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名词解释、问答
定义:由生态系统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复杂网络,用于描述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 间的相互作用和能量流动。
组成:包括生态系统、群落、种群等层次,各层次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相 互影响。
作用:生态网络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应用:生态网络在环境保护、生态恢复、城市规划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空间异质性可以通过空间格局、空间关联和空间动态等方面来研究,对于生态保护、生态恢复 和生态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空间异质性的形成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植被、人类 活动等。
定义:景观稳定性是指景观在面对干扰或变化时保持结构和功能 相对稳定的能力。
意义:景观稳定性在景观生态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关系到生态系统 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保持景观的稳定性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减少自 然灾害的发生,并为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
定义:指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系统,具有物 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功能。
组成: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等组成。
类型:生态系统可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等。
重要性: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基础,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
容之一。
应用:景观单元在 生态保护、城市规 划、土地利用等方 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价值,有助于实现 生态、经济和社会
的可持续发展。
定义:生态流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物 质、能量和信息流动,是生态系统 维持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重要性:生态流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 征之一,它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 功能,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 性有着重要影响。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概述
景观生态学
• 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 间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 作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强调 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 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景观生态学 研究的核心所在。
•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多学 科之间交叉的学科,其主体是
地理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
景观的含义
1、景观的含义
• 景观的对比度也存在季节上的差异,尤其在季节分明的 地区。
• 景观对比度高低只是描述景观外貌特征的一个指标,其 高低大小无绝对的优劣之分。
四、景观连通性和连接度
• 景观连通性是指景观元素在空间结构上的联系, • 景观连接度是景观中各元素在功能上和生态过程上的联
系。
具有相同面积但不同结构景观连通性的差异(引自Farina, 1998) 从(a)到(d)依次降低
廊道
• 廊道(corridor)是指线性的景观单元,景观中的廊
道通常具有通道与阻隔的双重作用, 一方面几乎所 有的景观都会由廊道分割,另一方面景观要素又被廊 道连接在一起,成为功能 的整体。
一、廊道的作用与起源
―廊道的作用:通道(运输)的作用和阻隔(资源保
护)的作用。
―廊道起着运输、保护资源和观赏的作用。 ―廊道的起源 廊道的起源和形成与斑块的形成相似。
基底的判定方法:
1. 在一个景观中占的相对面积最大; 2. 连通性最大,并把其它景观要素包围; 3. 对景观动态有显著的控制作用。 4. 相对面积、连通性、控制程度三者结合
• 孔隙度(porosity)是景观中所含斑块密度的量度, 与斑块大小无关,即包括在基质内的单 位面积的 闭合边界(不接触所研究空间或景观的周界)的数目, 与研究对象的尺度和分辨率有 关。具有闭合边界 的斑块数量越多,基质的孔隙度越高。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地理景观和生态系统之间关系的科学,它利用地理学、生态学、遥感技术、测量技术以及GIS等多种方法,研究地理景观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从而更好的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景观结构、景观功能、生态过程以及景观管理等方面。
景观结构指的是景观的形状和尺度,它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基础;景观功能指的是景观中各种功能如生产功能、保护功能、休养功能等;生态过程指的是景观中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的相关过程;景观管理指的是景观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是生物学和地理学两个学科的交叉学科,研究生物体与其生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过程和机理。
景观生态学通过对地表区域空间格局和结构、生态过程和功能的研究,揭示自然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介绍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和原理:景观是指地表的部分或全部区域范围内的空间格局和结构。
