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集聚性包含了诸多要素

合集下载

构成城市的三个要素是

构成城市的三个要素是

构成城市的三个要素是答案解析地理、人口、文化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答:人口,交通,建筑,自然,工业,土地,水源。

拓展资料城市也叫城市聚落,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

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城市的行政管辖功能可能涉及较其本身更广泛的区域,其中有居民区、街道、医院、学校、公共绿地、写字楼、商业卖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

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

“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

《管子·度地》说“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日中为市”。

这两者都是城市最原始的形态,严格地说,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一个区域作为城市必须有质的规范性。

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

"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

《管子·度地》说"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日中为市"。

这两者都是城市最原始的形态,严格地说,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一个区域作为城市必须有质的规范性。

人口,交通,建筑,自然,工业,土地,水源。

资料拓展"城市规划"是规范城市发展建设,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前提。

城市规划是以发展眼光、科学论证、专家决策为前提,对城市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发展进行规划,常常包括城市片区规划。

具有指导和规范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综合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龙头。

城市的复杂系统特性决定了城市规划是随城市发展与运行状况长期调整、不断修订,持续改进和完善的复杂的连续决策过程。

城市聚集效应与经济集聚效应的分析

城市聚集效应与经济集聚效应的分析

城市聚集效应与经济集聚效应的分析城市聚集效应和经济集聚效应是当下城市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对城市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分析城市聚集效应和经济集聚效应的概念、原因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聚集效应指的是城市内各类资源以及人口的聚集程度。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其聚集效应体现在许多方面。

首先是人口规模的聚集效应。

人口规模越大,城市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和规模经济效应就越明显。

大量人口的聚集带来了更多的消费者和市场需求,推动了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其次是人口结构的聚集效应。

城市人口结构更加多样化,劳动力分工更加明确,职业种类更加丰富。

这促进了城市内各类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最后是各类资源的聚集效应。

城市聚集了各类资源,包括土地、资本、科技、文化等。

这些资源的集聚使得城市的发展具备了更强的内在动力。

经济集聚效应是城市聚集效应的核心内容,也是经济学领域对城市发展进行分析的重要角度。

经济集聚效应是指在城市内各类经济活动的聚集程度,包括产业集聚效应、人才集聚效应和创新集聚效应等。

首先是产业集聚效应。

城市作为产业聚集的平台,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投资者。

不同产业的公司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和合作,推动了经济活动的协同发展。

其次是人才集聚效应。

城市聚集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他们的集聚为经济创新和产业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

再者是创新集聚效应。

城市所聚集的企业和人才的创新能力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创新循环,推动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城市聚集效应和经济集聚效应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们为城市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基础。

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形成了强大的经济规模,促进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活动的协同发展。

其次,它们推动了城市的创新和产业升级。

城市聚集了大量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形成了良好的研发创新环境,激发了创新创业的热情。

不断的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了城市经济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最后,它们提高了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城市集聚产生的结构效应

城市集聚产生的结构效应

城市集聚产生的结构效应
城市集聚产生的结构效应是指在城市中出现的一系列特定的经济、社会和空间结构现象。

这些效应可以分为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空间效应。

经济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规模经济效应:城市集聚可以带来生产规模扩大效益,例如企业在城市中可以更容易地获得资源、劳动力和市场等,从而实现更高效的生产。

2. 创新和知识溢出效应:城市集聚汇聚了大量的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促进了知识和创新的交流和传播,从而加速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3. 产业集群效应:城市集聚可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不同企业之间相互依存,形成供应链和价值链,提高了整个产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社会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才集聚效应:城市集聚吸引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形成了人才密集型的经济活动和创新研发中心。

2. 教育和文化效应:城市集聚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和文化资源,包括高水平的学校、艺术机构和文化活动,提高了居民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

3. 社会交往效应:城市集聚为人们提供了更广泛的社交网络和机会,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社会信任和社会资本的形成。

空间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扩张效应:城市集聚促使城市的不断扩张和土地的开发利用,形成城市的扩张效应,从而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就业岗位。

2. 区位优势效应:城市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网络使其具有区位优势,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商业机会。

3. 城市景观效应:城市集聚形成了特定的城市景观,包括建筑、公共空间和文化遗产等,对城市形象和认同感产生影响。

城市管理学2016春期末练习

城市管理学2016春期末练习

城市管理学2016春期末练习1、城市往往在一个地区的(A文化B政治C社会D 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代表和展示着人类文明的最新发展高度。

