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寻隐者不遇资料
寻隐者不遇的诗意和译文
寻隐者不遇的诗意和译文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诗意是表达诗人在山
林中寻找隐士却不曾相遇的心情。
诗中表现了诗人对隐士高洁清高
的向往,以及对现实世俗的失望和愤懑。
诗中的“寻隐者不遇,寻
寻觅觅”表达了诗人孤独追寻的心情,而“寻隐者不遇,寻寻觅觅,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则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
对道德沦丧的感慨。
整首诗以寥寥数语,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
追求和对现实的失望,充满了哲理意蕴和禅意。
至于译文,有多种版本。
其中一种较为常见的译文是,“松下
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个译文较为
贴近原意,表达了诗人在山林中寻找隐士却不曾相遇的心情。
当然,不同的译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所以还有其他版本的译文
可以参考。
《寻隐者不遇》翻译赏析
《寻隐者不遇》翻译赏析《寻隐者不遇》翻译赏析《寻隐者不遇》翻译赏析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前言」《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
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
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注释」⑴寻:寻访。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⑵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⑶言:回答,说。
⑷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翻译」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徒弟,他说师傅采药去了。
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赏析」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
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寓问于答,几问几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
“我”来到“松下”问“童子”,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
“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
“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 的答语:“师采药去。
”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
“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
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寻隐者不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
《寻隐者不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
《寻隐者不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
贾岛《寻隐者不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寻:寻访。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处:地方。
作者简介: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唐代诗人。
[简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
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
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
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
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
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
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
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的含义
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的含义
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全诗如下: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士的向往和追求。
诗中的“童子”可
能是指贾岛自己,他在向松下询问隐士的下落,希望能够找到他并
向他求教。
但是,隐士却不在山中,云深处更是无法找到他的踪迹,这也暗示了隐士的神秘和难以捉摸。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文字和深邃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生活
的向往和对真理的追求。
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对于现实世界的厌
倦和对于精神世界的向往。
这首诗也成为了后人对于追求内心宁静
和超脱尘世的象征,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当代社会,人们对于内心宁静和超脱尘世的追求依然存在,
很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渴望能够找到一份宁静和平和。
这首古诗也
提醒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放慢脚步,去寻找内
心的平静和宁静,不要被物质和功利所迷惑,而是应该去追求精神世界的提升和超脱。
《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
《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
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篇1【诗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出处】唐·贾岛《寻隐者不遇》。
【意思】松树下寻问隐士的童子,他说道老师父采药而去。
【全诗】《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题解】唐代贾岛的五言绝句。
写作者去寻找隐居在山里的友人而没有见到的情景。
全诗是:“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意思是说,在松树下向隐者的徒弟打听隐者,他回答说师傅采药去了,就在这山中,但云雾弥漫而又浓密,不知他在山中的什么地方。
诗中主要写童子的回答,通俗自然,清淡朴素,表现含蓄。
“去”,“处”二字,古代同属御韵。
【注释】①言:说、讲。
处:这里是行踪的意思。
【全诗鉴赏1】诗写的是一次寻访。
寻访的结果是“不遇”。
“松下问童子”一句写问,以下三句则是对答。
问写得极简括。
不须明写谁问和问什么,因诗题和对答有清楚的交代。
答语是诗著意之处,“言师采药去”,童子说师父进山采药去了。
这一句本来已是一个完整的答复,但如果就此打住,就没有诗意了。
小童对答复作的一番补充:师父就在这座山里,在那云雾迷蒙的某个地方,但具体在哪儿,谁也不知道了。
“只在此山中”的“只在”二字是很肯定的语气,仿佛作了确切的回答,但“云深不知处”叫人哪里找去?说了半天,还是等于零。
然而这两句补充并非多余,它不但是十分天真的话,而且语意佳妙。
