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第四章
《马哲第四章》课件
识而存在;相对性表现为时空的具体形态和量度依赖于物质的分布和运
动状态,以及观察者的参考系。
02
一维性与三维性
时间通常被认为是一维的,即先后顺序;空间则是三维的,即具有长、
宽、高三个维度。时空的一维性表现为时间的不可逆性,三维性表现为
空间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03
有限性与无限性
时空是有限的,表现为物质运动存在的时空范围是有限的;同时,时空
又是无限的,表现为时空可以无限延伸和扩展,不断容纳新的物质运动
。
0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
矛盾定义
总结词
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 一关系
详细描述
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 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贯穿于事物发 展的始终,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总结词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 发展的过程中,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 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 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 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构成 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 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物质具有可知性,即能为人的 意识所反映。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物质决定 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 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 展具有阻碍作用。
物质与实践的关系
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
《马哲第四章》ppt课 件
目录
Contents
• 第四章的引言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观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空观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 • 第四章的总结与思考题
马哲第四章
马哲第四章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第一节认识的本质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1、中国哲学的知行关系在中国哲学史上,知行关系问题是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并进行过长期的争论,先后讨论过知行先后、知行难易、知行分合、知行轻重等问题。
“知”与“行”的关系就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然而,古代哲学中的所谓“行”与我们今天讲的实践在涵义上却有较大区别。
过去哲学中所谓“行”是指日常活动而言,主要是指人的道德行为和修身养性。
《周易大传》中主张将“精义”、“利用”、“崇德”结合起来,主张精研事物的义理,进入神妙的境地,是为了运用知识提高生活,健身安适,提高道德。
道德高尚就能穷究事物之神妙,认识事物的变化。
孔子十分重视言行一致,反对言而不行或言过其行。
孔子论言行一致,虽带有伦理性质,但论及到了知行的矛盾,强调知对行的指导和把知变为行的重要。
在先秦的哲学家中,荀子十分重视行在认识中的作用,论述了知、行关系,认为一种认识或理论必须经得起实际的检验,才可以施行。
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行之,明也。
”他把行看作是认识的最后归宿,行包括认识,高于认识。
知行关系随着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对立,也鲜明地表现出来了。
这些见解对后来人们正确理解知行关系是很有意义的。
宋代时期的朱熹强调知是行的基础,主张知先行后。
他所谓的“知”是明心中固有之理;而他的所谓“行”是道德伦理的践履。
王阳明认为主观的意念活动就是“行”,抹煞了知行界限,提出了“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的主观唯心论的“知行合一”说。
另一些哲学家,如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把朴素辩证法思想运用于认识论。
在知行关系上,王夫之提出了“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的知行统一观。
王夫之认为行先知后,肯定实践的优先性,他还认为,知和行是有区别的,不可混为一谈。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基本原理第4章-PPT课件
第四章
•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 矛盾 •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 1、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 的经济形式。(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 2、商品经济是历史的产物: • 第一,社会分工的出现:商品生产 • 第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 所有者:商品交换
第四章
(二)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 •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 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 1、商品二因素 • (1) 使用价值 • ①使用价值的含义 • ② 正确理解商品的使用价值 • (2)交换价值和价值 • ①交换价值 ②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③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
第四章
• (3)决定价值量的因素 • ①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 第一,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 动为尺度的; • 第二,复杂劳动是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 动 • 思考题: • 名牌产品价值为什么高于普通产品? •
第四章
• ② 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 第一,劳动生产率:单位产品所耗的时间或单 位时间所生产的产品来表示。 • 第二,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与商 品使用价值量成正比。 • 第三,个别劳动生产率不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但影响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 思考题: • 个别企业为什么通过提高劳动效率获得盈利?