而生态系统是一组生物体和其生存环境的整体。
景观生态学关注的是生物体在其生境中的空间分布,以及生态系统内部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原理有以下几个:1. 空间尺度:景观生态学在地表区域的不同空间尺度上研究生物体和其生境之间的关系。
从点尺度到面尺度,再到区域尺度,不同空间尺度上的研究可以揭示出不同尺度上的生态过程和功能。
2. 边缘效应:边缘效应是指生态系统边缘与内部之间的过渡地带。
边缘效应能够影响生物体的分布、迁移和生态过程。
研究边缘效应对于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3. 斑块动态变化:景观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内的斑块(即各种生境的区域)之间的尺度、形状和分布的变化过程。
斑块的动态变化可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景观生态学的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以下是景观生态学的几个应用方面:1. 生态恢复和修复:研究景观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帮助设计和实施生态恢复和修复计划。
通过改善斑块的连通性和提高边缘生境的质量,可以促进物种迁移和适应。
2. 优化土地利用规划: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布局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的功能。
3. 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研究生物体的分布和迁移,可以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指导。
保留和恢复物种的栖息地和移动通道,可以维持生物多样性的稳定。
4. 生态系统服务:景观生态学可以评估和量化生态系统对人类的服务价值,如提供食物和水源、调节气候和洪水、提供休闲和文化价值等。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景观:是由一组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
2、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以及景观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
3、斑块:是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具有相对同质性,是构成景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
4、内源比:板块的内部面积和外部面积之比。
5、漏斗效应:斑块的狭长形状外延部分成为半岛,在景观内可起到物种迁移通道的作用,在半岛的前端,动物迁移路径的密度较高,这一现象叫漏斗效应。
6、本底:本底是景观中范围最大,连通性最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着主导作用的景观要素。
7、生态交错带:也叫生态过渡带,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物质能量体系、结构功能之间形成的界面。
8、边际效应:也叫边缘相应。
指景观单元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中心部分显著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9、景观格局:是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内的配置和组合方式,是景观结构与景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10、景观破碎化:是景观变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呢形式,更多的用来描述自然植被景观的变化和作为大型生物生境景观的变化。
11、尺度推绎:是指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来推测其它尺度上的特征,也称尺度外推。
12、敏感性:是用来衡量公众对某一风景关注程度的一个概念.13、孔隙率:指单位面积本底中的板块数目,即斑块密度。
二、简答和填空。
1、景观的基本特征:(1)景观是一个生态学系统(2)景观是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的地域空间实体(3)景观是异质生态系统的镶嵌体(4)景观是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基本空间。
2、景观生态学的特点:(1)整体观和系统观(2)异质性和尺度性(3)综合性和宏观性(4)目的性和实践性3、景观的形成因素有: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干扰5方面的因素。
4、廊道的起源类型分为4种:干扰型、残留型、环境资源型和人为引入型。
第三节 景观生态学理论
2、历史遗迹保护与适度开发相结合原则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泱泱大国,为滨 水景观设计留下了很多文化元素,历史遗迹有很强的 地域特色,是一个城市文明的象征,是人类智慧的结 晶 然而在现代工业高度发展的时代,城市规模不断 扩大,加上现代简约设计思潮的流行,导致许多城市 的历史遗迹不断被拆除与改造 这种割断历史文脉的 做法不可取滨水地带作为人类繁衍生息的发源地,不 仅具有丰富多彩的景观资源,还沉淀了许多悠久的历 史文化.
1983年林超在《地理译报》的第1期、第3 期上发表了两篇景观生态学的译文, 1986 年《地理学报》第1期发表了景贵和《土地 生态评价与土地生态设计》,这是国内景 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第一篇文献;1988年 《生态学进展》第1期发表了李哈滨《景观 生态学-生态学领域里的新概念构架》一 文, 同年的《生态学杂志》第4、6期分别 发表了金维根的《土地资源研究与景观生 态学》和肖笃宁等的《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与应用》;
广州珠江滨水景观中的林则徐纪念公园大量地运用主题性 雕塑来表达景观主题,游人在游玩嬉戏的同时能了解林则 徐的生平事迹,为优美的滨水环境注入了人文因素
广州越秀公园的五羊雕像,是广州市的一个 地标性雕塑,是展现艺术美的雕塑造型景观, 它提高了城市的艺术品位,增加了公园景观 的历史人文内涵,有一定的场所认定感, 突出了公园的主题性,给人以环境美的享受 总之,不论是具体人物雕塑还是抽象概念性 雕塑都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反作用于人们对 城市与环境的认识
广州越秀公园 五羊雕像
2、植物造景