2、(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

4、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主要以(A政治功能B军事功能)为主。

5、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A 人口的流动B总人口的增长C技术进步D经济增长)6、(A BCD)属于我国城市权力政治系统。

A 市人大 B 市政府 C 市委 D 市司法机关7、(ABD)属于我国城市国家权力政治系统。

A 市人大 B 市政府 C 市委 D 市司法机关8、(A市人大)在整个城市国家机关中处于首要地位。

9、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要有地方( A BCD )。

A 任免权 B 监督权C决定权D立法权10、我国市民利益表达的主要途径或渠道包括(ABCD)。

A个人联系渠道B代理人或代表渠道C集团参与渠道D市民监督渠道11、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包括(ABCD)的内容。

A市建制体制B市政府构成体制C市行政管理体制D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12、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就其下级行政建制而言,分为辖区的市和不辖区的市,不辖区的市一般是(A县级市)。

13、(D中共市委)在城市决策中处于核心地位。

14、市民参政包括市民的B政治参与C行政参与D社会参与15、以下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说法正确的是(B 强调管理对象的外部化)。

16、与传统的公共管理相比较,(ABCD )成为新公共管理的重要字眼。

A 市场导向B结果趋向C绩效标准D顾客导向17、城市管理中存在的(ABC )问题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现。

A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B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C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18、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ABCD)获取。

A 竞争——合作分析方法B历史分析方法C 政经社技分析方法D优劣机威分析方法19、在总体的战略愿景之下,城市发展战略还可以形成一定的发展目标体系,一般表现为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主要包括(ABCD。

10秋《城市管理学》参考答案

10秋《城市管理学》参考答案

城市管理学期末综合练习与解答一、填空题1、城市的集聚性包含了诸多要素,主要包括人口的集聚和经济活动的集聚。

2、现代意义的城市管理,主要是源起于古典经济学的思想。

3、《马丘比丘宪章》最大的特点在于表明了城市规划理论由“功能分区”向功能综合转变的强烈倾向。

4、城市管理思想的演进很大程度上是循着城市规划思想的阶梯进行的。

5、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一般被看作是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开端。

6、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街道办事处,作为它的派出机关。

7、城市政府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在城市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之中,各部门如何实现其职能。

8、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种形式。

9、我国城市行政管理,实行“两级政权三级管理”体制。

三级管理即市、区、街道。

10、随着信息技术和3S(GIS,GPS,RS)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使用,网格化城市管理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即时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11、传统公共管理和新公共管理在管理手段上的区别突出表现在对私营企业的态度上。

12、外部规模经济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达到。

一种是地方化经济,一种是城市化经济。

13、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方面的协调与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安全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类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

14、对中国来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必然要求。

15、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体现在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两个方面。

16、城市发展战略通常由战略依据、战略愿景、重点战略、战略措施和战略反馈五个部分组成。

17、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开始初步形成了营销导向的地方发展战略观。

18、营销城市要走出去,城市管理的工作重点要由生产管理转向形象管理。

城市聚集现象与产业集聚效应

城市聚集现象与产业集聚效应

城市聚集现象与产业集聚效应城市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人类活动的重心,也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点。

城市聚集现象是指人口、资源、资金以及各类要素在城市中集中的现象。

与此同时,城市的聚集也带来了产业的集聚效应,形成了独特的经济格局。

城市聚集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类的生活需求。

城市提供了各种方便快捷的生活服务,如交通、医疗、教育等,使人们能够高效地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

此外,城市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许多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这种人口流动导致了城市的人口聚集现象。

城市聚集现象还与资源和资金的集中分配有关。

城市通常集中了丰富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

物质资源包括能源、矿产、土地等,而非物质资源则包括知识、技术、人才等。

这些资源的集中分配使得城市成为了经济活动的中心。

此外,城市还集中了大量的资金,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城市的聚集现象也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有关。

很多城市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而成为了旅游胜地。

旅游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金的流入,促进了城市的聚集现象。

城市聚集现象不仅使城市本身发展壮大,也带来了产业集聚效应。

产业集聚效应是指相同产业或相关产业在某个区域内的集中现象,具有一定的规模化效应和外部经济性。

城市聚集了大量生产要素和市场需求,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产业集聚不仅能够提高经济效益,还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和提高产业竞争力。

产业集聚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产业集聚能够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同一产业的企业在一个区域内集中,可以共享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其次,产业集聚可以促进技术创新。

企业在相近的产业集群中,可以进行技术交流和合作,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

最后,产业集聚能够提高城市的经济竞争力。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形成了紧密的产业链条,提高了整个区域的产业链水平,使得整个区域在全国甚至全球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但是,产业集聚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关注。

