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经济
总部经济集聚区案例

政府搭建服务平台为企业总 部提供一站式服务
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总 部企业的支持力度
建设主体:企业或个人 建设动力:市场需求和竞争压力 建设方式:自发形成政府引导 优势:灵活多样创新性强
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吸引企业总部入驻 企业与政府共同投资建设总部集聚区 政府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企业通过总部集聚形成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竞争力
总部经济集聚区通过 优化人才资源配置降 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 吸引高端人才和优质资源
提升区域形象和知名度 吸引高端人才和优质资源 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增强区域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提升 总部集聚区的综合环境
资源环境压力:随着总部经济的 发展资源环境压力逐渐增大
数字化转型: 利用信息技术 提升总部经济 集聚区的运营 效率和创新能
力。
绿色发展:推 动环保和可持 续发展打造生 态友好的总部 经济集聚区。
跨界融合:加 强不同产业和 领域的合作与 交流形成多元 化的发展格局。
人才引进与培 养:优化人才 生态环境吸引 和留住高端人 才为总部经济 集聚区的发展 提供智力支持。
产业集聚区内企业间的协同效应 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产业集聚区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溢出效应 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
人才集聚效应是指 总部经济集聚区吸 引大量高素质人才 促进企业创新和产 业升级。
总部经济集聚区提供 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 境吸引人才流入提高 区域整体竞争力。
总部经济集聚区促 进人才交流与合作 形成人才优势和智 力支持推动区域经 济发展。
园区内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形成 了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圈推动了区域经济 的发展。
经济地理(3)—集聚分析

第三讲产业集聚分析1主要讨论的问题传统产业集聚理论与产业集聚的机制产业联系:产业链,生产系统企业对集聚经济的追求: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竞争优势2一、产业集聚产业集聚:产业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产业集聚的形成方式:自发形成: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比较成功政府促成: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出现产业结构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设备大量闲置3传统产业集聚经济理论回顾韦伯的集聚理论:集聚因素特殊集聚因素:便利的交通,丰富的矿藏等一般集聚因素:集聚效益,节约生产成本专门的机器修理厂与制造厂为工厂服务专门的劳动力市场为工厂提供所需要的劳动力工厂享有购买原料方面的便利公用设施和道路的便利4增长极理论(growth pole):法国经济学家佩鲁(Perroux),1950年代提出;1966年保德威尔(Boudeville)应用于产业区位分析基本内涵空间经济增长的非均衡性:增长极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propulsive unit),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
嵌入推动性工业,形成产业集聚,产生增长中心,带动区域经济增长5有关增长极的解释:增长极是相互关联产业的空间聚集增长极是推进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空间聚集增长极是位于城市中心并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周围腹地增长的相关产业的空间聚集增长极是一个带动周围区域经济增长的城市中心增长极是一个增长中的城市中心,其特点是在一个时期内比区域内其他地区有更高的就业增长率6问题“飞地”型增长极:推动性工业的地方化,增长的乘数效应发生在区外“空吸泵”:贫富分化新的趋势:以研发活动作为增长极,增长极的创新扩散7循环积累因果原理(circular and cumulative causation):瑞典社会学家缪尔达尔(Myrdal)1957年基本理论:社会经济制度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导致这种演进的技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为因果这些因素中的某一个发生了变化,就会引起另一个相关因素也发生变化,后者的变化反过来又推动最初的那个因素继续变化,从而使社会经济沿着最初的那个变化所确定的轨迹的方向发展。
集聚经济与城市产业定位

集聚经济与城市产业定位引言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产业定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寻找合适的城市产业定位成为了政府和企业的头等大事。
而集聚经济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对城市产业定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集聚经济与城市产业定位的关系,并提供一些相关的案例和经验教训。
集聚经济的定义和特点集聚经济,顾名思义,是指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同一行业的企业和相关产业集中聚集形成的现象。
这种现象可以是由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如资源的集中、市场需求的集中、政府政策的支持等。
集聚经济在城市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城市的发展和产业定位具有深远的影响。
集聚经济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经济规模效应:同一行业的企业集中在一个地理区域内,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规模的扩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2.技术创新和知识溢出效应:同一行业的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和合作,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知识的共享,进一步增强集聚效应。
