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3.5《跨学科实践: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教案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3.5《跨学科实践: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33eca2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c1.png)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3.5《跨学科实践: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教案【素养目标】1.物理观念:知道烹饪过程中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现象。
2.科学思维:观察烹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现象,并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和解释这些现象。
3.科学探究:观察烹饪的过程,找出烹饪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对改进建议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4.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结论,产生成就感,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的责任感和自觉行为。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找出各种食材在烹饪过程中的物态变化及有关规律。
教学难点:分析这些物态变化及有关规律对烹饪的影响;从物理学的角度对烹饪过程提出优化意见和安全整改意见。
【教学过程】(1). 观察与记录任务1:观察厨房中挑选两种不同烹饪方式下食材的物态变化现象,1. 炒描述:将食材放入热油锅中迅速翻炒至熟。
物态变化:食材中的水分在高温下迅速汽化,同时食材表面可能因高温而部分碳化(固态到固态的变化,但性质改变)。
油脂在高温下汽化也可能发生部分氧化、聚合等化学变化,但这些不属于物态变化范畴。
在家做《荷塘月色》这道菜观察体会炒菜过程中的物态变化现象。
2. 爆描述:与炒类似,但火候更猛,时间更短,常用于烹饪脆嫩的食材。
物态变化:与炒相似,食材中的水分迅速汽化,表面可能迅速变熟或略微碳化。
以水爆肚制作为例,焯水时必须沸入沸出,这样涮出来的才会脆嫩。
原因在于旺火烹调的菜肴,能使主料迅速受高温,纤维急剧收缩,使肉内的水份不易浸出,吃时就脆嫩。
如果不是用旺火,火力不足,锅中水沸不了,主料不能及时收缩,就会将肉内的水份浸出主料煮老。
3. 熘描述:溜肉段为例,肉段先经过腌制或上浆处理,再用热油滑散至熟,最后加入调味汁快速翻炒成菜。
物态变化:肉段在滑油过程中,表面水分迅速汽化,形成酥脆外壳。
调味汁在加热过程中可能部分蒸发,使汤汁浓稠。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范本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dbf82288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ac.png)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范本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的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掌握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难点: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有趣的声音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声音的产生(1)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举例说明声音产生的实例,如敲击鼓、拨动琴弦等。
(3)进行实验:将一张纸条放在扬声器前,观察纸条振动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声音的产生。
3.声音的传播(1)讲解声音的传播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
(2)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空气、水、固体等。
(3)进行实验:将两个纸杯用线连起来,让学生分别站在两端,观察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4.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1)讲解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
(2)进行实验:测量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实验过程。
5.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四、作业布置1.复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查找资料,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第二章光现象第一节光的传播一、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传播过程。
2.掌握光的传播速度和介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光的传播过程。
2.难点:光的传播速度和介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光的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光是如何传播的吗?光在哪些介质中传播?2.光的传播(1)讲解光的传播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举例说明光的传播实例,如太阳光、手电筒光等。
(3)进行实验:用激光笔照射不同介质,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3.光的传播速度和介质(1)讲解光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速度不同。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案5篇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bdd2c77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04.png)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案5篇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案5篇物理教案具有明确教学目标、规范教学过程、整合学习资源、支持个性化学习和提供评估反馈等多重优势。
它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和参考,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给大家分享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2、过程与方法目标(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机构效率(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2、难点:理解机械效率(三)教学准备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三楼。
想把洗手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子运到三楼。
请同学们根据需要,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看看哪个小组选的办法?二、进行新课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
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你认为哪一种方法?为什么?讨论回答。
(第三种方法,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
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
(板书机械效率: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表示机械效率;W有表示有用功;W总表示总功。
那么,机械效率应该怎样表示?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fe9b818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74.png)
(4)在线资源:引导学生利用在线资源,如科普文章、视频等,进行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5)参加科学讲座:学生可以积极参加学校或社区组织的科学讲座,听取专家对光学知识的讲解,拓宽视野。
(6)开展科学项目:学生可以组队开展科学项目,如研究光的传播速度、设计光学仪器等,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作业布置与反馈
1.作业布置:
