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作文结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评作文结构(2014-11-28)
一、引材料:概述材料----分析材料----提出中心论点(80—120字)
二、分析原因(多角度)
1、内因(主观):个人
2、外因(客观):家庭、社会、政府部门、国家;政治体制、文化、教育、经济、法律、道德等
如:原因一;原因二;原因三。

或:其一;其二;其三。

或:首先;其次;最后。

★注意:1、如果所给材料已有原因的就不必再分析原因。

2、可以边分析原因,边列现象(现象要与材料同类的或相反的)
三、谈利或弊:1、对的(利):谈积极的作用
2、错的(弊):谈带来的危害
注意:可从多方面谈;可举例论证。

四、联系实际说道理:从自己(把自己作为某一类人来写)、他人、社会等选一两方面。

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多方面、多角度)
◆需切记,所评所说,必须与所评之“事”密切相关,不能游离于此“事”高谈阔论。

五、得结论:再次回扣材料、扣论点(用呼告式)(100字)
六、范文导读:
2014广东高考作文题目公布: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

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

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谁为照片背后价值的流失负责?》
随着技术的进步,照相成了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

只需手机或相机,每个人都能随意记录下生活中的琐碎细节。

可惜的是,这些照片上的种种细节却拼凑不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胶卷越来越轻,而照得的照片的价值似乎也越来越轻。

(从数码技术的弊端谈起)照片背后的故事和人文价值在清脆的快门声中渐渐流失。

(观点句)
试想当你的家庭贫困,而照相又需要一笔不菲的开支时,你会轻易照相吗?显然不会。

这时的照片记录的必然是一些关乎全家庭的大事。

而这张造价不菲的黑白照背后也必然有着可以说一夜的故事和价值,可随着技术的进步,拍照的简便随手拍下的一花一草只因一时心情愉悦,其背后的故事与价值也就不再弥足珍贵。

(写黑白照片的价值以及形成这些价值的背后原因)可是,技术的进步并不为照片背后人文价值的流失负全责。

(观点句) 在技术发达的今天,仍有不少坚守传统工艺,拍黑白照片的人。

在广州东山,祖宗三代一脉相承黑白照片的摄影店,而附近也有几个固定的客人,每隔一年来拍一张全家福,在黑白的底片上记下家人的音容笑貌。

(论据句)即使科技在飞快地进步,我们仍能用黑白照片记下我们的光阴,可为什么我们没有呢?(分析句1)我们随手的拍摄,随手的与陌生人分享照片,这种“随便”的快餐文化正因技术的快脚步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不是技术的进步让我们丢弃了照片背后的人文价值,而是技术的进步让我们过于浮躁而急促。

急速的脚步让我们与亲朋好友生疏,让社会间的相互人文关怀减少,让我们没有了静坐在一起,分享生活的耐性和人情味,从而导致了人文关怀的减少。

(分析句2)因此,现代先进的照相技术才拍不出人文价值与故事。

这不是技术的过失,而是我们失去辨识能力,在技术的进步下越走越急,越来越浮躁的结果。

(总结句1)我们每一个人才是应该为照片背后价值的流失而负责的为祸者。

(总结句2)(采用对比的方法来探讨科技进步带来的人文价值的流失问题,得出结论)
因此,我们不应再盲目地指责技术的进步。

《舌尖上的中国》引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拍摄技术,却找出了邻里的互助,一家人合力煮饭的和谐,找出了所谓“肤浅”美食背后的人文价值。

抛却浮躁的心,便捷的高科技相机也能照到温馨的故事。

抛却急切的脚步,高科技的当代社会
也能在时代的镜框下显出充满人文关怀的五彩美景。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证明了科技受人支配的现实,再次提出“人”的重要性)
[评卷者言]22+22+9=53
这是一篇立意上不同凡响的一类卷作文。

文章从原材料的“含义”出发,准确的挖掘出了“照片背后价值的流失”问题,立意大胆,体现了该考生的过人胆识。

文章从数码技术的弊端谈起,自然得出“照片背后的故事和人文价值在清脆的快门声中渐渐流失”这一生动鲜明的观点;然后转到写黑白照片的价值以及形成这些价值的背后原因。

文章的第三段,小作者直面数码科技时代,采用对比的方法——也是原材料采用的方法——来探讨科技进步带来的人文价值的流失问题,认识到“在技术的进步下越走越急,越来越浮躁的结果。

我们每一个人才是应该为照片背后价值的流失而负责的为祸者。

”这样的结果,可谓见识独到,不同凡响了。

文章的末段,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证明了科技受人支配的现实,再次提出“人”的重要性,整篇文章,理据充分,受到许多小组长的好评。

