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公开课

合集下载

石壕吏公开课课件

石壕吏公开课课件

(yù)
(yè)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投:投宿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逾:越过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一何:多么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戍:防守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偷生:苟且活着 已:完结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裙:泛指衣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老妪:老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犹得:还能够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作业
•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 文。 • (注意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发挥合理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 的肖像、动作、语言及神态, 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 方式。)
六、写法归纳
在原文中,差役的问题一个也没有出现,有人认为老妇 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赞同这种看法吗?
藏问于答
举例,同学们写作文的时候喜欢用很多的对话,比如: 小红早上遇到我,问我:你吃了早餐吗? 我说:我吃了两个包子,两个馒头,一杯豆奶 小红说:那你胃口很好 我说:不是我胃口很好,而是我真的很饿 小红问:吃完早餐准备去那儿? 我说:昨天我去图书馆迟了,今天想早点去借《杜甫诗集》 这样记流水账,显得很啰嗦,同学们再听听老师按照“藏问于答” 手法改写后的内容,仔细比较一下: ——改写: 早上,我告诉小红,早餐我吃了两个包子,两个馒头,一杯豆奶; 不是我胃口很好,而是我真的很饿;吃完早餐呢,我想去图书馆借 《杜甫诗集》,因为,昨天我去晚了,没有借到。
三、问题探究,深入理解
1、故事发生的时间是 傍晚 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地点是 石壕村 ,
有吏夜捉人
2、为什么捉Βιβλιοθήκη 是在“夜晚”?夜晚老百姓都在家里,白天要躲避战乱 和抓丁。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石壕吏》公开课课件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石壕吏》公开课课件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呼:__“__难__道__你__家__没__有__别__人__了__吗__?__快__叫__人__出__来__!__” 妇啼:“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呼:___“__一__定__还__有__人__,__还__不__快__交__出__来__!__”_______ 妇啼:“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一个“苦难”的时代
国家安危
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疾苦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 使,率兵20万围攻叛军安绪庆(安禄山之子)所占的邺(yè)郡(今河南安阳), 胜利在望。次年春,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
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
充兵力。
一个“苦难”的时代
推己及人:在国家安危之际,
如果我是老翁,我将________。 如果我是老妇,我将________。 如果我是官吏,我将________。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 安史之乱,唐军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 节 度 使 , 率 兵 20 万 围 攻 叛 军 安 绪 庆 (安禄山之子)所占的邺(yè)郡 (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春, 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 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
吏 呼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
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 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场景重现
吏呼:___“__家__里__的__男__丁__都__哪__去__了__?__都__叫__出__来__!__”___ 妇啼:“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七年级语文石壕吏2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七年级语文石壕吏2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第10页
赏析2: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利用 了“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 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矛 盾,但并没复写吏蛮横凶暴,而 是从老妇致词中暗示出来。
第11页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程, 独与老翁别。
夜久语声绝:到了深夜说话声音就没有了 如闻泣幽咽: 似乎听见低微抽泣声
幽咽:形容低微,断续哭声 天明登前程: 天亮了登程赶路
独与老翁别: 只同那个老头儿辞别
第12页
乳孙命运
寡妻命运 老妪命运 老翁命运
留下无限想象空间
最后四句写故事结局——这个饱受战祸家庭又遭 沉重一击。
第13页
依据你理解,你能用自己话概括 本诗主题?
这首诗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 抓服役故事,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苦难 表示深切同情.
第14页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藏问于答、从答 见问例子并不罕见。比如贾岛《寻隐者不 遇》:
有吏夜捉人
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如何
举动?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
捉人
第5页
赏析1:
本诗中不说征兵、点兵、招 兵,而说“捉人”,不于日间捉, 而于夜间乘人不备来捉,可见人 民处境之艰难凶险。
第6页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第1页
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郭子仪等九节度使 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 被史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 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 我国古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通过此处,就 其所见所闻进行了高度艺术概括,写成了著名 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 佳作。

《石壕吏》课件(公开课)

《石壕吏》课件(公开课)