这不是故意卖弄口舌,而是生活中常有的那种无意中得到的妙语。
它生动反映出“隐者”特有的生活趣味和情操。
诗通过描写“隐者”那出没云中、神秘莫测的行踪,隐隐透露出其洁身自好,高蹈尘埃之外的精神风貌。
寻访“不遇”,通常是一种扫兴的事。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贾岛《寻隐者不遇》原文、译文、赏析
贾岛《寻隐者不遇》原文、译文、赏析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简介]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浪仙。
范阳(今北京附近)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
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
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
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
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
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
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
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
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人。
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的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事之如神(《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
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
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贾岛诗评等,较为完备。
[注释]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者,……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说,告诉。
云深:云雾迷蒙。
指林深,因多云雾,故云。
处:行踪,所在。
[译诗、诗意]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在山林中的一棵松树下,我向隐者的小弟子询问他师父的去向。
他回答说师父采药材去了。
隐者师父其实就在这座旷远的大山里。
但是山上云雾迷蒙,那个小弟子也不知道他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了……[赏析]赏析一:这是一首名作,评者甚众。
蒋一葵《唐诗选汇解》:“首句问,下三句答,直中有婉,婉中有直。
”李锳《诗法易简录》:“一句问,三句答,写出隐者高致。
”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此诗一答,四句开合变化,令人莫测。
寻隐者不遇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寻隐者不遇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注释①寻:寻访。
②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③不遇:没有见到。
④童子:小孩。
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⑤言:回答,说。
⑥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⑦处:地方。
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赏析一】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
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寓问于答,几问几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
“我”来到“松下”问“童子”,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
“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
“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 的答语:“师采药去。
”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
“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
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诗人巧妙地以答见问,收到了言外见意的艺术效果。
“我”的问话固然见于言外,“我”与“童子”往复问答的动作、情态及其内心活动也见于言外。
四句诗,通过问答的形式写出了“我”、“童子”、“隐者”三个人物及其相互关系,又通过环境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这首诗除了语音简练,形象鲜明,还很讲究色调。
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份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三)份寻隐者不遇古诗词 1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
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
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 2《寻隐者不遇》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唐代诗人。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1.寻:寻访。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处:地方。
作者简介: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唐代诗人。
古诗赏析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
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
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
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
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
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
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
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 3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幼儿唐诗《寻隐者不遇》原文译文鉴赏
幼儿唐诗《寻隐者不遇》原文|译文|鉴赏《寻隐者不遇》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
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
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若大家细读此诗说不定能窥见一二哦!幼儿唐诗《寻隐者不遇》原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及注释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注释⑴寻:寻访。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⑵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⑶言:回答,说。