如果能在中心的对象上矫正到对“科技”、“对情感”、“对生活态度或方式”上来,更切文题主旨些,那么得满分就毋庸置疑了!
【2014佛山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2年4月,郑州将全市街头巷尾的421个报刊亭全部拆除,该市成了国内目前唯一没有报刊亭的省会级城市。

对此,有人说:报刊亭占道经营,不利于城市管理,应该拆除。

也有人说:经营报刊亭的都是一些年龄较大、文化层次较低的人,现在报刊亭没了,叫他们如何生活?
还有人说:拆除报刊亭后,当地报刊零售市场呈现急遽萎缩的势头,对城市文化生态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让报刊亭点缀城市
报刊亭,夹着多少市民甜蜜的回忆。

他是下班路上的休憩站,是上学途中的加油站,是你我共享时事,关注社会的一方静地。

然而,不过几月,421间报刊亭便消失在郑州的街头巷尾,徒留议论与叹息。

有人言,报刊亭是城市的负累。

然而,为何不让报刊亭点缀城市,成为新的风景线呢?(文章开头概述材料,用反问语句提出了论点)----提出问题
报刊亭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与重要性。

它是部分市民工作的小窝,是他们留恋并赖以生存的“圣地”。

他们并无年轻人的朝气与力量,也无文化人的思维与能力,他们有的只是让报刊传递社会的心以及他们挣钱养家的愿。

报刊亭拆除后,他们的心,他们的工作,又将何去何从?//况且,报刊亭可谓城市文化的驿站,报刊零售也可谓是城市的一份事业。

拆除报刊亭,这种事业便若涸辙之鱼,奄奄一息。

城市的文化也便失去了一块重要的拼图,显得残缺。

当然,光临报刊亭亦是一些常年奔波忙碌的白领人士了解社会,体验人世的惯用渠道,若失之,便若失去心的一方皈依。

故此,报刊亭之于城市,确然不可或缺。

(从部分市民的工作和文化精神的传递两方面阐述了报刊亭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问题
然而,拆除报刊亭同样有其苦衷。

正因经营者的文化水平普遍低下及管理不善,报刊亭滥建成为影响城市建设的严重问题。

各种交通要道旁,总可见到报刊亭,如一位衣衫褴褛的老者,站立在那,与城市的繁华格格不入。

也正因这样一个个的报刊亭仿佛“城市补丁”般接连不断,郑州及某些城市也才选择了拆除报刊亭这样的极端措施。

所以,报刊亭应成为鲜花,点缀城市;而并非补丁,影响城市。

让报刊亭成为鲜花,首先便是提高报刊亭经营者的素质,应选择让拥有一定城市建设意识的人担任经营者,并限制经营人群。

其次,城市管理人员也应对报刊亭做好规范管理,拆除部分不合规定的报刊亭,而非用极端手法拆除所有报刊亭。

北京的古巷尽头,坐落一古典报刊亭,典雅端庄,若一秀丽美人,点缀这座老城;上海大道尽头,坐落一流线型报刊亭,大方简约,若一现代青年,映射出这座新城的蓬勃朝气。

(北京和上海的例子增强了内容的充实性与说服力)真正成熟的城市,即便是简单的报刊亭,也自有其独特的味道。

(文章后半部分指出,在中肯分析了拆除报刊亭的苦衷之后,提出了解决办法:让报刊亭应成为城市的“鲜花”)----解决问题
愿在清幽的小道旁,再见精致的小报刊亭,手捧纸页,眼前心中便是大千世界;愿不只在遥远的回忆里,看见有半分熟稔又有半分新鲜的小报刊亭,轻嗅纸香,秀耳旁,灵魂间,不断的,是那娓娓道来的,我和城市的故事。

让报刊亭点缀城市,让报刊亭回归城市,这是你我的愿望,也是我们身为城市中人,应当为城市做的一点小事。

(文章结构完整,首尾呼应)
得分:57分。

点评:本文审题准确,立意明确,标题即中心,“点缀”一次统领全文,且精炼;文章开头概述材料,用反问语句提出了论点。

接着,从部分市民的工作和文化精神的传递两方面阐述了报刊亭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难能可贵的是,文章后半部分指出,在中肯分析了拆除报刊亭的苦衷之后,提出了解决办法:让报刊亭应成为城市的“鲜花”。

本文思想深刻,是一篇优秀的时评。

北京和上海的例子增强了内容的充实性与说服力。

文章结构完整,首尾呼应,条理清晰,语言有文采,书写工整,卷面美观。

城市,该让每一个灵魂得以安放
郑州市以不利于城市管理为由,把全市421个报刊亭全部拆除,面对此情此景,不得不哀叹:难道偌大的城市居然无法安放一个小小的报刊亭?
对于一座城而言,直线飙升的GDP数据,一座座直插云霄、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一条条繁华热闹的商业街……这些固然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标志,但是,千万不要忘了,城是为了人而建的,失去了对人的关注、关怀,那么,再繁华的城也只是一座冰冷而而缺乏温暖感的陌生城市。

