,他从多种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美学教育”的概念,即在有限空间中开展多样化的艺术活动,包括展览、游览、绘画、书法、演奏、兴趣小组等。

他认为,艺术活动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心智发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发现自我潜能、发展自我能力。

维克多罗恩菲尔德的美育思想对当今的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启发:首先,他强调,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心智的成长,教师要把艺术活动纳入课堂,让学生参与其中,学会创作、协作、分析和解决问题,发展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其次,教育者要准备丰富的教学材料和引导性的学习活动,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再者,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目标导向的态度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教育者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反思机会,以便学生发掘自身的潜力,理解学习内容。

综上所述,维克多罗恩菲尔德美育思想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最大潜力,教育者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心智的成长。

他的美育理念不仅对当今的教育者有重要的启示,也为学前教育和青少年教育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视角和行动方案。

维克多罗恩菲尔德美育思想对当今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他笃信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教育者要创造一个艺术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心智的成长,丰富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发现自我潜能,发展自我能力。

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教育思想研究ppt课件

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教育思想研究ppt课件
7
( 涂 鸦 阶 段 2
自 我 表 现 的 最
-
4初
岁阶
)段
一个2岁半儿童的随意涂鸦,显出动作缺乏控制
8
定型动作,重复同一刻板的动作
9
“妈妈上街买东西”(4岁儿童),显示涂鸦的命名
10
深圳幼儿心智涂鸦艺术工作室(龚江平) 首先儿童绘画中大概有的两个不同的需求 和态度,一个是孩子的需求,一个是成人 的需求,也就是教师和家长的需求。
二、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教育思想研究 美术教育的任务 儿童绘画发展特征 儿童的成长及其评价
1
罗恩菲德的生平和事业
1903年,罗恩菲德出生在奥地利的林茨。 1921年他就读于维也纳艺术工艺学校,是弗 朗兹·齐泽克的学生,他于1925年从维也纳 艺术工艺学校毕业,1926年毕业于维也纳美 术学院,1928年毕业于维也纳大学。他的研 究项目使他广泛地接触和了解了各类艺术和 欧洲儿童研究运动。
65
66
67
《老渔夫》1895年 14岁
《赤脚女孩》1895年 14岁
68
《赤脚女孩》1895年 14岁
69
70
《自画像》1896年 15岁
71
《画家之母》色粉画1896年 15岁
《科学与博爱》1895-1896年 197cm×249、4cm 画布 油彩 72
73
《肯韦勃肖像》 1910年
2
罗恩菲德的生平和事业
1926年-1938年,他在一所盲人学校任 教,正是在那里,他关于艺术中创造性活动 在医疗学应用的思想、两部德文著作和第一 部英文出版物《创造性活动的本质》的主题 思想,开始形成并成熟。随着德国人的入侵, 罗恩菲德及其家人逃离奥地利前往英国,后 又移居美国。

美术教育思想与幼儿美术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思想与幼儿美术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思想与幼儿美术能力的培养[摘要]罗恩菲尔德主张通过美术创作促进幼儿健全发展。

依据罗恩菲尔德工具论的观点,教师不要试图教幼儿画画,更不能把训练幼儿的技能技巧作为教学目标。

教师要引起幼儿美术创作的动机,按照幼儿发展的阶段及年龄特点,为他们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选择适当的表现主题与材料,让他们自由自在地以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方式进行自我表现,最终目的是真正发展幼儿的美术能力。

[关键词]罗恩菲尔德;工具论;幼儿美术能力;幼儿园美术活动在美术教育里,幼儿的身体、情感、社会、审美、创造力与心智的成长,才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美术活动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之一。

维克多•罗恩菲尔德(VictorLowenfeld, 1903-1960) 是20世纪艺术教育家,其美育理论对儿童美术教育影响很大。

在罗恩菲尔德的观点中,美术是一种帮助幼儿发展的工具,因此他的美术教育思想也被称为“工具论〃。

对于幼儿美术教育者和幼儿园美术活动的组织者来说,只有了解幼儿、了解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阶段及阶段特点,才能真正走入幼儿内心,理解幼儿的美术作品。

