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溶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不良影响分析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溶血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破裂并释放出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这种现象在临床生化检验中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
今天,我们将讨论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以及在进行这些检验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让我们来看看溶血对血常规检验的影响。
血常规检验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等项目,这些项目在诊断贫血、白细胞增多或减少等疾病时非常重要。
如果血液样本在采集或处理过程中发生溶血,就会导致这些项目的结果不准确。
溶血会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升高,红细胞计数减少,白细胞计数也可能受到干扰。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要确保血液样本的采集和处理过程中避免溶血的发生。
除了血常规检验,溶血还会对血清生化检验产生影响。
血清生化检验包括血糖、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等项目,这些项目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溶血会使血液中的血浆中的一些生化指标发生变化,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在血清葡萄糖检验中,溶血会释放出葡萄糖酶,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在肝功能检验中,溶血会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酶释放,导致这些酶的活性升高,影响肝功能指标的准确性。
在进行血清生化检验时,也要特别注意避免溶血的发生。
溶血还会对凝血功能检验产生影响。
凝血功能检验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等项目,这些项目在诊断血液凝血功能异常和监测抗凝治疗时非常重要。
如果血液样本发生溶血,就会释放出组织因子和血小板等凝血相关物质,影响凝血功能检验的结果。
溶血还会使血浆中的抗凝物质被释放出来,降低凝血功能检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在进行凝血功能检验时,也要注意避免溶血的发生。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为了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在进行这些检验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要避免血液样本在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发生溶血;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范进行检验操作,避免外部因素干扰。
标本溶血对血常规检测的影响分析
标本溶血对血常规检测的影响分析目的探讨标本溶血对血常规检测的影响。
方法从我院2012年9月~2014年6月采集健康体检者血常规检测标本中选取5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标本溶血前后检测指标差异。
结果经14项检测指标溶血前后对比显示,白细胞计数(WBC)与血红蛋白(Hbg)两项检测指标在溶血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RBC、Hct、MCV、MCHC、MCH、RDW、L、PDW、Plt、N、MPV、PCT等12项检查在溶血前后指标对比显示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在血常规检测中,标本溶血会对检测项造成干扰,影响检测结果,临床中当做好防止标本溶血措施。
标签:血常規;标本溶血;检测标本溶血是在标本的采集与运送、分离与保存过程中,因各种因素而引发的红细胞体外破裂情况,有相关报道显示[1],83.5%标本溶血是在采血与注入试管时因速度过快而出现的情况,占 6.5%为静脉置管后采血静脉置管堵塞后所致,4.3%为标本运送过程中或贮存时操作不当所致。
标本溶血后,易导致血液检测结果不准确,无法客观将患者身体状况反映出来,进行正确的病情判断,合理开展临床诊疗工作[2]。
本文主要对血常规检测结果影响情况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我院2012年9月~2014年6月采集健康体检者血常规检测标本中选取5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25例,女性29例,年龄18~57岁,平均年龄(32.6±8.6)岁。
所有受检者均无血液疾病或全身免疫性疾病。
1.2方法选择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试剂、质控品,准备一次性乙二胺四乙酸二钾真空采血管、一次性无菌注射器。
所有体检者采集血液标本 2 ml,置入EDTA-K2抗凝管中,在2 h内完成血常规检测,共检测14项,主要有白细胞计数(WBC)与血红蛋白(Hbg)、红细胞计数(RBC)、血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淋巴细胞(L)百分数、中性粒细胞(N)百分数,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比容(PCT)等。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现象是指红细胞破裂或溶解,使其中的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浆中。