(1)基础练习:要求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相关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以巩固光的直线传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实验法:进行光学实验,如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光的传播特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光的现象和实验过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软件:运用物理模拟软件,如光学模拟软件,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光的传播路径和规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科学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1.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光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从而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2.逻辑思维能力:在探究光的传播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现象。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学校
八年级物理上册3.3汽化和液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3.3汽化和液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5de7459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91.png)
-教学PPT:包含课程主要内容、重要概念和实例图片。
-教学视频和动画:演示汽化和液化过程,热量变化等。
3.课程平台:
-课堂管理系统:发布课程通知、作业和教学资源。
-在线学习平台:提供课后复习资料和扩展学习资源。
4.信息化资源:
-电子教材: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电子版。
-教学APP:支持课堂互动、小组讨论和即时反馈。
3.设立生活实例分析环节,让学生从实际情境中认识和区分蒸发和沸腾,提高应用能力。
4.设计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交流,加深对重点难点的理解。
5.课后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技巧。
教学资源
1.硬件资源:
-实物模型或实验器材:蒸发和沸腾实验装置、液体加热器、温度计等。
-投影仪或智能黑板:展示教学PPT、视频和动画等。
例题4:沸腾条件与气压的关系
题目:在海拔较高的地区,气压较低,水的沸点会降低。假设某地区海拔为2000m,求该地区水的沸点相对于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降低多少度。
解答:
每上升1000m,气压下降大约10kPa。因此,2000m的海拔高度导致气压下降大约20kPa。
水的沸点与气压成反比,气压下降,沸点降低。根据比例关系,沸点降低的温度约为:ΔT = (20kPa / 10kPa) * 1℃ = 2℃
①汽化吸热:在汽化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使周围温度下降。
②液化放热:在液化过程中,物质释放热量,使周围温度上升。
4.汽化与液化的应用实例
①蒸发制冷:如冰箱、空调中的制冷剂蒸发吸收热量,实现制冷效果。
②沸腾烹饪:如煮水时,水加热至沸腾,热量使食物熟透。
③蒸汽机:利用水蒸气的热量推动活塞,转化为机械能。
初二人教版物理上册全册的教案设计
![初二人教版物理上册全册的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240702f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15.png)
初二人教版物理上册全册的教案设计初二人教版物理上册全册的教案设计1—4测量平均速度【课堂小结】2—2声音的特性2—4噪声的危害和掌握一、教学目标3—1温度3—3汽化和液化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3—4升华和凝华教学目标:1、学问和技能液体气体空气玻璃5—4眼睛和眼镜教学目标:1、学问和技能教学目标:1、学问和技能6—1质量6—4密度与社会生活(一) 学习目标1、学问与力量目标(1) 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洁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2) 利用密度学问鉴别物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试验探究活动,总结出:肯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温度低,密度变大。
(2) 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鉴别物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育同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把密度学问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二)教学重点:1、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2、密度与物质鉴别。
(三)教学难点:水的反常膨胀,4℃水的密度最大。
教具4千克的铅球、水桶、体重计、纸风车、酒精灯、细线、圆底烧瓶、水槽.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已知铁的密度为7.8×103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2.铅的密度为11.3×103千克/米3,与铁的密度不同,这说明白什么问题?(二)引入新课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
密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价值。
在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时,密度学问是如何应用的.1.密度与物质鉴别争论的问题如下:老师出示同学体育课上用的4g的铅球,问同学:你如何推断,这种铅球是否用铅制成的?请说出你的方法来.同学分组争论:同学作答:先分别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再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它的密度,推断它是否是铅组成的。
又提问:如何利用家里能找到的器材,测出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呢?用体重计测出铅球的质量,可以用水桶做排水器材测出铅球排开水的质量,即可算出铅球的体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bdb14ef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0b.png)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篇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l 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l 过程与方法1.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2.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的公式。
难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2.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什么是机械运动?2、什么是参照物?(设计意图:回顾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以参照物作为标准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
增加前后内容的联系,引出详细学习运动的相关知识)二、新课教学模块一:引入新课,建构速度的概念。
【环节一】引入新课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出游时,人们希望最快到达目的地;刘翔比赛时,第一个冲到终点;草原上,猎豹追捕鹿。
此时,运动的快慢决定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荣耀,而关系到生死的角逐。
演示实验:将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后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比较这两张纸锥从相同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后汇报观察到的现象,问题:如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呢?(设计意图:初中学生思维活跃,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来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快慢很重要从而提出问题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引出新课) 【环节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前面三个事例,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比较物体快慢的方法;2.交流总结;3.展示各组讨论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并总结: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所用时间的长短;(用时短的就快) ②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看路程的大小。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优秀6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34673157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95.png)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优秀6篇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透镜》是在前面学完了《光的折射》后,要求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透镜的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两种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学会方法,增强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
