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详解含范例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最全答题模板与技巧
王者二三攻略【前言】做阅读题必须有四种意识:1、文体意识: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去答题2、语境意识: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题3、文本意识:坚信一切答案可以在文章中找到,答题不能脱离文本4、题目意识:注意答在问中,从问题中找命题意图和答题要点和要求,注意按分值答题做阅读题的流程:1、速读,确定体裁和中心2、初看题目,明要求,再通读原文3、依据要求,确定有效阅读区域,反复斟酌,并作答4、复查,是否按照要求作答,是否表述明确。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拟人(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便于抒情;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利于表达作者情感。
夸张:使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人们的想象。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内容上表意凝练,概括力强,抒情酣畅。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叙事透辟,条理清晰,长于抒情。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旨。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释的道理观点更鲜明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突出文章内容;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思考。
反问:增强语气,强化情感。
引用:增强文章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和说服力。
双关:使语言幽默;适应语境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增强文章表现力。
反语:正话反说,幽默讽刺。
象征:引申事理,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
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引发好奇,使文章曲折有波澜;感情铺垫,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情感。
托物言志:在对事物的描绘过程中寄托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理念。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刻画人物性格更鲜明,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的揭示主旨。
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起烘托作用。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和技巧总结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阅读理解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它考查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
因此,掌握有效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对于提高阅读理解的得分至关重要。
以下将详细解析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方法和技巧,以及例文分析。
一、答题方法(一)通读全文,把握主旨首先,学生在答题前必须通读全文,以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
通读全文不仅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还能帮助学生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
在通读过程中,学生应该注意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部分,这些部分通常包含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
例如,在阅读一篇关于友情的文章时,学生应首先注意文章的标题,这往往能揭示文章的主题。
接着,学生应仔细阅读文章的开头部分,了解作者如何引入话题,以及他对友情的初步看法。
最后,学生应关注文章的结尾部分,看作者是如何总结全文,以及他对友情的最终评价。
(二)仔细审题,明确问题在通读全文后,学生需要仔细审题,明确问题的具体要求。
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因为不同的题目类型有不同的答题侧重点和解题技巧。
学生应仔细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和限制条件,以确定答题的方向和范围。
例如,对于一道关于文章细节的题目,学生需要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的段落和句子,仔细比对原文和题目中的信息,以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而对于一道关于文章主旨的题目,学生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提取关键信息,组织答案在明确问题后,学生需要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来组织答案。
关键信息可能包括主题句、关键词、转折词等,它们对于理解文章内容和回答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提取信息时,学生应注意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遗漏重要内容。
以一道关于文章人物形象的题目为例,学生需要从文章中提取关于该人物的描写和评价信息,如外貌、性格、行为等方面的描写。
然后,学生需要将这些信息组织成一段通顺的答案,描述出该人物的形象特点。
在组织答案时,学生应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条理性,使答案易于理解。
(四)结合上下文,深入理解在阅读理解中,很多题目都需要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讲解及练习和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讲解及练习和答案语文阅读是语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下是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讲解及练和答案。
一、阅读理解的技巧1.仔细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应该逐字逐句、仔细阅读。
不要遗漏任何一个字、一个符号,以免对理解文章产生干扰。
2.了解背景在阅读文章前,了解文章背景也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文章是关于现代生活还是古代故事,是正面描述还是负面描述等等。
3.掌握关键词汇在阅读过程中,要留意关键词汇,并通读全文找出关键词汇的含义。
4.猜测词义如果遇到不认识或不懂的词汇,可以尝试猜测词义。
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推测词义,或者根据前缀、后缀推测词义。
5.理解作者意图在阅读过程中,要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意图,并尝试从作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章。