所以,请留下报刊亭,给每一个赖以生存的个体留下一点空间。

报刊亭虽小,但承载的却是一个生活在底层的卑微者的大大的希望,承载着一个小家庭温暖而阳光的未来。

他们扎根于这方寸之地,给城市带来文化因子的同时,也在用辛勤的双手积攒着生活的希望。

他们尽管卑微,或许是年近花甲,或许是仅有小学文化,但只要报刊亭在,生活的希望就在。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小小的报刊亭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他们眼中,却是一个大大的世界。

但一切的希望现在都随着报刊亭的被拆除而变得日益黯淡,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忽然变得严峻而不可测。

个人力量的微弱与城市的强大注定了他们的无奈与无助。

毕竟,他们只是一些依附于城市发展的卑微个体。

当一座城市为了披上靓丽的外衣,旧貌换新颜之时,他们这些卑微的个体往往是容易被视为污渍而被抖落的线头。

当一座城市并没有把目光落在他们身上,他们极有可能是被忽略不计的那一部分。

更何况,那小小报刊亭的产值怎么可能与一间企业的产值相提并论?那微薄的收益,那占道经营带来的交通不畅,还有那影响市容的斑驳铁皮,这些,都可以成为拆除的理由。

于是,一座城市,就真的连一座小小的报刊亭都无法安放了。

但是,一座城就该是如此吗?不,不,绝对不是的。

如果一座城无法让每一个弱者走向自尊自强,无法让每一个游荡的灵魂得以安顿?那么这座城的繁华又有什么用呢?是否还要再发生类似毕节那样5个流浪的男孩为了度过寒夜,而龟缩在垃圾箱里生火取暖,结果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的惨剧,才会引起我们的一丝丝怜悯,一点点同情。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说:“以卵击石,在高大坚硬的墙和鸡蛋之间,我永远站在鸡蛋那方。

”是的,一座城市该需要这样的气度和力量,为每一个弱者提供生存的机会,让每一个卑微者重燃生活的希望。

城市的目光不应该永远高高在上,只停留在那摩天大楼的塔尖,而应该学会俯下身来,去关注那些生活的底层,去注视那些在地上匍匐而行的弱者。

只有这样,这座城才是有生命气息的城,而不是毫无生气的钢铁森林;这座城才是充满人情温暖的城,而不是让人倍感寒冷,在寒风中孤独无助的冷漠之城。

小小的报刊亭拆了,依附于其上的灵魂四处游荡。

报刊亭拆了,还可以再建,但一个城市的良心丢了,该去哪里找回?重回以人为本的发展轨道,让城市不再冷漠,让人心得以温暖。

让每一座城都能让四处游荡的灵魂得以安放,这时,你我才会是这座城的一员,而不是如尘埃般的过客。

当慈善遭遇傲骨
随着首富比尔•盖茨,股神巴菲等全球富豪以“裸捐”发起富豪慈善活动,慈善之风便如无数个超级飓风,迅速席卷全球。

这似乎是一种皆大欢喜的事情,捐者开心,得者开心。

然而,并不是所有贫困者都会满怀感激地接过免费的赠予。

在他们心中,这或许是一种施舍,一种尊严的丢失,骨气的丢失。

那么,当慈善也遭遇“滑铁卢”,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作为一个施善者,有这份良心固然是好的,但也要注意方式。

中国富豪陈光标高调行善,在获得无数荣誉的同时,也一直饱受诟病。

原因在于他的急躁与高调。

在他的每一张宣传照中,背景都是曾接受过他援助的贫苦百姓。

但是那些解决了生活困难的农民,即使是笑着的,也难掩一脸的卑微与怯弱。

陈光标这种高高在上的施善方式,无疑是伤害了他们的尊严,活活地挤走了他们的骨气(搭配不当)。

相反,大连市的微尘就做得比陈光标好多了。

微尘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组织,由无数匿名之人捐款而成,给需要的人送去钱财,却不留名,不求回报。