妇女地位低下
唐朝时期,妇女地位低下 ,生活困苦,常常被迫嫁 给不爱的人。
个人背景
杜甫的经历
杜甫曾经历过安史之乱的苦难, 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
难。
杜甫的思想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关心民生 疾苦,主张仁政思想。
杜甫的创作动机
杜甫为了反映社会现实,揭露官吏 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创作了《石 壕吏》。
《石壕吏》ppt课件( 公开课)
目 录
• 课程导入 • 《石壕吏》作者介绍 • 《石壕吏》全文解析 • 《石壕吏》的创作背景 • 《石壕吏》的现代意义 • 课程总结
CHAPTER 01
课程导入
课程背景
历史背景
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社会动荡不 安,人民生活困苦。石壕吏是当 时的一个小官吏,他的遭遇反映 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CHAPTER 05
《石壕吏》的现代意义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关注社会不公与贫富差距
通过《石壕吏》揭示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贫富差距,引导 现代人思考如何关注和解决社会不公问题。
反思官民关系
作品反映了官吏的残暴和民众的苦难,促使现代人对政府和 官员的行为进行反思,寻求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
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02
掌握了《石壕吏》的主 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包 括叙事、描写和抒情等 方面的手法。
03
学会了如何从诗歌中提 炼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培养了人文素养和审 美能力。
04
通过课堂互动和讨论, 提高了语言表达和交流 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 意识。
下节课预告
01
02
03
04
主题
《春望》的背景、作者及诗歌 内容介绍。
作者成就
诗歌创作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4篇】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4篇】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4篇】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篇一一、导入1、回忆学过的杜甫诗歌作品,复习杜甫文学常识2、为什么画像中的杜甫神情总是那么忧愁?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呈现学习目标:通过自学掌握文言实词,通过合作学习翻译全诗2、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并交流3、合作完成课文的翻译(让同学讨论从而分辨三男、一男、二男中的数词是基数词还是序数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三、深入理解课文1、在安史之乱期间,唐代百姓的社会生活陷入了窘迫之境,因此也出现了许多的怪现象,《石壕吏》中杜甫记录了哪些不合常理的事?还有哪些不合常理的细节?你对此有怎样的解释?预设:夜捉人老翁丢下老伴逃走了军队连老妇人都要……2、合作探究重点问题:文章中的老妪是不是主动要求去前线的?(答案两可,自然过渡到下一问题)3、重点探究:文中省略了官吏的哪些话?请你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完整(此部分是学习的重中之重,通过这个部分的思考,通过既能够理解感受老妪的心理和家庭境况,又能够在脑海中逐步塑造石壕吏的形象)4、作者通过这样的手法刻画石壕吏的形象,有什么好处?几乎完全通过侧面表现,借助读者的想象来表现石壕吏的形象,比直接描写更能突出这一类欺压百姓的人物的可恶可恨。

四、总结与课堂练习1、你认为杜甫写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预设:《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

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补充介绍与推荐阅读,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目睹了大量百姓的悲苦生活,写下了一系列同情下层百姓的诗歌,后来人们称之为“三吏三别”:“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3、完成课堂练习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篇二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石壕吏》杜甫生平教学目标:(情节如何生动)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部编版八年级《石壕吏》公开课件ppt(完整版)

部编版八年级《石壕吏》公开课件ppt(完整版)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明 暗结合”的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 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在后面妇人的致辞中并没写吏 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试补出吏的逼问。
石壕吏: 汝家有男丁否?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尚有他人否? 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内室是何人? 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定有他人!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还有他人否?交出来!快交出来!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
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
节。
























掌 效描言通

握 果写,过 感分 文 。刻理想 。析


画解象


人明补



物暗充


形结石


象合壕


的,吏


表侧的


达面语

逾: yú
戍: shù
要 求
妪 : yù
二、把握节奏
五言古体诗 夜捉人,老翁逾 ( 越过 )墙走(逃跑 ),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 ( 多么 )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上前 )致词 ( 说话):三男邺城戍( 防守)。一男附书(书信)至, 二男新( 最近 )战死。存者且偷生( 苟且地活着 ), 死者长已(停止生命结)束矣!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 吃奶的孙子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 泛指衣服)老妪( 老妇 )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 应征 )河阳役,犹得(还能够 )备晨炊。