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3.重点难点重点: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学生在上一章学过《光的折射》基础上,已经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生活中很多光学仪器中用到的透镜的学习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
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法与学法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八年级物理上册5.5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5.5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f36af18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ce.png)
(3)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调节方法:学生难以掌握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调焦方法,需要通过实验和实践进行指导。
(4)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应用: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
4.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5.鼓励学生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实验等活动,提高他们的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1.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原理:显微镜和望远镜都是通过物镜和目镜的组合来观察物体的,物镜负责收集光线形成实像,目镜负责放大实像形成虚像。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显微镜和望远镜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光学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显微镜和望远镜新课学习打下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答案:
1.显微镜和望远镜都是通过物镜和目镜的组合来观察物体的,物镜负责收集光线形成实像,目镜负责放大实像形成虚像。
2.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望远镜的物镜是凸透镜,目镜是凹透镜。
3.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包括:取镜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望远镜的使用步骤包括:取镜、放大、调焦、观察。
4.显微镜和望远镜在生物学、医学、地质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观察细菌、细胞、天文观测等。
(2)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特点: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望远镜的物镜是凸透镜,目镜是凹透镜。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人教版【精选5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人教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66c512e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df.png)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人教版篇1教学目标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并乐于探究身边的力现象。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足球比赛的片断录像。
实验器材:哑铃、弹簧、旱冰鞋、皮球(两个)。
教学设计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导入新课请一位学生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从肌肉的紧张引出力的概念。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演示一些力的现象。
进行新课一、力的概念教师给学生要探究的下列几个问题:1、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力?2、其他物体对物体是否施加力?3、两物体之间不相互接触是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4、这里所说的作用应怎样理解?教师要学生列举事例进行回答,找出这些问题的共性,进行概括、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师生评估、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图5-1中的6幅图,找出其共同点。
教师点评。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创设情景:用一个皮球去挤压另一个皮球。
提问:根据这一现象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
2、指导学生实验。
实验可参照教材p77图5-2所示进行,也可用别的物体来做。
3、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演示实验:请一位穿溜冰鞋的同学推墙。
让学生解释所发生的现象,进一步加深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
5、让学生列举生活及生产中人们利用力的相互作用的实例。
6、让学生列举力的作用相互的危害性。
三、力的作用效果提出问题:力的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效果?1、学生拉弹簧。
让观察形状怎样变化。
2、教师放一段足球比赛的录象片断。
看足球的运动情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人教版篇2教学目标:1、探究光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特点,认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自然界中最快的,记住真空中的光速。
2、通过各种光现象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光现象与生活和自然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024年度-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2024年度-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40a848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05.png)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学生应学会 观察、测量、分析和归纳物理现象, 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认识物理学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 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和价值观。
5
课程安排和时间表
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36学时,每学时40分钟。其中,讲授新课28学时,复 习和考试8学时。
牛顿第一定律与牛顿第 二、第三定律的关系。
17
二力平衡条件及应用
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判断方法。 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分析。
二力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与联系。
18
05 电学基础知识
19
电荷与电场概念引入
电荷概念
介绍正电荷和负电荷,阐述电荷 守恒定律,通过实验演示电荷的
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 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
12
物态变化及特点
熔化
固态→液态(吸热)。
凝固
液态→固态(放热)。
汽化
液态→气态(吸热)。
液化
气态→液态(放热)。
固态→气态(吸热)。
升华
气态→固态(放热)。
凝华
13
深入理解光学知识
通过多做练习题和实验,加深对光学知识的理解 和掌握。
拓展阅读相关文献
阅读有关光学的科普读物或教材,拓宽知识面和 视野。
关注光学前沿科技
了解光学领域的最新科技进展和应用,激发学习 兴趣和动力。
30
THANKS
感谢观看
31
02
03
04