这种慈善方式不仅给受助者留下足够的尊严,还很有可能感动他们,从此也加入微尘行列。

由此可见,不同的慈善方式,效果其实大不相同。

穷人也有尊严,当慈善遇上傲骨之人,最忌的便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嘴。

慈善的本意是帮助他人,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有心灵上的。

因此,用一种更温和,更合适的方式去做慈善,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人。

其次,作为一个受善者,要视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做事,千万不能意气用事。

古有“不食嗟来之食”的傲骨之人,最终活活饿死在街上。

且不论施饭者态度如何,如果在生命危险时仍争一时意气,往往得不偿失。

接受他人资助的人,固然是要留一点骨气,但这并不代表盲目拒绝他人好意。

台大校长黄中天功成名就后回到耶鲁去感谢曾助他良多的宿管阿姨,那位美国大妈却一脸严肃地拒绝了,并要求他去帮助更多的人来感谢她。

黄中天谨记在心,一生中资助了无数学子。

黄中天的做法,才是受善者该有的“傲骨”,不白白地接受捐助,而是把曾接受过的善意经自己的手向四周扩散,这才能使慈善走得更远。

当慈善遭遇“傲骨”,施善者不能一走了之,受善者也不能固执己见。

只有双方平心静气,改变一下方式,端正一下心态,才能使这场慈善皆大欢喜,施者开心,受者也开心。

大家互相理解,你浇水,我施肥,才能使慈善之树更加拙壮成长。

【点评】
此文伊始,紧扣材料,点明慈善有益世道人心,接着笔锋一转,提出当慈善遭遇傲骨,双方出现如何面对之难题,文章由此焦点切入,选取施受之关系角度立论,可谓审题精准。

文章先写施善方式,以一反一正两个例证阐释说明何为正确的捐助方式。

相较于陈光标,微尘团体的行善不是伤害而是维护了受助者的尊严。

文章接着分析受捐心态,依然采取一反一正两个例证进行论述,文章指出,意气用事,盲目拒绝,并不代表所谓尊严、傲骨,正确方式应该像受助者黄中天那样,用自己的善意回报社会。

文章着意发掘此例证蕴含的施受双方传播善意的慈善本质,由此可见,文章立意深刻。

此文结尾,以浇水施肥喻示施受双方的本真关系,进一步强化文章的中心论点。

纵观全文,观点辩证,结构严谨,论证方法得当。

但此文亦存在一些瑕疵,如“挤走骨气”的表述不准确,傲骨与回报之间的逻辑关联略显牵强,还出现一个错别字“拙”,尽管如此仍不失为一篇较好的考场作文。

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永中
校服不是你想涂就能涂,想画就能画
某报记者就当今中学生校服涂画现象采访当事学生。

面对各种涂画内容,根据不同场合,学生们都能为自己的涂画行为找到充足的理由,振振有词,语出惊人。

这事令我震惊,让我痛心。

同学们,校服不是你想涂就能涂,想画就能画的啊。

如今的社会,开放且多元。

生活在这样氛围中的中学生个性鲜明:写着火星文,说着中加英;手机离不得,追星不要命;平时拼拼爹,长大啃啃老。

在他们看来,图画校服根本不算个事,记者吃饱了撑着没事干,老师脑袋一根筋,根本转不通。

其实,在我看来,他们错得很离
谱,校服事虽小,但至少关乎人品,绝不可等闲视之。

校服不是你想涂就能涂,想画就能画。

首先,不能助长这种乱涂乱画的恶习。

这种恶习的危害罄竹难书,姑且不说。

只说2013年南京一学生在埃及卢克索神庙刻下“到此一游”,备受指责;再看我国许多名胜古迹上数不胜数的无聊涂鸦,文明古国的斯文顿时扫地。

乱涂乱画之人不可能是像悟空一样从石头缝里蹦出来。

我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他们是从涂画校服开始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

他们将来也许会认为天上地下,我想画就画。

到那时我将如何存在啊?
校服不是你想涂就能涂,想画就能画。

其次,校服是你所在学校的标志,是你学生身份的标志,与学生的整体荣誉以及社会对学生的呵护密切相关。

涂画校服既是对学校的不敬,更是对自己学生身份的不恭。

一个不爱校的人,谁能指望他爱团队?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谁能指望他爱别人?涂画校服行为折射出学生们的品质缺陷,若不引起重视,轻者影响个人发展吧,重则妨碍民族复兴。

校服不是你想涂就能涂,想画就能画。

更重要的是:涂画校服行为反映出了当代中学生中存在的无敬畏意识,对规范、神圣和经典持有抗拒甚至解构的心理。

对校服是想涂就能涂,想画就能画;对教材上的“诗圣”插图极尽恶搞之能事;更有甚者,在庄严地升旗仪式上,竟然对心中的“女神”高调告白,如果这还只是个别少年的冲动,那么台下那些微笑围观,私下点赞的学生更值得我们重视。

此风若长,我等情何以堪。

心不存敬畏,何事不可为?
校服真的不是你想涂就能涂,想画就能画。

你涂画的不是看似平常的校服,而是纯净而美丽的心灵;你玷污的不仅是貌似廉价的校服,还是青涩且金贵的年华。

同学们,希望你们珍爱校服如同鲜花,由此推及其他,让原本短暂的生命永放光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