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
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的优劣
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的优劣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尤其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精髓,是中医诊疗疾病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作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
辨病论治,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的过程,即将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势,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然后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在临床治疗时具有良好效果,这已经是人们的共识。
除了治愈疾病之外,它的长处还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目前有很多疾病人们未能正确认识,只能以综合征加以命名,缺少治疗办法,或虽有认识,但在治疗上尚无良策,如艾滋病等,辨证论治却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机体生理功能,改善症状并提高生存质量。
第二,诸如身体某部分不适但实验室指标无改变的第三状态,辨证论治也能起到恢复健康的作用。
但是由于证具有隐匿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的本质,但又不能完全反映病的本质,具体到临床上则表现为有“病”而无“证”可辨的情况。
如乙型肝炎在无症状期,可通过实验室检查而确诊,但由于缺乏临床症状而无法辨证,此时我们不能因为无证可辨而放弃治疗,相反我们可根据其病来进行论治,方不至于延误病情。
所以,我们必须既讲辨证论治,又要重视辨病论治。
辨病论治是指针对某一疾病采用专方专药的治疗。
所以我觉得辨病论治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中医治疗疾病时除了辨证论治外,也注重辨病论治。
如古人治疗肠痈用大黄牡丹汤,治疗脏躁用甘麦大枣汤,常山治疟,鸦胆止痢,都表明专方,专药有很强的针对性,在一定的情况下无需辨证论治。
但是,辨病论治只是针对性的矫正了某“病”的一般的基本的病理改变,而事实上由于引起病时或“病”的演变过程中,机体内外环境的种种特殊性,在具体到当时情况下的某个病人时,必然存在着特殊的病理变化——证候的不同;再者,辨病论治主要着眼于病变组织器官的局部病理变化,而辨证论治则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着眼于机体的整体病理反应。
论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
中医理 论指 导下 的客观 化和 量化 。“ 指标 ” 是研 究 中医的方 法 , 但 这些 指标决 不等 于证 的实质 。即使在 西 医的研 究 中 , 由于大 多指 标缺乏 特异性 , 医在对 一些 疾病 作 出诊 断时 也是需 要结合 其他 西 症状 的。 2 辨证论治 和辨 病论 治的 内涵
来 由于其 结合 了现代 科 学的 研究 成果 , 才显得 具有科 学性 。中 其 医是 科学 , 一被 越来 越 多 的人 所接 受 ,中 国中医研 究 院” 为 这 “ 改 上他 们那时特定 条件下 的跟 师学 习 , 者认 为某些 名老 中医认 为 “ 作 中国中 医科 学院 ” 就是 例证 。 以作 者认 为要辨 结合 了现 代科学 所 知识 的西 医 的病 , 对 西 医 的病 认识 清楚 了 , 将 会更 好的 我们 我们 + 河南 洛阳正骨 医院( 7 0 2 4 10 ) 用 中医去治 。 复旦大学 附属华 山医院静 安分 院
l3 3
辨 证论 治就 是要 提 高患 者 的生 存质 量 , 前述 “ 瘤生 存 ” 带 正是提 高 患 者生 存质量 的结果 , 们提 高患者 的生存 质量 又何 尝不 是治 疗 我 的 目的之一 呢 ? 在 此 要谈 到 另一 个 问题 : 中医是 有 优 势 的 , 中医 不是 万 能 但 的( 同时西 医也 不是 万 能 的 ) 。中 医对 症状 改善 作用 明显 , 对指 标 改 善 不 明显 , 这 正是 现 在 的 医疗 体 系需 要 西 医 的原 因 , 是 要 而 也 提 倡 中西 医结合 的原 因。 作 者 认为 中医 的优 势 在 功 能性 疾病 的治 疗 及对 器 质性 疾 病 的整体 状况 改善 方 面( 者说 提 高 生活 量 )而不 是 中医什 么病都 或 , 有 很好 的疗 效 。 目前 情况 下 , 医 的存 在刚认识 中医” 的情 况肯定会减少 。 随着 通讯 工具 的发 展 , 们 现在 的交 流 已越来 越频 繁 , 人 越来 越方 便 。中医在发 展过 程 中也需要 交 流。中医中的一些 有效方 法 的流失 , 些书籍 的遗 失 不能 不说 是缺 少交 流的结 果 。在 目前 西 一 医和 中医并存 的情况 下 , 中医必 须和西 医交 流。 而要交 流 , 就要 用 共 同语 言 。 同语 言怎 么产生?作者认 为只有学习 中医的人 , 共 也掌 握西 医知识 , 能用 西 医知识 解释 中医 ; 同样 , 习西 医知识 的人最 学 好也 能 了解 中医 , 能用 中医理论解 释西 医中的一些现 象 , 并将 中医 的一些 方法用 于医疗实践 中 , 这样 中医和西 医才 能找到共同语言 。 现在 全 国上 下在 喊 中医现 代化 。中医 怎么现代 化?作者认 为 中医现代化 的前 提是 中 医的可 接受 化 , 首先是 被学 习 中医的人 接 受, 其次是 被学 习西 医的人 接受 , 者是 被普 通 国民所接 受 , 包 再 也 括 世界 人民所 接受 。 一些 名老 中医对正 规高 等院校培养 出来 的学
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八纲辨证
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八纲辨证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百度首页|登录注册新闻网页贴吧知道音乐图片视频地图百科文库帮助首页分类频道特色百科玩转百科百科用户百科校园百科合作手机百科个人中心收藏50辨病论治编辑中医诊疗疾病的一种基本方法,即根据不同疾病的各自特征,作出相应的疾病诊断,并针对不同疾病,进行相应的或特异的治疗。