第四章
案例3: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的两极分化 • 全球财富增加了,同时全球贫困也增加了。 富有者从全球中掠取财富而富有,贫困者被 本国、被异国富有者压迫和剥削而越来越贫 穷。世界最富20%人口与最穷20%人口人 均收入差距1960年为30:1,2000年为75: 1,2019年为82:1。世界最富国家与最穷国 家人均收入差距1973年为44:1,1992年为 72:1,2000年为727:1。数字鸿沟既是两 极分化的结果,又成为加剧两极分化的原因。 产业革命“无法阻止的收入差距”,正在导 致新的阶级对立。
最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第四章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3
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实践论,它 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 认识论是唯 物主义和辩 证法的高度 统一。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4
三、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
在中国哲学史上,知行关系问题是一个 重大的哲学问题。“知”与“行”的关系就 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知行关系随着中国传 统哲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唯物主义和唯心 主义两条路线的对立,也鲜明地表现出来了。
24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标准
一、真理的客观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5
一、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 学范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正确反映。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6
真理的本质特征是客观性
再次,主体在提出假说、猜测以及进行想象时, 也伴有意志、情感、灵感、直觉等非理性因素 的作用。主体的精神素质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是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2
4.马克思主义能动反映论的特点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是反映论。唯 心主义的认识论是先验论,主张“从感觉和 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认识论是 反映论,主张“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 路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5
中国传统哲学中对知行关系的研究对于我们丰 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与认识理论有重要意义。
马原教材第四章
马原教材第四章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原)教材》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大型群众教育活动的重要教材之一。
其中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唯物论的认识论与辩证法的内容。
本文将对该章进行详细解读。
一、唯物论的认识论在唯物论的认识论中,认识是人类主体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和认识的过程。
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通过感觉、知觉、思维等活动来获取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这些反映并不等同于客观事物本身。
唯物论的认识论强调实践的意义,指出只有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接触,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唯物论的认识论还强调了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否不取决于人的意识,但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实践来改造客观世界。
唯物论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在客观规律的指导下进行的,只有正确把握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辩证法的基本概念辩证法是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基本方法论。
它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统一,指出一切事物都是由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组成,并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推动事物的发展。
辩证法的核心观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普遍联系。
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这些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相互斗争,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辩证法指出,只有正确把握事物的矛盾运动和统一,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标准,是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发展我们的认识。
唯物论的认识论强调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接触,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对认识进行检验,才能确定认识的正确性。
唯物论的认识论指出,人的认识是相对的、发展的,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地纠正和发展认识,才能逐步接近客观事物的真相。
四、认识的辩证法过程认识的辩证法过程是指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感觉、知觉、思维等活动对客观事物进行认识和改造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逐渐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马哲》第四章: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规划的
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运动,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客观规律,其存在和发展必 然会受到限制并逐渐走向灭亡。
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总结词
发展的前进性是指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则是指发展道路的迂回曲折。
可能和现实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 的范畴,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趋势,现实性则 是指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可 能性包含着现实性,是现实性的前提和发展趋势;现实性也 包含着可能性,是可能性的发展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相 互依存、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基本形式和过程。
详细描述
质量互变规律指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再由质变到量变的循环往复 的过程。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则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在质变过程中,事物会突破原有状态,产生新的性质和特点。
否定之否定规律
总结词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必然和偶然
必然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是一定会出现的现象;偶然性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可能出现, 也可能不出现,具有多种可能。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前途 和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也没有 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03 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四章 认识本质和辩证运动
最后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因为实践活动所 改造的实际对象是特殊的、具体的,而理论则 是普遍的、抽象的。普遍的理论只有和特殊的 实际对象结合起来,才能成功地改变对象。