《石壕吏》公开课

《石壕吏》公开课

五 试背诵全文 时间地点: 暮投石壕村 事情开端: 有吏夜捉人。 事情发展: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事情高潮:吏乎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 新战死)。
存者( 且偷生),死者( 长已矣 )。
室中( 更无人 ),惟有( 乳下孙)。有孙( 母未去 ), 出入( 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 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 犹得( 备晨炊)。 事情结局: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 独与老翁别 )。
《 石 壕 吏 》
一 了解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8)。当时唐军60万在邺 城被叛军打败,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 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 曾被叛军俘虏,夹在难民当中奔走,这一年,他从华 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少 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 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 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 中的一篇。 三 时期。 思考:1这篇作品处于杜甫人生创作的第
第二层:家里经济困难,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第三层:自请应役括,你可以说说你对全 诗主旨的理解吗? a 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b 为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深感悲痛。 c 含蓄地揭露了差役的残暴。
四 构思艺术探讨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仅 用120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练到了无以复 加的地步。这归功于诗人构思的巧妙。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该 是 吏 ,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 ,对老妇则用了明写 ,只要用心体 会一番就会发现老妇的每一句话都是被差吏逼 出来的。请你试试重 现当时情景。 你家里面的男丁呢 吏:“ ?”妇:“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 还有其他男丁吗 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吏 “ ?”妇:“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我不管你家里还有没有男丁,你叫官大爷今天怎么交差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吏:“ ?” 妇:“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石壕吏》ppt课件(公开课)

《石壕吏》ppt课件(公开课)
四个人,四件事。 有吏夜捉人
“有吏夜捉人”中的“夜捉”反映了怎样的 社会现实?
突然袭击、阴险狠毒
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的社会现状,已经到了无 兵可征的地步,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表达 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齐读第二节)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这两句独立成 段有何作用?
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清的疾苦, 道不完的灾难, 我们要珍惜和平, 保卫和平, 让白鸽飞遍全球, 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作业
一、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提示]石壕史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 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 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杜甫公元712770杜甫公元712770字字诗中自称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少陵野老后人称他后人称他杜少陵他是唐代伟大的他是唐代伟大的人他的诗篇象一面镜子人他的诗篇象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第二课时
杜甫(公元712-770),

他为什么不站出来阻止差役的行为? 是怯懦还是其他原因?
国事危急需添兵,然而丁壮殆尽,兵员枯竭,全诗 即在这矛盾中展开了历史画卷。
忧国忧民无 比矛盾
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 诗的主题吗?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表现 诗人对叛军的憎恶,对国家能平叛战争的渴望,同时 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也对统治者爪牙的残暴作 了含蓄的揭露,对劳动人民表示的深切同情。
------衣不蔽体 困窘之苦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Βιβλιοθήκη ------自请服役 应征之苦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石壕吏》(公开课)教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石壕吏》(公开课)教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石壕吏》(公开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石壕吏》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石壕吏在战乱年代中为了生存而欺诈百姓的的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课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较高的文学价值,适合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石壕吏》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的基本阅读方法和鉴赏能力有一定的掌握。

但学生在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理解作者通过故事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石壕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3.能够欣赏和评价课文的文学价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石壕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3.欣赏和评价课文的文学价值。

五. 教学方法1.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讨论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文学鉴赏:通过分析和欣赏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石壕吏》的文本。

2.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3.教学PPT或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战争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民的影响,激发学生对《石壕吏》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师通过提问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或完成练习,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石壕吏公开课课件

石壕吏公开课课件
石壕吏公开课课件
• 石壕吏简介 • 石壕吏的内容分析 • 石壕吏的艺术手法 • 石壕吏的影响与评价 • 石壕吏的实践应用 • 总结与思考
01
石壕吏简介
石壕吏的作者
•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创作了《春望》、 《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供了研究唐代诗歌和杜甫个人风格的宝贵素材。
挖掘文化内涵
02
通过对《石壕吏》的深入研究,可以深入挖掘作品所蕴含的丰
富文化内涵,理解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比较文学研究
03
《石壕吏》可以作为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的对象,有
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在文化传承中的应用
传播中华文化
《石壕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通过学习和传播可 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促进文化交流
将《石壕吏》等经典文学作品译成多种语言,有助于促进中外文化 交流,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激发文化创新
学习和研究《石壕吏》可以为文化创新提供灵感和借鉴,推动文化创 意产业的发展,丰富现代社会的文化生活。
反映社会矛盾激化
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激化和人民对封建统治的不满情绪,揭 示了战争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批判官府的横征暴敛
通过对官吏的暴行和老妇人的遭遇的描述,批判了官府的横征暴敛 ,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的腐朽。
02
石壕吏的内容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
老妇人形象
老妇人是石壕吏的主要人物之一,她被描绘成一个勇敢、机智、有担当的女性。在面对石壕吏的强行征兵要求时 ,她主动站出来代替家人应征,展现出她的勇气和担当。同时,在面对官吏的威胁和逼迫时,她机智应对,保护 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教案 公开课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教案 公开课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教案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唐诗三首-石壕吏》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通过描写石壕吏的丑恶行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唐诗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并激发他们对唐诗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理解诗句的意义,了解唐诗的基本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唐诗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中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字词的掌握。