首先,过度集聚可能导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城市集聚的经济效应

城市集聚的经济效应

密度经济效应
高质量的人力资本
城市集聚通常会吸引更多高技能、高素 质的人才,形成高质量的人力资本。
信息交流便利
城市集聚有利于信息、知识和技术的 交流和传播,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
技术溢出效应
由于人才聚集,城市成为新技术、新 思想的发源地,技术溢出效应使得城 市保持领先地位。
提高城市知名度
城市集聚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 力,有利于吸引投资和拓展市场。
城市集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
资源高效利用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市集聚区通过资源整合和集约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资源浪费:城市集聚区有更好的条件进行资源回收和再利用,减少资源浪费。
城市集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
社会可持续发展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城市集聚区有更好的条件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如 教育、医疗、文化等。
03
产业链完善
杭州的电商产业链完善,从产品采购、仓储物流到销售、售后等环节都
具备高度专业化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杭州还具备了较为完善
的电商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城市发展需求的变化也会促使城市空间结 构的调整,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等变化 需要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
05
城市集聚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集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绿化建设
城市集聚区通过加大绿化投入,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 境,提升城市生态水平。
污染防治
城市集聚区有更好的条件进行污染防治,通过集中处理污水和垃圾,减少环境 污染。
城市集聚的特点
人口密集
城市集聚区的人口数量远远超过周围 地区,人口规模随城市规模的扩大而 扩大。

城市聚集现象与产业集聚效应

城市聚集现象与产业集聚效应

城市聚集现象与产业集聚效应城市聚集现象是指人口、经济、文化等资源在城市中的集中分布现象。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聚集现象越来越明显。

这种城市聚集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产业集聚效应。

本文将从城市聚集现象和产业集聚效应的定义、成因和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聚集现象:城市聚集现象的产生与发展不仅与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等因素有关,还与人们的追求和选择相关。

首先,城市作为一个集中人口和资源的地方,可以为人们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医疗服务以及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

这些优质资源吸引了大量人口的流入,从而形成了城市聚集现象。

其次,城市聚集现象还与城市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关。

一些大城市在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企业,形成了经济发展的引擎。

同时,这些大城市也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高端人力资源,进一步推动了城市聚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

此外,城市聚集现象还与人们的社交需求和文化交流有关。

城市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加频繁,可以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

同时,城市中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和创新机会,进一步推动了城市聚集现象的发展。

二、产业集聚效应:产业集聚效应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一地区的集中发展所带来的正向效应。

首先,产业集聚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当某一产业在某一地区集中发展时,可以形成产业链条,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

例如,一座以汽车制造为主导的城市,会吸引供应链上的零部件生产企业、物流企业等向这个城市聚集,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

其次,产业集聚可以提高产业效益和竞争力。

在同一产业的聚集中,人才、技术、资源的集中使得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更加方便,促进了技术创新和经验分享。

同时,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促使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此外,产业集聚还能够带动人口流动和就业。

当一个地区的某一产业发展得较好时,会吸引更多的人口前往这个地区就业。

这些人口的流入又进一步提升了这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城市管理学期末复习模拟试题两份

城市管理学期末复习模拟试题两份

电大《城市管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本科)试题一:一、填空{每空2分,共1 0分}1.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反映为各国的竞争,也表现为区域之间的竞争。

2. 城市人口的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移而引起的城市人口增长,它一般随着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并与城市自身的功能和吸引力大小有关。

3. 多年来,我国对城市经济基本上采用单一的方法进行管理,人为地割断了城市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割断了企业和市场之间的直接联系,降低了城市经济效益。

4. 指居住在城市所辖区域内,持有本市有效户籍的合法公民。

5. 城市的集聚性包含了诸多要素,主要包括的集聚和经济活动的集聚。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1.根据协调对象的不同,区域协调可以分为( )。

A. 行为协调B. 政府协调c.民间协调D.规则的协调2. 关于社区的管理,国外主要的组织管理模式有( )A. 大社区型B. 混合型c.政府主导型D.自治型3. 城市经济管理的特征是( )。

A. 综合性B.两面性C. 二重性D. 区域性4. 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经济功能较弱,主要以( )功能为主。

A. 军事B.社会C. 政治D.文化5. 发达国家区域协调机构的特点是( )。

A.形式多种多样,且在不断调整B. 在组织上更多采用合作、自愿参与和弹性的方式C. "政府"与"非政府"两类协调机构逐步融合D. 受政党更替的影响大6. 依据一座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可以将城市划分为( )A. 稳定型B. 衰退型c.波动型D.增长型7. ( )在我国城市国家机构中处于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

