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学生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姓名组别代号
《赤壁赋》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有关苏轼和“赋”的文学知识;
②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学法指导】
1.朗读。
读准字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赋的节奏、情感和韵味,力求语言通畅,读准字音。
2.细读。
理解字词;自读诗句,运用查字典、看注释、联系诗句等方法理解疑难。
3.重音和节奏的把握。
【教材助读】
关于“乌台诗案”
乌台,汉书《朱博传》记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
元丰二年,(1079 )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从六月以来,权监察御史里行(权,代理;里行,见习)何正臣、舒亶( d ǎ n),国子博士(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的官员)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后 4 次上述弹劾苏轼。
他们摘出苏轼的一些诗文认为是“讥讽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舆”(皇帝的代称)。
“无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
宋神宗随即下令御史台审理。
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
【知识链接】
1.有关苏轼
苏轼(1037——1011),字,号,(今四川眉山县)人。
北宋、。
他在诗、词、歌、赋、散文、书法、绘画、医药、禅理、哲学、饮食、服饰、金石、园林艺术等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学识广博。
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诗歌:代表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并称为“”;
词:开“”的先河,与并称为“”;
散文:发展了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为“”;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
书法: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同、、并称“”;他又是我国古代楷书的四大流派的开创者之一(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
画作:开创了。
他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颠沛坎坷。
这与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的废新法的政治主张有莫大的关系。
有《东坡集》《东坡乐府》传世,谥号“”。
2.关于散文赋
散文赋也叫,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
赋本是流行的文学体裁,它始于战国,盛行于汉,到唐宋而衰微,元明清则趋于消亡。
赋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讲求文采,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张手法。
汉代以后,赋分别向和两个方向发展。
前者便出现了和,注重对偶工整和平仄协调,对押韵也有严格要求;后者便发展为,不讲求骈偶和音律,句式可长可短,押韵也较自由。
文赋兼有和的一些特点,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不受骈赋、律赋那些框框的限制,较多地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
《》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之作。
3.写作背景
苏轼因“”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虚职,苏轼不能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心里十分苦闷。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其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
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象鼻子,人们称它为“”;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也被称为“”。
苏轼经常来赤鼻矶游览眺望,或泛舟夜游。
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安慰。
这段时期,苏轼创作了三篇千古杰作——一词《》和二赋《》《》
【自主学习】
1.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并掌握字形。
壬.戌.()()举酒属.()客窈窕.()之章
冯.虚御风()桂棹.()倚歌而和.()
愀.然()舳舻
..()()山川相缪.()
酾.酒()横槊.()渔樵.()
江渚.()匏.樽()蜉蝣
..()()扁.舟()扣舷.()狼藉.()
枕藉.()嫠.妇()是造物者无尽藏.()2.熟读课文,初步疏通文意。
【质疑探究】
1.诵读课文。
诵读时注意以下几点:
●读出重音。
●读出节奏。
●读出气势。
●读出情感。
●诵读中注意韵脚和对偶句。
2.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并在文中的相应位置标注出来。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举酒属客“”通“”,。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
山川相繆“”通“”,。
4.分析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词义。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2)顺流而东.也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4)侣.鱼虾而友.麋鹿
(5)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6)不知东方之既白.
5.指出并分析下面的古今异义词。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今义:(2)白露横江
():古义:今义: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今义:。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今义:
6.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提示:先尝试翻译这些句子然后判断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
(2)月出于东山之上
(3)徘徊于斗牛之间
(4)凌万顷之茫然
(5)客有吹洞箫者
(6)何为其然也
(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8)固一世之雄也
(9)而今安在哉
(10)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11)而又何羡乎
(1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当堂检测】
翻译重点句子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
2.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译文: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译文:
4.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文:
5.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
班级姓名组别代号
《赤壁赋》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作品“以文为赋”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②了解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得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
的特点;
○3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学法指导】
合作探究法
【教材助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47岁谪居黄州时作。
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
通过对赤壁的雄奇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三国的周瑜谈笑破敌的英雄业绩的向往,抒发了诗人凭吊古迹而引起的自己功业无成而白发已生的感慨。
定风波
苏轼
【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静,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自主学习】
1.苏轼诗词名句积
,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欲把西湖比西子,。
——《饮湖上初晴后雨》
人生到处知何似,。
——《和子由渑池怀旧》
,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
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天涯何处无芳草。
——《蝶恋花》
2.整体感知
(1)全文分作五段,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苏轼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提示:试从文中先找出关键词,然后思考回答。
)
【质疑探究】
诗人览游赤壁,感情是乐极生悲,悲而转乐,可谓大起大落。
跌宕起伏,反反复复为哪般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小组合作讨论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苏轼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悲又从何而来?
第一问提示:读第一段,想象苏轼笔下的赤壁美景,并找出体现出作者的夜游之乐的语句进行思考,然后概括出来。
第二问提示:读二三段,结合文中相关语句明确作者悲从何来。
2.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提示一:分别用一对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第四段的层意。
可分为两个层次(注意抓住“且夫”等关键性词语来理清思路):
第一层:第二层:
提示二:读第四段,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
提示三:分析“取与不取”的观点。
【课后训练】
一、基础巩固
1.下面加粗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举酒属客(zhǔ)冯虚御风(féng)
B.桂棹兮兰桨(zhù)遗世独立(wèi)
C.嫠妇(lí)愀然(qiū)
D.舳舻 (zhú)(lú)相与枕藉(jiè)
2.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B.扣舷而歌之歌曰
C.苏子愀然何为其然也
D.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语言形式不同类的一项是()A.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C.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D.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4.指出各句加粗词与例句加粗词不属同类的一项是()例句: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望美人兮天一方
B.忧劳可以兴国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5.下面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译文:任凭小船飘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B.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译文:桂树做的棹,木兰做的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C.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译文:向大江喝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
D.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文: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
6.下列六句话分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②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⑤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⑥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A.①③⑤/②④⑥ B.①④⑥/③②⑤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⑥/②④⑤
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既望:已经过了望日,即阴历每月十六日。
既:已经。
望:阴历每月十五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六宿之一。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二、文段思考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1.归纳此语段的段意。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语出时代的曹操所写的《》诗。
3.“孟德困于周郎”指的是的往事。
4.作者列举往事的目的是
【拓展阅读】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