27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认 识过程两次飞跃的根据,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 必然导致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的 错误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经验论的 错误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
人类有来自动物遗传的对外界感知的特 征,但要把这个特征发展为人类的认识活动 却十分艰难。要完成人类的认识活动必须有 情感的激励和鼓舞;有强烈的愿望和浓厚的 兴趣;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心甘情愿地 献身精神。离开情感人的认识过程就无法进 行。
37
4、幻想、想象和直觉是认识过程中产生飞跃的 非逻辑因素。
10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首要地位和决定作用 1、实践在认识中处于首要地位
认识论中的基本矛盾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在认识中处于首 要地位,因为它把实践看作是认识发生的现实 基础。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决定力量
11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直接来源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发 生的直接来源。在理解这个观点时,必须搞清 三个关系:一是认识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二是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三是认识和实践 的关系。 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 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这个观点在后面还 要详尽论述,此处从略。
13
综上所述,可以 看出实践在认识中处 于首要地位,起着决 定性的作用,它是认 识发展的决定力量, 只有抓住实践才能正 确地理解人类的认识 活动,在这个意义上, 可以把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简称为实践论。
29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四章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教学目的要求:了解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遵循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认识发展规律,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掌握辨证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1、认识的本质2、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3、辨证的思维方法教学难点: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第一节认识的结构和本质本质说的是对象是什么的问题,探寻对象的本质,就是从静态的角度去考察对象是什么,如世界的本质、认识的本质、人的本质、社会的本质等等;规律说的是从动态角度去考察对象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必然联系。
研究任何一个对象,都得研究它的本质和规律,诸如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人的认识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中介。
要正确地揭示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必须先弄清楚认识的主体、客体、中介的含义和特点。
1、认识主体及其特点所谓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人。
它有三个特点:第一,自然性。
第二,社会性。
第三,意识性。
2、认识客体及其特点所谓认识的客体,是指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体按照它自身的性质不同,可区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认识的客体也有三个特点:第一,客观性。
第二,动态性。
第三,多样性。
3、认识中介认识中介是指把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利用的一切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认识工具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物质工具。
它包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工具也包括作为感官延伸的感知工具和作为大脑延伸的思维工具。
二是观念工具。
包括以观念形态存在的感知形式和思维框架,总之,认识活动是一个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工具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认识主体是首要的能动的;认识客体是客观制约性要素;而认识工具则是二者的中介,则是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发展的客观标志,体现着不同时代人们认识活动的不同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四章
第四章认识论第一节认识的本质一、实践和认识的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检验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1)认识对实践的相对独立性:超前与落后。
(2)认识指导实践的两方面效果:正确认识的指导和错误认识的指导的根本性不同。
二、认识的本质1、认识论问题上的基本错误:(1)唯心主义先验论(2)不可知论的怀疑论(3)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1)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2)它把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论第二节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一、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1)现象与本质的含义(2)现象与本质的关系:①两者相互对立;②两者相互联系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特点、形式①感性认识②理性认识(2)两者的辩证关系:①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3)上升发展的条件:①必须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②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正确的分析和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的循环上升。
1、从认识到实践的意义:(1)检验认识的正误;(2)指导实践的目的。
2、认识是不断上升的运动:(1)认识运动的总规律;(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群众路线的关系。
第三节真理一、真理和谬误1、真理与谬误的关系:(1)相互对立:正确与错误之分(2)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2、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内容的客观性(2)检验真理标准的客观性3、真理的基本属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绝对真理:①任何真理都具有客观的内容②任何真理都反映了世界的可知性(2)相对真理①任何认识在广度上都有待于扩展②任何认识在深度上都有待深化(3)两者的辩证关系: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转化(4)真理的辩证法对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态度的指导意义二、真理的标准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真理的本性决定(2)实践的特点决定2、实践标准的辩证法:(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标准性(3)割裂两者的统一的错误: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诡辩论、不可知论。
马哲第四章
价
值
交换价值 ——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
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商品的使用价 值是交换价值的 物质承担者
交 换 共同的质
劳动产品
凝结着劳动
价 值
商品的二因素 商 品 二 因 素
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
商品能够满足人 们某种需要的属 性,是商品的自 然属性 凝结(或物化)在 商品中的一般人类 劳动,是商品的社 会属性
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是: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决定着 所有权的性质;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反映的是经济利益 的意志关系。
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是为维护经济利益上所有制关系,
三、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 本 的 生 产 过 程