一、通过感受与体验引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罗恩菲尔德非常重视幼儿的需要和自我体验,他认为幼儿的体验是美术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

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通过多感官参与,调动幼儿对于美术活动的热情和兴趣,进而构建幼儿初步的审美心理结构,为下一步美术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苹果〃这个幼儿园中班美术活动中,教师事先请每一位幼儿从家里带来一个苹果。

首先,请孩子们仔细看一看自己的苹果是什么样的,再和其他小朋友的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接下来,请幼儿闻一闻、尝一尝,各自的苹果吃起来是什么感觉,什么味道。

最后,请幼儿用画笔把自己对苹果的感觉描绘出来。

幼儿的作品是形态各异的,有完整的苹果,也有被咬了一口的,还有被虫子蛀了一个洞的,甚至有的幼儿画了一个苹果核。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设计了看一看、比一比、闻一闻、尝一尝、说一说、画一画等几个环节,幼儿所有的感官都被调动起来了,在充分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绘画。

创造力与心智的成长——维克多·罗恩菲尔德美育思想浅析

创造力与心智的成长——维克多·罗恩菲尔德美育思想浅析

创造力与心智的成长——维克多·罗恩菲尔德美育思想浅析维克多罗恩菲尔德(VictorL.Ronderford)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针对儿童创造力发展和心智成长方式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观点,被公认为美育思想家。

维克多罗恩菲尔德提出的“心智发展的环状理论”将心智和创造力的发展过程看作是一个不断迭代的环状模式,将“认识”、“经验”、“判断”和“决定”这四个概念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四环的迭代发展的大框架,这一理论就成为了维克多罗恩菲尔德的代表理论。

维克多罗恩菲尔德强调,在儿童的心智发展过程中,现实中的课程应该着重于创造性,应该创造出一个安全的、充满创造性活动的实践环境,以激发学习者的发现精神,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有效,更容易融入社会。

这一思想观点被视为现代教育理论的一部分。

在维克多罗恩菲尔德研究的基础上,他主张的创造力发展的环状模式提出了具体的实践原则与方法,首先,他倾向于提供一个富有机会的环境,让学习者自由创造性地进行探索性学习,利用实践去探究问题而不是孤立地读书。

其次,他强调由此产生的学习内容应该能鼓励儿童保持一种思考,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游戏”,以提高学习者的创造力,往往使学习者明白问题之间的联系,所以创造力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习者能有效地理解问题并获取解决问题的能力。

维克多罗恩菲尔德也重视学习者在发展问题解决能力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自主性、独立性、责任心以及审视自身行为的能力。

维克多罗恩菲尔德认为,学习者自己拥有着发展自身能力的权利,学习者必须学会去分析、评估和判断他人的建议,这有利于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进而建立自我认知。

他还建议学习者要掌握一定的问题解决技巧,从而让学习者明白自己可以利用各种理论工具组织天分,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考试任务而学习。

维克多罗恩菲尔德的研究使我们明白,创造力的发展并不是一种“无条件”的过程,而是一个经过认识、经验、判断和决定的四环紧密循环的过程;有效的学习应该以创造性的方式进行,以最大化学习者的兴趣,从而使学习更有效,更容易融入社会。

罗恩菲尔德儿童美术教育思想

罗恩菲尔德儿童美术教育思想

罗恩菲尔德儿童美术教育思想罗恩菲尔德儿童美术教育思想罗恩菲尔德(V,Lowenfeld)是美国美术教育家,其代表作是1962年出版的《创造性与心理成长》(cre ative And Mental Grouch)。

他认为儿童美术发展经历以下阶段。

1、涂鸦期(2—4岁)是基于肌肉运动的最早的图画,随后成为心理活动的表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绘画要经历一个从乱线涂鸦、有控制涂鸦到命名涂鸦的过程。

