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做中学”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2023年《制作年历》教学反思8篇

2023年《制作年历》教学反思8篇

2023年《制作年历》教学反思8篇《制作年历》教学反思1矛盾。

新课程强调“经历、体验、探索”这些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而制作年历的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调查,讨论与制作,展示与交流,运用(教学用书语)。

5位老师都把调查放在课前,讨论与制作作为本节课的重心,但最后完成制作的只有部分班级的部分学生,至于后面的展示与交流及运用更是难有时间提及。

其中A老师的课主要环节是:从生日、节日引入,展示收集的年历,并欣赏与交流,重点研究1月的月历,讨论制作年历需要注意的地方,老师提供一张16K纸设计好版面的备用纸,最后小组合作制作。

学生制作时间有近20分钟,但多数学生不喜欢老师设计的版面,小组合作也无头绪,因而学生到最后还是未能完成。

B老师的课主要环节是:从推算老师的生日入手,到制作年历,展示收集的年历,讨论共同点,确定制作方案:式样、分工、制作步骤、备注,交流与修改方案,讨论制作过程体现得最为充分,但真正用于制作的时间只有10分钟,当然最后是完不成制作的。

C老师的课主要环节是:复习年月日的知识,介绍自带的年历特点与作用,集中制作1月份的月历,通过每月1日星期几的提示,小组成员每人填写其中的几月月历,最后组合成年历,相互交流作品。

几节课下来,我对于过程与结果的矛盾充满疑惑,象A老师那样对于制作方案与小组合作指导过粗,虽然制作时间充分,但制作效果不佳;象B老师那样让学生经历了讨论制作方案与交流修改方案的过程,但留给学生制作的时间实在过少;象C老师那样统一全班的制作式样,提供每月1日是星期几,学生大都完成年历制作,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足够重视?究竟是书本的编写有问题,这个内容难以在一节课中完成,还是我们的教学设计有问题?怎样才能既要过程又要结果呢?2. 数学与非数学成分的混淆。

D老师在课堂引入中介绍自己带来的年历时,夸赞了画面的精美,之后学生在介绍自己年历的特点时,由于突出介绍了年历的画面以及月历之外的诸如广告、诗词这些内容,每人介绍时间相对变长,涉及年历中的数学因素相对变淡,偏离了预期的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原则

小学数学教学原则

小学数学教学原则一、从具体水平开始教学的原则儿童的数学学习可分为以下四种水平:(1)具体水平。

这一水平的学习有两个特点,一是以实物为学习材料;二是以动手操作为活动方式。

例如小学生用实物数数,通过操作小棒来做加法,通过折叠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来认识长方形的性质,都是具体水平的学习。

(2)半具体水平。

这一水平的学习材料是象形的图,例如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的各种人物图、水果图、小动物图等等,都是半具体水平的学习材料。

学习方式则是用眼睛观察,例如一张图上画有一株树,树上有5只小鸟,还有3只小鸟正在飞过来。

小学生通过观察这张图得出5只小鸟加上3只小鸟等于8只小鸟。

这种学习就是半具体水平的学习。

(3)半抽象水平。

这一水平的学习材料是一种代码。

代码可以是图,但这种图不象形,例如用小圆圈来代表人,画几个小圆圈就代表几个人,等等。

代码页可以是实物,例如儿童可以用小棒来代表各种事物;算盘上的一粒珠子也可以代表各种事物。

这一水平的学习也是通过观察进行的。

(4)抽象水平。

这一水平的学习材料是符号,即数字、运算符号、字母等。

表示点、线、面的几何图形也基本上是一种抽象水平的材料,这种点没有大小,线没有粗细,面没有厚薄,实际上已经符号化了。

特别是立体图形,其立体性是要通过想象得到的。

抽象水平的学习主要通过抽象思维进行。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近年来由于入学年龄提早,一部分一年级小学新生的思维甚至还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思维要依赖具体事物,手是他们的第一感觉器官。

因此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主要应该以动手操作实物的方式进行。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

”杜威儿童教学的基本观点是“从做中学”。

《美国现代小学数学》一书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许多问题都是由不从具体水平开始教学引起的。

“儿童在具体水平或操作水平阶段,甚至在描述水平或画图水平阶段,对概念还没具有充分经验之前,不宜于在抽象水平或符号水平学习什么概念。

”“大多数儿童将在前运算阶段进入学校,因此我们准备让他们从头开始,学习系统的思维方法。

浅谈“做中学”理论的应用

浅谈“做中学”理论的应用

浅谈“做中学〞理论的应用浅谈“做中学〞理论的应用摘要:参观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后,对学校表达的“做中学〞理论进行探讨。