最新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8篇)
![最新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608393f6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45.png)
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篇一1、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2、通过观察、参观或者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重点)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难点)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活动流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进行新课1、什么是噪声?(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保角度加以说明)2、噪声的危害表现在哪几个方面?3、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什么?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有趣的声现象,知道了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声音(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超声(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和次声(频率低于20 hz的声)。
声在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一、声在医疗上的应用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
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
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3、药液雾化器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
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二、超声波在工业上的应用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
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
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
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叫做超声波探伤。
3、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da3a370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eb.png)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第一章:机械运动1.1 参照物的选择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学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1.2 时间和时刻区分时间和时刻的概念理解时间间隔和时刻的区别1.3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掌握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能够根据运动图像判断物体的速度变化第二章:力的概念及力的计量2.1 力的概念理解力的概念及力的作用效果学会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2.2 力的计量单位掌握牛顿(N)作为力的计量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力的计算2.3 力的合成和分解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学会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力的合成和分解第三章:重力与摩擦力3.1 重力的概念及计算理解重力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及重力方向3.2 摩擦力的概念及计算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条件掌握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及摩擦力的方向3.3 重力和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重力和摩擦力现象学会利用重力和摩擦力解释物体运动的原因第四章:简单机械4.1 杠杆的分类及特点理解杠杆的分类及特点学会判断杠杆的类型4.2 杠杆的平衡条件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能够解决简单的杠杆平衡问题4.3 滑轮和斜面的机械优势理解滑轮和斜面的机械优势学会计算滑轮和斜面的机械优势第五章:浮力5.1 浮力的概念及计算理解浮力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5.2 浮力的应用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学会利用浮力解释物体浮沉的原因5.3 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掌握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方法能够判断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状态第六章:压强6.1 压强的概念及计算理解压强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掌握压强的计算公式及压强单位6.2 压强的计算及应用能够计算不同情况下的压强学会利用压强解释实际问题6.3 气压与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理解气压与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气压与液体压强现象第七章: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7.1 固体的性质理解固体的性质及特点学会分析固体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质变化7.2 液体的性质理解液体的性质及特点学会分析液体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质变化7.3 气体的性质理解气体的性质及特点学会分析气体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质变化第八章:能量与功8.1 能量的概念及分类理解能量的概念及其分类学会分析不同形式的能量及其转化8.2 功的概念及计算理解功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能够计算不同情况下的功8.3 能量守恒定律掌握能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能量守恒现象第九章:机械能9.1 动能的概念及计算理解动能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能够计算物体的动能9.2 势能的概念及计算理解势能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能够计算物体的势能9.3 机械能的守恒掌握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及其应用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机械能守恒现象第十章:能量的转化与转移10.1 能量的转化理解能量的转化及其条件学会分析能量的转化过程10.2 能量的转移理解能量的转移及其方式学会分析能量的转移过程10.3 能量转化与转移的应用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能量转化与转移现象学会利用能量转化与转移解释物体运动的原因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关注章节:第二章、第五章、第八章和第十章2.1 力的概念及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概念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6.1质量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6.1质量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f8e11b5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bf.png)
3. 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关系:让学生掌握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无关的特性。
4. 实际物体质量的测量:学习使用天平等工具测量物体的质量,并进行实际操作。
5. 质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了解质量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如质量守恒定律等。
(2)1千克等于____克。
A. 1000 B. 100 C. 10 D. 1
2. 填空题:
(1)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它不随物体的____、____、____和____的改变而改变。
(2)购物时,我们通常使用____来测量商品的质量。
3. 计算题:
(1)一块苹果的质量是200克,一块香蕉的质量是100克,请问一块苹果比一块香蕉重多少克?