在临床生化检验过程中,溶血现象会对检验结果产生不良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一、对血细胞计数的影响
在血常规检验中,溶血现象会使红细胞数量减少,同时也可能使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出现偏低或高的情况。
因此,当临床生化检验需要血常规结果时,必须排除或纠正溶血现象的影响。
二、对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溶血现象会导致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浆中,影响血清蛋白电泳、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多种生化指标的检测。
例如,溶血会使肌酸激酶(CK)、天冬氨酸转移酶(AST)、丙氨酸转移酶(ALT)等酶活性升高,伴随着CK、AST、ALT等标志物的升高,也可能出现肌肉疼痛、神经系统症状、心脏功能损害等症状。
溶血现象还会使血浆中未稳定的葡萄糖物质和未稳定的三酰甘油物质浓度升高,因此可能导致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等指标的检测结果不准确。
为了保证血糖、胆固醇等指标的精度和准确性,血样在采集后应保持完整,避免出现溶血现象。
四、对特定蛋白质的影响
溶血还会影响一些特定蛋白质的测定,例如铁、转铁蛋白、胆汁酸等。
在检测这些蛋白质时,必须遵循固定的采血和处理标准,以排除血浆中溶血产物的影响。
总之,溶血现象是临床生化检验中常见的误差来源之一,其出现会导致多种指标的检测结果不准确。
因此,在生化检验中必须注意采集、保存和运输血样的方法,并加强样品质量控制,以减少溶血现象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分析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分析溶血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引起血浆变红的现象。
溶血现象在临床生化检验项目中可能会引起某些指标异常,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将分析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可能导致血液中释放出大量的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主要的成分之一,它会在溶血时释放到血浆中。
血红蛋白的存在可能会干扰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测定。
在血红蛋白浓度分析中,溶血会导致血红蛋白浓度上升,使结果过高。
在血清或血浆中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时,有些指标的测定方法可能会受到干扰,如肝功能相关的指标(如转氨酶、总胆红素等)。
溶血会导致红细胞外释放出大量的细胞内成分。
红细胞内含有许多生化物质,例如酶、离子等。
当红细胞破裂释放时,这些物质会进入血浆中。
这些细胞内成分可能会干扰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测定。
在血清/血浆中含有大量的乳酸脱氢酶时,可能会导致乳酸脱氢酶测定结果过高。
红细胞破裂时释放的离子(如钾离子)可能会影响酸碱平衡相关指标的测定。
溶血还会引起血浆的黄疸。
当红细胞破裂时,其中的血红蛋白会在体内转化为胆红素。
大量的胆红素进入血浆会导致黄疸的出现。
黄疸在一些临床项目中可能会干扰测定结果。
在测定血清总胆红素时,黄疸会导致结果偏高。
在测定血清/血浆清蛋白浓度时,黄疸会使结果偏低。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有一定的影响。
溶血导致血浆中释放出血红蛋白、红细胞细胞内成分和黄疸,可能干扰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在进行临床生化检验时,需要注意是否存在溶血现象,合理选择适当的检验方法和条件,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在测定结果异常时,需要考虑溶血的可能性,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分析。
标本溶血对血常规检测的影响探析
标本溶血对血常规检测的影响探析摘要】目的:探讨标本溶血对血常规检测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2 月期间于我院行健康体检的54例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所选对象均进行血常规检测,对比分析溶血前后常规14项检测指标的差异。
结果:溶血前、后,Hbg和WBC对比(p>0.05);RBC、Hct、MCV、MCH、MCHC、RDW、N、L、Plt、PDW、MPV、PCT对比(p<0.05)结论:临床上血常规检测中的多个项目均会受到标本溶血的影响,大大降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临床上应该避免出现标本溶血。
【关键字】标本溶血;血常规检测;影响标本溶血是指标本在采集、运动、分离、保存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红细胞体外破裂现象,溶血标本后会对血常规检测的准确性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本次研究探讨标本溶血对血常规检测的影响,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具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仪器和试剂采用迈瑞BC-26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相应配套试剂、质控品;一次性EDTA-K2(乙二胺四乙酸二钾)真空采血管及无菌注射器。