乱线涂鸦是一种无控制的涂抹,各种各样的涂鸦包括无序乱涂、纵向乱涂和画圈;儿童在涂抹的过程中获得动觉经验;有控制的涂鸦表现为重复性画线或涂抹;命名涂鸦则是将涂鸦所获的图形与某个事物联系起来,并用该事物的名称来给自己的涂鸦之作命名。

2、前图式期(4—7岁)。

此阶段,儿童观察事物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并开始对事物进行象征性描绘,例如用圆圈代表人的头。

儿童所画的图形没有表现出远近、立体感,而且将自己看不到却知道的东西也画出来。

3、图式期(7-9岁)。

儿童在这一阶段的绘画表现为用几何线条的图式来表现视觉对象,图画的内容受个人经验和兴趣的影响。

儿童所画图画有以下特点:突出自己认为重要的部位;符号和图式的运用经常发生变动;表现出空间感。

的人”。

因此,他非常强调美术教育的价值,重视美术创作的过程,主张通过美术创作促进儿童健全发展。

罗恩菲尔德倡导教师不应干涉儿童美术的学习,不要试图教儿童如何画画,而应按照其发展的阶段及年龄特点,为他们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选择适当的表现主题与材料,引起并维持儿童创作的动机,让他们自由自在地以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方式进行自我表现,发展美术能力。

罗恩菲尔德认为这种自我表现的过程远比表现出来的结果显得重要。

因此,我们枫丹美术学校在这个年龄段(4-12)儿童的美术教育,就参考和借鉴了罗恩菲尔德儿童美术教育思想,来充实和丰富教学大纲,并以此来设计和设置我们的课程。

在我们的儿童美术教学课上,采用的是:定主题、授知识、教技能、画创想、讲故事。

罗恩菲德的启发式教学观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启示

罗恩菲德的启发式教学观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启示

罗恩菲德的启发式教学观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启示作者:祁文娟来源:《早期教育(美术教育)》2018年第11期维克多·罗恩菲德是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心理学家、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核心人物。

他认为,在艺术教育中,艺术不是一种目标,只是达到教育目标的方法。

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性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个体。

创造性的品格是每位儿童都具有的潜能,作为教师、家长不能从成人的视角去看待与评价儿童的世界,而是应该为儿童排除一切干扰,将这种潜能激发与表现出来。

这样,每个儿童就会自由、自主地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和体验生活,这就是发挥儿童创造力的最佳方式。

罗恩菲德的艺術教育思想主要有三部分:儿童发展阶段论,艺术教育治疗论,启发式教学观。

本文重点阐述罗恩菲德的启发式教学观,从而整理出对当前幼儿美术教育的启示。

一、罗恩菲德的启发式教学观概述总的来说,罗恩菲德的启发式教学观可以概括为通过艺术的创作学习,启发儿童的创造性表达。

他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与场景来启发儿童,最大限度地调动儿童的多种感官去体验生活,为其提供可以自由表现的机会,以便更好地发展儿童的认知、想象与创造能力。

这种教学观具有普遍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特别是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幼儿美术活动的开展中,罗恩菲德倡导的鼓励自由主义与课程游戏化的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有共通之处。

(一)启发式教学观的指导思想罗恩菲德启发式教学观认为儿童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素材进行自我表达。

该种观点反对教师对儿童的美术创作过程进行过多的干涉,反对教师用成人的眼光去评价儿童的作品。

在这里,他提出一个基本观点:无须要求儿童画指定的物体和图形,而应引导、启发他们去创作自己思维中的象征物。

另外他还对教师提出两点要求:首先,教师必须能够使自己的想法和儿童保持一致;其次,教师必须要熟悉与掌握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与过程。

罗恩菲德认为,教师应为儿童提供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发挥儿童的天性,保护儿童的自然成长,让他们能够自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罗恩菲尔德儿童美术教育思想

罗恩菲尔德儿童美术教育思想

罗恩菲尔德儿童美术教育思想罗恩菲尔德(V,Lowenfeld)是美国美术教育家,其代表作是1962年出版的《创造性与心理成长》(cre ative And Mental Grouch)。