追求自然生态效应,体现生态设计理念,是现代滨 水景观设计的一种新取向。植物在维持与改善滨水 景观的生态环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滨水景 观带植物物种的选择须考虑到植物的个体生长情况 及群落的稳定性,应选择那些经过长期进化和自然 遴选保留下来的适宜本区域环境条件,抗逆性强 生 长强健 抗病虫害具有最大自然生态功能,并为当地 民众喜闻乐见的地带性植物树种,地带性植物树种 的应用不仅能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树种,还能为滨水 景观注入地域文化特色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1.景观生态学的概念与发展在19世纪中期由Haeckel提出生态学一词,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学已成为一个既古老而又现代的学科,它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生物或生物群体与其环境的关系,而通常我们又将它分为几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而景观是比生态系统更高一层次的生物层次。
景观生态学自1939年由特罗尔提出后,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生态学一重要分支,并且已形成一套自己的理论,为生态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空间。
那么什么是景观生态学呢?1.1 景观“景观”的三种理解:1.视觉美学在欧洲,“景观”一词最早来源于《圣经》中,用来描述耶路撒冷城美丽的景画。
与“风景”同意。
例“黄山”、“泰山”、“苏州园林”。
2.地理学景观作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类似于生物群落。
3.景观生态学空间上相邻、功能上相关、发生上有一定特点的生态系统的聚合。
1.2 景观的定义和特征1.2.1 定义景观:是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所组成的异质性土地地域。
(1986,Forman & Godron) 例:“秦岭”景观生态学:研究相关景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空间组织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研究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地表的结构、功能和动态。
其他定义:1 Troll(1983) 德国景观是控制某一地区不同空间单元的自然与生物的关系。
2 Zonneveld 荷兰景观是地球表面空间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水、空气、植物、动物以及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系统的复合体,并通过其外貌构成一个可识别的实体。
3 Vink 荷兰景观是连同其所有现象(地形、土壤、植被、人为影响)的陆地表面;是具有特有的地形、土壤、植被的陆地表面的一个区域;是相互有关的几片土地的天然配置。
1.2.2 特征1 生态系统的聚合。
2 各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流动和相互影响。
3 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
4 与一定的干扰状况的聚合相对应。
景观生态学
第一章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发展⏹景观生态学是现代生态学中内容最丰富、发展最快、影响最广泛的学科之一。
⏹“景观生态学”一词早在1939年就曾提出,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它才开始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渐为国际学术界公认的生态学分支学科。
一、基本概念⏹1 生态学⏹2 景观⏹3 景观生态系统⏹4 景观生态学1 景观景观的特征与表象是丰富的,人们对景观的感知和认识也是多样的。
景观(landscape)的定义有多种表述,但大都是反映内陆地形、地貌或景色的(诸如草原、森林、山脉、湖泊等),或是反映某一地理区域的综合地形特征。
(图)1.1 景观(landscape)的定义⏹在生态学中,景观的定义可概括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景观:是指在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区域:反映气候、地理、生物、经济、社会和文化综合特征的景观复合体相应地称为区域。
狭义景观和区域即人们通常所指的宏观景观;⏹广义景观:包括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缀块性的空间单元。
广义景观概念强调空间异质性,景观的绝对空间尺度随研究对象、方法和目的而变化。
(图)它体现了生态学系统中多尺度和等级结构的特征。
几种代表性的景观定义⏹Naveh: 景观是自然、生态和地理的综合体,包括所有的自然与人为格局和过程。
⏹Haber:景观是为生物或人类所综合感知的土地,而不考虑其单个成分。
⏹Forman: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镶嵌组成,并以类似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景观最新定义: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综合起来,对景观可以作如下理解:⏹①景观由不同空间单元镶嵌组成,具有异质性;⏹②景观是具有明显形态特征与功能联系的地理实体,其结构与功能具有相关性和地域性;⏹③景观既是生物的栖息地,更是人类的生存环境;⏹④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具有尺度性;⏹⑤景观具有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表现为综合性。
《景观生态学》课件
3
生态适应性原理在景观生态学中应用于指导生物 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 持续性的维护等方面。
03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遥感技术
利用卫星、飞机等平台对地球表面进 行远距离感知,获取地表信息,为景 观生态学研究提供大量数据。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将地理空间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数 据管理和分析,为景观生态学研究提 供强大的空间分析工具。
自然保护区设计案例
总结词
自然保护区设计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保护和管理自然生态系统。
详细描述
自然保护区设计案例包括对保护区的选址、规划、管理等方面的分析,以及如何通过景 观生态学的方法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提高保护区的生态服务功
能等方面的探讨。这些案例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空间异质性原理