1.2研究方法所选研究对象均抽取静脉血2ml作为研究标本[1],EDTA-K2抗凝,均无溶血、脂血、黄疸现象,之后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标本进行血常规检测,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来回抽取、注射血液5次,形成溶血,然后再次进行血常规检查,最后将标本离心5min,离心半径13.5cm、3000r/min,吸取上清液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游离Hbg检测。
检测指标共14项,内容包括[2]:WBC(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N)百分数、Hbg(血红蛋白)、淋巴细胞(L)百分数、Hct(血细胞比容)、RBC(红细胞计数)、MCV(平均红细胞容积)、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RDW(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分布宽度)、Plt(血小板计数)、MPV(血小板平均容积)、PCT(血小板比容)。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的影响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的影响溶血现象是指血液中红细胞因受到某种外界因素而破裂溶解的现象,这种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临床生化检验中,溶血现象可能会导致血常规、生化检验、免疫学检验等项目的结果出现偏差,影响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
溶血现象主要是由于血液样本在采集、储存和处理过程中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
常见的溶血现象的原因包括血液样本采集时针头抽吸力过大、采血过程中产生了血细胞机械损伤、抽血后离心时间过长、血液样本储存温度不恰当等。
当血液中的红细胞受到破坏时,会释放出红细胞内的成分,如游离的血红蛋白、细胞内酶、细胞内电解质等物质,这些物质的释放会影响临床生化检验的结果。
溶血现象对血常规检验的影响。
在血常规检验中,溶血现象导致的红细胞破坏会影响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等指标的准确性。
特别是在血常规中的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的测定中,溶血现象的影响会导致结果偏高,给临床诊断带来误导。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如果发现血液样本出现溶血现象,需要及时通知医生,并重新采集样本进行检测,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溶血现象还会对免疫学检验造成影响。
在某些免疫学检验中,需要对血清或血浆中的特定免疫球蛋白进行测定,而溶血现象会导致这些免疫球蛋白的释放,影响其测定的准确性。
溶血现象还可能会影响到某些炎症因子、细胞因子等在血清中的浓度,影响诊断和治疗中对炎症和免疫相关疾病的判断。
针对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的影响,有一些预防和处理措施可以采取。
在血液样本采集过程中,要注意采血技术,避免过大的采血力度或者多次抽血而导致血细胞损伤。
在采血后应尽快进行离心分离,避免血细胞因沉淀而受到机械损伤。
也可以通过选取合适的抗凝剂和抗凝剂浓度,来减轻血液中的机械损伤,以减少溶血现象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有着重要的影响。
针对溶血现象的影响,需要在采样、处理和检验过程中加强对溶血的防范和处理,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的影响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的影响溶血现象是指红细胞被破坏,内部的血红蛋白被释放到外部,导致血液变成红色的混浊溶液。
溶血现象的出现对临床生化检验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以下列举几种影响:1.干扰临床检验结果溶血现象会导致红细胞内部的化学成分释放到外部,可能会干扰临床检验结果。
例如,在血常规检查中,红细胞数量和形态、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都会受到溶血的影响,造成不准确的结果。
在血清学检验中,如果血液中存在溶血现象,血清当中的酶活性、电解质浓度、氨基酸浓度等都会出现误差,影响诊断和治疗。
2.严重溶血会产生危害高浓度药物或毒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因素能导致严重溶血现象,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危害。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恢复患者红细胞的正常功能,避免患者发展成为严重贫血或出现其他并发症。
3.诊断特定疾病需要区分不同原因引起的溶血现象某些疾病,如血液病、溶血性贫血等,会导致溶血现象的出现。
而针对这些疾病的诊断需要区分不同原因引起的溶血现象。
例如,在实验室中,通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定量、血清转铁蛋白等检查,可以检测出溶血现象,而且可以进一步确定其是由血液疾病、药物或毒素、免疫因素等引起。
4.误诊和漏诊在真正出现溶血现象的情况下,由于医生和患者的知识水平不同,或者因为检查方法不准确,有时很难正确诊断溶血性贫血或其他相关疾病。
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正确的治疗,可能会导致误诊或漏诊,延误治疗的时间,损害患者的健康。
总之,对于临床生化检验来说,溶血现象是一个需要注意的因素。
需要在进行检验时认真排除干扰因素,避免可能出现的误诊和漏诊,以确保患者得到正确的治疗和护理。