A. 市人大B. 中共市委c.市政协D.市政府8. 经济性规制的主要方法有( )。

A. 质量规制B.价格规制c.数量规制D. 进入规制9. 具体分析,现代城市的涵义主要从( )区别于农村地区。

A. 人口数量与密度B.人口构成D. 产业构成D. 行政管辖10. 在我国城市中,下列的( )属于城市政治参与系统。

电大(本科)--城市管理学期末考试综合复习题(附答案)

电大(本科)--城市管理学期末考试综合复习题(附答案)

城市管理学(原市政规划与管理)期末练兵:自测与解答一、填空题1、从城市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最初是一种具有防御和功能的人类定居点。

2、城市的集聚性包含了诸多要素,主要包括人口的集聚和的集聚。

3、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大城市逐渐增多,迅速膨胀的城市人口甚至使城市无法满足城市人口对城市功能的需要,出现了所谓的问题。

4、导致的城市化发展,使市政的概念逐渐突出并独立出来。

5、古代城市的市政与“乡政”并没有严格的区别,是一种的体制。

6、一般认为,市政管理的主体是,也包含一定的城市公共团体、组织和市民,这是由市政公共管理的性质所决定的。

7、是我国城市政权的领导者。

8、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主要包括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种形式。

9、城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要素,也是市政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之一。

10、将个人利益表达纳入渠道,避免非正式关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创新市民利益表达方式的重要方面。

11、市政体制的本质是处理城市中的关系。

12、西方国家城市权力的中心,既不在城市的议会、政府或法院,也不在城市的政党组织,而在城市的。

13、是20世纪90年代在原有建制市的行政等级中新增加的一个层次,虽然在宪法第30条规定的中国行政区划中并没有这一层次,但在我国市级行政区划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14、我国城市行政管理,实行体制。

15、市政管理手段要从过去单纯的计划手段、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特别是重视的使用。

16、城市的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

17、就是因为城市的存在和强化,导致城市的形成、发展和迅速生长,这是城市存在和成长的根本动力。

18、的城市发展战略观主要形成和发展于20世纪初叶至20世纪中叶的阶段,强调不断提升城市的生产能力,包括工业产品、有形服务等多方面,从而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

19、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开始初步形成了的地方发展战略观。

区域经济发展集聚化的原因

区域经济发展集聚化的原因

区域经济发展集聚化的原因1.资源禀赋: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

资源禀赋的差异使得一些地区在一些产业上具有竞争优势,从而吸引其他地区的企业和人才聚集过来。

例如,中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经济发达的港口和交通网络,吸引大量企业和人才聚集在此地。

2.规模经济:在同一地区集聚的企业可以共享成本和资源,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例如,汽车产业链上的零部件供应商聚集在一起,可以降低运输和协调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同一地区内的企业之间还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协同学习等方式相互促进,提升竞争力。

3.外部经济性:区域内的经济主体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通过共享和合作可以实现外部经济性的效应。

例如,同一地区内的企业可以共享科研设施、技术平台等,提高创新能力。

此外,当地政府还可以提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支持,促进企业发展。

4.产业链与产业集群:集聚化有利于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同一地区内的企业可以通过共同的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价值链。

产业链的形成可以提高原材料和半成品的供应能力,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产业的协同发展。

5.经济外部性:同一地区的企业和人才集聚在一起,相互之间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外部性效应。

例如,同一地区的就业机会增加,会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聚集过来。

此外,区域内的企业之间还可以相互借鉴、竞争、合作,提高整体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6.政策导向:政府的政策导向也是区域经济集聚化的重要原因。

政府可以通过产业政策、税收优惠、土地供应等手段来吸引企业和人才聚集到特定地区。

例如,中国的经济特区政策和自贸区政策就是政府引导地区经济集聚发展的典型案例。

总之,区域经济发展集聚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资源禀赋、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经济外部性以及政策导向等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推动了区域经济的集聚发展。

区域经济集聚化的实施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支持,同时也需要市场的发挥作用,通过市场机制来促进资源的配置和优化,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聚集效应与经济集聚效应的分析

城市聚集效应与经济集聚效应的分析

城市聚集效应与经济集聚效应的分析一、引言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一直以来都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城市聚集效应和经济集聚效应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对城市聚集效应和经济集聚效应进行分析和解读。