⑷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赏析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
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
“我”来到“松下”问“童子”,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
“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
“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
”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
“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
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
《寻隐者不遇》古诗解析
《寻隐者不遇》古诗解析寻隐者不遇,这是一首无法再经典的唐代诗,作者王之涣写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诗中通过描述一个诗人的寻找和不遇之旅,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并隐含着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接下来,本文将对《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进行详细解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诗的结构和构思。
这首诗共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是五言绝句。
整首诗以写景和写人的方式交替展开,使诗意更为丰富深刻。
诗的第一部分从写景开始,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山水场景:“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里的景色充满了山野和云霭的意象,给人一种宁静、神秘的感觉。
作为第二部分的过渡,诗的第二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引出了主人公——诗人与寻隐者的对话。
诗人向童子问起寻隐者的下落,无奈童子只知道寻隐者采药去了,具体位置则不得而知。
进入第三部分,诗人开始表达他对寻隐者的思念与敬佩:“山中寻人不遇,时闻折鹿声;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里的“山中寻人不遇”表明诗人一直未能找到寻隐者。
但他时常能够听到折鹿的声音,这是对寻隐者高尚品质的赞誉。
接着,诗中出现了“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描绘。
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插入,揭示了诗人在山中行走的过程中,阳光透过绿色的苔藓映照下来,形成一种美妙的景象。
最后的第四部分反映了诗人的心境和思考:“归来山尽青,青青葱葱意。
晚进天府空,问讯吴刚年”。
这里诗人写出了自己归来后,山青水绿的心情,以及对天府之间的向往。
诗中的“晚进天府空”暗示诗人对官职的向往,对荣华富贵的渴望。
最后一句“问讯吴刚年”则是对时光流转的思考。
从整个诗的结构上来看,前三部分是景物描写和对寻隐者的向往,最后一部分则是诗人的抒发和反思。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诗中的意象和隐喻。
诗中的山水意象主要通过对山、松、云、苔、鹿等形象的描绘来表达,寓意是自然和宁静。
作者通过这些意象,传达了心灵和自然之间的亲近关系。
而寻隐者被诗人描绘为一种理想中的存在,他们凭借高尚的品质和智慧,在山野间修身养性。
寻隐者不遇 古诗 一年级下册
寻隐者不遇古诗一年级下册1.原文: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译文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3.注释寻:寻访。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4.赏析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
诗贵善于抒情。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
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
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
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寻隐者不遇古诗
寻隐者不遇古诗寻隐者不遇古诗《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
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寻隐者不遇古诗等相关内容,欢迎借鉴!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汉族。
字浪仙。
范阳(今北京附近)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
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
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
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
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
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
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
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
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人。
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事之如神(《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
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
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贾岛诗评等,较为完备。
《寻隐者不遇》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贾岛创作一首五言绝句,遣词通俗清丽,是一篇难得简练诗作。
【注释】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人。
不遇:没有见到。
童子:小孩。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年少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行踪。
注释解释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湖州境内),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书,被后人奉为“茶圣”、“茶神”。
虽:一作“唯”。
带:近。
郭:外城,泛指城墙。
篱边菊:语出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寻隐者不遇译文及赏析
寻隐者不遇译文及赏析寻隐者不遇,唐代诗人杨万里的名篇之一,描绘了一个文人寻找隐士的过程,却未能与隐士相见的故事。
本文将为您呈现寻隐者不遇的中文译文,并对其进行赏析。
寻隐者不遇杨万里杨万里(杨实之,正德十一年—嘉靖十八年),号青阳老人,浙江绍兴人,明代文学家,与杨守晦合称“两杨”,与唐寅、文徵明并称明代三大家。
杨万里学识渊博,尤擅长诗词创作。