他认为儿童美术发展经历以下阶段。

1、涂鸦期(2—4岁)是基于肌肉运动的最早的图画,随后成为心理活动的表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绘画要经历一个从乱线涂鸦、有控制涂鸦到命名涂鸦的过程。

乱线涂鸦是一种无控制的涂抹,各种各样的涂鸦包括无序乱涂、纵向乱涂和画圈;儿童在涂抹的过程中获得动觉经验;有控制的涂鸦表现为重复性画线或涂抹;命名涂鸦则是将涂鸦所获的图形与某个事物联系起来,并用该事物的名称来给自己的涂鸦之作命名。

2、前图式期(4—7岁)。

此阶段,儿童观察事物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并开始对事物进行象征性描绘,例如用圆圈代表人的头。

儿童所画的图形没有表现出远近、立体感,而且将自己看不到却知道的东西也画出来。

3、图式期(7-9岁)。

儿童在这一阶段的绘画表现为用几何线条的图式来表现视觉对象,图画的内容受个人经验和兴趣的影响。

儿童所画图画有以下特点:突出自己认为重要的部位;符号和图式的运用经常发生变动;表现出空间感。

4、写实萌芽阶段(9—11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绘画开始脱离图式,转向对事物进行写实。

图画中具有一定的空间感,表现出一定的透视关系,出现重叠形式,开始运用色彩来进行表现。

5、拟写实阶段(11、12-14、15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绘画从自发的活动过渡到理性的活动。

儿童在绘画时,力图逼真地表现事物,但并不十分逼真和完整。

图画中出现明暗透视,且能根据远近和心境来运用色彩。

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审视成人或者艺术家的美术作品,并且临摹一些艺术晶,对美术作品的评价中,已经包括对艺术风格的感受。

6、青少年艺术阶段(15—17岁)。

这一阶段儿童对艺术审美的敏感性和批判性都有所增强,多数学生丧失了对美术的兴趣,少数人能摆脱这一困境,向艺术性绘画发展。

罗恩菲尔德儿童美术教育思想

罗恩菲尔德儿童美术教育思想

罗恩菲尔德儿童美术教育思想罗恩菲尔德(V,Lowenfeld)是美国美术教育家,其代表作是1962年出版的《创造性与心理成长》(cre ative And Mental Grouch)。

他认为儿童美术发展经历以下阶段。

1、涂鸦期(2—4岁)是基于肌肉运动的最早的图画,随后成为心理活动的表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绘画要经历一个从乱线涂鸦、有控制涂鸦到命名涂鸦的过程。

乱线涂鸦是一种无控制的涂抹,各种各样的涂鸦包括无序乱涂、纵向乱涂和画圈;儿童在涂抹的过程中获得动觉经验;有控制的涂鸦表现为重复性画线或涂抹;命名涂鸦则是将涂鸦所获的图形与某个事物联系起来,并用该事物的名称来给自己的涂鸦之作命名。

2、前图式期(4—7岁)。

此阶段,儿童观察事物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并开始对事物进行象征性描绘,例如用圆圈代表人的头。

儿童所画的图形没有表现出远近、立体感,而且将自己看不到却知道的东西也画出来。

3、图式期(7-9岁)。

儿童在这一阶段的绘画表现为用几何线条的图式来表现视觉对象,图画的内容受个人经验和兴趣的影响。

儿童所画图画有以下特点:突出自己认为重要的部位;符号和图式的运用经常发生变动;表现出空间感。

4、写实萌芽阶段(9—11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绘画开始脱离图式,转向对事物进行写实。

图画中具有一定的空间感,表现出一定的透视关系,出现重叠形式,开始运用色彩来进行表现。

5、拟写实阶段(11、12-14、15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绘画从自发的活动过渡到理性的活动。

