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择端之清明上河图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择端之清明上河图赏析
【摘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作品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本文主要从绘画内容,画面结构和画面表现技法等角度对清明上河图进行赏析。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赏析;张择端;绘画手法
张择端是中国古代北宋非常出名的画家,曾在北宋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事绘画,因为丢失官位家居,以卖画为生。宣和年间翰林待诏,擅长“界画”,尤善画舟车、市街、城廓、桥架皆独具风格。他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烟雨风雪图》和《西湖争标图》等。其中尤其是《清明上河图》,属于世界经典画作,也是他的经典代表作,描绘的是当年汴京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景象,生动真实,是一件极具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画作,充分表现了他的艺术成就。现收藏于背景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乃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开两部分,一部份是农村,另一部是市集画面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
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栩栩如生的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通过这幅画,可以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清明上河图》将汴河
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
《清明上河图》是传世之作,他的身世、所反映的季节等问题在学术界还存在很多的争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它的真实记录了北宋时期汴京的繁荣景象,为我们后人研究宋代的历史提供了最形象的史料。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作品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首先,《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内容十分丰富。大的有平原河流和城墙,小的铆钉小商品文字也表现得非常清楚,画面中各种人物齐全,有商人、农民、官吏、儿童等,还有驴嘛等动物,画面中大街小巷,店铺众多,有茶馆、店铺等。画面中总共有人物1695人,牲畜六十多只,小船二十多条,房屋有三十多栋。人物的活动各种各样,不同的穿着,不同的动态,作者表现得是淋漓尽致。
其次,画幅结构分明,画面构图合理,在内容如此丰富的画面中,内容突出,整体连贯。画面中每个人,每样东西的安排十分合理,画面处理非常得当,内容丰富,但是不繁琐。疏密处理得当,人物动静态结合,整个画面清晰,内容安排得当。
再次,作者画面表现技法的当。作者细致刻画每个人物和场景,
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份,技法表现分明,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神态。建筑河流平原和树木描绘的一丝不苟。大小手笔的结合,是画面更加丰富。不同的物体,不同的表现方式,是整体呈现出来的画面及其精彩和富有内涵。
绘画史上有很多画做都叫做《清明上河图》,但真正的画作只有一幅。经过众多学者、专家的研究,大家一致认定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是北宋张择端的原作。其他同名画作,均为后来的摹本或伪托张择端的臆造本。在其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清明上河图》曾经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历经劫难,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直到1950年冬天,东北局文化部开始着手整理解放战争后留下的文化遗产,当书画鉴定专家杨仁恺打开一卷残破的画卷时,顿时惊呆了,这幅长卷画面呈古色古香的淡褐色,画中描绘人物、街景的方法,体现着独特古老的绘画法式,杨仁恺随后对这幅画卷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细致的考证,这幅长卷气势恢弘,笔法细腻,人物、景物栩栩如生,这幅画上虽然没有作者的签名和画的题目,然而历代名人的题跋丰富、详实,历代的收藏印章纷繁复杂,仅末代皇帝溥仪的印章就有三枚之多。难道这就是被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的稀世神品――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吗?杨仁恺将这幅画卷的照片,发表于东北博物馆编印的《国宝沉浮录》中,立即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高度关注,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将这幅画卷调往北京,经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鉴定,确认这幅绘画长卷就是千百年来名闻遐迩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
笈三编本”。遗失多年的稀世国宝终于再一次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参考文献:
[1]张梦君.《清明上河图》,百姓生活,2007.4: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