关键词:“做中学〞理论;应用;内涵近期参观了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这所年轻的学校从办学理念到学生活动的开展,从名称的设置到校园文化的传播,处处表达出教育学中的先进理论。

笔者仅对学校在表达“做中学〞思想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做中学〞理论1.“做中学〞理论的提出杜威是美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在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理论的三个核心命题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贯穿和渗透在他的教育理论各个领域的总原那么就是“做中学〞。

杜威从批判传统教育的“从听中学〞出发,提出了“从做中学〞。

他认为,“从做中学〞是一种比“从听中学〞更好的方法,表达了知与行的结合。

2.“做中学〞理论的内涵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

“从做中学〞,主张从经验中积累知识、从实际操作中学习,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手、脑、耳、口等感觉器官亲自接触具体的事物,通过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最后亲自解决问题。

杜威所提出的“从做中学〞的内容具体包括三个方面:艺术活动,其中有油画、绘画、泥塑、唱歌等;手工训练,其中有木工、金工、纺织、烹饪、缝纫、园艺等;要动手的科学研究。

杜威还认为,“从做中学〞的内容使儿童关心的并不是那些客观事实和科学定律,而是直接材料的操作和简单能量的运用,以产生有趣的结果。

二、“做中学〞理论的应用1.“做中学〞理论在D2的表达学校的学风有一点是“勤践行〞,学校的会议室的墙上有这样一句话:学校就是社会,教育就是生活。

这些清楚地说明了“做中学〞理论在D2的重要地位。

在学校的走廊上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学生亲自制作的十字绣,还有学生的书法作品、板报、绘画作品等展览。

这表达了“做中学〞理论内容的艺术活动中的绘画方面和手工训练中的缝纫等方面。

从“做”中学

从“做”中学
在进行教学设计 的过程中 , 阅读到戴再平教授主编 的《 我 初中 数学开放题集 》 一书 , 中“ 书 国外开放题选 编” 中有一个问题“ 矩形 纸片折叠角 度” 引起 了我的关注 与思考 , 此文章的启发 , 受 我进行
了再挖 掘 , 以折叠问题和画图问题 为主线 , 用一种全新 的模式学习 数学 , 获得 新的体验 , 也取得了较好 的教学效果 。因此写下此篇心 得 与大家分享 。
课 堂 内外
2 l-4 02 0
从“ ” 做 中学 , 学 中 “ ” 从 悟
— —
从(孪 三 角 形 研 宦 > 课 ‘ ) 为
文, 刘莉娜

要 : 从‘ 中学” “ 做’ 是新课 改中倡导的一种学 习方式, 在数学课堂 当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 因为 , 通过 自己的实践而感 受到的
性学 生 运 用 数 学 性质的学习过程来
工具 : 直尺 、 量角器 、 三角板 、 圆规等 。
探究活动一 提示 : 可类 比等腰 三角形 的性质 的学 习过程来进行探究。
工 具 及 其 合 情 推 进行探究 ,使学生
理进 行 多 角 度 的 可 以 明 确 探 究 方
二 、 新 教 学 设 计 的 说 明 创
设计两次画图环节 : 第一次画图为学 生得 到等边 三角形 的判
定方法做基础;第二次画图是使学生利用所画等边 三角形继续探 究如何取点 、 添线 、 添加条件以得到新的等边三角形。这个问题 的 设计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才能的空间,同时也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和判定做到活学活月 。 于
知识 一定是记忆深刻的!本课的教 学设计就是 以折纸活动作为载体 , 使之“ ‘ ’ 从 做 中学, 从学中‘ ’从而乐于进行其他 的数学探 究活 ‘ , 陪”