3.人才聚集效应:同一行业的企业集中在一个地理区域内,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和专业人士前来就业,形成人才聚集效应。
4.政策效应: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和优惠措施,也是促进集聚经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产业定位的意义和目标城市产业定位是指根据城市的资源、环境和优势,确定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核心竞争力。
城市产业定位的意义在于,能够为城市提供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指导城市的经济建设和产业布局,推动城市持续健康发展。
城市产业定位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发挥城市的优势和特色:根据城市的资源和环境条件,确定适合城市发展的产业方向,充分发挥城市的优势和特色。
2.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通过产业定位,引导城市向高端、智能化、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3.提高城市的竞争力:通过合理的产业定位,提高城市的产业竞争力,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4.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产业定位可以为城市提供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推动城市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一章 城市集聚经济 《城市经济学》PPT课件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城市集聚经济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城市集聚经济:基本理论
【三】城市集聚经济的类型
二 城市化经济
城市化经济(urbanization economies),主要是由于产业之间存在外部经济,一个产业的发展通 过其前向和后向联系,可能对多个产业降低成本作出贡献。它既可以通过一个行业的地区集中 化,进而带动其他行业发展(即不平衡发展的形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多个相互关联的产业同时 平衡发展的方式实现。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城市集聚经济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城市集聚经济:基本理论
【五】城市集聚经济的度量
对于城市集聚经济的测度通常基于以下城市生产函数:
Q=G(N)F(L,K)
城市集聚经济:基本理论
【四】城市集聚经济的成因
三 知识信息的外溢
马歇尔--“由于地理上的临近性,具有各种不同技能的劳动力由于相互的接触产生了知识外溢。 而正是这种不受限制的知识溢出推动着经济增长”。
雅各布斯(Jacobs)和卢卡斯(Lucas)--当地化信息和知识溢出既是经济活动之所以在城市 集聚的原因,也是促使城市经济增长的基本原因。“研究与开发以及其他知识溢出不仅会产生 外部性,而且也有证据表明企业倾向于在新知识产生的地区集聚。”。
米尔斯和汉密尔顿认为,假如规模经济存在于某种 经济活动中,那么从事这种经济活动的经济主体为 了获得规模经济就必须在某地(具体的区位选择取 决于经济活动的性质和内容)进行大规模生产,这 就是经济活动的地方化(localization)过程。这 个经济主体的雇员为了避免通勤成本而在附近定 居,这样就引起了人口(需求)的集中,在需求指向 下,一些相关的经济活动及其从业人员也就近选址 (克服运输成本和通勤成本)。聚集在一起的人口 和经济活动又会产生积极的外部效应,即聚集经济。 聚集经济甚至吸引了那些与最初活动无关的人口 和经济活动的进一步聚集,从而开始了城市化 (urbanization)过程。
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

1、城市经济学一般以1965年美国学者威乐柏·汤普森发表《城市经济学导论》为标志。
2、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一、比较利益,二、规模经济,三、集聚经济。
3、集聚经济的内涵:观点1:指“因社会经济活动及相关要素的空间集中而引起的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即由此而产生的成本节约、收入或效用增加。
观点2:是“一种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获得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系统力量。
4、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关系?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的关系:两者是相互替代的概念。
集聚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关系: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其中联系性表现在①共存性②相容性5、城市集聚经济的类型:一、地方化经济(一种是工业群集聚经济、另一种是购物外在经济)二、城市化经济6、配第·克拉克定理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经济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7、三个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一、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农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农业产业率的提高和农业剩余的产生是城市化的基础条件。
2、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了市场。
3、城市化是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和城市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过程。
)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动力和发动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和以下三个原因有关:1、比较优势。
2、生产的内部规模经济。
3、产品生产和市场营销的集聚经济使厂商向城市集中,从而引起城市的发展。