二、阅读理解的练和答案以下是初中阅读理解练及答案:(一)一年一度的八月收获季又来了!小朋友们都要尝尝新鲜的果实喽!这个季节,小伙伴们大概可以品尝到什么呢?有西瓜、香瓜、葡萄、鸭梨、甜瓜、桃子、梨子、橙子,还有…………偷偷告诉你们哦!水果小窝迎来了新的成员——盆栽……1.下列哪些水果不属于八月份的水果?A.西瓜、香瓜、葡萄、鸭梨B.甜瓜、桃子、梨子、橙子C.草莓、苹果、蓝莓、樱桃D.以上都是答案:C。
2.文章中有几种水果?A.8 种B.9 种C.10 种D.11 种答案:B。
3.文章中提到了什么新成员?A.盆栽B.土豆C.辣椒D.生菜答案:A。
(二)瓢虫的生长过程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几乎都要靠吃,像蚜虫、白粉虱等植食性害虫是它们的一大食物来源。
它们不分昼夜地捕食,精于攀升和飞行,口器发达,能潜入细小裂隙和叶柄、花蕊等深处捕食。
1.在瓢虫的生长过程中有几个阶段?A.2 个B.3 个C.4 个D.5 个答案:C。
2.瓢虫的主要食物来源是什么?A.小昆虫B.植物叶子C.种子D.石头答案:A。
3.瓢虫的特点有哪些?A.仅能够在白天捕食B.能飞行、攀升,可以到达细小裂隙和深处捕食C.不挑食,吃什么都行D.都不是答案:B。
初中语文答题模板阅读理解
初中语文答题模板阅读理解一、概括文章内容类解析:概括内容时,要明确文章的主要人物(父亲和“我”)、事件(父亲送“我”、买橘子等)以及文章的情感线索(父子情)。
一般按照“谁 + 做了什么 + 结果如何(或表达了什么情感)”的模式来概括。
答案:文章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
解析:先分别概括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部分的内容,再点明文章通过两者对比所表达的情感。
二、赏析词语类答案:“攀”“缩”“倾”这几个动词生动地描写出父亲爬月台时的艰难动作。
“攀”字写出了父亲用手抓住高处的吃力,“缩”字表现出父亲两脚往上移动时的小心翼翼,“倾”字体现出父亲身体倾斜的状态,这几个词将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努力和对儿子的爱细致地刻画了出来。
解析:赏析词语先解释词语的基本含义,然后分析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一般从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人物(事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情感等方面入手。
答案:“低唱”“弹琴”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将油蛉和蟋蟀当作人来写,“低唱”形象地写出油蛉叫声的轻柔,“弹琴”生动地表现出蟋蟀叫声的悦耳,写出了百草园充满生机和乐趣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解析:对于这种赋予事物以人类行为的词语,往往是运用了拟人修辞,从修辞角度分析能更好地把握其表达效果。
三、赏析句子类答案: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水也不忍得冻上”“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把水和垂柳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冬天水的温暖、多情以及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同时,句子描写了水藻的绿,从侧面烘托出济南冬天的温暖。
解析:赏析句子首先判断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这里是拟人),然后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写出水的特点和生机,表达情感),再看有没有其他描写手法(如侧面烘托)及其作用。
答案: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盛开的紫藤萝比作瀑布。
“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花开得茂盛、繁密的特点,气势非凡,给人一种震撼的美感,表达了作者对紫藤萝花的惊叹与喜爱之情。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和技巧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和技巧阅读答题模板:
1. 阅读理解题
问题:(问题内容)
答案:(答案内容)
解析:(解析内容,包括原文支持)
2. 段落填空题
问题:(问题内容)
答案:(答案内容)
解析:(解析内容,解释答案与原文的联系)3. 完成句子题
问题:(问题内容)
答案:(答案内容)
解析:(解析内容,解释答案与原文的联系)阅读答题技巧:
1. 仔细阅读题目:阅读题目时要仔细理解题干的要求,明确需要从文章中找到哪些信息。
2. 找准定位句:有效的阅读技巧之一是通过找定位句,即在文章中寻找与问题相关的关键词或关键信息。
3. 精读相关句:在找到定位句之后,要对其进行仔细阅读,理解其含义,并找出与问题相关的答案。
4. 多次阅读原文:如果在第一次阅读时没有找到答案,可以多读几遍原文,利用上下文的线索来推断答案。
5. 注意选项干扰:在答题过程中要注意选项的干扰性,不要被与原文相关但并非完全正确的选项所迷惑。
6. 验证答案:在确定答案之后,要再次确认答案是否与原文相吻合,以避免错误。
7. 训练技巧:多进行阅读理解训练,熟悉各种题型的出题特点和解题技巧,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与方法归类_初中阅读理解答题模板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与方法归类_初中阅读理解答题模板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语文阅读题方法归类如何才能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七年级语文阅读答题模板
七年级语文阅读答题模板一、概括文章内容类题目。
题目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记叙文)- 答题模板:本文记叙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题目2:概括说明文的主要内容。
- 答题模板:本文主要介绍了说明对象+其主要特征(方面1、方面2等)。
二、赏析句子类题目。
题目3:赏析句子(从修辞角度)。
- 答题模板:这个句子运用了XX修辞(比喻、拟人、排比等),把XX比作XX (如果是比喻)/将XX赋予人的XX(如果是拟人)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事物的特点或者人物的情感等),表达了作者XX的思想感情。
- 解析:“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把春天比作小姑娘,同时赋予春天“笑着,走着”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美丽可爱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题目4:赏析句子(从描写角度,描写人物句子)。
- 答题模板:这个句子运用了XX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生动细致地写出了人物的XX(外貌特征、语言特点、动作的敏捷或迟缓、心理活动、神态变化等),表现了人物的XX(性格、品质等)。
题目5:赏析句子(从描写角度,描写环境句子)。
- 答题模板:这个句子运用了环境描写,通过描写XX(景物),渲染了XX(氛围,如凄凉、欢快等),烘托了人物XX(心情、性格等),为下文XX(情节发展,如埋下伏笔、做铺垫等)。
三、理解词语含义类题目。
题目6:理解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 答题模板:本义+文中义。
先解释词语的本义(字典中的意思),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解释其在文中的特殊含义(与文章主题、人物、情节等的联系)。
- 解析:例如“这件事发生得很蹊跷。
”中的“蹊跷”,本义是奇怪、可疑。
在文中是指这件事情发生得很奇怪,可能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与文章所讲述的神秘事件情节相联系。
题目7: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 答题模板:这个词语(形容词/动词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事物的特点、人物的状态等),如果是叠词,还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初中语文常用阅读理解答题思路及答题模板