空间异质性是指景观空间格局、结构和功能的 多样性、复杂性和不均匀性。
空间异质性原理认为,景观空间异质性的维持 和演替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对于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空间异质性原理在景观生态学中应用于指导景 观格局的优化、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以及城 市和区域规划等方面。
景观格局原理
景观格局是指景观的空间布局和结构 ,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量、 大小、分布和排列等特征。
景观格局原理在景观生态学中应用于 指导景观生态系统的分析和模拟,以 及景观规划和管理等方面。
景观格局原理认为,景观格局的演变 和形成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 同影响,其变化会对生态系统的功能 和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评估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景观生态学名词定义
景观生态学的六组定义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
对于空间格局的研究,景观生态学注重以图示的方法,致力发展景观的图示化的语言;景观生态注重过程设计,研究生态过程在空间上的支配和影响,并以此将生态过程和空间格局相联系。
第一组:景观,地景,园林,土地,环境,风景:是一系列生态系统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镶嵌体,在镶嵌体内部存在着系列的生态过程;是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
具有宽度,厚度,进深是景观与其他三个概念的区别,主要还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传统园林的区别,包括园林生态性、实用性、技术性各有所侧重。
景观范围最大,可以扩展到整个宇宙。
景观>大地景观>风景>园林地景(landscape of the global):大地景观是指一个地理区域内的地形和地面上所有自然景物和人工景物所构成的总体特征,包括岩石、土壤、植被、动物、水体、人工构筑物和人类活动的遗迹,也包括其中的气候特征。
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
土地(land):在社会经济概念上提出的,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范围的地段。
包括垂直于它上下的生物圈的所有属性,是由近地表气候、地貌、表层地质、水文、土壤、动植物以及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结果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物质系统。
环境(environment):包括可视与不可视两部分,景观中所指的环境是可视的,非微观的。
风景(scenery):在人带有的价值观的判断下,具有很高物。
第二组:地形,地貌地形(landform):是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即地表的形态。
分为:山脉、丘陵、河流、湖泊、海滨、沼泽等。
地貌(topography):地形的组合,是大地景观格局的基本框架,直接决定地表景观的总体特征。
地貌类型主要包括坡地,河流,熔岩,冰川,冻土,荒漠地貌和黄土地貌以及大地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火山和熔岩地貌与人类活动形成的地貌等。
景观生态学
第一章景观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1.什么叫景观?答:景观指某地区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森林景观。
泛指自然景色,景象。
2.什么叫景观生态学?答: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
景观生态学给生态学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
它已成为当今北美生态学的前沿学科之一。
3.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答: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及景观的规划管理。
景观结构:指的是不同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
景观功能:指的是多种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能流,物质流和物种流。
景观变化:指的是景观在结构和功能上随时间的变化。
景观管理:是将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
主要内容是通过综合分析景观特征,提出景观利用管理最优化方案。
包括下述内容:(1)景观生态分类;(2)景观生态评价;(3)景观生态规划设计;(4) 景观生态生态规划设计实践。
4.德国科学家 C.Troll在景观生态学界的贡献是什么?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会重提他的科学贡献?答:通过对自然界中生命与环境关系的观察与思考,建立了植物生态学学科体系。
原因:景观观生态学是本世纪70年代以后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它以生态学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特色,并以中尺度的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肖笃宁等,1997)。
自80年代后期以来,逐渐成为世界上资源、环境、生态方面研究的一个热点。
现在普遍的看法是,这门新兴学科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相互结合的产物。
要想能够对其来龙去脉有更全面的了解,这就必然要涉及以上两门学科中的一些相关思想的发展。
地理学中,由于其学科跨度很大,并不是每一分支都与现代景观生态学有着直接的必然联系。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第一章景观:美学理解:景观(Landscape)一词的使用最早见于希伯来语“圣经”旧约全书,原意是自然风光、地表形态和风景画面。
汉语中的“景观”一词涵义丰富,反映“风景、景色、景致”之意。
生态理解:20世纪30年代, c.Troll 将景观的概念引人生态学,是希望将地理学家采用的表示空间的“水平”分析方法和生态学家使用的表示功能的“垂直”分析方法结合起来研究景观整体的结构、功能和变化。
景观的定义: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景观生态学阶段:1、景观生态学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是学科综合思想的萌芽期。