2.诗句意义的理解。

3.对唐诗特点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和情感。

2.讲解法:对生僻字词和诗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引导学生对诗句进行欣赏和讨论,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相关背景资料。

3.生僻字词和诗句的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石壕吏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石壕吏?为什么石壕吏会成为诗人笔下的题材?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过程中,教师及时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生僻字词,教师个别辅导。

然后,让学生翻译诗句,并对翻译结果进行讨论。

4.巩固(10分钟)教师讲解诗句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

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举例其他唐诗,并分析其特点。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唐诗的特点和价值。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背诵课文,并选择一首唐诗进行鉴赏。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石壕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以“苦"入手,理解诗歌内容,从文本细节中分析众人之苦。

2.联系生活实际,推理“吏呼一何怒”背后的苦。

3.分析看似冷眼旁观的杜甫有没有在文中流露自己的情感?【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

难点:体会诗人情感,感悟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教学流程】一.导入[问题导入]问题1:同学们,我们知道李白被称为诗仙,王维被称为诗佛,那么谁知道杜甫被称为什么呢?预设:杜甫被称为诗圣。

问题2:请问同学们,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圣"?预设:伟大的;忧国忧民的;像孔子一样的人。

问题3:杜甫的诗又被称什么呢?预设:诗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代表作之一《石壕吏》,由诗入情,深入品读杜甫的对天下苍生的深沉情感,在字里行间感受那个时代的人民之苦。

二.诵读感知(初读:辨音明意,走近石壕村)[学生活动一]自由诵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逾(yú)邺(yè)戍(shù)妪(yù)咽(yè)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学生活动二]听范读,学生跟读。

三、借助音韵和韵脚读出杜诗沉郁顿挫之感:[学生活动三]圈点勾画诗中的韵脚,关注平仄相连,音韵变换。

预设:(韵脚)村、人、看;怒、苦、戍,至、死、矣;人、孙、裙、衰,归、炊;绝、咽、别(换韵4次)⑴“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是诗人客观平静的描述,用平声韵。

石壕吏公开课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

石壕吏公开课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

离去
衣服 老妇
跟从
应征
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还能够 早饭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消失 低声、断续哭声
7/25
研读赏析:
(齐读第一节)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老 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发生,写了 几个人几件事? 哪一句预示有一场 灾难降临?
8/25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老 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差吏并不理会老妇人哭诉, 依 然逼老妇家出差役。老妇人只好 回答, 家里没有男人了(隐去老 翁), 只有吃奶孙子和喂奶母亲, 寡媳衣不蔽体, 贫困可知, 也可见 战争破坏之严重。
15/25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 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 自请赴役, 仍从掩护老翁出发。 力虽衰而请赴役, 并请即刻动 身, 故作恳切, 凄苦之情溢于 言表。
骚乱终于停息, 在死寂普通深 夜, 仍听到抽咽之声, 可能是寡媳 在哭泣, 可能是更多人在哭泣。诗 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 只跟老翁告
20/25
乳孙命运
寡妻命运 老妪命运 老翁命运
留下无限想象空间
最终四句写故事结局——这个饱受战祸家庭又遭 沉重一击。
21/25
诗 旨:
这首叙事诗, 叙述了
_故差_事_吏_,_表_乘_示_夜_了__捉作__人者__对_,_连______衰____年______老____妇__________ _也__被___抓__服__深役切同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6/25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投宿
在夜里
越过 逃跑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部编版语文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课件

部编版语文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课件

妇啼一何苦!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读诗得法
石壕吏: ①家中何人在!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 者长已矣! 石壕吏: ②尚有他人否? 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③ __________ 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④ __________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⑤ 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石壕吏(杜甫)

读诗悟意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安史之乱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等 九位节度使,围攻邺郡。后在敌人两面夹击下,唐军全 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乾元二年(759)春,杜甫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 壕、潼关,赶往华州。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 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添人加,主题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 首诗。
千古诗心忧 万般难眠愁
——品读《石壕吏》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唐】李商隐 《夜雨寄北》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宋】范仲淹 《渔家傲》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唐】杜甫 《石壕吏》