劳动 具体 过程 劳动
创造
使用价值 旧价值
而获得这些技术专长和知识,需要经受专 门的培养和训练。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是生产者生产某种使用 价值的效率
劳动生产率的表示方法: 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 2件/小时 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1小时/件
某企业劳动生产率为:4件/小时
劳动生产率 (件/小时)
商品价值 总量(小时)
危机期间,仅美国就有5000家银行倒闭。危 机影响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1932年,美国的钢 铁工业仅以12%的生产能力运转;到1933年,工 业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暴跌近一半,商品贸易下 降了2/3以上。 现代经济是世界性的,这种世界性的危机给 资本主义带来强烈的影响。大危机迅速猛烈地从 财政金融扩展到工农业,从美国扩展到世界。危 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缩减了36%, 世界贸易额缩减近2/3,失业工人达3000多万, 几百万小农破产,上万家银行倒闭。整个资本主 义世界遭到沉重打击。
《马哲第四章》课件
社会实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具有多样性和创造性。
3
社会பைடு நூலகம்践的意义和作用
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的价值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革命实践的能动性
1 革命实践对人的能动性的影响
革命实践激发人们的斗争意志和创造能力,推动社会革命和变革。
2 革命实践的类型和特点
革命实践包括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等多种形式,具有崇高的目标和历史意义。
3 革命实践的意义和作用
革命实践是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重要手段。
创造实践的能动性
创造实践对人的能动性的 影响
创造实践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 力,推动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发 展。
创造实践的类型和特点
创造实践包括科学研究、艺术创 作等多种形式,具有创新性和突 破性。
创造实践的意义和作用
创造实践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 发展的重要力量。
总结
四种形式的能动性的关系和作用
四种能动性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人 的完善和社会发展。
能动性对人的完善和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能动性是人类价值实现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和推动力。
意识作为主体能动地反映和认识客观世界。
意识的反映作用和创造作用
意识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起到反映和创造的作用。
意识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意识通过思维、认识和觉悟等形式在人类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社会实践的能动性
1
社会实践对人的能动性的影响
社会实践培养和激发人的能动性,推动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2
社会实践的类型和特点
《马哲第四章》PPT课件
《马哲第四章》PPT课件为您详细介绍了四种形式的能动性,包括意识的能动 性、社会实践的能动性、革命实践的能动性和创造实践的能动性。在这个课 件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每种能动性的特点、意义和作用,以及它们对人的完 善和发展的价值。
马哲第四章重点知识点
第四章1、简述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及其产生条件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条件:(1)生产规模狭小(2)社会分工低下(3)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条件:(1)社会分工的出现(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2、简述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的,它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别人的、社会的需要的。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二因素。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也称为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相互关系: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3、简述价值规律的含义、表现和作用。
含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表现:受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按比例合理分配社会劳动的客观要求,是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实现的。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较多的利益,并在竞争中获胜,必然要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考研政治强化阶段 马哲知识点详解第四章
考研政治强化阶段:马哲知识点详解第四章一、实践的性质和基本形式 1、定义:实践就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客观性;第二,能动性;第三,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生产实践。
生产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是为了配合生产实践所进行的活动。
第三,科学实验。
这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4、实践的两大优点第一,普遍性第二,直接现实性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认识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主体具有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和实践性。
2、认识的主体包括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
认识的客体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即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
认识的客体主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种形式。
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
4、实践是整个人类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是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首先,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其次,实践在给人们提出新课题的同时,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再次,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人在实践活动中,不断使神经系统受到刺激,从而逐渐改变和完善了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使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不断提高。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体的本质和规律,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检验。
《马哲》第四章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联系的多样性
02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总结词
发展的定义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的变化过程。
详细描述
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上升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变化,也包括精神层面的进步。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解决和深化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完善、自我更新的过程。
指导我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和方案,避免孤立片面地看待问题。
联系的观点
指导我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事物不断向前发展。
发展的观点
VS