寻隐者不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纯粹的意境、含蓄的情感,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下面是寻隐者不遇的中文译文:牧童遥指杏花村,竹篱茅舍自田园。
九月寒垂白露,十年磨一剑。
霜满地,风入衣,铁马冰河入梦来。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还烟雨。
而我问天地、何时能许人间有个通人达士。
赏析诗经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巧妙地表达了诗人追寻隐士的愿望与失望。
下面将从诗的形象、情感以及意境方面进行赏析。
首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竹篱茅舍自田园”,通过描绘牧童指引的村落,展示了一幅平凡而宁静的田园风光。
诗人以婉约的笔墨来描绘诗情画意,表现出一种寻找与自然相融的愿望。
第二句“九月寒垂白露,十年磨一剑”,用生动的景象与刻画,展示了时间的流转和事物的沉淀。
这里的“九月”与“十年”构成了对比,强调了寻找隐士的坚持和忍耐。
第三句“霜满地,风入衣,铁马冰河入梦来。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通过描绘冰冷的秋天和铁马横行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于壮志未酬、豪情未展的憧憬。
这里的铁马象征着英雄豪杰,通过与自然景观相结合,融入了壮丽的背景,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
最后一句“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还烟雨。
而我问天地、何时能许人间有个通人达士”,诗人将目光转向秋水边的渔舟,通过形容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隐士的渴望。
并提出了一种对天地、对世俗现实的质问,展现了对于真正通人达士的向往。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与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个文人寻找隐士的过程,以及对世俗现实的反思。
诗人通过诗中的意象与景象,展示了自己对自然与理想的向往,同时也烘托了一个温馨、宁静的乡村景色。
唐诗 寻隐者不遇
唐诗寻隐者不遇《寻隐者不遇》原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诗人介绍贾岛早年家境贫寒,落发为僧,曾居房山石峪口石村,遗有贾岛庵。
19岁云游,识孟郊等,因和推敲。
还俗后屡举进士不第。
唐文宗时任长江县(今四川蓬溪县)主簿,故被称为“贾长江”。
其诗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自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但后又普州司仓参军,卒于任所。
有《长江集》10卷,录诗390余首。
另有小集3卷、《诗格》1卷传世。
他的诗喜欢描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
以五言律诗见长。
注重词句锤炼,刻意求工。
“推敲”的典故,就是由于他的诗句“僧敲(推)月下门”而来的。
著有《长江集》。
贾岛与孟郊并称“郊寒岛瘦”,孟郊人称“诗囚”,贾岛被称为“诗奴”,一生不喜与常人往来,《唐才子传》称他“所交悉尘外之士”。
他惟喜作诗苦吟,在字句上狠下工夫。
贾岛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元和五年(810年)冬,至长安,见张籍。
次年春,至长安,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
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
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主簿。
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
开成五年(840年)迁普州司仓参军。
武宗会昌三年(843年)七月二十八日(8月27日),在普州去世。
《寻隐者不遇》赏析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
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
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这是一首名作,评者甚众。
蒋一葵《唐诗选汇解》:“首句问,下三句答,直中有婉,婉中有直。
”李锳《诗法易简录》:“一句问,三句答,写出隐者高致。
”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此诗一答,四句开合变化,令人莫测。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意思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意思
寻隐者不遇:寻:寻访。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全诗意思: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寻隐者不遇》原诗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创作背景
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
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
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赏析
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
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鉴赏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鉴赏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寻:寻访。
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处:地方。
作者简介:贾岛,字阆仙,范阳人。
唐代诗人。
古诗鉴赏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
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
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
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
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
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
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
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
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古诗寻隐者不遇全文
古诗寻隐者不遇全文《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写出的一首著名的诗,这首诗流传非常广泛,从小学课本到儿童启蒙读物以及唐诗读本中都有收录,这些书中还配有相应的绘图,绘图上有松,有指着手的童子,还有一个问者,形象地展示了诗的内容。
下面请看全文吧!古诗寻隐者不遇全文《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短短只有四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的意思是:在山中的一颗苍松下,我向隐者的小徒弟打听隐者的去向,小徒弟说,他的师父还在山中采药,只是这山中云深雾重,他也不知道师父身在何处。
前一句是问话,后三句是回答,表现了隐者的高风亮节,作者寻而不遇,心中只有空自仰慕。