二、城市聚集效应城市聚集效应,也称为人口聚集效应,是指城市由于人口数量众多,从而产生的各种正向的经济效应。

城市聚集效应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城市聚集效应带来了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生产和经营的规模扩大时,相对成本会减少,从而带来效益的增加。

在城市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资源分配更加高效。

此外,城市中的专业市场和供应链更加完善,企业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原材料和销售产品。

规模经济的体现使得企业在城市中更容易实现高效益。

其次,城市聚集效应带来了技术创新。

城市中人才聚集,不同行业的专业人士可以更容易地进行交流和合作。

这种交流和合作激发了创新的思维和灵感。

此外,城市也更容易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和大学,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平台。

技术创新的推动使得城市中的企业与时俱进,保持市场竞争的活力。

第三,城市聚集效应带来了资源集中。

城市更容易吸引公共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为企业提供更好的生产和经营环境。

同时,城市中金融机构的密集度更高,企业能够更容易地获得资金支持。

这种资源集中使得城市中的企业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三、经济集聚效应经济集聚效应是指由于城市聚集效应而形成的其他正向效应。

经济集聚效应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经济集聚效应带来了就业机会增加。

因为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企业和人口,就业机会更加丰富。

此外,城市中的企业数量和规模较大,旨在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这种就业机会增加,吸引了很多外来人口前往城市就业,构成了良性的就业发展环境。

其次,经济集聚效应促进了产业升级和转型。

城市中的企业数量多,类型多样,产业链条较完整。

这为企业间的合作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企业间的合作和发展刺激了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促进了经济的良性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集聚化的原因

区域经济发展集聚化的原因

区域经济发展集聚化的原因
1.资源集约:区域经济发展集聚化的原因之一是资源集约。

某些地区具有比其他地区更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可能包括天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

相比之下,其他地区可能缺乏这些资源或无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因此最终导致资源的集中分配和利用。

2. 交通便利:区域经济发展集聚化的原因之二是交通便利。

交通便利能够更便捷地促进地区之间的贸易,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投资者进入特定领域,从而刺激经济发展。

3. 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区域经济发展集聚化的原因之三。

政府通常制定和执行激励措施、税收优惠和政策扶持,以吸引和支持企业在特定地区进行投资和生产。

这些政策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经济活力。

4.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集聚化的原因之四。

当一个区域的企业和研究机构相互合作并分享技术资源时,他们能够更快地推动技术创新,并引领市场发展。

5. 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区域经济发展集聚化的原因之五。

企业的投资决策和合作都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而当特定地区的企业和人员的联系深入时,他们通常倾向于在同一地区聚集,并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城市的集聚性包含了诸多要素

城市的集聚性包含了诸多要素

填空1.城市的集聚性包含了诸多要素,主要包括人口的集聚和(经济活动)的集聚。

2.现代意义的城市管理,主要起源于(古典经济学)的思想。

3.《马丘比丘宪章》最大的特点在于表明了城市规划理论由“功能分区”向(功能综合)转变的强烈倾向。

4.城市管理思想的演进很大程度上是循着(城市规划)思想的阶梯进行的。

5.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的(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一般被看做是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开端。

6.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街道办事处),作为它的派出机关。

7.城市政府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在城市(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之中,各部门如何实现其职能。

8.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种形式。

9.我国城市行政管理,实行“两级政权三级管理”体制。

三级管理体制即(市区街道)。

10.随着信息技术和3S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使用,(网络化)城市管理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及时化管理的手段。

11.传统公共管理和新公共管理在管理手段上的区别突出表现在对(私营企业)的态度上。

12.外部规模经济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达到。

一种是(地方化经济),一种是城市化经济。

13.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14.对中国来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必然要求。

15.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体现在(老龄化)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两个方面。

16.城市发展战略通常由(战略依据)战略愿景、重点战略、战略措施和战略反扩五个部分组成。

17.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开始初步形成了(营销导向)的地方发展战略官。

18.营销城市要走出去,城市管理的工作重点要有生产管理转向(形象管理)。

19.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

城市集聚经济概述

城市集聚经济概述

城市集聚经济概述关键词:集聚经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外部性摘要:集聚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外部经济,是由集聚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和集聚范围经济(外部范围经济)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合经济。

影响集聚经济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该地区的地理条件、企业的数量、人力资本、消费者的购买力、交通运输条件、经济政策等。

集聚经济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

但是这种集聚不是无条件的,只有把存在着种种内外联系的工业按一定规模集中布局在特定的地点,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成本节约;而那种无任何联系的,过渡性的偶然集结,只会给地区经济造成恶果。