标本溶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
2014.10临床经验79血常规为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一种常用手段,在检验的过程中,若是标本发生溶血现象,则会对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经研究发现[1],发生溶血的主要原因为临床操作不规范或者是患者自身因素所导致,应引起重视。
本次研究中出于对标本溶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我院收集的血液标本在溶血前后的血常规检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接受血常规检验的健康体检者血液标本,抽取其中的87例作为研究,受试人群年龄在3-89岁之间,平均(47.8±11.8)岁,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血液疾病。
1.2 方法1.2.1 研究方法对以上收集到的87份血液标本在发生溶血前后的血常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血常规检验指标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等。
1.2.2 检验方法所需仪器为我院现有深圳迈瑞BC-538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以及配套试剂和质控品,采集上述统计研究对象静脉血4ml ,分成两份,每份2ml ,非溶血组标本经DETA-K 2抗凝后,均未出现黄疸、脂血、溶血现象,在2小时内完成各项指标的检查。
溶血组标本经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快速来回抽吸、注射5次,造成溶血的发生,而后经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
对标本溶血前后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标本溶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刘 琼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二人民医院 重庆市 400000【摘 要】目的:对标本溶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方法:抽取在2013年4月-2014年4月间我院收治需接受血常规检验的健康体检者血液标本87份,经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展开血常规检查,并对比分析标本溶血前和溶血后的差异。
结果:经对比发现,共检验的指标中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g)两项溶血前后检测结果无明显改变(P>0.05);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检测结果溶血前后存在显著差异(P<0.05)。
溶血标本对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标本对检验项目的影响溶血标本是指血液样本中的红细胞被破坏,导致红细胞的溶解和释放。
溶血现象会对检验项目的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与红细胞相关的检验项目。
当溶血发生时,红细胞中的细胞器和红细胞膜的成分会被释放到血浆中,导致血液中的一些指标的异常。
首先,溶血会导致血红蛋白(Hb)的释放。
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红细胞内部,当红细胞破裂时,血红蛋白就会释放到血浆中。
这会导致血红蛋白浓度的升高,可能会干扰对血红蛋白的定量测定。
同时,释放的血红蛋白也会在肾脏中形成血红蛋白尿,从而影响尿液检查中的相关指标。
其次,溶血会影响血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参数的测定。
溶血会导致红细胞的损失,因此在溶血样本中,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参数如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等的测定结果可能会偏低。
此外,溶血还可能导致红细胞形态的改变,如出现变形红细胞、奇形红细胞等,这可能会影响红细胞形态学检测结果的判断。
溶血还会对一些与红细胞相关的生化指标产生影响。
例如,溶血会使得血浆中游离铁的浓度升高,并导致血肌酐水平的升高。
此外,溶血还可能导致细胞内的酶的释放,如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等的浓度升高,这些酶的升高值可能是红细胞内酶的释放所致。
在一些特定的检验项目中,溶血会对结果产生特殊的影响。
例如,溶血会影响凝血功能检查,尤其是溶血产物如游离血红蛋白对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的活性有抑制作用。
此外,溶血还可能使得血浆中溶血素的浓度升高,进而影响免疫学检验的结果。
在临床实践中,一旦发现样本出现溶血现象,通常需要重新采集样本以获得准确的结果。
此外,在进行一些特定检验时,也需要注意避免溶血的发生。
例如,为了避免红细胞溶血,血液样本采集时应避免使用针头过小或过长,采血时要迅速而轻柔,避免过度抽吸,同时也要注意避免样本在采集、运输和保存过程中受到外力的振动和震荡。
总之,溶血标本对检验项目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与红细胞相关的检验项目。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分析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分析溶血现象是指红细胞因受到机械挤压、渗透压变化或化学药剂作用而破裂,在体外血液样品中释放出血红蛋白和细胞内含物的现象。