谈从“做”中“学”数学的认识

谈从“做”中“学”数学的认识
对州 02旬 2 月刊 1 () 2 下 年
c 授知 识 的过程 中要 注重 结论 与过 程 的统一 )传
I—C6 S5N1 S0 / N71I 1— 1 4 0 0 9
分 利用学 生 的星期 天 、 暑假 , 寒 鼓励 学生 在 学习 相关 内 容 时 。 做好 自己 就
生 ” 而未 解 , 欲解 之 ” 疑 又 的强烈 愿望 , 而转 化 为一种 对 知 识 的渴 求 , 进 从 识 的经历 和获 得知 识 的体验 。它 不 但使 学生 在 获 取 知识 的过 程 中 培 养
的思 维活 动 , 既是 科学 发 现的先 导 , 它 又是 问题 解决 的 一种 手 段 , 着 手 在 解题 之前 能够 进行 大胆 的猜 想 , 利 于培 养学 生创 造 性 的思 维 和 勇 于探 有 索 的精神 。新 教材 提 供了 大量 富有 数 学含 义 的问题 , 培养 学 生 通 过 认 真 观察 待探 究 的问题 , 出大胆 猜想 , 经 历 真 正 “ 数学 ” 用 数 学 ” 提 在 做 与“ 的 提 做 中“ 数 用 就是 “ 数学 , 做 中学 ” 做” 即“ 。其核 心是 给学 生提 供机 会 、 刨造 机 会 , 过 过程 中 , 高 了从“ ” 学” 学 的兴趣 。如 : 平面 去 截一 个 正 方 体 , 通 “ 问题 情境— — 建立 数学 模 型—— 解释 、 用 、 展” 学 习过 程 , 每 个 怎样 截 可使 截面是 三 角 形 ? 四边 形 ? 五边 形 ?六 边 形 ? 可 能是 七 边 形 应 拓 的 让 学生 在生 动具 体 的 情境 中都 参 与 数学 , 自体 验 数 学 的 生 存 和 发 展 过 吗 ?学 生分 小组 , 亲 通过捏 橡 皮泥 , 截 , 察 、 验 、 测 、 切 观 实 猜 交流 等 活 动 , 获 感 程 , 过学 生 自己 动手 去做 , 通 通过 积 极 主动 的 探 索 去建 立 自己 的理 解 和 得 数学 切截 几 何 体 的 知 识 和 方 法 , 受 在 数 学 活 动 中 学 数 学 的 无 穷

2023年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精选7篇)

2023年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精选7篇)

2023年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精选7篇)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1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小学阶段,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觉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每一幅插图,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让学生在领会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说,可以单独说、同桌说、集体说,让学生在充分的看说基础上培养数感。

克服以往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

重视“做数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重视“做数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重视“做数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数学教学的任务已转变为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堂教学从传统的集中于数学的内容方面,转变到数学的过程方面,“懂”数学就意味着会“做”数学,“学”数学就是“做”数学,即“做中学”。

在接受了张景中院士的超级画板培训后,我有幸聆听了旅美的数学泰斗杨玮琦教授来番禺的报告,深有感触。

本文笔者主要从什么是“做数学”,怎么做“做数学”、“做数学”得到的效果等几个方面来谈谈怎么领悟新课标,引导学生“做数学”,最后达到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做数学;数学实验【中图分类号】g630前言2011年8月,美国加州大学的杨玮琦教授来番禺做学术报告。

印象最深的一个词是:数学技术。

杨教授认为,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技能培养与训练,而是一块为学生探索与发现准备的沃土。

它提供给学生通过自己的眼和手去发现与认识世界的机会,它能自然地沟通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联系,能把学生探索的目光从书本、教室引向生活、社会,能为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动手机会,让他们“真刀真枪”地解决几个真正的问题。

“把数学变成一种技术”,让我耳目一新。

张景中院士的超级画板的应用已经给了我很大启发。

数学课本人教版教材内容设置“实验与探究”、“数学活动”等更应引起我们一线教师的足够重视,它其实就是要求我们要让每个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都参与数学,亲自体验数学的生存和发展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去做,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去建立自己的理解和意义,在自身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掌握数学知识和技术应用的方法与途径。

所以笔者这里提出要重视“做数学”!现代数学教育理论认为——学数学就是“做数学”,人们越来越把“做数学”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相互合作的行为。