初中语文常用阅读理解答题思路及答题模板及答题话术,轻松得高分!中考阅读的重点之一是记叙文、散文知识、小说,在考试过程只要遵循下面的解题思路作答,那么可以轻松获得高分!请牢记下面的解题思路哦!1.判断文章体裁答:这是一篇xx。
“xx”中的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三种文体的区别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技巧:时间地点看标志词,准确程度看题意中心人物识别看中心和写作着力点事件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什么人+干什么;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3.概括文章内容?(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句式:①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②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③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分析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5)总分总(掐头去尾)划分段落层次技巧:①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②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③找标志词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线索判断技巧:看题目,看议论抒情句,看多次出现的字眼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示例:①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详解(含范例)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能力,除了要注重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外,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和方法,通过我们长期的教学实践,阅读理解题的解题应分以下几个步骤: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1、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每一段、每一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是行之有效的。
2、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
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
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
第一遍是速读,重点是理解文章的体裁。
答题时切忌还没完整的阅读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
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阅读原文时有两种方式,一种叫"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
一种是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
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
“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
要找到阅读理解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直接提取从文中提取有效的信息。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模板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一、概括文章主旨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对文章内容的整体认识。
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概括时既要紧紧抓住文中材料所给的信息,又不能添枝加叶,偏离文意。
二、理解重点段落确定目标段落。
要解决的问题往往都会在有关的段落中做出阐述,所以先确定目标段落。
认真阅读目标段落。
可采取如下方法:找中心句;将该段落中每一句话的中心词或关键词标注出来,形成对该段内容的概括;注明该段关键词语。
仔细揣摩上下文。
通过上下文的联系理解段落的意思。
三、解析词语含义词语的语境义。
语境就是语言单位出现时的环境。
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语境是指语言的社会环境;狭义的语境是指语言的上下文。
多从前后词句中找到它的范围限制,从上下文中理解其意义。
词语的指代义。
从语境中找出被指代的对象,就能确定其指代义。
词语的隐含义。
有的词语单从语句本身难以确定含义,要看上下文,离开上句下句孤立地看一个语言片断甚至单个词语是不会懂的。
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借代义等。
引申义是指由词的本义推广出来的意义;比喻义是比喻的对象很明确,和本物非常相似,两者的共同特征一般是直观的,可以很容易理解;借代义是借一个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
通俗的说,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
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四、评鉴修辞手法修辞是指人们在特定的场合,为着特定的目的,根据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运用语言的特点而精心设计的一种富有表达效果的表达方法。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等。
五、推敲句子含义将句子中的中心词语或关键词语注明在其含义的后面。
如果是比喻性的词语,要在其比喻意义后注明;如果是多义词要在其多个意义后注明;如果是临时性多义词要注明该词语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将句子中的修饰性词语删除掉后剩下的意思写出来。
例如“修饰性词语+中心词”的结构,“修饰性词语”即为定语,“中心词”即为主语。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方法技巧(含练习及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方法技巧(含练习及答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点拨方法及练精讲(一)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读材料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通过粗读和精读相结合了解文字材料内容,把握文章主题,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进一步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
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
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
内容广泛,题材各异。
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
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
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
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
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