在临床生化检验中,溶血现象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可能会导致误判、误诊和误治,因此了解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影响血液标本的质量溶血现象会导致血液标本的质量下降,使得血清或血浆含有较多的游离血红蛋白和细胞内成分,严重影响了生化检验的准确性。
溶血后的血液标本中的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增高,会干扰各种生化指标的测定,例如肝脏功能检测、肾功能检测、血脂检测等。
二、影响血清和血浆中某些成分的测定溶血现象会导致血清和血浆中某些成分的改变,进而影响到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结果。
在肝脏功能检测中,溶血会使得血清中的胆红素增高,干扰胆红素的测定。
在血液凝血功能检测中,溶血会引起红细胞的破碎释放出血小板膜,并干扰血小板计数和凝血酶原时间的测定。
三、影响血糖、尿酸等检测项目的测定溶血现象会对血糖、尿酸等检测项目的测定产生影响。
在血糖检测中,溶血会使得血浆中的葡萄糖水平增高,导致测定结果偏高;在尿酸检测中,溶血会使得血浆中的尿酸含量增加,引起测定结果偏高。
四、影响肾功能检测溶血现象会影响肾功能检测中的肌酐和尿素氮的测定。
溶血会导致肌酐和尿素氮的释放,使得血清中的肌酐和尿素氮含量增高,影响肾功能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溶血会使得血清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酶的含量增高,导致肝功能检测结果偏高,影响结果的解释和诊断。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临床生化检验人员在进行生化检验时,需要严格注意溶血现象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在获取血液标本时,应避免过度振荡和离心,避免在操作过程中产生气泡,确保血样的完整性。
在进行生化检验时,应当针对不同的检测项目进行分析和处理,使用专业仪器和方法对血液标本进行充分离心和处理,确保得到准确的检验结果。
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及对策
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及对策生化检验是采用生化方法对人体生理功能状态进行检测的一种方法,采集标本后对样本进行处理是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其中,标本溶血是生化检验中常见的样本处理问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1. 标本溶血的影响标本溶血是指在采集和处理血液样本过程中,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释放进入血浆中。
因此,标本溶血会导致血浆中各种指标的异常测量,对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产生影响。
标本溶血主要影响以下方面:(1) 生化指标标本溶血会导致血浆中的酶和蛋白等分子结构改变或释放,进而影响生化指标测量,如肝功能酶(ALT、AST等)、蛋白质(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等)、肌酐、钾、钠。
(2) 血细胞计数标本溶血会使红细胞数量减少,白细胞数量增加,这些因素对血细胞计数指标测量产生影响,如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等指标。
(3) 血凝检查标本溶血会导致凝血因子受到破坏,这些因素对凝血检查指标测量产生影响,如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等指标。
2. 应对策略(1) 采集标本时注意技术操作为减少标本溶血风险,采集者应在采血前向患者详细解释并事先做好预科护理,遏制患者的紧张情绪,并注意采集技术操作。
在采集血管血液时,采集针进入静脉后要尽快拉出针芯并用止血钳紧压针孔,避免局面扩散。
在采集毛细血管血液时,应避免使用太粗或太长的针头穿刺,且取血时间不宜过长,通常不超过2分钟。
采集的血液标本送往实验室后,实验操作人员必须细致、严密操作,避免造成任何标本损伤和溶血风险。
首先在标本采集过程中,应避免强力抽吸、过分拍打或摇晃标本管,避免标本破坏产生微小气泡,促发血细胞发生机械创伤。
其次,化验前必须将标本管倒置几次,彻底混合,以克服样本混合不均导致的溶血风险。
同时,标本送检前必须进行全面正确的质量控制和标本自我分析,确保检验过程的精准性和可靠性。
PDF-标本溶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
胞容积$X_T&(平 均 红 细 胞 血 红 蛋 白 $X_]&(平 均 红 细 胞 血 红蛋白浓度$X_]_&(红细胞体积分布 宽 度 $.0>&(血 小 板 计 数$-C@&(血小板分布宽度$-0>&(血 小 板 平 均 容 积 $X-T&(血 小 板 比 容 $-_4&等 ' A(C" 方 法 "'* 例 标 本 先 采 用 迈 瑞 7_5E'+* 全 自 动 血 细 胞 分 析仪进行血常规 检 测#再 分 别 用 一 次 性 无 菌 注 射 器 $带 针 头 &
/_A是磷酸肌酸的代谢产物#主 要 由 肾 小 球 滤 过 排 出' 肾 小球滤过率$:Y.&和 /_A虽 呈 负 相 关#但 在 肾 小 球 损 伤 早 期# 由于肾脏 具 有 强 大 的 储 备 和 代 偿 能 力#当 :Y. 降 低 到 超 过 E*G时才引起 /_A的轻微升高*E+'当 :Y. 降低到%"'时#/_A 才明显升高'因此#/_A也不可能作为 肾 小 球 早 期 损 害 的 监 测 指标*H+'本文)(&型高血压患者 /_A异常率明显升高也证明 这一观点'
*)+ 周新#涂植光(临床生物化学 和 生 物 化 学 检 验 *X+(' 版(北 京!人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H!+'(
*E+ 府伟灵(肾脏疾病标志物的研究概况 *\+(国 外 医 学 临 床 生 物 化 学 与 检 验 学 分 册 #&**)#&E$&&!,$(
标本溶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