)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原因:由于生产服务产业与生活服务产业构成城市的第三产业,它们在很长的时间内将保持向上发展的趋势。
)8、制度安排对城市化的影响:从直接作用于城市化的制度来看,一切涉及经济要素和人口流动与聚集的制度安排都影响着城市化进程。
从间接作用于城市化的制度来看,一切作用于工业化的具体制度都会通过工业化而间接地作用于城市化。
集聚经济对城市管理的启示包括

集聚经济对城市管理的启示包括一、什么是集聚经济?集聚经济是指在某个地区内,由于某种优势因素的存在,如资源、技术、市场、人才等,吸引了大量企业或产业在该地区内集中发展形成的一种经济现象。
在这种现象下,企业之间形成了产业链和价值链,形成了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从而提高了整个地区的经济效益。
二、集聚经济对城市管理的启示1.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通过发展集聚经济,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在某个地区发展高科技产业,可以吸引大量高端人才和资本流入该地区,提高该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同时,高科技产业还会带动周边产业链的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
2. 提升城市品牌价值集聚经济可以提升城市品牌价值。
在某个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建设文化创意园区的同时,还可以打造特色街区、主题公园等文化旅游景点,并举办相关活动和节庆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吸引大量游客和媒体关注,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发展集聚经济可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在某个地区发展物流产业,可以建设现代化的物流园区、配套设施和交通网络,形成物流产业集群。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物流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还可以减少城市交通拥堵,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4. 加强城市创新能力通过发展集聚经济,可以加强城市的创新能力。
在某个地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可以建设生命科学园区、研究机构等配套设施,并吸引大量高端人才和资本投入该领域。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该地区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还可以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5.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发展集聚经济,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某个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园区,可以将农村资源、土地、劳动力等优势因素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还可以带动周边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如何发展集聚经济?1. 找准优势产业要发展集聚经济,首先需要找准优势产业。
可以通过市场调研、政策引导等方式,确定该地区的产业特色和优势方向。
2024年促进经济集聚区规划方案(2篇)

2024年促进经济集聚区规划方案一、引言经济集聚区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通过聚集经济活动、产业链衔接、资源共享和人才集聚等方式,形成经济的集聚效应,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2024年促进经济集聚区的发展,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
本规划方案旨在提供2024年我国经济集聚区的发展方向和具体措施,以实现经济集聚区的快速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二、发展目标1、经济集聚区的数量有所增加。
到2024年,我国将新增10个经济集聚区,总数达到50个。
2、经济集聚区的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通过调整和优化已有经济集聚区的产业结构,并引导新的经济集聚区发展高新技术、绿色低碳、智能制造等优势产业。
3、经济集聚区的产业链更加完善。
通过加强产业链的衔接,推动经济集聚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产业上下游的协同发展。
4、经济集聚区的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通过加强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的合作,推动经济集聚区在科技创新、创新创业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5、经济集聚区的创业环境持续优化。
通过简化办照手续、降低创业成本、提供创业培训等措施,吸引更多的创业者和创新项目落地。
三、发展策略1、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提高经济集聚区的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
同时,加强资源共享和合作,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互补发展。
2、加强创新创业支持。
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基地和科研机构,提供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和金融支持,鼓励企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培育更多的科技型企业。
3、扩大开放合作。
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人才,推动经济集聚区在全球高端产业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同时,加强区域合作,打造跨区域经济集聚区,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4、加强政策支持。