一种具体的病往往具有特定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因而显示其特异性,并反映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
因此,辨病论治可以把握疾病的基本矛盾变化,有利于从疾病的全局考虑其治疗方法,而且还能采用某些特异性治法和方药,进行特异性治疗。
目录1概述2与辨证的关系3沿革1概述中医诊疗疾病的一种基本方法,即根据不同疾病的各自特征,作出相应的疾病诊断,并针对不同疾病,进行相应的或特异的治疗。
一种具体的病往往具有特定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因而显示其特异性,并反映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
因此,辨病论治可以把握疾病的基本矛盾变化,有利于从疾病的全局考虑其治疗方法,而且还能采用某些特异性治法和方药,进行特异性治疗。
2与辨证的关系各种疾病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形成不同的,或由于患者的年龄、体质、饮食习惯等个体差异,以及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使某种疾病既便在同一阶段,也可表现为不同类型,形成不同的证。
因此“病”和“证”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辨病与辨证结合运用,既识病,又辨证,则既可把握疾病的发展规律,注意不同疾病的不同特点,又能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并注意到不同疾病在某些阶段所表现的共同证候。
因此,辨病论治和既不可相互割裂,也不可相互代替,二者相结合是目前中医临床最常用的诊治疾病的方法。
3沿革辨病论治伴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而产生。
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的内涵
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的内涵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归纳,确定其病因、病理、病变部位和性质,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它是一种独特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强调个体化治疗,重视疾病的预防和调理。
1.辨病辨病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是指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对疾病进行诊断和分析,确定其病变部位、性质和原因。
中医认为,每种疾病都有其独特的病机和病因,只有明确了疾病的本质和特点,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因此,中医在辨病过程中非常重视疾病的诊断和分析,需要深入了解病人的病情和症状表现,结合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判断。
2.辨证辨证是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疾病进行深入分析和判断的过程。
它是指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结合中医理论进行分析和归纳,确定其病理和病因,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中医认为,每个病人都有其独特的体质和生活习惯,因此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的辨证和治疗。
同时,中医还强调在辨证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整体观念和动态变化,综合考虑病人的全身状况和病情变化。
3.立法的立法是根据辨证的结果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和原则。
它是指根据病人的病理和病因,结合中医理论,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和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
在立法过程中,中医强调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则,注重个体化治疗和综合调理。
同时,中医还强调在立法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整体观念和动态变化,综合考虑病人的全身状况和病情变化。
总之,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它强调个体化治疗和疾病的预防和调理。
在辨证论治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病人的病情和症状表现,结合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判断和分析,制定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整体观念和动态变化的原则,综合考虑病人的全身状况和病情变化。
辨证治缺陷及与辨病治相结合必要性论文
论辨证论治的缺陷及与辨病论治相结合的必要性【关键词】辨证论治;缺陷;必要性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440-01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只要运用中药治疗,就脱离不了这一原则和方法。
但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医辨证的一些缺陷逐渐的显露出来,加之近年来随着西医诊断学和中西医结合的不断研究进步,我们应该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辨证论治的内涵。