指导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思想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辩证关系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它是克服了肯定阶段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克服了否定阶段的孤立性和静止性而形成的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的认识。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
指导我们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要正确对待事物的曲折发展,正确处理肯定和否定的关系,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要在克服旧事物的基础上发展新事物。
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两种形式,量变和质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飞跃。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是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的无限交替过程。
发展的观点
指导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马哲》第四章: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这犹 如河中的流水, 现象如同浮在 水面的泡沫, 本质则如底层 的深流。
(2)现象与本质的联系 现象与本质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现 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 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反映。
假象的东西是本质 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 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 节。 ——列宁
3、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透过现象看本质 ①现象与本质的区别说明进行科 学研究的必要性。 如果事物的表现 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 直接合而为一,一切 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 了。 马克思
进化论的 创立者
元素周期律 的发现者
相对论的创 立者
联系的普遍性 从空间来说,都 以自身固有的的 广延性同其它事 物、现象之间发 生相邻的联系。 例:猫——田 鼠——土蜂—— 红三叶草
从时间来说,都 有产生、发展和 灭亡的过程,并 以自身的持续性 同过去、未来的 事物发生相继有 序的联系。例: 少年——青年— —中年——老年
(一)发展的概念 发展是标志物质世界 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 向性的哲学范畴,是物质 运动中前进的变化和进化 的趋势。
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前进 性、上升性的运动。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 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 记住这个真理。 毛泽东
(二)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 灭亡。
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例:“食物链”是生物界的内部联系,而 生物与周围气候、环境还发生外部联系。
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苹果熟透了要 掉到地上,这是苹 果与地球之间的必 然联系;但恰好掉 在某人的头上,则 是苹果与人的偶然 联系。
3、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的客观性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 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打雷
闪电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四章课件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必须从商品开始 商品内在矛盾展开逻辑图示
使用价值
( 实 现 )
具体劳动(质)
( 还 原 )
私人劳动
商品
劳动
( 简单商品经济 承 的基本矛盾 认 )
价值
抽象劳动(量)
社会劳动
1、商品及其二因素
有用=商品? 劳动产品=商品?
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 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 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与 其他物品共有的属性;是永恒 范畴。 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 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 性;反映人与人的关系;是商 品特有的属性;是历史范畴。
1.资本的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 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初。
2.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
⑴利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英国的“圈地运 动”; ⑵利用国家政权掠夺货币财富——西方列强的殖民 掠夺。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 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
“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和奴隶 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 要素得到解放。” ——马克思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途径
⑴ 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⑵ 由商人和高利 贷资本转化而成。P121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14世纪末在地中海沿岸的城市,其 途径:
小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 经济关系 商人、 高利贷资本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3、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的含义 在市场机制调节下运行的经济。具体说是一种以 市场机制为资源主要配置方式和经济活动主要调 节手段的社会经济运行方式。 (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区别:经济内涵不同 联系:从历史发展过程看,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 的,都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基础,都离不开 市场,都要同市场打交道。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 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 发展的趋势和产物。
马哲史第四章(原著)反杜林论PPT课件
孟德斯鸠
伏尔泰
卢梭
狄德罗
霍尔巴赫
高九江著:《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
第一,法国启蒙学说的特点
特点:一是革命性或批判性;二是强调和夸大理性。
证关系,批判了杜林的永恒真理论。(21—22段)
恩格斯通过大量举例,说明“认识在本质上是相对的”。
恩格斯指出:“真理和谬误,正如一切在两极对立中 运动的逻辑范畴一样,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 对的意义;……只要我们在上面指出的狭窄的领域之外应 用真理和谬误的对立,这种对立就变成相对的。”
二、批判杜林的永恒道德论,论述历史唯物主
杜林以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论点为前提,以思维的本质 在于综合为论据,推论出“世界统一于存在”的错误结论。
二、批判杜林在世界统一性问 题上的错误(4—13;15—32段)
第一,前提是同义语的反复(4段) 第二,论据不能成立(9段) 第三,方法是唯心的(10—12段)
第四,结论是错误的(13段)。 恩格斯指出“世界统一于存在”的结论的错误在于:一 是同义语的反复;二是折衷主义的命题;三是混淆了统一性 的前提和统一性的本质。 第五,杜林的世界模式论是对黑格尔逻辑学的抄袭 (15—32段)。 三、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14段) 恩格斯指出:“虽然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 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够是统一的,但是世界的统一 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 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 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 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 这段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经典论述有三个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四章