儿童在绘画时,力图逼真地表现事物,但并不十分逼真和完整。

图画中出现明暗透视,且能根据远近和心境来运用色彩。

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审视成人或者艺术家的美术作品,并且临摹一些艺术晶,对美术作品的评价中,已经包括对艺术风格的感受。

6、青少年艺术阶段(15—17岁)。

这一阶段儿童对艺术审美的敏感性和批判性都有所增强,多数学生丧失了对美术的兴趣,少数人能摆脱这一困境,向艺术性绘画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恩菲尔德儿童美术教育思想罗恩菲尔德(V,Lowenfeld)是美国美术教育家,其代表作是1962年出版的《创造性与心理成长》(cre ative And Mental Grouch)。

他认为儿童美术发展经历以下阶段。

1、涂鸦期(2—4岁)是基于肌肉运动的最早的图画,随后成为心理活动的表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绘画要经历一个从乱线涂鸦、有控制涂鸦到命名涂鸦的过程。

乱线涂鸦是一种无控制的涂抹,各种各样的涂鸦包括无序乱涂、纵向乱涂和画圈;儿童在涂抹的过程中获得动觉经验;有控制的涂鸦表现为重复性画线或涂抹;命名涂鸦则是将涂鸦所获的图形与某个事物联系起来,并用该事物的名称来给自己的涂鸦之作命名。

2、前图式期(4—7岁)。

此阶段,儿童观察事物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并开始对事物进行象征性描绘,例如用圆圈代表人的头。

儿童所画的图形没有表现出远近、立体感,而且将自己看不到却知道的东西也画出来。

3、图式期(7-9岁)。

儿童在这一阶段的绘画表现为用几何线条的图式来表现视觉对象,图画的容受个人经验和兴趣的影响。

儿童所画图画有以下特点:突出自己认为重要的部位;符号和图式的运用经常发生变动;表现出空间感。

4、写实萌芽阶段(9—11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绘画开始脱离图式,转向对事物进行写实。

图画中具有一定的空间感,表现出一定的透视关系,出现重叠形式,开始运用色彩来进行表现。

5、拟写实阶段(11、12-14、15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绘画从自发的活动过渡到理性的活动。

儿童在绘画时,力图逼真地表现事物,但并不十分逼真和完整。

图画中出现明暗透视,且能根据远近和心境来运用色彩。

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审视成人或者艺术家的美术作品,并且临摹一些艺术晶,对美术作品的评价中,已经包括对艺术风格的感受。

6、青少年艺术阶段(15—17岁)。

这一阶段儿童对艺术审美的敏感性和批判性都有所增强,多数学生丧失了对美术的兴趣,少数人能摆脱这一困境,向艺术性绘画发展。

在每个阶段的创作中,儿童会自发地表现出感情、智能、身体动作、知觉、社会性、美感、创造性等方面的成长与发展的特征,美术教育应该按照其发展的阶段及年龄特征,为他们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引起并维持儿童创作的动机,让他们自由自在地进行自我表现。

在儿童美术的评价方面,罗恩菲尔德把儿童的感情、智能、身体动作、知觉、社会性、美感、创造7个方面的发展作为主观评价标准;把发展阶段、技巧和作品的组织3个方面作为客观评价标准。

他的美术教育思想被称为工具论。

罗恩菲尔德认为“艺术教育对我们的教育系统和社会的主要贡献,在于强调个人和自我创造的潜能,尤其在于艺术能和谐地统整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造就出身心健康的人”。

因此,他非常强调美术教育的价值,重视美术创作的过程,主通过美术创作促进儿童健全发展。

罗恩菲尔德倡导教师不应干涉儿童美术的学习,不要试图教儿童如何画画,而应按照其发展的阶段及年龄特点,为他们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选择适当的表现主题与材料,引起并维持儿童创作的动机,让他们自由自在地以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方式进行自我表现,发展美术能力。