在认识上应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使内外之间、上一层与下一层之间密切结合起来。
在治疗用药上,应将传统的辨证论治与现代的辨病论治密切的结合起来。
这是较有成效和可靠的措施。
1辨证论治的缺陷1.1临床存在无症可辨者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日益敏锐的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诊断发现了大量的仅仅依靠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是无法发现的疾病,特别是对于主诉不清,没有主诉的情况下,对于一些完全没有临床症状的疾病。
由于其具有隐匿性和亚临床型,这些患者只有在献血、体检或其他偶然的情况下才被发现。
对于这些患者,由于无“症”可辨,所以根本不可能做到传统意义上的辨证论治。
1.2辨证所需的信息量不足有些患者在就诊时其临床表现仅为一、二处不适,症状比较少而轻,有时会出现时有时无、似有似无的现象,不足以构成辨证所需最低限度的信息量,因此难以做到完整而准确的辨证论治。
1.3证的归纳可能出现偏差患者在就诊时可能会伴有其他种种症状,但是有时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未必是该疾病的本质反应,有可能是其他合并症的表现,这样如果只是辨证论治就会造成诊断发生偏差。
1.4症状描述因人而异辩证通常是在病症表现的基础上加之患者的主诉,而由于患者的水平不同,对于疾病的认识也不同,在叙述方面常常会出现很大的随意性及个体差异,医生在辩证时如果不能明确判断,受患者表达能力的影响。
其在辨证基础上建立的治疗方案也将会或多或少的受到干扰。
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并贯穿于预防与康复等医疗保健实践的过程。
中医学在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一、症、证、病的基本概念(一)症的基本概念症,即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包括患者所诉的异常感觉与医生所诊查的各种体征。
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舌苔、脉象等,都属症的概念。
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的主要依据,但其表现的是疾病的表面现象甚至假象,所以未必能完全反映疾病和证的本质。
同一个症状,可由不同的致病因素引起,其病机不尽相同,也可见于不同的疾病和证中。
孤立的症状或体征不能反映疾病或证的本质,因而不能作为治疗的依据。
(二)证的基本概念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
如脾胃虚弱证,病位在脾胃,病性为虚。
证是病机的概括,病机是证的内在本质,证所反映的是疾病的本质。
证候,即证的外候,是指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本质有机联系的反应状态,表现为临床可被观察到的症状等,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如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黄,舌淡红苔白,脉沉缓,属于脾胃虚弱证的证候表现。
证具有个体差异性、时相性、空间性和动态性特征。
其一,证的个体差异性。
由于人的体质差异,故感受同一病邪,可能表现为不同的证。
即便同一病证,由于个体反应性差异,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其二,证的时相性。
同一疾病,由于所处于阶段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因而证也不同,如积聚,在初期、中期和晚期的不同阶段,证会发生变化。
其三,证的空间性。
如感冒,与不同地域的气候有关,形成风寒感冒证、风热感冒证、暑湿感冒证等。
其四,证的动态性。
由于疾病受内外环境多种因素影响,可不断发生变化,故证在疾病过程中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因此,在临床辨证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证的个体差异性、时相性、空间性和动态性特征,才能进行正确判断。
中医总结-辨证论治概述+八纲+病邪
《辨证论治概述》辨证论治——中医学的灵魂● 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辨证论治的历史 ● 孕育于《内经》 ● 发挥于《伤寒杂病论》 一、辨证论治的含义 1、 什么是辨证论治?辨 —— 辨别、明察 证 —— 证候 论 —— 评定、决定 治 —— 治疗(1)对证的认识是理解辨证论治的关键证(Syndrome )——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特性概括,包含着病因、病位、性质、正邪力量对比状况等。
(疾病的本质反映)(2)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的过程,是对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患病过程等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和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论治的过程,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对病证具体施治的过程。
(3)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
● 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治疗结果又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辨证和论治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统一。
2、 证与病和症的关系症(Symptom )—— 指单个的症状,如头痛、发热、腹痛等。