制定相关的经济集聚区发展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土地房产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为经济集聚区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重点任务1、推动经济集聚区的战略布局。
根据各经济集聚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确定不同的产业定位和重点发展方向,形成特色鲜明的经济集聚区,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在当今的经济格局中,产业集聚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我们谈论产业集聚时,它不仅仅是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更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产业活动和资源在特定区域的汇聚与整合。
这种集聚现象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创新、就业以及竞争力提升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产业集聚带来的最直接好处之一就是成本的降低。
当众多相关企业聚集在一个区域时,它们能够共享基础设施、原材料供应、物流配送等资源,从而降低了单个企业的运营成本。
比如说,在一个工业园区内,多家企业可以共同使用电力、供水、道路等基础设施,这样分摊下来,每家企业所承担的费用就相对较少。
同时,由于企业之间距离较近,物流成本也会大幅降低,原材料能够快速、便捷地运输到各个生产环节,提高了生产效率。
产业集聚还促进了专业化分工的深化。
在一个集聚区域内,企业往往会专注于自身最擅长的环节,形成高度专业化的生产模式。
例如,在一个汽车产业集聚区内,有的企业专门生产发动机,有的专注于车身制造,有的则专攻电子设备。
这种专业化分工使得每个企业都能在自己的领域内精益求精,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
通过分工协作,企业之间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完成复杂的产品生产过程,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而产业集聚为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企业的集中使得知识、技术和信息能够在区域内快速传播和交流。
不同企业的员工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这种交流碰撞能够激发新的创意和想法。
此外,集聚区内的竞争压力也促使企业不断创新,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创新的成果能够迅速在集聚区内推广和应用,进一步推动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产业集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随着企业的聚集和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到生产、管理、研发、销售等各个环节。
不仅为高技能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也为普通劳动者提供了丰富的就业选择。
这种就业机会的增加不仅有助于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还能吸引外来人口的流入,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经济集聚的原因范文

经济集聚的原因范文经济集聚是指一定地区内大量的经济活动和资金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其经济规模和影响力较大。
经济集聚通常会带来更多的投资、创新和就业机会,并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增长。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经济集聚的原因。
1.地理优势:地理位置是经济集聚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有利的地理位置可以提供更好的交通和物流便利,吸引更多的企业进驻,打造一个区域性的经济中心。
例如,港口城市常常因其天然的港口资源而成为国际贸易的集散地。
2.人力资源:优质的人力资源是经济集聚的重要因素。
经济活动需要人才的支持和参与,而聚集在一起的企业和机构可以共享人才资源,形成人才的集聚效应。
一些地区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和职业培训,吸引和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进而促进了经济集聚。
3.市场规模: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会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形成经济规模效应。
一些大城市由于其庞大的消费市场,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广阔的销售机会,提高其利润率和市场份额。
这些企业在大市场中可以更好地实现规模化经营,减少成本,提高效率。
4.产业链的形成:经济集聚有助于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当一类产业集中在其中一地区,并且形成从原材料供应到产品研发、制造、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时,会吸引其他补充产业和配套企业进驻。
这种产业链的形成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技术的交流和协同效应,提高整体的竞争力。
5.创新与科技:经济集聚有助于创新和技术进步。
当大量创新型企业和研发机构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创新网络和合作平台,会产生创新的火花和知识的交流。
这不仅能够加速技术的进步,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创新人才和科研机构进驻,形成一个创新的生态系统。
6.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支持是经济集聚的重要保障。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土地和资金的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吸引和扶持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发展。
政府还可以通过产业政策、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政策等手段,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促进。