作者贾岛给我们描绘一个世外高人的隐者,形象生动,以白云和苍松为衬托,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全诗结构精巧,特别的问答方式让人耳目一新,仅有二十个字,简单的叙事,环境、人物、情节一应俱全,却引人无限的想象,言外之意是一首抒情诗,山高云远,苍松亭亭,可爱的小童和一脸遗憾的来者,还有没曾出现的隐者。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风格通俗易懂,却清新艳丽,色彩鲜明,像一幅中国山水画。
含义深刻却着笔简捷,情深深意切切,心情上的百回千转尽在这白描无华之中。
它是贾岛一篇代表作,在诗词的历史上是难得的精巧作品,后人今天吟来,也有百般滋味在心头。
唐朝诗人贾岛简介贾岛是生活在我国唐朝时期的伟大诗人,他的故乡在今天的河北省涿州。
他的一生创造过很多优秀的作品,并且广泛流传至今。
相传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推敲”这个词就是人们根据贾岛的故事创造而来的。
贾岛的一生坎坷,他的家庭情况并不是特别富裕,自小便过着缺衣少食的日子。
贾岛曾经立志要考取功名,想要功成名就光耀门楣,借此改变自己的.贫苦生活。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他参加过很多次科举考试都没有中第!安史之乱以后由于世事混乱不堪、人民生活困苦,本身就生活拮据的贾岛为了满足生计迫于无奈于是出家做了和尚,直到后来才还俗了。
贾岛是一个性格孤僻的人,他不喜欢和人们交往,反而酷爱研究诗词。
贾岛《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合集一篇
贾岛《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合集一篇贾岛《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 1贾岛《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意思1】松树下问童子,师父哪里去了? 他说师父采药去了,就在大山之中,却因白云缭绕; 不知他的去处。
【意思2】我去寻访隐者,在松树下碰见一个男孩,问起他的老师,他说老师出门采药去了。
就在这座山中,但云深林密不知究竟在何处。
这首诗采用自为问答的形式,诗句浅显近于口语,虽未正面写隐者,而隐者幽居之意自在。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全诗鉴赏1】写隐居者特殊生活方式的诗;短小而内涵丰富、结构很有特点的诗。
标题用“不遇”,实际上是文学上安排的“不遇”,“遇”则无题,就不能宣扬远离红尘的生活方式,遇其人反是毫无意义的事了。
古典诗歌中借“云深”“云中”“云外”来写的人生,大多表达一个主题:远离俗世,自由随性。
由诗中的“隐者”可以分析出作者潜意识流露出来的人生观。
作者是有出尘经历(当和尚)的人,后经韩愈的劝说而还俗,但在红尘中并未显达,还是仕途蹭蹬。
他潜意识会向往那空寂的天地,对那里的人感兴趣,那正是其价值取向所在。
诗中的隐者有童子,不是修行学道的人,就是求长生的人。
说“采药”正是修炼的需要,而不是采药来卖的人,不然怎么会隐居呢?因此,诗的主题是赞赏修道求长生的人生,表达了对尘世生活的鄙夷思想。
诗的结构很有特点。
短短四句,容量却不少。
全由问答句组成是诗的基本结构,在简单的问答中完成了复杂而深刻的内涵的表达。
作者的裁剪省略,留下大量空白让读者填补,也是其结构上突出的特点。
“我”在松树下问童子,问话略去了,至少应该有几句问童子的话,才符合日常生活的交流,但这几句话读者自可补出。
童子说“师傅采药去了”之后,肯定还应该有“我”问“在哪里采药”等话语,然后才应该是童子的回答,也就是末两句,可是“我”的问话作者也略去了。
末两句当然是诗的精华。
表面看似乎是很平常的答话,事实上是文学的描述。
贾岛《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诗翻译赏析
贾岛《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诗翻译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贾岛《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诗翻译赏析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言:说。
处:去处。
1寻:寻访。
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2.不遇:没有见到。
3.童子:小孩。
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言:回答说。
5.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处:地方。
【诗文解释】一:在松树下,我询问童子,他说师父采药去了。
只知道他就在这座山里,然而山高云深,真不知道他在哪里。
二:松树下询问一位童子,他说师傅已上山采药去。
只知道就在这座山中,山高云深不知在何处。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隐者的徒弟,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作者】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诗以五律见长,注重字句锤练,刻意求工。
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赏析】《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小诗。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
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简练诗作。
一唱三叹,一波三折使短短的小诗具有了无穷的韵味。
诗中有一「问」三答,将三番问答精简为二十字。
既写出了诗人感情的逐步深入及对友人的关切,又表现出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
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
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寻的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
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层层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赅,令人回味无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án
言
发言 语言 自言自语
sōng
松下问童子,
言yán师采药去。
yún
云
云朵 云层 白云 乌云 一朵云
zhōng
中
中间 中国 中学 心中 中医 中指
只在此山z中hōn,g
yún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
贾岛
•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yǐn 寻隐
z者hě寻不隐遇yù者不遇
(唐)贾岛
唐·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sōng
松下问童子,
yán cǎi yào
言师采药去。
zhōng
只在此山中,
yún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sōng
松下/问童子,
yán
言师/采药去。
zhōng
只在/此山中,
yún
云深/不知处。
sōng
松
松鼠 松树 松果 肉松 松手 松柏bǎi
•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朗诵体会感情Leabharlann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 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在松树下,我 问一个小孩,知不 知道我要找的隐居 的那个人在哪里? 他说师父上山采药 去了。只知道他就 在这座山里,然而 山高云深,真不知 道他在哪里。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诗人:小朋友,你师傅去哪儿了? 童子:我的师傅采药去了。 诗人:我怎么才能找到他? 童子:师傅就在这座山中。 但是山高云深,不知道他 在哪里。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是__唐_代诗人__贾岛_写
的。诗的后两句是:_
•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