读 诗入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石壕(háo) 逾墙 (yú) 邺(yè)城戍 (shù) 老妪 (yù) 幽咽(yè) 河阳役(yì)
伟哉杜甫,流芳千古;忧民尧舜,漂泊孤鹜; 饥肠辘辘,哀歌处处;壮志难酬,行吟野赋; 讴云颂月,吐尽疾苦;诗韵天成,难抒痛楚; 世上疮痍,天寒日暮;山河破碎,涕泪湿褥; 颠沛一生,德音卓著;伟哉杜甫,流芳千古!
石壕吏(杜甫)
课堂小结
解读叙事诗,先从事入手。 情理在事外,形象有美丑。 留白大手段,细读莫遗漏。 千古诗心忧,万般难眠愁。 杜甫善歌吟,诗坛称不朽。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4《石壕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4《石壕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4《石壕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石壕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石壕吏》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的课文,这首诗通过诗人亲身经历,描写了差役半夜捉人的悲惨故事,表现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含蓄地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赞扬了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语言简洁生动、感情真挚深沉。

学情分析:学生可以结合注释以及《绩优学案》上的翻译弄懂诗歌大意,但对诗歌内容理解缺乏方法和经验,对诗中所描写的苦难难以形成共鸣。

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读诗句,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懂大意,读出情感;2.品读诗歌,赏析诗中的“苦";3.诵读诗歌,把握主旨。

教学重点:1.品读苦难,体会百姓之苦、作者之苦、时代之苦。

2.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难点拓展杜甫其他作品中的“苦”。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杜甫的诗歌把时代灾难、民生涂炭和个人不幸结合起来,用写实的手法反映社会现实,今天我们跟随杜甫走近他笔下的石壕村,看看发生了什么。

二、整体感知1.作者及代表作品(1)检查预习,完成填空杜甫,字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别称_____________,代伟大的。

诗人,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他的诗歌被公认为“”,他本人也被尊称为“"。

(2)杜甫的代表作品《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2.朗读诗歌(1)听读诗歌,标注重点字音逾墙走三男邺城戍老妪如闻泣幽咽(2)自读诗歌,读出节奏、停顿自主朗读,在文中画出诗歌的节奏。

(3)再读诗歌,弄懂诗歌大意全班齐读后,结合《绩优学案》上的翻译标记出不理解的诗句,重点讲解。

3.品读诗歌(1)概括诗歌主要内容(人物+事件)(2)本诗应读出怎样的情感?沉痛、悲哀(3)文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苦请几位同学挑选诗中语句示范朗读,读出你所感受到的苦。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三首-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三首-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三首-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唐诗三首-石壕吏》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属于古诗文阅读板块。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战争诗,通过描绘战争中一个士兵在石壕吏家住宿时的场景,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民生活的破坏。

教材选取这首诗,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魅力,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古代文学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方面仍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战争对人民的伤害,体会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人民的同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主题;学会欣赏古诗文,提高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形象,体会作者情感;学会通过诗文标题、注释、关键词等理解诗文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争对人民的伤害,体会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人民的同情,培养热爱和平、珍惜生活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文内容的理解,作者情感的体会,古诗文阅读方法的掌握。

2.教学难点:诗文意象的分析,战争背景的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中掌握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文内容,感受战争氛围。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杜甫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文标题,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通过注释、关键词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文意象,了解战争背景,探讨作者创作意图。

4.启发引导: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三首-石壕吏》公开课教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三首-石壕吏》公开课教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三首-石壕吏》公开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三首-石壕吏》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描绘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本诗以石壕吏的视角,展现了战争对百姓生活的侵扰和对人性的摧残,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唐代战争对社会的影响,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唐诗,对唐代的文学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战争题材的诗歌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文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注释和翻译来帮助他们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石壕吏》的诗意、结构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石壕吏》的诗意,掌握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难点:深入理解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3.分析法:教师对诗歌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和内涵。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注释和翻译:为学生提供准确的注释和翻译,帮助他们理解课文。

2.相关资料:收集关于杜甫和《石壕吏》的背景资料,以便进行拓展教学。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杜甫和《石壕吏》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百姓的影响。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并对课文进行翻译和解释。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石壕吏》的诗意、结构和表现手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石壕吏》公开课教案