洪堡的综合景观概念与思想的形成,为景观生态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景观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阶段由20世纪3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是学科思想的巩固阶段。
1939年,德国地植物学家特罗尔(Troll)通过航空相片研究东非土地利用问题时,首次提出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是一种综合研究的新观点。
第三阶段由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是学科的初创时期。
✓1968年在德国召开了“首届景观生态学国际学术讨论会”。
✓荷兰景观生态协会✓捷克斯洛伐克景观生态学协会第三阶段由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是学科的初创时期。
✓1968年在德国召开了“首届景观生态学国际学术讨论会”。
✓荷兰景观生态协会✓捷克斯洛伐克景观生态学协会第四阶段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国际景观生态联合会成立之后,是学科的全面发展时期。
1982年10月在捷克斯洛伐克召开的”第六次景观生态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正式成立了“国际景观生态学协会” .协会成立后,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显示出三个特点:一是研究和教学活动普遍化,二是国际学术活动频繁,三是出版物大量涌现。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趋势:(1)三个研究方向✓静态研究:着重对特定景观的结构和在一定结构控制下的功能进行研究。
景观生态学
景观的科学定义: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镶嵌构成,并以类似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其主要特征是可辨识性、空间重复性和异质性。
景观要素: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其中每一个组成单元即为景观要素景观的结构成分:指生态学和自然地理学上性质各异而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相似的景观要素,是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的空间实体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其核心是空间格局、生态过程及相互作用。
景观结构:指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量构成、多样性、空间关系及其影响机制景观功能:指生态系统间的能量、物质和物种流,即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级理论认为:任何系统皆属于一定等级,并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尺度:在研究莫以对象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或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锁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合肥(时间尺度):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均衡理论: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达到动态平衡状态,即物种的数目相对稳定。
复合种群:是空间上具有一定距离,但彼此间通过扩散个体的交流,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亚种群组成的种群系统。
景观连接度:景观空间结构单元之间的连续性程度,反应了景观的生态学过程的扩展能力。
包括结构连接度和功能连接度。
渗透阈值:在生境面积达到阈值59.28%时,便允许联通斑块的出现,即允许联通板块出现的最小生境面积百分比理论值为0.5928,该值为渗透阈值。
斑块:指外貌和属性与周围景观要素由区别的非线性区域干扰斑块:由机智或先前的板块中局部干扰造成的小面积斑块成为干扰斑块残余斑块:由大面积干扰造成,局部范围内幸存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片段。
也就是残余斑块是由它周围的土地受干扰引起的。
环境资源斑块:由环境资源条件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造成的板块。
引入斑块:由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将动植物引入某些地区而形成的局部性生态系统。
景观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1、景观: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廊道:不同于两侧的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4、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
5、内缘比:斑块内部面积与边缘面积之比。
6、斑块化: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变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7、景观异质性:指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及其它属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8、景观多样性: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10、生态流:景观中的物质、能量和物种(生态流)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1、景观破碎化:指由于自然或人文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向于复杂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
12:景观连接度:描述景观中廊道或者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指标。
13、尺度效应:尺度效应是一种客观存在而用尺度表示的限度效应二:填空1、景观要素:斑块、廊道和基质2、斑块的类型: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种植斑块、聚居地斑块)3、廊道的类型:按起源分:干扰廊道、残存廊道、环境资源廊道、引进廊道。