罗恩菲尔德认为这种自我表现的过程远比表现出来的结果显得重要。

因此,我们枫丹美术学校在这个年龄段(4-12)儿童的美术教育,就参考和借鉴了罗恩菲尔德儿童美术教育思想,来充实和丰富教学大纲,并以此来设计和设置我们的课程。

在我们的儿童美术教学课上,采用的是:定主题、授知识、教技能、画创想、讲故事。

就是在美术课堂上,教师给出主题,利用多媒体讲解知识,让儿童仔细看,观察主体的形状和颜色,在儿童绘画的过程中,教师不干涉,完全发挥儿童自己的想象空间,只是规他们的基本技能,比如用笔、构图的基本技巧等。

儿童画完,还让他自己讲解他的画,编情节,讲故事,培养他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一堂课下来,让儿童首先用眼看——观察事物、物体;用脑想——发挥创想;用手画——动手能力;用嘴讲——语言能力。

因此,我们一堂课下来,一样的主题,但是学员们的画是各不相同的。

、1、罗恩菲尔德的美术教育思想。

罗恩菲尔德是美国美术教育家。

他的美术教育思想被称为工具论。

罗恩菲尔德认为“艺术教育对我们的教育系统和社会的主要贡献,在于强调个人和自我创造的潜能,尤其在于艺术能和谐地统整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造就出身心健康的人”。

①因此,他非常强调美术教育的价值,重视美术创作的过程,主通过美术创作促进儿童健全发展。

罗恩菲尔德倡导教师不应干涉儿童美术的学习,不要试图教儿童如何画画,而应按照其发展的阶段及年龄特点,为他们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选择适当的表现主题与材料,引起并维持儿童创作的动机,让他们自由自在地以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方式进行自我表现,发展美术能力。

罗恩菲尔德认为这种自我表现的过程远比表现出来的结果显得重要。

罗恩菲尔德在儿童美术的评价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他认为,儿童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是他们身心两方面的发展。

所以,他把儿童的感情、智能、身体动作、知觉、社会性、美感、创造七个方面的发展作为主观评价标准;把发展阶段、技巧和作品的组织三个方面作为客观评价标准。

解读罗恩菲德的美术教育思想本文作者(未知),请您在阅读本文时尊重作者。

解读罗恩菲德的美术教育思想容摘要:文章主要解读罗恩菲德美术教育思想及其对美术教师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在现代学校美术教育中,教师教学应按照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与心智的成长,把握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并由此组织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重视创造性和个性培养,重视教育过程;结合当代教育环境尽量让学生参加创作活动,接触各种媒介,提高其实践能力。

关键词:罗恩菲德美术教育思想罗恩菲德(Victor.Lowenfeld),其理论极具国际影响,而且至今不衰。

其著作《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收录了他对儿童艺术发展的观点,对现代美术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罗恩菲德认为美术教育最大的价值在于:通过美术的学习,有目的地培养人的创造潜能、道德感、审美趣味、智力、意志等素质,同时还可以进行心理疏导和艺术治疗等,这就是工具论美术教育思想。

并且,罗恩菲德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发展了一套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阶段的儿童,通过实验表述儿童心智成长的特征,提出一些具体的美术教学活动来促进儿童心智的成长。

其美术教育思想,给了美术教师很多重要的启示。

一、把握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特点进行组织教学(一)罗恩菲德的儿童身心发展阶段论罗恩菲德认为儿童美术并非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儿童心智成长的反映。

对儿童美术的研究应与心智研究结合起来,两者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所以,罗恩菲德提出了儿童心智成长的几个方面:智慧成长、感情成长、社会成长、生理成长、美感成长和创造性的成长。

在确定了这七种心智因素之后,通过不同时期的心智特点,罗恩菲德将儿童美术发展分成涂鸦阶段(2岁—4岁)、样式化前阶段(4岁—7岁)、样式化阶段(7岁—9岁)、党群阶段(9岁—11岁)、拟似写实阶段(11—13岁)和青春期六个阶段。