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可能采用二种方法:一是用“顺读法”,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
二是采用“倒读法”,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
这二种方法各有优劣。
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
“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
对深层理解的题目,“顺读法”则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一、概括文章内容题。
解析:1. 概括内容模板: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件、景物等),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二、分析人物形象题。
解析:1. 人物形象分析模板: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解析:1. 从他们对待于勒态度的变化来分析。
当得知于勒发财时,他们“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里的语言和行为描写表现出他们的贪婪、虚荣。
当发现于勒又变成穷光蛋时,“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
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
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这些描写体现出他们的自私、冷酷、势利。
三、理解词语含义题。
解析:1. 词语含义理解模板:本义 + 文中义。
2. “标致”本义是漂亮、好看。
在文中“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这里的“标致”是反语,实际是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丑态的厌恶,是一种讽刺。
解析:1. 本义是隔阂。
在文中,“我”和闰土之间存在着“隔膜”,这不仅是因为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更重要的是由于社会地位的差距、封建等级观念等因素,使他们在思想、情感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距离,这种距离就是文中所说的“隔膜”。
四、赏析句子题。
解析:1. 句子赏析模板:从修辞、描写方法、词语运用等角度入手。
- 修辞角度:此句运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
“盼望着,盼望着”反复,强调了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春天的脚步近了”把春天当作人来写,赋予春天以人的动作“脚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即将来临的情景。
(完整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格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格式一.记叙文1.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2.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3.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比喻: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表达了作者对···的···之情。
拟人:将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表达了作者对···的喜爱之情。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一、概括文章内容。
公式: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二、分析人物形象。
公式:从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事件+他人评价入手。
解析:从外貌描写来看,“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可以看出他生活穷困潦倒且好逸恶劳。
他的语言总是“之乎者也”,如“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表现出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迂腐不堪。
动作上,“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显示出他想在短衣帮面前显示自己的阔绰。
他教小伙计认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等事件,能看出他心地善良的一面。
而旁人对他的嘲笑,如“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也从侧面反映出他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可怜人。
公式:同上。
解析:外貌描写文中未着重体现。
语言上,当他们以为于勒发财时,“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等话语,表现出他们的自私、冷酷、唯利是图。
动作上,他们发现于勒又变得穷困潦倒时,“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
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
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母亲的暴怒、躲避动作,生动地刻画了他们嫌贫爱富的嘴脸。
从整个事件中,于勒有钱时盼他回来,没钱时避之不及,他人的评价虽未直接点明,但从他们的行为可以看出在旁人眼中他们也是势利之人。
三、理解词语含义。
公式:本义+文中义(结合语境)解析:“标致”的本义是漂亮、好看。
在文中“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这里的“标致”是反语,结合语境,是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对他们不学无术、附庸风雅的厌恶之情。
公式:同上。
解析:“隔膜”的本义是隔阂、不相通。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答题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答题公式一、记叙文阅读1. 概括文章内容- 公式:谁 + 做了什么(在什么情况下)+ 结果怎样。
比如说,写小明在下雨天去给生病的奶奶送药,最后奶奶病情好转,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概括啦。
2. 分析人物形象- 公式: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直接描写)以及他人的反应、环境描写对人物的烘托(间接描写)等方面入手。
如果文中说“小明皱着眉头,咬着嘴唇,握紧了拳头说:‘我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从这动作和语言描写就能看出小明是个坚定、有决心的人。
3. 理解句子含义- 公式:先看句子表面意思,再结合上下文和文章主旨挖掘深层含义。
要是句子是“那扇门关闭了,却又好像打开了另一扇希望之窗。
”表面上是说一扇门关上另一扇开,深层次可能是说一个机会失去了,但又有了新的机会,反映了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4. 赏析句子(从修辞角度)- 公式:这个句子运用了[修辞名称],把[本体]比作[喻体](比喻句)或者把[事物]当作人来写(拟人句)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或者文章的主旨]。
例如“月亮像个大圆盘挂在天上。
”运用比喻,把月亮比作大圆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又大又圆的特点。
5. 文章标题的作用- 公式:二、说明文阅读1.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公式:说明对象一般在文章标题或者开头就会点明。