(1)内容: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
形
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2)方法论意义 它是我们党制定的群众路线,即“从群
众
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15
四、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1,非理性因素的含义 “非理性”是相对于广义的理性而言的。非理性因素 主要指主体的情感意志及潜意识信念习惯等意识形式。 2、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17
一、真理与谬误
1、真理谬误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在 实践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谬误:是指同客观实际相违背的思想内容,是人们在实 践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不真实的、歪曲的反映。
2、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1)真理和谬误是根本对立的
它们各自有不同的质的规定性
它对认识活动具有激活和驱动作用 它在认识辩证运动过程中具有参与筛选对象的作用 它对认识辩证运动过程具有调节作用 它有助于认识辩证运动过程对善和美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16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与价值
一、真理与谬误 二、真理的基本属性 三、真理的检验标准 四、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11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割裂二者的关系,会导致唯理论(实际中的教条主义)
和经验论(实际中的经验主义) (2)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获取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综合和概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一、单项选择题1、商品的本质属性是(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A、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B、两个并列的劳动过程C、体力劳动同脑力劳动的不同表现D、先后两次劳动过程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是()A、自然分工B、社会分工C、劳动力成为商品D、货币转化为资本4、商品经济是以()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A、交换B、盈利C、销售D、购买5、个别企业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缩短意味着( )A、商品价值量的减少B、商品价值量的增加C、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D、该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6、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A、个别劳动时间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必要劳动时间D、剩余劳动时间7、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8、“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中的“钱”所充当的货币职能是()A、支付手段B、价值尺度C、流通手段D、贮藏手段9、商品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 )A、价值规律的内容要求B、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C、价值规律的本质规定D、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10、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A、劳动过程B、价值形成过程C、价值增殖过程D、价值平均过程11、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A、生产劳动产品B、转移生产资料价值C、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D、保持资本价值12、剩余价值是指()A、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B、资本家节约出的成本创造的C、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创造的D、雇佣工人的全部劳动创造的13、假设原来工作日为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为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为4小时,若分别采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使剩余劳动时间各延长2小时,则它们的剩余价值率应分别为()A、150%,100%B、150%,200%C、150%,300%D、100%,200%14、资本积累是指()A、剩余价值转化成资本B、分散的小资本合并成大资本C、企业之间的兼并D、大资本吞并小资本15、资本有机构成是指()A、企业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B、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关系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关系D、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关系16、不变资本是以()存在的资本A、生产资料形态B、改变自己的价值量C、购买劳动力的资本D、生活资料形态17、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IO%,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A、超额剩余价值B、绝对剩余价值C、相对剩余价值D、平均利润18、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A、劳动的使用价值B、劳动的价值C、劳动力的使用价值D、劳动力的价值19、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被称为可变资本是因为()A、它的价值会转移到产品中去B、它的价值不仅会发生转移,而且会自行增殖C、劳动力仅能创造出相当于自身价值的价值D、劳动力不仅能创造出自身价值,还能创造出剩余价值20、产业资本循环依次经过的三个阶段是()A、流通、生产、储备B、流动、生产、流通C、购买、生产、销售D、流动、生产、销售21、平均利润的形成是()A、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B、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C、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D、资本积累的结果22、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动机和直接目的是追求()A、剩余价值B、利润C、资本D、超额利润2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A、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间的矛盾B、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C、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矛盾D、生产资料的分配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24、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的根本内容是()A、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B、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C、剥削压迫物产阶级D、维护资本主义国家的安全与利益25、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是()A、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B、关于资产阶级的各种思想理论与观念C、资产阶级统治的理论指导D、资产阶级利益的反映[单项选择题答案]1——5:CABAD 6——10:BCCDC 11——15:CACAD 16——20:AADDC 21——25:BAAAA二、多项选择题1、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 )A、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B、商品的社会属性C、交换价值的基础D、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E、使用价值的基础2、货币的职能包括()A、支付手段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价值尺度E、资本尺度3、市场机制的要素有()A.竞争 B.价格 C.供给 D.需求 E.政策4、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历史条件是()A、劳动力具有使用价值B、劳动力具有价值C、劳动者是法律上的自由人D、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E、劳动者自愿出卖自己的劳动力5、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A、揭示了使用价值的来源B、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C、揭示了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D、揭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E、为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依据6、资本积累()A、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B、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C、是资本家节欲的结果D、源泉是剩余价值E、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7、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C、固定资本D、流动资本E、生产资本8、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 )。