(疾病的外在表现) 证(Syndrome )——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特性概括,包含着病因、病位、性质、正邪力量对比状况等。
(疾病的本质反映)病(Disease )—— 是指病名,反映疾病的全部过程和基本规律,如感冒、黄疸。
(疾病全过程基本矛盾的概括)认识疾病的过程治疗疾病的过程病症证证与病和症的关系示意图3、证的现代研究●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科技部、中医药管理局历年均将证的研究作为重点资助领域;●证是机体整体对致病动因作出反应所处的状态;●血瘀证、肾虚证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4、中医常见的辨证方法八纲辨证——总纲脏腑辨证——内伤杂病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外感病三焦辨证各有侧重,相互补充二、辨证论治的特性1、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Treating the Same Disease with Different Methods)同一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表现出的证不同,因而应采取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
“辨病为先,辨证为次”
“辨病为先,辨证为次”是现代中医临床思维模式_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经历了形成、发展和逐渐完善的过程,也是人们对疾病、证候、治疗等认识深化的过程。
在当今社会,随着西医学对传统中医学的不断渗透和结合,传统中医学的临床思维模式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近几十年来,中医学者在临床实践中从开始辨证论治为主,向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的诊疗模式转变。
但不同学者对辨证、辨病的先后主次仍存在不同看法。
一些人认为,看病只管辨证,不辨病,更不看西医理化检查结果。
作为现代中医,个人认为辨病为先,辨证为次才是现代中医应具备的临床思维模式。
1 辨病的首要地位传统中医学非常重视病的理解,疾病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脏腑功能失衡,人与环境不相适应,人体由健康状态变为疾病状态,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是由发生到发展到康复或死亡的一个过程。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的诊断。
疾病的病名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与抽象,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辨病着眼于疾病整个过程的病理演变,有助于从整体、宏观水平认识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势、邪正关系及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
1.1 历代医家辨病为先中医学在对疾病认识的同时,也开始了对辨病的或多或少的思考。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编写体例充分说明张仲景已认识到辨病的首要地位,重视辨病为先,基本确立了辨病为先的原则,奠定了在辨病的前提下进行辨证论治的思想。
《伤寒论》以六经病分类,先列总纲,再按具体病名分类,最后才详细地论述脉证、传变、预后等,并提出具体的治疗原则、方药等,完全在辨病前提下进行辨证论治。
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太阳病定义,即辨病为先。
太阳病下又分中风、伤寒及温病三种不同的疾病。
在辨太阳病的基础上再论述桂枝汤证、麻黄汤证等不同证型的辨证论治。
《金匮要略》同样创立了以病为纲,辨病为先,辨证为次的病证结合诊疗体系。
原书各篇名都以病名分篇的编写体例编写,在明确病名诊断的基础上,再以脏腑经络辨证作为辨证方法,确立了病名诊断在内科杂病中的纲领地位,如“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
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八纲辨证
百度首页|登录注册新闻网页贴吧知道音乐图片视频地图百科文库帮助首页分类频道特色百科玩转百科百科用户百科校园百科合作手机百科个人中心收藏50辨病论治编辑中医诊疗疾病的一种基本方法,即根据不同疾病的各自特征,作出相应的疾病诊断,并针对不同疾病,进行相应的或特异的治疗。
一种具体的病往往具有特定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因而显示其特异性,并反映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
因此,辨病论治可以把握疾病的基本矛盾变化,有利于从疾病的全局考虑其治疗方法,而且还能采用某些特异性治法和方药,进行特异性治疗。
目录1概述2与辨证的关系3沿革1概述中医诊疗疾病的一种基本方法,即根据不同疾病的各自特征,作出相应的疾病诊断,并针对不同疾病,进行相应的或特异的治疗。
一种具体的病往往具有特定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因而显示其特异性,并反映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
因此,辨病论治可以把握疾病的基本矛盾变化,有利于从疾病的全局考虑其治疗方法,而且还能采用某些特异性治法和方药,进行特异性治疗。
2与辨证的关系各种疾病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形成不同的,或由于患者的年龄、体质、饮食习惯等个体差异,以及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使某种疾病既便在同一阶段,也可表现为不同类型,形成不同的证。
因此“病”和“证”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辨病与辨证结合运用,既识病,又辨证,则既可把握疾病的发展规律,注意不同疾病的不同特点,又能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并注意到不同疾病在某些阶段所表现的共同证候。