1、对“做数学”的理解1.1 何谓“做数学”那么什么叫做“做数学”呢?学习数学就意味着“做数学”。

杜威“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及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杜威“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及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 云 南大 学高等教 育研 究 院 公共 管理 学 中学” 教 学原则 即“ 从 经验 中学” 、 “ 从 活动 中学” , 是针对 当时的教 育弊端而提 出的 , 主张 学校 里知 识的
获得 与生活相联 系, 符合 当时社会 对教 育的需求, 用“ 从 中学” 的教 学理念来审视 当今我 国的基础教 育改革 , 它对我 国基础教 育的课 程观 、 师生观、 评价 方式有 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 “ 从做 中学” ; 基础教 育; 启示
三、 “ 从做 中 学 ” 对 我 国 基 础 教 育 的启 示 ( 一) 开展综合 实践课程 . 培养 学生的 实践能力 我国 的学校教育 的课程 长期以来 重知识而轻能力 。学生 只 是被 动地 接受老师传授 的知识 . 缺少创 新性 , 动手 能力不足 , 诺
在传 统的学校教育 中,重知识 的思路 与单 一教师教授 的教 学方法 占据着 重要 的地位 。 传统教学评价方法与方式 . 只注重对 结果 的考查 , 单纯地看 学生 的分数 、 升学率 等 , 努注重学 生获得 知识 的过程 ,此种评价方式不能够满 足社 会发展对创造性人才 的需求 。“ 从做 中学 ” 理论上让学生从单 纯的灌 输式的教学方法 中走 出来 , 走 向儿 童亲身体验的生活 。 目前 , 我国正在进行素质 改革 , 倡导 培养全面发展 的人 , 培养 有个性 , 创造 性人才 , 所以, 教育 者和管理者对学生 的评价不要 只看成 绩 .更要关注学生 的 学 习过 程 , 运 用 发 展 性 的评 价 理念 , 把 形 成 性 评 价 与 总 结 性 评 价 有机结合 , 真正做到让学生从 “ 做” 中学 , 为学生将来更好 的步入 社会所应具备的各种能力打下 良好的基础 。
杜威提出的从做中学教学原则即从经验中学从活动中学是针对当时的教育弊端而提出的主张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相联系符合当时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用从中学的教学理念来审视当今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它对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观师生观评价方式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让学生“从做中学”

让学生“从做中学”

让学生“从做中学”日常教学中,学生们在学习长度单位后,对这些知识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

通过“做米尺”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经历观察、讨论、制作、反思、完善、评价等过程,一步步把抽象知识具体直观化,同时在活动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各长度单位并体验它们之间的联系。

由此可见,教师可以通过各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操作的过程中感受、体验,化抽象为具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标签:综合实践做米尺动手操作做中学一、活动缘由苏教版二年级上下册都有长度单位的知识,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对其有所接触,但是仅仅限于知道。

课堂上教师也曾多次尝试采用不同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但是在解决具体情景中选择哪个长度单位更适合的问题的时候,部分学生还是一脸的茫然。

这说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

所以,在学习了这些长度单位后,我特地安排一节实践活动课——做米尺,旨在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各长度单位的理解。

二、活动尝试(一)活动前准备课前,我一直在思考:这节课要怎么上才能达到预期目的?该怎样安排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点要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会怎么应答?……其实,在实际的课堂中,这些课前预设显得有些多余,学生们对问题的思考可能要廣得多。

(二)活动过程经过反复思考,以及和同年级组老师的讨论,我安排了六个环节:1.观察尺子的特点和结构尺子是学生已经认识的测量长度的工具,但是关于尺子的细节,他们其实并没有注意过,所以我设计的第一个实践活动就是观察尺子,为接下来制作米尺做铺垫。

2.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小组讨论做米尺的方法。

师:既然我们了解了尺子的结构,那我们又该如何制作米尺呢?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该如何制作。

可以把想法写在纸上。

在这里我还提出了“怎么去确定刻度”“常见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和米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样的问题,来引发思考。

3.同桌合作做米尺尽管他们讨论后觉得做米尺是很简单的事,可是当真正开始做米尺的时候问题就多了起来。

从案例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从案例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从案例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何建设有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中的热门话题。

尤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倡导的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注重对学生兴趣的适时激发,以及重视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生成等教育理念,无一不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期在合理的课堂时间内最大程度地达到教学目标。

而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就是大多学生都觉得学习数学这门课很难,而且一些老师也反映数学课很难上,因此导致学生对这门课望而生畏,学习结果不太理想。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现象呢?结合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很低,缺乏实效性。

也就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率低。

何谓课堂教学实效性?有研究者认为课堂教学的实效主要指课堂教学整体的效果。

它包括:教学目标和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充分有效地利用了教学资源;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是否考虑到了怎样让学生进行有效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中是否通过有效地评价与调控,是否做到对学生因材施教,帮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课堂教学是否关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为学生的发展注入了后劲。

从这个概念可以看出,要抓住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要从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来找突破口,也就是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应该常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审视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素质并及时更新。