特征呢,要从文中找关键词句,比如“大熊猫是一种珍稀的哺乳动物,它毛色黑白相间,体型胖嘟嘟的,特别爱吃竹子。
”这里大熊猫就是说明对象,毛色、体型、食性就是它的特征。
2.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公式:- 举例子:通过举[具体例子],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某个特征]。
例如“我国的石拱桥有很多,其中赵州桥就是典型的代表,它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这里举赵州桥的例子具体说明了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征。
-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数字],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某个特征]。
像“这座大楼高100米,有30层。
”准确说明了大楼的高度和层数。
初中语文各类阅读理解答题模板
初中语文各类阅读理解答题模板中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写人叙事阅读各类型题目复小说阅读重点:圈画内容: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形容词、转折词或总结词。
1.抓住线索梳理事件,划出人物描写的细节。
2.由事件分析人物形象,从个人到群体。
3.由事件分析社会现状。
4.明确主旨:作者情感+社会现象+理趣(启示)。
注:小说深层主旨,关注人物的精神世界,关注揭露的社会现状,关注现代社会与传统农耕文明的矛盾。
题型1:信息提取概括:事件概括梳理明确梳理范围,注意紧扣线索,注意所给格式,关注人物细节,必须概括到事件的影响和人物的感受(感动、醒悟、悔恨等)。
格式:某人在某种环境下,扣住线索做了某事,产生了某种影响/结果。
题型1:信息提取概括:原因题主观+客观:内容概括+形象。
客观角度要考虑全面!题型2:赏析题修辞/加点词/人物描写1.手法(不止一种,写全)。
2.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人做某事时的(形容外在的形容词)样子。
3.体现了内在……(心理、品质)。
4.衬托出……(配角与主角)。
5.情感(文中人物、作者)。
题型3:表现手法题问法:文中是如何表现某一人物形象的。
答题思路:正侧结合正面:运用手法(修辞、描写等)+赏析。
侧面:通过写……(内容:他人行为、评价、环境等),手法(修辞、描写)+赏析,侧面衬托出A……。
通过写B的……,对比反衬出A……。
题型4:作用题作用题检查:内容和结构两部分答完之后,回头检查:该写的手法和形象是否已写全!若是多次出现的作用,则按照步骤思考,相同的合并,不同的保留。
1)语段作用题内容:手法,写了……(内容概括必须全面),体现了……,衬托A……(内容+手法+形象)。
结构:推动情节发展。
上文:与……呼应/对比;下文:为下文写……做铺垫/对比,体现……形象。
主旨:揭示文章主旨:……。
情感:表达作者……情感。
注意次要形象时的多个情感。
效果:设悬激趣、文学性、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深化主旨。
2)环境描写作用题思路回顾:内容:⑴写了……的环境,渲染了……的氛围;⑵烘托人物……心理,衬托某人/物……的特点(写到主角形象为止);(暗示人物命运、交代故事发生背景等)。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型及其答题模板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型及其答题模板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型及答题模板一、某些词语的含义1.代词的指义代词在句子中代替名词,起到省略重复的作用,常常用来指代上文提到的事物或人物。
2.特定词语的指义(运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手法)通过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手法,使特定词语的含义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二、某些句子的含义及作用(内容上+结构上)1.某些词语的特殊性有些词语具有特殊的含义,需要注意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2.从内容上看思想感情的表达。
(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在文章的不同部分,通过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等手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结构上的特殊作用文章的不同部分在结构上有不同的作用,如文首可以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总领下文等;文中可以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文末可以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等。
三、概括XXX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四、修辞手法的作用(本身作用+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五、说明方法1.举例子: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更生动形象,增强说服力。
2.列数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3.作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套路模板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套路模板1.判断文章体裁答:这是一篇xx。
“xx”中的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三种文体的区别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技巧:时间地点看标志词,准确程度看题意事件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什么人+干什么;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3.概括文章内容?(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句式:①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②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③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分析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5)总分总(掐头去尾)划分段落层次技巧:①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②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③找标志词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线索判断技巧:看题目,看议论抒情句,看多次出现的字眼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示例:①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④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⑤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与模板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与模板散文、小说阅读一、常用概念及有关表达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人物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自然景物描写 修辞手法:比喻(生动形象)、拟人(生动形象)、夸张(鲜明突出)、反复(突出强调)、排比(语势强烈)、对偶(音韵和谐)、反问(语气强烈)、设问(引发思考)、对比(突出强调),引用(有理有据)。