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按结构来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4、廊道的功能(通道、过滤、生境、源和汇——课本)1.传输通道功能2.过滤和屏障功能3.生境功能4.资源或产品功能5.美学观赏功能6.廊道作为能量、物质和生物的源与汇。
5、常见的景观空间格局分类:均匀分布格局、聚集型分布格局、线状分布格局、平行格局、特定组合或空间连结(forman)6、景观多样性体现在斑块、类型、格局三个方面。
景观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1、景观:景观具有广义与狭义概念。
其中广义:为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狭义:指几十平方千米至几百平方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2、景观要素: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其每一个组成单元为景观要素。
3、景观生态学:以景观为研究对象,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变化及其规划与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
4、斑块:外貌和属性与周围景观要素由明显区别,且在空间上可分辨的非线性景观要素。
5、廊道:不同与两边基质的狭长地带6、景观连接度:景观空间结构单元之间连通性的生物学度量指标(L/3(V-2))7、环度:网络中现有结点的环路存在程度。
(L-V+1/2V-5)8、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优势度最好的景观要素9、孔隙度:景观内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密度的两度,指单位面积上闭合边界里的斑块数目。
10、镶嵌性:指一个系统的组分在空间结构上互相拼接成一个整体。
11、景观格局:在某特定尺度上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即空间格局。
指大小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形式,或景观要素类型、数目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12、景观异质性:景观系统特征在空间、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程度。
13、景观生态过程:物质和能量在景观要素内部及其之间的流动引起的14、扩散:溶质物质或者悬浮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移动的过程。
15、质量流动:物质沿能量梯度移动的过程。
16、运动:物体通过消耗自身能量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的过程。
17、景观生态流:指物质、能量、物种及其他信息在景观各空间组分中的流。
17、狭管效应:能量和物质在通过景观的狭窄地带时流速发生改变。
18、景观稳定性:景观保持原状态及其收到干扰后回归该状态的能力19、景观亚稳定性:受到一定干扰后发生变化并达到可预测波动状态。
20、景观不稳定性:波动方式经常发生变化或不可预测。
21、破碎化:一个生境或土地类型分解成小块生境或小地块的过程。
景观生态学
10景观生态规划: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生态经济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从景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资源的内在特征,以及实际的社会经济条件出发,通过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建合理的景观格局,使景观整体功能最优,达到人活动与自然过程的协调发展。
*28.景观生态规划 景观生态规划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生态经济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从景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资源的内在特征,以及实际的社会经济条件出发,通过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建合理的景观格局,使景观整体功能最优,达到人活动与自然过程的协调发展。原则:自然优化原则、持续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多样性和综合性原则。步骤:⑴确定规划范围和规划目标⑵进行景观调查和规划资料的收集⑶景观生态分类和制图⑷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⑸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和景观评价⑹景观功能区划分⑺景观生态规划方案编制和评价⑻景观生态方案的实施和调整。
*27.生态交错带 生态交错带也称生态过渡带,它是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物质能量体系、结构功能体系之间形成的界面;基本特征:①生态交错带是一个应力带:生态交错带代表两个相邻群落间的过渡带,两种群落成分处在激烈竞争的动态平衡之中②生态交错带的边际效应:生态交错带的环境条件趋于异质化,明显不同于两个相邻群落的环境条件③生态交错带阻碍物种分布:生态交错带犹如栅栏一样,对一些物种的分布起着阻碍和限制作用④生态交错带的空间异质性:表现为界面上的突变性和对比度,体现出多个生态系统共存的多宜性。
22景观稳定性及影响因素包括生态系统保持其原有状态的能力,即景观的抗干扰能力;生态系统受干扰后回归原有状态的能力,即景观的恢复能力。影响因素:(1)气候变化:特定地区的气候指标具有一定统计学的特征,而且也总是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2)地貌形态:一般认为地貌是稳定的,是景观稳定性的基础。(3)岩石和土壤:在没有植被覆盖的地区,土壤的抗侵蚀力极为脆弱。在岩石大面积出入的戈壁、侵蚀剧烈的黄土高原等类似地区研究景观,土壤可能会成为景观变化极为剧烈的因素(4)流水和水文变化:流水是景观中较为活跃的组成和影响因素。水既是结构的组成要素,又是强大的自然干扰力量,是景观变化中最具影响里的干扰因素。(5)植被变化:植被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植被变化必然导致景观变化,植被稳定性是景观稳定性的重要指标。(6)干扰:干扰是引起景观变化的主要动力,自然界得干扰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景观也可以看作是干扰的产物。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名词解释、选择、判断、问答)第一章景观生态学的概念与发展1.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镶嵌构成,并以类似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2.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是由德国植物学家特罗尔在1939年提出的3.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是构成并用来描述景观空间格局的一个基本模式斑块是在景观的空间比例尺上所能见到的最小异质性单元,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非线性的,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单元或生态系统,即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