5 时 才 引 起 S r 轻 微 升 高 j 当 G R降 低 到 l3时 , C o C 的 。 F / Sr 才 明 显 升 高 。 因此 ,C 也 不 可 能 作 为 肾小 球 早 期 损 害 的监 测 Sr
指 标 ] 。本 文 Ⅱ、 Ⅲ型 高 血 压 患 者 S r 常 率 明显 升 高 也证 明 C 异 这 一 点。 观 血 uA 是 嘌 呤类 的 终 末 代 谢产 物 。 呵 由 肾小 球 滤 过 和 肾 小 管 排 泌 , 大 部 分 被 肾 小 管 重 吸 收 , 后 仅 排 出 滤 过 量 的 但 最 8 。而 且受 性 别 、 白 质 、 酸 等 因 素 的 影 响 , 一般 不 作 蛋 核 故 为早期 肾损害的检测指标 。 C s 由有核细胞产生 , 产生率恒定 , 受性别 、 龄 、 yC 其 不 年 饮
[ ] 周 新 , 植 光. 床 生 物 化 学 和 生 物 化 学 检 验 [ . 4 涂 临 M] 3版 . 京 : 北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0 6 8 . 2 0 :3
[ ] 府 伟 灵 . 脏 疾病 标 志物 的研 究 概 况 [] 国外 医 学 l 生 物 化 学 5 肾 J. 临床
由 于 肾脏 具 有 强 大 的 储 备 和 代偿 能 力 , GF 降 低 到 超 过 当 R
[j 陈玮 . 贞 , 蓉 , . 尿病 肾病早期 检测血清胱 抑素 c的I 2 段 贺 等 糖 临床 意 义[ ] 实用 预 防 医学 ,0 9 1 ( ) 2 —1 J. 2 0 ,6 1 :93 . E ] 顾 伟 英 , 时 森 . 血 压 病 不 同时 期 对 肾脏 各 级 动 脉 血 流 参 数 改 3 江 高 变 的影 响 [] 江 苏 医药 ,9 8 2,1 ) 7 8 J. l9 ,4 0 :4 . (
浅析标本溶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不良影响
静脉血至 E D T A— K 2抗 凝 真 空采 血 管 中 ,立 即混 匀 后 作 为 血 液标 本 。所 有 标 本 均无 脂 血 、凝 血 和黄 疸 等 现象 。在 采 集 管上 分 别 标 注 乙组 与 甲 组 。3)将 甲组 体 检 者 的 血 液 标 本 直接使用 迈瑞 一 2 3 0 0全 自动 血 细 胞 分 析 仪 进 行 血 常 规
1 . 1一般 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 2 0 1 6年 3 月 7日在某院
进行体检的 5 0例 健 康人 。在这 5 0例 体 检者 中 ,有 男 性 2 6
例 ,女 性 2 4例 。他 们 的年 龄在 2 2岁 ~6 8岁 之 间 ,平均 年
龄为 ( 4 0 . 5±8 . 3)岁 。将 这 5 0例体 检者 随机 分 为 甲组 和 乙 组 ,每 组各 有 2 5例体 检 者 。两组 体检 者 的一 般 资料相 比差 异无 统计 学 意义 ( P >0 . 0 5) ,具有 可 比性 。 1 . 2研 究 方 法 1 )本 次 研 究 使 用 的 仪 器 与 试 剂 为 :迈 瑞一 2 3 0 0全 自动血 细胞 分 析 仪及 配 套 试剂 和质 控 品 , 由广
胞计 数 3 . 6 9 ~9 . 1 6 x 1 0 / L 、血 红 蛋 白含 量 1 1 3~ 1 5 l g / L、 血 小 板 分 布 宽 度 9 . 9~ 1 6 . 1 f L、 平 均 红 细 胞 体 积 8 2 . 6~9 9 . 1 f L、平 均 红 细 胞 血红 蛋 白 浓 度 3 2 2~ 3 6 2 g / L , 红 细 胞体 积 分 布宽 度 1 1 . 5~1 4 . 5 %、红 细胞 血 红蛋 白平 均 值 2 6 . 9 3 3 . 3 p g 、淋 巴 细胞 百 分 数 2 0 —4 0 %、中 性 粒 细 胞 百 分数 5 0~ 7 0 %、红 细胞 计 数 3 . 6 8~5 . 1 3 x 1 0 / L 、血
标本溶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不良影响分析
标本溶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不良影响分析目的分析标本溶血以后对血常规检测结果不良的影响程度,寻求预防标本溶血的科学方法。
方法对以2014年12月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00例体检者均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分别装进2个试管,并标记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标本进行人工溶血,对比分析两组标本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N)百分数、淋巴细胞(L)百分数、红细胞计数(RBC)、血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容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比容(PCT)的检测结果。
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PDW、MCHC、MCH、N、L、RBC、Hct、MCV、RDW、Plt、MPV、PCT等12个项目的检测结果不一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在Hb、WBC等2个项目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检测标本溶血会严重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在检测过程中,尽量避免标本溶血。
标签:标本溶血;血常规检测;影响分析溶血是指红细胞破裂,细胞内容物进入血清,使血清呈现淡红色的状态。
引起溶血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低温冻存、低渗溶液、剧烈震荡等多种因素[1-2]。
有相关实验研究证实,因为采血速度过快而造成的标本溶血占83.8%,静脉部分堵塞引起的标本溶血占6.9%,标本运输或者保存的方式不当引起的溶血占4.2%,另外有5.1%的标本溶血原因不明[3]。
标本溶血以后红细胞、白细胞等有效血液成份常常破裂,严重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4]。