因此,辨病论治和既不可相互割裂,也不可相互代替,二者相结合是目前中医临床最常用的诊治疾病的方法。
3沿革辨病论治伴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而产生。
如疟、疥、蛊、龋等20余种疾病的名称在殷墟甲骨文已有记载;西周《山海经》有瘿、痔、痈、疽、痹等23种固定病名;长沙《五十二病方》共载医方280多个,所治疾患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种疾病100多种;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木简《治百病方》,记载了治疗内、外、妇、五官各科疾病的医方30多个。
浅谈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浅谈辨病与辨证的关系摘要:辨证与辨病都是中医学中的诊疗方法,在明确二者概念的基础上,区分二者的不同之处,并将辨病与辨证结合诊疗疾病,相互为用,从而建立完整的中医治疗思维。
关键词:病;证;辨病;辨证;临床诊疗辨病与辨证,是医学中的两种诊治方法,二者既存在不同,也在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为用。
相比之下,中医学较注重辨证论治,而西医学则更重视辨病治疗。
本文通过对辩证与辨病的对比以及对列举疾病的分析,浅谈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1、辨病与辨证的概念辨病与辨证是医学中两个不同的名词,要明确二者关系,首先要确定其医学概念。
1.1辨证“证”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概念,在中医学的历史上及现代文献中,对于“证”的概念和使用不太统一,有以症状为证,如“厥证”“痛症”;或称病为证,如“痹症”“淋证”。
当代中医学对于“证”的解释为: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所做的病理性概括,是指机体对致病因素做出的反应状态,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做的结论。
而“辨证”则是我们常说的辨证论治,是指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患者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病性等本质做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也就是说,辨证需要结合地方水土,季节气候以及病人的性别、年龄、职业等特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搜集来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运用八纲辨证、脏腑经络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各种理论和方法,制定出全面的治疗方针,对病人整体施治。
1.2辨病所谓“病”,是指包括一群症状,具有一定特点,有自己的变化规律,包含各种不同阶段的不同证的不健康状况而言。
“病”反映疾病的基本矛盾,辨病、定位、定量是西医学的特点,这种方法为人类纵向认识自身开辟了前进道路,但仍然是偏重局部观察整体,用静态观点观察运动着的疾病过程,根据致病因子的特点和原发病灶特异损害部位进行辨证治疗,是西医学的特点。
[1]中医学中也有对辨病的解释,即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做出判断,得出病名的思维过程。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辨证和论治的含义及其关系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辨证的关键是辨,辨证的过程是对疾病的病理变化作出正确、全面判断的过程,即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分析并找出病变的主要矛盾。
所谓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也是研究和实施治疗的过程。
合而言之,辨证论治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对四诊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出证候,并以证为据确立治疗原则和方法,付诸实施的过程。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通过论治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
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
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意义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意义在中医理论中,辨病和辨证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辨病是指通过病人主诉、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结果等,对疾病进行诊断和分类。
辨证是指通过病人的脉搏、舌苔、面色、声音等,结合病症的表现特点,对疾病的病机进行分析和判断。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疾病的本质和特点,为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首先,辨病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和属性,包括病因、发病机制等。
这对于制定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疗法非常重要。