综上所述,经济集聚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地理位置、人力资源、市场规模、产业链、创新与科技以及政策支持等都是经济集聚的重要原因。
城市集聚的经济效应

密度经济效应
高质量的人力资本
城市集聚通常会吸引更多高技能、高素 质的人才,形成高质量的人力资本。
信息交流便利
城市集聚有利于信息、知识和技术的 交流和传播,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
技术溢出效应
由于人才聚集,城市成为新技术、新 思想的发源地,技术溢出效应使得城 市保持领先地位。
提高城市知名度
城市集聚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 力,有利于吸引投资和拓展市场。
城市集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
资源高效利用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市集聚区通过资源整合和集约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资源浪费:城市集聚区有更好的条件进行资源回收和再利用,减少资源浪费。
城市集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
社会可持续发展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城市集聚区有更好的条件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如 教育、医疗、文化等。
03
产业链完善
杭州的电商产业链完善,从产品采购、仓储物流到销售、售后等环节都
具备高度专业化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杭州还具备了较为完善
的电商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城市发展需求的变化也会促使城市空间结 构的调整,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等变化 需要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
05
城市集聚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集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绿化建设
城市集聚区通过加大绿化投入,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 境,提升城市生态水平。
污染防治
城市集聚区有更好的条件进行污染防治,通过集中处理污水和垃圾,减少环境 污染。
城市集聚的特点
人口密集
城市集聚区的人口数量远远超过周围 地区,人口规模随城市规模的扩大而 扩大。
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

一、产业集聚1、概念: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
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产生于l9世纪末,马歇尔在1890年就开始关注产业集聚这一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
马歇尔之后,产业集聚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流派。
比较有影响的有:韦伯的区位集聚论、熊彼特的创新产业集聚论、E·M·胡佛的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波特的企业竞争优势与钻石模型等。
2、形成模式市场创造模式:区域范围内首先出现专业化市场,为产业集聚的形成创造了重要的市场交易条件和信息条件,最后使产业的生产过程也聚集在市场的附近。
在我国,市场创造模式形成产业集聚的典型地区是浙江省,该省内有许多颇具规模的专业化市场,最终形成了一个个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产业集群。
资本转移模式:一般是发生在有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当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出于接近市场或节约经营成本的考虑,在生产区位上作出重新选择,并投资于一个新的地区的时候,有可能引发同类企业和相关企业朝这个地区汇聚。
这样一种产业集聚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资本从外部的迁入。
我们把缘于资本迁移和流动而形成的产业集聚现象,称作资本迁移模式。
目前,国内在资本迁移模式下形成的产业集聚或产业集群有很多,其中起推动和促进作用的迁移性资本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
3、形成类型指向性集聚:这是为充分利用地区的某种优势而形成的产业(企业)群体。
通常是在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原材料集中地、市场集中区或交通枢纽节点。
这些区位优势因素作为某种重要指向,吸引形成了产业(企业)集聚体。
经济联系集聚:这种集聚的目的在于加强地区内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为企业发展创造更有利的外部条件。
它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纵向经济联系而形成的集聚。
纵向经济联系是指一个企业的投入是另一个企业的产出,这是种投入产出关联关系;另一种是横向经济联系形成的产业集聚。
集聚经济的识别与测度

印度班加罗尔
班加罗尔是印度著名的 软件外包城市,集聚了 大量IT和软件开发企业 ,如Infosys、Wipro等 。
日本东京
东京是日本的经济和文 化中心,集聚了大量的 金融机构、制造业和服 务业企业,如丰田、日 立、索尼等。
06
CATALOGUE
集聚经济的未来研究展望
研究不足与局限
集聚经济现象的复杂性
数据分析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以揭示产业集聚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3
结果呈现
将分析结果以图表、报告等形式呈现,以便决策 者了解产业集聚状况,制定相应政策。
集聚经济的模型构建
01
经济模型
02
模型参数
基于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构建反映产 业集聚现象的经济模型。常见的模型 包括新古典贸易模型、新经济地理模 型等。
企业集聚经济是指以企业为中心的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 上的集聚,例如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等。
集聚经济的影响
集聚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它可 以促进区域内的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创新和经济发展。