该研究选取2014年12月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00例体检者的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标本溶血对血常规项目的影响,同时提出各种干预预防措施,以便于得出更加准确的检验结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以2014年12月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00例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每人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平均分装到2个检测试管中,分别标记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标本溶血对常规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标本溶血对常规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及对策分析摘要】标本溶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破坏,导致红细胞内化学物质释放到血清或血浆中,使血清呈红色的现象,是影响血液化学成分检测结果可靠性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对导致溶血的原因、标本溶血对常规的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降低标本溶血的发生几率,以期对确保常规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供借鉴。
【关键词】溶血生化检验影响对策在血液标本检验中,溶血、乳糜血和黄疸是影响生化检测结果可靠性的常见因素,且以溶血最为常见[1]。
因而在血液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常因标本溶血致使检验结果不准确甚至无法检验,影响了临床检验报告的准确性,无法成为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可靠依据。
避免溶血可大幅提供高生化检验结果的可靠程度标本溶血对常规生化检验项目的结果影响及应对策略具体内容如下:1.溶血原因分析1.1 操作不当这是引发标本溶血最主要的原因,主要包括:选取采血部位时,没有注意避开血肿、冻疮、炎症等皮肤损伤处;在用聚维酮碘消毒时,未等消毒液干后便进行穿刺;采集血液标本时,止血带扎的过紧、时间过长或过度用力拍打穿刺部位;将针头插入真空管时, 未按要求斜插,而是直插真空管底, 在真空负压影响下, 血液流入试管的速度过快,或与真空管壁发生了碰撞[2]。
1.2 穿刺困难作为引发标本溶血的重要原因,其主要包括:操作者的穿刺技术不够熟练,进针位置不好,血管过细、位置不好,不能快速准确的获取血液样本;患者本身为低血容量。
1.3 保存送检不当引发标本溶血的又一重要原因,主要有:采集的血液标本未按规定的温度保存;送检时间不及时[3];送检过程中血液标本过度震荡,导致红细胞破碎[4]。
2. 标本溶血对常规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标本溶血是血液检测中最为常见的影响因素之一,已有多项研究结果证明标本溶血会对血检过程中的常规生化检验结果产生影响,依据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可以分为以下三类:2.1 标本溶血使生化检验结果升高的项目归结原因主要是待测成分在红细胞内外的浓度相差较大,或是红细胞内释放到血浆中的物质对指标的测定过程产生影响,使其测定时偏高,如钾(K )、钙(C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等[5,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本溶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不良影响分析作者:杨继慧龚苏
来源:《中国卫生产业》2015年第08期
[摘要] 目的分析标本溶血以后对血常规检测结果不良的影响程度,寻求预防标本溶血的科学方法。
方法对以2014年12月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00例体检者均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分别装进2个试管,并标记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标本进行人工溶血,对比分析两组标本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N)百分数、淋巴细胞(L)百分数、红细胞计数(RBC)、血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容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比容(PCT)的检测结果。
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PDW、MCHC、MCH、N、L、RBC、Hct、MCV、RDW、Plt、MPV、PCT等12个项目的检测结果不一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检测标本溶血会严重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在检测过程中,尽量避免标本溶血。
[关键词] 标本溶血;血常规检测;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3(b)-0013-02
溶血是指红细胞破裂,细胞内容物进入血清,使血清呈现淡红色的状态。
引起溶血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低温冻存、低渗溶液、剧烈震荡等多种因素[1-2]。
有相关实验研究证实,因为采血速度过快而造成的标本溶血占83.8%,静脉部分堵塞引起的标本溶血占6.9%,标本运输或者保存的方式不当引起的溶血占4.2%,另外有5.1%的标本溶血原因不明[3]。
