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行政知识点一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社会工作行政:是指社工作会行政主体制定、实施社会福利政策,把社会要求通过社会服务机构转化为具体的社会服务的过程。同时,从工作运行的角度,社会工作行政运用行政学、管理学的方法与技术以提高社会服务机构的工作效率与服务品质,是一种重要的间接社会工作方法。

行政组织:是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机构体系。从广义上说,行政组织是指为执行一定事务而将从事共同工作的人们通过权责和任务分配结成系统协调的组织机构;从狭义上说,则指为执行国家的政务所结成的有系统的组织机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政府机关。

社会工作行政组织:一切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的组织,包括政府的和社会的工作服务组织。

综合决策理论:首先确定一个较大的决策考虑范围,这里可能包括一些重要的决定也可能包括一些不重要的决定,然后把主要力量集中与那些重要的决定上面。

纵向结构:又称组织的层级化,即组织内各层级的之间的纵向等级模式。具体表现:一是不同层次的行政机关上下级的主从关系二是同一行政机关内设置的各行政组织上下级关系。

行政幅度:一个层次的行政机构或一位行政领导所能直接、有效控制的下级机构或人员的数目。与四因素有关:行政层次组织内权责划分程度组织成员的素质组织机构的合理化程度以及物资设备和技术传送的先进程度

横向结构:又称行政组织部门化,是社会工作行政组织的横向分工。按地域管理职能管理程序划分

分级制:社会工作行政组织纵向结构的各个层级的工作性质相同、但管辖范围随层级下降而缩小的一种组织体制。

社会工作行政决策:社会工作行政组织和社会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制定社会政策及其执行方案时,为了达到预定的服务目标,根据一定的实际情况,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的分析主客观条件,在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或处理的事务,作出决定。

社会工作行政计划:社会工作行政机构为达成行政决策目标而进行的筹划活动及所制定的实施步骤及方法。

社会工作行政实施:社会工作行政机构为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社会福利政策所进行的全部行政活动及整个过程。

社会工作行政沟通:在社会工作行政体系中,社会工作机构内的成员之间、社会工作机构间或社会工作机构与各有关方面之间所做的信息上的传递交流与联系。

社会工作行政控制:社会工作机构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为确保实现既定目标而进行的检查、监督、纠偏等管理活动。

社会工作行政效率:在保证社会福利制度和政策的目标方向正确,并给社会带来有益成果的前提下,社会工作行政管理活动的产出同所小号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之间的比率关系。

社会工作行政运行:是指处置社会工作行政事务以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其本质就是把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决策等政策转变为各种社会服务活动的过程。

社会工作行政协调:就是指社会工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协调,是社会工作行政主体为了有效地实现特定的社会工作行政目标而引导社会工作机构、部门、人员、之间建立良好的协作与配合关系,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

社会工作行政监督:国家主管社会工作的机关,社会会组织或公民对一切社会会工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依法行政所作的监督,包括国家各级主管社会工作的权力机关的监督,社会工作行政系统内部特设的行政机关进行的监督,司法机关实施的监督。社会行政工作主体:依法获得社会工作行政权利,承担社会工作责任义务的组织与个人。其组织包括国家行政组织、国家行政授权组织、国家行政认可组织。人员包括未受专门训练而长期从事社会行政工作的人员,经过专业训练而从事社会工作行政的人员。

职位:符合一定规格标准的机构工作人员所担负的植物和责任的集合体

工作分析:通过一系列程序的方法,找出某个职位的工作性质、任务、责任及完成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识的过程,是编写职位说明书的基础。

聘任制:用人单位运用合同形式聘用工作人员的方式

考认制: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来考查应聘者的知识与才能,并以考试成绩的优劣为依据,由用人单位来选拔任用。

双因素激励理论:揭示了激励方式大体分为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外在激励方式是对符合某种期望行为或工作表现的员工给予一定的物质上的奖励,增加薪水,提高福利待遇。内在激励方式包括提供组织成员参与机构决策,提高他们工作自由度和职责增加挑战性工作,扩大员工的工作范围等。

组织环境:是指存在于组织的内外部并影响组织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总和。

领导过程:是指领导者制定决策、实施决策和实现目标的过程,包括领导职能的运用、展开、领导方法、艺术、作风的发挥、它既是一个科学化过程,也是一个艺术化过程。

(问答题)社会工作行政特征:服务范围有限性、职能的非赢利性、手段的专业性、实施的层次性。

原则:价值整体性专业责任法制协调行政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

行政组织设计原则:传统原则:目标任务、分工协作、有效管理跨度、统一指挥权责对等精简与效率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动态原则:职权与知识结合集权与分权制衡组织与地位的弹性;权变原则:工作任务、技术特性和组织结构的关系环境和组织结构

社会工作行政的组织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科层组织、人际关系、组织协作、系统理论与权变、制度学派理论

集权制:优:指挥坚强有力,计划统筹兼顾,有助于大型公共建设项目和综合型社会事务的管理。缺:权力过分集中,导致夏季事事向上级请示,缺乏应变能力,降低工作效率,同时上级易滋生官僚主义,严重损害行政组织的社会目的。