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需要随时调整教学计划。

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并结合多年的从教经历对怎样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出几点看法,希望对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索有所启示。

一、适时发现课堂中的闪光点,及时生成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案例1]一位教师在教学初中数学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4.3节例题6:“小明和小兵的家分别在相距20千米的甲乙两地,星期天小明从家里出发骑自行车去小兵家,小明骑车的速度为每小时13千米。

浅谈从“做”中“学”数学的认识

浅谈从“做”中“学”数学的认识
从而使数学概念、 意识 、 律 在 自主 探 索 中生 成 、 展 , 合 作 交 流 中 规 发 在
有水 吗” ?学会了制作扇形统计图并从中获取 有用信息 ;去 括号” “ 这 节课 的学 习 , 从 探 讨 “ 明 是 怎 样 计 算 火 柴 的根 数 的 ? 的 问 题 就是 小 ”

开始 , 过 学 生 的 操 作 、 察 、 考 、 述 、 流 、 较 , 纳 出 “ 括 通 观 思 表 交 比 归 去 号” 的法 则 , 成效 地 学 到 了“ 括 号 ” 知 识 。 又 如 : 富 的 图形 世 有 去 的 丰
“ ” 学 活 动 中 学 习兴 趣 愈 来 愈 隆 。 做 数 三 、 学 规 律 的探 索有 赖 于学 生 在 “ ” 学活 动 中发 现 数 做 数
Hale Waihona Puke 、数 学 知 识 的理 解 有 赖 于 学 生在 “ ” 学 活 动 中加 深 做 数
数学知识有着严密 的逻辑性 与高度 的抽象性 , 许多抽 象 的数 学
史 发展 的 必然 。
猜想是人们依据事实 , 凭借直觉所作 出的似真推测 , 是一种创 造 性的思维 活动 , 它既是科学发 现的先导 , 又是问题 解决 的一种手段 , 在着手解题之前能够进行大胆 的猜想 , 有利 于培养学 生创造 性的思 维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新教材提供 了大量 富有数学 含义 的问题 , 培 养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待探究 的问题 , 出大胆猜想 , 经历真 正“ 提 在 做 数 学 ” “ 数 学 ” 过 程 中 , 高 了从 “ ” 学 ” 学 的 兴 趣 。如 : 与 用 的 提 做 中“ 数 用平面去截一个 正方 体 , 怎样截 可使截 面是三 角形? 四边形 ?五边 形 ? 六 边 形 ? 可 能是 七 边 形 吗 ?学 生 分 小 组 , 过 捏 橡 皮 泥 , 截 , 通 切 观察 、 实验、 猜测 、 交流等活 动, 获得数 学切截几 何体 的知识和方 法 ,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杜威(1859-1952),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提倡实用主义。

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不仅影响着当时的国际社会,并对当今教育界仍然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通过文献研究法试图解读“从做中学”教学理论的内涵,发现“从做中学”理论可以借鉴的地方,并结合当今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其在实际教学中的意义: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加强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儿童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改变家庭作业的单一形式、运用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

标签:从做中学;儿童;教学引言: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的出现和形成,有着深厚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渊源。

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充分吸收和借鉴了在他之前的优秀文化,他的教育理论具有丰富且深厚的社会学、心理学和哲学功底。

“从做中学”理论一经提出,便引起了社会范围内的广泛讨论及对当时教育的审视;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他的教育理论被视作教育界的经典,且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的学习时,必先学习杜威的教育理论和思想,作为学生自己的理论基础。

一、杜威“从做中学”教学理论的涵义与不足杜威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在对适应环境中生长的,个人也是在参加社会活动中而得到身心素质的发展的。

同样,个人的身体和心理以及理论和实践也不是敌对的,而是相辅相成的〔1〕。

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主要是批判传统课堂中学生静坐、依托教科书的教师讲授的教学方式。

杜威认为人们思维来源是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

也就是说,在生活中遇到难题了,人们才会思索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并在实践中去检验方法的正误,思维就是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并得到发展的。

实用主义的思想在教育中的表现,便是“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2〕;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便是“做中学”。

从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

重视儿童的需要、兴趣、身心发展特征,以儿童的感受和需要为出发点,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时,将儿童的本能和兴趣置于思考的首位,考虑教学活动是否有足够的趣味性吸引儿童学习。

杜威的“做中学”新释

杜威的“做中学”新释

杜威的“做中学”新释引言杜威,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也是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了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做中学”,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知识和技能。