集聚经济还可以带来人口流动和劳动力市场的 变化,例如人口向城市或某些地区集中,以及 由此带来的就业机会和劳动力市场变化。
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对人们的经济行为和集聚现象具有 重要影响。
技术因素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推动集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集聚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绿色技术
绿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助于推动集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政策因素
区域政策
区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集聚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制造业集聚经济测度及异质性分析

经济效益
通过分析区域内制造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指 标,如产值利润率、成本利润率等来衡量 ,反映该区域制造业的经济效益水平。
制造业集聚经济测度的实证分析
数据收集
收集相关统计数据,包括企业数据、产业数 据和宏观经济数据等。
指标计算
根据指标体系计算各项指标的具体数值。
综合评价
将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制造业集聚 经济的状况和发展趋势。
,推动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产业创新发展。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制造业集聚经济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集聚程度越高,促 进作用越强。
02
不同地区制造业集聚经济的贡献程度存在差异,东部地区贡献最大, 中部次之,西部最小。
03
制造业集聚经济的异质性主要表现在产业类型、企业规模和创新能力 等方面。
结合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研究制造业集聚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和 方向。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总结词
政策引导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 产品质量。
详细描述
政府应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制造业向高端 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同时,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企业创新活 力,提高制造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
总结词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有助于提高制造业的市场份额和盈利 能力。
详细描述
政府应加大对制造业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提高企业的 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应建立健全创新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技术转移转化、知识产权 保护等服务,促进企业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此外,还应加强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
产业集聚和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产业集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十六大提出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如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效率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研究具体的产业发展形态。
其中,产业集聚是一个需要引起足够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下面我想结合前一段时间对珠江三角洲和省湾地区的调研,就产业集聚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概念和现象所谓产业集聚,简单地说,就是就是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围,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
与此相对应的英文是cluster也有叫产业集群的,含义大体相同。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产业集聚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产业集聚区生产和销售的规模很大,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大份额。
产销量往往以“亿”为单位,令人惊异。
比如诸暨大唐镇的袜业市场,年交易量达6 0亿双;嵊县的领带市场,年交易量达到2.5亿条;的一个新建的织布厂,年产量达上亿米布。
在,这类产业集聚被称为‘块状经济”。
据统计,有5 2个“块状经济”的产品在国市场的占有率达到3 0%以上;在全国5 3 2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5 6种以“块状经济”方式形成的产品居全国第一。
在珠江三角洲,彩电、计算机等产品的产量也占到全国的较大份额。
例如,目前全国最大的四家彩电企业的生产基地、最大的几家计算机企业的生产基地都设在珠江三角洲。
二是产业集聚使专业化分工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获得了空前发展。
通常以“大而全”、“小而全”的方式存在于一个企业部的生产环节,在这里大量地分布在不同企业之间,每个企业只做一个部件,甚至一个部件的某个环节。
企业分工的特点是,对技术含量较高、零部件较多、价值量较大的产品,如彩电、复印机等,不是一个主机厂(总装厂),而是几个厂在同一区域,为其配套的零部件供应商也不是一家,而是若干家。
正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
这样,一个零部件厂可以同时给多个主机厂配套,容易到达规模经济要求,从而降低成本;而对主机厂来说,有多个供货商可供选择,有利于通过供货商的竞争改进质量、降低成本。