文章线索:主题、人物、事物、中心事件、情感。
文章思路:思想脉络。
文章结构:思路的反映。
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文章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象征,对比,衬托,讽刺,欲扬先抑,前后呼应,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情景交融,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卒章显志。
文章语言特点(结合文章):朴实无华,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整散交错等。
二、答题模板(几乎都是必考点)(一)概括文章内容①概括事件:(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②理清文章思路:先写了------再写了------最后写-------①空间顺序:回答时考(二)分析描写方法1.分析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的方法首先,要明确写了哪些景物以及景物的特征。
其次,结合语境从“氛围”“人物”“情节”“主题”等角度指出景物描写的作用。
常见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①交代故事发生的事件、地点,或提供人物活动的典型场景,有时也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②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③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文做铺垫。
④暗示人物命运,表现作品主题。
景物描写的常见顺序:虑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上到下等顺序②时间顺序:按照不同的时间段;或早中晚;或春夏秋冬;或其他形式的时间顺序描写景物2.分析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的方法明确所给句子是什么细节描写。
常见的细节描写有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能力,除了要注重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外,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和方法,通过我们长期的教学实践,阅读理解题的解题应分以下几个步骤:
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1、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每一段、每一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是行之有效的。
2、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
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
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
第一遍是速读,重点是理解文章的体裁。
答题时切忌还没完整的阅读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
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阅读原文时有两种方式,一种叫"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
一种是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
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
“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
要找到阅读理解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直接提取从文中提取有效的信息。
如果试题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的,就可以直接用原话作答,如果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原话作答的,我们就可以“从文章中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就是挖掘出文中隐含的信息和深层含义然后作答。
二、审真审题,定向扫描
阅读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
语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目,把握题目要求,即是把握题目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
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题目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
设置题目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目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
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目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
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总之,题目提示了答题范围,题目规定了答题角度,题目提供了答题思路,题目隐含了答题信息,题目体现了答题规律。
三、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目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
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
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
1、弄清题目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的题目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目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目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题目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目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
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
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
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
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
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
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表达方式、写作手法,、修辞手法、修辞手法、语言特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论证方式、理论论据、思想感情等
综观各地中考试卷中阅读理解的题型,不外乎有以下几种类型,下面我们一一加以解析。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
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
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着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