而辨证则能够更具体地揭示病人体质的差异和病症的表现特点,进一步指导治疗的个体化和差异化。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以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辨病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辨证则能够从整体上观察病人的状态,通过观察脉搏、舌苔等,进一步确认疾病的病机和脏腑的变化。
两者结合,可以互相印证,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还可以指导治疗的过程和效果评估。
辨病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发展趋势和转归,以及对治疗的反应。
而辨证则能够指导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的调整和评估。
通过辨证可以观察病人的症状变化、脉搏的变化等,判断治疗的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意义在于,它能够提高中医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传统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病人的具体病症,选用相应的药物和疗法。
而辨病则是辨证的基础,只有准确诊断疾病,才能进行正确的辨证和论治。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能够使中医临床的治疗更加精准和个体化。
然而,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意义并不仅限于中医领域。
在现代医学中,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证明,综合运用辨病和辨证的方法,可以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因此,在中医和现代医学的交叉融合中,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意义更加凸显。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意义在于它能够提高中医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通过准确诊断疾病,结合病人的具体病症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和差异化的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疗效评估的准确性。
辨证论治名词解释大全
辨证论治名词解释大全
一、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即“证论病”,是中医论治疾病的基本方法。
它强调根据病
人现状来进行证别,再针对各种病因进行个性化诊断,根据“辩证”思
想而给予疾病适当的药物、饮食、运动以及其他治疗手段,以达到“调
和虚实、兼顾用利、可导可从、整体与局部相统一”的目的。
二、证:
证,即症,是中医临床医治疾病的基础,是疾病临床鉴别的重要依据。
证又分为客观证、主观证、总证和证候。
客观证就是指触诊、耳诊、
醉诊、舌象、脉象、面色等临床上外观所看到的某种具有可鉴别性的
状态。
主观证是指病人对病情描述、加重等症状。
总证指综合外观和
主观诉症,以及体表变化、体格检查证实的这种整体病状或显示出病
情特征有所变化的状态。
证候根据证的变化分布的特点,用固定的术
语归类概括起来,体现疾病病理演变的特点和规律性。
三、论:
论,即判断,是对证的分析与总结,是辨别病的原因。
中医论治,一
方面是“病是什么”,另一方面是“是什么病”,只有正确判断出病因、病机,才能治疗得根本上。
论有内论和外论之分,外论是指临床上大阴
大阳之外,还有穴位温降去热,加以通利药物。
内论则是指中医对病
理和病机的分析,判断病是阴阳、虚实,五行相生相克,以及病机各
部件之间的关系和病理机制。
四、治:
治,即拟定病因,是按照病因论治的疾病的方法,是用药、机能疗法、饮食疗法等把病人治愈的过程。
治分为两类,一类是治标,它侧重于
治疗症状;另一类是治本,它的目的是康复病因改变,根治病机和失
常改良,使病人健康或疾病无法复发。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刍议
C i s J unl o h m dcn a d Ehohray h ne e o r a f Etno e i i e n t np a m c ・17 ・
辨 病 论 治 与 辨 证 论 治 刍 议
霍光 磊
的 大 黄 牡 丹 汤 ,梅 核 气 的 半 夏 厚 朴 汤 ,脏 躁 的 甘 麦 大 枣 汤 等等 ,历两千年仍有效于临床 ,彰显辨病论治的生命力。 辨证论 治是在人 们对疾 病认识更 加细致 以后 ,认 为只 辨 病 对 复 杂 疾病 的 治疗 针 对 性 不 强 ,逐 步把 疾 病 某 一 阶 段 病 因 、 病 位 、病 性 和 邪 正 关 系 的 病 理 概 括 为 证 。 _ 伤 寒 杂 1 《 病 论 》 奠 定 了 辨 证 论 治 的 基 础 , 在 当 时 对 病 认 识 相 对 笼 统 的情 况下 ,辨 证显 的尤 为重要 ,是辨病 论治 的进 步 。在后 来 的发 展 中辨病 与辨证 齐头并进 ,如 《 千金方 》中有 的按 病列方 ,有 的在辨 病 的基 础上辨 证论治 ; 《 台秘要 》既 外 按 病列 方又 分证 列 方 。 近代 西方 医学的传入 与发展 ,使 中西医之 间必然要有 所 比较 ,而 证 的 概 念 更 能 强化 中 医理 论 的整 体 观 念 、 动 态 变 化 以及 因人 、 因 时 、 因 地 制 宜 的 理 性 优 势 , 整 体 观 与 辨 证 论 治能显示 中医独特 一面 的东西 ,因而它成 了中医学 的特 色 。于是把 辨证论 治的地位 和价值抬 的很 高, 以致有 掩盖 辨 病 论 治 的 嫌 疑 。但 病 是 对 疾 病 全 过 程 的 特 点 与 规 律 ( 病 医 也 要 再 解 放 一 下 思想 ,只 要 认 为 它 正 确 的 东 西 , 中 医也 尽 因、病 机 、主要临床表 现 、演 变趋势 、转归 、预后等 )所 可拿来为我所用。辨病亦如此 ,承认它辨的更明晰的东西 , 做 出的病理概 括 ,是对 疾病本质 的认 识 ,而证 只是病 特定 我们就应该借鉴应 用,其 实 目前正规 中医医院辨病都已用 中 阶段 的病理概 括。病与 证的关系 正如 《 锡武 医疗经验 》 赵 医 、 西 医 两个 诊断 ,可 否 更 简 练 一 点 ,值 得 探 讨 。 所说 “ 有病始有 证 ,而 证必 附于 病 ,若 舍病谈证 ,则皮 之 3 2 辨证要用两条腿走路 . 