经济空间集聚发展_国际国内经验

33
的城市密集地区,如长株潭地区、武汉都 市群为空间组织形态作为国土开发的重 化后,需要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
市圈等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加快经济一体 点地区,突显集约、和谐、统筹发展的理 和要素结构等与之进行相适应的调整,以
化步伐,出现了省际、城际之间打破行政 念。
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界限的束缚,谋求经济上融合共进的局
的竞争,大都市经济圈和城市群
域,特别是以都市圈、区域中心城市、县域 支撑点,构建形成‘两横三纵’城市化空间 将主导城市化空间形态的变化,城市、区
城镇为依托,产业布局、生产要素、人口分 格局。”“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依托,着 域既竞争又融合成为热点,以赢得更加有
布出现了集群集聚集约发展的趋势。
力培育若干大的城市群,形成带动经济社 利的发展地位和资源配置效果。三是结构
济要成大中小城市相对稳
们的思考:一是城市经济尤其是
定的发展格局。
图 /金川
都 市 圈 、城 市 群 、县 域 城 镇 已 成 为经济空间集聚发展的组织形
国内趋势
跨入 21 世纪,我国积极实施 区域协同化、产业集聚化、要素集
城市经济尤其是都市圈、城市群、县 域城镇已成为经济空间集聚发展的 组织形态,工业化和城市化在空间
关问题的意见》、《关于支持福建
优先发展大城市。即把产业区位
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
发展中心区设在首尔、仁川地区
若干意见》、《江苏沿海地区发展
和东南地区,在京仁地区集中建
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
设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园地,在东
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
南地区集中进行大规模重化学工
规划》,相关区域开发相继上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聚经济经济学认为,集聚经济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
经济地理学认为集聚效果产生经济集聚,集聚效果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有关生产和服务职能在地域上集中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果。
都强调规模经济以及外部经济是实现的基本途径。
集聚经济或集聚效果通过规模经济与外部经济产生了集聚,过度集聚产生集聚不经济导致扩散。
这固然是正确的,但是对于集聚与扩散空间过程的机理,以及由此产生的空间(过程)类型及其对区域(城市)发展的意义,集聚经济与集聚不经济的关系等缺乏相应的研究。
所以集聚经济包括企业规模经济、产业规模扩大以及地方规模的形成。
必须考察与此紧密相关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
[编辑]经济集聚的机理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理论上各种生产要素流动,聚集形成企业,首先是由于规模经济的效果,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集聚体规模增大,达到一定程度便产生了规模不经济,规模不经济一经产生,单位产品的成本停止下降,规模再扩大失去了规模经济的效益。
各种生产要素仍然集聚,这种集聚是范围经济作用的结果。
范围经济并不排斥规模经济,它本身就含有规模经济的要求(体现在成本的次加性,即追加新产品和服务进行联合生产比单独生产成本要低)。
理论上不存在先产生范围经济后产生范围不经济的过程,它与生产函数、企业管理与营销等相关。
如果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都不存在,那么生产要素是否还集聚?生产要素还具有集聚的趋势,这是由于外部经济作用的结果。
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直接相关,货币外部性与整个产业规模相关,技术外部性与企业间关系、企业环境相关,对于货币外部性而言,由于外部经济的动力,生产要素产生了集聚的趋势;当集聚到一定程度,产生了外部不经济,单位产品成本开始上升,就出现了经济要素扩散的趋向。
对于技术外部性而言,吸引与技术—外部经济相关的经济要素(主体),而排斥与技术—外部不经济相关的经济要素(主体)。
总之存在外部经济产生集聚引力,产生了外部不经济导致经济要素的扩散。
此外,经济要素由集聚向扩散转变,还是集聚体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区域分工的要求。
当集聚体由一种经济功能向另一种经济功能升级转变时,往往扩散旧功能相关的经济要素,而集聚新功能相关的经济要素。
所以,当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外部经济三者存在一个(不超过两个)时,并发生的经济集聚效果可以称作一般集聚经济;当三者都存在并发挥作用形成经济集聚,称作纯粹集聚经济;当三者都已经成为不经济时称作纯粹集聚不经济。
根据分析形成了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集聚的机理模式。
[经济集聚的空间类型和特点经济地理学与产业经济学从空间形态的角度对经济扩散进行了分类。
主要将经济扩散划分为墨汁似(就近)扩散、等级扩散、跳跃似扩散、发展极似扩散、串珠扩散和随机扩散等六种表现形式。
区域经济学将集聚分为偶然性集聚(由于区域因素导致的)和纯粹集聚(集聚经济产生的);纯粹集聚又分为规模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
外部经济包含有地方化经济(货币性外部经济)和城市化经济(货币性外部经济与技术-外部经济),因此,可以用外部经济来解释和区别集聚。
一、经济集聚类型划分依据本质上,经济集聚与经济扩散是并存的,是经济要素流动的两种表现方式,并且经济集聚与扩散具有共同的作用过程。
所谓存在集聚与扩散之分,不过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系而言,即集聚是对于一个地方,有不同的要素流的汇集;扩散是对于一个地方,要素流的向外部流出。
对于区域发展而言,可以说集聚是绝对的,扩散是相对的。
因为要素流动,必然集聚(不同要素集聚才能产生经济活动);并且要素流的扩散是在形成新的集聚点。
因而研究集聚更具有一般意义。
在任何科学中,现象的研究肯定包括其关联性在内。
地理学现象的关联性或因果关系有两类:在一个地方不同现象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不同地方诸现象的关系或联系。
后者必然包括地区间运动在内。
对要素流动直接相关的经济集聚进行分类,也应该遵循这一基本规律,一是便于分析判断集聚体发展,二是便于分析判断集聚体对区域发展作用和意义。
而以往对集聚与扩散的分类,如等级扩散、跳跃扩散、串珠扩散等,很难分清哪一种有利于地方发展,有利于形成新的集聚中心。
依据集聚分类的两个基本目的,可以制定集聚分类的两个依据:①经济集聚过程中的经济联系;②经济集聚过程中或集聚体形成的与地方之间的关联程度(经济的和社会的关联)。