斑块可以是植物群落、湖泊、农田、居民区等。
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斑块,连接度、结点及中断等是反映廊道结构特征的重要指标。
常见的廊道有:农田间的防风林带、河流、道(铁)路、峡谷、输电线路等。
基质是景观中范围最广阔、相对同质且连通性最强的背景区域,是一个重要的景观元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着主导作用。
常见的基底有:森林基底、草原基底、农田基底、城市用地基底等。
在许多景观中,景观总体动态常常受到基底所支配和控制。
4.景观结构是指景观的组分构成及其空间分布形式,包含景观的空间特征(景观元素的大小、形状及空间组合)和非空间特征(景观的类型以及面积比率),是景观性状最直观的体现,也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内容之一;5.景观格局是景观组分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特征,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是景观异质性的具体体现,也是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作用的结果,具有强烈的尺度特征。
6.异质性是指在一个景观中,景观元素类型、组成及属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是景观区别于其生命层次的最显著特征。
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理论,也是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论基础和核心。
7.全球景观生态学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北美学派、欧洲学派。
前者是从生态学中发展起来的,主要进行景观生态学研究,侧重于景观的多样性、异质性、稳定性的研究,形成景观生态学基础和理论研究的核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观生态学重点整理一、斑块定义依赖于尺度的,与周围环境(基底)在性质上或者外观上不同的空间实体。
二、斑块分类影响斑块起源的主要因素包括环境异质性、自然干扰和人类活动。
1、环境资源斑块2、干扰斑块3、残存斑块4、引进斑块5、再生斑块(p57)三、內缘比意义比值大小斑块内部面积与边缘面积之比可称为内缘值,即D=A内/A缘内缘比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参数。
等周长的几何形状中,圆和正方形的斑块内部面积大,内缘比也大;等面积的几何形状中,长方形斑块内部面积小,内缘比也小;等形状的情况下,斑块面积大,斑块内部面积也越大,内缘比也大。
内缘比高,有利于内部生境的稳定和斑块内部资源的保存,对外干扰阻力也大;内缘比低,本底对斑块的影响大,斑块易消失。
四、斑块形状对景观生态的意义,1、圆形和扁长型斑块等径、扁长和狭长斑块的内缘比率差异。
由于不同形状的斑块具有不同的内缘比率,而斑块内部和边缘带的动植物群落和种群特征不同,由此可估计出景观内斑块形状的重要性2、环状斑块环状生态系统的总边界较长,边缘带宽,内缘比率较低,与扁长斑块更为相似,而与等径斑块略有不同,因此,可以预见,环状斑块内部种相对稀少。
(环绕北极地区分布格局\高山环绕山体/绕湖周围)3、半岛景观中呈狭长状或凸状外延的斑块。
有关这一论题尚未进行研究。
在半岛的顶端,动物路径密度较大,显示出漏斗效应;半岛对其两侧斑块也起到一种屏障。
五、自然保护区设计Jared Diamond (1975),将岛屿生物地理学的理论应用于自然保护区设计,提出了6条设计原理:1)一个大的自然保护区要比小的自然保护区保存的物种多2)一个单一的大的自然保护区要比总面积与其相等的几个小保护区为好3)如果必须设计多个小保护区,应使它们尽量靠得近一些,以减少隔离程度4)使几个保护区成簇状配置,要比线状配置好5)将几个保护区用走廊连接起来,可便于很多物种的扩散6)应尽可能使保护区成圆形六、斑块化的概念斑块化是指斑块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异。
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七、斑块化的特点(p61)1、斑块的可感知特征。
斑块的可感知特征包括大小、形状、内容、持续时间以及结构和边界特征。
2、斑块的内部结构。
具有明显的时空等级性(不同等级条件下,斑块数量和个体形状不同)。
3、斑块的相对均质性。
(单独和组合)4、斑块的动态特征。
5、斑块化的尺度和生物依赖性。
6、斑块等级系统。
对于任何物种或个体,在最小斑块化尺度和最大斑块化尺度之间所有尺度上的全部斑块,构成该物种或个体的斑块等级系统。
等级间的相互作用。
7、斑块敏感性。
8、斑块等级系统中的核心9、斑块化原因和机制的尺度依赖性八、m eta种群Meta种群是同种的局部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九、廊道的概念廊道(corridor)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
它既可以呈隔离的条状,如公路、河道;也可以是与周围基质呈过渡性连续分布,如某些更新过程中的带状采伐迹地廊道两端通常与大型斑块相连,如公路、铁路两端的城(镇),树篱两端的大型自然植被斑块等等。
廊道的起源与斑块的起源相似。
十、廊道的结构特征1、曲度。
廊道弯曲程度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一般来说,廊道越直,距离越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中两间的移动速度就快。
而经由蜿蜒廊道穿越景观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存留的时间越长。
2、宽度。
道宽度的变化对于沿廊道或穿越廊道的物质、能量和物种流动具有重要影响。
而宽的廊道具有与斑块类似的功能。
3、连通性。
廊道有无断开是确定通道和屏障功能效率的重要因素。
连通性是指廊道在空间上的连接或连续的量度,可简单地用廊道单位长度上间断点的数量表示,是廊道结构的主要量度指标之一4、内环境。
廊道可以看成是线性斑块,具有较大的边缘生境和较小的内部生境。
5、廊道的结构分为独立结构和网络结构独立廊道是指景观中单独出现,不与其它廊道相接触的廊道网络廊道是景观中廊道相互联结成网络。
十一、廊道分类以及功能1、线状廊道线状廊道主要由边缘物种组成,由于长期干扰的结果,他们大多具有一个动植物相对缺乏的中心地带。
2、带状廊道带状廊道较宽,每边都有边缘效应满足可包含一个内部环境。