分权制:优:便于发挥下级组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地制宜的处理问题,组织能力增强,容易将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并克服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缺:因分权过多,可能会破坏政令统一,导致指挥失灵,控制不力,监督困难,下级各自为政,政出多门的现象,从而影响组织整体功能的发挥。

社会工作行政组织的运作过程:即权力的行使过程。权力产生—权力分配(初次分配与再分配)—权力控制(对权力的自我控制&对权力的制约)—权力作用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现状:发展速度迅猛组织作用越来越明显

存在问题:缺乏总体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对公益性机构缺乏法律的规范,没有形成配套的法律体系,影响其健康发展,不利于管理和监督。组织内部管理不规范,职责雷同或混乱。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质量欠佳。

对策:第三部门:第三部门的组织目标应与政府的目标保持一致,以获得政府对其合法性地位的认可;加强自身专业能力的建构和在财政上的可支付能力的提高。政府:加快政府职能的转换,迅速扩大第三部门的组织机构的规模,加强管理,尽快制定出地方性规范第三部门的法规和条例,规划第三部门组织的发展目标。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提高政府对第三部门的宏观控制能力,以应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民的社会福利需求,促进社会现代化,民主化建设。

社会工作行政决策:原则:信息准确全面目标系统可行性时效权变满足行动;程序:评估需要,发现问题—目标的制定—方案安排—方案的修正完善;方法:问题识别:1 了解社会问题产生的背景 2 测量与社会问题有关的要素特征3 避免对问题陈述时用不清楚,不准确的名词。特点:权威性、广泛性、政治性

评估社会需要的方法:社会指标方法,调查方法,社区印象法,有识之士方法

排序的方法:判断社会问题的重要性和成功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列单法

目标的制定:界定总目标和子目标建立目标的优先顺序

方案安排:拟定备选方案—选择最佳方案—进行资源分配和界定服务性目标—制定和推行各项实施计划

评估考察的方法:方案监察评估、方案效能评估

影响因素:计划目标计划主体地理区域详细程度达成计划的手段计划期限权力与责任分布成本和收益

社会工作行政计划的类型:按社会工作行政计划期限的长短分类:长期短期年度计划;按层次分类:国家地方机构计划;按制定的程序先后:策略性计划和管理性计划

制定社会工作行政计划的程序:调查研究确立目标拟定方案制订计划

社会工作行政实施:地位和作用:1是行政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 决策目标的实践检验过程 3 评估、判断社会工作行政管理工作的客观依据

社会工作行政沟通:意义和作用:1 有利于社会工作行政目标的确定2 有利于社会工作行政的实施3有利于社会工作行政实施的管理4 有利于社会工作行政实施的效果评估

正式沟通:其优点在于沟通效果比较好,并且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缺点在于沟通速度较慢,且缺乏一定的灵活性。

非正式沟通:优点在于沟通速度快,有些信息是在正式场合无法得到的,缺点在于容易使信息被严重扭曲,造成失真现象。

沟通障碍:语言符号方面认识和理解上组织和地位空间距离信息量负荷过重

改善:创造适宜的沟通气氛确保信息的准确性控制信息的流量组织架构的设置应有利于沟通的需要沟通技术的现代化

社会工作行政协调的原则:1坚持社会福利制度的根本目的2尽量将社会工作行政实施计划考虑周全,用整体发展的眼光对各项社会工作行政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做到有所预见,以免协调解决某一问题,又引发新的问题3授予参与协调的人员以适当的权限4 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5追求组织内外关系的动态平衡

提高我国社会工作行政效率的途径:1 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2树立效率的观念 3 推进机构改善,建立合理的社会工作行政管理体制4 加强行政法制建设5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行政管理与服务队伍。6实现社会工作行政管理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这是提高社会工作行政效率的物质技术保证

职位分类与品位分类的异同:1职位分类是以事作为分类评估的基本标准,以事设职,因事择人,视事给酬。品位分类则以员工个人的资格条件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以品位的高低来定待遇。2 职位分类制中,员工的等级是随职位而定,职位变动,等级也变动。品位分类制中,官与职分开,既可以有官无职,有职无官,更可以官大职小,职小官大。3职位分类制中,工资待遇与工作的难度、责任大小和资格深浅成正比,同工同酬。品位分类制中则以品位等级定工资,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4职位分类制重视专家作用,实行专才专用,考核晋升原则。品位分类制则按员工的资历来晋升,而且晋升的幅度较大。5职位分类制中,任何职位都经调查、评价和划分等级,对每一职业都有规范性的职位要求,员工的流动和调换职位的限制条件较严格,因而流动范围较小。品位分类制下,人事管理机构拥有灵活而富有弹性的管理权限,但人事主管对员工管理常常有主观偏见。6职位分类制中,员工分类较复杂,办理职位分类的程序较复杂,技术性要求较高。品位分类制中,员工分类较简单,不需很高的技术性

职位分类的作用:1促进人事行政观念的变革2 健全行政体系3 人事配合4 考绩合理化5 实现同工同酬,按劳取酬6健全退休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