本文将重新审视杜威的“做中学”思想,探讨其内涵、教育价值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做中学的内涵“做中学”思想起源于杜威对传统教育方法的批判。

他认为,传统教育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导致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因此,他提出了“做中学”的思想,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知识和技能。

杜威的“做中学”思想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实际操作:学生应该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动手操作获取直接经验。

2、亲身经历: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而非从他人那里间接获得。

3、兴趣:学习应该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持续改进:学生应该在操作中不断尝试、反思和改进,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做中学的教育价值“做中学”思想在教育中的应用具有以下价值:1、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其实践能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学生兴趣的学习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践中,学生需要不断尝试、反思和改进,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促进学生的社会交往:“做中学”常常需要团队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

做中学的时代意义在当代社会中,“做中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这就要求学生具备更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做中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此外,“做中学”思想也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从做中学,在学中教 (姚勇)

从做中学,在学中教 (姚勇)

从做中学,在学中教大场中心小学姚勇摘要: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核心是尊重孩子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将孩子的实践活动、孩子的学习过程和课堂的教学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让教学活动真正的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而不是进行一味灌输的教育。

本文通过两个案例的对比,一是在没有经验的时候强行用教师的知识体系灌输教学;一是失败后改变,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按照合理的教学目标进行有效教学。

这两则案例充分说明了孩子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孩子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学习,而教师应该在孩子的学习中进行教学,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只要符合陶行知的教学理念,真正的把孩子放在教育的主体性上就能使教育教学有效而有益。

关键词: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实践案例一、背景说明:“教学做合一”理念“教学做合一”一直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其教学论。

其中的核心就是尊重孩子在教育中的主体性,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学生在实践中的创造和学习予以肯定,并反过来指导教师教授理论知识的方法。

作为一名年轻但亦有几年教龄的教师,在于对教材处理过程中首先要重视课标,因为课标正是从孩子的年龄层次出发,尊重孩子的教育中的主体性,并且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三年级的数学学习,孩子从简单的加减法开始迈向更高一级的乘除法学习,其中对于除法竖式的学习一向是知识中的难点,因为除法竖式从形式上来说和以往的加减乘区别较大,其次从具体运算中,乘除法计算包含了复杂的运算过程,这个学习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缓慢深入,逐步熟练。

而对于刚刚接触除法的孩子们来说也有着从陌生到熟练的过程,没法一蹴而就。

其中特别是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在四年级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后开始学会被除数和除数去掉末尾相同个数的0,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应该还是遵守除法的计算方法,带着除数的0进行计算,只要做到看清被除数的位数,除到哪一位商写在那一位上就行。

于是在教学中应该踏踏实实的贯彻教学目标,让孩子遵守除法的正确计算方法即可。

数学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等奖说课稿

数学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等奖说课稿

数学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等奖说课稿《数学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数学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等奖说课稿核心提示:“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

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

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

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

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

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

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节新课,往往是从旧知识引入,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

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拍掌回答把4个苹果和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把4个苹果、两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

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学生就无法用拍掌回答,就问老师半个怎么拍啊!于是我就抓住机会由此引入新课。

从上课的情行来看这方面做的是比较成功的,通过拍手使得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上来,而且使课堂的气氛变的很好,对整堂课的教学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教学四分之一时我先确定操作要求,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两次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然后学生操作。

由于实践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把学生的认识推向深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折法,课堂上出现了三种类型正确折法,又请学生观察教师的另一种折法,并提问:所表示的部分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吗?这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从做中学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从做中学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从做中学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作者:龙勇斌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15期“从做中学”是杜威提出的教学理论,它也是一种经验的方法、思维的方法、探究的方法。

什么是探索的方法呢?它究竟是怎样进行的呢?杜威早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他在这本书中所提出的著名的思维五步说是这一方法的具体表现。

按照胡适所作的比较通俗的转述,这五步是:疑难的境地(暗示):指出疑难之点究竟在什么地方(问题);假定种种解决疑难的方法(假设):把每种假定所涵的结果——想出来,看哪一个假定能够解决这个疑难不信用(试验)。

胡适曾把杜威的这个五步概括“细心搜求事实,大胆提出假设,再细心求证。

”有时他说得更简单:“科学的方法只是“大胆地假设,小心的求证”十个字。

在杜威看来,“从做中学”的提出有三个方面的依据:一是“从做中学”是儿童的自然发展进程的开始。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一书中,杜威十分清楚地写道:“在第一阶段,学生的知识表明为聪明、才力,就是做事的能力。