罗恩菲德认为,儿童通过绘画表现出成长时期的特点,在学习能力和人格发展的协调关系中健康成长。

例如,当儿童的身心发展处于理智萌芽的党群年龄(9-11岁),儿童发现了“社会独立感”,这种自觉的重要情感通常与父母或成年人的欲望相抵触。

儿童意识到了环境的意义,不能在画面中建立空间关系,这使得儿童动摇了对创造力的信心。

因此,教师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在学生的画里以有意义的感性来刺激空间关系,来启迪学生合作的感情。

美术教育者应把握不同发展阶段中学生的身心特点,鼓励儿童关注自己的经历,并帮助他们增强对事物各个方面保持感觉的敏感度。

(二)把握不同发展阶段中学生身心特点的重要作用1.在适合的发展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学生到底喜欢怎样的美术?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很多展览中获奖的儿童画作品,画得很好,但就是不像儿童画的画,其中成人干扰的成分多了些。

儿童美术教育家力加教授就儿童画的这一问题提出了四个命题:“作品成品感过强;用孩子的手完成教师的意图;视知觉思维的偏差;如何能够画得更轻松些。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美术教育的地位不断提高。

随之而来的也有大量的问题和矛盾。

大家对儿童绘画训练这一问题见解不同,那么儿童是否适合绘画训练?我们应该根据儿童身心的不同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具和教学方式促进其心智的成长。

当儿童处在概念形成的样式化阶段,让学生创作线描、自画像和人物轮廓,在环境中拓展创造力的空间,这种艺术活动手段有助于扩大学生的视觉经验;党群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环境的存在、空间的关系,依照儿童的意愿适当安排他们进行结构素描练习,有助于儿童对形体的把握。

2.反对“成人或外界”对儿童的干涉把握学生不同发展阶段身心特点的同时,应注意到罗恩菲德美术教育思想特别反对“外界或成人”对儿童的干涉,他认为儿童不敢大胆创作是由于受到成人的干涉造成的。

罗恩菲德反复用个案论证儿童说自己“不会画”“不愿画”的原因是受到了成人的影响。

“父亲要看的是‘好的’‘完美’的图画,而不是小孩自己的图画,结果抑遏了儿童的想象力,使之整个人的经验变成为视觉的经验。

当小孩知道他没有能力依照父亲的要求而画时,他便失去自信心而停止自己的创造。

”我们反对把自己的意象加诸儿童身上,但不能完全反对成人、教师对儿童的干涉。

虽然在罗恩菲德以前的绘画教学方式约束性很强,而且教师的引导更多一些,但是也没有足够的理由说明他们的教学方式会干涉儿童创造性的发展。

罗恩菲德所提到的那些“干涉”都是个别情况,而非普遍存在。

所以,成人的正确评价不会影响儿童的创造力的发展。

罗恩菲德不但反对“成人”的干涉,也反对“外界”的干涉。

罗恩菲德在强调“外界对儿童的干扰”的观点中,漠视了现代文明的存在。

“虽然现代社会的文明不时搀杂着即将腐烂的物质,但我们也不可否认我们无法离开现代社会的生活。

当然,人类不会一直生活在文化真空里,我们有目共睹当代社会的发展,包括科技、传媒和教育学等领域的成就,也就是说,我们要把握在现代人类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因素。

”有一些人全盘接受了罗恩菲德的这些观点,因此导致美术教育者以极大的热情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却忽略了基础训练及艺术创作中基本方法和技巧的培养。

过多限制学生的自由或无限制放任,势必都会影响学生美术学习的进步和信心。

笔者认为在美术教学中不能一味地注重学生的自我表现,而要转变教师的角色,既要给学生空间,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

二、运用启发式教学,重视创造性和个性的培养(一)关于罗恩菲德的启发式教学和视触觉倾向理论罗恩菲德认为:启发教学法本身和艺术活动本身的目的不是让儿童画他们想画的东西,而是要扩展他们的思维框架和引导他们从艺术发展的一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发展的过程。

这就是罗恩菲德启发式教学观的两项中心容:扩展思维框架、扩大经验围,这是美术教育中甚至是一般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