石壕吏》公开课教案

《石壕吏》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石壕吏》全文;(2)了解唐代“三吏三别”的背景及《石壕吏》的创作背景;(3)分析诗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石壕吏》;(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2)体会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人民的同情;(3)培养热爱和平、珍惜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石壕吏》的字词解释;2. 诗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分析;3. 战争背景下人民的生活状况。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点字词的理解;2. 诗歌意象和手法的鉴赏;3. 对战争背景下人民生活状况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唐代“三吏三别”的背景,引出《石壕吏》;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石壕吏》,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3.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中的难点字词、意象、手法,分析诗文结构;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石壕吏》,分享学习心得;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战争的看法,珍惜和平生活;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石壕吏》;2. 写一篇关于《石壕吏》的读后感,谈谈自己对战争和和平的看法;3. 收集其他关于战争题材的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检查学生对《石壕吏》的字词理解、意象分析和手法鉴赏能力;2. 过程与方法:评估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情感体验中对战争的看法,珍惜和平生活的态度。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课堂互动性;2. 情感教学:以战争背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3. 案例分析:选取其他优秀的古典诗歌,进行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开头四句写故事发生。四句各写 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 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 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总括全文事件
9
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 举动?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疑问:差吏抓壮丁为什么要利用夜间?
夜晚老百姓都在家里,白天躲避战乱和抓丁。
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捉人
10
研读赏析:
(第二节)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反复的修辞)
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妇苦啼声中,一个饱受 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
总领下文对话
11
(齐读第三节)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yè)。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6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投宿
在夜里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越过 逃跑
多么

悲痛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上前 说话
防守
带 书信
最近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
暂且
永远
完结
夜久―住宿----高潮: 请从吏夜归
天明――告辞――结局: 独与老翁别
线索:诗人的行踪
23
(练一练):
①诗中能总括全文事件的句子是
有吏夜捉人
②诗中表现兵役苛酷的句子是
三男邺城戍
③诗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二男新战死
④诗中表现战争破坏严重的句子是
出入无完裙
24
⑤总领下文对话的语句(议论句):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猜猜看,下面的对联写谁?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1
杜甫,字 子美 , 唐 代诗 人,他的诗作总体上反映了唐 王朝有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 称 诗,史他本人也被后世尊称 为 诗圣。因一度在长安城南 少陵附近居住,曾自 称少陵野老,世称 杜少陵,又因 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 衔,后人也称为 杜工部,著 有《 杜工部》集
5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 háo )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 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 yè)城戍( shù)。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qún )。 老妪( Yù )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yìng )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诗 旨:
这首叙事诗,叙述了 _差__吏_乘__夜__捉__人__,__连__衰_年__老__妇____ _也__被_抓__服__役故的事,表达了作 者对______“_安__史__之_乱__”中遭 受__的__苦_难__人__民_的深切的同情。
22
归纳小结
暮――投宿――开端: 有吏夜捉人 夜――住宿――发展: 听妇前致词
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 听到抽泣之声,也许是寡媳在哭泣,也许是更 多的人在哭泣。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只跟 老翁告别。一夜之间,经此巨变,凄苦、悲愤, 尽在不言中。
20
最后四句写故事结局——这个饱受战祸的家庭又遭
沉重的一击。
留老

翁 的
无命
限运
老 妪 的 命
寡 妻 的

运命



乳 孙 的 命 运 21
12
老妇一家三男被征,说明了什么? 三男已死二男,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兵役之苛酷及战争之惨烈。
13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 的人就永远地去了。可见战争 使百姓民不聊生。老妇希望以 自家处境来博得差吏的同情, 高抬贵手。
14Βιβλιοθήκη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 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差吏并不理会老妇人的哭诉, 仍然逼老妇家出差役。老妇人只 得回答,家里没有男人了(隐去 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奶 的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 知,也可见战争破坏之严重。
⑥最能表现妇人无奈心情的语句: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⑦表明妇人确被抓走的语句: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5


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
离去
衣服 老妇
跟从
应征
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还能够 早饭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消失 低声、断续的哭声
7
研读赏析:
(齐读第一节)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写了几个 人几件事?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2
作品简介
《石壕吏》选自《杜工部集》。758年,
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粥等九
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
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
明派来援军,加上后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
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
军全线崩渍。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
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
那么,小吏会在哪些地方打断妇人的语 言?他会说哪些话?请小组讨论。
18
汝家男丁否?
尚有他人否? 今必有一人, 谁应河阳役?
19
(齐读最后一节)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 “如”字用 得很含蓄,假如没人哭,作者为何有此感觉?假 如有人在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
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渲关
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
《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这首诗,叙述差变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
被抓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
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4
“三 吏”
《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三 别” 《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15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 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 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 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 之情溢于言表。
16
17
讨论探究:
❖ “听妇前致词---”一段都是写妇人的语 言,凶恶的小吏会在一旁静静的听吗?
不会,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小 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