”“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how to do)的知识,例如怎样走路、怎样谈话、怎样读书、怎样写字、怎样溜冰、怎样骑自行车、怎样操纵机器、怎样运算、怎样赶马、怎样售货、怎样待人接物,等等。

……应该认识到,自然的发展进程总是从包含着从做中学的那些情境开始。

”他认为,美国许多进步学校的实验表明,正是通过“从做中学”,儿童得到了进一步的生长和发展,获得了关于怎样做的知识。

二是“从做中学”是儿童的天然欲望的表现。

杜威认为,儿童身上蕴藏着充满生机的冲动,生来就有一种天然的欲望,要做事,要工作。

他强调说:“进步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把这一事实应用到教育中去,运用了学生的自然活动,也就是运用了自然发展的种种方法,作为培养判断力和正确思维能力的手段。

这就是说,学生是从做中学的。

”在杜威看来,一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要的动力在于儿童本能的、由冲动引起的兴趣上。

具身认知: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

具身认知: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

具身认知: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周琦摘要:“具身认知”是诠释学生个体如何获取知识的一种新视角。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深度学习,应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突出情境之于认知的催化作用,突出“做中学”的身体协同认知。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深度学习,能实现学生智慧的升华、生命活力的迸发。

关键词:小学数学;具身认知;深度学习;教学实践深度学习是当下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必然趋势。

关于“深度学习”,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进行了广泛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笔者在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立足于“具身认知”立场,进行了深入而持久的探索。

基于“具身认知”视角,深度学习应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突出情境之于认知的催化作用,突出“做中学”的身体协同认知,突出知识生成的隐喻机制。

具身认知,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将认知嵌入情境之中从根本上说,所有的知识都根植于情境,是情境与人交互、碰撞的产物。

因此,将认知嵌入情境之中,有助于学生感受、体验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在小学数学教学之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水平、认知状态如何,与情境密切相关。

通常而言,情境主要有生活化情境、问题式情境等。

置身于情境之中,不仅学生的大脑,而且包括学生的身体都能参与学习。

情境能成为学生数学思考的催化剂,成为学生数学探究的有效平台。

将认知嵌入情境之中,情境不能仅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敲门砖”,更不是数学知识的附属物;情境本身就是数学思考、探究的对象,因而情境本身就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具有重要的数学意义。

离开了情境,数学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比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运算律”,教材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助推学生的数学理解。

对于一些“性质”,如“减法的性质”“除法的性质”等,教材只是提供了“算式”,如“156-56-44”,这个时候,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赋予算式的情境意义。

比如,笔者在教学中,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小明过年获得了156元压岁钱,买篮球花去了56元,买足球花去了44元,还剩下多少元?由于这样的情境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因而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

“从做中学”的实践与思考——从“函数模型及应用”教学实录谈起

“从做中学”的实践与思考——从“函数模型及应用”教学实录谈起
19 9 0对 应 数 字 5, 以此 类 推 . 样 就 可 以进 行 描 点 画 这
图 了.
图表 一 XY散 点 图 一 完成 一 对 准散 点 图 中的点
右 击 一 添 加 曲 线 趋 势 图 一 多项 式 , 点 击“ 项 ” 再 选
一 点击“ 示公式 , 显 R。值 ”一 确 定 ( 2 . 图 )
是 否有 误 )
们 就 能 研究 一些 日 常生 活 、 产 实 践 以 及 科 学 实 验 生
等 领 域 中 的 问题 . 面 看 一 份 资 料 ( 幕 显 示 ) 下 屏 :
据 国家 统 计 局 网 站 2 0 统 计 资 料 显 示 , 国 能 0 6年 我
源 生 产 自 1 8 年 以来 发 展 速 度 迅 猛 ,9 0 能 源 生 产 95 19 年
2 50 ) 1 0 6
1 教 学实录
师 : 们 已学 习 了 函 数 的 概 念 、 象 与 性 质 , 我 图 以 及 指 数 函 数 、 数 函数 、 函数 等 . 用 这 些 函 数 , 对 幂 利 我
生 : 直 觉 , 形 “ 相 ”很 像 抛 物 线 , 是 就 选 凭 图 长 于 取 二 次 函数 . 师: 同学 们 , 题 就 需 要 有 一 点 直 觉 .回答 得 很 解 好 !请 同 学 们 先 计 算 . 教 师 巡视 并观 察 学 生 的 运 算 (

式 方 法 进 行估 算 . 师 : 用 哪 种 函 数 选
呢?
b・ + f 其 中 a , a , ,b f为 常数 , 口> 0, a≠ 1 分 .
21 0学 月刊
直 线 上 , 么 这样 的 数 学模 型 合 理 吗 ? 那
5 1 4 0.