不 存 , 毛将 焉 附 ” 。 中医辨证 要学会 用宏观 辨证和 微观辨证 两条腿走 路 , 2 当前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存在的问题 在 患者 自我感觉有不适症状 ,而现代医学各项检测未 能显示 2 1 辨 病 之 病 不 够 细 致 . 异 常 的情 况 下 ,运 用 中医 传 统 的 四 诊和 参 ,辨 证 论 治 应 能 取 中 医 的 很 多病 名 主 要 根 据 某 一 个 或 几 个 突 出 的 症 状 或 得 良好 的效 果 ;在 西 医 虽 有 病 名 诊 断 ,但 病 因不 十 分 明确 , 体征而确定 ,特异性差 。而西医诊断疾病是建立在解剖 学、 治疗手段只能靠头痛 医头,脚痛 医脚 的对症治疗 时,中医的 生理学 、生物化学、细胞学 、微生物学、病理学等现代 医学 辨证 论 治反而显得 更全面 。望 闻问切是 古人所 能获得 的临 科 学技术基 础上 ,不 可否认 它对病 的认识 更细致 、深 入 、 床 辨证 资料的最 大手段 ,而如今现 代 医学影象检 查、实验 具体 ,特异性、针对性、可重复性更强。 室检 查 、内镜检查 等等手 段我们 可视为 是对望 闻问切的延 2 2 辨证之证 不够规范 . 伸与发展 ,通过它们所获取的临床 资料理应应用于临床辨证 虽然从 上世纪8 年代开 始中 医界便对证 的规范化 进行 之 中。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无症有病无法辨证 的问题 ,还可 以 O 了大规模的研 究,而且至今成果也不在少数 ,但仍未解决根 本 问题 。 目前 证 的本 质 研 究 仍 然 在缺 乏统 一标 准 的状 态 下 进 ( 下转第 1页 ) 9
中医八大辩证方法
中医八大辩证方法中医八大辩证方法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包括辨证、辨病、辨证、辨治、辨病机、辨证侯、辨治机、辨证论治等八个方面。
这些方法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手段,对于正确判断疾病的病机和辨证论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这八大辩证方法。
首先是辨证。
辨证是指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等资料,结合中医基本理论,判断疾病的病机所在,确定疾病的证候。
在中医诊断中,辨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后续的治疗方案。
其次是辨病。
辨病是指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等,判断疾病的种类和性质。
通过辨病,可以初步确定疾病的范畴,为后续的辨证论治提供基础。
接着是辨证。
辨证是指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等资料,结合中医基本理论,判断疾病的证候。
在中医诊断中,辨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后续的治疗方案。
然后是辨治。
辨治是指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强调个体化,因此在辨治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接下来是辨病机。
辨病机是指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变化等。
通过辨病机,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疾病的本质,为辨证论治提供更为全面的依据。
然后是辨证侯。
辨证侯是指根据患者的证候特点和病情变化,确定治疗的时机。
在中医治疗中,时机把握非常重要,因此辨证侯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环。
接着是辨治机。
辨治机是指根据治疗的方法和药物的特点,确定治疗的方式和剂量。
在中医治疗中,辨治机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
最后是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指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治疗的方案和具体方法。
在中医治疗中,辨证论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
总之,中医八大辩证方法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中医诊疗的理论体系。
只有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
附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以疲劳为主的病证分析
杨维益
长期以来,辨证论治一直被视为中医学在临证时的精髓,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不过在历史上,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并不局限于辨证论治。
古人在防治疾病时,首先是辨症论治,以後发展为辨病论治与方剂辨证。
方剂辨证及辨病论治的时间早于辨证论治。
它们是辨证论治的前身。
辨病论治与方剂辨证都是确定某方治疗的病或症候群,一方仅治一病(症候群),或一病仅有一方(以後扩展为若干方)。
即所谓方病相应。
方子、疾病与症候群都是固定的,根据不同的病或症候群来选择不同的处方。
辨证论治是在确定证後,可选择相应的方。
证是固定的,但方子可以选择,药味也可适当加减,根据病人当时的临床表现来选用相应处方和加减药物。
这是方药与证相应,意味著辨证论治有著一定的灵活性。
《内经》中的鸡矢醴治疗鼓胀,四乌贼骨一芦茹丸治疗血枯,是以专方治专病,属于辨病论治。
以後,在《伤寒杂病论》中,出现了辨病论治、方剂辨证与辨证论治三方面的内容。
例如桂枝汤证、小柴胡汤证是方剂辨证。
奔豚汤治奔豚、鳖甲煎丸治疟母是辨病论治。
同属太阳病。
根据病情不同,如发汗後,漏不止,用桂枝加附子汤;下之後,脉促胸满,用桂枝去芍药汤等是辨证论治。
在《伤寒论》之後,辨病论治、方剂辨证与辨证论治一样,都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