根据①可以将集聚分为关联性经济集聚和非关联性经济集聚,前者是指集聚过程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具有产业上的水平或垂直的联系,或者具有管理上的从属关系。
后者是指不存在这样的联系或关系。
根据②可以将集聚分为根植性经济集聚和非根植性经济集聚。
前者是指经济集聚过程中经济活动与地方已经存在的经济活动或者社会活动形成了比较密切的联系,包括经济联系和社会关系。
后者是指没有发生类似的经济联系或社会关系。
二、经济集聚的类型同样,对经济扩散也可以根据以上两种依据,对经济扩散进行分类:关联性经济扩散和非关联性经济扩散,根植性经济扩散和非根植性经济扩散。
只不过集聚是相对于要素流的“汇”而言,扩散是相对于要素流的“源”而言。
概念上具有相应的含义。
由分析得出经济集聚与扩散的一般类型和特点。
根据以上的论述,规模经济首先引起经济集聚,并且不断强化集聚的程度,直至产生规模不经济,形成的是以企业构成为主体的集聚产业点,是经济集聚区域的基本组成单元,一般地域范围不超过几平方公里,集聚了少数几个规模不大的企业,结构较简单,外围基础设施比较简陋,往往依托于周围的小城镇或接近交通干道。
集聚产业点形成后,由于范围经济的作用,经济进一步集聚,吸引更多的外来要素,企业间关系更加复杂,形成了多样化经营与联合化生产,不同的企业(原有企业间或与新产生的企业间)间产生了水平或垂直的经济联系。
形成具有一定地域范围的企业群体,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共同推动下,企业群体的发展为集聚产业区。
一般集聚产业区在几平方公里到几十平方公里不等。
集聚产业区内逐渐形成了共同的基础设施(交通、通信、动力等),大大节约了企业外基础设施投资。
并且加强了与地方社会经济联系的程度,以利于产业区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整体发展。
集聚产业区与周围大城市或口岸城市经济关系逐渐密切。
当集聚产业区不能够为集聚提供范围经济时,外部经济作用继续使得产业区继续扩大,逐渐形成集聚产业核心区(或枢纽区),乃至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大的城市。
集聚产业核心区一般在几十平方公里以上,成为区域一个或多个行业的增长中心,核心区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与外部的经济联系更加广泛,成为大量生产要素(人口、资本、技术等)的集聚体,不仅吸引生产性行业,而且也诱导生产者服务业(信息业、咨询业、金融产业等)的集聚,使集聚核心区的功能得到健全和发展。
形成了经济集聚的过程中的集聚产业点、集聚产业区、集聚产业核心区的三种基本经济景观。
三、几点说明(1)尽管在经济景观形成分析中,先从规模经济开始,然后是范围经济、最后是外部经济。
实际中不一定如此,只是为了便于理论分析。
有可能后两者同时进行,或外部经济在范围经济之前起作用。
这与企业规模、行业特点等相关。
(2)在经济集聚景观形成中,规模经济是最基本的,没有规模经济就无从谈起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
规模经济是集聚体形成发展的基础。
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外部经济三重效应叠加作用下,推动了经济集聚体从集聚产业点向集聚产业区、集聚产业核心区演变发展。
(3)并不是所有的集聚产业点都可以发展为集聚产业区或集聚产业核心区。
起主要作用的是集聚产业点本身的性质,即集聚的关联性如何?地方的根檀性如何?汇集的流要素与“源”之间的关系,以及流要素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前两者,如果是关联根檀性的集聚,那么具有比较广泛的产业联系网络和地方联系网络,发展动力大,发展成为集聚产业区乃至集聚产业核心区可能性就大,反之可能性很小。
当然还受产业区位因素影响,最主要的是经济距离[经济距离是指包括了取决于地理距离以及跨越地理距离的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或空运)及其成本]因素。
(4)既然集聚与扩散是共存的,并且经济集聚产业点向集聚产业区、集聚产业核心区的发展演变,不是“一帆冈顺”(不经济存在)的,既有内在的动力和要求(规模经济、集聚体升级演化等),又受客观条件(区位环境等)的影响,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都需要寻求一种协调手段,调控集聚与扩散以及集聚体的发展。
集聚经济与集聚不经济人口和产业活动在地理上趋于集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这种集中能够获得额外的集聚经济。
所谓集聚经济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因地理集中而产生的经济效益。
这种经济效益既可能是外在的,也可能是内在的。
例如,属于集合在某个特定城市同一工业部门许多独立企业的集聚经济效益,对每一个别企业来说是外在的,而对这一工业部门整体来说又是内在的。
某些为城市中全部企业所共享的集聚经济效益,如共同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对每一个别企业和工业部门来说都是外在的。
一般说来,集聚经济的效益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某些指向性相同或前、后向关联,的工业企业集中配置,可以节约生产成本。
例如,针织厂、纺织厂、服装厂等相互提供原料或产品的工厂配置在一起,可以缩短厂与厂之间的距离,从而节约运输成本。
炼钢厂与炼焦、炼铁、轧钢、重型机械厂配置在一起,可以大量节约劳动力、运费和燃料等。
(2)相关工业在地理上集中于某一特定地区,可以共同利用某些辅助企业。
这些辅助企业主要包括3类:一是提供零部件或某些中间产品的辅助企业。
如为汽车制造厂协作配套的方向盘厂、滚珠轴承厂、离合器厂、轮胎厂、散热器厂、制动器厂、变速箱厂、汽化器厂等。
二是加工下角料或废料的辅助企业,如污水处理厂、废渣综合利用厂等。
三是提供生产性服务的辅助企业,如机修厂、模型制造厂、电镀厂等。
辅助企业的发展,可以提高专业化水平,加强厂际分工协作,从而大大减少投资,降低成本,并保证质量。
并保证质量。
(3)工业的地理集中可以利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
包括公路、铁路、机场、站场、仓库、给排水与供电设施邮电通讯设施、教育与科研设施、商业饮食设施、文化陈设施以及一些其它的服务设施。
由于某些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提供,需要达到一定的最小需求规模,因此,只有在工业合理集聚的地点才有可能装备起一流的基础设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例如,只有在大城市地区才适宜设置机场设施,而配置铁路干线也需要有一个最低限度的城市规模。
(4)人口和工业的大量集中将会扩大本地市场的潜在规模人口和工业在城市地区的大量集中,增加了城市自身的需求,为当地的工商业增加了潜在市场。
工业企业接近于市场区,可以迅速掌握市场的变化,还可以减少运输费用,降低实际销售成本。
同时,城市专业批发市场和物资市场的树,可以统一安排购进原燃料,组织运输,使各工厂分享大批量购进原燃料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