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落实劳动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落实劳动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数学核心素养
90
SHUXUE HEXIN SUYANG

中数学学科教学落实劳动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落实劳动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王俊杰 王明山 ( 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广东 中山 528454)
【 摘要】 加强和落实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
立,从而推动社会发展,所以数学课堂教学可以直接体现问
题情境生活化.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数学问题生活化的原则,
创设生产活动中的具体教学情境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在教学“ 函数” 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这样
的生活实例:
向高为 H 的水瓶中注水,注满为止.如果注水量 V 与水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 20
报,2006(06) :53-59.
[4] 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 J] . 教育研
究,2018,39(11) :12-17.
[5] 葛晶,程文华,崔宝发,吕炯璋. 实施核心素养引领
下的劳动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及教学建议[ J] .北京农业职业
学院学报,2018,32(01) :108-112.
好品格和互助精神,又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进而促进学
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二、数学学科教学中落实劳动教育的路径
现代《 教育大辞典》 中对劳动教育解释为:劳动教育即
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可见,劳动教育以
生产实践为基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就必须在学科教
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的数学特征既不是简单的体
5 -1
.若 某 人 满 足 上 述 两 个 黄 金 分 割 比 例, 且 腿 长 为

105 cm,头顶至脖子下端的长度为 26 cm,则其身高可能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做中学”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从做中学”是杜威提出的教学理论,他认为儿童应该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他是在传统的学校教育弊病的基础上提出这一基本原则的,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下面,我仅就个人教学实践谈谈“从做中学”的理论应用。

一、突出从做中学的实际教育价值
初三数学第一学期三角比一章中三角比应用这一节,教材中的操作价值很大,教师在教学中要抽出时间,安排学生到操场或其他室外空旷地,实测一下几种不同情况的高度。

可以直接利用三角比的:被测高点的底部可以直接达到,这时可以利用三角比定义公式:h=a×tga求得。

要推算公式的:被测高点的底部不可以直接达到的。

这时可利用推算公式:h=a/(ctgα-ctgβ)求得。

学生通过这种“做”,很好地达到了“学”的目的。

又如在初中数学中的三种运动:翻折、旋转、平移。

在教学中学生操作的多与少,将直接会影响到对知识全面与准确的掌握,增加“做”的成分,如折纸、生活中的实例、圆的制作等,从而达到了“学”的效果。

二、把握“从做中学”的尺度并灵活运用
现代的教学内容,已经从以往的直接经验大量地向间
接经验内容为主。

杜威的“从做中学”能体现出学习的主体,也就是学生的自我感知的学习。

如初中数学中的正比例函数在实例的引导下引出概念,再引出解析式,这可以在“做”的过程中得到,函数的图像性质更可以在做中得到。

有了正比例函数的结论,一次函数的结论学生就可模仿正比例函数的推导过程得到,这就很好地体现了“从做中学”的教育理论。

但二次函数内容在教学中知识点的引出,是抛物线的实际意义与解析式的作图出现这两条思路提出的,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这两种结果进行综合才能得到完整的知识认知,如果不对抛物线的实际意义让学生产生自有的“做”,那么解析式出图的“学”也很苍白,学习也会是不完整的。

这就看出了杜威的“从做中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有很多先学成为了“做”,进而成为后“学”的基础。

三、针对数学课程的特点发挥“从做中学”的理论优势
数学课程有着与其他课程不同之处,逻辑分析、准确计算、抽象推理是数学课的特点。

好像“做”的不多,更多的是模仿学,但如果能够注意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做”,把重心从教师、教材转移到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变成了太阳,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这个中心旋转,学生是中心,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

教育要从学生
的兴趣、经验和个性出发,尊重和利用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经验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正在形成中的有生命力的东西,教师必须扶持和滋养它。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各项活动和练习,其目的是有助于学生的自由,而不是限制自由。

所以,学校既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学生自由生活、增长社会经验的地方。

教师只有注重学生的探索感觉,才能让他们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做”出知识与能力。

(贵州省铜仁市第五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