最后,在课堂小结和布置课后作业环节,我可能没有强调质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为了加深学生对质量的理解和应用,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多地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了解质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4. 掌握实际物体质量的测量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使用天平等工具测量物体的质量的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5. 应用质量的知识:学生能够将所学质量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时正确称量商品的质量,了解质量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如质量守恒定律等。
6. 提高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学习质量的概念、特性和应用,学生能够培养逻辑思维和科学抽象能力,提高科学思维水平。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质量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六、学生学习效果
1. 理解质量的概念:学生能够准确地解释质量的定义,理解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
2025年秋季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教案
![2025年秋季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87d4ed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a2.png)
10.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思维。
11.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包括计算题和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22.课后跟进:通过微信群、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续):
23.课外实验推荐:向学生推荐一些简单的课外物理实验,如制作简易速度计、探究重力加速度等,鼓励学生在家里或学校实验室进行实践。
24.课堂评价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馈,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学习难点,为下一节课的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2025年秋季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教案
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2025年秋季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和静止》第一节《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特点以及运动规律。具体内容包括: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路程的关系;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变化规律;以及如何区分这两种运动类型。通过实验探究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18.课堂总结:在课程结束时,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和应用。
19.课后反思:鼓励学生在课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思考如何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20.教学资源分享: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在线学习平台链接、课外阅读材料等,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使用。
21.家庭作业辅导:针对部分学生的学习困难,提供家庭作业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2023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2023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63bc17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8e.png)
2023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2023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本课设计中,力求体现用身边常见器材进行物理实验的思想。
这节知识跟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好章节,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
2.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科学探究是初二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探究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解决物理问题常采用这种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有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的?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器材】1.录音机、磁带、外接喇叭、大米数粒。
2.直尺。
3.杯子、勺子、适量水(学生自带)。
4.小铃铛、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
【教学过程】一、提高授课艺术,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1.重视课堂授课艺术,富有魅力的语言,对吸引和保持学生注意力起重要作用。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章首图,教师用抑扬顿挫、有声有色的语言朗诵配文,给学生美的享受。
教师巧妙设疑,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是自然界普遍存在且非常直观的现象。
根据图文,你们有哪些困惑的问题?激励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如大象靠什么进行交流?2.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课本图1.1-1四幅图,让学生模拟它们发声,激活课堂气氛。
学生交流讨论:发生体发声时,有没有共同特征?2023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2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1)色散现象(2)物体的颜色(3)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2.难点:(1)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2)会区分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一块圆纸板、一根火柴棍、水彩颜料2.教学器材:三棱镜、七色光板、红、绿、蓝三色板、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提出问题由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提问:阳光通过家庭内的养鱼缸,有时会在墙上出现彩色的光带.在阳光的照射下,雨后的天空中会出现美丽的彩虹.人工喷泉在空中喷出的细小水珠,有时也能形成“人造彩虹”……这些美丽的色彩是从哪里来的呢?难道阳光是由这些美丽的色彩构成的吗?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发他们的思考光的色散演示实验:让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在墙上形成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彩色光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之旅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师自我介绍二、引入[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
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实验[演示] 课本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师]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四、小结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
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六、板书设计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2.过程与方法●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难点:误差的产生。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1.时间的测量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
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
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2.长度的测量①长度的单位:km→m→dm→cm→mm→μm→nm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②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③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④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四)布置作业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五)教学后记第二节、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难点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讲授新课1.机械运动让学生讨论课本图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
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
(板书)提出问题: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
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
让学生讨论回答:①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②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③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得出参照物的概念: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起描述图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
从而得出: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图中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
(三)课堂小结1.什么是机械运动?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四)作业与思考1.课本中的“动手动脑学物理”2.同步测试相应的练习。
(五)教学后记:第三节、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教学重、难点分析1.重点:速度的计算2.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二)讲授新课1.速度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提问: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v=s/t单位:m/s或者是km/h例题:书本23页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练习:20m/s= 54km/h=例题:书本24页指导学生学会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
2.匀速直线运动指导学生观察图11.2—2。
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
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平均速度:v=s/t 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三)课堂小结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四)作业1.书本习题2.完成相应的同步测试(五)教学后记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
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
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
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
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
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
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
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
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
时间为10分钟。
开始: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师:哪位同学发现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
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
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
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
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办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