所以说,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有关。

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它主要分为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而集聚经济一般与外部规模经济有关。

外部规模经济指整个行业(生产部门)规模变化而使个别经济实体的收益增加。

如:行业规模扩大后,可降低整个行业内各公司、企业的生产成本,使之获得相应收益。

它为集聚经济的形成提供了一种外部条件。

范围经济指由厂商的范围而非规模带来的经济,也即是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时,所存在的状况就被称为范围经济。

只要把两种或更多的产品合并在一起生产比分开来生产的成本要低,就会存在范围经济。

可见,范围经济是与多样化经济相联系的。

它也有外部和内部之分,而城市集聚经济主要与外部范围经济相关。

各种生产要素流动,聚集形成企业,首先是由于规模经济的效果,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集聚体规模增大,达到一定程度便产生了规模不经济,规模不经济一经产生,单位产品的成本停止下降,规模再扩大失去了规模经济的效益。

各种生产要素仍然集聚,这种集聚是范围经济作用的结果。

范围经济并不排斥规模经济,它本身就含有规模经济的要求(体现在成本的次加性,即追加新产品和服务进行联合生产比单独生产成本要低)。

中国的城市聚集与城市规划

中国的城市聚集与城市规划
绿色城市规划: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智能城市规划: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共享城市规划:鼓励共享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健康城市规划:关注居民健康,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创新城市规划:鼓励创新,推动城市发展
市城 规市 划聚 的集 关与 系城
城市聚集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城市聚集导致人口密度增加,需要更合理的城市规划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城市规划的措施
制定城市规划法规和政策,确保城市规划 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承载能 力和服务水平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城市文化,提升 城市品质和形象
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绿色城市,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城市社会治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保障城市安全稳定
城市规划可以引导城市聚集 的布局和形态
城市规划可以引导城市聚集 的方向和规模
城市规划可以调控城市聚集 的密度和强度
城市规划和城市聚集的互动关系
城市规划:政府 对城市空间、土 地利用、交通网 络等进行规划, 以实现城市可持
续发展
城市聚集:人 口、产业、资 源等向城市集 中,形成城市
聚集效应
互动关系:城 市规划引导城 市聚集,城市 聚集影响城市

城市聚集:人 口向大城市和 城市群聚集的 趋势更加明显
城市规划:更 加注重城市功 能分区和城市 空间布局的优

城市聚集:城 市之间的联系 和合作更加紧 密,形成区域 一体化发展格

感 谢 您 的

观报 人 :

规划
城市规划对城市聚 集的影响:规划合 理,有利于城市聚 集,促进经济发展; 规划不合理,可能 导致城市病,影响

中国城市集聚的动力机制研究

中国城市集聚的动力机制研究

中国城市集聚的动力机制研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集聚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城市集聚既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城市集聚的动力机制,分析影响城市集聚的因素以及城市集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一、影响城市集聚的因素1.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城市集聚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理位置优越的城市通常具有自然资源和交通优势,能够吸引大量的人口和资本聚集。

2.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城市集聚的重要保障,政府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吸引企业和人才到城市集聚,打造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

3.产业优势产业优势是城市集聚的重要因素之一。

城市的产业优势决定了它的吸引力和发展潜力,这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城市集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1.经济影响城市集聚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增长:城市集聚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和空间相对优势,提高社会总产出,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2)就业机会:城市集聚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劳动力就业,改善社会福利。

(3)科技创新:城市集聚能够吸引高科技产业和人才聚集,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2.社会影响城市集聚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流动:城市集聚能够吸引大量的人口聚集,形成多元化、开放式的社会结构。

(2)文化交流:城市集聚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创新,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全球化发展。

(3)公共服务:城市集聚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3.环境影响城市集聚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消耗:城市集聚意味着城市资源的大量消耗,如水、电、燃气等,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2)污染问题:城市集聚也可能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问题。

(3)公共设施:城市集聚需要建设更多的公共设施,如道路、桥梁、车站、机场等,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城市集聚的发展趋势未来城市集聚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竞争力的提高城市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城市集聚需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

城市的聚集效应与规模经济

城市的聚集效应与规模经济

城市的聚集效应与规模经济城市的聚集效应与规模经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趋势也日益加强。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可以看到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

城市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不仅吸引了大量人口的汇聚,还产生了诸多的聚集效应和规模经济。

城市的聚集效应指的是城市中大量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的聚集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包括产业聚集效应、人才聚集效应和文化聚集效应等。