线状廊道与带状廊道的基本生态功能差异主要在于宽度,除了中间有内部环境,他们与现状廊道具有相同特征3、河流廊道河流廊道是指沿河流分布而不同于周围基质的植被带。
河流廊道可包括河道边缘、河漫滩、堤坝和部分高地。
十二、基质的判定1、相对面积的优势通常基质的面积超过现存的任何其它景观要素类型的总面积。
如果某种景观要素占景观面积的50%以上,那么它很可能就是基质。
2、连通性不仅仅是结构上的连接(连通性),更是功能上的连接。
景观连接度依赖于观察尺度和所研究对象的特征尺度。
3、控制程度积最大、连接度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往往也控制景观中的流。
基质中的优势种也是景观中的主要种。
基质主要是通过产生未来景观来控制景观动态4、3个结合标准从生态意义上看,动态控制的重要性显然要比相对面积大得多,比连接度稍大。
确定不熟悉景观中哪种景观要素类型是基质时,可采用以下步骤:(1)先计算全部景观要素类型的相对面积、连接度水平。
(2)若某种景观要素类型的面积比其它景观要素类型大得多,就可确定其为基质。
(3)若经常出现的景观要素类型的面积大体相似,则连接度最高的景观要素类型可视为基质。
(4)若计算了相对面积和连接度之后,仍不能确定哪一种景观要素是基质时,则要进行野外观测或获取有关物种组成和生活史特征的信息,估计现存哪种景观要素对景观动态的控制作用最大。
十三、景观格局的类型1、均匀分布格局是指某一特定类型景观要素间的距离相对一致。
2、聚集型分布格局,如在许多热带农业区,农田多聚集在村庄附近或道路的一端。
3、线状格局,如房屋沿公路零散分布或耕地沿河分布的格局形式。
4、平行格局,如侵蚀活跃地区的平行河流廊道,以及山地景观中沿山脊分布的森林带5、特定组合或空间连结大多分布在不同类型要素之间。
例如,稻田和湿地总是与河流或渠道并存,道路和高尔夫球场往往与城市或乡村呈正相关空间联结。
十四、景观格局的特征1.对比度(contrast)低对比度:自然形成,过渡带较宽且变化缓慢。
如热带雨林高对比度:泥炭地和森林;草地和森林;人工景观2.粒度(grain)粒度是景观组分规模大小的量度,这是一个与尺度密切相关的概念。
细粒:直径数十米;中粒:直径数百米;粗粒:直径数千米。
3.镶嵌度(patchiness) 类型斑块密度的一种量度。
孔隙度指某种特定类型的斑块密度4.连接度(connectivity) 同一景观类型在空间上的联系特征。
它不仅取决于景观单元的空间分布特征,斑块之间的距离,还与廊道存在与否、不同类型廊道之间的相交频率以及由廊道组成的网络单元的大小有关。
景观连通性(connectedness):同一景观类型在空间上的功能性联系。
与斑块的连接度、之间路径的生物学特征、和生物个体的行为特征密切相关。
5.廊道的影响多廊道:被廊道分割成相等或不等的片断。
边缘种会在廊道和斑块之间生活。
但在另外一种情况下,如(25%的廊道,75%的斑块)却几乎没有中心生物存活,几乎全部被边缘种所占据。
少廊道:中央及边缘的性质受其形状影响很大。
如果只有廊道分割而没有其它干扰,中心生物会增加很快,边缘种却相反。
无廊道:无干扰,则中心环境的消失及边缘种的增加则会慢很多。
十五、评价下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的优缺点。
十六、景观对比度定义如果相邻景观要素彼此差异甚大,期间过渡带很窄或缺失,就意味着对比度较强。
十七、景观粒径了解书上p72十八、景观多样性是指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格局、功能和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它反映了景观的复杂性程度有以下三种类型斑块多样性:在数量、大小、形状的多样性类型多样性:景观类型的优势度、丰富度和分布的多样性格局多样性:景观斑块间的聚集度、连接度等方面十九、景观异质性的三个方面1、空间异质性,景观结构在空间分布的复杂性。
2、空间异质性,景观空间结构在不同时段的差异性。
3、功能异质性,景观结构的功能指标,如物质、能量和物种流等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二十、生态交错带的概念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其特征由相邻的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时间及强度所决定。
二十一、生态交错带的特征1、生态交错带是一个生态应力带(两个相邻群落的过渡区域,两种群落成分处在激烈竞争的动态平衡之中。
)2、生态交错带具有边缘效应(边缘种或特有种,物种数目一般比斑块内部丰富,生产力高。
)3、生态交错带阻碍物种分布(阻碍内部物种的扩散,与廊道功能有相似之处)4、生态交错带的空间异质性二十二、廊道网络的定义廊道网络由节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节点位于连接廊道的交点上,或者位于交点之间的连接廊道上。
廊道网络分为两种形式,分支网络和环形网络二十三、廊道网络的结构特征(p80)1、网络交点2、网状格局3、网眼大小4、网络结构的决定因素二十四、连通性与环度的计算二十五、斑块网络的概念复合种群生态学将景观看作真实生境斑块(片段)构成的网络,物种以局域种群的形式生活在这些斑块上,并通过迁移进行联系,形成“斑块网络”二十六、景观格局指数景观单元特征指数是指用于描述斑块面积、周长和斑块数等特征的指标;景观整体特征指数包括多样性指数、镶嵌度指数、距离指数及生境破碎化指数。
二十七、物种的运动方式最常见的有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二十八、景观中动物的运动方式有1、巢域范围内的运动2、疏散运动3、迁徙运动植物的传播方式:1、风播2、水播3、动物传播二十九、媒介物景观生态流在景观中的流动,主要依靠风、水、地面动物、飞翔动物和人等5种媒介物。
1、风可以携带热能、水分、尘埃、烟、污染物、雪、种子、孢子和很多小昆虫。
植物种子传播的主要途径。
2、水可以运输矿质养分、种子、昆虫、污泥、肥料和有毒物质。
3、飞翔动物通过体表和体内远距离携带种子、孢子、昆虫等;4、地面动物也可通过体表和内脏传播种子。
5、人对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中的传播作用更强,常有意识地造成景观过程的改变。
三十、干扰的概念干扰(disturbance):是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上,对生态学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性的物理作用或事件。
三十一、干扰类型•按干扰的起源: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按干扰的功能:内部干扰:是在相对静止的长时间内发生的小规模干扰,对生态系统演替起到重要作用。
思考:许多学者认为内部干扰是自然演替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干扰。
如森林中林隙的形成与更新。
你的观点?外部干扰:是短期内的大规模干扰,打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
•按干扰的形成机制:–物理干扰(局部气候变化,土壤侵蚀、土地沙漠化等)–化学干扰(土地、水体、大气污染产生的酸雨等)–生物干扰(病虫害、外来种入侵等)•按干扰的传播特征:局部干扰和跨边界干扰•按干扰的结果:离散性干扰(discrete disturbance):指产生有明显边界斑块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