标本溶血以后红细胞、白细胞等有效血液成份常常破裂,严重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4]。
该研究选取2014年12月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00例体检者的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标本溶血对血常规项目的影响,同时提出各种干预预防措施,以便于得出更加准确的检验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以2014年12月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00例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每人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平均分装到2个检测试管中,分别标记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1.2 研究方法
1.2.1检测方法将实验组血液标本放置-40 ℃低温保存,保存20 min后取出,在水浴箱中迅速解冻,进行人工溶血。
标本溶血以后首先进行血红蛋白检测,如果红蛋白浓度达4 g/L则
认为溶血成功,然后对溶血标本进行血常规项目检测;对照组标本按照正常程序进行检测。
所有标本均平行测量3次,采用平均值进行统计分析。
1.2.2质量控制采用同一台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质控品,由同一名经验丰富的实验员进行操作。
1.2.3血常规项目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容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中性粒细胞(N)百分数、淋巴细胞(L)百分数、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容(PCT)。
1.3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中性粒细胞(N)百分数、淋巴细胞(L)百分数、红细胞计数(RBC)、血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容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比容(PCT)等12个项目的检测结果不一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检测结果见表1。
3 讨论
在临床检验工作中我们发现引起全血标本溶血的原因较多,总体来说可以分为患者体内溶血以及体外溶血。
如果患者患有某些恶性疾病或者长期服用容易诱发溶血的治疗药物,则容易引起患者体内溶血;患者体外溶血一般是指完成血液采集以后引起的溶血,多是由于操作、保存或者运送不当引起的,存放温度过高或者标本受到剧烈震荡或者接触了表面活性剂都容易引起标本溶血[5-6]。
溶血现象发生以后,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会释放一些影响检测结果的物质进入血清,干扰检测结果[7]。
标本发生溶血以后,红细胞首先大量被破坏,直接导致红细胞检测结果偏低,当破裂的红细胞碎片的体积小于完整红细胞体积,MCV测定结果直接偏低,从而导致Hct检测结果也偏低。
标本是否溶血对血红蛋白及白细胞则没有明显影响。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在PDW、MCHC、MCH、N、L、RBC、Hct、MCV、RDW、Plt、MPV、PCT等12个项目的检测结果不一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检测标本溶血会严重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在检测过程中,尽量避免标本溶血。
[参考文献]
[1] 张苏,唐先平,沈朝辉.标本溶血对生化检结果的影响及预防对策探讨[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0,29(18):187.
[2] 任桂梅.标本溶血对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5):65.
[3] 张才田,童华诚.溶血对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2003.4(2):80.
[4] 赵颖慧.健康检查人群溶血标本对临床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2013,29(8):964-965.
[5] 金飞,安邦权,周湘虹.仪器法抗溶血标本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校正[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6):891.
[6] 隆维东,刘万彬,李坚,等.标本溶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9):1128-1129.
[7] 姜丽萍,孙伟,蔡景兰.标本溶血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J].沈阳部队医药,2010,23(3):212-213.
[8] 曹传勇,黄伟英,郑建彬.不同溶血程度标本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3):1706-1707.
[9] 顾敏.生化检验中溶血的作用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4):567-568.
[10] 沈爱永.标本溶血对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2014,25(2):120-121.
(收稿日期:2015-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