其中,产业聚集效应是最为明显的。

在城市中,由于企业间的相互作用和资源共享,同行业内的企业往往会集中在某个区域内,形成产业集群。

这种产业集群会带来成本优势、技术共享和供应链的优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例如,深圳作为全球知名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吸引了大量的电子企业进驻,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使得整个产业从原材料的采购到最终产品的出口都能够实现成本优化和高效率生产。

另外,人才聚集效应和文化聚集效应也在城市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城市中汇聚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前来发展,形成人口聚集效应。

对于企业来说,吸引和利用优秀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人口聚集效应会促进高端人才的集聚,进而对本地区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例如,硅谷就是一个典型的人才聚集区,吸引了全球最优秀的科技人才,并孕育出了多个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

相信对于许多人来说,文化聚集效应也是很熟悉的。

城市中的文化吸引力不仅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还能够在文化产业上实现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

例如,发达国家的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相当成熟,其成果并不仅停留在运动品牌和体育产业上,更广义上的健身、休闲和文化走进大众视野。

例如,英国的伦敦就是全球知名的文化名城,吸引了大量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业公司进驻,在文化、旅游、艺术和娱乐等领域形成了强大的品牌效应。

对于城市发展来说,规模经济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规模经济指的是一种生产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的现象。

在城市中,由于人口、资源和技术等方面的集中,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应,实现大规模生产和高效率生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填空1.城市的集聚性包含了诸多要素,主要包括人口的集聚和(经济活动)的集聚。

2.现代意义的城市管理,主要起源于(古典经济学)的思想。

3.《马丘比丘宪章》最大的特点在于表明了城市规划理论由“功能分区”向(功能综合)转变的强烈倾向。

4.城市管理思想的演进很大程度上是循着(城市规划)思想的阶梯进行的。

5.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的(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一般被看做是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开端。

6.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街道办事处),作为它的派出机关。

7.城市政府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在城市(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之中,各部门如何实现其职能。

8.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种形式。

9.我国城市行政管理,实行“两级政权三级管理”体制。

三级管理体制即(市区街道)。

10.随着信息技术和3S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使用,(网络化)城市管理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及时化管理的手段。

11.传统公共管理和新公共管理在管理手段上的区别突出表现在对(私营企业)的态度上。

12.外部规模经济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达到。

一种是(地方化经济),一种是城市化经济。

13.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14.对中国来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必然要求。

15.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体现在(老龄化)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两个方面。

16.城市发展战略通常由(战略依据)战略愿景、重点战略、战略措施和战略反扩五个部分组成。

17.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开始初步形成了(营销导向)的地方发展战略官。

18.营销城市要走出去,城市管理的工作重点要有生产管理转向(形象管理)。

19.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

20.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21.现代城市规划的创始者本质上是一群社会改革家,虽然他们当时关注的是物质空间环境问题,但其思想的核心是(社会公正)。

22.土地利用的效益是指土地利用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效益,三者辩证统一。

23.土地用途管制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24.(城市基础设施)就是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提供的一般的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5.基础设施能否市场化的经济技术标准一般有两个,一是(公共性)的强弱,二是可分割性的难易。

26.城市经济管理中协调控制城市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城市政府),这是由城市经济的特点决定的。

27.城市经济管理的二重性是指它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8.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市场失灵论)。

29.在应对市场失灵时,政府通常采用的手段包括宏观调控和(微观机制)。

30.(规制)是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政府管制者,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

31.城市人口的数量是指城市区域内人口的总数,包括常住人口量和(流动人口数量)。

32.城市人口的数量增长,主要取决与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33.自建国以来,我国城市人口管理就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管理模式和特点,主要体现为(居民户口)和居民身份证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的特殊控制政策,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人口管理制度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34.(户籍管理)的是指是一个国家政府对其所辖人力资源所进行的控制和规划。

35.(公共住宅)是有政府出资建造、国家给予补贴、并具有一定住宅质量的廉价住房。

36.城市环境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城市的自然环境;二是城市的(人工环境)。

37.城市环境保护与管理坚持的一个总原则是(可持续发展)。

38.(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在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39.将原因导向的城市管理思路用到城市环境问题的研究上,可以发现,我们需要从末端治理为主的环境保护走向发展源头导向的(循环经济)。

40.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

41.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撤地建市,(市管县)体制在全国广泛推行,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城乡分割············42.(城中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失去土地以后无以为业。

43.城乡关系发展的最高形式,是要达到(城乡一体化)。

44.城乡一体化的动机机制是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

45.(城乡统一市场)的简历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

46.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质检的竞争反应为各国(核心城市)的竞争,也表现为区域之间的竞争。