A、购买与销售时间的长短B、劳动时间的长短C、生产资料储备时间的长短D、停工时间的长短E、劳动过程中断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时间的长短9、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是 ( )A、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价值是生产价格的基础B、生产价格的形成以价值为基础C、生产价格与价值在数量上经常不一致D、生产价格与价值在数量上是相同的E、生产价格与剩余价值在数量是相等的10、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的具体转化形式有()。
A、工资B、成本C、利润D、利息E、地租11、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A、剩余价值率的高低B、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C、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D、不变资本的节约E、原材料价格的变动12、平均利润形成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因此()A、各部门资本家得到的利润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相等B、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得到的平均利润大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C、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得到的平均利润小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D、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得到的平均利润小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E、资本有机构成具有平均水平的部门,得到的平均利润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相一致13、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主要有()A、政治统治B、社会公共管理C、国际交往D、维护国家安全E、维护国家利益14、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A、民主与法制B、民主集中制C、选举制度D、政党制度E、政权组织形式15、辩证来看,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A、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特定形式B、是阶级社会条件下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C、维护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D、主要社会作用阻碍了历史的发展E、巩固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多项选择题答案]1、ABCD2、ABCD3、ABCD4、CD5、BDE6、ABDE7、BCE8、ABCDE9、ABC 10、CDE 11、ABCDE 12、BDE 13、ABCDE 14、ACDE 15、ABCE三、辨析题: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是生产剩余价值。
[答案要点]观点正确。
一般商品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即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
但是资本主义生产目的不是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价值,不仅为了价值而是为了剩余价值。
因此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1)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首先,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所有;其次,劳动成果或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2)价值增值过程即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根据劳动二重性,工人的具体劳动把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之中,而他的抽象劳动凝结在商品之中形成新价值。
价值增值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
工人的剩余劳动成为剩余价值的源泉。
(3)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生产者没有好处。
[答案要点]说法不正确。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这里指的劳动生产率是部门的平均生产率。
如果只是个别企业的生产率发生变化,则商品个别价值量会变化,而社会价值量不变。
对同一个部门内部的各个生产者来说,劳动生产率高于平均生产率的生产者,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如果他仍然按社会价值出售,他会得到超额剩余价值,他的劳动就可以在相同的时间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从而获得较多的收益。
3、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
[答案要点]观点不正确。
(1)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
(2)但同时价值又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在产品交换中表现出来,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关系。
所以,不是任何劳动产品中的人类劳动都形成价值,不是所有劳动产品都是商品,都具有价值。
4、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产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
[答案要点]观点是正确的。
因为:(1)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因为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
资本家必须在流通中购买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尤其是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为剩余价值生产作准备。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
最后再通过流通买卖商品,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
5、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为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作论证,因此是落后的。
[答案要点]观点是片面的。
对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应用辩证的眼光来分析。
⑴一方面,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特定形式和环节之一。
资本主义社会在长期发展中创造出大量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出丰富的精神成果,这些思想文化成果一部分以意识形态的形式或包含在意识形态中被保存下来,体现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成就。
因此,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的主要社会作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是进步的。
⑵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并发展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起着巩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维护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为资产阶级的阶级剥削和压迫作论证,其社会作用开始转向反面,逐渐与历史发展方向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