在明代,孙志宏的《简明医彀》中对200余种各科病证,各列出主方一项,成为典型的辨病论治专书。
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的卷十三至卷十五中,列出内外妇儿诸科各病专方。
卷十六则为祖方,提出“字有字母,方有方祖”,如桂枝汤类中,列出桂枝大黄汤、小建中汤等29个方剂,供方剂辨证使用。
可见自汉至清,辨证论治始终与辨病论治共存。
辨病论治的特色是一病一方。
如《金匮要略》中的“诸黄,猪膏发煎主之”、“妇人六十二种风,腹中血气刺痛者,红兰花酒主之”均属此类。
辨证论治的特色是同病异证则用药各异,例子不胜枚举。
前者重视病的徵结所在,著眼在病;後者重视人的差异,包括体质差异在内,著眼在人。
在诊治疾病时,两者均占重要地位。
以慢性疲劳为主诉的病人为例,我们认为这些病人的表现,既有机体正气减弱,又有肝气失于疏泄而致气郁、痰瘀等病理产物的堆积。
治疗时既要扶助正气,又要注意调整肝脏的气化功能。
在临床时,使用补中益气汤作为基本方剂(辨病——中医的病,有时是指主症)。
同时又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适当加减药物(辨证),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例一陶某女 70岁
主诉疲乏无力已半年。
现病史:半年前出现疲乏无力,头痛且眩,气短,喜引太息,多汗,畏寒,口苦,口臭,周身疼痛不适,心烦,记忆力差,性情急躁,喜冷食,纳谷尚可。
近二月于大便时肛门有下坠感。
脉弦,舌红,苔白少津。
辨证:气虚下陷。
立法:舒肝健脾。
处方:黄芪 30克太子参10克白术10克柴胡10克升麻10克当归10克炙甘草6克香橼10克黄芩10克七剂
二诊:药後气短、乏力轻减,肛门下坠感消失,急躁与身痛也有好转,仍有多汗,眩晕。
上方加沙苑子10克、糯稻根10克。
七剂後症状基本消失。
按:患者虽有疲乏无力、气短等气虚症状,但无脾气虚的表现如食少、腹胀、便溏等症。
同时兼有口苦、口臭、喜冷食、舌红苔干的内热症状,性情急躁、脉弦的肝病症状。
选用补中益气汤後,不仅气虚症状消失,内热及肝病症状随之消失。
例二任某女 55岁
主诉疲乏、气短三周。
现病史:有长期疲劳与情绪不适史。
近三周加重。
自觉胸闷气短,喜引太息,纳谷稍差,夜寐欠佳,腑行尚调。
西医检查未发现异常。
脉弱,舌淡苔白。
辨证:中气不足。
立法:补中益气。
处方:党参10克黄□ 30克白术10克柴胡12克炙甘草8克枳壳30克升麻12克陈皮10克当归10克茯苓12克谷麦芽各10克桂枝10克七剂
二诊:服药後,疲劳、气短明显减轻,继服七剂。
三诊:疲劳症状全部消失,已恢复工作。
按:此病人以疲劳为主诉,西医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
服药後除疲劳消失外,睡眠好转,情绪转佳。
目前认为,疲劳产生的原因与情绪密切相关。
这个病人有情绪不适史,此方在调节情志,舒肝健脾方面,具有良好功效。
例三江某女 52岁
主诉眩晕一年。
现病史:患高血压、冠心病已一年以上。
现症为疲乏无力,气短喜引太息,头晕,耳鸣,多梦。
饮食正常,便秘。
脉细弦,舌红苔少。
辨证:肝阳上亢,风火内扰。
立法:滋水涵木,清肝泄热。
处方:夏枯草10克黄芩10克桑叶10克龙胆草10克菊花10克竹茹10克生地10克白芍10克茯苓12克地龙10克柏子仁10克七剂
二诊:服上方後,眩晕略减,仍感乏力,气短,喜引太息,耳鸣,晨起面浮,纳谷不多,舌脉同前。
辨证为中气不足,拟补中益气法。
处方:黄芩30克太子参10克白术10克柴胡12克升麻6克陈皮10克当归10克玉竹30克大
腹皮10克七剂
三诊:药後眩晕、耳鸣、气短、纳差均好转,血压下降。
继用上方治疗,病情稳定。
按:此为高血压病人,故于初诊时,虽见气短诸症,仍从滋水清肝角度治疗。
在无效後,改用补中益气,不仅疲劳症状改善明显,血压也随之下降。
例四靳某男 36岁
主诉疲乏无力近半年。
现病史:患者于今年3月因发热、疲乏,在医院内骨穿证实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用马利兰治疗後,血象恢复正常。
停药後自觉极度疲乏,气短,喜引太息,耳鸣,纳佳,便溏。
脉稍弦,舌色淡而偏暗,苔薄白,脾大。
辨证:中气亏虚,症瘕内聚。
立法:补中益气,兼以化瘀。
处方:党参10克黄□30克升麻12克柴胡12克炙甘草8克香橼10克枳壳30克葛根10克当归10克莪术20克
二诊:连续服用12剂後,精神体力明显增加,气短,耳鸣减轻。
继服上药以巩固疗效。
按:癌症病人在手术、放疗、化疗之後,往往出现疲劳症状,用补中益气汤後,能较快消除疲劳,改善体质。
患者家属称患者服药前後判若两人,可见此方的消除疲劳价值。
例五温某男 63岁
主诉咳嗽、咯血14月。
现病史:“感冒”後出现胸闷、咯血、咳嗽。
按肺结核治疗。
同年8月摄胸片发现肺部阴影。
半年後经支气管镜活检证实为低分化鳞癌(右肺上叶),因血压过高(220/110)未手术。
化疗两疗程後病灶未见缩小。
症状也未减轻。
现仍咳嗽、时有胸痛咯血、气短喜引太息、纳谷尚可、大便偏燥、脉沉、舌暗体胖、舌底络脉怒张,苔黄腻。
辨证:肺气不足,热灼肺络
立法:补中益气,清热止血。
处方:党参10克生黄□ 30克白术15克升麻12克柴胡12克炙甘草10克陈皮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仙鹤草30克鱼腥草30克三七3克研末冲
复诊:气短、胸痛、咯血均见减轻,自觉良好,药後大便偏溏。
上方去白术,加枳壳30克继服。
末次门诊,自述胸痛咳血已除,纳佳,无明显症状。
按:病属息贲,肺气虚弱。
久病伤阴,虚火烁络,故见胸痛咯血。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阴不足,肠液亦亏,故弗行偏干。
纳谷正常,足见脾气未虚。
补中益气汤补益肺气,屡用屡验。
此为验例之一。
例六张某女 62岁
主诉胸闷痛已10年。
现病史:胸闷痛已10年,在西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室性早搏。
现自觉胸闷、心前区痛引及後背,时或左臂亦痛。
疼痛时间持续一分钟左右。
心悸气短,喜引太息,纳少腹胀,夜寐多梦,二便调。
脉弱,至数不匀。
舌色淡红,胖大有齿痕,苔薄白。
辨证:心气不足,脾失健运。
立法:补中益气,养血宁心。
处方:黄□3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黄精30克升麻10克柴胡12克陈皮10克炙草10克枳壳30克茯苓12克丹参30克桂枝10克
复诊:服药7剂後,诸症轻减,继服上药。
至次年1月,心悸基本消失。
按:冠心病人(包括心律失常),在出现气虚下陷时,用补中益气汤,佐以养血宁心药物,常使症状明显减轻,心脏功能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