47.通过城镇体系规划和(区域规划)来协调区域发展中的各种空间和展业问题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48.(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同一区域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49.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区域发展)的一体化。

50.Cististate不是一个(行政边界)而是一个组织边界。

51.(决策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

52.从国外一般经验来看,(分级管理)各负其责的从属性原则是各国突发事件管理的普遍原则。

53.对于突发事件而言,其涉及的内在机构体系并非单纯的线性逻辑或平面关联,而是一个包含决策、(信息)、执行、保障等系统的四位一体的构架体系。

54.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第一原则是迅速地(阻绝传染),将可能发上的危机尽可能缩小。

城市(信誉危机)突发事件处理,必须首先注意启动停止策略。

选择1.城市往往在一个地区的(文化、政治、经济、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代表和展示着人类文明的最新发展高度。

2.(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费动力。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

4.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主要以(政治功能、军事功能)为主。

5.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人口流动、总人口的增长、技术进步、经济增长)。

6.(市人大、市政府、市委、市司法机关)属于我国城市权力政治系统。

7.(市人大、市政府、市司法机关)属于我国城市国家权力政治系统。

8.(市人大)在整个城市国家机关中处于首要地位。

9.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要有地方(任免权、监督权、决定权、立法权)。

10.我国市民利益表达的主要途径或渠道包括(个人联系渠道、代理人或代表渠道、集团参与渠道、市民监督渠道)。

11.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包括(市建制体制、市政府构成体制、市行政管理体制、是公共事务管理体制)。

12.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就其下级行政建制而言,分为辖区的市和不辖区的市,不辖区的市一般是(县级市)。

13.(中共市委)在城市决策中处于核心地位。

14.市民参政包括市民的(政治参与、行政参与、社会参与)。

15.一下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说法正确的是(更加注重对内部系统的管理、强调管理对象的外部化、强调以什么方式实施管理会加强管理的便利性、强调提高管理的内部效率)。

16.与传统的公共管理相比较,(市场导向、结果趋向、绩效标准、顾客导向)成为新公共管理的重要字眼17.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城市公共产品供应不足、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城市。

区域之间竞争恶化)问题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现。

18.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竞争一合作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政经社技分析方法、优劣机威分析方法)获取。

19.在总体的战略远景之下,城市发展还可以形成一定的发展目标体系,一般表现为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主要包括(生态环境指标、社会进步指标、生活质量指标、经济发展指标)。

20.世界银行组织认为,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有竞争力、治理和管理良好、适于居住、银行信赖的)城市。

21.(需求型、供给型、资源型)属于初级城市发展战略观。

22.构建敏捷城市,要做到(信息敏捷、人员敏捷、制度敏捷)。

23.近代城市规划始于(法国)。

24.行政法首要的和基本的原则是(行政合法原则)。

25.土地利用规划一般应遵循(动态原则、协调原则、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原则、效益原则)。

26.现代城市成长管理从(美国)萌生。

27.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保障和创造城市公正的社会环境)2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国家建设部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分为(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城市详细规划)。

29.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为(20)年。

30.由于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的简历处在逐步摸索的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协议出让,政府让利;生地出让,效益粗放;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

31.我国城市空间成长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用地数量增长过快;城市新区开发的倾向严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地下;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

32.城市经济的一般功能是指城市总体的共同性功能,主要是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导为国民经济服务。

33.城市经济管理具有(综合性;两面性;二重性;区域性)。

34.城市经济管理的方法包括(行政方法;法律方法;经济方法)。

3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具有(间接性;经济性;公共物品)特征。

36.经济性规制主要针对(信息不对称问题;自然垄断问题)。

37.经济性规制对象产业包括(自来水;交通运输和金融;城市燃气;电力)。

38.社会性规制主要针对(外部不经济问题;非价值物问题)。

39.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外部性;公共物品;非对称信息;垄断)。

40.倒是政府失灵的主要因素包括(政府的低效率;政府赤字问题;政府的自我扩张倾向;政府的行为动机)。

41.在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之前,对政府行为的假设有(慈善模式;民主模式;巨物模式)。

42.(增长型)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小,幼年人口比例达。

43.(衰退型)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中,幼年比例小,老年人口多。

44.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社区主要有(自然社区;功能社区;法定社区)。

45.从城市社区起源基础、产业和功能的不同出发,城市社区可以分为(职业型社区;居住型社区)。

46.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组成包括(社区成员;社团型组织;企事业组织;行政性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